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15

如颖随心
首页 > 学术期刊 > 关于伦勃朗的毕业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只自由鱼儿

已采纳

看看这里的解答。

285 评论

喵布拉基

一幅优秀的油画作品除了具备对形、色、光的突出表现外,还必须具备肌理上的美感。油画高手大都是善于掌握控制肌理的人。肌理直接传达着艺术家的心理感受,影响着作品的感染力度,所以很多艺术家在油画的制作过程中都非常讲究材料和技法的运用,追求鲜明的画肌特征,给人以不同的美感愉悦。既然我们可以利用肌理更真实地表达事物的真实性,使之成为一种油画语言,我们就没有理由拒绝研究这种语言和使用这种语言,不断地研究各种物质可能产生的表现效果。油画肌理作为油画表现力的内容之一,随着各个时期艺术家对其美感的追求而呈现出来。在传统的古典油画中,由于普遍采用透明画法,也叫间接画法,这一时期艺术家在油画肌理的追求中,更多的是将肌理控制在细微的差异之中,从而使肌理统一在透明的油层和均匀的光泽里。随着油画技术的发展,威尼斯画派画家提香改进了以薄染为主的透明画法,他一改油画平滑肌理,而将亮部进行厚涂,在起稿上直接用油画颜料勾出大体轮廓,厚涂和刻画完成后再用透明画法罩染,以达到整体的光与色的协调统一,形成了亮厚暗薄的不均匀肌理,油彩的韵味与肌理的融合产生出一种浑厚独特的魅力。在西方美术史上,把油画色彩、笔触完美融会于肌理,使油画肌理得到最佳展现的是伦勃朗,他在坦培拉基础上使用透明罩染和不透明塑造相结合的油画技法,画面肌理、色层、笔触,在透明罩染的烘托下质感清晰强烈,画面光彩照人,使他的油画更具有迷人的魅力和艺术感染力。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绘画的技法中都不乏肌理的运用,这种肌理的运用不仅广泛,而且有很大的可塑性。在直接画法的油画中,画家所追求的肌理效果又是另外一番景象。印象派画家所作的风景画,大多是在白色底子的粗纹画布上,采用厚涂的直接画法,富有节奏感的小笔触,斑斑点点,形成了一种与古典油画表面迥异的粗糙如墙面的画肌特点,开拓了油画肌理美的新领域。而到19 世纪末叶,西方油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油画比较狭窄的艺术功能和一体化的写实手法已经达到自身体系的高度饱和,因而在哲学观念、艺术观念的变革中趋于解体。油画不再以模仿自然、再现自然为艺术创造原则,艺术家自由构造的油画艺术形象被视为新的真实,并将油画肌理作为表现自己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媒介,以想象、幻想等方法构造作品。近百年来西方现代油画流派纷繁,相继更替,只要以油画工具材料为造型媒介,艺术家可以创造任意的油画面貌以及制作不同的肌理来表现其作品,这种别具神韵表现性语汇的呈现使画面增添了浓厚的艺术韵味。但是,画家不能哗众取宠地为肌理而肌理,而应把肌理这一造型元素,作为创造鲜明艺术形象和表达情感的手段。