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1

O小魔女O
首页 > 学术期刊 > 如何研究数字鸿沟的成因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出格范儿

已采纳

数据鸿沟表现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获得信息通信技术(ICT)和使用互联网方面存在的差距,另一方面是指在同一个国家内大量获得和很少获得信息通信技术(ICT)方面存在的差距。数字鸿沟带来的负面影响:1.挤压信息疆域。2.妨碍经济发展。3.挑战民族文化。4.影响社会稳定。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它是指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既存在 于信息技术的开发领域,也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特别是指由网络技术产生的 差距。有条件者可以上网且能从网上得到更多的信息资源,而无条件者则只能徘徊在 网络的大门之外,从而造成信息化水平的巨大悬殊。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在线新闻 里则直接把数字鸿沟称为“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

256 评论

我们的2016

移动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使科技不再是农村的边缘,但农村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并没有掩盖城乡差距的扩大,提供了更深层次、更多元化的道路。互联网的应用和服务,激发了农民的网络需求,还是一个积极的解决方案。日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三十五份《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年底,农村网民人数已达1亿7800万人,比2013年底增加了188万。随着农村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互联网在农村网民的生产、生活、娱乐等方面的重要性逐渐显现,但农村网民的网络依赖程度仍明显低于城市网民。 报告指出,对于农村网民来说,互联网还没有从一个简单的娱乐工具变成一个能提供多种服务的应用平台。未来,除了继续缩小城乡互联网接入的数字鸿沟外,更多的是ATT。网络应用中的城乡用户应注意的差距。 农村网民人数迅速增长,但仍低于城市新增网民数的1/10。更大的差异是,当城市居民习惯于用手机购物、买票、预订出租车时,大部分农村网民仍然使用手机玩GA。MES看新闻。 Uncle Li,云南省昆明富民县的一名农民,最近去医院检查,发现他患有颈椎病,因为他每天花太多时间看他的手机。我过去经常看电视,但现在我花更多的时间在手机上。电话比我过去经常看电视。Uncle Li更担心的是他的孙子不能放开他的手机。一旦他得到它,他玩游戏,他的视力下降。 即使在深山里,许多上网的孩子仍然会寻找上网的机会。一个低年级的学生Su Yao告诉记者,在她教的那个村子里,一个叫Manli的小女孩每天下午爬上山去和她玩。因为山信号比较强,她可以使用手机联网。 目前,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迅速提高,已成为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巨大动力。在云南,甚至是刚刚开通隧道和投标的独龙江乡。随着雪山封山的到来,移动4G网络已经覆盖了,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3G和4G网络越来越普及,智能手机的价格也在下降,用户接入互联网的人数也在不断减少。移动终端和移动电话的普及,使广大农村和边疆地区的人们与现代信息社会无缝对接,农村不再是技术的边缘。 由于远离家乡,许多农村学生买了手机。住在云南腾冲的李菁菁告诉记者,在高中时,很多农村同学使用移动互联网接入。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主要是为了能登录到QQ和同学聊天。许多学生会直接使用手机玩游戏。 然而,农村网民的快速增长并不能掩盖城乡差距的扩大。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占农村网民的27.5%,高达1亿7800万,同比增长1密耳。狮子88万与2013年底相比。这个数字不如这个城市的2929万个新网民的1/10好。 数据显示,47.9%的农村网民认为他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相比之下,55.1%的城市网民认为他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比农村地区高出7.2个百分点。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普及,互联网在城乡的普及程度仍在不断扩大。2014,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4个百分点。 事实上,城乡数字鸿沟的表现,不仅体现在网民的成长率上,当城市居民习惯于用手机购物、购票和预订出租车时,大部分农村网民仍然使用手机玩游戏。看新闻。 对于农村地区来说,主要是接入设备,手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手机的费用和移动互联网的成本下调,硬件和网络的改善促成了网民的更高增长。在农村,未来应该有更多的应用和服务接近网民。 互联网需求的不足和农村居民教育的缺失制约了网络应用的升级,这是城乡数字鸿沟存在的现实因素,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 我用我的手机上网浏览新闻和玩游戏。我不乘飞机或网上购物。我能做什么这句话说明了农村网民更看重互联网的一个娱乐工具,即对互联网使用的需求不足。另一个现实是,大多数农村留守老人和受教育妇女受教育程度低,难以使用SMA。RT产品,如电脑或手机。这么多按钮,会从触摸中扣除吗一位农村老人问记者。有些人甚至拒绝使用免费智能手机,因为他们不理解。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显示,不懂计算机网络的非网民比例为61.3%。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曹云文说,农村居民的社会面貌相对狭隘,交际圈可能在乡镇,不需要网络接触;农村许多居民生活贫乏。没有人教过他们使用智能手机。 