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54

可琪宝贝
首页 > 学术期刊 > 语言中的歧义问题毕业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盐见黄瓜

已采纳

浅谈西方文化对汉语言的影响 [摘要]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中的各部分其文化性质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从传统观点来看,语 音、词汇、语法这三个构成部分中,词汇最具文化资格,因为它有比较具体的内容。历来探讨语言和文化的关 系正是从词汇入手的,而借词则是研究这一课题的最佳内容。汉语借词的三大特点是从纯音译到意译、字形 意化以及字母词借用。这些特点都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而形成的。 [关键词]借词;语言接触;文化接触 The Imlmct of W estern Culture on Chinese Loan——W ords ZHAO Bin..ning (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China) Absl耐:Chineseloan—words areinfluencedbywestern cultures.Firstly。thefeatures ofChinese—loanwords aredescribed.Thentheimpactofwo stem culture On Chineseloan—wordsis represented.Finally。the pfl~T explainsthat Chineseloan—words embodythe ability oflanguageinclusion,creativity and cmsis. Keywords:loan—wo rd;language contact;culture contac 一 、汉语借词的特点 自鸦片战争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西方 文化科学大规模地东移,给东方文化带来强烈的 冲击。至此,汉语从英语借用了大量词汇。涉及 到科学技术、军事、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心理 学、生理学、政治、哲学、经济、法律、医学、工业、商 业、农业、外交、宗教及日常生活等领域。借用方 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如下几种: 1.从纯音译到意译 从清朝起中国的封建王朝就已经同西方各国 进行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许多爱国者为了寻求 救国之道,纷纷向西方国家学习,并吸收了大量新 科学、新思潮的词语,而这些词语最初都是纯音 译,即选用同音汉字去标记外来词的语音。如英 语volt音译为”伏”。被音译的词大都是专用名词 (国名、地名、人名等)、货币单位、度量衡单位、动 植物名称、医药名、化学品名、艺术科技术语、历史 等特殊名词及一些日常用词,如“伦敦(London)”、 “芒果(mango)”、“先令(shilling)”、“安培(ain— pere)”、“福尔马林(form~n)”、“探戈(tango)”、“沙 发(sofa)”、“克隆(clone)”。然而,许多音译词不能 反映出外来词的概念或内涵,往往会产生歧义,比 如:德谟克拉西(democracy)、布理的家门(predica— ments)、爱康诺米(economy)等。后来,随着时代的 进步,意译词因为符合汉语言习惯并且表意明白 易懂,逐渐取代了早期的纯音译词。汉语具有自 己的语言规律,汉语的词音长度的最佳区间、汉语 的语素单音节倾向、汉语的词语系列化或系统化 要求以及中国人的认知特点大都有利于意译而不 利于音译。中国人对固有语言文化的偏心、对外 族语的陌生和偏见又使音译词受到更大的阻碍, 从而使意译词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2.字形意化 从语言学的原理看,语言的声音和意义之间 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一种语言中表示事物名称概 念的词语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彼此只有声音相似, 而无语义联系。当英语中的外来词借用到中国 后,许多文人想把它们汉化,于是就根据传统的 “飞禽安鸟,水族著鱼”的办法把这些外来词写作 谐音字(罗常培1989)。象“shark”(鲨鱼)。这类 外来词利用汉语形声字的特点在音义形上得到最 佳组合,见形生义,见形生音,通过字形展示原词 的音义。 3.字母词的涌现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引来了外资,而且随着 中外文化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增加,大量的外来词 势不可挡地涌人中国。