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妹0215
吕金波
(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北京 102206)
摘要 北京是世上罕见的具有山区、平原和盆地的城市,两大山脉(燕山和太行山)交汇之地,两大古代人类工程(长城和大运河)交汇之地。目前,北京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6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建议将温榆河—大运河沿线作为未来北京发展的中心线。
关键词 地质文化 世界城市 长城与大运河交汇 温榆河—大运河规划中心线 北京
北京有1个世界地质公园、6个世界文化遗产地。历史上京杭大运河、元大都和明北京对世界的影响深远,这些都与北京的地学背景有关系。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与世界地质公园分布见图1。
图1 北京世界文化遗产地与世界地质公园分布图
北京位于北纬40°,东经116°附近,是世界上少有的燕山与太行山两大山脉交汇之地,少有的长城与大运河两大古代人类工程交汇之地,少有的具有盆地、山地和平原的城市,少有的具有铁矿、煤矿和地热的城市。最高峰门头沟区东灵山,海拔2303m,最低通州区柴厂屯,海拔8m,高差达2295m。西山产煤,北山产铁,盆地和平原产地热。最明显的地学特征为维理士描述的山前“北京湾”,“北京湾”东南口为永定河、温榆河和潮白河形成的北京平原,永定河从西山流出,潮白河从北山流出,中间的温榆河由西北部山区分水岭内水系汇集而成。
1 对地质文化概念的理解
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人类(以非洲乍得的托麦人Toumai为例)最多有700万年的历史,人类文明仅有5000年的历史,人类史与地球史相比约等于零,太短了。所以人类文化必须纳入到地球这本大书中去解读,解读地质大书与人类文化的关系称为地质文化。
地质文化研究的是地质与文化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核心就是地质现象对人心理产生美的作用。美是人类特有的感觉,人类经过几百万年的演化,裸露的历史远比穿衣的历史长得多,出现了以古希腊为代表的裸体艺术,人类对自身器官的欣赏由来已久,文学作品几乎是人类自画像的描述,地质景观的拟人化是地质文化研究的对象。人类进入文明后,达到了孔子所说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喜欢高山大川是对男性美欣赏的结果,喜欢江河湖海是对女性审美的结果,喜欢植被是古人类对毛发欣赏的物化,喜欢洞穴是对人类最早家园的依恋。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对高山流水和谐美感的赞誉。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对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歌颂。
以地质为基础、以文化为目标、以美学为对象,推进北京的世界城市建设,是地质文化学科建设在北京的具体体现。
建议成立地质文化研究会,宣传46亿年地球史对5000年人类史的作用,从现代地质学角度弘扬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如《山海经》、《水经注》和《徐霞客游记》);从地质学角度开启对四大名著的研究(如黛玉为炭质页岩,桃源结义在拒马河洪积扇溢出带涿州,水帘洞为岩溶洞穴、花石纲为经岩溶作用的石灰岩运输);凸显名山大川的地质科学内容(泰山为太古宙变质岩,黄山为燕山期花岗岩,峨眉山为玄武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地质公园(丹霞地貌,雅丹地貌,桂林岩溶)。
2 北京是中国地质文化的摇篮
北京是中国地质文化的摇篮,诞生了“震旦系”和“燕山运动”等中国特有的地质学术语,培养了两位总理(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翁文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温家宝),成就了影响青年毛泽东的地质学家杨钟健,竖起了中国科技界的一面旗帜李四光,走出了众多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地质文化影响了共和国的缔造者。1921年9月29日,时年28岁的毛泽东同志给住在北京三眼井胡同的杨钟健写信,申请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杨钟健研究过马兰黄土,对周口店猿人遗址沉积物(①—⑩层)进行过划分,时为“少年中国学会执行部主任”。
共和国缔造者指导了中国地质工作的方向。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出访苏联,在莫斯科接见中国留苏学生代表,并题词:“开发矿业”。
3 长城与大运河两大古代人类线性工程在北京交汇
长城长约6000千米,按照纬向展布于中国北方的山脉中,是世界上最长的墙。京杭大运河长约1794千米,按照经向展布于中国东部的平原上,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两大工程一纬一经交汇于北京,体现了刚柔相济之美,增添了北京世界城市的内容。
3.1 长城
