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器
摘要: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较为黑暗的时期, 社会是动荡的,政治是黑暗的,战争是频发的,由于社会的分崩离析,过去两汉儒学一尊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道、法、名等各家学说纷起,迎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出现了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一般绚丽的文化浪潮。魏晋士人,崇尚清淡,追求虚静,行为上纵任不拘,一改两汉文人那种唯立德扬名为目标的人生态度,全面而深刻地建构了魏晋人的特质、品性和才情,而魏晋人的这些特质、品性和才情又集中体现在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态度上。本文从四个角度,探讨了魏晋人的审美情趣。一,对相貌美的坦然直言。二,对自然美的崇尚。三,对女性聪慧达观的赞美。四,精神境界之美。并通过对历来学者相关著作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认为《世说新语》所体现的审美核心是人的精神境界之美。在正文中分三大部分,一一步分析和阐述了本文的论断。关键词:审美情趣 相貌美 自然美 女性美精神境界之美文献综述1、相貌之美魏晋人对美的理解是特立独行和任性放达的,他们追求个性的自由和精神的解放。对美貌的赞赏往往是毫不吝啬并且是姿态坦然的。有时会以描写自然风物的形容词来形容名士的风度和美貌。如写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或曰:‘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1] 写潘岳的美,说他少年时走在街上都会引来妇女们牵他的手。写到卫玠,说他因为美貌被人围观,因为围观的人太多像一堵厚墙壁困住了他,使他本就羸弱的身体状况更加恶化,竟然病重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2] 对美貌描述的这种直言不讳,恰恰是魏晋人开放自由的风气在审美情趣上的一种体现。历来,也有很多关于对《世说新语》中魏晋人的人物审美研究,在李立娜的“论 《 世说新语 》 中女性美”也提到, 女性美第一是 “ 貌 ” 之美 。第二是“才”之美,第三是“德”之美。从专著方面来说 , 比如袁济喜的 《六朝美学》 ( 北 京大学 出版社 1999年版 )以及李泽 厚 、 刘纲纪合著 的 《 中 国美学史(精华版) 》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年版 ) 都对 《世说新语 》 有较大篇幅的分析。 专著则有宁稼雨 的 《世说新语与中古文化》 (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10版) 、 蒋凡的 《世说新语研究 》 ( 学林出版社 1998年版)、萧艾的 《 世说探幽 》( 湖南出版社 )、 这些著作都涉及了对 《 世说新语 》 的美学分析,提及关于魏晋人对相貌美的描述 。2、自然之美魏晋人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解脱了汉代儒教统治下的礼法束缚,一般知识分子多半超脱礼法观点直接欣赏人格个性之美,尊重个性价值。在审美文化方面,“自然”不仅是人生、艺术合理性存在的基础,而且成为艺术创作的理想和艺术批评的标准。刘昱《魏晋“自然”概念的转变及其审美文化的影响》(扬州大学2007.05.01)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来论证“自然美”的概念,他认为“自然美”,若表现在人物品藻上,则是对人的气质、才情的关注,张扬个性之美;在诗歌中则是抒发内心苦闷,寻求精神寄托,体现真情流露之美;在书画艺术里,则是抒写自由人生,追求神韵之美,任心表意之美;在音乐的国度里,则是寄托人生忧愁,宣泄生命意识之美。当时人物品藻在社会上的势力,对人的气质才情的审美,对自然美的追崇,是那个时期的一种风尚。如《世说新语》描述的:王夷甫云:“闾丘冲优于满奋、郝隆。此三人并是高才,冲最先达。” [3] “世论温太真是过江第二流之高者。时名辈共说人物,第一将尽之间,温常失色。” [4]3、女性之美《世说新语》中有许多表现人品美、德行美的小故事,特别是有许多对聪慧达观、坚忍睿智的母亲们的形象的描述,有着许多动人的篇章。李立娜的“论 《 世说新语 》 中的女性美”(湖南师范大学校刊-2014.05.01)一文中指出“ 德 ” 之美 ,这是 《 世说新语》 中所展现的女性美 的重点内容 ,通过书中女性在不断变化的身份一一女儿 、 妻妾 、 母亲之间的表现,来展示女性所特有的“ 德 ”。宁稼雨先生的《中国志人小说史》着重分析了《世说新语》特别谈到了《世说》的妇女题材,他指出魏晋妇女在很多方面冲破了旧礼教对她们的藩篱,掀起了一次妇女解放的波澜;蒋凡的《世说新语研究》一书第六章,则从魏晋士人的婚姻和家庭方面入手探究女性的地位问题;王守华的《世说新语发微》一书从婚姻、家庭以及学识来谈论女性形象较为全面;而范子烨与李杰都开始关注魏晋女性不同于以往的“新”形象、“新”气象。 