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86

小特别16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三个代表的提出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英子888888

已采纳

山师路人丙飘过~~~ 一楼的回答我在豆丁上看到了,貌似不行啊

271 评论

lilyspirit00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理论描述中,内在地包含着关于社会和谐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有助于我们对正在进行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作出理性的和规律性的把握。 一、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是以实践为基础和纽带的和谐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是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过程和实践活动的结晶,实践活动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和纽带。 1、社会和谐是人类实践生活的展开形式 社会和谐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和谐是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它是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人类实践既是社会和谐的存在方式,又是社会和谐的动态活动过程。人类社会和谐就是在这一存在方式和活动过程中生存和发展的。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活动方式,亦即社会和谐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同社会存在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说,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本质上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也就是实践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实践既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又是社会和谐本身,这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实践本体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以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矛盾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它既是一种社会理想,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机制,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实践结果;它不是静态的、抽象的社会完美模式,而是社会完美的实践目标与过程的统一。 2、社会和谐是人在实践基础上对人类社会的把握 社会和谐是人作为实践主体对人类社会的把握。在马克思那里,从实践活动来把握和认识人类社会与以人类主体为坐标系来认识和把握它们是一致的。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中,马克思把“感性的人的活动”、“实践”、“主体”三者等同看待。在他看来,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人不仅生活和活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而且又不断地变革和创造自己的社会关系。社会存在是自己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它是人的实践活动的静态存在形式,而人的实践活动是它的动态表现。实践活动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主体与客体通过一定的中介系统能动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这种双向对象化过程就是人与外部世界之间、实现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人本化的现实辩证否定运动。 由此可以看出,实践活动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亦即社会和谐的存在方式,它是主体自身不断重建的活动。它既把人同动物区别开来,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更新的更高统一和联系的基础和纽带;也是把人联合起来,建立社会联系和形成社会和谐的基础和纽带;同时还是实现物质的东西和观念的东西相互转化,亦即实现社会和谐理想向社会和谐现实转化,联结和沟通主观和客观关系的基础和纽带。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纽带,通过激发人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人的实践的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过程,并引导这个过程向着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 3、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承认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展开形式,承认从主体地位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就必须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历史的主人。因为,社会存在是人民的存在,是人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也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过程。由此看来,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它的基本内容不是已定的或预定的,主要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创造的自为的物质存在形式,人类实践活动形成和表现人的现实的家园,活动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创造了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文化财富,人民群众的实践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 由于人类社会历史是由一个现实的社会演化和发展而成的,而人类社会和谐又是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把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看作是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必然得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的结论。创造社会和谐的实践活动,作为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活动方式,是人对外部世界的一种否定性关系,它内在地包含着作为推动社会和谐的原则和创造社会和谐的原则的否定性辩证法。人不像动物那样肯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状态,消极地适应外部世界,而是以自身的实践活动否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状态,赋予它以合乎人类目的或需要的形式,使“自在之物”成为人的目的的“为我之物”。也就是说,通过主体客体化的运动,使人的活动和本质力量凝结和体现在作为活动结果的对象上,创造一个和谐的、动态的“人化世界”;与此同时,通过客体主体化的运动,使客体的本质规定和规律内化为主体的运动和本质力量,这是人的创造活动和本质力量在更高基础上的回复,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种内含于实践活动之中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既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实践过程本身,又是创造社会和谐的方法论之源。 把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看作创造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实事求是,走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应把“实事”理解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展开形式,“求是”就是要认识、掌握、运用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规律。由此看来,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就是人民群众从事实践活动并主动把握人民群众实践活动规律的思想路线。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基础,就是要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出发,对其实践活动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再去指导实践,不断开拓创造社会和谐新的历史,这是一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道路。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和谐社会和谐总是表现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社会和谐既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一般标志,又是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最终表现形态。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1、社会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和谐 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生活状态,往往表现为社会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和谐。所谓社会进步,是指社会的前进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的更替、社会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进化和变革。社会进步首先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具体历史进程。