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梅子zh
.1.柳永集 [图书] 柳永集 凤凰出版社 2007年2.藻雪焚香品幽兰——读《中国昆曲艺术》 [期刊论文] 藻雪焚香品幽兰——读《中国昆曲艺术》 出版广角 2006年3.元曲三百首注评 [图书] 元曲三百首注评 凤凰出版社 2005年4.论“吕派壶艺” [期刊论文] 论“吕派壶艺” 艺术百家 2005年5.书林驿语 [图书] 书林驿语 超星电子图书 2004年6.有所教与有所不教 [期刊论文] 有所教与有所不教 新语文学习(小学低年级版) 2004年7.读曲三札 [期刊论文] 读曲三札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年8.读图潮流与反文学时尚的困扰—... [期刊论文] 读图潮流与反文学时尚的困扰——影视与文学杂弹 艺术百家 2004年9.寄深情于家常语之中——魏初曲读札 [期刊论文] 寄深情于家常语之中——魏初曲读札 古典文学知识 2004年10.元曲与人生 [图书] 元曲与人生 超星电子图书 2004年11.师表: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师风... [图书] .师表:南京师范大学优秀教师风采录及“我身边的好老师”学生征文选编 南京师范大学编 2003年12.“诚斋体”与“活法”诗论 [期刊论文] “诚斋体”与“活法”诗论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年13.怎样读明散曲 [期刊论文] 怎样读明散曲 古典文学知识 2002年14.元人套数中的“独幕剧” [期刊论文] 元人套数中的“独幕剧” 艺术百家 2001年15.言文一致 语含悲辛——读卢挚《蟾宫曲》 [期刊论文] 言文一致 语含悲辛——读卢挚《蟾宫曲》 古典文学知识 2000年16.散曲语言对正宗文学语言的偏离 [期刊论文] 散曲语言对正宗文学语言的偏离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17.元明散曲史论 [图书] .元明散曲史论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18.中国古代文学基础 [图书] 中国古代文学基础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19.散曲文学的文体意义 [期刊论文] 散曲文学的文体意义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8年20.深情领略是在解人——读徐培晨先... [期刊论文] 深情领略是在解人——读徐培晨先生其人其画 艺术百家 1997年21.元人悲剧辨识 [期刊论文] 元人悲剧辨识 艺术百家 1997年22.写心画魂须健笔 别开生面有新... [期刊论文] 写心画魂须健笔 别开生面有新意——评么书仪《元代文人心态》 博览群书 1996年23.元曲艺术风格研究 [图书] 元曲艺术风格研究 江苏文艺出版社 1996年24.古代咏雪诗平议 [期刊论文] 古代咏雪诗平议 中国典籍与文化 1996年25.元杂剧《老生儿》新探——兼谈元杂... [期刊论文] 元杂剧《老生儿》新探——兼谈元杂剧中的宗族意识与人伦思想 戏剧艺术 1996年26.刘因《明妃曲》发微 [期刊论文] 刘因《明妃曲》发微 古典文学知识 1996年27.元明杂剧的独特魅力 [期刊论文] 元明杂剧的独特魅力 古典文学知识 1995年28.怎样看待明清艳情小说 [期刊论文] 怎样看待明清艳情小说 古典文学知识 1995年29.雪 [图书] 雪 超星电子图书 1995年30.红梅记 [图书] 红梅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5年31.《痴婆子传》发覆 [期刊论文] 《痴婆子传》发覆 明清小说研究 1995年32.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读王锺陵... [报纸文章] 其知弥精,其所取弥精 :读王锺陵教授新著《文学史新方法论》 新闻出版报 1994年33.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卷 一分... [图书] 中国古典小说戏曲名著卷 一分钟名著 ——一卷在手可知古今中外百家之精华 超星电子图书 1994年34.从张养浩的散曲创作看其人格美 [期刊论文] 从张养浩的散曲创作看其人格美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年35.若无新变,不能代兴”——读王钟陵... [期刊论文] 若无新变,不能代兴”——读王钟陵新著《文学史新方法论》 文教资料 1994年36.一曲相思未了情——读卢照邻《怀仙引》 [期刊论文] 一曲相思未了情——读卢照邻《怀仙引》 古典文学知识 1994年37.《续英烈传》简论 [期刊论文] 《续英烈传》简论 明清小说研究 1992年38.宋元平话的文化意义 [期刊论文] 宋元平话的文化意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2年39.“白发填词吴祭酒”——吴梅村戏曲创作论略 [期刊论文] “白发填词吴祭酒”——吴梅村戏曲创作论略 艺术百家 1992年40.讲史小说史话 [图书] 讲史小说史话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2年41.论清人笔记小说中的烟粉类作品 [期刊论文] 论清人笔记小说中的烟粉类作品 明清小说研究 1991年42.恣情纵笔任横行——《西游补》读札 [期刊论文] 恣情纵笔任横行——《西游补》读札 明清小说研究 1991年43.