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licity03
一、主题与主题学 主题学研究讨论的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题材、情节、人物典型的不同处理,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外部——手段和形式。 一般的主题研究着眼于一个点(个别主题的呈现),而主题学研究着眼于一条线,甚至一个面。 以对著名文学形象堂·璜的研究为例说明两者的差别。 一般的主题研究多集中在对这个形象的性格和思想的剖析上,如有人归纳说,拜伦的长诗《堂·璜》是对英国资产阶级社会的讽刺。 在比较文学的主题学研究中,首先关心的是这个传说人物的最初出处,接着是努力找出所有写过堂·璜这个人物的作家和作品,以勾勒这个文学形象的演变轨迹。 德·贝伏特(G.deBevotte)的博士论文《堂·璜的传说:自其滥觞至浪漫主义时代》(1929年)。作者首先考证出第一部塑造堂·璜形象的作品是西班牙戏剧家莫利纳1630年写的剧本《塞维利亚的诱惑者,或石客》。接着列出后来描写堂·璜的作家作品: 意大利剧作家贝尔托和奇科尼,法国的莫里哀、高乃依和意大利的哥尔多尼。到浪漫主义时代,描写堂·璜的作家更多:德国霍夫曼的音乐小说,拜伦长诗《堂·璜》,普希金的悲剧《石客》(1830年),大仲马的幻想剧《马兰的堂·璜或天使的堕落》(1837年)等。 此外还有,缪塞、戈蒂耶、萧伯纳,都写过同类题材的作品。 甚至还有音乐作品——从莫扎特的(1787年)到斯特劳斯的(1887年)等。 但是贝伏特的目的不是为我们编写一份以堂·璜为主人公的作品的书目。他的目的是把称之为“堂·璜精神”的那个人物,作一个全面的展示,让读者看到这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作家笔下,被抹上的不同的色彩,被赋予的不同的个性。。 那里面有懦怯而又刁恶的诱惑者,以杀人去开一条路或掩护撤退的玩世不恭的浪子,有什么都不在乎的情郎,有浪漫的梦想者,有虚妄理想的寻求者,有在井中寻找金钢钻的矿夫,也有那非常精明、勇于诱惑、勇于占有、永不满足的享乐者。 这样的研究有利于我们了解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作家对同一形象的处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和成就,不同民族文学的各自特点,以及民族文学之间的交往和影响等等, 主题学研究主要有母题、主题、题材、情境,以及意象、套语研究等内容。 二、母题研究 主题学中的母题,通常指的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人类的基本行为、精神现象以及人类关于周围世界的概念,诸如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生离死别,时间空间,海洋山脉等。 母题与人物类型有着密切的关系。这里指的是两种人物类型: 第一种类型。某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已经变成了某个母题的具体化身,他们的名字成了该母题的代名词。 譬如希腊神话的自愿随父过流浪生活的安提戈涅,就成了热爱父母、自我牺牲的母题的具体化身。俄狄浦斯成了恋母母题的代表。 这样的人物类型在我国文学中也有,如大禹、愚公、精卫等,在提到他们的名字时,已经把他们的个性全部滤去,剩下了“公而忘私”、“决心和意志”、“锲而不舍”等这样一些母题。 中西不同的是: 西方的那些人物类型经常直接出现在后世欧洲各国的文学作品里,不断被当作主人公予以刻划描写,并由不同的作者赋予不同的时代精神、个人品质和面貌,从而给主题学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研究素材。 中国的此类人物类型,很少作为主人公直接再现于后世的文学作品中。 第二种类型是由母题生发出来的文学形象。 如“贪婪”这一母题所生发出来的阿巴公、葛朗台,“嫉妒”的母题所生发出来的奥赛罗等。 中国文学中“智慧”母题的代表诸葛亮,“为有情人牵线搭桥”的母题代表红娘等,也属于此种类型。 母题研究就大致可分以下两个具体方面: 1、纯粹母题研究 这种研究可以局限在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的框架之内,也可以跨越国别和民族的界限,对各民族的神话传说和传统文学中的母题作清理式的研究。 我国青年学者王立(辽宁师大)的《中国古代文学十大主题》就属于这样的研究。作者对我国浩瀚的古代文学进行了梳理,归纳出十个最基本的“主题”。这些“主题”其实大多就是母题,如“生死”、“别离”、“相思”、“春恨”、“悲秋”等。(另有《中国文学主题学》4册,《中国古代文学复仇主题》等)。 例:“主母反告”母题研究 A、希伯来传说:约瑟被卖到埃及人家里,主母向约瑟求欢,不从,主母反告,使约瑟受罚。 B、希腊神话:雅典王忒修斯之妻费德尔向忒修斯前妻之子希波吕托斯求欢,遭拒后自缢,留遗书反告希波吕托斯行为不轨不轨,忒修斯请海神报复,跌马而死。 希波吕托斯 此类故事产生于母系社会解体,父系社会形成时期,表现出男性对女人主妇地位的亵渎和颠覆意识。 法国拉辛写有悲剧《费德尔》,主题上承袭并强化这种意识。 20世纪俄国著名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写有同名长诗《费德尔》,却对费德尔的处境表达了充分的同情,还刻意强调忒修斯的残暴和希波吕托斯的冷漠。 茨维塔耶娃保留了“主母反告”母题的原初形态,但借助费德尔乳母的视角渲染了费德尔的苦闷和无助。 茨维塔耶娃的《费德尔》是20世纪消解男权中心时代意识的一种体现。 茨维塔耶娃 2、人物母题研究 中西文学中的神话传说人物和文学作品人物多不胜数,但上升为母题象征的人物并不很多。 对这些具有母题性质、象征意义的文学或传说人物进行比较研究,是人物母题研究主要对象。 如西方的美狄亚、普罗米修斯、浮士德、阿巴公、奥赛罗,中国的诸葛亮、包公、愚公、登徒子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物属明显的母题。如美狄亚,就是一个“复仇”的母题,诸葛亮就是一个“智慧”的母题。 有些人物,其母题与主题的界线就不很清晰。 如包公,虽然可归结为“公正”之类的母题,但这一形象已经具有了明显的褒贬意味,实际已经上升到主题的高度,具有了主题人物的性质。 三、主题研究 主题研究关注的对象不是个别作品的主题呈现,而是主题的相互取舍、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具体地说,就是研究同一主题在文学史上的不断重复和演变,不同作家对同一主题的接受和处理。 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主题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或不同民族的文学里经常出现,并且不断被不同的作家所采用。 如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俄狄浦斯王所表现的“命运不可抗拒”的主题,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写过。之后写过的有:罗马作家塞内加,法国古典主义剧作家高乃依,英国诗人德莱顿,法国启蒙运动时期的伏尔泰。 为什么这些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前后相距遥远的作家,会对同一主题表现出如此浓厚的兴趣呢?他们笔下的俄狄浦斯是不是“如出一辙”呢?假如不是,那么有哪些差异?造成些差异的原因又是么? 这一切都给主题学提供了饶有趣味、值得钻研的课题。 