在学术期刊网里搜索的相关硕士学位论文有很多篇,分别是2007 年兰州大学姜肇函的硕士毕业论文《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女性的生活状况》通过对《世说》的分析探究魏晋时期女性的生活;2008年陕西师范大学张玉茸的硕士毕业论文《论<世说新语>中的女性群体》则较为全面的分析了魏晋女性;2011年兰州大学焦虹玮的硕士毕业论文《魏晋南北朝上层女性的困境—以<世说新语·贤媛>和<妒记>为例》侧重于对两本书进行比较研究。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9 第 28 卷第四期总第 60 期张更祯的《<搜神记>中的女神、女鬼、女妖形象》 认为《搜神记》中的女神宛如大家闺秀,端庄严肃;女鬼为爱而死,又为情而活,令人感动;女妖容色娇媚,并未对人有害。该作者认为不管是女神、女鬼还是女妖,她们本质上都是女性的的化身,集美貌、柔情、善良为一体的美丽女性形象。4、精神境界之美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关于人的精神境界,他认为,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则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关于人格与境界《冯友兰学术思想评传》一书认为,冯友兰通过对天地境界中圣人品格的具体描绘,以儒家学说为主体,吸取道家思想的资粮,熔儒道为一炉,构建起其理想人格学说,为其人生哲学圆了最后一笔。魏晋人对美的认识,不仅是对相貌的直接的感官感知,更注重精神境界的美,常常会借助山水之美抒发个人情感,以追求人的精神境界之美。宋艳在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审美追求一文中认为,魏晋时期的士人他们自觉地以审美的眼光观照山水,从中获得 了美的享受, 这种享受其实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以至有了 “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5] 的感觉,主体与客体达到了统一。人成了自然的一员。陈国敏,戴剑的《从魏晋南北朝山水诗看士人隐逸审美心态》认为,山水文化的价值体现在人们对自然山水审美的人格与生存追求上。山水不但成为主体审美情思的艺术载体,而且成为主体对自然山水的人格与生存追求,就是士人把山水作为自己生存的伴侣,把自己的生命存在与山水存在视为共同体。刘尹云:“清风朗月,辄思玄度”----“每到清风明月之时,就要想起许玄度。” [6] 当有人问顾恺之会稽的山水如何秀美,顾云“千万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其上,若云兴霞蔚”。 [7] 这种对山水美的发现,用美的心去体悟山水,用美的语言表达山水自然景象的风气是魏晋人艺术心灵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魏晋人注重精神境界提升的一种方式。以上搜索了历年来学者们对魏晋时期的审美研究,这些学者的研究,对世人了解魏晋时期人们的为人处世和道德理念有很大的帮助,为后人更深层次地研究魏晋时期的审美观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在研究这些学者著作的过程中,笔者也发现大多数学者对魏晋人审美的研究,都是分别从各个角度着手,缺少关联性,这为本人研究的论题,留下一定的空间,文本将重点论述关于《世说新语》中魏晋人审美情趣的核心问题,既《世说新语》所体现的审美核心是人的精神境界之美。
yoyo爱生活2012
仅提供原文。赠送一条:全书写黄叔度仅此二条。800字给这点分?德行第一之二、鄙吝复生(原文)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译)周乘(字子居)经常说:“我只要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宪(字叔度),粗俗贪婪的念头就又萌生了。”德行第一之三、万顷之陂(原文)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译)郭泰(字林宗)到了汝南,拜访袁阆(字奉高),车子没有停止行驶,马没有解下轭头就告辞了;到黄宪(字叔度)那里,却住了整整两天。有人问他原因,郭泰说:“黄宪先生犹如一万顷广阔的湖水,澄不清,搅不浊,他的气度很宽广,实在让人难测呀。”
红豆呱呱
