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ybell714
沧浪亭 : 位于人民路沧浪亭街3号,沧浪亭旧址原为五代中吴军节度使孙承右的池馆,后渐废。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诗人苏舜钦被贬,流寓吴中,以四万钱购得孙氏园址,在北部土山傍水处筑亭名“沧浪”,取《孟子》和《楚辞》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之后,屡易其主,先是章庄敏(一说章申公)、龚熙仲各得其半。章氏扩大花园,营建大阁,“园亭之胜,甲于东南”。南宋绍兴初,沧浪亭为抗金名将韩世忠所得,改名“韩园”。韩氏在两山之间筑桥,取名“飞虹”,山上有连理木、寒光堂、冷风亭、运堂,水边筑濯缨亭,又有梅亭“瑶华境界”、竹亭"翠玲珑"、桂亭"清香馆"诸胜,庆元年间犹存。元代,沧浪亭废为僧舍。僧宗敬在沧浪亭旧址建妙隐庵,至正年间,僧善庆在其东侧建大云庵,又名结草庵,为南禅集云寺别院。明洪武24年(1391年),宝昙和尚居南禅集云寺,将妙隐、大云两庵并入。嘉靖十三年(1534年)知府胡缵宗将妙隐庵改为韩蕲王祠。二十五年,结草庵僧文瑛复建沧浪亭。清康熙中,巡抚王新命于此建苏公祠,34年(1695年)巡抚宋荦再建沧浪亭。乾隆南巡曾驻跸于此,亭南曾筑有拱门和御道。道光八年(1828年),巡抚陶澍于亭西南建“五百名贤祠”。太平天国战争时,亭遭毁。同治十二年(1873年)巡抚张树声、布政使应宝时重修沧浪亭,并在亭南增建“明道堂”。堂后折西为五百名贤祠,祠南为翠玲珑。亭北为面水轩、静吟亭、藕花水榭。还有闻妙香室、见心书屋、印心石屋、看山楼、仰止亭等。光绪初,园中犹有僧居。光绪末,被洋务局等借用。民国初,一度借设修志局。1927年,苏州美术专科学校校长颜文梁受聘为沧浪亭保管员。重修后,美校迁入。苏州沦陷时,日军占据此园,毁坏严重。1954年由市园林管理处接管整修,1955年正式开放。沧浪亭经历代更迭兴废,现占地1.1万平方米,门前水面4862平方米。虽非宋时初貌,但园外清流萦回,园中古亭翼然,丘山古木,仍不失旧时风韵。沧浪亭阜高水广,境界清旷,历代文人名士题咏酬唱颇多。集欧阳修、苏舜钦诗句之亭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五百名贤祠集周代至清代2400年间吴郡名贤594人,勒石造像,垂范后人。季礼、伍子婿、白居易、范仲淹、文天祥、韩世忠、唐伯虎、文徵明、况钟、林则徐等皆列其中,有较高的文献价值。留园: 位于阊门外留园路79号。留园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太仆寺少卿徐泰时罢官归里后,筑东园和西园。西园后舍作佛寺,即今戒幢律寺,东园即今留园前身。当时东园杂莳花竹,垒有假山,其中"太湖石一座,名瑞云峰,高三丈余,妍巧甲于江南",相传为朱勉采凿,乃北宋“花石纲”遗物。乾隆四十四年,瑞云峰被移入织造府行宫。徐泰时去世后,东园渐废。五十九年,园归刘恕,经五年修复和扩建,于嘉庆三年告竣。园名“寒碧庄”,又名“花步小筑”,俗称“刘园”。园中有奇石十二峰,名奎宿、玉女、箬帽、青芝、累黍、一云、印月、猕猴、鸡冠、拂袖、仙掌、干霄,名重一时。其后,经咸丰更申战乱,园渐荒芜。同治十二年,盛康购得此园,大加修治,并改“刘园”为“留园”,谐其音而取“长留天地间”之意,留园之名始于此。盛氏留园泉石之胜,草木之美,亭榭之幽深,盛誉一时;山石之奇,以冠云峰为最。辛亥革命后,盛康之子盛宣怀流亡日本,园遂衰败。1927年,北伐军二十一师司令部曾驻此园。40年代,侵华日军和国命党军队先后在此饲养军马,门窗挂落破坏殆尽,残垣断壁,几成废墟。1953年,人民政府拨款对留园进行抢修,1954年元旦开放,供人游览。留园现有面积2.331万平方米,建筑占全园面积1/3,以建筑空间处理精湛著称。厅堂在苏州诸园中最为宏敞华丽,大而能精,工不伤雕。园大致可分为中、东、北、西四部分,园南有祠堂与住宅两路三进,前厅后楼,颇高敞。园中部系原"寒碧庄"基础,虽有局部改观,仍不失为全园精华,西为山池,环以楼阁,贵以长廊,峰峦回抱,明洁清幽;东为厅堂,参以轩斋,间列峰石,重门叠户,曲折多变。东、北、西三部分是光绪年间扩建。东部主要是一组以突出冠云峰为主的建筑群。北部旧构多毁,现辟有盆景园。西部以土石假山为主,漫山枫林,平阜曲水。总揽全园,嘉树奇卉,怪石清流,凉台馆,风亭月榭,高矮迤俪,宛转相续。整个园景以长廊为脉络,通幽度壑,随形而变,循廊而观,处处有景。