此外,与网络舆情相比日益成为舆论发酵的主要来源,对原农村网民产生一定影响的帖子或评论也寥寥无几。李菁菁告诉记者,虽然身边的一些人都愿意。评论社会事务,但他很少发表长篇大论,也就是说,称赞好,等等,不敢说错字。与城市居民相比,大多数农村网民很少评论互联网,而网络舆论的话题很少被他们提起。 在一次采访中,记者发现,在少数农村地区,手机仍然是身份的象征。购买可上网的手机并不便宜。数千美元是不可用的。许多人不想在手机上花这么多钱。广东佛山四川的一位工人说,他想回家过年时换手机。经过半天的测量,他决定回家。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指出,造成城乡数字鸿沟的原因,部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网络在农村地区的普及成果,以及根本原因。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在网民规模不断缩小、城市化率稳步提高的背景下,农村非网民转型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未来,农村网民的成长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和市场激励。 一些专家指出,在广大农村地区相对空白的市场中,电信运营商和终端厂商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仍有大量的挖掘空间。对于移动软件厂商而言,农村的生活、学习、生产和商务应用仍有待发展,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应从普及率向使用水平深化。 妥善解决城乡数字鸿沟的途径尚需进一步探索和创新,除了完善硬件设施外,还应为农村网民提供必要的指导,以了解和熟悉网络。政府机构和主流媒体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我们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网络上,改变城乡差距,而应该让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网络的普及。曹云文说。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七十岁或八十岁的农村老年人来说,没有必要使用网络来进行非常有限的生活。没有必要让每个人都使用网络。随着年轻人的成长,绝大多数农民都与网络接触,只是时间问题。 农村的信号比城市的信号差得多。许多农民工回到家乡告诉记者,从他们自身的经验来看,城市的信号较强,有时在村中不能打开网络。加强农村基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并不像城市那样紧迫,但由于经济因素的简单性,它不能使国家成为网络的遗忘角落。 随着物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广大农村地区通过网络购物,这在淘宝村的东部发达地区尤为明显,这样的浪潮也正在向中西部推进。 电子商务改变了中国农民的消费方式,互联网正在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行业内外的共识。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移动终端正在进入农村市场。移动互联网和传统电子商务改变了农村商业模式,也改变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将为探索新的农村管理模式提供新的思路,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中心秘书长蒋琦平说,政府机构也正试图在面临需求的情况下掌握更多的技能。清华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峰教授分析了各类用户,尤其是农村网民,分析了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更愿意看到媒体对信息进行解读。主流媒体应该面对这一变化,用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语言来解读它,而不是简单地传播信息。对于农村网民来说,显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事实上,许多地方政府部门已经开始采用普通民众,尤其是农村地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进行舆论引导和处理网络政务。 昆明市五华区公安局副局长冯云辉告诉记者,为适应农村居民微信用户日益增多的状况,五华区公安分局的微信公众账号已经上线,将加强讲故事的方式。介绍公安工作和警察的日常生活。 腾讯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公安机关WeChat已经能够覆盖县公安分局、基层派出所和派出所,满足农村居民的风俗习惯和需求。 曲靖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周树娟说,在2009,曲靖是首个在云南16个州和城市开设微博曲靖的人。五年来,它已经卷入了手机潮,去年七月初,鉴于许多网民,尤其是农村网民只使用卫信,曲靖官方的Weixin绰号正式开通。更多的政府事务将通过移动终端实现。 农村人想咨询的问题,有时要跑35遍,没有理由委屈;现在通过手机在线可以完成咨询,不直接在微博上直接向公众告示,反应不及时,可以发微博发泄,不仅提高了效率,而且平顺的群众情绪,周树娟说。 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的人们能够步入现代信息社会。这对于中国互联网和移动舆论领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与数字鸿沟有关,而且会给我国西部和西部带来重大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国家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彭勃FFICE说,政府已经做出了长期的努力,移动互联网将给农村和农民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本报记者杨文明和朱佳舜) 广告经营许可证第3303014000162号信息网络通信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13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浙江B2-060215日本动漫:

