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七星
由于自然因素制约和人为活动破坏,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黑土区水力侵蚀形式主要包括溅蚀、面蚀和沟蚀,溅蚀是坡面水力侵蚀的最初阶段,雨滴击溅破坏表层土壤结构,造成土壤孔隙堵塞,降低土壤入渗作用,加速地表径流的产生,地表形成薄层径流后会对坡面表层土壤整体进行侵蚀。
随着径流的增多,坡面细沟变深加宽,地表径流逐渐向沟内集中,坡面土壤侵蚀加剧,这个过程就称为沟蚀。研究雨滴溅蚀、面蚀及沟蚀发生特点、影响因素是全面认识黑土区水力侵蚀机理的核心环节,也是准确掌握和预测侵蚀发生发展过程、布置防治措施的基础。
扩展资料
东北黑土区位于中国大陆的东北部,包括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地区,总土地面积103万km2,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由于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该区水力侵蚀广泛发生,已成为我国五大水力侵蚀区之一。
第三次遥感调查统计资料显示,东北黑土区水力侵蚀面积18.27万km2,占总面积的17.7%,其中辽宁省、黑龙江省、吉林省及内蒙古自治区水力侵蚀面积分别为2.99万、8.88万、1.76万km2及4.64万km2,重度侵蚀面积分别为2493.9、3329.8、1393.2km2及64.0km2,黑龙江省水力侵蚀面积及强度最大。
坡耕地是黑土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坡耕地水土流失面积占黑土区水土流失总面积的46.39%,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土地生产力减退。
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威胁粮食及生态安全,进行黑土区水力侵蚀研究,促进黑土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将有利于改善黑土区生态环境,保障黑土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东北黑土区
黑马胖子666
黑土区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在0.4℃左右。通常认为黑土是温带草原草甸条件下形成的土壤,其自然植被为草原化草甸植物。在形成时的母质绝大多数为黄土性粘土,土壤质地粘重,透水不良,且有季节性冻层。
在温暖多雨的夏季,植物生长茂盛,使得地上及地下有机物年积累量非常大;而到了秋末,霜期很早的到来,使得植物枯死保存在地表和地下,随着气温急剧下降使得残枝落叶等有机质来不及分解。
等到来年夏季土壤温度升高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使植物残体转化成腐殖质在土壤中积累,从而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
东北黑土肥沃的原因:
①有机质丰富(东北地区草原、森林等植被覆盖率高);
②该地位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植被的生长;
③地处东北平原,地形平坦,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④纬度较高,气温低,枯枝落叶及其他的有机质不易被分解,从而逐年累积最终形成了黑土的厚重的腐殖质层。
影响:是重要的农业产品基地,因此,三大黑土区的垦殖指数均比较高。在各黑土区的开发垦殖过程中,都曾发生过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如美国、乌克兰等地发生的"黑风暴"等。
中国东北黑土区在近百年的大面积开发垦殖过程中,亦发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主要表现在大面积坡耕地的黑土层流失和水土流失中形成的侵蚀沟。
这些水土流失问题带来的不仅是黑土资源的流失问题,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甚至社会问题,如农牧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和收入问题。严重的水土流失正使中国肥沃的东北黑土地变得又“薄”又“黄”。
扩展资料
东北黑土地水土流失的原因:
人为原因:由于大力的开发,自然植被基本被破坏,黑土缺乏稳定的覆盖物保护;
自然原因:东北地区冬天气温寒冷、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降水集中,黑土极易受到水蚀和风蚀,导致面积减少,表层土壤变薄。
治理措施:
①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进行封山保护,退耕还林的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②农业生产中改变耕作方式,例如进行改垄将顺坡垄改成横坡垄,采取秸秆还田措施将秸秆等留在田地中,一方面提高了土地的覆盖率,能够防止因风力等因素形成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这些秸秆在土地中腐烂之后能够变成肥料,提高土地的肥力。
③改变种植结构,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畜牧业的发展步伐,采用草田轮作的方式来解决畜牧业生产问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土地
cindydaniel
自然方面,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七八月多暴雨,雨水冲刷力强.人为方面,过度开垦造成生态破坏,耕地比林草地裸露面积更大,加剧水土流失.由于自然因素制约和人为活动破坏,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现在,东北典型黑土区有水土流失面积4.47万平方公里 ,约占典型黑土区总面积的26.3%。据调查,黑土区平均每年流失0.3-1.0cm厚的黑土表层,土壤有机质每年以1/1000的速度递减,由于多年严重水土流失,黑土区原本较厚的黑土层现在只剩下20-30cm,有的地方甚至已露出黄土母质,基本丧失了生产能力。
joannekaka
由于自然因素制约和人为活动破坏,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黑土区水力侵蚀形式主要包括溅蚀、面蚀和沟蚀,溅蚀是坡面水力侵蚀的最初阶段,雨滴击溅破坏表层土壤结构,造成土壤孔隙堵塞,降低土壤入渗作用,加速地表径流的产生,地表形成薄层径流后会对坡面表层土壤整体进行侵蚀。随着径流的增多,坡面细沟变深加宽,地表径流逐渐向沟内集中,坡面土壤侵蚀加剧,这个过程就称为沟蚀。研究雨滴溅蚀、面蚀及沟蚀发生特点、影响因素是全面认识黑土区水力侵蚀机理的核心环节,也是准确掌握和预测侵蚀发生发展过程、布置防治措施的基础。
meiyou
科研论文1. 施用氮肥对小白菜、番茄中硝酸盐积累的影响,胡承孝、邓波儿、刘同仇,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2,11(3):239~243。2. 鄂南红壤性水稻土双
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土壤学和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变、分类和分布,为评价、改良、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发展农、
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工作问题和关键技术论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
土壤酸碱性用土壤浸出液,滴到PH试纸上,论文吗,应该是分析土壤酸碱性产生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