园中精物甚多,有古木交柯、绿荫、明瑟楼、涵碧山房、闻木樨香轩、可亭、远翠阁、汲古得绠处、清风池馆、西楼、曲溪楼、濠濮亭、五峰仙馆、环我读书处、揖峰轩、林泉耆硕之馆、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冠云峰、伫云庵、冠云亭、冠云楼、至乐亭、舒啸亭、活泼泼地等。清代学者俞樾撰有《留园记》,现刻于门厅木屏上。留园著名景点包括:董刻二王法贴、古木交柯、冠云峰、涵碧山房、濠濮亭、花步小筑、林泉耆硕之馆、绿荫小轩、明代牡丹花台遗物、明瑟楼、石林小院(揖峰轩)、舒啸亭、闻木樨香轩、五峰仙馆、又一村。狮子林: 位于园林路23号狮子林原址,宋时为贵家别业。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天如禅师维则的弟子相率出资,在吴中“买地结屋,以居其师”,遂成园林。中多奇石,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霄诸峰,最高者为狮子峰,因维则之师中峰禅师倡道于天目山狮子岩,又取佛经中佛陀说法称“狮子吼”,其座称“狮子座”之义,名为“狮子林”,亦名“狮子寺”。至正十二年曾易名“菩提正宗寺”。明洪武年间,释如海居此。洪武六年(1373年)名画家倪云林过狮子林,应如海之邀作《狮子林图》,此图现存台湾。次年,如海又邀蜀山徐贲绘《狮林十二景图》。狮子林名声日噪,一时成为吴中文人赋诗作画胜地。嘉靖时,寺僧散去,园被豪家所占,后渐荒芜。万历年间,知县江盈科访求故地,重修该园,高僧明性又持钵化缘,重建佛殿、经阁、山门,复为“圣恩寺”。后再度废为民居。清顺治五年(1648年)重修。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玄烨南巡,游狮子林,题赐“狮子寺”额。乾隆初,寺园分隔,园属黄氏,名“涉园”,因园中有合抱古松五株,又名“五松园”。乾隆帝弘历屡游狮子林,并在倪云林《狮子林图》上题有“一树一峰入画意,几湾几曲远尘心”的诗句,又下旨按园中景物和图中画意仿造于北京圆明园之长春园和承德避暑山庄。咸丰以后,园渐衰落。1917年,富商贝润生以9900银元购得此园,大举修缮,建筑几近重建。因增置颇多,又参以西洋手法,贝氏之园比之倪图旧貌已相异甚巨。然楼台之宏丽,陈设之精美,被誉为民国时苏州各园之冠。日伪时期,曾为“贵宾馆”。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曾驻此。1952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驻狮子林东侧贝氏祠堂办公。同年,贝氏后人将该园献给国家。经整修,于1954年2月正式开放。1985年,原文管会使用的位于园东北部的祠堂及部分住宅辟为苏州民俗博物馆。狮子林现存面积1.114平方米,四周高墙峻宇,长廊环绕;中部水池回环,动静有序;林间楼阁参差,若隐若现;丘壑宛转,流泉飞瀑;奇峰怪石,千姿百态,状如狮舞,既有山林之趣,又有禅化之意。建筑有燕誉堂、小方厅、指柏轩、古五松园、见山楼、荷花厅、真趣亭、石舫、暗香疏影楼、飞瀑亭、问梅阁、双香仙馆、扇亭、文天祥碑亭、御碑亭、立雪堂、修竹阁、卧云室、湖心亭等。拙政园: 位于娄门内东北街178号,建于明代,据记载,此前园址一带曾有不少名士第宅——三国时有吴郁林太守陆绩宅第,东晋时有高士戴颙园居,晚唐有诗人陆龟蒙宅,北宋时有山阴县主薄胡稷言五柳堂,元代建有大弘寺,张士诚据苏时,其婿潘元绍在此建驸马府。明御史王献臣解官隐苏州,于正德四年,以原大弘寺址为基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名“拙政园”。王献臣死后,园宅屡易其主,或属私家宅第,或为官府衙署,几经分合兴衰。先是其子一夜巨赌,将园输给徐氏。徐氏居此园五世,后家道衰而其园废 。崇祯四年,侍郎王心一购得园东部荒地十余亩,别营归田园居。清初,钱谦益曾构曲房于园西部安置爱妻柳如是。顺治十年,大学士海宁陈之遴购得此园,重加修葺,备极侈丽。内有宝珠山茶三四株,花妍色鲜,江南仅见,最为时人称道,吴梅村题有《咏拙政园山茶花》长歌。康熙元年,园没入官府,先后为驻防将军府、兵备道行馆。后为吴三桂女婿王永宁居所,构筑斑竹厅、娘娘厅、楠木厅等,雕龙刻凤。康熙十八年,改为苏松常道署。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曾游此园。乾隆初年,园中部归太守蒋欹,葺旧成新,名“复园”;西部归太守叶书宽,名“书园”。后又属程、赵、汪等姓。嘉庆二十五年,又归平湖吴敬,时称吴园 。咸丰十年,太平军入苏,忠王李秀成以西部潘宅、西部汪宅为忠王府,拙政园全部归属王府范围。同治二年,清军攻占苏州,园中部作价入官,为巡抚行辕。同治十年冬,江苏巡抚张之万入居吴园,同治十一年改为"八旗奉直会馆",园仍名“拙政园”。