331 评论

妮妮乖乖58

理解大数据时代的数字鸿沟大数据是近几年来炙手可热的话题,大数据的优势以及大数据所带来的新思潮形成研究热潮。从随机抽样到全体样本,从要求精确到应对混杂,从追求因果到发现关联,大数据时代改变着我们的信息环境与信息处理思维模式。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能同时走入大数据时代,如同媒介技术的每一次创新与扩散一样,敏感的企业和组织是大数据的先行者和实践者,也是最早的大数据受益者;而普通的个体则在面对大数据时呈现差异,有的在时间上跟进迟缓,有的在数据分析能力上存在欠缺,有的不知道如何寻找开放数据,有的在数据噪音前不知所措。传统互联网时代的数字鸿沟尚未完全填平,而在大数据时代新的数字鸿沟又在形成并不断影响与改变着人们的政治经济地位。 讨论大数据时代的数字鸿沟,需要明确区分“数字差异”与“数字鸿沟”.从词源上看,两者意义接近,都是由“Digital Divide”翻译而来。但从传播效果或情感色彩上看,数字鸿沟比数字差异更能引起人们的警示。在大数据时代,人们创造数据并被数据所包围,囿于人的视野及精力,人们在面向数据并做出选择时必然会出现差异。比如,互联网提供的个性化的搜索引擎,个性化藏夹等都会导致信息浏览的个人化,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差异不可避免。数字鸿沟比数字差异更能引起人们的警惕,数字鸿沟更强调在认识和机会上的差异。数字差异是知道有机会而不为,数字鸿沟则是想为而没有能力或机会。同在大数据背景之下,数字鸿沟可能会在拥有数据、分析数据和数据思维三个层面存在数字鸿沟。三个不同的分析维度 (一)拥有数据的数字鸿沟 大数据时代,“全新”“、革命”“、颠覆性”等术语频繁出现,但“大数据”这一标签下所指涉的问题却由来已久。伴随着互联网的勃兴,数据的指数增长、信息超载和数据处理问题等一直是人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数据的掘取、存储、处理与应用方面的技术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在谁拥有数据这个造成数字鸿沟最基本的问题上,当下关于大数据的讨论并未给出让人满意的答案。 1.数据开放 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讲,大数据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对大数据的掌握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来源”也可以从更为准确的角度了解社会,并进行管理。因此,企业和政府需要从普通公众那里搜集数据,数据的传播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过程,最先拥有和掌控大数据的也是来自企业和政府的“数字先锋”.但是,消弭数字鸿沟恰恰需要另一种形式的数据流动,即开放数据---让数据从企业和政府所有而变成被公众所共享,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这种自上而下的信息流动处处面临着阻力:一方面企业把数据当做核心竞争力或者核心机密,并且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做数据分析,因此很难实现数据的共享;另一方面政府的数据公开步伐还比较缓慢,公众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依然有难度。 数据开放所形成的数字差异需要开放数据来解决。哪些数据能够开放,以何种形式向公众开放,具体的实施者是谁,谁又能为数据开放过程中的“搭便车”行为买单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大数据既可以产生商业价值,同时又兼具公共性的特质,在此过程中,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数据需要开放,我国早在 2007 年 1 月 17 日就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明确规定原则、范围、方式、程序和监督保障制度。在大数据时代,政府开放数据的力度应该进一步加大,同时对公众进行获取数据的素养教育,实现数据的民有和民享。作为一种公共资源,数据分配的公平性和财富分配的公平性一样,都会对社会结构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政府和企业可以依靠数据存储与分析技术的发展做“数据银行”业务,让每个公民都有机会在“数据银行”存储和提取自己想要的数据。国内学者涂子沛在《大数据》一书中,把开放数据放在数据民主的角度去思考,指出开放数据运动会推动“开放政治、开放政府、开放媒体、开放城市等等一系列的运动和口号”.这对消除数据所有权所形成的数字鸿沟,建设一个数据公平的美丽新世界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2.数据搜集 大数据时代的基础在于海量数据,究竟多大才是大数据呢?“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最新报告对大数据下了一个定义:“大数据是指大小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的抓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群”而且,大数据的标准随着数据的指数增长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在谈论大数据时往往以 pb 为单位,海量数据提供了更为详细的信息,但是也存在一些隐忧,即数据的价值密度太小,因而搜集数据以及在海量数据中寻找有价值信息的成本太高。