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8

佛罗妮曲奇饼
首页 > 学术期刊 > 对学前儿童疾病预防的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whippedcream

已采纳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论文:儿童期是人生比较重要的阶段,此期的儿童要经历长知识和长身体两个过程。儿童的生长发育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遗传因素、营养因素、疾病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其中,遗传因素决定了儿童生长发育的可能性,而营养因素、疾病因素等环境因素决定了儿童生长发育的现实性。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也就是个体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儿童期包括幼儿期(1~3岁)、学龄前期(4~6岁)、学龄期(7~12岁)三个阶段。本文主要针对4~6岁学龄前儿童,阐述影响其生长发育的因素。 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关键词:营养与生长发育 遗传 环境 一一一一、、、、遗传因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我们评价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应考虑到的因素。下面请看遗传因素对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都会有哪些影响。 遗传因素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内因之一,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机体发育的可能范围,而外界环境条件决定机体发育的速度及最后达到的水平。小儿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限度等都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种族、家族的遗传信息影响深远:如皮肤、头发颜色、面型特征、身材高矮、性成熟的迟早等;遗传性疾病无论是染色体畸变或代谢缺陷对生长发育均有显著影响。 遗传的物质基础是染色体。已经证实人体的每个细胞核内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22对男女相同,称为常染色体;另外一对是决定人体性别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女性用XX表示,男性用XY表示。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现已知人体受单基因决定的性状有近3 000种,它们分别位于23对染色体的不同位点上。人的身高、体重、体形等性状,受两对以上基因控制,且对环境的影响表现敏感。 同卵双生子为研究遗传因素对机体生长发育的影响提供了最好的天然素材。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不仅在外貌、指纹、血型、呼吸、心率、脑电波图形等方面都非常相似,而且同卵双生子身高的差别也很小,头围也很接近,这说明机体的生理功能、骨骼系统的发育等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相反,体重却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儿童生长发育的家族性、种族性差异是遗传因素影响机体的具体体现。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其成年时的身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遗传。有人认为,人体的成年身高70%以上取决于遗传因素,只有20%多取决于营养、锻炼等环境条件。通常情况下,父母身高越高,子女的身高也越高,隔代遗传的现象也很普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遗传信息的表达并不是在后天的某一时期突然启动,而是在妊娠期就已经开始,在婴幼儿期就有较明显的显现。因此,6岁左右的孩子用现身高和骨龄及生活年龄预测最终身高仍然是比较可靠的方法。 二二二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环境因素环境因素 生长发育不是孤立自发的过程,环境因素决定生长发育的现实性。影响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营养因素 营养是保证儿童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营养素缺乏或不合理的膳食不仅会影响发育,而且会导致各种营养缺乏症。4~6岁是学龄前儿童阶段,其生长速度稍逊于3岁前,但仍处于迅速增长阶段,热能营养素需要量依然相对高于成年人。 1、营养需要 学前儿童正在生长发育期,活动能力和活动量均增大,热能消耗增多,其需要量仍相对高于成人。热能供给量,男、女儿童4岁时分别为6.1MJ(1450kcal)及5.9MJ(1400kcal),6岁时分别增至7.1MJ(1700kcal)及6.7MJ(1600kcal)。与幼儿相似,也应注意到热能需要的个体差异。既要防止热能摄入不足,也要防止摄入过多发生肥胖症。学前儿童肌肉发育较快,再加以内脏器官增长、酶和激素等合成机能的成熟,均需要大量蛋白质。每日应供给45~55g的蛋白质。 在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各种营养素中,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充足的钙与维生素D的供给不仅能影响学前儿童骨路增长和骨貉硬度的增加,而且与恒牙的健康有关。因在此阶段儿童虽乳牙已出齐,恒牙要在6岁左右开始长出,但其钙化过程却早在出牙前开始,所以钙和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是很重要的。我国儿童钙供给量为800mg,已与成人的要求一致。锌参与人体50多种酶合成,并且在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无论在出生前后还是在生长发育旺盛的时期都需要锌。