长城沿着纬向,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全长约6000千米,横跨中国北方7个省、市、自治区,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墙,体现了阳刚之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3.2 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沿着经向展布于中国东部2市4省,全长约1794千米,有2500多年的历史,长度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是世界上最长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体现的是阴柔之美。虽然大运河尚未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掩盖不了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力。
北运河上游称温榆河水系,即发源于十三陵盆地的东沙河、关沟的北沙河、寨口的南沙河和玉泉山的清河。地质上处于潮白河洪积扇与永定河洪积扇的交汇处,两个洪积扇的溢出带水源丰富,成就了京杭大运河的最北段,是大运河的起点。
4 北京是第一个具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
2006年9月17日,在英国北爱尔兰首府Belfast召开的第2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房山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成员,使北京成为全球第一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
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与门头沟、石景山、海淀和昌平等山区并称为中国地质工作的摇篮。1867年,美国学者Pumpelly R.发表了第一篇有关中国地质的论文[1],1882年德国学者Richthofen F.V.提出了“震旦系”地层名称[2]。1918年瑞典人J.G.Andersson发现了周口店园区,1929年12月2日裴文中在周口店洞穴碎屑堆积物中发现了第一颗完整北京猿人头盖骨。
地质公园北部大石河流域有百花山-白草畔园区、圣莲山园区和石花洞园区。大石河源头的堂上村诞生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歌曲,大石河北岸煤层之上为侏罗纪火山岩构成的亚高山草甸景观百花山-白草畔园区,大石河北岸煤层之下为北方罕见的小型岩溶盆地景观——圣莲山园区。石花洞园区发育岩溶洞穴群,洞层最多(8层),裂隙渗透水沉积的石盾最多(200多个),为世界之最;毛细渗透水沉积的石毛(银狐)稀有,滴水沉积的石笋叠置关系和微层理明显,流水沉积的石旗美丽,池水沉积的月奶石发育好,有被钙华掩盖的唐代题字,有《水经注》中记载的孔水洞[3]。
地质公园南部拒马河流域有白石山园区、野三坡园区、十渡园区和云居寺-上方山园区。拒马河源头的白石山园区发育大理岩峰丛地貌,野三坡园区发育岩溶峡谷地貌,十渡园区发育华北地区最为典型的房山地貌(新近纪石林与第四纪岩溶陡壁的组合形态)[4]。石门花岗岩体的热力变质作用,烤白了高庄的汉白玉大理岩,成为紫禁城、明清皇陵和皇家园林的唯一石料区;烤白了云居寺-上方山园区所在的云带山,故有云水洞、云居寺之名[5]。
5 北京世界文化遗产的地质背景
目前北京的世界文化遗产有长城、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颐和园、天坛和明十三陵。挖掘这些遗产的旅游地学背景,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有深远的意义。
5.1 长城(北京段)
长城北京段东起金山岭、中过慕田峪、西至八达岭,地质构造托起了长城,体现了阳刚之美,使得长城(北京段)沿线最为壮观。
登上金山岭,你会发现长城内外无论山岭,还是河流,都是东西走向。长城脚下的沉积岩层,长城南侧的火山岩和古北口侵入岩体,也都是东西向延长的,这是因为本区为印支东西向构造带的组成部分。
慕田峪长城呈西北—东南走向,1.5亿年前形成的长圆闪长岩体使得东南长城低缓。越过16号敌台后,12.2亿年前形成的雾迷山组硅质条带白云岩使得长城脚下岩石变得陡峭,直上牛犄角,高差达500米。
八达岭海拔1015米,地质背景为花岗杂岩,岩石上的长城最为雄伟。八达岭地区为中生代燕山期侵入岩,包括侵入体120个,出露面积540.45平方千米。在八达岭城关拐角处的岩壁上,一条基性岩脉沿山而下,恰似一条青龙,故名“青龙桥”。
长城沿着纬向,随着火成岩体上下起伏,达到了自然与人类工程完美统一的效果。
5.2 故宫
故宫是北京城区的中心,称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紫禁城的名称借天空的紫微星坛而来,体现了天子居中的思想。故宫西靠中南海,南临通惠河,是在元大都高梁河之阳修建的,地质上位于永定河冲洪积扇的中部。
5.3 周口店 “北京人”遗址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为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个园区,体现了人类最早的家园,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洞穴,沿着马家沟组灰岩走向发育,裴文中和贾兰坡各发现3颗猿人头盖骨。周口店猿人的发现结束了自19世纪末荷兰军医E.Dubois发现爪哇猿人以来,猿人是人还是猿的争论,确立了猿人在人类演化史中的地位。
5.4 颐和园
颐和园以万寿山为中心,占地2.9平方千米,其中湖泊面积约占3/4,体现了刚柔相济的湖光山色,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万寿山的造景岩石为坚硬的红庙岭组砂岩,是在距今2.4亿年前的二叠纪形成的,形成了万寿山的山色。
