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27

三鲜豆皮皮
首页 > 学术期刊 > 我国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哇啦哇啦bibibi

已采纳

【摘要】 本文在对物流产业进行界定的基础上,通过整理、分解和综合河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建立了针对物流产业的投入产出表,并据此进一步对河南省物流产业的最初投入结构和最终使用结构进行了分析,明确物流产业在河南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了现阶段河南省物流产业的一些经济特征,对相关部门正确及时做出调整措施和发展政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更多 【关键词】 投入产出 物流产业 最初投入结构 最终使用结构 一、引言 现代物流产业几乎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跨地区的综合产业,它是对原来分散于不同经济领域和环节的相对独立的物流功能的重新整合。同时,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国家和地区将其视为支柱产业。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整个经济社会系统的发展。基于这样的重要性,本文在收集相关资料界定物流产业范畴的基础上,建立专门针对物流产业的河南省物流产业投入产出表,并进一步分析河南省现代物流产业的现状及特征。 二、河南省物流产业投入产出表的建立 1、物流产业的界定 按照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标准,我们将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划分为第一产业;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其他建筑业等93个行业划分为第二产业;将铁路货运业、道路货运业、水上货运业、航空货运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邮政业划分为物流产业作为本文研究的研究对象;物流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一个子产业,因此在第三产业中除物流产业之外的其他产业我们称之为其他第三产业。物流产业的界定是建立物流产业投入产出表的基础,经过这样归类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对各产业数据进行拆分和加总,以便能得出物流产业的投入产出表。 2、数据的预处理 在河南省的各类统计资料中,由于没有对铁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的产值按照货运和客运分别统计,而物流产业的范畴决定了我们进行研究所建立的模型以及所采用的数据都需要是货运的价值量,因此需要对上述产业的总产值进行分离。对总产值的分离是数据预处理的第一步。 考虑到产值的大小是与客货运平均价格和周转量有关,本文将根据这两方面的统计资料来进行产值分离。通过查阅中国物价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可以得出在物价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客货周转量和产值之间是正向相关关系,二者之间存在正比关系,因此我们将近20年河南省投入产出表中所反映的客货运产值作为依据,来对2007年铁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进行产值分离。分离之后可以得到2007年河南省铁路货运业的总产值为23643565.59万元,道路货运业产值为98452169.38万元,水上货运业产值为3994076.95万元,航空货运业产值为348949.089万元。 产值分离之后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的第二步,即对投入产出表中铁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的行数据和列数据进行分离。由于投入产出数据分离涉及的产业部门和经济数据众多,在现有统计资料可得性的约束下,无法明确每一个产业部门需求对客货运的消耗关系。基于此,本文假设在短期内各产业部门需求对铁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客货运消耗是相对稳定的,在对铁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道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进行行数据和列数据分离时按产值分离的比例划分。这样铁路运输业、水上运输业、道路运输业和航空运输业四个产业部门可以分离成铁路客运业、水上客运业、道路客运业、航空客运业、铁路货运业、水上货运业、道路货运业、航空货运业八个产业部门,同时可以得到物流产业的相关投入产出数据,包括铁路货运业、道路货运业、水上货运业、航空货运业、管道运输业、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仓储业、邮政业。 3、投入产出表的建立 在对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过预处理之后,需要对经过数据分离之后的河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按特定的产业分类方式进行归总。按照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以及物流产业的范畴,我们可以得到分类后各产业的投入产出数据,见表1和表2。 三、物流业的最初投入结构和最终使用结构分析 1、最初投入结构分析 一个产业部门的最初投入结构是指该产业部门各项最初投入的结构关系,反映了该产业各项最初投入占该产业最初投入总量的比重。其中最初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营业余额等,而最初投入也就是该部门的增加值,所以最初投入结构实质上反映了某一产业增加值的构成情况。