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信 息交换的频繁对词语的运用提出了简省的要求, 于是大量使用字母词。字母词一般是包含较大信 息量的缩略词,只用首字母,采用起来既方便又快 捷。比如:D l(S(double income no kids)丁克家 庭、WTO(the w0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贸组织、 MBA(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 士学位、OPEC(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 ing Countries)欧佩克,等等。 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当一种语言 的词汇进入另一种语言时,主方语言必然会对客 方语言的词汇进行驯化,使之在形式和内容两方 面都符合主方语言的结构规律和发展变化规律。 汉语借词的吸收方式从音译到意译以及字形意化 都表明了此规律所发挥的作用。汉语具有如双音 节、有声调、汉字表意性强等特点,如果外来词进 入汉语时不符合这些汉语言规律,自然就会受到 排斥,尤其是纯音译词,如果不经过汉化改造是很 难进入汉语词汇系统的。因此,汉语借词最大的 特点就是双音节化和表意化。 二、西方文化对汉语言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汉语借词最大的影响就是它见证 了宗教文化的传播。中国文化在古代经历的一次 最大的外来冲击就是梵印的佛教文化。由于佛教 文化的涌人并与中原固有的儒、道文化相结合,使 中国的文化开始了一个崭新的传统。在漫长的封 建社会中,至清末以前,没有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可 以与佛教文化相匹敌,没有任何一种外来文化像 佛教文化那样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使人 们的深层意识也发生重大变化。与这种新意识、 新文化伴随而来的则是一大批新的词语,其中音 译外来词数以千计,数量惊人。尽管这些外来词 在现代汉语中已大部分退出,或只存在于专业人 员使用的狭小范围,但它们两千年来所起的作用 却是磨灭不掉的。只要选出一部分还不陌生的词 一128 一 语加以介绍,就可以证实其影响并非虚言夸大。 比如:梵天(Brahma)、婆罗f-1(Brahman)、佛(Bud— dha)、佛教(Buddism)、阿弥陀佛(Amitabha)、菩萨 (Bodhi)、忏悔(I~ama)等。 西方文化对汉语借词的另一个重大影响就是 与西欧的科学文化结伴而来。科学文化的渗入是 与中国的对外开放分不开的。开放带来了西方科 学之风。中国大规模向外开放始于元代。成吉思 汗西征欧洲,忽必烈经营四方,同时也打开了中国 的大门,引来了众多异国的贤能商贾。其中著名 的有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尼泊尔建筑师阿尼哥 以及许多欧洲的传教士。中西文化的融合体现在 天文、地理、科技、文学、宗教等领域。为了更好地 相互交流,西方出现了众多翻译家,比如意大利人 罗明坚(Michae1 Ru醉eri,1580年来华)、利玛窦 (Mattoe Ricci,1583年来华)、葡萄牙人傅泛际 (Francisco Furtado,1621年来华)、德国人汤若望 (Jean Adam Schall Von Bell,1662年来华)等约70 人。他们不仅拥有宗教方面的译著,而且关于科 学技术的译著大约还有120种。中国自己也涌现 了一批优秀的翻译大师,最早的是玄奘、严复,之 后有徐光启、李之藻、王徽、李经天等,他们的译著 涉及到天文学、数学、物理、矿冶学、水利学、生物 - 学、经院哲学、逻辑学等许多领域。早期翻译家更 多的是采用音译形式来介绍外来词。 三、结束语 语言借用往往受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文化 影响,还有语言亲缘关系、社会的及个人的因素 等。中西文化的广泛交流导致了汉语从英语的借 用,并产生了大量汉语借词,这是民族文化交流的 必然结果,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它能大 大增加借人语言的词汇,提高语言学习者的表达 能力,是语言丰富、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许国璋.许国璋论语言.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1.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1999. [3]胡兆云.语言接触与英汉借词研究.济南:山东.大学出 版社。2001. [4]史有为.外来词——异文化的使者.上海:上海辞书出 版社,2OO4.

