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86

芊芊寻2013
首页 > 学术期刊 > 六国论文与可检测题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爱谁是谁007

已采纳

《六国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99 评论

妖精1208

《六国论》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借古讽今”,抨击宋王朝对契丹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所以不用打仗,谁强谁弱、谁胜谁败就已分得清清楚楚了。六国落到灭亡的地步,按理本来应当这样。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像抱着柴草救火,柴草没有烧完,火就不会熄灭。”这话说得在理啊!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可是还有能够不割地贿赂而战胜秦国的形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自取下策反而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第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学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

312 评论

蜡笔1982

一、“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二、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三、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填在括号里,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四、说说下边加黑词语的意义,它们和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有什么不同。1.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2.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4.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五、理解文意,在正确的判断上划“√”。1.揭示赂秦实质的最重要语句是:(1)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2)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3)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2.“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这句话的主要意思是:(1)秦国想吞并六国也吞并不了。(2)秦人最担心六国团结起来对付秦。(3)六国的势力也不弱。六、下边的短文选自苏辙的同名论著《六国论》,在见解与风格上,与其父互有同异,读后请作回答。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籍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如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两篇《六国论》都论及了六国破灭的原因,但作者所持观点不尽相同,表现在哪里?2.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3.给下边加黑词选择正确解释,用“√”表示。(1)若此可以应夫无穷。(你这样、象这样、如果这样)(2)以二国委秦。(舍弃、委托、对付)(3)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同“倘”、抵挡、面临)(4)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献出生命、家庭成份或个人来历、挺身而出)答案:一、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错误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二、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三、1.起初;才。2.几乎,差不多;危险。3.事奉(用作动词);事例。4.结交;同,和。四、1.故事,旧事、前例;在现代汉语中则指文学作品中有叙事性的情节。2.其实,那实际情况,是名词性的词组;在现代汉语中用作副词,有“实在”的意思。3.至于,终于达到某种程度(到了……的结局);现在则作连词用。4.可以,可以凭借,以字单独用作介词;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连用,有“能够”的意思。五、1.(3) 2.(2)六、1.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赂秦;苏辙则认为山东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互相残杀,从而导致了最后的灭亡。2·苏洵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路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3.(1)如果这样。(2)对付。(3)面临。(4)挺身而出。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革灭殆尽(dài) 暴霜露(bào) B.思厥先祖父(jué) 胜负之数(shù) C.弊在赂秦(lù) 为国者(wèi) D.不得下咽(yàn) 洎牧以谗诛(zì) 提示:A项中“暴”读“pù”;C项中“为”读“wéi”;D项中“洎”读“jì”。 答案:B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互丧 互:交互。 盖失强援 盖:因为。 B.思厥先祖父 先:对已去世尊长的敬称。 暴秦之欲无厌 厌:讨厌。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分出,分清。 终继五国迁灭 迁:改变。 D.后秦击赵者再 再:两次。 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提示:B项中“厌”应为“满足”。 答案:B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组是()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③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④可谓智力孤危⑤然后得一夕安寝 ⑥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⑦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⑦联网 B.③④⑤ C.①⑤⑦ D.④⑥⑧ 提示:②“祖父”古义为“祖辈父辈”;③“至于”古义为“到了……地步”;④“智力”古义为“智慧与力量”;⑥“其实”古义为“那实际上”;⑧“故事”古义为“旧事,先例”。 答案:C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C.不能容于远近 D.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提示:B项为名词作状语,A、C、D三项为形容词作名词。 答案:B5.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及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④城之破也,妇孺不存 ⑤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A.①② B.②⑤ C.③④ D.①⑤ 提示:①被打破,被攻克;②攻克;③解除,破解;④被攻占,被攻克;⑤攻克,攻破。 答案:B6.下列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中“于”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 D.师不必贤于弟子 提示:A项中“于”为“和”的意思,B项中“至于”为一固定短语,C项中“于”是“在”的意思,D项中“于”与例句中“于”皆是“比”的意思。 