厦门小鱼网
本文转自:广西日报陆以宏文艺评论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近日开展“广西文艺评论推优活动”,从推选出来的优秀作品中,可以管窥到新时代广西文艺评论旨在提升自身理性力度和感性温度、助力八桂文艺发展繁荣的不懈努力和显著成效。广西文艺评论工作者切实提高认识和站位,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充分发挥真善美的价值导向和引领作用;强化问题意识和学理探索,在历史纵向上深度溯源中华美学精神和地域性、民族性的广西文艺基因,在现实横向上广泛关注各种艺术门类的发展动态,敏感而准确地捕捉重大问题、重要现象和重点作品,及时开展富有针对性和建设性的分析评价,以厚积薄发、掷地有声的学理洞见和体验真切、态度真诚的平等对话增强文艺评论的说服力和认同度;借助全媒体时代各种传播手段,增强文艺评论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占比最大、份量也最为厚重的是评论家们对重大文学关切的学理深度阐释和系统化构建。容本镇、张淑云等合著的《壮族文学二十年——文学地理学视域下新世纪壮族文学转型研究(2000-2020)》以文学地理学为抓手,在文学地理空间、作家文化身份、文学审美精神等多维交叉融合的视域中探究新世纪壮族文学转型发展的显性景观与精神内核,兼具“史”“论”的多重意识和独到见解,研究方法的借鉴和拓展颇具启迪意义。叶君的专著《新世纪乡村叙事研究》体系化精研细读近二十部乡村叙事作品,并跨学科将虚构性的文学乡村叙事与非虚构性的社会学乡村叙事参照互证,以自觉的学理诉求和社会责任感勾勒了新世纪乡村题材小说的叙事模型和局部乡村现实图景。耿文婷、刘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的艺术探索与创新》从真人真事的审美优势、守正创新的史学根底、虚实相生的影像叙事等视角,揭示新时代语境下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呈现高原与高峰、成为铸造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力量的“神奇密码”。胡大雷《传统文论的境界》在经纬交织的缜密梳扒中深入探讨传统文论境界传统文论的境界包括哪些方面、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得以实现以及究竟要实现什么样的境界,纵论传统文论以“经”“道”为境界导引、以“成一家之言”为精神境界、以博通古今为学术境界、以构筑“文”的大一统为理想境界、以“化天下”为最高境界之说,考证周密、见地洞明。文学评论聚焦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评论家们对文学桂军代表性作家作品触角敏锐、洞隐烛微的品味和解读。李北京《陆地创作的心灵史——有关写作的几个问题》梳扒陆地的日记、书信、手稿和责编审读意见等史料,分析《美丽的南方》“写作的天时地利人和、创作心态及修改意见等问题”,阐述陆地的知识分子情结、身份焦虑与文本意涵之间的通约关系,为文本研究和文学史抒写提供了新视域。黄璐《壮族爱情的诗性书写——论韦其麟的爱情叙事诗》基于细腻丰盈的文本感悟,抽丝剥茧揭示韦其麟爱情叙事中唯美浪漫的爱情、自然淳朴的风土人情以及壮族文化的独特之“魅”,论证融入了民族性、地域性元素的爱情诗性书写的迷人风采。曾攀《边地姿态、问题意识及整体性重塑——东西小说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先锋文学》在宏观审视先锋文学发展态势的总体框架中品鉴东西的小说文本,评价东西小说“通过不断构成悬置意味的形象、景象与想象,凝视并透析现实人世及当代中国的征兆,在边地姿态与问题意识中形成精神质询,通过智性叙事及其话语修辞,完成先锋文学整体性的形式探索。”肖晶《迭代与新生:网络文学发展的符号密码——兼谈广西网络文学女作家辛夷坞、海青拿天鹅、四丫头》扫描网络文学“在迭代中前进,在创新中发展”的历程,以广西网络文学女作家为样本,探究网络文学发展繁荣的社会动因和自身规律。黄伟林《真实性、全局观与信仰的基因——评李时新纪实作品》指出作品因为具有“历史全局、历史现场与历史细节融会贯通”的“信史”价值、拥有“信仰基因”这个“灵魂”而卓然独立,赞许其为同类作品确立了价值标杆。戏剧、影视经典和新品力作同样受到了评论家们的热切关注。卢有泉、陀艳《新时代农村面貌与农民形象的成功演绎——评电视连续剧》透析剧作如何以“美丽南方”某山村一批有为青年励志逐梦的创业故事为缩影,富有审美张力地折射和凸显了当下中国千千万万农村脱贫奔小康的壮阔现实和壮美愿景。黎学锐、罗艳《民歌精神·审美经验·时代价值——谈彩调剧及》从“民歌精神的熏陶”“审美经验的转变”“时代价值的体现”等角度分析比较了同样根植于广西深厚民歌文化沃土的彩调剧不老经典《刘三姐》和新晋力作《新刘三姐》,探寻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外在社会文化生态和内在审美发生机制。陈玉茜、农德聪《海歌剧:守护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广西实践”》关注海歌剧这一将海歌艺术和戏剧艺术创造性融合而产生的新兴剧种,诠释了《龙窑村的故事》的显著艺术特征及其传承与弘扬钦州海歌文化、坭兴陶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总结彰显了社会文化转型背景下践行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的“广西经验”。摄影、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也不乏或短平快或点线面体圆融的专题评论,呈现出评论主体和对象越来越具有专业性和广泛性、评论方法和风格越来越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蓬勃发展格局。潘万里《塑造中华民族形象的观看之道———早期中国西部民族摄影研究》厘清了20世纪初中国西部民族摄影三种主要类型及其背后潜藏的视觉话语和文化逻辑,以学术眼光界说西方殖民主义摄影的“他者”观看、本土少数民族业余摄影无意识的“自我”观看、国内民族志纪实摄影师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体交互”观看,以学者情怀探索建构具有东方诗意色彩的本土观看之道。谢麟《应会感神写情愫 胸中自有万山壑——浅论山水画写生中的自然景象与精神意象》在古今中外交汇的时空里透视山水画写生的“前世今生”,切中肯綮地讨论了中国传统山水画表现“精神意象”与西方风景画再现“自然景象”的不同审美追求与价值分野,认为熔铸了源自优秀传统文化的审美内核和时代感、当代性的“精神意象”才有更鲜活的生命力。李永强《立时代潮头 颂时代新风(全面小康画卷)》通过具体分析评价近年来一系列表现劳动者敬业精神、倡导志愿者奉献品格、传递英模榜样力量的画作,倡导美术工作者勇立时代潮头、彩绘时代新貌,大力弘扬时代文明新风。何志伟《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古风”音乐的当代阐释》在“古风”音乐的源起流变、本质属性、艺术表征等方面提出了有自己心得体会的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针砭了“古风”音乐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中存在的抄袭侵权、粗制滥造、故弄玄虚、矫揉造作等不良现象,力求促进“古风”音乐持久发展繁荣。梁冬华《新时代广西民歌的艺术突围——评歌曲》推崇优秀新民歌《一面旗》大胆运用民歌形式表现重大主题,巧妙以“旗”的具象演绎出百年党史的波澜壮阔,以“小我”情感寄寓家国“大我”情怀,“方寸之间有大乾坤”
