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11

雷恩哥哥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多样态读写实践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egyptshizhe

已采纳

经济法课程论文经济法课程教学论文:提高经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 经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是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在从事专业研究中撰写的用以申请硕士学位的学术论文。硕士学位论文集中体现了硕士研究生在二年或三年的学术训练中积累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成果,在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选择学位论文题目是撰写学位论文的前置性工作,选题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学位论文本身质量的优劣。在经济法学科的发展历史上,具有卓越学术能力的研究者往往都在选题上独具匠心,所选论题大多既能够契合时代发展的脉搏,又符合知识生产的自身规律。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能否取得预期的绩效,主要依靠硕士研究生自 卢代富,西南政法大学经济贸易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张国华,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专业zoos级硕士研究生。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与学科点对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规划工作也是紧密联系的。选定起点高、有创新、有意义、难度适中,符合经济法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的论文题目,是学科点选题规划工作的总体目标。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科是我国法学类国家级重点学科,拥有中国农村经济法制创新研究中心、经济法研究中心等重要学科基地,长期以来,在李昌麟教授的带领下,一直十分重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规划作为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业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近年来,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随着法学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导师人数与学生人数的比例逐渐拉大;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之间的学术能力差别较大;读研的功利目的凸显等。因此,经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规划工作也需要直面现实,不断探索新的完善路径。关键词:提高;经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一、经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选题仓促由于一些硕士研究生平时对学位论文选题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认为开题只是“走形式”,不认真对待,因此,相当一部分硕士研究生平时不注意专业论题资料的搜集和整理,更谈不上认真思考,待到研究生二年级第二学期末准备开题时,才感到时间仓促,只好“临阵磨枪”,仓促选择一个论题,而对所选题目的研究现状以及是否还有研究价值缺乏应有的了解。一些学生称:“选什么题目在效果上实际上是一样的,因为研究生期间的学习并没有重点,所以选什么题目都无所谓。”(二)消极选题一部分学生不善于自己发现问题,仍然固守旧的学习模式,消极等待导师向其提供论文题目,在选题上丧失了主,充分调动硕士研究生的主动性是选题成功与否的关键。学者王国维曾有过“善自命题”的佳话。他在《尔雅草本虫鱼鸟兽释例》自序中,记载了大学者沈曾植与自己的一段对话:“方伯莞然日:‘君为学,乃善自命题。何不多命数题,为我辈遣日之资乎?’因相视大笑。”可见,“善自命题”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要在广泛的阅读和比较中,发现现实中存在的真问题,从而通过研究此类问题取得显著的成果。但反观目前的一些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他们在学位论文选题中连起码的主动性都没有,逞论“善自命题”。(三)选题不当一部分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在选题时容易出现两种较为极端的倾向:一是盲目求大、求新,忽视了自身学术能力的局限。如,并没有系统的经济学知识训练,而以经济学分析为论文主题。二是选题过于平淡,拘泥于旧有的理论框架,不敢创新,无法体现开拓性。如,在既没有研究方法创新,也没有研究内容创新的情形下,把经济法学界已有定论的某些经济法问题作为论题进行探讨。(四)态度不端某些硕士生在选题时马虎应付、态度浮躁,抄袭严重,缺乏应有的学位论文写作态度。还有些学生对所选文题热情高涨,但往往是一时兴趣所致,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最终败兴而终,临近毕业时往往还仓促改题。这也是一种不严谨的学术态度。(五)师生之间欠缺沟通,缺乏对于学位论文的长远规划 对于科研能力和主动性较强的硕士研究生而言,通过与导师的主动接触,有助于其选题的形成,但相当一部分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的科研主动性较差,对导师的研究领域缺乏了解或只是泛泛知晓。师生之间欠缺沟通的总体情形直接影响到了学位论文选题的长远规划。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很多,包括社会外界的影响因素、学术 640评价体制自身因素、导师和学生个人的因素,等等。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不能幻想在整体上和短时间内完全根治。但是,为了提高经济法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我们仍可以在经济法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规划工作上探索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以弥补制度上的缺漏。、加强经济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选题指导工作的途径(一)建立导师组制度 目前,我校硕士研究生导师制是一位硕士生导师指导和管理多名学生,这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导师制度,在较长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如,有利于强化导师的责任以监督硕士生自主学习,导师可以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学生能够更加熟悉导师的研究领域。