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2

iamsongsam
首页 > 学术期刊 > 对于朝鲜儒家思想的传入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咩要减肥

已采纳

朝鲜除了历史上供奉古代王朝之外,他也深受汉文化影响,比如他们一直使用汉字,也一直信奉儒家文化,直到今天这些文化还有影子

223 评论

shampooxia

中国的儒家文化体系影响了朝鲜的文化,他们有很多饮食文化和生活相处中都有共同之处,有的生活习惯还是一样的。

259 评论

期待的力量1

论朝鲜文化与儒学的关联摘要:中朝两国文化源远流长,儒学传入朝鲜后,对朝鲜的政治统治、思想观念、教育制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朝鲜立足本国国情,从多角度、多侧面与儒学发生了融合,并逐步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朝鲜儒学。关键词:朝鲜文化;儒学;关联一、儒学何时传入朝鲜厘正春秋末期,中国处于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孔子以“治世”、“行道”为己任,总结历史经验,创立了儒学。儒学历经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思想家们的不断加工改造,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干,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著名历史学家杨昭全认为,“自春秋末期由孔子创立,至清末,历数千年之儒学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即春秋末期至隋唐时的儒学、宋元时期的理学和明清时的实学”。[1]本文主要探讨儒学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对于朝鲜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儒学产生和发展以后,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还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国家,与这些国家的传统思想相结合,成为该国思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在朝鲜和日本,儒学思想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流而形成特殊的“东亚儒学文化圈”。据史料记载,儒学最先传入的国家是朝鲜。古代朝鲜地处亚洲东部,与我国山水相连,由于地理上的这种原因,中朝两国很快就开始相互往来,思想文化交流也日益深入。儒学传入朝鲜后,经过朝鲜学者的理解消化,儒学已深深融进朝鲜的传统文化中,影响了朝鲜的社会发展,并形成了其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朝鲜儒学。对于儒学传入朝鲜的时间,中外学者观点不一。主要观点有:商末箕子东走朝鲜时引入;由战国燕与秦末中国移民引入;汉初,卫满率众避难至朝鲜时传入;汉四郡建立时引入;朝鲜百济、新罗时期传入。而笔者较认同杨昭全学者的观点:儒学传入朝鲜以汉四郡的建立(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为宜。其一,公元前135年(西汉武帝建元六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儒学开始成为全国占统治地位的独尊思想,为其对外传播创造了前提条件。其二,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西汉灭卫满朝鲜,并于其地设立乐浪、临屯、真番郡,翌年复设玄菟郡,即汉四郡。汉四郡设置后,封卫满朝鲜原官员为侯。汉武帝在卫满朝鲜故地封五侯,立四郡,标志着体现儒学思想的儒家政治制度进入朝鲜。其三,在汉四郡建立儒家政治制度,俎谷、朝服、鼓吹等体现儒家思想的中华文物随处可见。因此,在汉四郡建立起的体现儒家思想的政治、礼仪制度,标志着儒学已传入朝鲜。