油画本体语言的探索是画家的责任,如何使用绘画语言是画家能力的体现,肌理作为一种自然语言,绘画者应学会驾驭它,强化它,使之成为个性语言。从绘画语言本体的角度来思考,艺术材料作为一个文化切入点,从19世纪开始并逐渐演变为材料艺术。而在此之前,艺术材料在绘画中是实现造型语言或色彩语言审美体系的物质及技术载体,艺术家自然把对材料语言规律的研究放在形而下的层面上。随着现代艺术的出现和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新材料开拓了广阔的道路,为改革和应用这些新材料和新技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当前众多的艺术家和教育家已经从注重材料的应用技术转到感知材料的物质存在的自身意义及人文价值的研究上,即从微观的把握转到宏观的把握上。使材料艺术强化并提升到艺术语言的主体地位上来,并使其成为人们直接思考对话的重要形式,实现了物质材料本身自然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家的观念价值。油画兴起于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人们出于表达对自然的极大热情和人文主义精神,使用了坚固而富于变化的油画材料,以后逐渐形成了灿烂的成果,形成了作为油画表现力的最为主体的东西。可以说,在古典油画中,油画材料的运用仅仅是服务于再现目的的手段,自身的独立品格并未受到真正重视,题材、内容、主题比绘画的材料本身要重要得多。然而从油画发展史看,可以说新的材料的出现,也意味着油画的发展与进步。我们所知道的不少欧洲绘画大师的作品,历经几个世纪画面还是那样丰富多彩,耐人寻味,这都和画面的材料运用、技法处理分不开。马蒂斯曾说过“: 我首先所企图达到的是表现,但一个画家的观念不应和他的表现手段和材料的运用割裂开再来观察,因为这个观念,只有获得各种手段和材料的支持才有作用。而思想愈深,则手段愈需完备⋯⋯”这说明了油画材料与作品本身是有着互为作用而极为密切的关系。通常对于材料的真正体验要通过触摸才能实现,与视觉本无直接关系,然而经验告诉我们,一旦眼睛观看物质表层结构的外貌即可产生对于实际触觉的联想与感受。因为画面材料的感染力也是建立在人们视觉基础上的,绘画材料的选择和使用,能使作品产生不同的形式感和视觉美感,从而使作品具有某种可读性。在格林伯格理论影响下,抽象表现主义把材料的物质性发展到了极端,波洛克直接把颜料泼洒到画布上,罗斯科则是把颜料均匀地平涂,这就使油画材质本身的物质特性暴露得更加充分。另一些现代派画家,为了追求画面的视觉刺激,也有在颜料中放进砂、木屑、布片等,使画面的表层具有强烈的触感。由此可见画家运用某种绘画材料,采用某种绘画技法,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就促成了画家特有的作品风格,使作品具有完整意义上的审美价值。当今,油画作品在各种绘画学科互相渗透和影响下,材料在作品中的运用将更加广泛,那么重视油画材料与作品的关系,将个性化艺术语言的探索建立在对材料品质表现力的认识、理解及选择的综合运用能力基础上,并不断丰富发展自我的艺术语言是具有独特意义的。

