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240

风吹杨柳千条线
首页 > 学术期刊 > 霍金毕业论文中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偶素小cici

已采纳

新华网浙江频道8月13日电 依靠手指拨动着轮椅机器前行的霍金,现在“拨动”了杭州城,“拨动”了长江三角洲,甚至轰动了整个中国———在他到达杭州之前,他的科普名著《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已在当地连续畅销了好几个星期;印有霍金头像的文化衫,风靡了杭城的大街小巷;8月9日,当他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转道杭州时,媒体热情的“长枪短炮”再一次对准了他;昨天,霍金召开记者见面会,来自沪浙两地的数十家媒体蜂拥而至;8月15日他关于“膜的新奇世界”的公众演讲,成为杭州市民眼下最为期盼的盛事……这是他的第二次中国之旅。 这位人生的斗士来了,这位智慧的英雄来了,这位继爱因斯坦之后最受关注的科学家来了,让我们带着尊敬和景仰,走近他。 当霍金的轮椅发着机械声进入会场时,100多名记者早已从门口到主席台围成一个通道,夹道欢迎这位传奇式的科学大师,其中不少记者还穿着印有霍金头像的文化衫———昨天在杭州召开的霍金记者见面会上,出现了记者从未见过的热烈场面。 霍金迟到了20多分钟,据说因为组织者对霍金上下车的艰难缺乏足够的估计。看上去,霍金的气色比照片里的更好些,但他瘦弱得实在令人吃惊,总是斜着头,即使笑起来也特别的勉强。当霍金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全场突然安静下来,大约过了五分钟左右,通过语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美国男中音才在会场响起。霍金回答问题是如此艰难,几乎每个问题都需要好几分钟时间,有一个问题甚至拖延了十多分钟,而且每个回答都非常简短。 然而,回答问题的艰难并不影响霍金的智慧和幽默。面对记者五花八门的问题,霍金的回答常常引得记者会心地微笑,整个见面会气氛非常活跃———下个一百年最大的科学发现将是什么?“如果我知道,我就已经把它做出来了。”你对研究宇宙论和理论物理研究的年轻人有什么建议和鼓励吗?“我发现宇宙论和理论物理的研究,甚至比星球大战还激动人心,如果你想到太空去,最好先学理论物理。”回答引来了全场笑声。 一个身躯行动如此艰难的人,是怎样成功地攀上科学的高峰的?如果身体健康,你是否作出更大的成绩?记者设法探寻霍金的内心世界。“我觉得残疾并不影响我的研究。”霍金说,他热爱生活,在科学研究之外,家庭生活和古典音乐给了他巨大的快乐。霍金表示愿意把自己的故事告诉公众,已经拍了一部电影和一系列电视片,“因为在书本里,我们不能记录非常多的细节。”霍金是一个生活的斗士,他的武器是乐观的生活态度。霍金20多年的老朋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教授丘成桐说,如果没有乐观的心态,霍金根本无法继续生活。 霍金正在撰写新的科普读物。他说,他发现自己写的《时间简史》如果读者能全部看懂,就完全可以去申请攻读理论物理学的博士了,“其实我没有必要写得那么复杂,我正在写一本更为简单的版本,估计一年以后完成。” 但是霍金也不是有问必答。当有人提问:你认为宇宙中的上帝是谁,是大爆炸还是别的什么?霍金明确表示拒绝回答。也许,对于蕴藏无穷奥秘的宇宙,对于尚未理解的自然法则,霍金在内心深处保持着一份深深的敬意。 昨天和霍金一起参加记者见面会的还有霍金的妻子、哈佛大学著名物理学教授STROMINGER和普林斯顿大学的著名物理学教授GROSS,以及他的中国弟子吴忠超。1980年,霍金提出将在上世纪末发现宇宙的“大统一”理论,但最终没有实现。当有记者提到这个问题时,在一边的哈佛大学著名物理学教授STROMINGER说:“霍金确实预测错了。”霍金闻言,裂嘴笑了。GROSS笑着说,理论物理学家们之间经常相互争论,而霍金在学术争论中喜欢争论,素以“顽固”著称。 霍金的“中国缘” 霍金很少来亚洲,但已经两番到中国。丘成桐说,这是霍金和中国的一种缘分。 1979年,从中国科技大学远赴英伦剑桥的吴忠超,师从霍金4年,攻读博士学位,成为霍金门下的中国弟子。吴忠超回忆,第一次参加霍金的广义相对论班,讨论正要开始时,一位身材瘦小、全身瘫痪的人躺在电动轮椅上,从教室后门缓缓进来。他耷拉着头,脸上不现喜怒哀乐,他含混嘶哑的声音更让人不明就里。目睹着眼前一幕,吴忠超虽早有心理准备却还是吃惊不小。在霍金变形语言的指导下,吴忠超完成关于宇宙学的博士论文,而从此,霍金也开始与中国结缘。 1985年,通过吴忠超牵线搭桥,霍金首次访问中国,分别在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作演讲。“当时,整个校园都沸腾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一位姓汪的老师回忆道,“能亲耳聆听这位传奇大师的讲演,成了那几届科大学生的人生幸事。”之后,霍金登顶长城,体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那次来中国之前,霍金曾自嘲,自己含混不清的发音,需要两道翻译。最后的确如他所言,讲演中他的发言先翻成英语,再译为中文。而此次到中国,霍金已无法用自己的声音阐述宇宙的奥秘,曾因肺炎而动了穿气管手术的他,如今只能依靠轮椅上的语言合成器与人交流。 说起霍金的“中国缘”,不能不提到一段往事:霍金曾和中国学者在交流碰撞中共同发现黑洞的部分真相。1993年到1995年,复旦大学的物理学者陆续发表了有关“极端黑洞”的研究论文,而霍金却发表论文表示疑问。1995年以后,中国学者深入研究霍金的质疑论文,最后终于发现宇宙中存在不同类型的黑洞,既有霍金论文中阐述的,也有中国学者论证的,看起来彼此矛盾的研究结论,其实是一致的。 霍金说,宇宙学的研究成果不应该停留在学者群内部,而应让普通大众也能及时了解。霍金的《时间简史》通过弟子吴忠超的翻译介绍,在中国已发行了10年之久,而年初《果壳中的宇宙》中文版,则几乎和世界其他十几种文字同步出版。如今,霍金第二次来到中国,他将再次向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阐述自己对宇宙的最新理解,继续着他自己的“中国缘”。 霍金的智慧 在被卢伽雷病束缚于轮椅上的40年里,霍金孜孜不倦地在学术高峰上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登攀,被誉为爱因斯坦后最伟大的科学思想家。 霍金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宇宙学。上世纪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起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并以此夺得1988年沃尔夫物理奖的桂冠。该定理证明,黑洞和宇宙大爆炸处必然存在奇点,而在奇点处,所有的定律和可预见性都将失效。这表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不完整的。如要完整地描述宇宙,就必须引入量子论。于是,广义相对论与量子论结合的新学科———量子宇宙论诞生。 其二,霍金和他的合作者发现了黑洞的许多奇异性质,其中最著名的是黑洞的无毛定理和黑洞视界面积增加定理,表明黑洞面积可能代表它的熵。在经典物理学中,黑洞是空间中连光线都无法逃逸出来的区域,但霍金将量子效应考虑进去以后,发现“黑洞并非想象中那么黑”,也有辐射。黑洞辐射又称“霍金辐射”,把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学融为一体,是引力物理自爱因斯坦后的又一伟大发现。记者潘乐群谭新政 霍金认为他一生的贡献在于: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会越变越大;但又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 上世纪80年代,霍金做出了最大胆的一个预测:能够解释一切宇宙现象的“大统一”理论(GUT),确实存在且终有一天会被发现。这一宇宙终极理论是建立在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融为一体基础上的,它将使我们可以完全理解发生在周围的事件,甚至可以预言宇宙中的一切。由此,宇宙的边界条件就是没有边界,因此不存在所谓的上帝“第一推动力”。目前,彻底的无神论者霍金正试图进一步寻找宇宙的“大统一”理论。(据《解放日报》)