二、儒学朝鲜化的系统性由于儒学符合百济、新罗和高丽王廷的利益,又符合朝鲜封建社会的发展需要,致使百济、新罗和高丽封建王朝对儒学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在发展中儒学逐渐对百济、新罗和高丽的统治理念、道德秩序、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朝鲜理念体系的构建中国汉代董仲舒的天命论标志着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学说的最高范畴是“天”。天是宇宙的最高主宰,万物非天不生,同时又是最高的神灵。“天者,百神之大君也。”[2]他认为宇宙万物皆天之产物,人类社会一切也是天意之安排,君主贯通天地人,是上天在人世间之代表,具有绝对的权威。他的这一理论论证了封建专制的合理性,君王统治地位乃天之意志,即君权神授论。儒学这种君权神授和秉承天意治国的理论自然符合朝鲜历代国王的需要,因此成为维持与巩固其封建统治的护身符。而宣扬其统治地位乃天之意志与安排,其治国治民秉承天之意志,实质是借助天界之权威强化人间之权威。这就致使朝鲜历代国王与王廷信奉天命、信奉君权神授。再者,朝鲜历朝统治者提出以德治国。所谓“道”,即儒学,意即用儒学治理国家,以道德治理国家,即德治。同时,《书经》指出,要以德治与武功结合并重来治理国家。高句丽太祖东明王将自己一生的政治经验概括为“以道与治”,这是德治思想的最初提出。此后,高句丽历代国王都把它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理念,并努力加以实施。孔子创立的仁学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仁者爱人。从对人的关怀出发,孔子反对统治者执政之穷奢极欲,要求他们贯彻仁爱原则,关心百姓生活,使其安居乐业。朝鲜历代王朝也将“仁”,即“爱民”作为重要的社会政治思想,如公元676年新罗统一半岛后,新罗文武王为此颁令减轻百姓负担。公元681年,文武王“欲新京城。问浮屠义相。对曰‘虽在草野茅屋,行正道则福业长。苟为不然,虽劳人作城,亦无所益。’(文武)王乃止役”,[3]从而减免了百姓的徭役。(二)朝鲜道德秩序的完善“三纲五常”是儒学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朝鲜历代王朝的国王都利用儒学的伦理理论来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完善国家的道德秩序。朝鲜固有“子孝于父”的孝道思想,与儒学伦理理论相结合,进而提出了子女对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事,将孝道提高到人伦的最高原则。这就使得孝道深入民间,成为人们事亲的行为规范。《三国遗事》中记载的“贫女养母”、“孙顺埋儿”就是很明显的事例。另外,儒学三纲中的“夫为妻纲”实是男尊女卑,朝鲜历代深受其影响。高句丽著名实学家金富轼就曾强烈地抨击过新罗曾有的善德、真德两位女国王。他曾写到,“新罗扶起女子,处之王闰,诚乱世之事,国之不亡,幸也”。[4]又如,公元861年(新罗宪安王五年)新罗国王宪安王病危时,曾嘱其臣下说:“寡人不幸,无男子有女。吾邦故事,虽有善德、真德二女主,然近乎牝鸡之晨,不可法也。甥膺廉年虽幼少,有老成之德,卿等立而事之,必不坠祖宗之令绪,则寡人死且不朽矣”。[5]可见,当时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十分普遍,也十分严重。(三)朝鲜教育体制的确立儒学对于朝鲜文化教育思想方面的影响也尤为巨大,也成为朝鲜教育体制确立的影响因素。公元682年新罗于礼部下属设置主要讲授儒学思想的教育机构———国学。公元747年,新罗在国学设置诸业博士和助教。公元759年,新罗改国学为大学监。但其后继位的惠恭王又将大学监恢复为国学:“惠恭王复故”,[6]把《论语》、《孝经》作为共修之科目,目的是强调儒学的实践意义。公元992年,高丽在首都开京设置国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招收贵族两班子弟学习儒家经典。除朝廷官办的儒学教育机构外,高丽还出现了私人兴办的儒学教育机构,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学者,其中朝廷重臣、学术泰斗崔冲被誉为“海东孔子”。此后,高丽历代国王都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公元788年,新罗设立读书三品科的科举考试制度,即从国学之学生中选拔官吏。