当活跃的生产力打破了陈旧的生产关系的桎梏,并建立起新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时,旧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被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所代替,生产力就得到了解放,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使社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人类社会的历史便进入一个新的和谐阶段。社会进步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的出现,只是标志着某一旧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的结束,而并不意味着社会发展的终止。任何一个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都会按照辩证法和它的历史必然性有所前进,有所发展,都会在这个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的范围内进行某些改革和调整,从而或多或少地推动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对于历史上依次出现的各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和谐,都应当肯定它们在社会进步中应有的地位,因为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2、社会和谐是人类文明的和谐 自从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人类文明的历史。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表现,是客观世界被人化的程度,是标明文化发展亦即社会进步的程度的特殊形式。“文明”一词的拉丁文原意为公民的、社会的、国家的,通常被用来说明存在于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区的社会文化共同体。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如傅立叶等,曾提出用“文明”的概念来划分人类历史。近代美国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根据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把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分为“三个主要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恩格斯肯定了摩尔根以生活资料生产进步作为人化的根本标志和文明的基本尺度,作为划分原始社会史的基本原则,“蒙昧时代是以获取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工产品主要是用作获取天然产物的辅助工具。野蛮时代是学会畜牧和农耕的时期,是学会靠人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生产的方法的时期。文明时代是学会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时期,是真正的工业和艺术的时期。”恩格斯在这里把文明相对于蒙昧和野蛮,文明标志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一种进步,象征着人类的解放。蒙昧和野蛮则标志着人化的程度,象征着人类从动物界分享的程度。所以,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的总和,人类离动物越远,标明人化程度越高,人类文明就越发展,社会和谐的文明基点就越高,内容就越丰富。 3、社会和谐是历史的、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当我们具体地考察某种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现象时,会发现极其复杂的情况。例如,在今天看来,奴隶制是不人道的、蒙昧时代是落后的文明,应予以否定。但如果抽象地说奴隶制不人道,蒙昧时代不文明,它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一种社会退步或社会落后,那么就是错误的。正如恩格斯所说:“用一般性的词句痛骂奴隶制和其他类似现象,对这些可耻的现象发泄高尚的义愤,这是最容易不过的做法。可惜,这样做仅说出了一件人所周知的事情,这就是:这种古代的制度已经不再适合我们目前的情况和由这种情况所决定的我们的感情。但是,这种制度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什么存在,它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关于这些问题,我们并没有因此而得到任何说明。如果我们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一下,那我们就一定会说——尽管听起来是那么矛盾和离奇——在当时的条件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以牺牲族类大多数人的利益,换取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发展,就这个意义上说,采用奴隶制也是一种巨大的社会进步。马克思也指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构成了贯穿于人类及其社会发展的始终的“永恒的必然性”,“像野蛮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为了维持和再生产自己的生命,必然与自然进行斗争一样,文明人也必须这样做;而且在一切社会形态中,在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中,他都必须这样做。”可见,从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的认识和运用来讲,蒙昧时代同样是建立在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基础之上的,因而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进步阶段。因此,对社会和谐的任何问题,无论是表现为社会进步还是表现为人类文明,都必须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考察,把社会和谐看成是具体的、历史的和谐,把历史长河中依次更替的几种社会形态看作社会进步和社会和谐的阶梯,把社会和谐观建立在一系列社会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社会和谐的历史规律。 4、社会和谐是一种历史趋势 马克思主义还认为,社会和谐作为一种动态的和谐、一种社会生活状态,它总是表现为一种趋势,并且其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首先,社会和谐的深刻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在这两对矛盾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起着决定作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最终决定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经济、政治乃至思想文化领域的协调和谐发展。其次,社会和谐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新的社会和谐的确立是建立在抛弃旧有的那些陈旧的、过时的东西同时又保存、发扬了那些积极的、有价值的和谐因素基础上的。它是一种社会运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形式。再次,社会和谐也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亦即社会和谐的创造者,是新生产力的代表,是创造社会和谐的决定力量。只有人民群众才能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真正动力。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还认为,社会和谐虽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不是自发的过程。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在创造社会和谐的历史中活动的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社会和谐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人们在创造社会和谐的历史活动中要实现预期目的,必须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充分自觉地认识社会和谐发展的规律,按照历史规律来创造社会和谐的历史,实现历史必然性和人的意志活动的统一。 说到和谐,有人这样比喻:年有春夏秋冬是和谐,月有阴晴圆缺是和谐,阳光烂是和谐,风雨雷电也是和谐……和谐不是清一色,不是铁板一块而是五彩斑斓、活力纷呈。 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发展进步的。和谐是运动中的平衡,差异中的协调,纷繁中的有序,多样性中的统一。“和而不同”,差异的和谐才有美。和谐不是要取消各种差异与矛盾, 不是追求“无差别境”,而是使各种差异形成一种合力,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认识差异、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因素,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义。 和谐社会重在建设,重在实干。如果一说和谐,便一团和气,一路“抹”,一味“哄”,就会累积隐患。如果以和谐装门面,回避矛盾和问题,必将适得其反。实现和谐,看似软功夫,实是硬功夫。不打击违法犯罪,就没有公平正义;不惩治腐败,就没有政清和;不抑制“八耻”,就难倡“八荣”……矛盾时时有,矛盾处处在,不能漠视,不可懒怠,不可推脱,越难越迎头而上,越棘手越敢碰硬,惟此才有出路,才达向和谐。 解决矛盾,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要使矛盾方对立统一,差异相对均衡、相对中和。这就需要我们以和谐理念、和谐精神、和谐的方法看待、分析、解决矛盾,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有理、有节、有度,促进事物的健康发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名主持人,自2005年以来,劝说4名在逃嫌疑人弃暗投明,投案自首。她的“亲和力”,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和谐精神。 我们对待矛盾和问题,可以做工作,但不能迁就;可以有耐心,但不能姑息。利益有冲突,可以通过沟通、协商、契约的方式去决,激化矛盾不可取。面对不平、不公、不正,可以诉求、争取,走极端大可不必。事情紧急则当断立断;矛盾需要缓冲,就要冷处理。一句话,怎么于和谐有利怎么处理。这不是叫人软、拖、慢,而是要言当其时,功当其是,正确地解决矛盾和问题。 “和谐社会”当活力四射,充满生机与活力。达到这个目标,不可能如顺水行舟般轻松惬意。和谐尽在解决问题中,实现和谐要有胆识,要有勇气。敢于正视矛盾,善于解矛盾,应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功