327 评论

聪聪老头

毕业论文

127 评论

正能量装饰

斯蒂芬·威廉·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大学学习后期,开始患“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疾病),半身不遂。他克服身患残疾的种种困难,于1965年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任研究员。这个时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问题上,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1969年起任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科学杰出成就研究员。1972-1975年先后在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部进行研究工作,1975-1977年任重力物理学高级讲师,1977-1979年任教授,1979年起任卢卡斯讲座数学教授。其间,1974年当选为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1974-1975年为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费尔柴尔德讲座功勋学者。1978年获世界理论物理研究的最高奖爱因斯坦奖。霍金的成名始于对黑洞的研究成果。在爱因斯坦之后融合了20世纪另一个伟大理论——量子理论,他认为,宇宙是有限的,但无法找到边际,这如同地球表面有限但无法找到边际一样;时间也是有开始的,大约始于150亿到200亿年前。1988年获沃尔夫物理学奖。 1985年霍金丧失语言能力,表达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电脑声音合成器。他用仅能活动的几个手指操纵一个特制的鼠标器在电脑屏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声音,通常制造一个句子要5、6分钟,为了合成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要准备10天。1988年写成科普著作《时间简史》,至1995年10月该书发行量已超过2500万册,译成几十种语言,中译本也已出版。 著有《空间-时间的大比例结构》(1973年与人合著)、《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百年评论》(1979年与人合编)、《超空间和超重力》(1981年与人合编)、《宇宙之始》(1983年与人合编)、《时间简史》(1988年)。

100 评论

恩恩慧慧

我不说很多.打开这个链接(百度百科)里面内容很详细!

