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果大美
我们对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如下几个观点和判断:第一,中国利率市场化仍处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在人民银行的主导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若以利率市场化的应有之义来衡量,这一改革还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粗略判断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可能还没有达到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即取消Q条例)开始前的水平。在美国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时,其早就有市场化的基础利率体系,而且,在金融市场上,存款替代类金融产品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对比我们目前的情况:首先,基础利率体系(Shibor)仍在建设和完善当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只要对存、贷款的利率管制存在,Shibor就不能完全由市场决定。这一现实,极大地限制了Shibor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其次,存贷款的替代产品(特别是存款的替代产品)受到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发展规模有限,这也会使存贷款(特别是存款)利率自由化缺乏定价基础。第二,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所面临的倒逼压力不大,改革进程加速的可能性较小。通货膨胀预期对存款增长有一定的压力,但在替代品匮乏且受严格管制的情况下,还不至于形成严重的脱媒现象。而在经济思潮和国际发展趋势方面,金融危机后世界范围内金融管制的强化,也为我们化解了很多来自外部的压力。第三,制度因素的存在,会对利率市场化形成约束。利率市场化的核心要义,在于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均衡的利率和融资数量。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市场的资金供给面临诸多制度因素的影响。比如,外汇占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信贷规模控制等。只要这些因素存在,利率市场化的功能和作用就会受很大的限制。综合以上的判断,我们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前景提出这样几个观点和建议:首先,从长远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但在中短期内,由于改革动力、制度约束以及相关风险方面的原因,不能、也不应该要求这一改革有较快的进展。而且,从改革的逻辑和顺序看,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其所依赖的制度前提,不能单兵突进。在开始实质性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很多基础性的制度:包括企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银行的退出机制,存款保险制度,外汇管理制度等,都需要取得较大的进展。其次,应在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下,进行适度调整,兼顾各方利益,确保改革的稳步推进。既往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采用了“先贷款、后存款”,“先短期、后长期”,“贷款下限、存款上限”的步骤。这种改革思路,事实上是将早期经由存、贷款利率管制为企业提供的补贴,改变成为银行提供补贴。这种补贴的存在,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同时也有效地维护了银行体系的稳定。但是,在商业银行的改革基本完成之后,这种补贴的继续存在,事实上已演变成了一种过度保护。建议在未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或调整中,应在保证银行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压缩银行的利差空间,将对银行的部分补贴转移给企业以及广大储蓄者,以优化整体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最后,具体到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安排上。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是目前最后受到管制的利率,也是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当然,在其中,人民币存款利率改革应该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从目前看,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经相对成熟,替代品市场发展程度较高、规模也较大,而且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能力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也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可以考虑在未来几年中,逐步加大贷款下浮区间,并直至完全取消。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则相对漫长。一方面是因为储蓄存款在银行的资金来源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利率的放开,对银行的资金成本以及相关经营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存款替代产品市场的发展较为滞后(这种滞后和监管当局为减少对银行的冲击,有意进行限制有关),银行存款缺乏市场化定价的基础。因此,作为先期准备,存款利率市场化的早期重点工作,应该以培育替代品市场为主。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可转让存单(CDs)是最重要的存款替代品,存款利率的市场化也基本肇端于大额可转让存单市场的发展。之后,随着存款替代品占银行资金来源比重的逐步上升,最终实现存款以及银行所有资金来源的利率市场化。
默然回首千百度
一)利率变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利率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杠杆,这种杠杆作用首先表现在对资金供求的影响上. 利率水平的变动对资金盈余者的让渡行为有重要影响,它对资金盈余者持有资金的机会成本大小起决定性作用.当利率提高时,意味着人们借款的成本增大,资金短缺者的负担也越重,他们的借款需要就会受到制约. 由于现在股市红火,外面的热钱过多,容易形成泡沫经济,我国中央银行也在不断提高利率.就存款准备金率在今年一年内就提了七次之多. (二)利率变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从宏观看,居民的全部收入可分为消费和储蓄两个部分.储蓄=收入-消费.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储蓄的多少取决于消费倾向.若居民的消费倾向高,则新增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大,储蓄就少.居民的消费倾向除了与目前收入水平、未来收入预期、物价水平及消费观念等有关外,还受利率水平的影响.当利率上升时,会一直人们的消费欲望. 再从厂商投资来看,投资代表着社会资金需要.提高利率则使厂商投资成本增加. 当利率水平提高时,一方面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使社会资金供给扩大,从而有可能使社会产出扩大;另一方面,又可能使投资受到抑制,从而使社会产出减少. (三)利率变动对国际收支有重要影响 当发生严重的逆差时,可将本国短期利率提高,以吸引外国的短期资本流入,减少或消除逆差;当发生过大的顺差时,可将本国绿水平调低,以限制外国资本流入,减少或消除顺差.
