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宝宝彩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的规律与途径
摘 要:随着当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要求越来越高。本文从研究引导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基本规律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导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责任感 方法 途径
社会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是一个人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是知、情、行的统一,是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息息相关。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责任感方面呈现出“认同与困惑并存,关心与淡漠相容,进取与彷徨交错”的双重面相。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思想开放活跃,价值观念多元,主体意识强烈,行为自主务实,具备较强的对社会责任感的判断、选择和实践能力。现代社会民主自由的价值理念和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更为其关注公共领域、社会问题提供了精神内核和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所弱化,意志品质比较脆弱,部分大学生一定程度地存在“责任模糊、置责不理、畏难避责、有责不担、背责而行”等问题,不能明确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不能把它升华为一种自觉的内心信念,也就无法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精力旺盛,情感充沛,文化水平高,学习能力强,易于接受先进思想,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适应性,这为责任感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了有利的主体性基础。由此看来,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势在必行,并且可以有所作为。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的基本规律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必须通过引导和教育才能实现。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战略性、系统性、基础性工程,作为其主阵地,高校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使他们牢固树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切实履行对社会、对民族、对人类的责任要求,顺利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1.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递进性引导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首先要坚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原则。责任感培养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发挥能动性,尊重青年意愿,照顾青年特点,切合青年实际,促使大学生责任感从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转变。其次,要坚持内容、目标取向上的递进性原则。责任感培养需要体现以认识为先导,由浅及深、由感性到理性的递进性、层次性特点。因此,要强化大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眼前做起”的意识与行动,鼓励大学生明确责任要求丰富道德体验反省责任表现,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实践、自我负责的能力。
2.坚持理论引导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一要晓之以理,以多途径的教育促进责任认知。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教育资源优势,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衔接,拓宽教育平台,创新教育形式,让大学生在思考、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责任感。二要动之以情,以全方位的自我感受增进责任情感。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让高雅活泼、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占领大学生的精神阵地;要积极组织开诚布公、互助互爱的集体生活,使大学生逐步产生温暖感、归属感,从而自觉自愿地接受集体的价值规范,逐步改变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崇尚负责,敢于负责,学会负责,善于负责。三要导之以行,以宽口径的平台引导责任实践。要让大学生在学校中承担各种责任,感受到自我与他人、集体的真实存在,使他们获得直接而深刻的责任体验,从而更客观地判断、选择、承担其所应承担的诸种责任;要积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感受到与自然环境、人民群众、国家社会的息息相关,从而认清社会发展形势,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综合素质,牢固树立、勇敢担当起时代先锋的社会责任感。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的有效途径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促进当代青年健康成才的客观需要。作为教育者应坚持以人为本,从问题开始,从现状出发,从规律着手,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勇于担当、创新实践社会责任感,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引导大学生对责任的认知
首先是生命责任教育。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生命的价值是少数大学生轻易放弃生命的重要原因。生命是一种责任,人只有珍爱自己的生命,才能承担起其他的人生责任。珍爱生命的责任意识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
其次是行为责任教育。现在许多大学生行为责任意识淡薄,表现在行为前很少思考责任问题,选择行为时不计后果,存在侥幸心理。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养成对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再次是成才责任教育。当前,部分大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成才意识中的功利性很强,他们对职业的充分关注成了成才的动力。大学生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只有树立自我成才的责任意识,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最后是回馈责任教育。一个人只有出于社会责任,并履行社会责任,对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时,才能实现其价值。感恩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审视自己,用行动来回报父母、报效国家。
2.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首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是整个社会需要共同协作的一项系统工程,要构建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协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提高日常生活中的责任意识,丰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载体与新平台,加大对背弃社会责任行为的监督和批评,家庭、社会之间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形成引导大学生的`教育合力。 3.深化实践,体验责任意识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是一个认知的过程,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加以强化。学生通过实践,从内心真正感知社会对责任的要求,能帮助他们将己经获得的理论内化为责任意识,并在行为中自觉地外化为责任行为;通过实践有利于促进教育对象实现知行统一,有助于培养教育对象多方面的能力和良好品质,促进大学生认识国情、民情,丰富情感、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深化责任意识,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4.建立评价体系,引导大学生的责任行为
(1)制度教育是强化责任教育的有效保证
制度规范对责任感的培养具有强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鼓励的、什么是禁止的,为每个人的行为设立了合理的准则,并借助于奖惩机制不断地对人的行为进行调整,这种外力的作用,就是对人的责任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
(2)健全合理的评价体系
我们要在校园里健全合理的评价体系,确定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奖惩标准。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是非观、善恶观;另一方面还具有较强的约束力,通过对学生责任行为的评价,迫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自我约束的作用,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提高。
(3)加强社会实践,拓展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社会责任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强化,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社会责任感的熔炉。中央16号文件明确提出,社会实践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因此,高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要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利用科技知识或专利成果创办实体等等。通过这些活动,探求大学生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命运的契合点,个人事业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结合点,个人前途与服务社会的切入点,引导他们正确了解社会,认识国情、民情,丰富情感、磨炼意志、砥砺品格,深化责任意识,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参考文献