334 评论

yyy777777777777777

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宇宙有开端吗? 如果有的话,在此之前发生过什么? 宇宙从何处来,又往何处去?” ——史蒂芬·霍金一个人的思想可以去到多远?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是“我”而不是别人?我们生存的宇宙到底是什么东西,它是否有边际,它是否有一天会消亡? 你是否追寻过这些问题的答案?相信许多人会回答“是”。我们在儿童时期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因此我们总要知道万事万物的起因。我们在成年后忘记了这一切,开始满足于各种既成的似是而非的结果。于是,世界由立体变得扁平。 然而,对自己存身于其中的宇宙的神秘感却永远潜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这也就是为什么当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出版后,会在全世界造成如此巨大影响的原因——它被翻译成近四十种不同的文字,发行量高达千万册,也就是说,世界上每五百个人中就有一个人读过这部关于时间与空间的科学著作。 因此,当我掩上《时间简史》的书页,我的心中充满近乎虔敬的感动。史蒂芬·霍金,这个被誉为是二十世纪人类物理学界超新星的伟人,我应该怎样来趋近你的思想? 《时间简史》的中文译者这样描述第一次见到霍金的情景:译者听到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音,然后看到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要用很大的努力才能举起头来,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而阅读。在这个时候他尚能与人交谈,虽然声音非常微弱而且含混,只有非常熟悉他的人才能明白——而不久之后,连这个权利他也几乎失去。 就是这样一位被卢伽雷病固定在轮椅上的人,他的思维却穿越时间与空间,追寻着宇宙的尽头、黑洞的隐秘;他敏锐的直觉和坚定的推理直接挑战已被人广泛认同的传统量子力学、大爆炸理论甚至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人们不禁疑惑,他是怎样做到这一切、怎样驾驭了自己的生命?正是因此,关于霍金生平的续书与电影才流行于世。 史蒂芬·霍金,出生于1942年1月8日,这个时候他的家乡伦敦正笼罩在希特勒的狂轰乱炸中—— 这位战争狂人正在为争夺地球上更多的权力和资源而胡作非为,宇宙虽然更为广阔却并不他的考虑之列。为此史蒂芬不得不出生在临近的城市牛津,面向世界发出了他的第一声啼哭。 史蒂芬和他的妹妹在伦敦附近的几个小镇度过自己的童年。多年以后,他们的邻居回忆说,当史蒂芬躺在母亲推着的摇篮车中时非常引人注目,他的头显得很大,异于常人—— 我想这多半是因为霍金此刻的名声与成就远远异于常人、如日中天,邻居不由自主要在记忆里重新刻划一下天才儿童的形象。照我看,年幼的史蒂芬并无古怪之处,他那时不过是一个挺英俊的小男孩子,而恐怕大多数白人小孩儿在东方人眼中都是好看的,长大之后就不一样,青年霍金的外貌与最普通的英国人并无不同。 不过霍金一家在古板保守的小镇上的确显得与众不同。史蒂芬的父母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却都受到了正规的大学教育。他的父亲是一位从事热带病研究的医学家,母亲则从事过许多职业。有人回忆说在霍金家的房子里堆满了书,巨大的客厅里回响着维格纳的音乐;孩子们可以随意留下吃晚饭——由史蒂芬与他们交谈,因为他是最喜欢讲话的,而家庭的其他成员则自顾自地在桌子边看书。小镇的居民有时会惊异地看到霍金一家人驾驶着一辆破旧的二手计程车穿越街道奔向效外——汽车在当时尚未进入英国市民家庭,而拥有一辆破破烂烂的老计程车,更是显得十分古怪。然而这辆古怪的车子却的确拓展了霍金一家自由活动的天地,这对于他们是很重要的,至于别人怎么想,那是别人的事情。 儿童时期的史蒂芬是矮小瘦弱的,然而如果有人因此想借机欺侮他,将得到毫不犹豫的反击。史蒂芬在学校经常衣服散乱,衣领上带着墨水的痕迹;他喜欢与人讲话,急于表达自己的思想,为此反而显得句子含混;他的成绩并不十分出色,不过老师们公认他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 史蒂芬热衷于搞清楚一切事情的来龙去脉,因此当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喜欢把它拆开,把每个零件的结构都弄个明白——不过他往往很难再把它装回原样,因为他的手脚远不如头脑那样灵活,甚至写出来的字在班上也是有名的潦草。史蒂芬从十二岁之后开始迷恋设计庞大复杂的游戏,诸如“大富翁”、“朝代”——创造出一个游戏的世界,然后制定统治这个世界的定律。孩子们为了结束游戏需要连续玩上几个小时甚至不得不在一个星期中分段进行,史蒂芬为此十分得意。史蒂芬·霍金相信世界是运转在各种规则中的,而探索世界的运转规则则在以后成为他毕生的兴趣和生命的支点。 