261 评论

卓木木收藏

伦勃朗对摄影最大影响其实就是他的光线艺术处理手法! 伦勃朗(Rembrandt 1606~1669)1606年7月15日生于莱顿,1669年10月4日卒于阿姆斯特丹。其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自画像莱顿时期(约1625~1631)作品采取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 伦勃朗在绘画史——不独是荷兰的而是全欧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造成伦勃朗的伟大的面目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光暗。这名辞,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换言之,伦勃朗的光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光暗是含着绝然不同的作用的。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Fromentin)曰他为“夜光虫”。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伦勃朗对光的使用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如同他谨慎地使用亮色一样,他也独到地运用明暗。他自由地戏剧性地处理复杂画中的明暗光线,他利用光线来强化画中的主要部分,也让暗部去弱化和消融次要的因素。他这种魔术般的明暗处理构成了他的情节性绘画中强烈的戏剧性色彩,也形成了伦勃朗绘画的重要特色。 此后,许多摄影家把他在绘画中处理光线的手法运用到摄影之中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所以在摄影界就有了“伦勃朗布光法”之说。

234 评论

哈啰辉辉

1606年7月15日,伦勃朗·哈尔曼松·梵·莱因(Rembrandt armenszoon Van Rijn)出生于离阿姆斯特丹不远的莱顿。1628年后,伦勃朗开始对“光”感兴趣,卡拉瓦乔的明暗对照法给了他很深的影响。《神庙里的献礼》(Presentation in the Temple)便是这一改变与过渡时期的作品,兼有两个时期的特点。此后,伦勃朗的画面的明暗对比开始变得强烈起来,这也成了伦勃朗最具特色的绘画原则。此后,伦勃朗的才能终于被普遍地承认了,他离开莱顿到阿姆斯特丹发展,那是个商业气氛浓厚的城市,伦勃朗在与当地画商接洽后,开始大量画穿着华丽服装的肖像画,顾客很满意,伦勃朗也日夜忙碌,以至于觉得去意大利学习是浪费时间。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伦勃朗的用光,他继承并发展了卡拉瓦乔式的明暗对比的戏剧性光的美学法则,表现构图上的主次关系和画面上丰富无比的节奏运动,他利用光亮突出画面的主题内容,也让阴影弱化和消融次要的因素,并且利用明暗的错综交替来表现深远的空间感觉。伦勃朗先于同时代的很多画家认识到光是一切形体和色彩的依据,没有光也就无所谓形和色。时隔近400年,我们仍然可以在杰作《夜巡》和很多其他的画作中看到伦勃朗笔下的色彩好像是随着光线的变化而变化的,光线照射在物体上,使之焕发出光辉,并闪烁着灿烂的色彩。对于绘画理解的深入伴随着初尝人世艰辛的体验,使伦勃朗的画风发生了改变。伦勃朗逐渐放弃了细腻平滑的画面效果,开始用较厚的颜色塑造对象,再用透明色加以罩染,使得黏稠的油画颜料产生出独特材料美观。伦勃朗的画作具有如此美妙的画面肌理,只有后世的梵高(Van Gogh)和弗洛伊德(Lucian Freud)能与之媲美。但超越时代的审美往往无法拥有合格的欣赏者,同时代的人看惯了细腻光滑的肌理的和典雅的色调,对伦勃朗那浑浊的色彩和粗放的笔触很不理解,戏言说伦勃朗的油画可以被牵着鼻子走。 贫困潦倒的伦勃朗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身边的形形色色真实存在的人,屠夫、厨娘、乞丐、瘸子、盲人等等,经常地出现在他的速写中。也许与他早年的宗教教育有关,伦勃朗创作了大量的宗教题材作品,他让身边的这些小人物穿上古代的服装,扮演《圣经》和神话的形象。波提切利、拉斐尔笔下的人物多健壮而俊美,强调形象的唯美,张扬人的魅力,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不同,伦勃朗则更倾向于现实:《达那厄》(Danae)圆滚滚的身体就是个健壮的乡下女孩:为以色列王大卫垂涎的《入浴的拔士巴》(Bethsabee)在伦勃朗画中是个身材不怎么样的中年妇女;等待托比的莎拉像是个粗手粗脚的女仆;《甘尼美德》(Ganymede)被鹰抓住后一边大哭一边吓得撒尿——最为孩子气而又传神的是手里还抓着几颗樱桃……甚至在描绘圣家族的作品中,伦勃朗也都融入了世俗家庭生活的细节,把圣人安排在清洁而朴素的荷兰家庭。所有这些神话和宗教人物都不再是唯美或理想的人的形象,他们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荷兰底层的民众。伦勃朗开始越来越多地选择那些反映深刻人性的题材,认真揣摩他的模特,然后在画中细腻地展现他们的心灵,伦勃朗在宗教题材中注入了父爱、怜悯、宽恕的情感,也寄予了自己的坚定信念。 1669年10月4日,伦勃朗在贫病交加中去世。随着1675年维米尔的去世,荷兰绘画的光辉时代结束了,又过了将近二百年,伦勃朗的名字才享有广泛的声誉,他那现实主义的深刻的心理描绘,他那无与伦比的运用明暗的技巧都是美术史上无法逾越的高峰。伦勃朗一生留下600多幅油画.350多幅蚀刻版画,1500多幅素描。伦勃朗的一生跌宕起伏,经历过一个画家渴望拥有的辉煌的世俗成就,但与大多数的平庸画家不同的是,伦勃朗对于自己在艺术上的选择始终坚持遵从自己的感受,不向世俗的趣味让步,这种坚持给他带来了悲惨的下半生,也给他带来了卓绝的艺术成就。