主题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研究主题人物 比较一下中西文学里的主题人物,人们会发现一个明显的区别: 西方文学中的主题人物所表现的主题经常是多变的,甚至截然相反。如《圣经》中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该隐在拜伦笔下却成了一个值得歌颂的英雄。类似的例子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就比较少见。 在中国文学中,人物一旦成为某个主题的代表,以后的作品往往顺着该主题人物原有的性格方向发展,增添新的情节,使他的个性显得更加丰富,较少作重新评价。 譬如包公这个人物,无论在哪一部作品里,他所反映的主题都大同小异。 2、研究作家对某些已经取得一定主题含义的植物、动物和地理题材等的再处理 有些动植物,如松竹梅(岁寒三友)、梅兰竹菊(四君子)、豺狼虎豹(四凶兽)、龙凤麒麟(祥瑞动物),以及有些地理、天象和气候现象,如高山、大海等,经过几千年来诗人的吟诵、作家的描写,已经上升为某种象征(或称意象),获得某种特定的主题含义,因而也成了主题学研究的对象 这一方面研究也归入意象研究。譬如日本学者曾对中国古典诗歌中杜鹃花和杜鹃鸟这两个动植物主题进行了相当深刻的考察。 唐代诗人成彦雄诗“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 杨万里《杜鹃花》:泣露啼红作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恐是征人滴泪成。 四、题材研究 题材研究主要考察一种题材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流传演变,或者类似的题材在不同文化语境中表现形态的异同。 题材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神话题材研究。 事实充分证明,不同地区的神话具有惊人的相似性。如“大洪水”题材,在世界各重要神话体系中都有关于“大洪水”的描述。A、中国,鲧与大禹治水。天帝怒发大水,鲧盗息壤被杀死,腹中生大禹,禹受舜命用疏导的办法治水13年,禹妻变石头,石裂生启(建夏朝) 鲧与大禹治水 B、希伯来,耶和华惩罚世人之恶发大水淹没大地,预告挪亚造方舟得救。 诺亚方舟 C、希腊,宙斯为惩罚普罗米修斯盗火种给人类发大洪水,普罗米修斯之子与其兄弟之女朝身后扔石头再造人类。 普罗米修斯 在这些神话题材中,隐含着一个共同的母题,即生命的诞生与延续。 三种神话在处理同一题材过程中价值取向存在重大差异: 在中国神话中,鲧禹父子与神处于一种绝对对立状态,充满忧患与悲壮。 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受惩罚只象征性的在身上栓了一块高加索山上的石头,而丢石头变人增添了故事的游戏色彩。 在希伯来神话中,上帝并非想彻底毁灭人类,故事的整体风格是伦理与理智。 民间故事题材也是主题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民间文学可以说是一切文学的母体,在民间文学中保存着文学的基本结构。此类研究如季羡林《柳宗元<黔之驴>取材来源考》等。 五、情境研究 情境就是人物在某个特定时刻的相互关系。” 每个特定情境都为读者展示出人物间的某种关系,同时又交织着作家以及作品中人物的观点和感情,牵制甚至左右人物的行动,从而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情节。 譬如,某一时段处境中男主人公爱上了女主人公,但是女主人公却爱上了另一男子。在这个情境里,三个人物两条线索(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爱情和女主人公对另一男子的爱情)构成了一组隐伏着剧烈冲突的关系。 再譬如,男女主人公相亲相爱,海誓山盟,但是家长(或一方,或双方)却阻挠他们的结合。这个情境同样提示了一组充满矛盾的人际关系。 从某种意义而言,文学作品中的情境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典型的人生境遇,在这种境遇之中潜伏着一种特定的、令人紧张的情势。 这种情势随着作品情节的发展而增强,直到作品的最后才得到解除——或是悲剧性的,或是喜剧性的。 情境与母题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每一个特定的情境必然蕴含着一个母题。 譬如,“两个女人之间的一个男人”昭示了爱的选择的母题,“女儿与父亲仇敌的儿子相爱”,这个情境昭示爱情与责任的冲突这样的母题。 因此,维斯坦因说“母题出自情境” 。 基本情境和母题一样,其数目相当有限,甚至比母题的数目还要少。法国学者乔治·波尔蒂写过一本题为《三十六种戏剧情境》的书,认为戏剧的所有情境已经尽在其中了。 基本情境按多种方式组合,数目是无限的 主题学要研究的是有限的基本情境怎样从一个国家(民族)传入另一个国家(民族),从一个作家的笔下传到另一个作家的笔下,然后不断标新立异,成为无数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民族特征和个人风格的作品的过程。 情境研究通常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对文学中常见的特定情境,以及不同作家对基本情境的不同处理的研究 诸如爱情与职责、道德、伦理等的冲突,三角恋,人鬼情,等等。这些基本情境在许许多多的爱情小说里都能见到。 从主题学的角度研究这些作品中表现的各种各样的情境处理,可以让我们了解作家匠心独运之处。 正如梵·第根所言,“这一类的比较研究往往会异常清楚地阐明了各位不同的诗人之天才和艺术。” 2、对情境母题的研究 这种研究旨在挖掘传统文学中含有母题的情境,并进行梳理,如三角恋;丈夫外出(征战、从商等)久无讯息,妻子改嫁后却突然归来;不相识的父子之战等。 中国古典戏剧中的“落难公子中状元,私订终身后花园”也是一个典型的戏剧情境,历代戏剧家围绕着这一个特定情境,演变出许多剧本,久演不衰,其中的奥妙,很值得探究。 六、意象与套语研究 1、意象研究 意象就是人们在以审美理想观照事物时意识中所呈现的形象,亦即“意中之象”(贯注了主观情思的事物)。 意象存在着多个层次,主要有文化意象和个人意象。 文化意象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如中国的龙、凤、鹤,体现权威、喜庆、长寿,在西方则不然 个人意象。每个作家在创作中都会有个人独特的意象,并往往形成个人意象系统,象光谱一样出现在作品中(水的意象)。 水的德行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入侵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摧。——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
琉璃跃跃