1.许辉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及其培养.《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年,01期。
2.陈勇 梁刚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3.彭世良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刘维华 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思考.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S2期。
无敌小雷神
浅析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负责任”是大学毕业生的重要素质,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高校教育者的重要使命。责任意识是由责任心和责任感构成的,在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中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畸形的家庭教育、片面的应试教育和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是导致我国一些大学生责任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高校教育者要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负责任的大学毕业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全面的责任观,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负责任的机会,同时还要发挥高校教师的表率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责任感;责任心 一、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涵义与结构 1998年1O月5日至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总部所在地法国巴黎召开了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这次会议通过了体现本次会议主题的重要文献——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这个宣言在第一条“教育与培训的使命”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要“成为满足人类活动各方面需求的负责任的公民”,把“负责任”作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的重要素质。从此,责任教育成为国际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指导大学生的责任行为,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一项神圣的使命。 目前,我国一些高等教育工作者在探索如何进行责任教育的过程中,有人提出要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有人认为要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水平, 还有人强调大学生责任心的培养。p 要探讨大学生的责任意识,首先必须对责任感、责任心、责任意识和责任行为等概念进行一番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这些概念的内涵作出比较科学的严密的界定,否则,不利于对大学生责任意识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责任教育从其目的与内容上看,应该属于德育的范围,责任教育既是高校德育的重要目的,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责任教育是一种引导学生学会负责、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道德教育,责任意识、责任行为、责任感和责任心都属于道德教育中的概念。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是互相对应的两个概念,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是大学生在承担责任、履行职责的过程中产生的并指导以后的责任行为的道德意识。大学生的责任行为是他们在责任意识的指导下践行职责、完成任务的道德行为。责任意识支配责任行为,并通过责任行为体现出来;而责任行为的过程与结果对责任意识的发展同样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二者相互制约、相互区别和相互联系。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责任心是构成大学生责任意识的两种要素,责任心是责任意识中的认知因素,是大学生的一种道德认识,它是大学生作为一种责任主体对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的一种认识,也可以称为责任观。责任感是大学生责任意识中的情感因素,是大学生的一种道德情感,它是大学生在承担责任履行义务的过程中产生的情绪体验。道德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基础,但道德认识和道德观念只有在道德情感的激励下,才能成为产生道德行为的道德动机。同样,大学生的责任心是产生责任感的基础,而责任心只有与责任感相结合,在责任感的激励下,才能成为激发和指导大学生责任行为的强大动机。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意义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把“负责任”单独提出来作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素质,就是因为责任意识是促进大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动力,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标志,还是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为大众服务、为社会作贡献的重要保证。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责任意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类一切自觉的有目的的社会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动机支配下进行的,大学生承担责任履行职责的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同样是在一定的动机支配下进行的,而责任意识就是这种社会行为即责任行为的强大动机。责任意识中的认知因素—— 责任心,能够使大学生对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为大学生的责任行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责任意识中的情感成分——责任感,既是大学生在履行责任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体验,又是激励大学生承担责任所不可缺少的动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既为大学生的责任行为指明了方向,又为大学生的责任行为提供了动力,是大学生承担责任践行职责的强大动机。 大学生通过几年的学习,要实现既成才又成人的目的。所谓成才,就是指大学生要通过大学阶段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才能,学会做事,成为一个能够为社会作出较大贡献的能人。所谓成人,就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形成良好的人品,学会做人,成为一个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的心地善良的好人。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是大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首要标志。一个大学生要成为一个有益于自己的家庭、有益于自己的团体、有益于自己的国家、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具有良好品格的人,首先就要成为一个敢于承担责任能够履行义务的人。要学会做人,首先要学会负责。湖南怀化学院的学生洪战辉,带着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上大学,他一边打工挣钱,一边努力学习,从不放弃自己的目标,他的行为感动了中国。而他自己却说,我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没有做什么大事。只是在默默承担着责任,不愿意放弃。湖北荆门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刘芳艳,带着失明的母亲上大学,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来挑起母女二人的生活重担,在刘芳艳的身上同样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强烈的责任意识。洪战辉和刘芳艳的事迹告诉我们,强烈的责任意识是一个大学生的最重要的品质,一个没有责任意识的大学生,只能是一个人格低下、品质低劣的人。 大学生的责任意识还是大学生成才的强大动力。大学生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通过几年的学习,他们要成为各行各业中的专门人才。然而,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他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在成才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也有许多障碍。所以,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强大的动力,而责任意识就是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早日成才的强大动机。回顾历史,正是有了“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的责任意识,周恩来总理才造就了自己特殊的政治才干,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富强作出了丰功伟绩。也正是在“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民族责任感的激励下,鲁迅先生才形成了自己出色的文学才能,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文化旗手。所以,强烈的责任意识是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提高才能,从而更好地承担重任的强大动机。 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不仅能为他们大学期间的成人成才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而且还对大学生毕业之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大学生在走出校门迈入社会之后,他们必须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承担更多更重的责任。为了能使大学生毕业之后能够肩负重任,高校教育者必须重视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一个责任意识淡薄的大学生,走入社会之后,会对自己必须承担的许多责任掉以轻心,甚至逃避责任,因此不可能在工作上取得优异的成绩,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上海交通大学公布的一份用人单位所作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调查表上所列出的20多项毕业生素质中,责任意识排在首位,其次是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所以,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大学生终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司令来拉