但这是与当时的历史情形相适应的;在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扩招之前,一位导师一届招收三四名学生,而如今一位导师每届多则招收十几名学生,少则也要带八九名学生,部分导师还要指导博士研究生,还要承担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观上虽希望提高能动性,但客观上却没有精力像以前那样与硕士生紧密联系,倾注大量精力指导研究生开展经济法学术研究。因此,可以考虑将“一对多”的导师制改革为导师组制度,即由多位导师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对于学科方向划分较少的院校的学科点,可以将硕士生导师组合为经济法专业导师组;对于学科方向划分较多的院校的学科点,如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科点,可以将不同大类研究方向的导师成立多个导师组,由导师组集体管理硕士生。当然,为了防止出现集体的“不作为”,还需要辅以工作量登记和考核等相关具体制度的协调配合。这种导师组制度既有助于学生开阔学术视野,在多位导师的指导中博采众家之长,也有利于形成开放式的学术研究样态和研 641究生培养方式,还可避免导师重复指导学生而造成的学术资源配置中的低效率。(二)尽早开展选题规划工作 选择一个适当的学位论文题目非一日之功,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一点一滴地积累。尽早确定选题方向,将有助于学生在较长时间内搜集和积累相关研究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提前开展选题规划对学位论文的撰写的顺利进行有重要意义。我认为,在经济法硕士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即可要求学生确定选题的大体方向,再经过近一年时间的学习积累,在研究生二年级下学期初即可在之前的选题方向中确定一个更为具体的最终选题。这样就可使经济法硕士学位论文选题成为一项有的放矢的工作。(三)导师组及时向学生推荐可选论题 一般而言,受学力和知识面等因素的限制,只有较少的硕士研究生具有自主恰当选择学位论文题目的能力。加之经济法学研究往往涉及经济学、政治理论和社会学等其他学科领域,一些硕士研究生在选题时容易误入其他学科范畴。为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有必要结合大多数经济法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由导师组根据学科研究方向,尽早向学生推荐可选学位论文题目。这可以避免研究生选题的盲目性,有助于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当然,这项工作的目的只是辅助经济法硕士研究生自主选题,并不能否定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中的主体地位;之所以强调这一点,仅仅是着眼于从规划的角度为硕士生的自主创新提供必要的学术指导。这也是导师组制在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种体现。(四)组织学生读书小组在经济法学专业领域及相关领域内,要提倡读经典、读论文、读时事,读多了自然就会提高学术素养,产生学术自觉性,找到合适的选题也就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了。经济法硕士研究生可在研究生一年级成立读书小组,由导师组确定推荐阅读书目。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难点,以此在学科点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创作灵感,为学位论文的选脱规划提供丰富的知识储备。(五)举办经验交流会经过选题、开题以及撰写学位论文等一系列程序的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学位论文的准备和写作中既有成功的经脸,也有失败的教训。对于尚未开始选题的一年级和二年级硕士研究生而言,这些都是宝贵的可以吸取的经验和教训。因此,要发挥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可以考虑通过举办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请高年级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讲述自己在选题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与下届研究生进行选题方面的交流。(六)充分利用网络集道随着教学科研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如今网络已进人学校尤其是学生宿舍。网络成为教师和学生联系、沟通的盆要集道;应充分利用网络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为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提供交流的渠道。西南政法大学经济贸易法学院的“师生互动平台”就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交流的网上平台。鉴于硕士学位论文选厄的重要性,可以在“师生互动平台”BBS上增设“学位论文选题探讨”栏目。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对于选题的各种问题可以发表在该栏月中,导师和学生能够通过它共同探讨某一选题的可行性,以此形成师生间的教研互动机制。(七)开展学生课题研究计划 学位论文选题作为硕士研究生在校学术活动的一部分,必须与其平时所受的学术训练相联系。为激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热情,提高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为学位论文选题提供充分的准备条件,经济法学科点可以在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中鼓励开展自主申报学生课题的计划,支持研究生团结协作,优势互补,申报 “了圣济i清气It I与自身研究方向相吻合的课题进行学术研究。此类学生课题由导师组盲审后批准立项,学科点提供适当的研究经费。这项活动可以为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提供“孵化器”的作用。我院学科点已于今年初首次尝试了该项计划,已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在2005级硕士研究生中,就有近10名硕士研究生将其获准承担的课题作为了其学位论文选题。(八)提倡调查研究 经济法研究不能脱离实际,选题要和学科发展的现状相联系。为了促进经济法学硕士研究生选择契合时代脉搏的真问题展开研究,应提倡开展调查研究的学术风气。这里所说的调查研究是广义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阅读专业理论书籍获得间接的知识积累;二是通过外在的社会调查实践取得第一手资料。在经济法学研究工作中,这两者都具有重要意义,不可偏废。当然,对于不同的研究方向,学生在上述两者间的着力点可以有所不同,如对于经济法基础理论的选题,更需要通过阅读大量的理论书籍,在前人的知识生产积累上进行学术创新;而对于十分强调应用性的经济法分论选题而言,不仅要阅读相关理论书籍,更需要结合实际,发现真问题。经济法学科点应当鼓励研究生根据自己选题的大致方向,进行广泛而且深人地调查研究活动,如,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点组织的经济法学术会议,或与导师一同进行社会实践,或提倡研究生在学生课题中增加实践环节的内容,等等。

