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梦蝶朵丽卡
一.方言运用于传媒手段中的现状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都有统一的书面语,春秋时期的雅言、东汉时期的通言、明代的官话、民国时期的国语以及当代的普通话,像 《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 等历史名着就是用元代的“天下通语”写成的。但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分散,城乡之间、各地区之间联系不紧密,使得口语在如此长的时间内还是没能实现统一,像《红楼梦》 这样的经典巨作也是用北方话写成的。由此可见,共同语和方言都有他们存在的必要性。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区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本文中所说的方言特指地域方言,即根据语音、词汇、语法与共同语的区别,特别是语音方面的不同,按地域划分出来的。现今,电视因其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效果成为了最重要的大众传媒之一。它不仅是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同时也是满足大众心理和对大众进行文化熏陶的手段。一直以来,电视节目中的语言都是以普通话为主,但是近年来,各电视台、电影制片方开始大量利用方言来吸引大众眼球。自从重庆卫视的 《雾都夜话》 开播以来,各地方言节目、影视剧风起云涌,四川电视台的 《生活麻辣烫》、湖北经视的 《经视故事会》、荆州电视台的 《有么子说么子》以及电影 《秋菊打官司》 《寻枪》《疯狂的石头》 《一个都不能少》《举起手来》 等,他们凭借方言的优势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可见,方言正成为传媒手段的新宠。电视节目中运用方言打破了电视节目一贯以普通话为主的格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方言的运用不仅展现了地域文化、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而且幽默、讽刺的效果也为电视节目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然而,方言在传媒手段中的大量运用也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他们认为,方言作为局部地区所使用的语言,大量的运用有悖于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政策。所以,我们应该正视普通话和方言,让他们和谐共存。方言电视节目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方言运用于电视节目等传媒手段中的意义和作用又是什么呢?这就需要从方言本身的特点、主持人素养和大众心理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释。二.方言运用于传媒手段中的意义方言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方言节目主持人所具备的素质以及受众的接受心理,使得方言运用于传媒手段中更显其价值,传媒手段中运用方言不仅打破了大众传媒一贯以普通话为主的格局,而且幽默、诙谐的话语更加达到了普通话所不能及的喜剧效果。同时,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符号,充分发挥方言的地域特征、渲染地方情怀,为影视作品展示地域的文化特色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同时还拓宽了影视作品的题材。1.方言在听觉上给人一种新鲜感、幽默感,增强了喜剧效果。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影视剧中单一的语言类型让人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劳”。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各节目、影视纷纷将方言搬上了银幕,这些节目都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有利于消除“审美疲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荆州电视台的《有么子说么子》 节目中就用“么子”代替了“什么”,用“棱个”代替了“这样”等等;张国立在《手机》 中使用的“做人要厚道”这句地道的川语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老根》 的主要演员赵本山使“拔凉拔凉的”、“忽悠”、“咋整”等东北“土话”顿时流行于大江南北; 《武林外传》中风情万种、幽默搞笑的佟掌柜,一口的陕西话“额地神啊”让粗犷的陕西话也成了众人模仿的口头禅…… 2.地方方言贴近生活实际,让人们产生亲切感和家乡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是用方言进行交流的,当方言被搬上银幕之后,观众看的节目都是用自己的家乡话,让观众感觉好像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同乡聊天和谈话,显得无比地亲切和温暖,他们的家乡认同感也就油然而生了。这样一来,观众也就乐于接受这样的节目,从而使方言节目迅速地发展起来了。使用河南话的《安阳婴儿》 和使用武汉话的《江城夏日》 都是在大街小巷、乡村的实景中拍摄的,背景都是当地的风土民情、说的也都是当地通用的方言,这就极大地贴近了人们的生活实际,更容易让人们产生家乡认同感,被人们所接受。(二) 方言节目主持人的素养节目主持人的素养是指作为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他们作为传递信息的纽带,是受大众所瞩目的社会公众性人物。他们不仅是简单地将信息通过语言传递给大众,而且更应该具备一定的素养 (标准的普通话、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灵活的现场应变能力) 来吸引受众,使受众乐于接受所传递的信息。作为方言节目的主持人,在语言和内容上更要贴近生活实际,并利用方言这一手段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吸引受众的眼球。