舍恩伯格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谢玮专访时说:“在许多方面,我们仍然生活在一个‘小数据’时代,在这个时代收集数据非常耗时、昂贵和困难。”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搜集是一项庞大的工程,而且,大数据还远远未达到普通人能够支付得起的阶段。 搜集数据的数字鸿沟在大数据时代似乎没有减少,反而随着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而在逐步扩大。对于媒体和企业来讲,搜集数据和处理数据都并非易事,着名的《哈佛商业评论》杂志对全球财富1000强的企业应用大数据的情况做了一项科学调研,发现“大多数企业还处于大数据的入门阶段,还小具备真正挖掘大数据的能力”,而且,“只有巧%的受访者认为所在企业的数据可访问性够好或者达到世界级水平,只有21%的受访者认为所在企业的分析能力够好或者达到世界水平”.显然,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搜集数据、挖掘数据的难度更大,差异也更大。在搜索引擎主宰信息流向的时代,公众就因为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而产生数字鸿沟,使用普通的搜索引擎与使用较为专业的搜索引擎和数据库之间存在着差异。在大数据时代,公众不仅要知道如何利用专业的搜索引擎,还需要在海量的信息中迅速寻找最有价值的信息,囿于公众能力的差异,在搜集阶段产生的数字鸿沟将难以避免。而且,互联网下的数据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时效性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在对“知识鸿沟”的研究中,西方学者 J.S.艾蒂玛和 F.G.克莱因曾经提到“上限效果”,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鸿沟会逐渐减少。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价值和及时性有密切的关系,即使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在搜集数据上的“鸿沟”逐渐缩小,但是后来者所拥有的数据价值也会大打折扣。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性人物莱文森对信息超载的论述可能会对缓解大数据时代数据搜集所产生的差异提供帮助,他认为建立信息分类法则可以解决信息超载的困扰,比如在图书上建立图书分类法则并依据这一法则运作,就能够解决图书馆的信息超载问题,这一思想对解决长期困扰人类的信息超载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二)分析数据的数字鸿沟 谁拥有数据会产生差异,而在同等拥有数据的情况下,公众利用数据的能力不同,也会产生差异。大数据既包含以数量关系为基础的结构化数据,也包含以定性描述为主的非结构化数据,而且,非结构化数据往往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在大数据时代,同样拥有数据并不代表着同样能够利用数据,分析数据和掘取价值上的数字鸿沟依然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1.数据删除 大数据时代是一个信息高度碎片化的时代,信息中的重复、噪音、冗余和信息中的人为因素(网络水军)等,都影响到人们对数据的分析与利用,此时,删除数据与收集数据同样重要。除《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之外,舍恩伯格还有一部影响深刻的着作-《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在这部着作中,舍恩伯格提醒人们在大数据时代“记忆成为常态,而遗忘成为例外”,因此要注意信息取舍之道;在这个“没有遗忘的世界里”,遗忘恰恰成为一种宝贵的信息处理方式与权利数据删除是一个人性化的问题,随着“电脑原生代”的成 长,每个人都有着青涩的、尴尬的、甚至小堪回首的过去,互联网之前人们会尝试遗忘这些小愉快的过去,但是互联网的记忆让每个人小得小而对这样一个现实:人们可能会为若十年前犯过的错误买单。 删除同样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历史悠久的数据会逐渐成为“数据垃圾”,不但占用大量的存储资源,而且也会影响对当下数据的分析,评估数据与删除数据成为大数据时代必不可少的数据处理方式。但是具体到个人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人不可能像机器一样去评估和处理,只能按照过往的经验来处理信息。另一位国外学者蒂奇诺在分析“知识鸿沟”所形成的原因时提到,个人的信息储备也会产生“知识鸿沟”,即“正规教育和从大众媒体中获得的信息会帮助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提供理解知识的背景”.大数据时代并未改变人们接受信息的习惯,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依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先学会接受和删除信息。删除还有一个颇具哲学意味的意义,在大数据时代,选择即删除。人对数据的接受具有零和效果“,朝向一组数据的同时意味着放弃另外的数据,这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删除,处理掉低质量的过时数据是发现大数据意义的前提。知名学者马修·E·梅所着的《精简:大数据时代的商业致胜法则》,同样也提到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删除与精简问题。