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227

miumiu大酱
首页 > 学术期刊 > 匈奴墓葬研究与考古发现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维尼yuan

已采纳

《匈人通史》(Histoire generale des Huns)是1756年法国学者德奎尼(Joseph de Guignes)所撰写的,他依据匈奴西迁的大体位置和时间,推测出来了匈人就是匈奴人。起初这个观点还没有传遍欧洲,后来被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所接受,在经典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史》也提到了这个观点,并随着这本名著传遍欧洲。

匈人,公元4世纪,欧洲大陆崛起的一个游牧民族。首领阿提拉在位期间达到鼎盛时期,东自,西至海岸,南起自,北至波罗的海,盛极一时。而且还不断入侵东、西罗马帝国,给这个统治欧洲五百多年的霸主帝国带来了震惊和巨大的威胁。

以下是匈人崛起的路线:

350年,灭了阿兰国,震惊西方。

374年,征服了东哥特人,顺后再征服了西哥特人。

378年,大败了罗马皇帝瓦伦斯,动摇了罗马的根基。

387年,又征服了日耳曼人,夺取了潘诺尼亚平原。

395年冬,匈人攻入了东罗马帝国的色雷斯,大肆掠夺,每年都迫使东罗马帝国交纳贡税;

450年,阿提拉(欧洲称号"上帝之鞭")率军进攻西罗马帝国,双方展开了大决战,史称沙隆之战。战争的结果,双方都损失惨重,西罗马帝国西哥特王狄奥多里克一世战死,但匈人也被赶到莱茵河以东。

451年,在沙隆之战遭遇失败的阿提拉心有不甘,继而入侵了意大利,攻陷了当时西罗马帝国首都拉文纳,赶走了皇帝瓦伦丁尼安三世,但因为后方粮食供给不足,结果又被迅速击退。

452年,阿提拉离奇去世,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大单于之位,打起了内战,在他死后仅仅两年,匈人帝国便土崩瓦解了。

曾经横扫欧洲大陆的匈人是不是匈奴人呢?

1887年,洪钧出使沙俄,接触到了波斯人拉施特著的《史集》、伊朗人志费尼写的《世界征服者史》和亚美尼亚人多桑编纂的《蒙古史》等历史书籍,请人翻译后,苦心编撰了《元史译文证补》30卷。洪钧在这部书中最早向国人介绍了匈奴、匈人同源的学说,并将匈奴西迁的时期定为晋朝,还将匈人最后的落脚点定在了现在的匈牙利。

这部著作出来当然大受欢迎,原来威震西欧的匈人竟然是国人熟知的匈奴,而且这是西方人自己考证出来的,不是我们国人自己编写的,后来章太炎和梁启超都曾在学术论文中提及这一观点,国人听到这个消息当然是欣然接受。

随着考古成果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匈人与匈奴在人种、语言和艺术形式上都存在非常大的不同。中国古人记载的匈奴人和西方的匈人在人种特征上存在很大差异,罗马历史学家格尔描述的匈人:身材矮而粗壮,头大而圆,脸额骨高,鼻翼表,上胡须浓密,而领下仅有一小提硬须,长长的耳垂上穿着孔,佩新着一贝耳环。厚厚的眉毛,杏眼,日光炯炯有神。而中国史科所描述的匈奴人则是高鼻深目的具有高加索特征的北亚人,并且在《晋书》中对历届匈奴皇帝都有着重描写其身材高大,大多在190cm以上。

有一些学者认为,匈人中有古匈奴后裔的一部分,因为匈奴人内部也同样存在不同的血缘。早期(BC300)的匈奴墓所鉴定出的遗骸基本以蒙古利亚人种为主,晚期越来越杂;而匈人在这点上更明显,刚刚进入欧洲腹地时期的匈人墓葬考古的发现基本是蒙古利亚人种,往后混血情况才越来越多。匈奴和匈人在血缘上可能有那么一些关系,但这两个部落基本是不存在传承关系的。