根据河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出物流产业的最初投入结构系数。图1显示了河南省物流产业的最初投入结构,图2显示了河南省物流产业中各细分产业的最初投入结构,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营业盈余来看。物流产业的营业盈余占增加值的27.31%,高于农业和其他第三产业,而低于工业;在物流产业细分的各子产业中铁路货运业、道路货运业和管道运输业的营业盈余占增加值的比重也相对较大。这说明物流产业的投入,尤其是铁路货运业、道路货运业和管道运输业的投入都比较低,包括固定资产的折旧率、劳动者的报酬等等,这点可以通过河南省人口密度大、劳动力资源密集且廉价来解释;同时由于河南省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市场化程度和市场规范性的影响导致这些产业交纳的利税又相对较少,因此营业盈余在增加值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 第二,从固定资产折旧来看。与其他产业相比,物流产业固定资产折旧占其增加值的比重最大,为23.65%。这主要是由于物流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固定资产的投资,如公路、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还要包括汽车、船舶、飞机等运输工具和设备的制造,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在物流产业细分的各子产业中,我们发现管道运输的固定资产折旧比例最高,达到60.18%,是资金最密集的行业。 第三,从生产税净额来看。物流产业的生产税净额比例为20.31%,高于其他产业。这说明相对于河南省其他产业来说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还是不错的,但是由于河南省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偏低,所以放在全国范围内来看,河南省的物流产业发展状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从物流产业细分的子产业来看,铁路货运业、管道运输业和仓储业的生产税净额比例都很低(低于10%),这说明这些部门的市场化程度较弱,盈利水平和技术水平都相对较低。 第四,从劳动报酬来看。物流产业的劳动者报酬占其增加值的28.73%,高于工业,但远低于农业和其他第三产业。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物流产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物流产业整体的工资水平等相对较低,这与河南省劳动力资源密集也有相当大的关系。从物流产业细分的子产业来看,水上货运业、航空货运业、装卸搬运及其他运输业、仓储业的劳动报酬占增加值的比重都比较高(大于50%),说明这些行业具备更加明显的劳动密集型特征。 2、最终使用结构分析 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后,国民经济各产业的产出会被分解为各种最终使用,包括消费、投资、出口等。我们可以通过投入产出表计算其最终使用结构系数,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把握物流产业最终使用项目的比例关系。 根据河南省2007年投入产出表,可以得出物流产业的最终使用结构系数。图3反映了河南省物流产业的最终使用结构,图4反映了河南省物流产业各细分产业的最终使用结构。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河南省物流产业的最终使用中,销往省外和最终消费占了绝大部分比例,分别为41.55%和58.28%,而用于出口和资本形成的比例很小。这说明河南省物流产业还处于服务国内市场的阶段,物流产业的增加值绝大部分被国内消耗掉,当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贡献到省外市场,但是河南省物流产业还没有形成全球化服务的规模,要想转变为外向型服务业还需要更加努力。从物流产业细分的子产业来看,铁路货运业和仓储业销往省外的比重最大,而其他各子产业都是最终消费占了较大比例。 【参考文献】 [1] 王岳平:产业结构对交通运输业发展影响的定量分析[J].管理世界,2004(6). [2] Miller,Ronald E.,Karen R. polenske and Adam z.Rose,eds:Frontlers of input-output Allalys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 [3] 黄福华、谷汉文:中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2005(2). [4] 阮君、郑珍远:福建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5). [5] 楚岩枫、刘思峰: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投入产出研究[J].企业经济,2007(12). [6] 冯云:物流业与中国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5). [7] 梁小民:经济学大辞典[M].团结出版社,1994. [8] 周新生:产业分析与产业策划:方法及应用[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9] 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10] 魏明侠、王琳、李源: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果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9(12). [11] 张彩凤:基于投入产出的辽宁省物流业对本省经济影响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