明代曲论中“本色”与“当行”相结合的理论 [期刊论文] 明代曲论中“本色”与“当行”相结合的理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0年44.明代戏曲语言理论中的本色论 [期刊论文] 明代戏曲语言理论中的本色论 艺术百家 1990年45.关于元杂剧分期问题的再探索 [期刊论文] 关于元杂剧分期问题的再探索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46.论元杂剧的浑朴自然之美 [期刊论文] 论元杂剧的浑朴自然之美 艺术百家 1986年47.焦循及其曲论 [期刊论文] 焦循及其曲论 艺术百家 1986年48.读曲小识 [期刊论文] 读曲小识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49.元人喜剧的艺术风格 [期刊论文] 元人喜剧的艺术风格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4年50.恣意纵笔尽传神——关汉卿套曲《不... [期刊论文] 恣意纵笔尽传神——关汉卿套曲《不伏老》读赏 名作欣赏 1984年51.《李白诗意》题诗有误 [期刊论文] 《李白诗意》题诗有误 社会科学战线 1981年
酸甜苦辣咸丫头
首先,青春版的剧本与老版不同。老版的戏折为:第一出 标目第二出 言怀 第三出 训女 第四出 腐叹 第五出 延师第六出 怅眺 第七出 闺塾 第八出 劝农 第九出 肃苑第十出 惊梦 第十一出 慈戒 第十二出 寻梦 第十三出 诀谒第十四出 写真 第十五出 虏谍 第十六出 诘病 第十七出 道觋第十八出 诊祟 第十九出 牝贼 第二十出 闹殇 第二十一出 谒遇第二十二出 旅寄 第二十三出 冥判 第二十四出 拾画第二十五出 忆女 第二十六出 玩真 第二十七出 魂游第二十八出 幽媾 第二十九出 旁疑 第三十出 欢挠第三十一出 缮备 第三十二出 冥誓 第三十三出 秘议第三十四出 诇药 第三十五出 回生 第三十六出 婚走第三十七出 骇变 第三十八出 淮警 第三十九出 如杭第四十出 仆侦 第四十一出 耽试 第四十二出 移镇第四十三出 御淮 第四十四出 急难 第四十五出 寇间第四十六出 折寇 第四十七出 围释 第四十八出 遇母第四十九出 淮泊 第五十出 闹宴 第五十一出 榜下第五十二出 索元 第五十三出 硬拷 第五十四出 闻喜第五十五出 圆驾而青春版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三天连台演完,从第一出�标目�演到最后一出圆驾,基本上保持了剧情的完整。一般《牡丹亭》的演出本偏重杜丽娘,以旦角表演为主。我们的剧本,还原汤显祖原着精神,加强柳梦梅角色,生旦并重。因此,拾画,叫画�这两出经常演出的巾生代表作,我们捏成一折,做了适当的改编,更加凸显其重要性,三十分钟的独角戏,将巾生表演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与第一本杜丽娘的经典折子�惊梦�、�寻梦旗鼓相当。汤显祖笔下的柳梦梅远不止于儒雅俊秀的“梦中情人”,亦是一介不畏权势,敢与理教抗争的傲骨书生。如此,我们的剧本生旦戏双线发展,达到了对称平衡之美。青春版《牡丹亭》选中了俞玖林及沉丰英分饰柳梦梅及杜丽娘,两位青年演员属于苏州昆剧院的“小兰花”班,形貌唱作俱佳,是极具潜力的两块璞玉,但玉不琢不成器,于是我们大力敦请汪世瑜及江苏省昆剧院饮誉中国昆曲界的“旦角祭酒”张继青跨省跨团进驻苏州,亲自指导并传授。这也是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宗旨之一,借着一出戏的排演,完成世代传承的重要工作。在此之前,听过张继青、华文漪版本的,甚至梅兰芳的录音,若论华丽和丰富之美,若论沧桑之美,若论婉转之美,大师们胜过一筹。可大师们演绎丽娘之时,都已“青春不再”,我们听得出的唱腔之外的韵味,也得于丰实盈厚的岁月沉淀。沈丰英版的丽娘,以青春年少之身演绎牡丹般娇艳正浓之人,多了许多青春柔美的味道。这种青春,有些逼人地真实,甚至闭上眼眸,耳中丝丝婉转,恍然以为不在今世,而在宋代了。尽管白先生的牡丹亭遭到南北一些传统昆曲艺术家的非议,认为青春版的主演的身段唱腔尚需锤炼,认为以短短一年的时间排练整整一本戏,实在有粗制滥造之嫌疑,老先生们忽略了,在美轮美奂的昆曲艺术的生存和极端高雅之间应该如何择?当大众开始为古典美而震撼的时候,昆曲回春的时候也到了。
浅议戏曲打击乐艺术论文 我国戏曲打击乐历史悠久,通过历代艺人和戏曲艺术工作者辛勤努力不断探索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戏曲打击乐结构。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昆曲(Kun Opera),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昆曲是出现于中国明代的一种新兴戏剧样式,从16世纪晚期开始
梅派经典唱段梅派音宽清亮圆润甜脆 集京剧旦角艺术的大成,综合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特点,创造出自己特有的表演形式和唱腔。武戏较多,比如《杨家将》,铿锵有力。唱
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楚辞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汉赋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司马相如是这一时期成就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