昆明湖底部为奥陶纪马家沟组石灰岩含水层,遇到万寿山二叠纪红庙岭组砂岩的阻隔,极易形成泉水,形成了昆明湖的湖光。
1996年12月28日,昆明湖进行了240年以来的第一次清淤,通过取样研究获知,昆明湖水起始于3500年前,3000年前稳定成湖,水生植物开始繁衍,公元1750年前属于天然湖泊。1750年对湖区进行开挖,形成了今日的景观,湖水的面积和深度增加了1倍,湖区从此变为人工湖[6]。
5.5 天坛
天坛体现了中国人的宇宙观,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天坛位于北京城东南,地质上处于永定河洪积扇的溢出带,地下水的流动速度减缓,水源丰沛,溢出地表,所以在天坛的东面形成了龙潭湖,北面形成老舍描写的《龙须沟》,西面建设天桥。湿地般的地质环境为建造天人合一的天坛创造了不可多得的自然条件。
5.6 十三陵
明清皇家陵寝是我国明、清两朝皇帝营建的文物建筑,体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死观。2000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按照地灵兽说,十三陵后靠为玄武,盆地南面的红泥沟龙虎台(中更新世黄土)为朱雀,西面的卧虎山为白虎,东面的龙山为青龙。东面的龙山为元古宇龙山组的命名地,形成了突出的龙脊。1934年,张文佑在龙山东坡的石灰岩中发现了三叶虫化石,把这套灰岩作为寒武系的底部,建立了华北显生宙的第一套地层“昌平组”[7]。西面的卧虎山岩石为元古宇雾迷山组白云岩,含有大量的硅质条带,白云岩风化后显出白色条带,看起来很像虎皮纹。
6 古代北京曾为世界城市的证据
古代北京曾为世界城市的证据有三,即,马可波罗描述的元大都,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华文化,哥伦布首次西航时曾携带致中国北京大汗的国书。
6.1 马可波罗描述的元大都
《马可波罗游记》第二卷,把元大都称为汗八里(Kanbalu,突厥、蒙古语,帝城)。书中对元大都的宫殿、园林、城市、商业、人口、纸币、石炭、天文等进行了详细描述,使得元大都成为东西方历史中最为辉煌的世界城市[8]。
6.2 郑和下西洋传播了以北京为首都的中华文化
明朝的永乐皇帝定都并命名了“北京”。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到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一共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30多个国家,最远达非洲东海岸。
定都并命名“北京”的永乐皇帝和航海家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期的开拓者,郑和船队纵横西洋,加强了明初中国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说明当时的北京对亚洲和非洲的影响巨大。
6.3 哥伦布首次西航时曾携带致中国北京大汗的国书
哥伦布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中国。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先后4次远航(1492—1504)到达了美洲大陆,误认为到达印度,形成了“印第安人”的错称。
现藏西班牙巴塞罗那阿拉贡王室档案馆内的拉丁文手稿,包括1492年签发的通行证(Salvoconductos)和王室介绍公函(La Carta de comendaticia)2个文件。通行证书写:“我等现派遣哥伦布率快帆艇三艘,取海路驶向诸印度地域……”。王室介绍公函书写:“自我等某些臣民及其它来自贵国之人士得知……”的下文,正是《马可波罗游记》中有关中国的话,是哥伦布反复向西班牙王室宣传“大汗契丹”的情况,因此,王室介绍公函就是哥伦布在《航海日记》中所说的致中国大汗的“国书”。
根据年代考证,笔者认为,这位中国大汗就是明朝弘治皇帝朱祐樘,即葬在明十三陵泰陵的明孝宗,说明北京在明朝中期对欧洲影响巨大。
7 温榆河—大运河为未来发展中心的建议
构成北京发展的地学要素为“北京湾”和“温榆河—大运河”。北京从古至今一直沿着南北中轴线建设,北京要建设世界城市,应该以地学为背景,实现科学发展观。未来若以温榆河—大运河为发展中心,一方面可以保护西部古都风貌,发展东部新型经济区;另一方面依托华北大平原,将环渤海经济区连为一体。向西可以连接欧亚大陆,向东沟通环太平洋诸多国家,将北京建设成为发展空间广阔的世界城市。
参考文献
[1] Raphael Pumpelly.Geological researches in China,Mongolia and Japan[J].1867
[2] Richthofen Ferdinand von.China[M].Berlin:Verlag von Dietrich Reimer.1882
[3] 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197
[4] 吕金波等.北京西山岩溶洞系的形成及其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J].地质通报2010,29(4):502~509
[5] 吕金波.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岩溶景观特色[J].城市地质2007,2(3):26~30
[6] 黄成彦等.颐和园昆明湖3500 余年沉积物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7] 张文佑.中国北部震旦纪与寒武纪地层之分界问题[J].国立北京研究院院务报1935,6(2)
[8] 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M].北京:外文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tianyaguke1968
