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小爱吃肉
孟子的“浩然正气”说作为一种人格境界说,在现当代依然有着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内容有益于人们健康人生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对于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意义。孟子讲求人们要敢于担当使命,大义凛然,志气不可夺,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大丈夫”理想人格实现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持志养气”,这种人格也是由“浩然之气”所支撑。我们可以看出,孟子十分注重信仰和理想的树立与培养,其“知言养气”实质上就是时时刻刻要在自己心中提醒自己要坚持原则,有自己的信仰,“持志”、“尚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孟子所提倡的“浩然之气”,是要求人们在艰难的情境中,意志不断得到磨炼,仍能坚持主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坚持信念,不忘初心,鼓励人们要坚持道义,一往无前,守气、守约,无愧于心,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不断培养正直刚毅的“正气”。当每个主体拥有了“浩然之气”为“正道而行”,争做“大丈夫”,面对各种挑战和诱惑时,就能够不淫、不移、不屈,成就大格局。在现代社会中,益利关系更加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导致一些“仁义”观念的扭曲和歪解,导致人格缺失,道德沦丧。孟子的“浩然之气”说与“大丈夫”情怀是为人们的人格完善而服务的,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居于广居、立于正位、行于大道,仍是当代人的崇高理想追求。孟子的“浩然之气”说体现了一往直前、正直刚毅的精神,鼓励人们要做有担当有抱负的大丈夫,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价值。这其实就是要求人们实现个人价值_社会价值,理想追求与社会现实,自身关怀与社会关怀相统一的目的,问心无愧,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行立于天地之间。来源:山东青年
南京爱华会务
一、原文
(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二、译文
公孙丑又问:“请问先生擅长于什么呢?”
孟子说:“我知道语言的作用,我善于修养我的浩然之气。”
公孙丑说:“请问什么叫做浩然之气?”
孟子说:“这很难说透,这种气,最伟大、最刚强,用正直去培养它而不损害它,那就会充满于天地之间。这种气,要配上最佳行为方式和正常的道路,如果不是,就会泄气。它是集聚最佳行为方式在心中所生起的,不是凭偶然的最佳行为方式所能获取的。行为中有不满足于心的,就会泄气。
所以我说,告子不一定知道最佳的行为方式,因为他把义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如果有事情必然要发生,先不要去纠正,心里面不要忘记它,不要去助长它。
千万不要象宋国人那样,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的禾苗长不快而把禾苗拔高,累了一天回家,告诉家里人说:‘今天我太担忧,所以帮助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赶快跑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拔苗助长的人太少了。以为没有什么益处而放弃的人,就是不锄草松土的懒汉;帮助禾苗快速成长的人,就是拔苗助长的人;他们这样做,不但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伤害事情的发展。”
三、出处
《孟子》中公孙丑章句上·第二节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孟子》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 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二、作品赏析
《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其中的论辩文,巧妙的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如《梁惠王下》。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这种风格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具有这种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在精神上压倒对方,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夷物质贪欲,气概非凡,刚正不阿,无私无畏。《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磅礴,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
三、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
加杰特侦探
原文(公孙丑问曰):“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译文公孙丑说:“请问老师您长于哪一方面呢?”孟子说:“我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我善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公孙丑说:“清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呢?”孟子说:“这很难用一两句话说清楚。这种气,极端浩大,极端有力量,用坦荡之胸怀去培养它而不加以伤害,就会充满天地之间。不过,这种气必须与仁义道德相配,否则就会缺乏力量。而且,必须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而不是靠偶尔的正义行为就能获取的。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所以我说,告子不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的东西。我们一定要不断地培养义,心中不要忘记,但也不要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它生长。不要像宋人一样: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地回家,对他家里人说:‘今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就长高了!’他的儿子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天下人不犯这种拔苗助长错误的是很少的。认为养护庄稼没有用处而不去管它们的,是只种庄稼不除草的懒汉;一厢情愿地去帮助庄稼生长的,就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不仅没有益处,反而害死了庄稼。”
孟子是中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治思想,其中之一便是“发政施仁”。这一思想主张政治统治应该以仁爱为本,以民生为重,让人民得到更好的生活。在本文中
1] 李国兴,柳岩. 长输天然气管道的安全问题及其对策[J]. 油气储运, 2006, (07) . [2] 柳庆新. 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如果您在论文中引用了《孟子》中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可以按照以下格式将其列为参考文献:孟子. (公元前3世纪). 孟子. 北京:中华书局.或者,如果您使
第一编参考文献7.[德]考夫曼、哈斯默尔主编.当代法哲学和法律理论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8.[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北京:中国
简析孟子道德修养学说论文 孟子认为,人性先天就是善的,人性先天含有仁义礼智这些美德的萌芽。下文是我整理的关于简析孟子道德修养学说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