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32

yoyoyoyoyo224
首页 > 学术期刊 > 列子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2014兔兔

已采纳

“中华方术与玄学既俱本乎道家自然之说。汉魏之际,清谈之风大盛,佛经之译出较多,于是佛教乃脱离方术而独立,进而高谈清净无为之玄致。其中演变之关键有二要义,一曰佛,一曰道。由此二义,变迁附益,至魏晋之世遂进为玄理之大宗也”①,这已为学术界公认的事实。张湛也曾说“所明往往与佛经相参,大归同于老庄”③,隐晦的指出佛经受列子影响。佛教初来时,用道家儒家易经哲学格义佛教,当时佛教的法师及其助手们对汉文古籍广有了解,相当精通,如著名的道真擅长文学,鸠摩罗什、僧肇擅长老庄。而当时的时代正是民间涌现大量先秦藏书之时,而佛教是当时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之一,可能搜集或者读过各种先秦稀本与《列子》。这二种可能都无法排除。(在古代佛寺属于地主阶级,常搜集孤本古籍以参或造佛经,《乐经》、《开元占经》等书皆曾被寺院收集雪藏)佛教在东汉传入后首先被附于黄老之家,魏晋时代则依附于玄学。南北朝时期佛教才逐步独立,至隋唐方高度发展并形成各种宗派。佛教般若思想大约是两晋之际传入中国的一种思潮,佛教徒借玄学的概念、命题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以便使这种思想更容易更迅速地进入上层统治阶级和士人阶层。但是,由于过多地使用老庄玄学概念、命题去比附译解般若经典,则使佛学在某种程度上被玄学化了。玄学内部有许多的派别,如贵无派、崇有派、独化派等等,这些派别的影响使佛教内部发生分化,东晋时期,佛教内部因对般若思想理解不同而出现了所谓“六家七宗”的争论。佛教与道家有相似相通处,佛教进入中国得益于道家的接引,佛教教义的中国化与道家、道教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是佛道相争相融的结果。朱熹批评道教:“道家(指道教徒)有《老》《庄》书,却不知看,尽为释氏窃而用之,却去仿效释氏经教之属。譬如巨室子弟,所有珍宝悉为人所盗去,却去收拾人家破 破釜”(卷125,P.3005);“佛家偷得老子好处,后来道家却只偷得佛家不好处。譬如道家有个宝藏,被佛家偷去;后来道家却只取得佛家瓦砾,殊可笑也”(卷126,P.3009),道出佛教傍依老子、假借道家而渗透中土,又移花接木、盗用《老子》精华为其所用。佛教从道家宝藏中偷去的最珍贵的珍宝即是《老子》中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所表达的关于世界本原的观点。佛教的“空”借用了老子的“无”,老子的“无”诠释了佛教的“空”。所以,朱熹道:“疑得佛家初来中国,多是偷老子意去做经,如说空处是也”(卷126,P.3008)。具体来说,“如远、肇法师之徒,只是谈庄老,后来人亦多以庄老助禅”(卷126,P.3025),佛“初来只有《四十二章经》,至晋宋间乃谈义,皆是剽窃老庄,取列子为多”(卷126,P.3038)。晋宋时的佛教教义、慧远和僧肇等人的著作,以及后起的禅宗皆与老子及庄、列的学说血肉相连。疑《列子》之风此由佛教徒柳宗元而始开。此后,高似孙、叶大庆、黄震等人都先后对<列子>中的许多内容提出了疑问和批驳,一开始,人们只是认为《列子》中有些部分非列子本人自作,乃是后人所增窜。但并不认为《列子》是一部伪书。然而却引来了后代不少极端化的呼应。释子、儒徒追随脚步纷纷质疑列子,遂积非成是。辨伪文字辑略〉引朱熹言:“又观其言精神入其门,骨骸反其根,我尚何存者,即佛书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之所由出也。他若此类甚众,聊记一二于此,可见剽掠之端云。”然而朱熹的意见是以为佛书剽窃《列子》,在《语类》中说得更为明白:“今看《圆觉》云“四大各散,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是窃《列子》“骨骸反其根,精神入其门,我尚何存”语。”(卷126)。可见辨伪文字辑略之断章取义。