光绪三年,园西部归富商张覆谦,改名“补园”。辛亥革命时,曾在拙政园召开江苏临时省议会。1938年,日伪江苏省政府在此办公。日本投降后,一度作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校舍。解放后,曾由苏南行署苏州专员公署使用。1951年拙政园划归苏南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当时,园中小飞虹及西部曲廊等处已坍毁,见山楼腐朽倾斜,亭阁残破。苏南文馆会筹措资金,按原样工修复,并连通中西两部,1952年10月竣工,11月6日正式对外开放。1954年1月,园划归市园林管理处。1955年重建东部,1960年9月完工。至此,拙政园东、中、西三部重归统一。拙政园历时400余年,变迁繁多,或增或废,或兴或衰,历经沧桑。现存建筑大多为太平天国及其后修建的,然而明清旧制大体尚在。该园规模之宏大,为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之首,占地5.195万平方米,园分东、中、西三部分,南有住宅一区。总体布局特点,东疏西密,水分血脉。水是拙政园的灵魂,水面占全园面积的1/3,有聚有分,或静或动。聚处浩淼旷荡,如"远香堂"北面,池中列岛两座,贯一短堤小桥,遥望山林苍莽,湖水渊波;分则迂回曲折,如“小沧浪”水院,曲岸湾头,水流曲折,来去无尽,若隐若现,有深壑藏幽之感以上为四大名园,求采
春天的薄荷叶
江南园林不仅在风格上与北方园林不同,在使用要求上也有些区别。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正文部分:人们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苏州和天堂联络起来有一大部分的原因是由于苏州那数目庞大的封建古典园林的存在。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园林城,那里有一批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古典园林,苏州园林艺术之悠久,数量之庞大,造园艺术之高超都在全国首屈一指,据考证已有1500多年的治园历史,至今保持完好的有69处之多。现在,苏州园林的含义已不仅仅是位于苏州的园林,更是作为江南私家花园的总代称。 有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这些园林大致分为三类,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这些园林多为一些文人雅士,官宦富商所建,精致优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大规模,多角度的集中展现。苏州的著名园林有:拙政园,留园,退思园,耦园,网师园,怡园,艺园以及环秀山庄。 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是人类文化艺术水平的良好传承,它包含了人文艺术,建筑艺术,诗词画作,以及中国古典哲学思维。从平面来看,苏州园林就是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从立体来看,虽非迷幻莫测的空中楼阁,却倒也有一番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在旅游者眼里,苏州园林是最好的自然博物馆。 在此,依据苏州园林的造园特点和根据我所了解的资料,重点介绍苏州园林艺术中的两朵奇葩——拙政园和留园。 拙政园和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园林。起初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所,后为明代监察御史王献臣的退隐居所,他修补残缺,植树种草,取“拙者之为政”之意命名该园。曾也为太平天国忠王府的一部分,现为全国重点文 物保护单位。 全园分为东、中、西、住宅四部分。住宅样式是典型的苏州民居,现已辟为园林博物馆展厅。东部平快明朗,以平岗远山和松林、草坪、竹屋和池水为主。主要景点有:雪堂、兰缀云峰、芙蓉榭、天泉亭等。中部乃拙政园精华所在,以水为主,池水面积占据约三分之一,水碧树茂,景色自然,形体不一,主次分明,并非西方园林建筑中处处所体现的棱角分明,于“无形”中体现著东方艺术的哲学性,体现著“有形”。 中部的主要景观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红楼、小飞虹、枇杷园等。