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09

杜嘉班纳Ricky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中国知网孔子仁思想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ovejing0326

已采纳

."恭,宽,信,敏,惠"是实施学校人文化管理的必要途径.笔者认为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过程中,在对待教师的管理上,实施"孔子"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的思想策略是必不可少的.孔子提出的"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对当今校长管理学校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认为它是校长实施人文化管理,构建和谐校园的必要选择.我们学校的杨校长就努力实践着这五个字.就说"敏"(勤勉,奋勉)吧!杨校长工作勤勤恳恳,毫不懈怠,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大家同心干.他经常与学生谈心,让校园管理紧扣学生的心弦.他能为六年级徐丹阳同学报考"杭外"的思想波动,屈膝长谈两个多小时,让学生得到精神的疏通,他与学生的感情也得到异常的融洽;他给全校师生树立了"文明,卫生弯弯腰"的榜样——见到塑料袋,纸屑便立刻捡在手里丢入垃圾箱;他办公室的灯光经常亮到深夜,而早晨健入校园的步伐却时常率先而至……他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热情工作着,他坚持用一颗火热的心去温暖全校师生的心田,用辛勤的汗水去美化学校——这共同学习,工作的乐园!再说"宽"吧!杨校长在管理中坚持以宽容为本,勇于接受不同的意见,讲究民主,校务公开,广纳贤言,对与自己政见不同者,提意见者虚心相待,做到了包容宽厚,解放老师们的思想和个性,放飞老师们的理想和激情,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形成了和谐的校园文化.而且时常给教师以人文关怀,让学校给教师以家的感觉,经常组织教师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组织"打红五"比赛,组织舞会,组织登西山比赛,组织师生拔河,组织班主任休假学习等等.当然杨校长从不姑息错误,该批评就严厉批评,但都以满腔的热情去帮助犯错误的人,使其改过自新,轻装上阵,投身于学校的工作,使学校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成为教师成就事业的舞台,成为享受教育幸福的和谐乐园,这样最终形成了新型的宽严适度的和谐的校园管理文化.2."爱之,能勿劳乎 "的师生,生生关系是构建和谐人文校园的有力保证教师和学生是构成学校人际关系的主体,因此构建和谐人文校园首先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彻底转变角色意识,即在教育全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成为全体学生衷心信赖的亲密伙伴,学生则是以教育活动的主体而存在.教师要时时,处处与学生展开平等对话,深入到学生群体之中,真心实意地去尊重,理解,关怀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厚爱处于暂时后进状态的学生;教师要时时刻刻将自己的行动体现在一个"爱"字上,"因人而异"地展开对每一个学生的"不倦"教导.古今中外的许多教育家,都把爱学生看作是教师毕生最基本的美德.孔子说:"爱之,能勿劳乎 忠焉,能勿诲乎".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有人曾向小学著名教育家王企贤老师取经,王老师回答说:"要说有什么经验嘛,也很简单,只有一个字,就是爱,爱你所从事的事业,爱你所教的学生."因此,我认为教师只有对学生付诸无私的爱,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互爱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其次,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如果把友谊比作财富,那么就教育同学们珍惜这份同窗之情.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青少年时代的友谊是最纯真的.同学们要关心与自己同窗读书的伙伴,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你的援助之手,让他们感受到温馨美好的同学友情.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这句话教导我们在出现问题时多从自身寻找原因.与同学相处,少一点抱怨,多一点理解,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待人,团结互助,是打造健康和谐的同学关系的重要因素. 3."修己以敬人,修己以安人"的师生道德追求是营造和谐人文校园的长远之计孔子在追求普遍性仁爱的过程中,就曾经说过:"修己以敬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可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多么的重要,这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个体基础.学校的校长,老师,同学乃至家长,都应该做到修身养性,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如:学生不小心弄脏了衣服,我把他洗干净;下课过路时发现地上有一片纸,我拾起来;孩子提出要向希望工程捐款,我鼓励他支持他;上洗手间看见一个水龙头还在漏水,我拧上它; 放学时教室里灯还亮着,我关上它;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遇上外地客人问路,我耐心细致地告诉他带领他……相信校园内的人们都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都从小事中践行自己的道德素质,校园的人文文化也将更加和谐,校园的人文品位也会更加高尚,校园的人文和谐将长久不衰.