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重要原料,氟是骨骼和牙齿的组成成分,它们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2、饮食安排 了解了学龄前期儿童的营养需求,然后最重要的饮食安排,特别是学龄前期是终生饮食习惯开始形成的阶段,需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学龄前儿童胃肠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而其营养素需要量相对又高于成人,故如与成年人进食完全相同的食物,可使热能营养素摄入不足。此外这阶段儿童易兴奋,注意力不集中而无心用餐,可使进食量不足;但有时由于活动量时大时小,其进食量也会随之经常有波动,对此则不必为之过虑。此阶段儿童模仿能力增加,易受父母饮食习惯影响,偏食、择食常于此阶段形成。据调查目前北京市城区学前儿童膳食结构普通存在过分求质求精,出现一些不合理状况,如脂肪多、糖类少,动物蛋白多、植物蛋白少,水果多、蔬菜少等。由此不能获得平衡膳食,一般钙、维生素A、B摄入偏低。一方面应保证幼儿有充分户外活动时间,以促进食欲、能摄入必要的营养素,同时在膳食组成及烹调加工方法上要注意调整、改进。 学龄前期是终生饮食习惯开始形成的阶段,因而食物要多样化,鼓励、引导进食各种不同食物,培养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注意饮食定时,除三餐外加一次点心。此外还要培养儿童清洁卫生习惯,寄生虫病也是造成营养不良的原因之一。 (二) 疾病因素 任何急慢性疾病对儿童生长发育都能发生直接影响,影响程度决定于病变涉及的部位、病程的长短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一般急性疾病对生长的影响是暂时的,尤其是在身体营养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很快恢复。但反复的呼吸道感染和腹泻等,如果治疗不当时,往往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长期性疾病如慢性感染、慢性肝炎、慢性肾炎、哮喘、心脏病、贫血等均可影响身高增长。此外,如染色体异常、内分泌疾病、骨和软骨发育障碍等重大疾病,都会引起身高明显低于同龄儿,医学上称为病理性矮小。 因此,积极防治疾病,对生长期的儿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一些疾病造成的生长损害是可以得到完全或部分恢复的。 (三) 生活制度 合理的生活制度可以促进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合理安排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制度,保证儿童有足够的户外活动和适当的学习时间,定时进餐及充分的睡眠可以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因在合理的生活制度下,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各部分的活动和休息都能得到适宜的交替,加上及时补充营养保证能量代谢正常进行,有利于促进身体各部的充分发挥。许多学龄前儿童在进入托、幼机构后,由于生活有规律,作息有定时,饮食有节制,其身高,体重的增长以及动作发育的进展,往往较留在家里生活时显著。 户外活动能促进体内的新陈代谢,增加大脑氧的供应,同时能解除大脑持续性紧张,使疲劳的脑细胞功能得到恢复。体育锻炼可以加快全身血液循环、改善肌肉和骨骼系统的营养。适量的锻炼可增加对骨端骺板的刺激,加速骨细胞的增殖,从而促进骨骼的生长。此外,体育锻炼还能刺激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加快儿童的生长发育,促使儿童长高。从有关血液中生长激素浓度在1日内变动的研究结果得知,生长激素的浓度在夜间明显增高,内分泌系统所释放的生长激素要比白天多得多。因此安排儿童充足的睡眠是保证他们身体正常发育的必要条件。当然不能排除营养的作用,但生活制度的影响也是重要的。 (四)季节与气候因素 季节与气候因素对儿童的生长也有一定的影响。季节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显著地体现在身高和体重等方面,一般在春季身高增长最快,秋季体重增长最快,炎热季节部分儿童的体重有所下降。全年体重的增加,在9月份至次年2月份里最多,增长量约为全年的2/3以上。身高增长最快的季节在3月份至5月份期间,身高的增长量约为9~12月份间增长量的2~2.5倍。 (五) 环境污染 今年6月以来,我国几大湖泊大规模爆发蓝藻,请您思考应如何应对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 环境污染阻碍儿童的生长发育。对于儿童健康来讲,主要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和食品污染。 水传播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是腹泻。据估计,全球每年有130多万儿童死于腹泻,其中12%是发展中国家5岁以下的儿童。其它具有与腹泻相同的传播途径的疾病包括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痢疾、霍乱和伤寒。此外,水还可以传播一些其他疾病,如皮肤感染、沙眼和血吸虫病等。 空气污染也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许多患病儿童因为呼吸到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等而患病,儿童呼吸系统处于发育时期,对室内外空气污染比成人更敏感。前苏联研究者对受大气污染的城市儿童进行了10年以上的追踪观察,发现环境污染对于儿童的生理功能(如肺活量、肌张力)的发育有较明显的影响。 关于室内空气污染可能诱发儿童血液性疾病,是目前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统计结果表明,该医院接诊的白血病患儿中,有90%的家庭在半年之内曾经进行过装修。专家认为儿童有着不同于成年人的血液学特点,其造血功能不稳定,造血储备能力差,造血器官易受感染,容易发生造血器官营养缺乏情况。因此,专家推测甲醛超标对儿童造血器官的影响可能比成年人更严重。 土壤污染对儿童造成健康危害主要是通过食物链进入体内富集,最终体现为疾病的发生。 关于食品污染,调查显示:易拉罐装饮料比瓶装饮料铝的含量高出3~6倍。若常饮易拉罐饮料,必然造成铝摄入过多。另外过量色素和香精进入儿童体内后,引起食欲下降和消化不良,也可阻碍儿童的发育