泸州老叫
然追溯中国古代文学地理的研究实践,可谓源远流长。春秋时代的学者把《诗三百》中的“国风”按照不同的王国和地区来分类,所体现的就是文学地理的意识。东汉班固、南朝刘勰,唐朝魏征、南宋朱熹等学者,或者有过文学地理方面的只言片语,或者使用过文学地理的研究方法。两宋以降,地域性的文学流派大量产生,区域性的文集相继问世,学者逐渐具备明确的文学地理意识。但中国古代的学者,还没有“文学地理”的概念,也没有形成文学地理学的学科意识。二十世纪初期,随着西方现代学术思想和方法引进到中国,以刘师培、王国维、汪辟疆等为代表的前辈学者,开始把古人关于文学地理的片断的言说条理化。遗憾的是,他们的研究并没有持续下去。他们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也是浅尝辄止。新中国建国之后的头三十年,由于受前苏联学术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地域性”这类概念,都成了非常敏感的字眼。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谁要是提这些东西,谁就有可能被扣上“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大帽子。因此,那个年代的文学研究,就只有“时代性”这一个维度,而所谓“阶级性”、“人民性”、“民族性”等等概念,都是由“时代性”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文学地理的研究,自汪辟疆等学者之后,被中断了近半个世纪。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学术文化环境开始宽松,文学地理学在沉寂近半个世纪后,再次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凭着自身的理论活力和学科渗透力,文学地理学研究在国内学术界不断升温,并逐渐成为文学研究的热门。1986年,金克木发表随笔《文艺的地域学研究设想》,倡导从地域的角度研究文学艺术;1989年,曾大兴发表论文《中国历代文学家的地理分布》,正式开启文学地理的实证研究。据统计,在20多年的时间里,仅在我国大陆公开发表的相关论文至少在800篇以上,所出版的相关著作不下于200种,其中包括(以下所引述者均为著作):文学家的地理分布研究,如曾大兴的《中国历代文学家之地理分布》(1995)、胡阿祥的《魏晋本土文学地理》(2001)、梅新林的《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2006)、夏汉宁、黎清、刘双琴等的《宋代江西文学家考录》等;文学作品的地域特点与地域差异研究,如严家炎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1995)、陶礼天的《北“风”与南“骚”》(1997)、曹道衡的《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1999)、曾大兴的《英雄崇拜与美人崇拜》(1999)、戴伟华的《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2006);文学家族研究,如刘跃进的《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1996)、程章灿的《世族与六朝文学》(1998)、丁福林的《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1998)、李浩的《唐代三大地域文学士族研究》(2002);地域性的文学流派研究,如杨义的《京派海派综论》(2003)、陈庆元的《文学:地域的观照》(2003)、沙先一的《清代吴中词派研究》(2004);地域性的文学史研究,如陈永正主编的《岭南文学史》(1993)、王齐洲、王泽龙的《湖北文学史》(1995)、吴海、曾子鲁主编的《江西文学史》(2005)……。20多年来的文学地理研究,不仅为传统的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解决了传统的文学研究所不能解决的诸多问题,丰富和深化了人们对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理论和各种文学现象的认识,展示了文学研究的诱人前景,也为人文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素材和思路。因此,这项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士所认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学地理学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被正式提出,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和响应。2011年11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广州大学中文系共同主办“中国首届文学地理学暨宋代文学地理研讨会”,首次明确界定文学地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及研究意义之所在。来自国内各社会科学院和高等院校的60余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成立“中国文学地理学学会”,并按有关程序选举产生了“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筹备委员会”。这次会议的成功举行与这个筹备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文学地理学这个新兴学科得到学术界的正式认可,也标志着文学地理学的学科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自觉的阶段。