219 评论

许多多000

1. 英语歧义现象任何语言都有歧义现象,英语也不例外。Kess 和Hoppe在其专著《Ambiguity in Psycholinguistics》一书中甚至提出“语言无处不歧义”的理论。他说,“Upon careful consideration, one cannot but be amazed at the ubiquity of ambiguity in language.”(仔细思考一下,我们不能不惊奇的发现普遍存在的语言歧义现象。)我们虽然不必极端的理解歧义的普遍性,但其在语言中的客观存在是不容忽视的。Kempson指出:“词和句子都可能含有一个以上的意义。”而英国Leech则将歧义定义为“…一个语言项目具有一个以上的认知意义。”因此大部分语言工作者都普遍相信,当结构上遵循语法规则、语义上符合逻辑常理的语句,其深层可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释义,则会出现歧义(ambiguity)。不过,以上对于歧义的理解多把它局限于以词语、句子为单位的语言素材中,其实,在语言运用中,我们也会发现在大于句子的语段和语篇中存在歧义现象。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不妨把歧义理解为“一个语言项目(包括词、句等)或一个语篇(一首诗,一段叙事,一则广告)具有两个或多于两个含义的语言现象”。

232 评论

JojoYang1231

论文关键词: 英语 歧义类型 语法歧义 词汇歧义 语音歧义 论文摘要: 在 英语学习 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歧义现象。歧义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本文试从语法、词汇和语音三个方面对英语中的歧义类型作一浅析。 在英语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模棱两可的 句子 ,即一句话可以作两种或多种解释,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歧义”。歧义的产生有多种情况,本文试从语法、词汇和语音的层面对英语中的歧义类型作一简要的归纳和分析。 1.语法歧义(Grammatical Ambiguity) Paul Robert在《英语句子结构》(English Sentence Structure)一书中指出:“据多数情况来看,歧义的产生并非故意的。它是由运用句子结构时的疏忽造成的,以致没有能够将可以使意义清晰的标记包罗到句子中去。(周立人,1997∶6)”于是忽视使用表明句子结构的句法代号就引起了语法歧义。伍谦光(1995∶199)认为:“‘语法歧义’是指由于对句子中的句法结构有不同理解而产生的歧义。”语法歧义最常见,也最复杂。下面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类例: 1.1词性 一个句子往往由于无法确定某个词的词性而变得无法理解。 (1)College demands change. 很明显,例句中的demands既可理解为动词,也可理解为名词。change同样如此。于是此句就产生了两个不同的意思:(1)大学要求改革。demands是动词,change是名词。(2)大学的要求改变了。demands是名词,change是动词。 1.2名词(修饰语)+名词 1.2.1复合名词或名词 短语 (2)an English teacher 此例在书面语中易引起歧义:(1)一位教英语的老师。English teacher是一个复合名词。(2)一位来自英国的老师。English作为修饰语加在名词前构成名词短语。 1.2.2-ing+名词 (3)Flying planes can be dangerous. 此句也产生了两种意思:(1)驾驶飞机会是危险的。Flying是动名词。(2)正在驾驶的飞机会有危险。Fling是现在分词,作形容词用。 1.3带有’s的名词所有格 (4)This is his teacher’s book. 句子中teacher’s book可以是一个整体,即“教师用书”。但his teacher也可以是一个整体,即“他的老师”。所以此句产生了两个意思:(1)这是他的教师用书。(2)这是他老师的书。 1.4不定式动词短语 (5)The tiger is too small to kill. 此例也有两种含义:(1)这只老虎太小以致于不能伤人。此意对tiger来说,是主动的动作。(2)这只老虎太小了,还不能被杀。此意对tiger来说,是被动的动作。 1.5“及物动词+宾语”结构 (6)I found Jim an experienced teacher. 及物动词found后面接了两个名词Jim和an experienced teacher。这句话有两个意思:(1)我发现吉姆原来是一位有 经验 的老师。(2)我为吉姆找到了一位有经验的老师。 1.6并列连词and (7)Tom and Lucy are married. 此句可理解为:(1)汤姆和露西两个成了亲。其中and连接两个名词,构成一个简单句。(2)汤姆和露西两个都已结婚。该句可看作一个并列句。 1.7悬挂式否定词not (8)His object is not to eat. 