315 评论

维基先生Wiki

近年来,对于产业结构合理性的标准,经济学界进行了许多探讨。有的学者认为,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有轻型结构、舒展型结构、高效型结构,最近又有学者提出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开放型结构、自我调节型结构和可变型结构。在正式的文献资料中,关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论述部分,更多的是以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关系作为论据。以上的各种判断标准,都是针对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存在某方面的不合理现象而提出的,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仔细分析起来,感觉还是不够全面和系统。例如轻与重、高与低、封闭与开放、可变性强与弱,都是相对而言的,重型结构不合理很难说轻型结构就一定合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二产业所占比例高、第三产业比例低,很可能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资源条件和消费模式等与发达国家不同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产业结构不合理未必就是导致三次产业比例不同的主要因素。本文对如何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提出了三个方面的的标准。 一、产业结构与需求结构适应性标准 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满足消费需求是生产的目的,生产是满足消费需求的手段,这个关系必须要搞清楚。作为生产环节重要组成部分的产业结构,是从产业角度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考察研究,产业结构直接决定了对社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结构,从而间接地决定了可供选择的消费范围。 由产业结构决定的产品或服务结构与社会消费意愿的吻合程度是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最重要标准。由于社会的消费意愿很难测量,判断产品或服务结构与社会消费意愿的吻合程度也就变的很困难。一个简单的替代方法是,观测最终消费产品和服务中,是否存在短缺和过剩产品及服务,从而间接地判断产品和服务对消费意愿的满足程度。虽然这种判断方法无法区分消费者被迫接受产品和服务以及由于产品和服务质量、价格等原因压抑的部分消费意愿,但是在现阶段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按照上述标准,如果居民改善居住条件的消费意愿十分迫切,住宅需求是真实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那么技术含量不高、能耗较高的建材产业占较高的比例,也不能简单地判断为产业结构不合理。 需求结构随着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观念转变也在不断地变化,这就要求产业结构对需求结构不仅仅是静态适应,而且要能够动态地跟踪消费结构的变化,这种适应消费结构变化的快速应变能力也应作为评价产业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指标。例如,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某种商品或服务需求的突然增加,引起该产品或服务价格上涨,这时候良好的产业结构应该能够迅速调动各种资源组织对该产品的生产或服务的提供,来满足这种变化的需求,从而使价格在短时间内基本下降至原来的水平。这种从价格开始上涨到基本恢复到原来水平的周期长短是反映产业结构适应需求结构柔性的重要指标。 由于消费需求和生产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消费需求决定生产,生产又反作用于消费需求,因此合理的产业结构还应当具有发现潜在消费意愿,引导消费需求适应当地资源条件,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二、产业结构与生产要素匹配性标准 生产是沟通社会大众消费和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人力资源等)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作为生产重要实现形式的产业结构,在适应社会大众需求结构的同时,必须与各种生产要素很好地匹配。 按照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的竞争优势理论,生产要素可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两种。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人工和半技术人工等,这些要素是被动继承的,属于外生性的生产要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拥有的外生性生产要素条件差别很大,这种要素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某些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特定产业上的优势和劣势地位。良好的产业结构应当是充分发挥优势生产要素的作用,尽量降低劣势生产要素的影响,为提高产业竞争力谋求基础优势。例如,由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所以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就比欧洲国家具有基础性的优势。在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地区,大力发展高耗水产业,造成工业与居民生活用水冲突,大量超采地下水、地面沉降等一系列问题,都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表现。 高级生产要素通常是创造出来的,包括技术要素、人力技能要素、研究与开发要素、信息要素、规模经济和管理要素等。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各种生产要素流动性的增强,原来对产业结构起决定性作用的初级生产要素正逐步让位于高级生产要素。除了在天然产品或农业为主的产业以及对技术要求不高或技术已经普及的产业,初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低。一个国家或地区想要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的强大且持久的竞争优势,则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日本就是充分利用其科学技术、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优势,避开在自然资源方面的劣势,取得经济飞速发展的典型。 优势生产要素是否已充分利用,短缺生产要素和资源是否被过度开发使用,是判断产业结构与生产要素结构是否匹配的重要标准。优势生产要素是否充分利用和优势生产要素是否短缺是两类不同性质的问题,前者是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准,而后者不是。欠发达地区和国家与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差距,不仅是优势生产要素充分利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优势生产要素缺乏的问题。笔者认为,对于落后地区或国家,优势生产要素的培育是比产业结构调整更为紧迫的问题。例如,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学技术要素方面有很大的差距,我们需要下大力量培育科技要素,缩小差距。但是科技要素的培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没有取得科技要素优势之前,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小,就不能当作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标志,因为优势生产要素缺乏带来的问题不可能通过生产要素配置的办法来解决。 三、产业内部之间的协调性标准 不同的产业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投入产出关系,各产业内部以及各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是否协调是评价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在理想的产业结构状态下,应当是每个产业所需要的投入(实际为其他产业的产出或自然资源的投入)都能得到充分满足,即不存在瓶颈产业;每个产业的产出又刚好能满足其他产业投入和最终消费的需求而且没有过剩,即不存在过剩产业。同时存在瓶颈产业和过剩产业,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主要标志。 如果只有瓶颈产业而没有过剩产业,则说明生产要素已充分利用,仍存在无法满足的需求,这属于生产要素不足的范畴,不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应该是增加要素投入和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而不是产业结构调整(既生产要素的配置合理化)。同样只有过剩产业而没有瓶颈产业,也不能简单判定为产业结构不合理。没有瓶颈产业意味着在现有的体制条件下,已没有未得到满足的需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是开发新的需求、扩大现有需求,手段主要是调整收入分配结构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既要素配置)手段解决总需求不足的矛盾,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些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大部分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而基本建设中的设备大多需要进口的现象是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表现。笔着认为,对此问题应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对于国内具备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技术、资金、管理、经营),而仍需要大量进口,可能和当前管理体制导致生产要素配置错位有关,属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范畴。对于国内缺乏某种关键性生产要素的大量进口(如缺乏核心技术、规模不经济等),则不能看作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表现,其实质还是必须生产要素的缺乏,需要通过要素培育来解决。具体分析我国的设备进口情况,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进口都属于国内必要生产要素缺乏型的进口,产业结构不合理并非主要原因。[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lunwentianxia.com]

98 评论

相关问答

  • 我国地方治理结构研究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题库1. 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个案分析2. 论当代美国科技创新政策的公共导向3. 全球化语境中的公共物品概念解释4. 公共物品中的

    惠跳舞的鱼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论文

    后工业经济时期首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 本文从后工业经济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入手,对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和缺陷进行分析,由此提出首都产业结构优化的

    土偶寄宿制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我国上市公司筹资结构研究论文

    2008届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 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优化问题 学生姓名: 所在学院: 电子商务学院 专 业: 财务管理 学 号: 指导教师: 成

    人才征服沪 1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研究论文

    当前建立中国税收信用体系的必要性 摘要:中国税收信用缺失是造成国家税款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税收信用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优化经济环境,提高税收管理水平,保护守法纳税人

    樱桃小胖子O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楚雄市产业结构研究论文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财税机制研究论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

    郑二头头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