一个学科能不能建立,关键在于它有没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简要地讲,就是一句话,即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再具体一点,就是三句话:即文学要素(包括文学家、文学作品和文学读者)的地理分布、组合与变迁,文学要素及其整体形态的地域特性与地域差异,文学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非常明确的。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不是别的任何学科所能解决的,必须有一个专门的学科来解决这个问题。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了它的研究任务,这就是:通过文学家(包括文学家族、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中心)的地理分布及其变迁,考察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文学家的气质、心理、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审美倾向、艺术感知、文学选择等等构成的影响,以及通过文学家这个中介,对文学作品的主题、题材、人物、原型、意象、景观、体裁、形式、语言、风格等等构成的影响;同时考察文学家(以及由文学家所组成的文学家族、文学流派、文学社团、文学中心等)所完成的文学积累(文学作品、文学胜迹等等),所形成的文学传统,所营造的文学风气等等,对当地的人文环境所构成的影响。文学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一个互动关系,文学地理学的任务,就是对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与文学要素(包括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读者)之间的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点,并给予合理的解释。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一门与文学史学科双峰并峙的文学地理学科。没有文学地理这个二级学科的文学学科是一个不完整的学科。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产生并发展的,文学也不例外。几乎所有的学科,既有解释其时间关系的分支学科,也有解释其空间关系的分支学科。例如历史学有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也有历史地理;语言学有语言史,也有语言(方言)地理;军事学有军事史,也有军事地理;经济学有经济史,也有经济地理;植物学有植物史,也有植物地理……为什么文学有文学史,而不能有一门文学地理呢?文学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使它应该是、而且必须是一个可以和文学史双峰并峙的独立学科。有了文学地理,文学这个学科才算完整。
晴天小希希
[dì lǐ huán jìng]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地理环境是能量的交错带,位于地球表层,即岩石圈、水圈、土壤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错带上,其厚度约10—30千米。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地貌、土壤、水、气候、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综合体。
雨林之声
李北京发表过哪些论文李北京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矿用三相异步电动机故障…2019/7/1[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基于Hilbert-Huang变换与…2019/6/9[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1000kV紧凑型输电线路选…2019/6/9[电力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SRF-PLL环内应用二阶广义…2019/5/16[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SRF-PLL环内应用二阶广义…2019/5/15[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1000kV紧凑型输电线路选…2019/5/15[电力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MSMA传感器多参数变化时…2019/4/24[其他电力论文] ·基于参数化dq0坐标变换的…县委二级调研员工作分工负责协助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要工作督查推进。个人简历李北京,男,汉族,1963年7月出生,江西宜丰人,1983年9月参加工作,1987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现任宜丰县委二级调研员。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的一门人文地理分支学科,也是文化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地表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空间组合及发展演化规律,以及有关文化景观、文化的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要从构建 高效课堂 入手,使课堂教学效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进而满足初中地理教学需要。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初
最快捷的办法不就是在网上找嘛~~看看(地理科学研究)~~当然,一定要记住,自己写~~
朋友们好,你们想从我提供的网站上找几篇参考论文,真心希望你们有。如果你不满意我给你的一些网站,你也可以找到自己的,祝你好运!中文免费论文地址集1,综合类1,蓝韵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同时,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