还有生产技术这方面,匈人十分落后,不仅衣着习惯原始,还没有金属盔甲、没有冶金工艺,就连箭簇都是骨头做的,而且居住方式十分原始,根本不懂得建屋修城。而匈奴人,早已掌握了中原地区的冶金、建筑等工艺,郅支单于所部在被汉朝击败时就到康居国,在那里定居的匈奴人就会建造城池。而在匈人之中,甚至找不到一间哪怕芦苇编成的陋室,他们不会留在房屋中,因为他们认为身处别人的屋顶之下很不安全。

马赛里努斯记载过:"他们的生活需求极低,他们不需要火,也无需可口的食物,他们食用野草根和半生不熟的肉类,至于是何种牲畜肉,他们从不计较。为了加热,他们会把生肉放在自己的大腿和马背之间捂一小段时间"。而《北史》记载北匈奴的情况是:"北单于度金微山,西走康居,剪发齐眉,以醍醐涂之,昱昱然光泽。日三澡漱,然后饮食。"可见匈人和匈奴人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的不同。

后来也有人说匈牙利人的就是匈人,因为从文艺复兴以来,因为历史缘故,匈牙利的学者都自豪地以匈人之后自居。其实这是误传,匈人帝国土崩瓦解之后,匈人的残余部落与保加尔人进行了民族融合,与的没有发生过任何接触,马扎尔人与突厥人的亲缘更近。

匈人以匈奴存在的差距太大,匈尼特人也许才是西迁的匈奴。

175 评论

素雪清芳

油画《阿提拉》,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作

有这样一个传说长盛不衰: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把匈奴打得举族西迁。这群匈奴人跑啊跑,一路跑到了欧洲,捎带手灭亡了罗马帝国,最后在匈牙利落了脚,否则匈牙利怎么对得起国名里的那个匈字呢?

由此得出的推论更是脍炙人口:

因为汉朝打败了匈奴,匈奴灭了罗马,想必汉朝也是比罗马要强上不少的。既然罗马帝国是欧洲有史以来疆域面积最大的帝国,千百年来,欧洲各国的权力游戏基本围绕地中海展开,而地中海在那个时候成了帝国的内湖。那么欧洲最阔的时候也让我们中国人的手下败将给吊起来打。

这种说法的流行也是很自然的。

然而,这些说法中有许多漏洞。事实上,汉朝打败的是匈奴人,打败罗马帝国的是匈人,匈奴和匈人不是一回事,他们和今天的匈牙利人也没什么关系。

匈人何以与匈奴人画上等号

讹传要从公元4世纪下半叶,黑海北岸的东哥特人被“匈人”大举进攻说起。东哥特人发现自己的家园闯进了一群不速之客。这些人面目狰狞,令人恐惧,骑在马上行进如飞。

哥特人本不是软弱之辈,假以时日,罗马都要成为他们的战利品。但这次,入侵者如砍瓜切菜一般打败了哥特人,由此开启了欧洲几个世纪以来的民族迁徙之潮。

哥特本来是在今天乌克兰一带游牧的部族,这一次迁徙,最远一支跑到了今天的西班牙。今天提到“哥特”或“歌德”这个词,想到的都是天主堂的尖顶,华丽的印刷字体,充满阴暗忧郁色彩的城堡等等,和现在崇尚质朴阳刚的东欧地区似乎格格不入,其实或多或少都能追溯到这次迁徙的结果上。

彷徨无措的日耳曼人带来了远方的恐怖消息,一只从未见过的大军正在逼近,所到之处杀人盈野,血流飘杵,庐舍为丘墟,良田为焦土。

这群“即使在野蛮人眼中也是野蛮人”的侵略者毫不留情地践踏了一切。匈人的首领阿提拉,被罗马人畏惧地称为“上帝之鞭”。

在阿提拉之前,西方文明并不大看得起来自东方的武力。而阿提拉可是实实在在地把战火烧到了罗马人家门口,在帝国的核心区域撑起了穹庐幔帐。

此后,来自东方的恐怖大军被深深印在西方人的脑海中,阿提拉的名字被转写为“埃策尔”(Etzel),进入史诗《尼伯龙根之歌》,被长久传唱。

那么匈人是如何与匈奴人画等号的呢?