怎样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到你。
【摘 要】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课题,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表现及其理由,从而找出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措施。
【关键词】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社会、集体及他人信仰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应必备的一种道德情感,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因此,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应该是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表现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不明确,爱国主义观念淡化
当代大学生把更多精力放在专业学习和社交上,很少参与政治理论的学习探讨,缺少政治信仰的追求热情,对国家的发展、繁荣、富强缺乏信心,呈现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
(二)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模糊
当代大学生应该说是有理想的,但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他们的梦想中,没有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并制定一个合理的人生职业规划,更没有把自己的个人理想与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不明白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与辅助关系。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扭曲,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心中的比例失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才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在“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利益分配模式下,体现出才能与利益的关系密不可分,同样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因此,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定位在高职称、高学历、高能力的层次上,都在为自己的理想目标拼搏奋斗,以至于产生出凡事都要以“我”为中心,任何人都要为“我”服务的心态,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则会宁可损害集体和社会利益,也要保证个人利益不受损害;在职业和岗位选择时,他们考虑的因素则是工作条件的优越性和高收入、高福利,而不是工作岗位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理由分析
(一)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影响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的生活水平,但同时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转变,“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观念削弱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学校对思想政教育的不重视及不完善
现今部分高校只注重专业知识的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又缺乏与之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成效较低。
(三)家庭教育的片面性及对家庭的.依赖性
大学生毕业前,活动圈子基本是在学校与学校之间,很少涉及到社会,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认识片面,观念偏颇。家长给他们灌输的理念是:
(1)上大学的目的是为了自己今后有一份环境优越,收入高、福利好的工作,而不是为了社会的发展,祖国的繁荣富强,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2)当代大学生独生子女占很大比例,他们生活条件优越、家庭溺爱及缺乏生活磨练,对家庭、社会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使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应该为家庭、社会担负责任。
(四)网络时代的负面效应
网络时代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及接受的文化知识都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上各种不加批判的观点、西方国家的一些文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因素等等都灌输给了当代大学生,在多种观念相互撞击、多种思想相互影响、多种文化相互交融的复杂状况下,大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一些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影响的冲击,使他们原有的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受到了影响。
三、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措施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必须要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树立起主人翁的意识,自觉担负起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人之功”,我们应该循序渐进、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去做这项工作。
(一)加强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大学生,深入开展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使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以重大历史事件为契机,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使其自觉担负起时代的重托和社会发展的使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繁荣富强密切结合起来,充分认识到只有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中,才能诠释出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
(三)把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价值观是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实践中形成的,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工作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对社会服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
对在校大学生经常开展多形式、多载体的主题教育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激发他们作为社会一员应担负得社会责任信心和勇气。
(五)增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正确引导学生的社会服务理念
建立起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有效沟通途径,制定出有效的、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案,使学生学习、服务社会两不误,正确认识到上大学的作用,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今天,我们却总能听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某些工厂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和污染、某些管理不善的煤矿发生矿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
一、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机制转变的必要性 (一)压力式企业社会责任活动的困惑 首先,依靠外界压力的推动式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会造成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处于被动地位,进展
以国家、社会、责任为主题写论文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想法写一下,例如: 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演绎了一段千古传奇。花木兰的担当是为了父亲,那份浓厚的
留美女大学生张栋给自己布置了一份假期作业——每天上街捡一个小时的垃圾。也许有人会觉得这很不可思议。其实不然,张栋选择了利用有限的时间来还街道一点洁净,体现着一个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社会责任议论文,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