西部主体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鸳鸯馆,水池呈曲尺型,其特点为台馆对峙,回廊起伏,水波倒影,装饰华美而又不失情趣,主要景点有:鸳鸯馆、倒影楼、谁与同坐楼、水廊等。 留园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园中可分为四个风景区,中部以山池为主,风景明净静幽;东部则厅堂明朗轩敞,重楼叠嶂,给游人带来一种大气舒畅之感觉;西部是土山枫林,景色自然清秀;北部是田园风采,让人返朴归真。全园布局合理,结构严谨,在建筑物布局处理方面当居苏州园林之首。 留园占地30余亩,集住宅、祠堂、家庵与园林为一身,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艺术手段,来吸收四周景色,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有致,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科举制度下最后一位状元俞樾在其著作《留园记》中称留园为“吴下名园之冠”。全园曲廊贯穿,依势曲折,长达六七百米,廊壁上有历代书法名家的书法石刻300余篇,其中最有名的当属董刻二王贴,为明嘉靖年间松陵人董汉策所刻,历时达25年之久,至万历十三年才刻成。留园有三绝,分别为:冠云峰、楠木殿、鱼化石。 苏州园林是城市中充满自然意趣的山林,身居闹市的人们一旦进入园林,便可享受到大自然的山水林泉之乐。在这个浓缩的自然界,一勺代水,一拳代山,园内的四季晨错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以及山水花木的季节变化,使人们可以不出城郭即可获得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资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释、道、儒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 文学,对古典园林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栖息于游赏之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储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审美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对研究我国古代江南人民生活习俗和礼仪方式,都是重要的一手资料。 苏州园林在美化居住环境,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为一体等方面达到了一个历史高度,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都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 苏州园林造园特点 苏州园林虽小,但古代造园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法,独具匠心地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在园中行游,或见庭院深深深几许,或见柳暗花明又一村,或见小桥流水、粉墙黛瓦,或见曲径通幽、峰回路转,或是步移景易、变幻无穷。至于那些形式各异、图案精致的花窗,那些如锦缎般的在脚下迁伸不尽的铺路,那些似不经意散落在各个墙角的小品.....更使人观之不尽,回味无穷。 苏州园林模拟自然景色, 利用水面、奇石和花木,吸收了文学、国画、书法、雕刻、工艺美术等技巧手法,通过理水、叠山、绿化、建筑、陈设、装饰等形成建筑为中心的综合艺术,创造诗情画意的城市咫尺山林意境,具有独特风格,集中表现出我国南方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其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在当今世界上为任何地区所少见,苏州园林不仅是中国的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珍宝。 由于园林空间多样而又富于变化,为定观组景、动观组景以及对景、框景、透景创造了更多的条件。