时至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场“疑古”“辨伪”之风于学术界骤然兴起,当时学者欲效仿美国,全盘西化。钱玄同曰:“欲废孔学,欲剿灭道教,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诸高阁之一法。何以故?因中国书籍,千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这两类之书故;……欲使中国不亡,欲使中国民族为二十世纪文明之民族,必以废孔学,灭道教为根本之解决,而废记载孔门学说及道教妖言之汉文,尤为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从中亦可窥见清民时期某些学者对传统文化态度之一二。然传统文化盘根错节,要批判华夏文化,首先要批判儒家、道教,要批判儒家、道教,又必须批判作为文化基础根本的道家,这叫作“端本清源。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先秦诸子中的许多作品,其中尤其是道家的作品如《老子》、《庄子》、《列子》、《文子》等等,一部一部地被“揪”了出来,成了人们争辩论战、批斗的对象。如第一《庄子》是佛学、《老子》抄袭《庄子》、《老子》晚出于战国末期、《文子》是后世伪造、《鹖冠子》是后世伪造。如果不是后世秦汉残简发现,几乎所有道家典籍都成了伪书。其中以对《列子》这本书的争论最为激烈。但当时已有学者认为书中材料在研究列子、杨朱思想时,大抵是可信的;90年代以后,伪书之说更受到全面的批驳。近些年随着中国思想史研究整体认识水平的提高,在关于《列子》的真伪问题上,学术界基本认为《列子》是先秦作品,只是其中有极少的段落有后人羼入的可能。说《列子》抄袭《庄子》、杂揉诸书亦无必然性,为什么不可以是《庄子》等书引自《列子》呢?不能因为孙子长得像祖父,就说祖父身上不可能会有孙子的特征,因而祖父是“假”的!至于说《列子》中有佛学的影响,则亦无必然性,《列子》中并无直接的佛学名词,亦未尝明确地提及“佛”。说西方有圣人不一定是指“佛”啊,列子讲寓言故事本就可能有这种思想。《列子》中确有与佛学相类之思想概念,然根本不能以此证明《列子》受佛学传入之影响,而应为古道家与佛法两者修道智慧上天然的相通。观《列子》,并无确定为佛学专用术语之名词概念;且佛经翻译,初多“格义”,每借重道家术语译佛,如何可以相似之名词断定《列子》受佛学影响?此盖颠倒因果也。说《列子》受佛学影响的学者,既不懂佛学也不懂道家,只是一知半解,纯凭主观印象说话。按这种旁征索引的印象赴会说,《圣经》也能解读出各种的佛教原理来。现代考据《列子》为伪书的学者,基本上没有深入《列子》本身的思想内容而仅从一些没有必然性的细节出发,就大胆断定《列子》为伪书,此足见今人治学的轻浮。古书皆经过多次编辑,有时《某子》是某学派的作品集成,非必“某子”个人专著。故《列子》未必全是列子所著,经后人之编辑是可能的,但后人编辑亦必有所本,《列子》之主体仍为列子思想之体现,此所无疑者也。从《列子》的思想内容及文风上看,《列子》应保留了大部分列子的思想资料,是研究原始道家思想的重要文献。非伪研究著作有武义内雄《列子冤词》、药默生《先秦诸子文选·列子选注》、严灵峰《列子辩诬及其中心思想》、张松辉 《新译冲虚至德真经·导读》、高晨阳 《冲虚经》、马达《列子真伪考辨》、萧登福《列子探微》、郑良树《诸子著作年代考》、权光镐《列子研究》 、张鸿恺《列子对老子思想之继承与发扬》、萧登福《公孙龙子与名家》、管宗昌《列子研究》、《道家文化研究》第一辑 、《道家文化研究》第四辑 、《道家文化研究》第六辑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辑 、《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辑、陈鼓应、汤用彤、胡家聪、陈广忠、马达以及其他诸家等等。单篇论文有郑良树《论近世古籍真伪学的两个趋势-以《列子》为例》、周绍贤〈列子考证〉、罗漫《《列子》不伪和当代辩伪学的新思维》、胡家和 《从《文选》李善注引《列子》论今本《列子》的一些问题》、岑仲勉、《列子非晋人伪作》、《再论列子真伪》、刘林鹰《列子抄袭佛经论三个硬据之驳议》、《列子的真幻观有本土来源》以及其他主真诸家之说等等。