286 评论

李斯的雨

这里有几篇你看行不行,如果觉得不怎么样,你可以去美术论文网看看,里面篇数很多http://www.teachercn.com/Jylw/Mslw/-----------------------------------“线”在美术作品中的功能与审美特征 线,或称线条,是一种存在于现实生活或者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态要素,由于它们往往是和形、体、色、光等视觉翌累同时并存的,所以,造型观念中的线,往往和视觉上的概括提炼与抽象相联系,然而这些能力的形成,又必须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造的实践去训练。如何加深对“线”的概念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艺术地去运用,是中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欣赏以线造型的中外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线”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线条是美术最基本的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象的一种基本因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作品;不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在长期的美术发展过程中.“线”作为美术家创造形象和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艺术语言,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并越来越显示出丰富的表现力及艺术美感。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山水》一画,皴染不多,主要以毛笔线条勾勒,但其中线条流畅自由,轻重虚实的变化,随意性较强,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后期野兽派大师匀蒂斯的《红沙发上的注女》(油画)以简洁概括、富子感情色而又极富装饰件的线,极为和谐、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二、重点强调中国传统美术中线的作用。中国画的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画,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仰韶文化的彩陶纹样。是中国最早用线的作品,鲜明、生动、挺拔的线条,描绘了漩蜗纹、弦纹以及人的面形、虫鱼、鸟兽等形象,体现了原始艺术朴素、稚拙的美。唐宋以来,随着人物画创作的兴盛,线描艺术发展到厂一个高潮。吴道子是唐代的线描大师,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发挥了线描艺术的效果。南宋画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图》是一幅“写意”线描的人物画,画中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画得十分生动,中国画家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从“文人画”“院体画”到民间画,对线的运用各具风采(在表现物象的同时,还传达出入的情绪),传统技法——十八描,即是各种线的生动画法。三、东西方绘画用线的异同。由于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东西方绘画的线在形式美感上各不相同:东方绘画中的线注重表现情感,富于韵律感和装饰美;西方绘画中的线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应该指出线造型在东西方美术作品中是相通的,同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彩的艺术美盛,只是由于欣赏习惯,绘画造型的传统观念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民族风格。从具体的作品来分析,东西方绘画线的表现特点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二十世纪初法国的马蒂斯的作品就证明了这一点。他的作品既有西方绘画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东方艺术的特点,给人一种新的美感享受。在我国,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国传统美术有厂新的发展和变化,特别是近十几年来,这一点更加突出,如:吴谥械淖髌吩谙叩运用上有新意,线的节奏和韵律美十分强烈和鲜明。对中外美术作品的优良传统,都应认真研究继承,在学好我国传统绘画课的基础上,还需了解西方美术。“西为中用用”,使我们民族的绘画艺术具有当代性和世界性。-----------------------------------对于传统色彩学的新认识 绘画中的色彩,是一件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但色彩艺术同其它艺术种类一样,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经过历代艺术家的努力和探索,其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今,逼真地再现物象的色彩,表达物象的质感,已不是绘画中色彩的最终目的,色彩自身应具有充分的表现力和相对的独立性。从早期文艺复兴至今,绘画中色彩的表现方法丰富多彩,一代代艺术大师们耕耘不止,给后人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财富。十五世纪上半叶,凡·爱克兄弟在再现人体和物体的固有色彩方面开始形成了艺术风格。他们的作品,在坚实的造型基础上,加以逼真细腻的色彩表现。作品中的色彩主要是表现物象的固有颜色,这些色彩,通过模糊与鲜明、明亮与阴暗的调子,创造出了令人信服的自然形象。弗朗切斯卡在色彩绘画中则强调鲜明的轮廓线和富有表现力的大色块来进行创作,其色彩已具有一定的主观因素;达·芬奇则采用极单纯而又丰富的色调创造出了不朽的艺术形象;西班牙画家格列柯用一种奇特的、只有他才具有的色彩来进行创作,其色调已经超越了物象本身的色彩范畴,达到了一种色彩的抽象概括,其色彩运用,更多的是为适应精神上富有表现力的主题的要求,不受物象色彩的制约,他根椐画面上节奏、旋律的需要而重新组合色调,作品富有现代精神;伦勃朗利用强烈的明暗对照,单纯而强烈的色彩来突出主题,人物在幽暗模糊的环境中闪闪发光,作品充满了深度。十九世纪,由于科学的发展,一些有关色彩理论的论述在欧洲问世,这为艺术家们进一步研究色彩的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矗由于印象派画家对大自然的充分研究和描绘,使其达到了一个全新的色彩世界。