335 评论

花花绿绿2014

小兰老师说档案——论文的格式与形式#档案培训#档案服务#档案职称

94 评论

美美吻臭臭

幼儿园实施民俗文化大课堂的教育价值与路径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实施民俗文化大课堂的教育价值与路径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要:

幼儿园应秉持大教育的理念,以大课堂的形式拓展教育内容并创新课程实践模式。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即是一种基于民俗文化教育价值与实践方式而构建的新型教育组织形式,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个更为开放、多元和真实的学习环境,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这种大课堂应依据地方民俗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内容,并注重幼儿在认知、情感、审美、身体、动作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幼儿园既可以在社会民俗文化活动中嵌入此种大课堂,也可以在园内组织专门的民俗文化活动,还可以联合社区和家庭共建民俗文化活动平台,以生活化的方式促进幼儿对民俗文化活动的认识和参与。

关键词:

民俗文化;民俗活动;园本课程;

引言:

学前儿童的学习具有启蒙性,对他们的教育离不开幼儿所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与文化环境。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一切关于自然、社会、文化和生活的内容都可成为学习的对象,一切可供自身探究和活动的场所都可成为学习的课堂。[1][2][3][4]幼儿园教育应该秉持大教育的理念,应该通过多元、开放和包容的教育活动来为幼儿构建全方位的学习环境,并要将课堂从园舍之内扩展到幼儿园之外,以大课堂的形式来拓展幼儿园教育的内容范畴和创新幼儿园教育的课程实践模式。

[5]幼儿学习的生活性和经验性决定了幼儿园教育内容的选择与设置必须具有本土性,幼儿园教师应该将那些具有教育价值的地方资源开发成课程。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的人类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数量众多且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不仅承载和传递了特定的文化内容,还反映了特定区域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6][7][8]把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引入幼儿园课堂将极大地丰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拓展幼儿园课程的实践方式,有利于为幼儿创设更为适宜的学习与成长环境。

一、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内涵及其教育价值

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是一种基于民俗文化教育价值和实践方式而构建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包含幼儿园既有的班级教学和区域活动,但又超越了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限制,从而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内容更丰富、空间更广阔、形式更多样、过程更灵活的学习环境。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在教育内容上追求对本土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试图通过民俗文化来发展幼儿的知识、经验、思维和行为,让幼儿在民俗文化的浸润下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观念和本土文化情感的文化个体。在教育形式和教育空间上则打破了幼儿园既定教育组织形式的禁锢,将学习的场所拓展到一切民俗文化存在且幼儿可以参与的地方,可以最大程度地契合幼儿学习的特点和满足幼儿的学习需要。

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因其组织形式的变化而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具有真实性。因为民俗文化大课堂将教育活动放在了真实的民俗文化活动现场,幼儿看到的是真实的活动情景,感受的是真实的活动过程,这种真实的民俗文化活动体验可以让幼儿更直观地观察和了解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第二,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具有实践性。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是借助于真实的民俗文化活动来开展,它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幼儿真实地参与民俗文化活动,而不是将幼儿设定为旁观者或者欣赏者。

第三,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实践过程具有灵活性。民俗文化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幼儿园可以根据不同民俗文化的特征以及教育目标灵活地开展民俗文化教育活动,而这种灵活性又表现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场所、活动时间、活动形式等诸多方面。

第四,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具有多目标性。民俗文化往往是一种综合的文化表现形态,它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与经验,还在审美、情感等方面对幼儿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五,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具有趣味性。民俗文化发源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实践,它在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诉求的基础上也具有相应的休闲和娱乐功能。[9]民俗文化的休闲与娱乐功能就让民俗文化活动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幼儿对民俗文化活动的参与能够使他们感受到民俗文化的绚丽多彩和妙趣横生。[10]