核心学术期刊1、《关注新时期文学与道德,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2、《现代传媒对文学艺术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3、《赛伯空间中的当代文学艺术的命运》(《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第3期)4、《王朔现象及其理论意义》(《河南师大学报》2000年第5期)5、《艺术消费与广告的文化意味》(《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6、《论科技意识形态及其对艺术生产的影响》(《社会科学研究》2001第1期)7、《作为文学阵地的文学期刊》(《新疆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8、《市场语境下艺术的雅俗分化与融合》(《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9、《面向文化:文艺理论的新转变》(《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10、《期刊的危机与突围》(《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12期)11、《意味深长的“沉默”》(《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年第2期)12、《消费时代的文艺精神状况》(《人文杂志》2001年第3期)13、《中国稿酬制度的变迁》(《江汉论坛》2001年第4期)14、《大雅大俗的大众之歌》(《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15、《公案文学艺术魅力剪话》(河南师大学报》2001年第4期)16、《惊鸿一瞥:2000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17、《“树上的果子”与“自然的鲜活气息”》(《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18、《把理论还给历史》(《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19、《文学史理论反思:重写论、先验论与更替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第5期)20、《市场语境下工具理性的审美意义》(《文史哲》2002年第1期)21、《作为艺术的生产》(《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22、《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意义》(《甘肃社会科学》2002,6)23、《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的研讨与探索》(《西南民族学院》2002,11)25《“中国学者对世界学术的贡献”》(《江西社会科学》2002,12)《2002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3卷)26、《一部值得珍视的著作》(《当代文坛》2003、1)27、《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当代意义论略》(《马列文论研究》第13辑)28、《瑞恰兹与〈文学批评原理〉》(《江汉论坛》2002,4)29、《从“客观快乐说”到“直观本质论”》(《江苏社会科学》2003,1)30、《关于文艺美学学科定位论争的回顾与反思》(《文艺争鸣》2002,6)31、《“火焰战争”与“文化垃圾” ——关于“网络文学”的几点不合时宜的想法》(《社会科学战线》2002,4)32、《市场经济下的文艺新观念漫议》(《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3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广西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34、《对“创造论”的彻底清算》(《广西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35、《电脑艺术的兴起和古典艺术的终结》(《右江民族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36、《期刊的转向与文学的命运》(《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37、《论“缺陷”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义》(《南宁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38、《论艺术消费》(《宜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3期)39、《郭宏安等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年卷)40、《金元浦著〈文学解释学〉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年卷)?? 41、《夏中义著〈新潮学案〉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年卷)42、《评周宪〈超越文学——文学的文化哲学思考〉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7-1998年卷)43、《论科技意识形态及其对艺术生产的意义》(《广西师大学报》2000年第2期)44、《“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回顾与反思》(《求索》2001第4期)45、《作为产业的文学期刊》(《岱宗学刊》2000年第4期)46、《审美意识形态与艺术交往精神》(《河海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47、《精神生产者的市场境遇》(《荆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48、《艺术生产论的发展及其当代意义》(《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第3期)49、《1996-1997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年鉴》1998-1998卷)50、《1999-2000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0-2001卷)51、《市场经济与艺术生产》《河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52、《张健著〈清代诗学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3、《包忠文著〈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4、《钱中文著〈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5、《何西来、杜书瀛主编〈新时期文学与道德〉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6、《陈良运著〈周易与中国文学〉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7、《王立著〈中国文学主题学研究〉丛书三种评介,(《中国文学年鉴》1999-2000年卷)58、《薛永武著〈西方美学论稿〉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卷)59、《黄鸣奋著〈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卷)60、《周宪著〈崎岖的思路〉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卷)61、《张荣冀著〈流行艺术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1年卷)62、《走向艺术生产论》(《三峡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