史蒂芬在十七岁时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他仍旧不是一个用功的学生,而这种态度与当时其他同学是一致的,这是战后出现的青年人迷惘时期——他们对一切厌倦,觉得没有任何值得努力追求的东西。史蒂芬在学校里与同学们一同游荡、喝酒、参加赛船俱乐部,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庸庸碌碌的职员或教师。然而病魔出现了。 牛津的最后一年,史蒂芬·霍金发现自己的行动越来越笨拙,他无缘无故地从楼梯上摔下来,差一点因此失去记忆。最终医生诊断他患了卢伽雷病,即运动神经细胞病,并宣判说,这个21岁的青年恐怕活不了多久了。 史蒂芬·霍金后来说:当你面临夭折的可能性时,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何等宝贵,多少事情你还没有完成。在与疾病对抗的同时,霍金开始沉入对世界的思索中,向爱因斯坦这位前辈伟人的相对论迈出批判的第一步。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他结识了未来的妻子简,在以后的许多日子里,正是她支持霍金顽强地生存与奋斗下去,而且给他带来了正常的家庭快乐——出乎医生意料的是,这个他断言即将死亡的病人不仅一直活了下来,甚至有了自己的三个孩子。 霍金曾经告诉记者,他比患病前更加快乐,因为他找到了人生的价值所在,找到了生命的成就感,对人类知识做出了适度的却是有意义的贡献。他说:“当然,我是幸运的,但是任何人只要足够努力都能有所成就。” 不过,霍金身体状况的确越来越糟糕,他渐渐失去了行动的能力,在1985年因肺炎造成的手术中,甚至失去了讲话的能力——在一段时间中,他飞驰的思想只能被封闭在自己的大脑中。无法与人交流,这使他觉得生不如死。所幸的是,科技的发达最终使他得以借助电脑和语言合成器,重新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能够在众人面前演讲。 在这期间,已经在剑桥获得博士学位的霍金与妻子一起争取学院的宿舍、“目睹”三个孩子的成长、一次次指出自己手下研究生论文中的错误……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在广阔的宇宙中遨游——他指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将在所谓“大爆炸奇点”失效,因此将量子力学引入对宇宙诞生的探索,最终得到宇宙无始无终的结论,并创造出“虚时间”这一概念;他指出“黑洞”事实上一直都在发“光”,只是极其微弱而已;他以幽默的方式证明了上帝的虚无…… 虽然身体的残疾日益严重,霍金却力图像普通人一样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泼好动的——这听来有点好笑,在他已经完全无法移动之后,他仍然坚持用唯一可以活动的手指驱动着轮椅在能往办公室的路上“横冲直撞”;在莫斯科的饭店中,他建议大家来跳舞,他在大厅里转动的轮椅的身影真是一大奇景;当他与查尔斯王子会晤时,旋转自己的轮椅来炫耀,结果压到了查尔斯王子的脚趾头。当然,霍金也尝到过“自由”行动的恶果,这位量子引力的大师级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左右下,跌下轮椅,甚至身被重创。然而,幸运的是,每一次他都顽强地重新“站”起。 霍金的顽强同样表现在他与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一次次交锋中,而在许多时候,他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于是,霍金这个名字渐渐在人类科学的世界显露出自己的光彩:1975年,教皇在梵蒂冈步下圣坛,将嘉奖“有杰出成就的年轻科学家”的勋章授与霍金,而他的前任在多年前曾经严酷地迫害过布鲁诺、伽利略;1985年,霍金被本行星上最古老的学术组织英国皇家学会吸纳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院士;他在剑桥大学担任着牛顿曾经就位多年的重要教职,被世界公认为是继爱因斯坦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是对二十世纪人类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人物。 然而,对于普通人,也许更为重要的是《时间简史》的面世。这部在畅销榜上连续一百周居高不下的书被视为是出版界奇迹。也许阅读过它的大多数人并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科学成分,但它却毫无疑问地重新激起了人们对神秘世界的好奇心。而好奇,正是推动人类文明一步步走向未来的最大动力!当我们沉浸在对浩翰的宇宙思考中时,日常生活中细小的烦恼就会趋于微不足道,于是我们重新发现生命的终极追求——这种追求不再因“地球”这一宇宙尘埃的生或死而消亡。 1998年4月19日