浅谈泥石流的危害与防治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学 高一年级448班 刘子屹 [摘要] 对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发生的原因和预防进行了分析,指出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的形成是与自然条件和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并探讨如何预防河北阜平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为其防治提供思路真正做到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不破坏生态平衡。 [关键词] 水土流失 泥石流 生态平衡 原因 防治 [引言] 2012年7月河北保定太行山部分县遭受严重水灾北京、保定涞水野三坡、涞源县等地骤降暴雨并发生泥石流抵御暴雨洪涝、防止泥石流侵袭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笔者认为家乡阜平县水土流失一并严重防止泥石流刻不容缓为避免灾情重演关键要树立环保意识保护植被维护生态平衡发展经济的同时严控开山、平谷严禁砍伐植被同时造林工程要合理保持河道畅通清洁净化环境。人人有防涝意识人人从我做起防灾避险才会换来往日山青水秀的乡村美景。 [正文]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是生活中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美好期许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家乡河北阜平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初中之前的每个假期我都会和父母一起回去那时候的家乡是我的乐园是我对山水大自然最初的记忆。初中毕业之后再次跟随父母回到了老家却与我印象当中的“青山绿水”大相径庭土黄的山坡因为开矿被挖去了大半干枯的河道被大片房屋占据原来上山的小路已因为植被的减少而变得土质松散而被废弃一下雨便为“泥沙俱下”山上的雨水没有了小草树木的拦截没有了山谷沟底的积流公路便成了“河道”一场雨后泥沙淤满道路昔日宽阔的“沙滩河面”变成了垃圾堆积的“窄沟”。 这种景象让我不禁联想到前一阵子发生在河北涞水、涞源等地的水灾继而爆发的泥石流如果现在的情况还不加以制止那么我的家乡不就会成为下一个“涞水”下一个“涞源”吗因此为了避免灾情重演树立自我防护意识我通过网络、书籍、新闻报道等渠道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华北地区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灾害发生的条件、原因、破坏力和如何防范等情况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而山体滑坡是指山体斜坡上某一部分岩土在重力包括岩土本身重力及地下水的动静压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带产生剪切位移而整体地向斜坡下方移动的作用和现象。 两者都有着具大的破坏力。可直接埋没车站铁路、公路摧毁路基、桥涵等设施致使交通中断并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甚至造成村毁人亡的灾难。如2012年7月21日保定市涞水县野三坡暴雨导致山体滑波泥石流严重公路、大桥被冲毁造成特大洪灾。7月23日河北涞源县遭遇56年来最大降水村内一片汪洋。因暴雨引发的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使交通全部断交数以万计群众被困三个自然村夷为平地。强降雨导致的泥石流共造成该县14人死亡2人失踪大量财物被毁损失惨重。 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灾害发生的原因分为自然和人为两点 一、自然原因 1、岩石的风化还有霜冻对土壤形成的冻结和溶解造成的土壤松动。华北地区的太行山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型季风区,区内冬季寒冷干燥,春季干燥多大风,夏季湿润多雨,四季分明的气候使区内物理风化作用强烈霜冻对土壤形成的冻结和溶解造成的土壤的松动作用明显。 2、易滑(坡)的岩、土分布区。如松散覆盖层、黄土、泥岩、页岩、煤系地层、土的存在再加上本区新构造运动比较活跃,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地质环境相对脆弱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暴雨多发或异常的强降雨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为滑坡发生提供了有利的诱发因素。华北地区每年7月份~8月份为雨季,该时间段是暴雨和特大暴雨最为集中的时期而其中90%左右的泥石流灾害发生在7月20日~8月10日之间泥石流暴发周期与洪涝灾害的周期同步。 二、人为原因 1、山体破坏修建高速公路、水渠以及依山建房、建厂等工程或其它工程建筑的不合理开挖对山体造成的破坏。据有关资料研究区目前华北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0126km2,占山区总面积的58.05%左右不是最新数据地表侵蚀的自然过程已遭到严重破坏,人为侵蚀加剧这会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造成山体滑坡。