63、《现代传媒与艺术研究论纲》(《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5期)64、《走向新世纪的文艺之思》(《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65、《现代传媒带来的审美观念的转型》(《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66、《文艺理论: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反思》(《滨州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67、《略论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殷都学刊》2001年第1期)68、《对缺陷美的几点思考》(《成都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69、《数码时代艺术剪话》(《走向新世纪的影视艺术》,文集,华艺出版社2001年版)70、《现代传媒与文学艺术》(《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71、《“审美之维”与“单向度的人”》(《荆州师院学报》2001年第3期)72、《“寄言出意”与“得意忘言”》(《中南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73、《中国期刊百年回顾》(《曲靖师院学报》2001年第4期)74、《“审美之维”与“单向度的人”》(《荆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4期)75、《十七世纪英国的幽默故事书》(《岱宗学刊》2001年第3期)76、《从头细品百年文论,长卷精绘理论风云》(《文学前沿》2001年第3期)77、《数字化生存状况下的艺术生产》(《阴山学刊》2001年第6期)78、《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山东农管干部学院学报》2001第4期)79、《“文学现代性”研究述评》(《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80、《网络时代的文学艺术》(《三峡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81、《简评〈文艺活动的审美维度〉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2、《简评〈艺术的哲学思考〉》,(《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3、《简评〈胡经之文丛〉》,(《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4、《简评〈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5、《“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讨论会》,(《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6、《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研讨会》,(《中国文学年鉴》2002年卷)87、《2001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2卷)88、《文艺学术史:一项相当于金字塔的学术工程》(《南方文坛》2002年第1期)89、《论科技意识形态的文化意义》(《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90、《中心的边缘与边缘的中心》(《云梦学刊》2002年第5期)91、《以文本为中心的合理性及其局限》(《宝鸡文理学院》2002年第1期)92、《百年文艺学的“两次转型”》(《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3)93、《“请客赴宴”与“开店卖饭”:关于艺术生产与消费的思考》(《吉首大学》2002,2)94、《危机与出路:关于期刊市场命运的思考》(《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2,5)95 《绽放在悬崖上的花朵:人文社科学报的学术特色之我见》(《三峡大学学报》2002,6)96、《“审美泡沫”:文化消费意识与广告》(《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2,3)97、《珠积玉累成学问披沙拣金铸文章》(《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2,4)98、《对“诗与画”的审美复合的追求》(《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2002,11,29)99《中国当代文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编《文艺美学研究丛刊》第2辑)100《王文宏著〈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1《冯毓云著〈文艺学与方法论〉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2《童庆炳等著〈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3《汪正龙著〈文学意义研究〉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4《刘俐俐著〈隐秘的历史河流〉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5《姚文放著〈美学文艺学本体论〉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6《王杰著〈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评介》,(《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7《文学研究种的跨学科发展研讨会》,(《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8《“中国古代文体与文学理论”研讨会》,(《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09《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座谈会》,(《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10《“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的前景”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11、《文学批评“情采论”》(《东方丛刊》2003,1)112、《理论自觉的历史意义》(北师大编《文学理论学刊》第2辑)113、《2003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2004卷)114、《文艺美学研究的进展》,(《中国美学年鉴》,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115、《全国“文论何为”