1756年,法国学者德奎尼(Joseph de Guignes)陆续出版了三卷本的《匈人通史》(Histoire generale des Huns),在这套著作中明确提出出现在罗马帝国边界线烧杀劫掠的匈人Huns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匈奴人。

这套理论被后来爱德华·吉本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接受,并随着这本名著传遍欧洲。到了1900年,德国汉学家夏特(Friedrich Hirth)更是用中西方史料互相印证,一本正经地绘制出了匈奴西迁到欧洲的路线图。可见在这100多年里,匈人、匈奴人同源的理论不失为一种相当盛行的学术观点。

中国人乐于相信匈奴打败欧洲人

1887年,48岁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洪钧接到了出使沙俄的任命。洪钧中过状元,出使之前刚刚纳了一妾,即日后有名的赛金花。

洪钧接触到了波斯人拉施特著的《史集》、伊朗人志费尼写的《世界征服者史》和亚美尼亚人多桑编纂的《蒙古史》等历史书籍的俄文译本,立刻请译员翻译成中文。

西亚学者留下的对蒙古征服历史的第一手记录让洪钧十分兴奋,苦心编成《元史译文证补》30卷。洪钧在这部书中最早向国人介绍了匈奴、匈人同源的学说,并将匈奴西迁的时期定为晋朝,还将匈人最后的落脚点定在了今天的“马加之地”,即匈牙利的别称马扎尔(Magyar)。

洪钧认为,拉丁语的匈人Huni音如“昏尼”,就是“匈奴”二字的变音。

这种从语音角度探讨族裔起源的做法是当年很流行的西方学术范式。但这个方法往往只适用于研究印欧语,对于汉语这种非印欧语的解释力是很有限的。

但当年中国人就是欣然接受了这套说法,其中有一定的现实因素。“原来威震西欧的匈人竟然和国人熟知的匈奴同源,而且这是西方人自己考证出来的。”不难想象,国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振奋之情。

1906年,《东方杂志》刊登了一篇名为《历史上黄白二种之竞争》的杂文,文中提到:黄种人战胜白种人并非不可能。

匈奴遭到汉朝打击后,“窜伏秦海(原作者按:疑即里海),已遂入欧洲”。此后,匈奴在欧洲“破峨特(即哥特),入罗马”。

作者特意提到,罗马畏惧哥特人的武力,而“匈奴乃驾而上之”,可见“黄人之天然武力,实胜于白人”。

这种学说逐渐被中国人广为接受,章太炎和梁启超都曾在学术论文中提及这一观点,并视为不言自明的公论。

出土文物证实匈奴与匈人差异很多

在欧洲逞凶的匈人的确是黄种人。西方古典学者作品中,匈人鼻梁扁平,眼睛细长,胡须稀少,身材比欧洲人矮小,这是典型的黄种人特征。

然而结合中国的史籍就会发现,中国古人视野中的匈奴人并不是纯粹的黄种人。从著名的霍去病墓前石雕“马踏匈奴”来看,被骠骑将军的骏马踩翻于脚下的匈奴人须髯茂盛,五官凹凸,棱角分明,看上去不太像五官扁平的黄种人。

陕西省兴平市霍去病墓前石刻“马踏匈奴”

从20世纪40年代起,苏联考古学者在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陆续发掘了多座北匈奴墓葬,发现一部分的匈奴人颅骨呈现出高加索人种的特征。

公元448年,东罗马帝国的史家普利斯库斯作为使团成员,来到匈人的王廷,亲眼见过阿提拉的尊荣,据其描述阿提拉的身材很是短小。

然而,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人“贵壮健,贱老弱”,不够强壮的人很难成为头领。中国人视野中的匈奴人往往以高大著称,比如《晋书》记载汉赵开国君主匈奴人刘渊“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其子刘和也是“身长八尺,雄毅美姿仪”,按汉尺将近一米九。