答案:D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2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破灭之道也(规律) ②率赂秦耶(全都)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 ⑤诸侯之所亡(灭亡) 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③④⑤ D.②④⑥ 提示:①句中“道”为“原因,途径”的意思;③句中“固”为“本来”的意思;⑤句中“亡”为“丢失,失去”的意思。 答案:A8.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 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 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 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之所大欲 提示:A项,表顺承/转折;C项,因为/用;D项,表列举/那么。 答案:B9.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提示:第二段大量使用对比的论证方式。秦之得、诸侯之失,子孙之不甚惜、祖父之艰难,秦之欲无厌、诸侯之地有限皆是对比论证。最后引用古人之言,自然是引证之法了。 答案:D10.翻译下列句子。 (1)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2)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参考答案:(1)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2)(六国)以至于灭亡,是理所当然。11.“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论断是以怎样的方式提出的?从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写此文的本意? 参考答案:第一问: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在阐述这一论点过程中,先用双重否定摒除了战争中强调客观因素(“兵不利,战不善”)的浅陋之见,既而又自为设问,针对“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论调进行了有力的驳解:“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 第二问:“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和“苟以天下之大……在六国下矣”。12.作者在第二段中已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参考答案:作者在第二段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段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之意。综合拓展提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题。六国论 苏辙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藉之以蔽其西() (2)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3)以阴助其急() (4)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 答案:(1)遮蔽(2)挺身而出(3)暗中(4)发展到……14.对下面语句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 A.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帮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B.让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并暗中协助解决韩、魏的急难。 C.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再让韩、魏用阴谋手段协助解决四国的急难。 D.把韩、魏两国抛弃给秦国,而四国在国内休养生息,四国有了急难,就让韩、魏背地里帮助解决。 提示:本句中的“委”是“受委托而与秦作战”;“休息”即休养生息;“阴”是指暗地里。 答案:B15.文中举范雎收韩、商鞅收魏的例子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为说明昭王出兵攻齐的做法不妥。 B.为证明范雎、商鞅有远见卓识。 C.为说明韩、魏战略地位重要,为天下所重。 D.为证明秦之所忌非韩即魏。 提示:这两个例子是对上文一个观点的论证,这个观点即前面一句“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所以作者的用意应该是论证“天下所重者”。 答案:C16.对本文和苏洵的《六国论》的内容和写法所作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都把六国分为两类国家,并称赞其中的一类,抨击其中的另一类。 B.都分析了六国灭亡的原因,但一文认为弊在赂秦,一文认为未厚韩亲魏以摈秦。 C.都从六国灭亡立论,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D.都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都要求积极抗敌。 提示:本题考查对文章文意和写法的整体把握,而且是对两篇文章的对比分析,有一定的难度。两篇文章都对六国作了分类,但并没有赞扬一类,抨击另一类。作者只是对各自的弊端作了分析,任何一类都没有正确的做法,因而也不可能得到作者的赞扬。 答案:A17.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 参考答案: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18.比较两篇文章,哪一篇见解更为精到? 参考答案:苏洵的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而苏辙则立足六国“不知天下之势”这一点,从战略进行理论详明的辩论,意见扼要而中肯。这种明辨六国是非曲直的见解,显然有超越前人之处

127 评论

丛林穿梭

为孰为汝多知乎(认为,以为)《两小儿辩日》知之为知之(是)《论语》——苏洵《六国论》遂以周瑜, 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 备并力逆 操。——

298 评论

相关问答

  • 论文检测可以两篇一起检测吗

    你好!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会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首先,pmlc系统对重复率是根据提交论文总字数和重复字数算出来的比例,一起提交检测结果会不准确。其二,提交上去的

    wanglei8873057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云检测与知网进行论文检测

    使用paperrater论文查重进行检测。 使用这个进行论文重查无论价格还是检测精准度,都是性价比很高的。所以也是大部分学校会采用的原因之一。 配图: Pape

    倓里格倓* 9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六国论文与可检测题

    《六国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芊芊寻201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六价铬总铬的检测论文

    1、可以采用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六价铬;2、可以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总格;3、可以用过硫酸钾氧化后,再采用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铬。

    悠然196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卫生检测与检疫论文

    动物检疫的问题和建议论文【1】 [摘 要] 动物检疫工作是保证肉类食品是否合格的第一道关口。 唯有做好动物检疫工作,才能保证肉类食品的质量卫生,保障食用者的健康

    乐儿公主888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