考试的内容为儒家典籍。这一制度的设置,充分表明新罗王廷对精通儒学思想的人才的需求。同时,新罗国王由于亲幸国学,曾多次听讲儒学经典,这一举动进一步表明了王廷对儒学思想的重视与渴求,从而更促进了儒学思想在新罗的传播与发展。公元958年,高丽国王光宗采纳中国后周人双冀的建议,“始设科举。试以诗、赋、颂及时务策,取进士兼取明经医卜等业”,且“大抵其法颇用唐制”。[7]高丽科举考试的内容也基本为儒学经典,科举的实行使学习儒家典籍成为热潮。儒学与仕途的结合,使儒学具有了特殊地位,使其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同时,唐太宗还大力扩充国学和太学,这为新罗等国派遣大量贵族子弟入唐求学创造了条件。新罗派遣王族子弟入唐宿卫也是来唐学习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如金仁问为武烈王的次子,于公元651年奉王命入唐宿卫。又如金嗣宗为圣德王之弟,公元728年奉命入唐献方物,同时“兼表请子弟入国学”,[8]唐帝应允。新罗不仅派王族子弟入唐宿卫,还经常派遣贵族子弟赴唐求学。公元837年新罗在唐求学的学生为216人,公元840年,新罗自唐回国的学生达105人。除新罗王廷派出贵族子弟赴唐求学者外,新罗也有不少一般平民子弟赴唐求学,如崔致远、崔承佑、崔承 等皆为自寻途径赴唐求学者。高丽从建国初就派遣学生赴中国求学,学习儒学思想,高丽学生不仅在中国可以应试,还可以在中国任官。公元976年,高丽派金行成入宋国子监求学。翌年,金行成擢进士弟,授官,后官累至殿中丞。公元980年,在宋求学的高丽兵部侍郎康允之子康戬参加科举及第,并任为官吏,官至工部郎中。公元1115年,高丽派遣金端、甄惟底、赵奭、康就正、权适等五人入宋太学。高丽赴宋求学的学生应试中举后任宋吏者众多。另外,新罗还通过多种形式大量输入儒学典籍。公元686年,新罗遣使赴唐,“奏请《礼记》并文章”,武则天应允,“令所司写吉凶要礼,并于《文馆词林》,采其词涉规戒者,勒成五十卷,赐之”。[9]公元743年,唐玄宗遣使嘉奖景德王,“并赐御注孝经一部”。[10]此外,不仅赴唐学成归国的新罗学生回国时携带儒学典籍,而且新罗的商人也自唐购买书籍,其中有大量的儒学经典。到了高丽前期,随着高丽与宋、元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扩大,儒学典籍也大量输入高丽。其输入方式与途径更是多种多样,有奏请宋、元皇帝赐与的,有高丽使者、学生带回来的,这使得儒学典籍广为传抄和翻刻。三、结论朝鲜文化在与儒学的融合中逐渐形成其本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百济、新罗对峙时期为朝鲜儒学的萌芽期;统一新罗时期为朝鲜儒学发展期;高丽前期为朝鲜儒学的进一步发展期。在每个时期,对于朝鲜的政治方面、教育方面及社会生活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朝鲜社会变革的各个时期,儒学都因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显现出来,成为有利于封建统治阶级维护与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精神法宝。而朝鲜文化在与儒学不断融合的基础上,结合了本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使儒学本土化,最终演化为与儒学相近同时又有所差异的朝鲜儒学,并使其成为朝鲜思想文化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深层动力。[参考文献][1]杨昭全.中国—朝鲜、朝鲜文化交流史[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4.[2]董仲舒.春秋繁露·郊祭[Z].[3][朝]三国史记·卷7·新罗本纪第7·文武王下[Z].[4][朝]三国史记·卷5·新罗本纪第5·善德女王条[Z].[5][朝]三国史记·卷11·新罗本纪第11·宪安王条[Z].[6][朝]三国史记·卷38·杂志第7·职官上·国学条[Z].[7][朝]朝鲜史略·卷3·高丽史[Z].[8][朝]三国史记·卷8·新罗本纪第8·圣德王条[Z].[9][朝]三国史记·卷8·新罗本纪第8·神文王条[Z].[10][朝]三国史记·卷9·新罗本纪第9·景德王条[Z].