汉代人的身高不低,而汉代贵族的身高,即使按今天的标准看也算得上高大,这可以通过河北满城刘胜墓(也就是刘备的直系先祖中山靖王)和最近发掘的江西海昏侯墓证明,两位墓主人身高都达到了一米八以上。

在这样的时代里,匈奴人仍然以高大的身躯引起了中国人的注意。可见,中国古人记载的匈奴人和西方的匈人在人种特征上存在很大差异。

战国时期,匈奴鹰形金冠饰,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件匈奴酋长金冠饰

实际上,匈奴作为一个庞杂的族群,分布在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正如今天的我们无法用某单一人种来指代全体美国人一样,匈奴人内部也同样存在不同的血缘,很难一言蔽之。总体而言,南匈奴更接近黄种,而北匈奴更接近白种。

匈奴强大之时,控制了纵横数千里的地盘,当时大部分草原民族都受到匈奴势力的影响。由此有一些学者认为,匈人中“有古匈奴后裔的一部分”。

但是,匈人与匈奴即使存在种种微妙的关联,毕竟分布在亚欧大陆两端。随着考古成果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匈人与匈奴在人种、语言和艺术形式上都存在非常大的不同。

匈牙利人与突厥人亲缘更近

传说被汉朝赶出大漠的匈奴人既然没杀到欧洲的话,他们到底去哪儿了呢?

汉武帝派名将卫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一路打到大漠以北的群山,在狼居胥山告慰天帝,在姑衍山祭拜大地,并登临瀚海。

卫青霍去病的胜利不可谓不辉煌,基本扫除了匈奴的军事威胁。然而,匈奴是一个强大的部族,此次受到重创,就消失无踪显然不大可能。

汉军经行之处,水草丰美者有,如河套和河西走廊更是适宜耕种的沃壤,然而更多的是不适宜农耕的地方,汉军来到这里不能久居,撤走之后这里又成了游牧民的乐园。匈奴在汉武帝之后近百年时间很有可能仍在汉朝边境活动,并没有一口气就跑到了万里之外的欧洲。

将时间再向后推进,魏晋时期有个传说,曹操曾苦于自己身形短小,让高大俊美的崔琰穿上自己的服装会见来使,自己捉刀侧立。

来使坦言,魏王固然“雅望非常”,但床头的捉刀人才是真英雄。多疑的曹操闻之,派人追杀了这个慧眼独具却没能藏拙的使臣。这个倒霉的使臣正是出自匈奴。

公元407年,赫连勃勃反叛后秦自立,自称天王、大单于,定国号为大夏,这一年阿提拉刚出世不久。

赫连勃勃就是匈奴铁弗部人,虽已与各族通婚,但仍然恪守匈奴传统。赫连勃勃的国号为何是大夏?因为司马迁《史记》记载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其大单于的名号也是匈奴的称呼。

经过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动荡,中国人视野中那个曾经强盛的匈奴族逐渐消融在了中原大地上。等到华夏再次归于一统之时,北方草原上已经崛起了新的雄主,匈奴彻底成了历史名词。

公元453年,阿提拉暴病身亡,被奴役的民族纷纷起兵反叛,匈人帝国随之星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匈人余部只得退往多瑙河下游,并在匈人亲手引发的民族迁徙大潮中被冲刷殆尽。

诚然,有许多匈人退到了今天匈牙利的国境内。然而,匈牙利与匈人同源的学说同样是后人的建构。

考古发现表明,当今匈牙利的主体民族马扎尔人在匈人的国家灭亡后数百年才来到这片土地。然而,这批精于骑射,喜好劫掠的后来者甫一登场就勾起了欧洲人的痛苦记忆。

中世纪的学者常常称呼这些马扎尔人为“匈人”,而马扎尔人在多瑙河平原站稳脚跟后也高兴地接过了匈人后裔的名称。匈牙利的诗人为阿提拉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赞美诗,还用“阿提拉的后裔”来称呼自己的国王。