233 评论

方吉咕咕咕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在英国牛津出生,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之所以在轮椅上坐了46年,是因为他在21岁时就不幸患上了会使肌肉萎缩的卢伽雷氏症,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1942年1月8日生于英国牛津的霍金刚好出生于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之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即随着时间的增加黑洞的面积不减。这很自然使人将黑洞的面积和热力学的熵联系在一起。1973年,他考虑黑洞附近的量子效应,发现黑洞会像黑体一样发出辐射,其辐射的温度和黑洞质量成反比,这样黑洞就会因为辐射而慢慢变小,而温度却越变越高,它以最后一刻的爆炸而告终。黑洞辐射的发现具有极其基本的意义,它将引力、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统一在一起。 1974年以后,他的研究转向量子引力论。虽然人们还没有得到一个成功的理论,但它的一些特征已被发现。例如,空间-时间在普郎克尺度(10^-33厘米)下不是平坦的,而是处于一种泡沫的状态。在量子引力中不存在纯态,因果性受到破坏,因此使不可知性从经典统计物理、量子统计物理提高到了量子引力的第三个层次。 1980年以后,他的兴趣转向量子宇宙论。 2004年7月,霍金修正了自己原来的“黑洞悖论”观点错了,信息应该守恒。 本书的副题是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认为他一生的贡献是,在经典物理的框架里,证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点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变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里,他指出,黑洞因辐射而越变越小,大爆炸的奇点不但被量子效应所抹平,而且整个宇宙正是起始于此。 理论物理学的细节在未来的20年中还会有变化,但就观念而言,现在已经相当完备了。 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贡献是在他20年之久被卢伽雷病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做出的,这真正是空前的。因为他的贡献对于人类的观念有深远的影响,所以媒介早已有许多关于他如何与全身瘫痪作搏斗的描述。所以说,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很公平的。他有身体上的缺陷,可头脑聪明的很!尽管如此,译者(许明贤)之一于1979年第一回见到他时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那是第一次参加剑桥霍金广义相对论小组的讨论班时,门打开后,忽然脑后响起一种非常微弱的电器的声音,回头一看,只见一个骨瘦如柴的人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他自己驱动着电开关。译者尽量保持礼貌而不显出过分吃惊,但是他对首次见到他的人对其残废程度的吃惊早已习惯。他要用很大努力才能举起头来。在失声之前,只能用非常微弱的变形的语言交谈,这种语言只有在陪他工作、生活几个月后才能通晓。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摊平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人们不得不对人类中居然有以这般坚强意志追求终极真理的灵魂从内心产生深深的敬意。从他对译者私事的帮助可以体会到,他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每天他必须驱动轮椅从他的家——剑桥西路5号,经过美丽的剑河、古老的国王学院驶到银街的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的办公室。该系为了他的轮椅行走便利特地修了一段斜坡。 在富有学术传统的剑桥大学,他目前担任着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 本书译者之一曾受教于霍金达四年之久,并在他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此书即是受霍金之托而译成中文,以供占人类五分之一的人口了解他的学说。 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他因患“渐冻症”(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卢伽雷氏症),禁锢在一把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 他被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另一个爱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强者”“敢于向命运挑战的人”。 [编辑本段]相关作品 《时间简史续编》 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 《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 《时空本性》80年前广义相对论就以完整的数学形式表达出来,量子理论的基本原理在70年前也已出现,然而这两种整个物理学中最精确、最成功的理论能被统一在单独的量子引力中吗?世界上最著名的两位物理学家就此问题展开一场辩论。本书是基于霍金和彭罗斯在剑桥大学的6次演讲和最后辩论而成。 《未来的魅力》本书以史蒂芬·威廉·霍金预测宇宙今后十亿年前景开头,以唐·库比特最后的审判的领悟为结尾,介绍了预言的发展历程,及我们今天预测未来的方法。该书文字通俗易懂,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还穿插解答了一些有趣的问题,读来饶有趣味。 《果壳中的宇宙》该书是霍金教授继《时间简史》后最重要的著作。霍金教授在这本书中,再次把我们带到理论物理的最前沿,在霍金教授的世界里,真理甚至比幻想更令人眼花缭乱,缤纷多彩。霍金教授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制约我们宇宙的原理,并加之以他独特的热情,邀请我们一起进行宇宙之旅,做非凡的时空遨游。 《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1988年撰写)霍金畅销书-《时间简史》这本书是霍金的代表作。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40种语言。 在这本书中,霍金将试图勾勒出我们心目中的宇宙历史——从大爆炸到黑洞。在第一讲里,他将简要地回顾过去关于宇宙的构想,并说明我们是如何得到目前的图像的。这或许可以称之为宇宙史的历史。 第二讲将解释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两种引力理论为什么会都得出这样的结论——宇宙不可能是静态的,它不得不或是膨胀,或是收缩。而这又意味着,在前200亿年到前100亿年之间,必定有某一时刻,那时宇宙的密度为无穷大,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大爆炸。它可能就是宇宙的开端。 第三讲将谈谈黑洞。黑洞是当某个巨大的星球,或者更大的天体,受其自身引力吸引而自行塌缩(塌陷并紧缩)时形成的。根据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任何蠢得掉进黑洞的傻瓜都会永远消失,他们将无法再逃出黑洞。而有关他们的历史,则将到达一个奇点,一个痛苦的终点。不过,广义相对论是经典理论——也就是说,它没有考虑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 第四讲将讲述量子力学如何允许能量从黑洞泄漏出来。黑洞并不像人们所描绘的那样黑。 第五讲将把量子力学思想应用于大爆炸和宇宙的起源。这就得出了这样的设想:时空可能在范围上有限,但没有边缘。这或许类似于地球表面,但它多了两维。 第六讲将说明这个新的边界条件如何能解释这个问题:尽管物理学定律是时间对称的,但过去与未来为什么如此大不相同? 最后,第七讲将讲述我们正如何试图找寻一种统一的理论,它能把量子力学、引力以及物理学中其他所有相互作用都包容在内。如果我们做到了这一点,我们就真正理解了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 该书不是一部寻常的口述历史,而是对二十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头脑之一的极为感人又迷人的画像和描述。对于非专业读者,本书无疑是他们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机会和滋生宝贵灵感的源泉。《霍金讲演录——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间所写文章和演讲稿共13篇结集而成。讨论了虚时间、有黑洞引起的婴儿宇宙的诞生以及科学家寻求完全统一理论的努力,并对自由意志、生活价值和死亡作出了独到的见解。在三年工作量并不巨大的学习之后,他获得了一等自然科学荣誉学位,之后进入剑桥大学研究宇宙学,当时牛津大学还没有宇宙学这个专业。尽管他希望能够跟当时在剑桥的弗雷德·霍伊尔(Fred Hoyle)身边做研究,但是他的导师却是丹尼斯·西艾玛(Dens Scama)。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成为一名研究员,后来成为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Gonvlle and Caius College)的教授。 1992年耗资350万英镑的同名电影问世。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基本理念可以不用数学来表达,世人应当可以通过电影——这一视听媒介来了解他那深奥莫测的学说。本书是关于探索时间本质和宇宙最前沿的通俗读物,是一本当代有关宇宙科学思想最重要的经典著做,它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观念。