226 评论

黄小琼琼

孔子关于仁的论文

从“仁”与“礼”的关系出发,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指出凡君子所行就是“仁”,即使在当下不符合“礼”,但从长远看来还是符合“仁”的标准的;而小人就必须用“礼”来约束,使之行为不违背“仁”。以“仁”、“礼”关系作为标准,孔子从道德上把人分为君子与小人,从智力上把人分为上智、中人及下智。下面是我整理的孔子关于仁的论文,欢迎来参考!

关键词:“仁”;“礼”;划分

对于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一般认为二者是意识和实践的关系,“仁”是孔子的理想人格和追求的最高目标,“礼”是价值标准和外在要求,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可以说“仁”就是内化的“礼”,“礼”就是外化的“仁”,“仁”是内圣的基础,“礼”是外王的条件,只有二者相结合,才能成就内圣外王的圣贤。但是,在《宪问》中有记录,“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管仲是肯定的,说管仲的行为是符合“仁”的标准的;而在《八佾》中,“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在这一句中,明显可以看出,孔子认为管仲不符合“礼”的规定性的。由此可见,管仲这个人在孔子那里,用孔子的“仁”和“礼”的标准去衡量,是只符合“仁”而不符合“礼”的。一般的对于“仁”与“礼”的关系的认识,是认为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也就是说,具有“仁”的品质的人,他们的行为也必然合乎“礼”的规定,反之,在行为上能遵守“礼”的人,也肯定就能达到孔子所说的“仁”的境界。但是孔子却认为管仲达到了“仁”却不符合“礼”,这与一般的对于孔子“仁”和“礼”关系的认识是相矛盾的。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仁”与“礼”并没有内在的一致性。那么这二者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关联呢?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君子是一刻也不会离开“仁”的,君子之所以叫做君子就是因为他们符合“仁”的标准。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如果一个人是君子,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就是符合“仁”的标准的,即使在当下不符合“礼”的要求,从长远看来,还是符合大众利益的,还是可以归于“仁”的。就像《宪问》里说,“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管仲未死,有利于天下民众,便是大节,为公子纠而死,只是小信小节,小节要服从大节。顾炎武在《曰知录》中说:“略其不死子纠之罪,而取其一匡、九合之功,盖权衡于大小之间而以天下为心也。”可见,即使管仲的做法不符合“礼”的要求,他依然是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在《伯泰》中有记载:“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蒽,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颜渊》中也说:“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无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对于一般的民众来说,他们本身不能达到“仁”的境界,所以他们的行为必须有一定的规定性以保证其不会破坏“仁”,这个规定性就是“礼”。“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宪问》)“礼”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一种工具,是维护一种秩序或者达到“仁”这样一种状态的必要手段。

可见,“仁”与“礼”的区别并不在于一个是“意识”一个是“实践”,而是对于不同等级的人要达到孔子心目中理想人格的不同规定性。是孔子对人的不同划分导致了“仁”与“礼”这两个概念的差别。简而言之,孔子认为能达到“仁”的境界,并且其行为不违背“仁”,不违背民众利益的人是“君子”;而不能达到“仁”的境界,并且其行为必须依靠“礼”来约束才能不违背“仁”的要求的人是小人或者愚人,也可以说是一般民众。根据这个标准,从道德上,孔子把人划分为君子与小人;从智力上,把人划分为上智,中人与下智。

孔子所说的君子始终是不违“仁”的,而小人却在不同的方面,从不同的'程度上违反了“仁”。一、在对待“天”、“道”、“命”的态度上,“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君子有所畏,所以他们在行事的时候,必然是以不违背“天命”、“大人”或者“圣人之言”为前提,或者说是出发点的。而他们行事的目的也是有利于这些他们所敬畏的事物的。而小人则无所畏惧,他们没有任何敬畏,所以在行事中只依据自己的好恶来行动,所以行事的结果往往造成许多不利的结果或者影响。“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所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子路》)可见,君子通常在“大道”上有所担当,而小人却在小事上计较。