印象派画家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色彩观念,采用鲜明的色彩来描绘天空、田野,画家们致力于风景画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莫奈所作教堂系列充分体现了这一切。艺术探索是无止境的,康定斯基则比印象派画家更大胆地反叛了传统。在印象派画家那里,色彩还是依附于形体之上,色彩所呈现出来的是具象的物体。而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已见不到传统绘画中的具象物体,色彩已不再依附于任何具体的物象而存在,他使色彩从绘画中独立出来并具有其价值。艺术贵在创新,而每一次创新,都需要勇气打破条条框框,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和感应世界,推动艺术的发展。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色彩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则,我们理应对色彩有一个广泛的、全方位的认识,而不应将目光局限在某一点上。如何在色彩教学中汲取多种营养成份,全面推进学生的色彩感应力,应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当前在色彩教学中采用的理论依据,是在印象派前后时期的色彩理论加之俄罗斯画派的色彩理论综合而成。其核心内容是强调条件色,认为色彩的产生要依靠光源色、环境色及物体自身的颜色综合而成。在色彩的对比上也有一定有规则,亮部冷,暗部就要暖;在色彩的训练上比较强调作画过程的程序性,即通常的画大关系,然后深入,再回到大的关系上来。这样的训练方法及色彩理论固然有其有利的一面,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过多地重视科学规则和相应的客观因素,忽略了做画者对于色彩的直接感应。但在做画过程中这种感应又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它,艺术作品就会缺乏生气,枯燥无味。所以,在色彩训练中,从一开始就要重视对色彩的直接感应,不要让过多的理论缚住做画者的手脚。传统的色彩理论对于画面的色彩构成更多的是依靠色彩的空间关系去表达(物体离观者近则色彩鲜明突出,退远则变淡变冷)。但在现代的许多绘画大师的作品中,这种理论已被打破,艺术家们根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应,重新组合、安排色彩来构成画面。空间关系,应理解为色彩结构上的位置关系,色彩的强与弱应根椐画面的需要来分配。法国艺术大师巴尔蒂斯对于东方绘画非常崇尚;凡高的作品中也充满着东方情趣;米罗的作品更是如此。为什么东方绘画有如此之大的魅力,使这些艺术家顶膜礼拜呢?关键就是在东方作品中所蕴含的精神因素。东方的作品,如中国画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强调艺术家的主观精神,使艺术中具有更多的抽象因素。如能较好地将东方绘画中的精华运用到色彩实践中的话,将会创造出更广大的艺术天地。-----------------------------------美术课在美育中的作用 美育一般通过艺术审美的方式达到教育目的。美术课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直观性,包括对自然美的直观,社会美的直观,艺术美的直观。而美术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欣赏、绘画、工艺三大类课业非常直接地体现着这种直观性。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例如欣赏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可感受到作者通过构思,构图和色彩,表现了中华民族永远起来了的信心和气魄。欣赏白石老人的国画《却教蜂蝶为花忙》,透过蜜蜂在艳丽的凤仙花旁飞舞采蜜的忙碌情景喻意颂扬了勤奋劳动的精神。作者从普通的生活景致中表达出高雅的审美情趣,学生通过对作品的品味、鉴赏激起了对普通劳动者的敬慕。美术绘画课的教学除了学习线条、形体、空间、明暗、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之外,还要学习临摹,写生和创作等艺术的表现手法。例如静物写生课,不管是一瓶沐浴着阳光、摆在窗前的鲜花,还是随意堆在桌上的肥硕水果;不管是一组闪耀着光泽的玻璃器皿,还是刚买回来的新鲜蔬菜,那生意盎然的色彩、情趣横生的形态,都能人学生以情的感染和美的享受。 人物头像绘画课,不仅使学生明白头型的“八格”、五官的比例尺“三停五眼”,还要懂得“形神兼备”的意义。人像的美,并不是“浓眉大眼”或“樱桃小嘴”等概念,关键是创造生活中有个性特征的感人形象。例如周思聪先生的肖像画《老矿工》,极为生动地刻画了一位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老矿工的形象。在老矿工布满班痕的脸上,可以看到这位煤矿工人的艰苦劳动的一生,然而他又是那样善良,淳朴和敦厚。美术作品并不是以“像不像”“美不美”“好看不好看”为评价标准。教师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对形象的感受、想象与思考,认识肖像画的艺术美,在思想上受到熏陶,在美的感受中受到教育。 工艺课是一种带有设计意识的艺术实践活动。在美术课上学过色彩知识和造型规律,学生掌握这些形、色的审美常识,有助于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点,对于学生盲目追求流行时装、奇怪发式的现象,有正确引导的作用,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思想品德的提高。 另外,美术在开发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突出作用。根据科学研究,人脑的左半球分管抽象思维,右半球分管形象思维,许多复杂的精神活动是由大脑两半球协同完成的。学生的文化课学习一般多用左脑思维,而美术课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美术课的任务正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创造等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在绘画课上,教师总是强调学生观察、观察、再观察,由表及里的观察,由近及远的观察,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观察。只有正确的观察,才有正确的感知,也才能形成积极的形象思维,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进而是逻辑思维的发展。这样也就有利于多方面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挥人脑的潜力。美育被明确地列入教育大纲,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的重大发展和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美术课的目的不是把所有学生培养成艺术创作家,但是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文化素质、发展创造性思维,陶治其情操,起着积极的作用。