《时间简史续编》 作为宇宙学无可争议的权威,霍金的研究成就和生平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时间简史续篇》是为想更多了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学说的读者而编的。该书以坦白真挚的私人访谈形式,叙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历程和研究工作,展现了在巨大的理论架构后面真实的“人”。 《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中文版发行于2008年年初,这本书由史蒂芬·霍金、其女儿露西·霍金、其学生克里斯托弗·加尔法德所著,是史蒂芬·霍金的“儿童科普三部曲”之一,这本书当中论黑洞以及很多部分都简述了霍金的新想法,这本书在国内外好评如潮。 [编辑本段]霍金的量子力学最新进展 霍金希望解开宇宙诞生之时的奥秘,1970年代时,霍金将量子力学应用于解释黑洞现象,但是在之后的30年中,用量子力学解释整个宇宙已经变得更加困难了。霍金想找到一套可以完美解释整个宇宙现象的理论来说明137亿年诞生直到现在的宇宙,但是多年过去了就算无限接近他仍然没有得出结论。按照他的量子力学理论,宇宙诞生是大爆炸产生的,这是一个被压缩的无限小却具有超大重力的物质(也可以理解成密度无限大)爆炸的产物。量子力学的理论范畴不能够解释这一个过程是如何进行?为什么会这样?霍金说“那必须有一套可以描述小规模重力的理论”。最新的科学突破是霍金的同事,伦敦玛丽皇后学院的麦克·格林(Michael .Green)参与建构的超弦理论,简称为“弦论”,这理论指出所以粒子和自然力量,其实都是在震荡中的像弦一样的微小物体,解决了霍金一直想努力解答的重力问题,这个理论必须建立在宇宙必须有9、10甚至是大于11个的维度中,而我们身处的三维世界可能仅仅是真正的宇宙的其中一个膜...目前为数众多的世界各地科学家正在太空和地球做相关的实验来证明弦论以及从实验来证明从而支持霍金的黑洞理论和量子理论。 [编辑本段]膜上的四维量子力学诠释 类似10维或11维的“弦论”=振动的弦、震荡中的象弦一样的微小物体。 霍金膜上四维世界的量子理论的近代诠释(邓宇等,80年代): 振动的量子(波动的量子=量子鬼波)=平动微粒子的振动;振动的微粒子;震荡中的象量子(粒子)一样的微小物体。 不掷骰子的上帝-爱因斯坦,决定论量子论诠释的解决方案、模板:微粒子振动+振动+平动的矢量和。 [编辑本段]2004年-霍金悖论与信息守恒 2004年7月21日,在爱尔兰都柏林举行的“第17届国际广义相对论和万有引力大会”上,霍金的态度来了个180度转弯,表示自己原来的观点错了,信息应该守恒。宣布了他对宇宙黑洞的最新研究结果:黑洞并非如他和其他大多数物理学家以前认为的那样,对其周遭的一切“完全吞食”,事实上被吸入黑洞深处的物质的某些信息实际上可能会在某个时候释放出来:信息守恒。原因是先前把黑洞想得太理想化了,把黑洞热辐射也想得太理想化了。不过,霍金一直没有给出严格的证明来支持自己的新观点。索恩表示此事不能由霍金一个人说了算,他仍坚持信息不守恒的看法。普瑞斯基则表示没有听懂霍金的演讲,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赢了。目前,这一牵扯到量子论基础的敏感问题还远未解决。 黑洞理论的研究已经超出了黑洞本身,它不仅通过信息疑难触及了量子论的重要基石——幺正性,而且掀开了探讨时间性质的新篇章。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黑洞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最初人们认为黑洞是一颗死亡了的星体,什么东西都可以掉进去,但任何东西都跑不出来。1974年霍金证明黑洞有温度、有辐射。霍金辐射的发现使黑洞和霍金本人都变得家喻户晓。 20世纪80年代以后,黑洞研究的重点逐渐从温度转向信息佯谬。人们早已知道,黑洞外部观测者会失去形成黑洞以及后来落入黑洞的物质的几乎全部信息,这就是“无毛定理”。著名的“霍金辐射”理论.所谓“毛”是指“信息”。黑洞只剩下总质量、总电荷和总角动量3根“毛”可以被外界探知。人们最初认为,虽然外部观测者不能探知黑洞内部物质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并没有从宇宙中消失,只不过隐藏在了黑洞的内部。霍金辐射发现之后,人们知道黑洞中的物质最后将全部转化为热辐射,而热辐射几乎不带出任何信息。这样,形成和落入黑洞的物质的信息将从宇宙中消失,信息不再守恒,不仅重子数守恒、轻子数守恒等定律不再成立,量子论的幺正性也将受到破坏。面对如此严重的理论困难,物理学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理论物理学家大都相信信息守恒,坚信幺正性这一量子论的基石不会被破坏。总之,信息应该守恒。以霍金和索恩为代表的相对论专家则认为信息不一定守恒,幺正性完全有可能被破坏。为此,霍金和索恩与坚信信息守恒的普瑞斯基打赌。 "这种理论从诞生之初就遇到了麻烦:它同很多科学家坚持的"信息守恒定律"互为矛盾.这一度被人们称为"黑洞悖论". 如同19世纪的科学家断定了能量守恒定律一样,20世纪的许多科学家提出了信息守恒一说——假如这个说法成立,那么"信息守恒定律"无疑将成为科学界最为重要的定律,也许比物质,能量守恒定律的意义更为深远.霍金的黑洞理论引起的激烈争执就是"信息"在黑洞中是否能够保存,守恒."