这样就对方言节目的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 《有么子说么子》 的节目中,主持人除了具有较好的普通话以外,还会说荆州地区各县的方言,如沙市话、公安话、松滋话等等。主持人作为传媒和受众的纽带,信息的传播者,在节目中使用方言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容易被受众接受和喜爱。(三) 受众心理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了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例如:书籍、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等等。在本文中特指电影、电视的观众。方言节目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受众听乡音、知乡情的心理需求,同时方言承载和记录了这一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感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让受众产生了强烈的家乡认同感和归属感。正是由于方言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方言节目主持人具有灵活使用方言的素质以及受众对乡音、乡情的心理需求使得方言节目迅速兴起,成为了影视界的新宠。三.方言运用于传媒手段中的作用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国家允许不同地方的方言运用于市级以下的传媒手段中,这是尊重不同地区方言的表现,尊重不同地区的方言就是尊重群众、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这样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人们的祖国认同感。随着电视市场的发展,中国电视竞争越发激烈,各大电视台如何在竞争的夹缝中获得一席之地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收视率,特色成为电视台生存的原则。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受众可以从不同方言节目中品味到各地方言的文化内涵。例如:从吴语中体会到细腻婉约的吴越文化,从四川话中领悟侵润着豁达、爽朗、幽默的川渝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方言运用于传媒手段中有利于本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王家卫的 《花样年华》,如果没有了上海话, 也就不能称之为反映旧上海生活氛围和味道的图景。四.方言运用于传媒手段中的局限性方言运用于传媒手段中它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毕竟方言是一种地方性语言,被一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因此,方言在传媒手段中的大量使用必然造成不同方言区之间的交流障碍,特别是南北方言。如冯小刚一系列的贺岁片 《甲方乙方》、 《大碗》、 《不见不散》 等,就出现了南冷北热的局面,不管这部影片的叙事风格,只就其浓郁的京味语言来说对南方观众就是一种隔阂。五.方言发展的趋势正因为方言运用于传媒手段中有许多普通话所不能够代替的作用和意义,这就使得方言节目一时迅速兴起,同时引起了方言是否能出现在传媒手段中的问题。对此,国家也做出了明文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中就指出广播、电影、电视用语应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需要使用其他语言文字的,应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规定。因此,现今方言大多出现在地方节目、电影中。不仅如此,方言运用于传媒手段中还会促进普通话的发展,现在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联系是越来越紧密,为了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方言在慢慢地向普通话靠拢,形成了“川普”、“贵普”等准普通话,当然,运用于传媒中的也就是这种方言。与此同时,普通话在与方言的接触中也吸收了许多方言中的营养成分、优秀部分,促进了普通话的发展。因此,方言与普通话不管是在日常交际中还是在传媒手段中都是可以共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参考文献:[1]叶蜚声、徐通锵主编.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4]陆晔、赵民主编.当代广播电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6]苗守艳. 方言电影的语言学分析[J].文学与影视2009年3月[7]唐颖.对电视方言节目的解读及其定位[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8]董松玲.方言电视传播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9]殷玉琼、何建成.浅析影视作品中的“方言”现象[J].黑龙江史志2010[10]胡兰红.方言类电视节目传播首先分析[J].声频世界2010
yuyu88yuyu