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作为一种重要的园本课程组织形式而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首先,它可以丰富和完善幼儿园的课程体系。[11]民俗文化大课堂在本质上是一种园本课程,但这种课程组织形式突破了传统课程的内容范畴和实践场域,它将幼儿园课程延伸至幼儿园之外,这就极大地丰富了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其次,它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家国情怀和文化意识。民俗文化是一种民族文化,它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将其开发成幼儿园课程可以从小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和文化意识,可以让幼儿在充分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认同和形成良好的家国情怀。再次,可以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12]民俗文化大课堂可以进一步完善幼儿园教师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让教师在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开发能力与教学能力。最后,可以促进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需要依托社区内组织的各项民俗文化活动或者民俗文化资源,当幼儿园将课堂搬到社区或者其他公共场所时,其与社区、家庭之间的联系和互动便变得更为频繁,这可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幼儿的发展水平。

二、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内容来源以及目标的确立

区别于幼儿园的一般课程,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是一种“被动”的课程组织与实践方式,即它是先有民俗文化,后有基于民俗文化的相关课程实践活动。这种民俗文化教育活动是真实的,幼儿是民俗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它不是幼儿园为了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而在园内专门构建的一门民俗文化课程,这也就决定了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内容选择在目标设定之前。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教育作用发生的过程一方面在于民俗文化活动本身可以促进幼儿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于它可以在幼儿园内生成新的活动,从而让幼儿的经验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延伸。因此,如何选择和确定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内容来源就十分重要。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民俗是基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思想情感与信仰等而产生并通过长期积累、沉淀而形成的带有一定地域特点、民族特征和历史渊源的地方文化,[13]它是与人们的行为习惯及准则、地域风俗、民族情感、社会价值观念等密切融合的社会存在。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性和历史性存在,既有科学合理的一面,同时也存在不科学和不合理的成分,当将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和教育资源时,就需要去粗取精,要通过充分的甄别来选择那些积极、健康和具有正向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的民俗文化。[14]民俗文化具有多种表现形态,涉及节庆祭祀、民间艺术、饮食穿戴等诸多领域,且民俗文化既可以表现为物质形态的文化,也可以表现为非物质形态的文化。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应该依据地方的民俗文化资源的`实际情况去选择内容来源,并根据地方民俗文化活动的开展规律来设置民俗文化大课堂并开展相应的教育及社会实践活动。

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作为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应该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活动的开展依托于外在的民俗文化资源,幼儿园对民俗文化内容与形式的选择都是一个被动的过程,其目标的设置应该基于对民俗文化教育价值的充分挖掘以及民俗文化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内在连接。[15]因为民俗文化种类繁多且形态各异,基于民俗文化的幼儿园大课堂的目标也是多重和多领域的。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目标不仅着眼于幼儿认知的发展和知识的增长,还注重幼儿在身体、情绪、人格、社会性、文化经验等方面的发展。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目标首先应该着眼于幼儿的文化启蒙,帮助幼儿充分感知民俗文化所蕴含的文化要义与文化精神,要让幼儿通过体验和参与民俗文化活动来发展良好的文化意识和个性人格,通过民俗文化活动来夯实幼儿的文化根基,从而帮助幼儿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深刻文化认同感和厚重历史文化根基的个体。在此基础上,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应该着眼于幼儿在认知、身体、动作、情感、审美、行为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民俗文化种类繁多,内容包罗万象,某一种民俗文化对幼儿的发展作用是体现在多个方面的,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民俗文化大课堂教育活动时应该注重目标的多维性和联系性。

三、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实施路径

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具有区别于传统课程的典型特征,它在内容来源上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在实施过程中也将课堂从园所之内搬到了幼儿园之外,且它以园外开展的民俗文化活动为先导。这种扎根于社会的大课堂可以增进幼儿对民俗文化的体验与感知,让幼儿能够在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去切身理解自身所生存的环境。由于幼儿园之外的民俗文化活动不以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为依据,幼儿园教师在开展民俗文化大课堂活动时需要充分了解本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以及民俗文化活动开展的时间,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幼儿园的教学安排合理地选择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实施路径。

首先,在社会民俗文化活动中嵌入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幼儿园可以把社会上举办的各种民俗活动和各种自然发生和开展于民间的民俗文化活动视为一种大活动、大课堂,并在这种大活动中嵌入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社会民俗文化活动是真实存在的,但不一定是真实的现场,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传播的民俗文化活动也属于社会民俗文化大活动的范畴。在社会民俗文化活动当中,教师一是可以让幼儿参与民俗文化活动中的某一环节,如参与环境布置、参演节目、展示作品等;二是可以争取在民俗文化活动中为幼儿开设特别专场或者分场,让幼儿能够深度参与民俗文化活动的过程;三是可以将社会民俗文化活动延伸至幼儿园,在幼儿园内生成相应的民俗文化活动主题,进一步强化幼儿的民俗文化体验。基于社会民俗文化大活动的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可以尽可能地给予幼儿真实的文化体验,让幼儿在与民俗文化的切身互动中获得更为全面和深刻的文化认知。与此同时,社会民俗文化活动还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主参与和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这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和发展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