286 评论

达达1110

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在英国伦敦出生,曾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在轮椅上坐了40年,现在全身只有面部肌肉会动,演讲和问答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完成。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及理论物理学系教授,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是本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1942年1月8日生于英国牛津的霍金刚好出生于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之时。70年代他与彭罗斯一道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为此他们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他因此被誉为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传奇性的,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担任的职务是剑桥大学有史以来最为崇高的教授职务,那是牛顿和狄拉克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教授。他拥有几个荣誉学位,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他因患“渐冻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卢伽雷氏症),禁锢在一把轮椅上达40年之久,他却身残志不残,使之化为优势,克服了残废之患而成为国际物理界的超新星。他不能写,甚至口齿不清,但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尽管他那么无助地坐在轮椅上,他的思想却出色地遨游到广袤的时空,解开了宇宙之谜。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个知道他的人。 他被誉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另一个爱因斯坦”"不折不扣的生活强者”。

200 评论

相关问答

  • 霍桑小说毕业论文英文

    奥斯汀的 傲慢与偏见 这个偶很喜欢的 电影版的也有珍藏英国幽默小说代表作《三人同舟》 有听说过 但自己还没看过美国黑色幽默小说导读1.TheBirthmar

    痴货小逗逗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霍尔式电子点火系统毕业论文

    一、汽车点火系统的分类 汽车点火系统一般分为有分电器和无分电器两大类。有分电器一般都是由一个点火线圈管理全部汽缸的点火。无分电器点火系统又分两种,一种是两个

    quanshannek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霍金的毕业论文有没有参考文献

    霍金教授1942年出生于英国牛津,这一天正好是伽利略的300年忌日。霍金教授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大学学院,并获得了自然科学一等荣誉学位。1963年,霍金教授被诊断患

    百合海鸥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霍夫变换检测圆论文

    专业英语呀,先得说说是哪个专业的,不然专业名词翻译不出来。

    karastt82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食品中重金属毕业论文

    食品包装材料卫生安全性研究概况杨 阳,甘平胜,胡国媛,胡毅志(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州510080)【综述】[摘要] 食品包装材料与食品卫生安全有密切的关系

    Baby大太阳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