105 评论

路小佳路过

学前儿童的健康行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教育的重点在群众及行动。”可见,健康教育就是要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广泛的教育活动,促进健康行为的产生。研究学前儿童的健康教育,必然要探讨学前儿童的健康行为。一、 对健康行为的解释国内外学者对健康行为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目前主要有以下集中观点:1、 健康行为研究有观人类健康和疾病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一般规律。健康行为强调从心里和社会文化两个角度去理解人们健康和疾病的行为表现,有益和激励公众的健康行为,去除或降低非健康行为和疾病行为。换句话说,健康行为就是强化人地有益于健康行为的科学。这一解释建立在广义的行为科学的基础之上。2、 健康行为就是指自己认为,健康的人为了预防疾病或维护自身的健康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例如,接收有关的健康检查、预防接种等行为就是健康行为。这一解释建立在狭义的行为科学的基础之上。3、 健康行为是让健康转向令人满意的结果的行为取向。这一解释与第二种解释在本质上是相似的。笔者认为学前儿童的健康行为研究理应包括两个方面,即既要研究学前儿童健康行为建立、改变和巩固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学前儿童为促进身心健康所应采取的各种行为的类别和表现形式。二、 研究健康行为的意义1, 健康行为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核心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和健康教育行为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是连接健康信息与健康行为的桥梁,健康行为时健康教育的核心,健康教育和健康行为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模式来说明:模式一表明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和形成学前的健康行为,模式二,更清晰的表明健康行为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核心。2.只有把健康行为的规律,才能有效促进学儿童的健康。虽然学前儿童健康行为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有一定的规律,比如,我们所期待的健康行为是否能在儿童身上得以体现,总是与儿童的认识水平、态度和相应技能等因素有关,健康行为的研究旨在揭示健康行为活动的一半规律,只有把握了健康行为的规律性,才能有效的促进健康。由于上述原因,学前儿童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健康行为的研究。三、 健康行为的分类及其特征根据行为主体的不同,把健康行为分成团体健康行为。团体健康行为时指社会群体作为主体而采取的旨在保证公众健康的活动。个体健康行为是指每一个个体作为行为主体而采取的旨在保证自身健康的活动。根据行为性质的不同,把健康行为分为以下三类:1, 预防行为:指在自己认为自己是健康的(即没有自觉症状)的前提下,为了促进健康,早期预防和早期发现疾病而采取的各种行为,如自觉的接受健康教育,身体不超重,合理营养,加强体育锻炼,接受预防接种等等,均可以称作健康行为。2, 病感行为:指已经有了某些不正常的感受,为了弄清自己的病情而采取的必要诊断的行动。3, 患者行为:指已经得了病的人,为了治好病而采取的行动。4, 由于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行为技能及其行动自觉性的限制,他们能否采取各种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是与成人的教育、督促和帮助分不开的。学前儿童健康行为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 儿童个体行为表现的科学性和规律性,比如饮食起居等生活习惯方面已建立行为的动力定型。2, 儿童外显的行为表现和内在动机的协调一致,儿童能够自觉自愿地表现出某种健康行为。3, 儿童个体行为能表现出对周围环境的较强的适应性。4, 儿童个体或儿童团体的行为能有益于他人的自身的健康。四、 学前儿童健康行为的建立(一) 行为改变的理论学说有关行为改变的理论学说非常多,但都不能圆满的解释所有的人类行为发生问题。每一种理论都只能代表对行为解释的不同思想,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将诸多理论加以取长补短,帮助个体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下面介绍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1、态度改变理论: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态度是习得的、影响对特定对象作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态度的构成成分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分。态度改变要有一定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促使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方法有:1,条件反应法:包括条件反应——适当地操纵健康行为同强化的合一。2提供榜样法:榜样的行为达到了要求,并得到了奖励,其他人也常会效法他们的行为,榜样的力量与榜样的自身是否和学习者有类似之处(如性别、年龄),或是否是学习者家长、老师与同伴等有很大关系。