此句产生的两种意思为:(1)他的目的不是吃。作此意讲时,is和not的关系紧密,可写作isn’t。(2)他的目的是绝食。作此意讲时,not与to eat的关系紧密,形成“绝食”的含义。因此not是悬挂式的(即可以自由摆动)。 1.8悬挂式代词 (9)The man informed his brother that he should lose weight. 人称代词he位于两个名词the man和his brother之后,句意变得模糊:(1)这个男的告诉他的哥哥他自己应该减肥。人称代词he代指the man。(2)这个男的告诉他的哥哥他应该减肥。这时人称代词he代指his brother。 1.9悬挂式状语修饰成分 (10)The people who saw the play frequently praised it. 这里的frequently很难说是修饰saw the play还是praised的,因为状语修饰成分是“悬挂的”,所以产生了两个意思:(1)经常看戏的人们称赞了它。(2)看了这出戏的人们频繁地称赞它。 1.10悬挂式定语修饰成分 (11)Lily likes the vase on the table which she bought yesterday. 此句中的which she bought yesterday是定语从句,这个定语从句可认为是修饰vase,也可以认为是修饰table。也引起了歧义:(1)莉莉喜欢放在桌子上的那个昨天买的花瓶。(2)莉莉喜欢放在昨天买的桌子上的那个花瓶。 2.词汇歧义(Lexical Ambiguity) 伍谦光(1995∶199)指出:“‘词汇歧义’是指由于对句子中某一个词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而产生的歧义。” 2.1因“一词多义”(Polysemy)引起的歧义 Robert.A.Hall指出“人们在各种不同场合赋予一个词以各种不同的意义。这些意义自然也就是这个词的真正涵义”(周立人,1997∶4)。由此可见,一个词的词义往往是多义的。侯国金(1998∶66)说:“一个词若具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便是‘多义词’。”因此,用多义词 造句 就可能产生歧义。当然,只要我们把多义词放到一定的语境里,一般可以避免歧义。不过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个多义词的两个不同意义在句子中都讲得通,这样,句子就产生了歧义。下面是一些实例: 2.1.1名词 (12)Mr.Smith gave me a ring yesterday. 句子中的ring可理解为“戒指”,也可理解为“打电话”。 2.1.2动词 (13)He painted a tree. 此句中的painted可作“涂上油漆”解,也可作“用颜料画”解。 2.1.3形容词 (14)It is hard. 句中的hard可作“艰难的”解,又可作“坚硬的”解。 2.1.4副词 (15)The man was walking backwards. 句中的backwards可作“向后”解,又可作“背朝后”解。 2.1.5介词 (16)The vase is on the television. 此句中的on,可作“在……之上”解,也可作“上了电视屏幕”解。 2.1.6连词 (17)Oil the machine in case it gets rusty. 句中的in case可解释为“以防”,也可解释为“如果”或“当……时候(尤其在美国英语中)”。 2.1.7代词 (18)You should be quiet. 句中的You可以是主格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也可以是不定人称代词,泛指“任何人”。 2.1.8数词 (19)She is a mother of sixteen. 句中的基数词sixteen既可作“十六岁”解,又可作“十六个孩子”解。 2.1.9冠词 (20)It can be moved by a child. 句中的不定冠词a既有数量的概念,即“one”的意义,也有种类的概念,即指孩子,而不是大人或 其它 什么东西。 2.2因“完全同形同音异义词”(Perfect homonyms)引起的歧义 林承璋(1997∶82)认为:“同形同音异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具有相同形式不同意义的现象。”具体来说,同形同音异义词是指意义不同、读音和拼写都相同或意义不同、但在读音或拼写某一方 面相 同的词。 完全同形同音异义中的B类由于读音、拼写和词性都相同,所以易引起歧义。下面是一些实例: (21)a.John drove to the bank. b.He was attracted by the ball. c.The tourists passed the port at midnight. 这三个例句中的bank,ball,port都属于完全同形同音异义词,即读音、拼写和词性都相同,但由于意义不同而引起了歧义。例(21)a中的bank既可以理解为“银行”,又可以理解为“河岸”。例(21)b中的ball既可以理解为“球”,又可以理解为“正式舞会”。例(21)c中的port既可以理解为“港口”,又可以理解为“葡萄酒”。 