均居于三大地方风格之首席。 1、置石特点 苏州盛产石料,苏州园林叠山石料的品种很多,以太湖石和黄石两大类为主。石的用量很大,大型假山石多于土,小型假山几乎全部叠石而成。能够模拟山之脉络气势,或模拟山之一角创为平岗小埠。 以狮子林为例,湖石假山既多且精美,湖石玲珑,洞壑宛转,曲折盘旋,如入迷阵,有“桃源十八景”之称。洞顶奇峰怪石林立,均似狮子起舞之状。有含晖、吐月、玄玉、昂霞等名峰,而以狮子林为诸峰之首。 2、植物配置 江南气候温和溼润,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花木的线条以苍劲与柔和的有机结合,讲究与山石、水面、房屋的协调统一。 苏州园林的植物配置都以自然式为主,又可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同一种类植物的群植,如沧浪亭山边的箬竹满坡,苍翠欲滴。留园西部的漫山枫林,入秋时有万山红遍的奇景。怡园中锄月轩前的牡丹,可赏“花开时节动京城”的色彩纷呈。 第二类是计划总不同的植物丛植,与山石配合,以白色景墙为底,就像在宣纸上绘画一般,有诗情画意、寓情于景之感。 3、建筑营造 建筑的形式极其多样丰富.江南园林建筑的个体形象玲珑轻盈,具有一种柔媚的气质。室内外空间通透,露明木构件一般髹饰为赭黑色灰砖青瓦,白粉墙垣配以水石花木组成的园林景观, 能显示出恬淡雅致有若水墨渲染画的艺术格调.木装修、家俱、各种砖雕、木雕、漏窗、洞门、匾联、花街铺地, 均表现及精致的工艺水平。 亭、台、楼、阁、厅、堂、轩、廊的人文景观为苏州园林建筑的特色。长廊环绕,楼台隐现,曲径通幽,有迷阵一般的感觉。曲廊环绕,另有匾额、碑文题词。 4、理水特点 苏州地处水乡,湖沟塘堰星罗棋布,极利因水就势造园。 苏州园林的意义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资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储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城内大小园林,在布局,结构,风格上都有自己的艺术特色,产生于苏州园林的鼎盛时期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充分体现了中国造园艺术的民族特色和水平。它们建筑型别齐全,储存完整。这四座园林占地面积不广,但巧妙地运用了种种造园艺术技巧和手法,将亭台楼阁、泉石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风光,创造了“城市山林”、“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空间。它们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俱、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 苏州园林在美化居住环境,融建筑美、自然美、人文美为一体等方面达到了历史的高度,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电影艺术赏析论文范文精选篇2 浅谈《红高粱》中色彩艺术的运用与赏析 [摘 要] 当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视觉审美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是
美术学版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美术学版画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以下是我为大家收
关于中外美术院校之美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周浩然黄婵(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1)摘要中外当代美术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校与社会、社会与艺术本质的
园林的系统化设计内容摘要:关键词:园林设计是系统化的工作,其中包括多个独立的系统设计,传统的方法是将园林设计分为软景和硬景设计。这些都是依照园林外部的表现形式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