在大数据时代,能够快速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有价值数据的企业会逐渐发展起来,而不懂大数据或沉迷于大数据的企业会逐渐落伍。 2.数据可用 大数据时代提供了一个多元、详细且复杂的数据环境,在大数据时代,一切现实都可以量化为数据。但是如果用大数据来创造价值就需要从海量数据中找出有价值的数据,并把数据还原为现实。因为”,拥有一个数据集,无论它们多大或者多小,其自身都不会带来任何价值。“大数据的最终价值还是体现在数据的”可用“之上。与此同时,关于数字鸿沟的问题也出现在数据的”可用“上,大数据如同提供了一个美味的坚果,不借助工具很难打开它,而大数据所使用的”云存储、云计算“又不是任何公众都能轻易掌握的。少部分人掌握了分析数据与应用数据的能力,还有相当多的大众面对浩如烟海的大数据不知所措,最终陷入信息超载的焦虑之中。 弥补数据可用的”数字鸿沟“需要让数据变得直观而可视,这仍然是一个涉及公共性的话题。把数据还原为现实既需要数据分析的人工智能技术,也需要人的敏锐的分析与判断能力,更为关键的是,需要把对数据所提示的环境真实地传达给公众。政府和媒体要做的依然很多,首先需要数据处理技术的普及,把解读关于公共事务的大数据当做一个公共事业,如在 20世纪 60 年代,被称为”人工智能之父“的约翰·麦卡锡曾预言”有朝一日,计算可能变成公共设施“.其次,媒体要做好数据与现实之间”摆渡人“的角色,不仅要用大数据来分析受众获得收益,更要体现媒体的公共性,让受众能够读懂大数据并受用于大数据。比如,美国记者在报道龙卷风时”将龙卷风破坏房屋的损毁数据,与地图相重叠,制成大数据地图。“这样,受众既能够比较精确地了解龙卷风带来灾害的大体区域,又能够精确理解某个区域龙卷风造成损失的具体情况。 (三)数据思维的数字鸿沟 大数据热所带来的重要变化是关于数据思维的变化,关于大数据的讨论有很多,但并非有了”大数据“这样一个概念我们的信息环境就自然而然发生了质的变化,而是在互联网逐渐走向海量数据的今天,从”数字化生存“转向”数据化生存“的大数据思维让人们多了一个认识世界的视角。在大数据技术之外的数字鸿沟来自于人们的思维层面,即人们对待数据的思维存在差异。 1.超越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的思维之一是要超越”数据迷思“,把数据当成一种工具而不是一种数据霸权。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三种变化:不是随机样本,而是全体数据;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这些变化对于传统的定量研究方法有极大的影响,可是定量方法的改进并不能取代定性的研究,必须超越数据才能发现数据背后的意义与价值。于是,大数据思维包含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发现海量数据,了解海量数据的潜在价值,但并不能很好的利用数据;第二个层次是能够较好的利用数据,但是往往陷入数据崇拜,解决不了关于意义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能够利用数据,但是也能够同时超越数据,发现价值。这三个层次在大数据的发展过程中既是一个历时的过程,也是一个共识的过程。大数据概念的兴起与扩散还需时日,因此在数据思维上三个层次的”数字鸿沟“仍将长期存在。 2.大数据素养 数字鸿沟的减小也需要在硬件与软件两个方向上作出努力,在大数据时代仍然如此。从最近几年的中国互联网络统计报告来看,硬件的数字鸿沟在逐渐缩小,而软件的数字鸿沟仍在扩大。消弭数字鸿沟需要政府、企业等开放公共数据并提供利用公共数据的方法,还需要提升全体公民的大数据素养,实现大数据的民有与民享。数据素养也被称为数据信息素养,主要指人们在科学数据的采集、组织和管理、处理和分析、共享与协同创新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以及在数据的生产、管理和发布过程中的道德与行为规范。全面提高全民的数据素养,我们才能自信地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并利用大数据为人类创造新的福祉。

302 评论

相关问答

  • 如何把论文格式改成数字

    按F3 有查找替换

    ZJ张某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论文研究的因变量如何确定

    因变量是结果,通常是未知的或者不容易得到的,自变量是原因,比较容易得到。但是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不一定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 先认识一下变量: 变量,顾名思义

    *指尖的淚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知识鸿沟论文题目

    最近在阅读这本书-《传播学原来这么有趣》,里面论述了从古至今诞生的各类传播学理念和观点。本书通过彩色的插画与严谨的批注,使我了解到传播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

    口秋口秋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研究雾霾成因的论文

    2013年雾霾爆发以来,各地采取积极措施治理大气污染,使大气环境有所改善。但大气污染仍然没有控制住,近几年秋冬季节,即使在大范围的停工限产的前提下,大面积雾霾现

    我最牛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成因研究论文

    关于幼儿园幼儿行为问题成因的个案研究论文 一、案例介绍 某幼儿园中班幼儿,男孩,5周半,插班生,转来大约有两个月,转来原因是被之前幼儿园劝退了。该幼儿的特点主要

    V大米爸爸V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