摘要:《世说新语》成书于南朝刘宋时期,其书主要记载了东汉到东晋社会名士的言行,该书主要分为三十六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隐、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而本文旨在选取贤媛部分的女子做简要的女性形象分析。 关键词:世说新语、贤媛、女性形象 正文:此书有大量的篇幅来写当时的魏晋名士的风度和气象,像嵇康、阮籍、王羲之、谢安(及其谢氏家族)等人在《世说新语》当中就曾多次出现。对于其魏晋风骨,在我看来可以一言以蔽之——“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郑玄注《周礼·地官·师氏》)尽管男士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女性形象的出彩。正如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说:“妇女有(文)集行世,则六朝最多。”在魏晋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同时又有门阀等级制度制约着人们,这对于男性来说是一种束缚同样对于女性来说也未必轻松,但是在当时却涌现了很多的才女,如:谢道韫、蔡文姬、左棻、薛涛。 一、道韫之咏絮才男子难及 这些才女之中最为有名的就是谢道韫,在《世说新语》(中华书局·沈海波译注)之中提及谢道韫的有两处。其一《言语·七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其二《贤媛·二六》 :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身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就从这两则故事之中我们便可以看到一个集才情和孤傲于一身的女子形象。她出生于名门世家,在与叔父和和哥哥讲论文义时仍旧能够对答如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将兄长的“撒盐空中差可拟”比了下去,其兄之言少了的不只是动态之美更是少了一种神韵。因此谢道韫被称赞有“咏絮之才”,可见谢道韫确实是个才女,以男子的才气相比之她也是毫不逊色的。但是谢道韫也是孤傲的,从《贤媛·二六》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她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但是她对于王凝之是十分看不上的,认为他及不上谢家兄弟的半分,并且感叹世间竟有这样的人。可见在谢道韫的心中对于自己的丈夫并不是十分满意的,谢安安慰她说王凝之是王羲之的儿子,人又不恶,哪里会使你如此的遗憾呢?谢道韫就反驳说谢家的子弟是何等的光辉,而他凝之是万万不及的。 由此可见,即使是谢道韫这样的才女在婚姻上也是没有自主权的,她嫁给了王凝之但是对于王凝之她并不满意。她要的不是一个比不过自己周围的兄弟男人,她要的是一个丰神俊朗、风流倜傥、才气、才情都胜过自己的人。但是谢道韫这样的才女有多少男子是能够比得过的呢?在《晋书》当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乃施青绫步幛自遮,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可见在“辩论会”上谢道韫也是丝毫不输于男子的,她的才气确实是远胜过很多平常男子的。这样的女子其实在任何朝代都是一个“异类”,太过于聪慧,超过了男子,这才让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留下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位置。 但是谢道韫这样的女子毕竟是少数,中国自古以来就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历代对于女子的教育都是不重视的,除了家学渊源以外,女子可以接触到的教育资源是很有限的。在《周礼》中有提到“妇学之法”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工,但是刘义庆却给了这样“异类”的才女一片空,由此可见谢道韫这个女性形象确实是独特而又另类的。 二、许允之妻容貌虽丑四德兼备 在魏晋南北朝那个“看脸”的是时代,长得好看的男子备受推崇,潘郎出行一次“掷果盈车”满载而归,左思这样相貌丑陋之人出行一次便被满街的女子吐唾沫,最后颓丧而归。(《世说新语·容止·七》)这样的事情发生了还不止一次,卫玠是当时有名的美男子人们都争相想见他的容貌,一睹他的风采。在卫玠从豫章郡来京城时围观的人多的像一堵墙,因为他体弱多病,体力不支最后病重而死,时人谓之“看杀卫玠”。 可见在当时人们对于人容貌之美、体态之形的追求。魏晋时期的男子还要像女子一样涂抹脂粉,让自己看起来面色如玉,对自己的个人形象非常注意。对于容貌之美的追求不仅仅表现在男子身上,对于女子也一样。如晋朝许允的妻子阮氏就是一个是个相貌极丑之人,但是她却用自己智慧赢得了丈夫的尊重。《世说新语·贤媛·六》就有记载如下: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且察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白行,君有几?”许曰:“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为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这个故事当中的女主人公阮氏因为貌丑而不得丈夫的待见,但是她并没有独自在房内哭泣而是想要丈夫来见自己一面,尽管长得不是很讨喜但是因为自己机智化解了丈夫对自己提出的貌丑的难题。