其次,开展常态化的幼儿园民俗文化活动。原生态的民俗文化活动向幼儿展示了一个更为真实和全面的文化样态,也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活动平台。但社会化的民俗文化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限制民俗文化大课堂的实践水平。为了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民俗文化的教育功能,幼儿园可以在社会化民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开展一些常态化的民俗文化活动。幼儿园在挖掘和整理本地民俗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诸如组建幼儿民俗艺术团、开设民俗工艺创作坊、举办民俗文化陈列展和民俗文化艺术节、编辑印制民俗文化儿童读本和建立民俗文化社团等方面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民俗文化环境,让民俗文化渗透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

再次,联合社区和家庭共建民俗文化活动平台。幼儿园可以将民俗文化大课堂融入社区活动,通过社区内的老人或者公益组织来组织开展民俗文化活动。在重要的传统节日或者民俗文化节点,幼儿园可以联合社区和家庭开展不同形式的民俗文化活动,让幼儿在一种充满亲情或者熟悉的氛围中深度参与各项民俗文化活动。这种民俗文化活动形式在附带鲜明的教育目标的同时也可以规避集体教学中教师说教所产生的弊端,它能够以生活化、操作化的方式让幼儿去认识民俗文化的要义与内涵。联合社区和家庭共建民俗文化平台可以增强幼儿园民俗文化大课堂的目的性、计划性和可控性,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社区和家庭资源来服务于幼儿对民俗文化的认识与活动参与。

参考文献

[1]林虹.地方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整合[J].学前教育研究,2019(10):93-96.

[2]陈纳.幼儿应该主要学习什么:经验获得与幼儿发展关系的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50-88.

[3]杨华俊.乡村幼儿园“自然生活”课程的内涵、价值与实践[J].学前教育研究,2019(11):93-96.

[4]刘芸.大自然:幼儿理想的学习场所[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1(08):48.

[5]黄静.幼儿园生活化课堂的构建[J].学前教育研究,2017(03):67-69.

[6]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54-77.

[7]程五一,杨明欢.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08):97-101.

[8]张斌.“江韵文化”童趣体验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学前教育研究,2019(07):93-96.

[9]刘婷.休闲民俗与文化传承:以哈尼族、彝族和傣族的艺术事象为例[D].昆明:云南大学,2015:53-60.

[10]聂婉婷,杨婧丹.试论民俗文化中的教育意蕴[J].西部学刊,2019(22):55-57.

[11]梁小丽,张婵香.渗透民俗文化于课程设置,提升幼儿园园本课程价值[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04):82-84.

[12]王娟,徐琴.做有文化根基的教师[J].教育科学论坛,2016(23):10-13.

[13]潘莉.城镇化进程中民俗传承保护的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4(01):35-37.

[14]王睿喆.少数民族表现民俗的当代价值及趋势展望[J].贵州民族研究,2019(02):72-76.

[15]马春玉.与幼儿发展连接:幼儿园课程理念落实的关键[J].学前教育研究,2020(04):93-96.

100 评论

相关问答

  • 实践研究的论文写作

    范文:【摘要】该论文主要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对廉洁修身这一问题进行主观与客观联系的论证,从大学生的身份出发,研究廉洁修身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并且加强大学生自身

    有星星的夜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论文写作研究实践报告

    很简单,一般学校会给你一张自责单位实习表,在上边口上实习单位的章就行,还有实习单位的详细情况你自己看这写就可以的,搞搞形式也就是这样

    学生和赞美诗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怎样写实证研究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写法如下: 1、阅读教材。 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计量经济学基础。计量理论的学习推荐阅读《计量经济学导论》,计量经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要掌握,如果觉得《计量

    清清河中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小学开展数学阅读的实践研究论文

    数学知识的教学与学习,特别强调学生的会学和会阅读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因为,阅读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人类社会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世界的重要方

    蔷薇紫馨524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文研究与实践怎么写

    范文:【摘要】该论文主要通过联系实际的方式,对廉洁修身这一问题进行主观与客观联系的论证,从大学生的身份出发,研究廉洁修身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并且加强大学生自身

    大米粒圆又圆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