“走向世界的中国电视”系列访谈之五 赶马到巴黎:合作执导纪录片海外版的投石问路──云南电视台导演周卫平专访 ;郭镇之 【期刊】南方电视学刊2010-07-18网络舆论与中国形象——对《纽约时报》一篇新闻分析及其网上评论的个案研究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评论 2010-01-15方言电视的本土追求——基于对昆明地区电视方言节目的调查解析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12-15在新加坡感受媒体文化 ;郭镇之 【期刊】新闻战线 2009-10-15中国的人民广播和世界的公共广播——数字时代中国公共频道的展望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2009-06-15试论改进中国电视的国际形象 ;郭镇之; 张梓轩 【期刊】新闻爱好者 2009-03-20“人肉搜索”与法律监管 ;郭镇之; 吕露英 【期刊】新闻与写作 2009-03-05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表征:当代中国的移动电话(下) ;郭镇之; 吴玫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10-15后奥运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写作 2008-09-15全球化与中国寻求文化身份:以方言电视节目为例 ;吴玫; 郭镇之 【期刊】新闻大学2008-09-15电视的未来,任重道远 ;郭镇之 【期刊】传媒 2008-08-15现代与后现代的双重表征:当代中国的移动电话(上) ;郭镇之; 吴玫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8-15关键是公开地讨论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写作 2008-05-15记者被打,谁的暴力? ;赵金; 杜鹃; 陈楠; 郭镇之; 朱至刚 【期刊】青年记者 2008-04-10勇于维权,改进技巧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 2008-02-15让低俗无处容身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写作 2007-12-15假暗访引出的真教训——简析“纸馅包子”案 ;郭镇之 【期刊】新闻战线 2007-10-10议程设置理论概览:过去,现在与未来 ;麦克斯韦尔-麦考姆斯; 郭镇之; 邓理峰 【期刊】新闻大学2007-09-15林白水命运的历史审视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2007-02-23舆论监督与暗访偷拍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评论 2006-10-15公共广播电视:变与不变之间 ;郭镇之 【期刊】新闻大学2006-09-30新闻传播与隐私权——以英国新的节目准则为例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09-20从全球到本土:评电影《无极》与博客搞笑剧《馒头》 ;郭镇之 【期刊】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3-30乔治·格伯纳及其“电视教养”理论和“文化指标”研究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2006-01-23继往开来——纪念人民广播事业65周年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5-12-25揭密新闻客观性的制度神话——解读《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2005-10-15隐性采访辨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写作 2005-06-10德国的电视市场和节目流通 ;郭镇之; 斯特凡·奥立格 【期刊】新闻与传播评论 2005-05-15德国报刊业的现状及趋势 ;郭镇之 【期刊】新闻战线 2005-01-10德国的新闻与传媒发展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2004-12-20广播电视与法制管理——兼论建立中国广播电视的内容标准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评论 2004-10-15关于建立省际卫星传播公司的建议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2004-02-20改进新闻报道三题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3-05-25电视研究的几个问题 ;郭镇之; 赵丽芳 【期刊】电视研究 2003-04-25韩国大众传媒近三年来的变革 ;郭镇之; 林洲英 【期刊】新闻战线 2003-04-10全球化、电视市场与文化引进——兼析CCTV引进节目的栏目设置及文化定位 ;郭镇之 【期刊】中国电视2002-10-15对引进节目的思考——从《国际影院》谈引进节目为我所用 ;郭镇之 【期刊】中国电视2002-09-15“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2002-06-20“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2002-06-15韩国的卫星与放送事业 ;康贤斗; 郭镇之; 文春英 【期刊】现代传播 2002-04-15席勒——传播政治经济学的批判领袖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2002-02-20传播政治经济学之我见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2002-02-15韩国新闻事业历史述评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评论 2002-01-15广播电视教育与研究──韩国传播学者朴明珍访谈录 ;郭镇之; 朴明珍 【期刊】现代传播 2001-10-15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韩国新闻事业 ;郭镇之 【期刊】新闻战线 2001-10-10韩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叙述与分析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1-08-25“生活的世界”与“传播的世界”──韩国传播学者朴承宽访谈录 ;郭镇之; 朴承宽; 柴葆青 【期刊】现代传播 2001-08-15传播政治经济学理论泰斗达拉斯·斯麦兹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2001-05-25耐得寂寞做学问──方汉奇教授访谈录 ;郭镇之 【期刊】新闻界 2001-04-28加拿大广播公司的新战略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0-08-25关于与论监督的访谈 ;陈力丹;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2000-08-15英国电视节目供应体制 ;郭镇之 【期刊】中国记者 2000-07-15采访、暗访与偷拍──北美国家关于新闻采访中涉及隐私权的若干法律规定 ;郭镇之 【期刊】电视研究 2000-06-25美国电视节目供应体制扫描——也谈制播分离 ;郭镇之 【期刊】中国记者 2000-06-15舆论监督、客观性与新闻专业主义 ;郭镇之 【期刊】电视研究 2000-03-25关于舆论监督与新闻法制问题的访谈 ;魏永征; 郭镇之 【期刊】新闻记者 2000-02-05新世纪电视媒介的全球竞争 ;郭镇之 【期刊】电视研究 2000-01-25对新时期受众研究工作的意见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0-01-25新闻记者的自我保护与自我约束——北美国家关于新闻采访中涉及隐私权的若干法律规定 ;郭镇之 【期刊】中国记者 2000-01-15加拿大广播公司的“新闻世界”频道 ;郭镇之 【期刊】电视研究 1999-12-15加拿大传播学者系列访谈之三媒介技术与传播政策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9-12-15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99-10-20加拿大传播学者系列访谈之二新媒介与政治经济学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9-10-15关于麦克卢汉的思想──与埃里克麦克卢汉博士的一次访谈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9-08-15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作用(续) M·麦考姆斯; T·贝尔; 郭镇之 【期刊】新闻大学1999-08-15加拿大新闻学者的社会责任——关于“消失的新闻”研究与介绍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9-06-30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80年(下) ;赵玉明;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99-06-15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作用 M·麦考姆斯; T·贝尔; 郭镇之 【期刊】新闻大学1999-05-15中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80年(上) ;赵玉明;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99-04-15“客观新闻学”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8-12-30欧洲公共广播电视的历史遗产及当代解释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98-12-20校园新闻之路——CBS为新闻院校开办的新节目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98-02-20美国公共广播电视的起源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7-12-30全球电视传播环境对中国与加拿大的影响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97-10-20世界公共服务广播的形势: 俯瞰与分析 ;马克·莱伯伊;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7-06-30关于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97-06-20对“四种理论”的反思与批判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97-02-20加拿大广播政策史评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6-12-15商营政策比较:CBC与CCTV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6-09-30蒙特利尔的广播电视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6-03-25在加拿大看电视 ;郭镇之 【期刊】电视研究 1996-02-15《身价百万的婴儿们》和媒介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6-02-15加拿大的广播电视节目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95-12-20加拿大学术界1995年年会介绍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5-06-30评奖归来话广播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4-12-15市场经济中的广播电视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4-09-30加拿大广播制度纵览 ;郭镇之 【期刊】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4-06-30传播学受众研究接受分析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4-06-15对电视纪录片的几点思考──从《最后的山神》说开去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1994-02-15研究方法及理论评价片论——从陈尔泰的理论观点谈起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3-03-02从对峙到交流——海峡两岸新闻界交往回顾 ;陈力丹; 闵大洪; 郭镇之 【期刊】新闻记者 1992-12-26历史与情感 历史与经验——广播电视史研究札记两题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2-12-26媒介崇拜与经验认同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92-12-26纪录文化断想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92-04-30受众权益论纲 ;宋小卫;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91-08-29第二次中国广播电视史志研讨会综述 ;郭镇之 【期刊】新闻研究资料 1991-05-01视听传播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宋小卫; 郭镇之 【期刊】中国记者 1991-01-31对《午间半小时》的思考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0-10-28社会讲坛——试析《午间半小时》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90-08-15新时期中国电视的10年 ;郭镇之 【期刊】新闻研究资料 1990-05-01评北京电视台的十年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89-10-28美国电视演变史(续完)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89-06-30美国电视演变史(四)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89-05-01中国电视史略(1958——1978)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89-05-01中国电视大事记(1955—1978) ;郭镇之 【期刊】新闻研究资料 1989-05-01抓住实质,观照实际 ;郭镇之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88-10-27美国电视演变史(续二)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88-08-28中国电视新闻的历史进程 ;郭镇之 【期刊】新闻研究资料 1988-08-28电视深度节目探析 ;郭镇之 【期刊】新闻战线 1988-07-29美国电视演变史(续)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88-06-29中国电视剧三十年 ;郭镇之 【期刊】当代电视 1988-05-30试论《九州方圆》的改革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88-04-30电视深度节目探析 ;郭镇之 【期刊】新闻战线 1988-04-15美国电视演变史(一) ;郭镇之 【期刊】国际新闻界 1988-03-01三省一市电视情况调查报告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87-08-29闲话电视节目 ;郭镇之 【期刊】当代电视 1987-04-01上海民营广播大事年表 ;郭镇之 【期刊】新闻研究资料 1986-05-01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始末记 ;郭镇之 【期刊】新闻研究资料 1986-03-02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考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86-03-02延安(陕北)台的《对国民党军广播》 ;郭镇之 【期刊】新闻研究资料 1983-10-28民营广播电台的商业性质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82-08-29评“阶级斗争工具”说—兼论报纸的根本属性 ;郭镇之 【期刊】现代传播 1981-06-30传播政治经济学之我见 ;郭镇之 【会议】中国传播论坛(2001)——变动中的全球广播电视 2001-09-22关于建立省际卫星传播公司的建议 ;郭镇之 【会议】论传媒改革与发展——中国传媒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 2003-12-01
爱欧尼亚荒原
话说有一天,方言和普通话在溪水河岸旁碰见了,方言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孪生兄弟普通话啊!方言向普通话说:“嗨!普通话兄弟!你说咱们都是中国妈妈生的,几乎长得一模一样,那咱谁的本事大呢?”普通话说:“兄弟,就凭你那只能在市里传播的本事,和我还差十万八千里哩!兄弟,再回去练练吧!”方言一听,来气了,说:“那你有什么本事啊?不就和我差不多呗!”普通话说:“我的本事可大了!播音,电视主持人,演讲……都要用到我哩!你呢?能做这么多事情吗?”方言说:“我的本事也很大啊!能增加地方人们交流的语速,而且有些地方电台地方节目也要用到我啊!”( 文章阅读网: )普通话说:“那不然去大街上找找看,我们谁支持的人数比较多,谁的本事就大!”于是,普通话和方言走到大街上,他们首先看到一个主持人,于是上前问:“你觉得普通话好还是方言好呢?”“唔,应该是普通话好吧,普通话发扬了中国文化!”普通话对方言说:“你看,还是我的本事大吧!”方言说:“这不算!反正还有那么多人呢!”接下来,他们看见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闽南人,于是,他们又迎上去,问:“你觉得普通话好还是方言好?”闽南人说:“方言好!方言很方便!”方言说:“你看,还是我的本事大吧!”普通话说:“不算!还有其他人呢!”他们就这样问了三天两夜,最后的结果是——两人的票数相同!这个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他们只好去找手语评理。手语说:“你们都错了,只有我们手语是最伟大的,你们都是微不足道的!”方言和普通话听了,“扑通”一声,晕倒了。
据学术堂了解旅游系毕业论文题目可以在下面四个方向进行参考:方向一:产业发展、假日经济、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中西部旅游发展、西部大开发、旅游信息化、电子商务、
好复杂哦。。。。没看懂
《走向语言本体的诗歌美学》,《学术月刊》1991年7期《新写实小说的终结》,《文艺评论》1994年1期。《第三代诗歌与后现代主义》,《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1
如今,各种访谈节目充斥了我们电视荧屏,如中央电视台四套的(中国报道》、湖南卫视的(今日谈》等等。其特点通常是主持人以记者的身份在演播室就某一新闻事件或人们普遍关
给你推荐一个网站,那里有不少相关论文,都是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及博硕士毕业论文,你上去搜搜,参考一下就有了中国知网你上去输入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搜索一下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