女子在当时被三从四德(三从: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品德、言语、仪容、女工)所束缚,但是阮氏确实利用自己具备三从四德来化解自己貌丑的尴尬。尽管貌丑但是智慧却显露了出来,这样的自信是现代女性也比较缺少的,对于容貌的丑陋她以智慧和德行来稍弥补之。从这番对话之中我们也不难看出,阮氏本人所受到的良好的教育,她先是以丈夫是否具备士人的所有品格来发问,接着再以丈夫好色并非具备士人所有的全部品德来反驳。可见其肯定受过相当良好的家庭教育,在丈夫嫌弃自己貌丑之时她并没有哭哭啼啼,吵吵闹闹,而是积极的为自己争取最后一点机会,让丈夫见自己一面,对自己的印象有所改观。 这样的奇女子是少见的,对于她的外貌刘义庆并未过多的描摹,短短的“奇丑”二字就可见其容貌是何等的丑陋。但是容貌的丑陋却丝毫不影响她有一颗玲珑剔透的心,面对丈夫的“好色”她循循善诱,使丈夫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我们无法窥知当时阮氏的心境但是可以隐约的察觉到这又是一场不令人满意的婚姻,与谢道韫的“女方嫌弃男方”不同这次是“男方嫌弃女方”。对于这样的婚姻还有多少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这样的婚姻肯定不在少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等级制度很是严格,上层阶级只能和上层阶级联姻,因此这样的爱情悲剧可能会导致男女心理受到很严重的伤害。 三、王济之母有先见,不肯嫁女短命郎 在《世说新语·贤媛·一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王浑妻钟氏生女令淑,武子为妹求简美而未得,有兵家子,有俊才,欲为妹妻之,乃白母。曰:“诚是才者,其地可遗,然要令我见。”武子乃令兵儿与群小杂处,使母帷中察之。既而母谓武子曰:“如此衣形者,是汝所拟者非邪?”武子曰:“是也。”母曰:“此才足以拔萃,然地寒,不有长年,不得申其才用。观其形骨,必不寿,不可与婚。”武子从之。兵儿数年果亡。这样的女子很有先见之明,她的一番推论合情合理,致使儿子断了要将妹妹嫁与兵儿的念头,使妹妹免遭了丧夫之痛。母亲在帷帐之中悄悄的观察就可以推知兵儿的情形,可见其识人的功力深厚。从钟氏的言谈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远见,她不同于一般的妇女一样见识短浅而是将那目光放在了长处,虽然眼下见到的兵儿是出类拔萃但是他却不是一个长寿之人,对于女儿以后的日子钟氏则更为担心。 在这里钟氏是作为一个慈母的形象出现的,为了女儿的终身大事尽心尽力,兵儿短寿不是能托付的良人因此母亲就拒绝了兵儿成为自己女婿。这样的一个慈母同时又是一个颇有远见的聪慧女子。她观察人细致入微,通过形态、动作就可以做出较准确地判断可见其非一般的常人,而最后的结局也证明了钟氏当年所做的决定是正确的。 这就让人联想到了另一个“爱偷窥”的聪慧女子——山涛之妻韩氏,据《世说新语·贤媛·一一》记载:山公与嵇、阮一面,契若金兰。山妻韩氏觉公与二人异于常交,问公,公曰:“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妻曰:“负羁之妻亦亲观狐、赵,意欲窥之,可乎?”他日,二人来,妻劝公止之宿,具酒肉。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公入曰:“二人何如?”妻曰:“君才致殊不如,正当以识度相友耳。”公曰:“伊辈亦常以我度为胜。”这个故事当中的妻子韩氏也颇有识人的眼光,一眼就看出自己丈夫与嵇康、阮籍的才情的差距,但是同时也看到丈夫身上所具有的气度,认为只有这样的气度才能使他与阮、嵇二人能够有所交往。 无论是王浑之妻钟氏还是山涛之妻韩氏都是能够慧眼识珠的有远见的女子形象,他们二人在作为母亲和作为妻子上都是合格的,帮助女儿选择良人帮助丈夫结交友人。这样的母亲、妻子形象在魏晋之后是很难再见到,尤其在宋代之后三纲五常是女子的地位更加低下,完全依附于男子,能够这样帮助自己的女儿挑选良婿的、帮助自己的丈夫结交友人的寥寥无几。因此这样的女子形象才更为可贵和难得。 四、王湛之妻郝氏有母仪垂范,李家之络秀愿委身为娘家 王湛之妻乃是洛阳太守郝普之女,据《世说新语·贤媛·一五》记载:王汝南少无婚,自求郝普女。司空以其痴,会无婚处,任其意便许之。既婚,果有令姿淑德。生东海,遂为王氏母仪。或问汝南:“何以知之?”曰:“尝见井上取水,举动容止不失常,未尝忤观,以此知之。”王湛虽然被其父认为有些痴傻,但是从他选择媳妇可以看出他其实并非真的是个痴人。在暗中观察之后发现郝普之女举止合乎礼节,不逾矩,因此在考虑之后就将她娶为了妻子。 在这则故事之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容貌秀丽,举止规范的大家闺秀,郝氏的能够被记载在《世说新语》当中,不是因为其过人的才华,也不是因为其聪慧有远见而是因为她具有一种典范作用。她在王氏一门当总分是为人母的典范,因此这样的母仪垂范之人物在当时应该具有相当大的表率作用,我们可以看到的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女子形象为大家所带来的典范意义。女性该具有怎样的品格,母亲该具有怎样的仪态,这才是郝氏这一女子形象在当时带给人们的思考。 