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16、《汤学智著〈生命的环链〉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17、《林保全著〈马克思主义文艺审美论〉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3年卷)118、《〈比较与超越——世纪之交中西文论比较研究〉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19、《〈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20、《〈中国商贾小说史〉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21、《〈文学理论:文化阐释与学科形态〉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22、《〈消费社会的文学文本〉简评》,(《中国文学年鉴》2004年卷)123、《“文论何为”学术研讨会综述》《文学评论》2004年第6期124、《克罗齐和直觉美学研究》(译文)《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7期125、《直逼中心的“边缘表达”》,《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126、《人本文学之中西比较》《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27、《身体缺席的精神盛宴?——关于网络文学的反思》,《江苏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128、《努力开掘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意义——评邓新华著〈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29、《从“生产论”视角看“审美意识形态”说《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30、《现代传媒革新与当代文艺命运》,《紫观阁》2006年第5期。131、“杜书瀛美学研究暨《价值美学》座谈会”召开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05-10 期刊 0 0132、从头细品百年文论 长卷精绘学术风云——《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讨论会纪要 陈定家 文学前沿 2001-06-15 133 文艺批评风格论 文学前沿 2002-11-15 期刊 0 5134 公民、数字媒介与全球化 马克·波斯特; 陈定家译 江西社会科学 2008-01-25 期刊 0 54135寻找网络时代的艺术“灵光” 陈定家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03-10 期刊 0 43136 市场与网络语境中的文学经典问题 陈定家 文学评论 2008-02-15 期刊 0 158137、超文本与互文性 陈定家等 社会科学辑刊 2008-05-15 期刊 0 89138 网络时代的文学“奇迹”——以《姑妄言》的“重现江湖”为例 陈定家 学习与探索 2008-11-15 期刊 0 16139市场与网络语境下的文学祛魅问题——以《浮士德》的改编与戏仿为例 陈定家 江西社会科学 2009-02-25 期刊 0140 努力开掘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意义——评邓新华著《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观照》 樊宝英; 陈定家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01-25 期刊 0 18141 从“生产论”视角看“审美意识形态”说 陈定家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06-01-26 期刊 2 72142 书籍的终结 罗伯特·库弗; 陈定家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02-26 期刊 0 15143“超文本”的兴起与网络时代的文学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 2007-05-10 期刊 5 422144 推动美学从实践研究向关系研究的当代转型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2009-05-26 报纸 0 0145 加强网络文学研究和引导 陈定家 文艺报 2007-10-30 报纸 0 8146 把网络文学推向学术前沿 陈定家 文艺报 2008-05-06 报纸 0 6147 价值美学的新开拓 陈定家 人民日报 2008-10-16 报纸 0 13148 走向移动阅读的手机小说 陈定家 中国文化报 2009-01-02 报纸 0 3149 审美现象与美学价值 陈定家 人民日报 2009-04-14 报纸 0 12150虚构与人类生存 汪正龙 (南京大学) 陈定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中国图书商报 2003-11-28 报纸 0 6151中国近现代美学研究的可喜收获 陈定家 文艺报 2005-11-10 报纸152热点聚焦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2153 论著评介 《文艺活动的审美维度》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0154学术会议 《中国20世纪文学学术史》讨论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0155 学术会议 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文学与人国际学术研讨会 陈定家; 付小悦 中国文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3156 研究综述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1/01/01 年鉴 0 7157 专题研究 文艺美学研究概况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2/01/01 年鉴 0 0158 探讨与争鸣 关于文艺美学学科定位的争论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1/01/01 年鉴 0 2159 美学态势 文艺美学研究概观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1/01/01 年鉴 0 1160 现状考察 关于“全球化与中国人文建设”的调查报告 高建平; 严平; 陈定家; 师亚惠; 张媛 中国文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0161研究综述 文学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高建平 中国文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4162 学术会议 全国报告文学理论研讨会暨全国报告文学理论家联谊会第二届年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0163 