125 评论

黄朱朱妈美女

“汉江奇迹”的产生并非偶然,朴正熙政府的正确引导是其重要的因素。中国学者在对韩国经济发展及现代化的研究中,从韩国人与儒家思想的关系,深刻揭示“汉江奇迹”背后的思想基础。那么,儒家思想是如何影响韩国现代化的呢? 1948年韩国立国之时,街景凋敝,一片残破。此后十余年,出于赢得冷战意识形态竞争的考虑,美国为韩国的经济振兴大量“输血”,但并未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然而,当上世纪60年代美援逐渐撤出后,韩国的经济却开始起飞,创造了35年间年平均增长率近10%的 “汉江奇迹”。惊叹之余,人们不禁试图探寻韩国崛起的原动力。一时间,儒家文化与韩国经济发展之间的关联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儒学何时传入朝鲜半岛,目前并无定说。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公元3世纪以后随着官方儒学教育机构的出现,儒家思想在朝鲜逐步得到传播,政府派往中国研习儒学的留学生亦日渐增多。788年,新罗仿效中国实行科举制,熟读儒家经典成为希望为官入仕者的进身之阶。 1392年建立的李氏王朝进一步推行尊儒抑佛的政策,程朱理学迅速升级为朝鲜的治国方略。 1961年5月16日凌晨,汉江边上出现了一批全副武装的军人,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接管了国家权力。朴正熙政权治下的韩国选择的是一条 “指导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主要特征为少数政治精英和技术官僚垄断决策权,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广泛干预经济。令人深思的是,曾以血的代价轰轰烈烈地推翻李承晚独裁集团的广大学生、知识分子乃至普通市民,为什么此时却默默地接受了朴正熙的威权政治呢?主要原因之一在于李承晚之后的张勉政权,其“民主=无政府主义”统治下一盘散沙式的社会状态,让韩国民众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儒家倡导的秩序的重要性。孔孟之道的核心理念为“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伦”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力主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李朝的500年间,朝鲜统治者就是依据这样的信念自上而下治国治民,进而实现长治久安的。而后,虽有日本宗主国观念的广泛散播和西方民主观念的潮水般涌入,却均未能从根本上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价值观地位。正因为如此, 1960年—1961年的政治动荡,才能够成功地唤醒沉积于韩国民众心中对稳定和谐的向往,并促使他们长时间地支持朴正熙领导下的发展型威权政权。 如果说,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为韩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提供了外部保障,那么有目共睹的教育进步,则是 “汉江奇迹”的内部动力来源。儒家堪称敬学尚贤的典范, “有教无类”、 “学而优则仕”等主张便是明证。在韩国,这种久远的.教育观渐渐内化为朴素的 “卖掉黄牛也要送孩子上学”的尊师重教之风,并最终成就了教育事业的腾飞。朴正熙上台后,积极推行教育先行的发展战略。在他统治期间,韩国初高中的数量几乎翻了一番,高等教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至1965年,教育开支在政府预算中所占比例已超过15%,仅次于国防预算。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为了把过去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今后的人力资源,培养出大量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韩国政府十分重视职业教育: 1963年,依据 《大韩民国教育法》 “优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原则,颁布了 《产业教育振兴法》,明确规定中央和地方政府有义务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1967年, 《职业培训法》出台,职业培训活动迅速走向制度化; 1973年, 《产业教育振兴法》修正案问世,引入了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1976年,颁布 《职业培训基本法》,逐渐将职业培训的对象由技工和教师扩展到其他各行各业和不同人群。通过上述举措,韩国廉价高素质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渐形成。 在韩国人的日常经济生活中,同样可以感受到儒家思想的点点滴滴:孔子崇尚 “一箪食,一瓢饮”、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节俭生活。这种节欲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韩国人的理财之道,引导他们将闲置资金存入银行,而由此带来的高储蓄率是韩国经济维持长期高速增长所需资金的重要保证。韩国威权政权有力地掌控着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方向,微观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则更多地依靠单个行为体的自我约束。正是在此处,儒家的义利观发挥了不可替代的规制作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道德评价标准,有效地抵制了资本积累初期的非法敛财的冲动。由于大多数商人恪守着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原则,韩国经济得以较为有序地运行。 在韩国成长为 “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历程中,劳资关系相对和谐,这也与儒家思想有关。孔孟始终强调君子应有仁爱之心,不仅要 “亲亲”,更要 “泛爱众”。朴正熙巧妙地将儒家的仁爱说与企业经营结合起来,认为应在企业主与员工之间营造家庭般的气氛,发扬亲如兄弟的友爱精神,建立起和睦的工作关系。很多经营者响应朴正熙的号召,着力凸显企业主与员工间友好相处的重要性。比如,创立于1947年的LG集团坚持倡导企业内部的 “人和”与 “团结”,劳资纠纷一直保持在较低水平上。 1997年,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危机席卷亚洲,韩国是受冲击最大的国家之一。在此期间,很多人激烈地批评儒家思想助长了政治上的威权统治和商业上的家族经营,认为应彻底予以抛弃。这种观点有其一定的依据,但批评者决不能对危机爆发后韩国公众自愿捐赠200多吨黄金和倾其所有购买国货的爱国行动视而不见,此举与儒家思想提倡的集体主义不无关系。同样,更不能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而完全否定儒家思想曾对韩国“起飞”起到的推动作用。马颖、周剑麟两位学者几年前曾撰文指出,“对具有韩国特点的现代化产生最持久影响的传统文化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可谓一语中的。

343 评论

相关问答

  • 金庸儒家思想毕业论文答辩时间

    毕业答辩时间不是统一的,都是由各个学校自己确定的,一般在5,6月份进行。 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

    我豆是我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论文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自由是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基本理念。儒学传统与自由观念的关系是20世纪中国政治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争论的焦点之一。“五四”时期自由主义者

    平凡yifen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以儒家思想为主题的历史小论文

    一个社会要起码满足两点,一,社会稳定,二,社会发展。任何社会文化都基于这样两种状况,一,人必须以社会形态存在。二,人有千差万别。一个稳定的社会要求:人必须以社会

    sml90050056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法家思想研究论文

    那就自己编把,哈哈

    叶伟2050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客家文化传播思想研究论文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空间研究【中文摘要】在《北京宪章》中曾这样指出:“技术与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建筑环境趋同,文

    静婷雅香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