另一位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故事则出自《世说新语·贤媛·一八》,周浚作安东时,行猎,值暴雨,过汝南李氏。李氏富足,而男子不在。有女名络秀,闻外有贵人,与一婢于内宰猪羊,作数十人饮食,事事精办,不闻有人声。密觇之,独见一女子,状貌非常。浚因求为妾,父兄不许。络秀曰:“门户殄瘁,何惜一女?若连姻贵族,将来或大益。”父兄从之。遂生伯仁兄弟。络秀语伯仁等:“我所以屈节为汝家作妾,门户计耳。汝若不与吾家作亲亲者,吾亦不惜余年!”伯仁等悉从命。由此李氏在世,得方幅齿遇。络秀家中富有然而门第低微,为了家族的利益她嫁与贵族周浚做小妾。这样的女子有远谋,有深见,为了自己的娘家的门第她甘愿委身做小妾,但即便是作为小妾她也没有丧失自己的尊严。 这样的一个女子在当时为了自己的家族的利益愿意委身为小妾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尽管她是一个小妾但是她并没有因此而看低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的家族地位据理力争,使李家在上层社会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得到了上层社会人士的尊重。 络秀为了自己的家族能够在上层社会有一席之地嫁与周浚为妾,按照李家的富足程度来说嫁女儿为妾这种事情并非十分的有面子,因而父亲和兄弟都极为反对。但是络秀却觉得这是李家可以攀上上层社会的垫脚石,通过这样的联姻可以使李家受到上层社会的尊重。就是因为络秀的远见和她在为小妾时仍旧不失尊严让李家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原来的门第低微变为了受到上层社会礼遇的家族,而络秀也得到了自己族人和儿子的尊重。 《世说新语》列于卷首的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是所谓的“孔门四科”。《论语·先进》:“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我们从这四科的排名来看就知道德行是排在首位的,不仅是男子需要德行,女子也同样需要。谢道韫才情与德行兼备,曾有人说她是最具有魏晋风骨的女子;许允之妻样貌虽丑但是仍旧具有良好的品德;王济之母、王湛之妻皆为有品有德之人。因此一本《世说新语》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魏晋风骨的名士生活状况,更为我们呈现了当时女子的生活风貌。 我们看到被记录下来的只是一小部分的上层社会的女子,而那些劳动妇女被记录下来的却很少。我们看到的是上层社会的女子风貌,而下层社会的女子风貌我们是无法窥见的。位于社会上层的女子因为家学渊源大多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父兄皆为有见地之人,她们有大都聪慧过人才会在史册上留下一笔。 因此我认为《世说新语》里的女子们是具有典型性的上层社会的女子的风貌,在她们的身上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上层社会的状况。她们的所作所为是受到大众的认可的,更是受到社会的认可的,从这一方面来讲她们可能就是一些典型,为了社会的女子做出榜样的典型。女子自古以来就是附属于男子的,但是在《世说新语》之中我们可以看到女子也是具有独立的人格的,如:谢道韫就曾公开的嫌弃王凝之无才。她们就是这样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的活生生的女子,她们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的呆板女子而是具有自己的个性,具有自己的想法的女子。 参考文献:《世说新语》(中华书局 沈海波译注) 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 郑玄注《周礼·地官·师氏》 胡应麟《诗薮》 《论语·先进》 徐虹《从“世说新语”女性形象看魏晋女性观》 李丹《“世说新语”中女性形象研究》 甄静《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南朝士人的女性观》
投稿如下: 如果你写的是小小说,可以投《小小说月刊》等专业的小小说文学刊物(下文详解)。你如果写的是短篇小说,可以投各县、各市、各省文联或作家协会出版的专业文学
摘要: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政治较为黑暗的时期, 社会是动荡的,政治是黑暗的,战争是频发的,由于社会的分崩离析,过去两汉儒学一尊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道、法、名
这个我应该让你顺利我有丰富经验
1、首先古代汉语论文开题报告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毕业论文题目,要简洁,不宜太长。2、其次需要讲明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论文所需要引用的文献。3、最后需说明研究课
去图书馆找咯希望你好运!到这里找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