3.语音歧义(Phonological Ambiguity) 伍谦光(1995∶200)指出:“‘语音歧义’往往是由于句中词语的‘连续’而产生的歧义。”语音歧义多出现于口语中,主要是由上图表中的同音异义词以及部分同形同音异义中的C类(即一些意义不同,但某些语法形式相同的词(Homoforms))造成的。下面是一实例: (22)“面包是怎么做的?” “这我知道!”阿丽丝热心地叫道。 “准备一些面粉(flour)——” “到哪儿去采花(flower)?”白女王问道,“花园里还是树篱上?” “咦,面粉不是采(picked)来的,”阿丽丝解释道, “它是磨(ground)出来的——” “那要多少英亩土地(ground)呢?”白女王又问道。 ——刘易士·卡罗尔《阿丽丝漫游奇境记》 上面这一段文字因为运用了语音歧义,造成了很好的幽默效果。首先flour与flower是同音异义词,因此白女王把面粉flour理解成了花粉flower。其次阿丽丝用的ground是动词grind(磨碎、碾碎)的过去分词,而白女王把ground理解成了“土地”。这一组就是笔者认为的由意义不同、但某些语法形式相同的词(Homoforms)造成的语音歧义。 4.结论 许多研究语言中的歧义现象的学者都认为,我们说话和写 文章 都应力求“准确、简明、生动”,避免歧义。不过歧义也并不只有消极的作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歧义同样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如在商业 广告 、政治宣传中,歧义都达到了很好的幽默诙谐的效果。本文从语法、词汇和语音的角度分析了英语中的歧义类型。当然,有些提法还有待商榷(比如因“完全同形同音异义词”引起的词汇歧义,由“意义不同、但某些语法形式相同的词”引起的语音歧义等),以便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Lyons,J.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Saeed,J.I.Semantics[M].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 Itd,1997. [3]陈汉生.基础英语中的几种歧义现象[J].外国语,1994,(4):72-74. [4]侯国金.英语语言学精要回答与考试指南[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5]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林承璋.英语词汇学引论(修订版)[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7]维多利亚·弗罗姆金,罗伯特·罗德曼.语言导论[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8]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 教育 出版社,1995. [9]周立人.英语歧义类例论析[J].国外外语教学,1997,(1):1-7.

321 评论

相关问答

  • 语言学论文答辩的问题

    毕业论文答辩是一种有组织、有准备、有计划、有鉴定的比较正规的审查论文的重要形式。为了搞好毕业论文答辩,在举行答辩会前,校方、答辩委员会、答辩者(撰写毕业论文的作

    撒野撒野王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汉语言毕业论文答辩提的问题

    1、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2、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3、全文的基本框架、基本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4、全文的各部分之间逻辑关系如何? 5、

    冬雨霏霏nz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现代汉语歧义问题研究论文

    小王的老师是不是歧义句?答:不是的,不要多想。

    贝贝花儿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英语歧义毕业论文

    还在学校的话,去学校的机房可以查期刊网,不用花钱的,从图书系统可以进,一般的啊。你也可以登录中国知网查,很多的资料的,要是在学校外面,网上这种论文看一篇都要大概

    吃货肥仔喵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歧义本科毕业论文

    都什么年代了,现在哪有给你稿费的,评职称论文都是收费的,除非你是知名的学者,可能会不要钱给你发表,一般都是要钱的,很郁闷,我可以给你点经验,我回答过很多这样的问

    小猴小吃货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