3,说服性的语言沟通法:用言语启发说服儿童形成或改变某种态度。2, 行为改变理论:心理学家班图拉以儿童的可观察的外部行为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通过一系列实验,对儿童大量的社会性行为和学习活动作了观察和后明确指出,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不仅受直接经验的影响,往往还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及其后果进行学习。他认为,观察榜样的行为表象并进而加以模仿的过程,受以下因素影响:榜样的刺激特征及其后果、观察者的动机、观察者的认知水平。根据上诉理论,我们应该得到这样的启示: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过程中,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儿童群体中树立起正面的榜样,注意到教师和家长的形象对儿童的重要影响,积极鼓励和肯定儿童的健康行为。二、影响行为改变的主要原因1,行为信念:即人类对自己生活的世界的有关知识、信仰、态度和价值的总和。行为信念帮助人们进行行为决策与选择。成人的行为信念往往对儿童的健康行为构成间接影响。2,特殊阶层的个体或团体的行为导向作用。对学前儿童来书,教师、家长、同伴的行为对其影响很大。3, 健康行为资源。健康行为总是建立在一定的行为资源之上的。例如,当一名儿童出项咳嗽、流鼻涕等症状时,是去医院看病还是在家凭经验服药,很可能受医院病儿是否较多,是否容易交叉感染等卫生环境条件以及家长是否与时间等因素,卫生条件、卫生服务及时间等均属于健康行为资源,它决定了一定的行为表现。4, 风俗习惯及文化背景的影响。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能对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上原因有的直接构成影响学前儿童行为改变的因素(如行为导向作用、文化传统背景),有的由于儿童抚养人或教师对儿童行为改变起着中介作用,则间接地成为影响学前儿童行为改变的因素(如成人的行为信念、客观的健康行为资源)。弄清行为改变的种种原因,有利于准确把握健康行为的规律。三、实施有计划的行为改变通过制定计划来建立和形成儿童的健康行为,是健康教育所强调的。在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形成独立的体系之前,分散在其它学科中进行的健康教育的最大弊端之一便是随意性太强,实施效果差。在健康教育实践中,诸如有关健康与疾病的信息传播、健康行为技能的传授及逐步转变儿童对待健康的态度等都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为了进一步充实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内容,完善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体系,学前儿童健康行为的研究尚需引起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重视。

262 评论

内涵帝在此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 您具体几号要的呢? 能给你的。把要求发给我,

145 评论

木雨大大雯

vjtMRJ

345 评论

相关问答

  • 对学前儿童疾病预防的研究论文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论文:儿童期是人生比较重要的阶段,此期的儿童要经历长知识和长身体两个过程。儿童的生长发育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是在一定范围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

    佛罗妮曲奇饼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儿童预防接种研究论文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道德、价值、法律观念的增强,现代社会要求一名合格医生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那么医学专业的论文如何选题呢?下面我给大家

    可爱谈心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儿童心理疾病康复毕业论文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在注重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幼儿心理健康 教育 论文的内容,欢迎

    mengjia09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儿童龋病综合预防研究论文

    儿童龋齿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龋齿是一种由口腔中多种因素复合如作用所导致的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表现为无机质脱矿和有机质分解,随病程发展而从色泽改变到形成实质性病损

    郑二头头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我国疾病预防现状研究论文

    根据我国《传染病防治法》(1989年发布)的规定,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各级医务人员的神圣职责。因此临床医师在搞好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同时,也应努

    宜瑞科技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