201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生命主题伦理的论文

    敬畏生命的感悟、领悟和觉悟1感悟:生命的轻与重8.0级的地震,使天府之国的一角瞬间变为血泪之地。大震震垮了同胞的家园,也触痛了我们蛰居已久的敬畏生命之心。抗震救

    没蜡笔的小新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朗逸车型的毕业论文

    存在的配置不一定是好配置,相对的,同样的配置,不同的品牌效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大众这个LOGO要加三万元你难道不知道吗?虽然朗逸外观内饰都很一般,无论是动力空间油

    我家的笨笨蛋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勃朗特三姐妹女性研究论文

    1 试论简·爱的宗教观——从弗洛伊德心理学对《简·爱》进行解读 张春晖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03 2 论《藻海无边》对《简·爱》的超越——互文性批评理论

    devilyu2266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有关于王勃的论文题目

    李白是后天修炼成才的,王勃虽然有先天神童之称,九岁时就显示出了惊艳于世的才华,但老天爷不公平,让他只活了27岁,从时间条件上讲,李白占了很大的便宜。而且唐诗的基

    大嘴小鲨鱼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关于环境伦理的论文题目

    十五个伦理学论文选题: 1、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状况及其精神哲学分析。 2、当今中国伦理道德发展的精神哲学规律。 3、当前中国伦理道德的“问题轨迹”及其精神形态。

    美丽心情day006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