二、在对待义利的关系上,“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始终把“德”和“义”摆在首位,并不以自己的私利为目的,心怀天下,为人民着想,所以能凡事皆以“仁”为出发点,小人却正好相反,如果没有一定的礼数来加以约束,他们就会没有任何顾忌的去追求私利。

三、在对待他人的问题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君子在与人交往中,注重整体的利益以及团结,可以为了整体而牺牲自我。小人只会为了一己的私利而勾结在一起,当整体失去价值的时候,小人们便会分散开来。这种现象也就是“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而“礼”恰恰是要把大家约束在一个维度之内,使得人们不能随意的破坏一种和谐或者说秩序。破坏整体利益的就是只顾一己私利的小人,也可以说,“礼”就是用来规范小人的行为的。

四、在对待困难的态度上,“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君子面对困难毫不退避,敢于直面问题,并且能够坚守自己的立场与信念,不像小人一样整天为了困难而哀愁,消极。君子解决问题依靠自己,不依赖于别人,也不会为了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而危害别人的利益。小人就正好相反了。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小人往往会借助别人的力量实现自己的目的,有时甚至是使用损人利己的方式。

正因为君子在各个方面,无论是行为还是信念都坚持大众为先,不以自己的利益为重,所以君子的行为从始自终都不会离开“仁”,也就是说,君子的行为就代表了“仁”。小人作为与君子相对的一群人,他们凡事以自己为先,这样就容易做出损人利己的事情,更有甚者会祸国殃民,所以对于这类人,要制定一套“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规定他们该做什么,要如何做。这样才不会危害人民的利益与统治的秩序。

在智力上,孔子把人划分为三个等级:上智、中人和下智。“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在这里,孔子说的“上”指的就是他的道德理想、政治理想等等。对于中人以下智力的人,不必对他说太多高深的,他所不能够理解的话语,即使告诉他,他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行事,如何帮助实现“上”,只需要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要如何去做就可以了。这样形成的规定性就变成了“礼”,中人以下的人只要遵守“礼”就不会违背“仁”。对于中人以上的人,他们的智力可以领悟到孔子所说的“上”所容纳的广泛内涵,并且能够自觉的为实现“上”而作出努力。他们会思考什么于“上”是有益的,什么于“上”是有害的,能够自觉的趋利避害。所以他们的行为就不会违背“上”,也就不需要“礼”的约束。因为“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阳货》),所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泰伯》)。

可见,孔子理想中的人是君子,是上智之人,因为只有他们能实现孔子的理想与信仰。但对于小人和下智之人,孔子也没有放弃,依靠“礼”来约束他们,依靠“教”来化育他们,期望他们能够配合君子和上智之人来实现自己的追求。