其实,马扎尔人与突厥人的亲缘更近,然而同为突厥人的奥斯曼土耳其在中世纪后期屡次进攻早已皈依天主教的匈牙利,甚至一度占领匈牙利全境。,

匈牙利的民族主义者显然不可能去追溯一个和仇敌同源的祖先。于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匈牙利的学者都自豪地以匈人之后自居。

(作者:罗山)

“国家人文历史”(gjrwls)授权转载

看历史微信公众号:EYEONHISTORY

226 评论

jarvinia奈奈

俄罗斯的考古专家,在匈奴的古墓中,发现了很多矮人的骨头,而且这些骨头都是用凶器砸碎,显然这些人是用钝器咋死的,可想而知,现场是多么残酷,后来经过专家的确认,这些矮人的骨头,竟然是婴儿和幼童的排骨,这个结果让当时俄罗斯考古队愤怒无比。他们认为这些婴儿绝对不是他们本部落的孩子。而是从其他地方找来的!

考古专家在匈奴墓中,发现了一些人的骨头,应该是一些矮人的骨头,专家开始认为这些矮小的骨头,是侏儒症人类!后来专家们分析,匈奴人是非常在乎人口的,怎么可能用自己部落的人进行殉葬!这里面疑点重重!

后来专家找到了更多这种矮人的骨头,经过确认,这些骨头竟然是婴儿和幼童的骸骨,当时考古队的专家都非常震撼!这些可怜的孩子,还没拥有美好的生活,就被残忍的杀害。考古队的专家分析这些陪葬的儿童,很可能都是从外面找来的,可见匈奴人真是极其残忍!

匈奴人对人口非常重视,因为他们的人口稀少,为了壮大他们的部落,有女人的丈夫死后,都可以再改嫁,然后不断的生孩子,来壮大部落的人口!这样的部落怎么会选择用自己的人来殉葬!匈奴人竟然用外族人的孩子来殉葬,而且用残忍的方式把他们砸死,想想真的是非常痛心!幸好专家只在这一座古墓中发现了这样的现象,不然不知道要冤死多少孩童!

328 评论

晴空,朗照

可能是陪葬的人骨吧。

307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古墓论文范文资料

    清裕陵-简介(乾隆皇帝陵寝)裕陵明堂开阔,建筑崇宏,工精料美,气势非凡,自南向北依次为圣德神功碑亭、五孔桥、石像生、牌楼门、一孔桥、下马牌、井亭、神厨库、东西朝

    小猪乐乐88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俄罗斯丧葬文化的研究现状论文

    北京市殡葬改革30年成果概况北京市殡葬管理机构是北京解放以后,从接收和改造“杠房”等旧的殡葬服务行业发展而来。作为政府管理殡葬事务的职能部门??北京市殡葬管理处

    美眉要加油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中国墓葬美术研究导论文

    我国古代建筑陵墓制度很严,《礼记·檀弓篇》说:“古者墓而不坟”,“凡葬而无坟,不封不树者谓之墓”。在殷代有坟是从周代开始的。殷王之墓,在洹水南岸,距小屯6公里,

    湘剑狠皖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北周李贤墓发掘研究论文

    李贤,字贤和,其先祖为陇西成纪人。祖父辈镇守高平后,始举家迁徒原州(固原),到了李贤这一辈,已经三代人,也算是老原州了。北魏时原州人胡琛、万俟丑奴起义后,李贤曾

    飞扬嗒兜兜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宋朝墓葬综合研究论文题目

    北宋皇陵位于河南巩义市一带的高原上,覆盖了西村、芝田、市区、回郭镇4个镇区,东西横跨7公里,南北达到8公里,内有超过1000个陵墓,包括了皇帝陵墓、皇后陵墓、太

    那一朵云啊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