家乡近年来兴起煤炭运输热和开矿热沿路都是加油站、煤场、矿场“山丘被随意挖去沟谷被随意填平”经济是发展了人们是富裕了楼房是高而多了可随之而来的是“满目创痕”的群山、灰蒙蒙的天空、黑秃秃的大地。山体因爆破严重遭受破坏灾难不久也将会来临。 2、滥伐乱垦近年来,随着乡村人口的增长,加上当地管理水平的偏低,人类不合理的工程活动日益增强,不少地方竞相侵占沟道致使河道变窄滥伐树木、破坏植被使坡体失去保护破坏了山体稳定性,使其蓄水能力大大降低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松散的固体物质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从而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等 。在家乡让人迷恋的枣林已不再被人重视而是被随意砍伐往日的溪流已变为泥浆泥沙。“青山绿衣”被一层层剥掉裸露的大山已经不起风雨。 通过对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发生原因和条件的了解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防治而且就家乡而言迫在眉睫。 一、树立防灾避险意识 政府大力宣传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害性让人们认识到现在的错误提高科学素养加强人们防范意识做到出现险情应会自救。 二、保护和改善山区生态环境 坚决禁止不合理开挖和滥伐乱垦等行为在村庄附近种植一定规模的防护林不仅可以抑制泥石流和山体滑坡形成、降低其发生频率而且即使发生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也多了一道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屏障。 三、合理规划 从长远的观点看绝大多数沟谷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因此在村庄选址和规划建设过程中房屋不能占据泄水沟道也不宜离沟岸过近已经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拓宽河道可以避免或减轻因泥石流溢出沟道而对两岸居民造成的伤害。政府出台措施努力引导小型煤矿科学选址不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破坏了自然坏境实施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中共十八大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重视生态安全的“动员令”。 报告明确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因此要人人树立环保意识和防灾避险意识尤其是我们的政府要把“乌纱红章”和“蓝天绿地”挂钩。家乡水土流失严重防止泥石流刻不容缓。相信在政府的引领下在家乡人的努力下水土流失情况会日益好转泥石流山体滑坡会日趋消失山还会更青水还会更秀 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执行都会发生更大变化。 [参考文献] 1、 王昕.泥石流沟危险度的模糊评判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 李泳.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问题J.山地学报 3、 《中共十八大报告
yuki不乖
百里峡天梯共2800阶,全长1200米,相对高度270米。天梯是连接海棠峪峡谷与十悬崖峡谷之间的一条路段。台阶上记载着公元前后的历史重大事件与文献类对中国有影响的元年记录,攀登天梯挑战自身体能,欣赏俊美风光,感受中华悠悠文明历史记录。天梯两侧是原始次生林遍布黄檀与灌木类植物别看有的植物才碗口粗。。。可它已经有上百年的树龄。那生长于岩石中的生命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让人感受天然氧吧的舒爽。健康来源于运动天梯考验你的体能。
在经济学的论文中引用参考文献,具有重要的标志功能、评价功能、保护功能和链接功能,可以反映经济学论文的研究基础和科学依据,可供进一步检索有关资料,共享资源。下面我
国内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研究现状目前,城市居民大部分都已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然而在农村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农民还没有得到最基本的社会保障,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仍是中国社会
吕金波 (北京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北京 102206) 摘要 北京是世上罕见的具有山区、平原和盆地的城市,两大山脉(燕山和太行山)交汇之地,两大古代人类工程(长城
浅谈水利工程施工高边坡的加固与治理详细内容如何,中达咨询为大家说明一下。边坡稳定问题是水利水电工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边坡的稳定性直接决定着工程修建的可行性,影响
爱伦全家于1820年7月回到里士满,埃德加在当地私立学校继续学业。表现出学习拉丁文以及对戏剧表演和游泳的天赋。写双行体讽刺诗。诗稿除《哦,时代!哦,风尚!》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