175 评论

自飘自落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儒家思想最为重要的内容。孔子"仁爱"思想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仁",原本指对人亲善或持有一种同情心,在孔子那里被发挥成了一种学说、一种哲学观。建立在民族宗法基础上的家国同构,是在农业文明为主的时代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天下。与这种家天下的谱系结构相平行的精神纽线是孔子的一系列与之相匹配的仁学思想。这个仁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从这个核心出发,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进而是"入则孝,出则悌",是孔子仁学思想的又一要义、又一个纽结,最后,他提出"泛爱众",完成了仁学思想的基本建构。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理想的精神境界,推己及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并且,"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仁学思想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奴隶制国家秩序及其生存基础的。最后,孔子为他的仁学思想这根精神纽线画上了一个中止符,他说:"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了"天下归仁",他又提出一种办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把它作为"忠恕"之道来行仁。从"仁"出发到"归仁",显然是孔子认为的一种完满的精神境界。 按照孔子"仁者爱人"的说法,仁的基本含义应该落实到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上面,具体地说,应该承认人的存在,尊重人的人格,具有明确的人化意识和行为。孔子"仁"的思想强调人伦义务,希望人人尽伦尽职。这样,在为人处世方面就应该努力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以"爱人"解释仁,作为仁德的根本标志,他不仅希望以"仁爱"精神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以"仁爱"原则来治国安邦。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孔子思想自然是基于对那时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他的仁爱思想也是如此。孔子所思考的是社会如何安定,是怎样使政治清明,因而在政治的层面上,孔子的仁爱思想便十分自然地推衍出了仁政德治的思想,从而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理论体系,以仁来统摄诸德,强调仁在智、仁、勇等重要德行之中的中心地位,把恭敬、慈惠、诚信、宽厚、敏捷等德行作为实现仁德的标志。 孔子以后的几位思想家孟子、墨子和荀子都对仁学有重要发展。尤其是孟子将孔子的仁爱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影响后世极大。孟子把"恻隐之心"看成"仁之端"。孟子看到了人生具有的良知、良能,看到了人所共有的怜悯、同情之心,进而把仁看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依据,因而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有道德的人就是保存了先天的仁德的人,具备了仁德,才能以仁爱之心处世待人。 在将仁爱思想建立成为人性论的依据之后,孟子又将仁爱精神推而及于政治,从而产生了他的仁政学说。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便是孟子的仁政论。在他看来,仁与不仁应当作为施政的根本。行仁政者得天下,失仁政者失天下,这是历史经验已经反复证明了的。不仁者而得邦国尚有可能,"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要统一天下,得到天下人民的拥护,不施仁政是绝对做不到的。 秦汉以后,孔、孟的仁学思想不仅产生了积极影响,而且还在后世的实践和阐发下继续得到了发展。 秦由暴政而亡的教训,给了汉初统治者们带来太多的思考。当战争的烟尘散尽后,汉初政治家和思想家不能不认真总结秦朝灭亡的教训,陆贾因此撰成《新语》,认为秦"用刑太急",不知教化,是导致强秦速灭的重要原因。贾谊在《过秦论》中的话更是切中了要害,这便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对汉初的政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面对极度凋弊、百业俱废的严峻现实,汉初的统治者不得不取用"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他们看到了儒学"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的特征,于是,当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之后,他们还是选择了儒家思想,以巩固封建统治秩序,维护社会伦理纲常。 汉统治者取用儒学却不是专用儒学,他们也离不开其他各家的一些主张,如法家的"尊君抑臣"思想就倍受汉武帝的欢迎。汉朝学术是一种综合学术,那时的思想家都不同程度地儒、法杂糅,仁义与法刑并列。这表现在汉朝的施政方针上,则是法治与德治相结合,"刑德并用"。西汉的"中兴之主"宣帝就表白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武帝便是"内多欲而外施仁义",虽然他们内里多欲,但为了江山的长治久安,仍然要压抑自己,行王道,主德治,施仁义。

195 评论

相关问答

  • 红楼梦中的佛教思想知网论文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放牧死亡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祖国杂志社孔子林

    祖国在我心中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 俗话说,看到黄河才知道什么叫澎湃;看到泰山才知道什么叫雄伟,祖

    一只泡芙er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孔孟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浅谈儒家人本思想与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异同点比较 儒家思想侧重维护国内秩序的稳定和礼法等级的安定以尊君权,西方人文主义则侧重发对教会在思想上对人的禁锢,以人性取代神

    玲玲--00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中国知网神思的论文

    我曾经是中国知网的一员,在中国知网查论文需要先登录www.cnki.net,输入用户名密码,如果没有需要购买CNKI卡,中国知网采用“知网节”技术,实现知识无限

    长春小熊猫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孔夫子学术论文网

    孔夫子旧书网,卖旧书需要执照。 孔夫子旧书网 创建于2002年,是全球最大的中文旧书网上交易平台,是传统的旧书行业结合互联网而搭建的C2C平台,并且连续4年荣登

    petite妮妮崽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