学术会议 全国“文论何为”学术研讨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4/01/01 年鉴 0 0164 研究综述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3165 论著评介 《现代学术视野中的中华古代文论》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66 论著评介 《文学意义研究》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67 论著评介 《美学文艺学本体论》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68 论著评介 《多维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 钱中文;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68论著评介 《审美幻象与审美人类学》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0 论著评介 《文艺学与方法论》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1 论著评介 《厨川白村文艺思想研究》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172 学术会议 文学研究中的跨学科发展研讨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3 学术会议 “中国古代文体与文学理论”研讨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4 学术会议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座谈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5 学术会议 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现当代文艺家学术研讨会 文小平;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6学术会议 全国戏剧期刊与戏剧理论批评研讨会 文小平;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7 学术会议 “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化、文学的前景”国际学术讨论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3178 学术会议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七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苏比;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79 学术会议 审美与艺术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 鲁文美;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80学术会议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与创新”学术讨论会 鲁文美;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3181 学术会议 “人民美学与现代性问题”研讨会 文小平;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82 学术会议 “美学、艺术与素质教育”学术研讨会 鲁文美;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1183 概况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0/01/01 年鉴 0 5184 新书评介 《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0/01/01 年鉴 0 0185 新书评介 《新时期文学与道德》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0/01/01 年鉴 0 0186 研究概况 文艺理论研究综述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1998/01/01 年鉴 0 3187美学态势 文艺美学研究的进展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0188 美学论文摘要 从“客观化快感”说到“直观本质”论——桑塔亚那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一瞥 陈定家 中国美学年鉴 2003/01/01 年鉴 0 1189 论文摘要从形象到拟像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6-01-01 年鉴 0 0190 论文摘要论全球化语境下报告文学的文学性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8-01-01 年鉴 0 0191 学术会议庆祝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创立20周年暨《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创刊20周年纪念研讨会 陈定家 中国文学年鉴 2007-01-diansnam 01 年鉴
药学毕业论文比较好写的题材: 1、薜荔果总黄酮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性研究 2、超声波辅助酶法提取百香果果皮中果胶的工艺研究 3、甘草及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提取工艺及
题目的拟定对于一篇医学论文来说至关重要,选题有意义,写出来的 文章 才有学术价值,如果选定的题目毫无意义或过于偏狭,也毫无价值可言。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
1.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 2.硫杂杯芳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 3.奥沙普嗪的化学结构修饰研究 4.分蘖葱头中甾体皂苷成分的分离和鉴
写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写什么样的论文,要提出同类的论点,才能写出有意义的论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整个科学教育体系的初始阶段和基础环节,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组织实施生成性教学,对于萌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积累科学经验,掌握初步的技能等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