248 评论

2013rabbit

问题还是太笼统啊。。。

292 评论

maggiemouse

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祖先,至战国和汉初与老子共同被尊为道家学派的鼻祖,视“清静无为”的思想为黄帝首创的道家学说的精髓。本篇十九个神话和寓言故事,就是以黄帝的“清静无为”为主旨,论述修养身心同认识和掌握自然之道的关系,并把它概括为“养生”、“体道”。十九个故事可以归纳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黄帝梦游华胥氏之国”、“列姑射神人”、“列子师老商”、“列子问关尹”、“列子为伯昏瞀人射”、“范氏子华”六个故事。通过黄帝梦游的彻悟,揭示“至道不可以情求”的道理,指出“娱耳目、供鼻口”、“竭聪明、进智力”,只能“昏然五情爽惑”,不可能把握“至道”,只有“不知乐生,不知恶死”、“不知亲己,不知疏物”、“不知背逆,不知向顺”地修德养性,才能“通乎物之所造”,达于“至道”。其他五个故事旨在强调顺乎自然而天容私,至诚至信可以感物。第二部分由“梁鸯饲虎”、“津人操舟”、“吕梁济水”、“口瘘承蜩”四个故事组成。故事描写的都是终日从事生产实践的劳动者,他们处身行事都自然而然地与道相合,从而进一步说明通过长期实践,不懈修养身心,才能获得对“至道”的直觉体验。第三部分由“海上沤鸟”、“赵襄子狩猎”、“神巫季咸”三个故事组成。三个故事旨在申明养生之道,在于“刳心去智”、“雕琢复朴”,不可有机心,应含藏己意,和同于物,做到“至言去言,至为无为”。第四部分包括“列子之齐”、“杨朱之沛”、“杨朱过宋”三个故事和一篇“常胜之道”的说理文,旨在说明虚心是养生之道的重要内容,指出靠张扬的外表、自以为是不能服众,反而招来“小言”、“毒语”,强调“盛德若不足”、“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的处世哲学。第五部分由“人兽之志同异”的论文和最后三个故事组成,旨在论述智力与教化在养生之道中的作用。赞扬智力虽然表面上与先秦道家“绝圣弃智”有区别,然而仔细分析三个故事的本意,不难发现狙公智笼群猴、纪渻子善驯斗鸡,惠盎有让天下人“皆得其利”的智慧以及圣知兽语、聚招群兽驯导的智慧,都不是悖智逞能、追求私利,而是用智慧认识自然规律,掌握物性,使自己融于自然,与禽兽、万物皆合于道。这种体顺民心、彰显万物本性,使“四境之内,皆得其利”,从而形成以智行教化,以教化含养万物德性的智慧,就是立德养生之道的旨趣。

294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并列作者参考文献

    根据参考文献的著录规则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写参考文献格式时,出现三个作者乃至更多只列前3位、后面加“等”字。 著录项目:a .主

    叮叮猫儿要飞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科技论文参考文献列表

    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 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

    goodluck6699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列参考文献时把来源期刊列进去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电子版)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 7714-87)国家标准涉及的文献种类较多,且采用专业用语进行描述,不易理解和掌握。本文根

    爱爱囡囡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还没写论文列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参考文献的作用: 1、便于及时查阅

    小白兔QUEEN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列子天瑞在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格式

    文献类型不同,符号不同(1)期刊文章(文献类型标识:J)[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任选)。(2)专著(文献类型标识:M)[

    PaperwizPx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