520贝基清净果
第一,中国利率市场化仍处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在人民银行的主导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若以利率市场化的应有之义来衡量,这一改革还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粗略判断我们目前所处的阶段,可能还没有达到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即取消Q条例)开始前的水平。在美国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时,其早就有市场化的基础利率体系,而且,在金融市场上,存款替代类金融产品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对比我们目前的情况:首先,基础利率体系(Shibor)仍在建设和完善当中。而且,更重要的是,只要对存、贷款的利率管制存在,Shibor就不能完全由市场决定。这一现实,极大地限制了Shibor的作用及其发展前景;其次,存贷款的替代产品(特别是存款的替代产品)受到了较为严格的限制,发展规模有限,这也会使存贷款(特别是存款)利率自由化缺乏定价基础。第二,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所面临的倒逼压力不大,改革进程加速的可能性较小。通货膨胀预期对存款增长有一定的压力,但在替代品匮乏且受严格管制的情况下,还不至于形成严重的脱媒现象。而在经济思潮和国际发展趋势方面,金融危机后世界范围内金融管制的强化,也为我们化解了很多来自外部的压力。第三,制度因素的存在,会对利率市场化形成约束。利率市场化的核心要义,在于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均衡的利率和融资数量。在我国目前的体制下,市场的资金供给面临诸多制度因素的影响。比如,外汇占款、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信贷规模控制等。只要这些因素存在,利率市场化的功能和作用就会受很大的限制。综合以上的判断,我们对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前景提出这样几个观点和建议:首先,从长远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有着积极和深远的意义。但在中短期内,由于改革动力、制度约束以及相关风险方面的原因,不能、也不应该要求这一改革有较快的进展。而且,从改革的逻辑和顺序看,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其所依赖的制度前提,不能单兵突进。在开始实质性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很多基础性的制度:包括企业、银行的治理结构,银行的退出机制,存款保险制度,外汇管理制度等,都需要取得较大的进展。其次,应在确保金融体系稳定的前提下,进行适度调整,兼顾各方利益,确保改革的稳步推进。既往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采用了“先贷款、后存款”,“先短期、后长期”,“贷款下限、存款上限”的步骤。这种改革思路,事实上是将早期经由存、贷款利率管制为企业提供的补贴,改变成为银行提供补贴。这种补贴的存在,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同时也有效地维护了银行体系的稳定。但是,在商业银行的改革基本完成之后,这种补贴的继续存在,事实上已演变成了一种过度保护。建议在未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或调整中,应在保证银行体系稳定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压缩银行的利差空间,将对银行的部分补贴转移给企业以及广大储蓄者,以优化整体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最后,具体到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安排上。人民币存贷款利率是目前最后受到管制的利率,也是未来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当然,在其中,人民币存款利率改革应该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所在。从目前看,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已经相对成熟,替代品市场发展程度较高、规模也较大,而且金融机构的贷款定价能力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也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可以考虑在未来几年中,逐步加大贷款下浮区间,并直至完全取消。
企业盈利靠项目的制定与实现,企业分很多种,你说那种类型的企业,不能一刀切吧
你也是绵阳的?
在伦理学中,利他主义作为利己主义的直接对立面,它不是以个人利益为确定善的标准,而是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并以此作为否的标准。19世纪法国实证主
我们对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如下几个观点和判断:第一,中国利率市场化仍处起步阶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在人民银行的主导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
探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遇到的困难和风险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