294 评论

彩衣girl

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二、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师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出发,教育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目标要求: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具体要求,在全校师生中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并把此项活动与师德教风建设和“勤俭自强”创建文明校园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动员、典型教育、自我反思、检查督导,大力提高师生自身素质,促进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四、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3月26日-4月1日) 1、利用周一教师例会时间,召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动员会,组织学习“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理解其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印发“八荣八耻”材料至各年级、各班、各处室,使全校师生了解“八荣八耻”内容。各班要将材料或宣传画张贴上墙。 3、在校园内布置“八荣八耻”宣传栏,营造学习氛围。 (二)活动开展阶段(4月2日-7月1日) 1、全体教职工要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认真学习“八荣八耻”内容,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主题写一篇征文,于下周一上午分别交所属年级、处室负责人,收交结果记入职业道德考核。 2、各班要举办学习“八荣八耻”主题班会,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教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循善诱,使“八荣八耻”的教育内容入眼、入耳、入脑、入口、入心,使学生能熟记具体内容,学校于本周内抽查学生记诵情况,使之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和基本的道德情感。 3、周一升旗仪式,由校团委以学习“八荣八耻”为教育内容,对全体同学发出倡议。号召广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思想上积极追求上进,在学习上刻苦努力,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在行动上坚决反对有损民族形象的丑恶行为,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把“八荣八耻”作为心灵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新风尚。 4、校园之声和校园信息中心开办“八荣八耻”系列报道,宣传报道活动进展情况,宣传学习活动中涌现出先进事例。 5、举办“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骨干培训班,以各班班长、团支部书记为培训对象,培训以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6、清明节期间,由团委组织团员扫墓,同时开展“知荣拒耻、成长成才”演讲比赛征文比赛。 7各班出一期“知荣拒耻”为主题的板报,学校组织评比。 8“五四”青年节期间,由团委组织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 9、开展“知荣拒耻、从我做起”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活动,设立文明监督员,创建文明校园。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兴起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热潮。学校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监督检查全体师生的学习情况。领导干部要学在前面,用在前面,做学习的表率和模范。 2、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橱窗等载体,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和表彰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师生,感动社会。 4、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课堂,针对学生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积极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 5、密切结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 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和谐指的不是完全同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追求的完美结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我们党从来都强调,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党领导的各项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要要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都得到尊重、创造活动都得到支持、创造才能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都得到肯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利益关系协调的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之间出现了利益分化、利益矛盾突出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包括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利益关系,首先要把坚持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其次,要建立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依法及时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秩序、稳定的机制作保障。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方针。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成员和睦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必然要求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必要的,但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是提高效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把竞争推向极端,就会造成人心的沦丧,道德的败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当重视科学理论的学习,尤其要学习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够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只有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才能引导人们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坚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念;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统揽全局,更好地推进建设中的各项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走上了新的道路,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已雄辩地证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和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忠诚积极地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增强全局观念,树立大局意识,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自觉做到局部服从全局,小局服从大局,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随着建设工作的开展,必然会影响到部分人的实际生活,必然会触及到部分人的利益调整,在个人家庭和亲朋好友利益受到损失的时候,要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影响,顾全大局,自觉服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每个党组织都成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坚强堡垒,每个党员都争做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先锋模范,始终保持先进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拓进取,绝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每个党员干部都必须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勇于创新。要摆脱落后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的束缚,破除自我封闭、地方保护、部门利益至上的错误意识,树立变革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摒弃不愿承担风险和责任的错误荣辱观、得失观,树立敢定事、肯干事、干好事的正确政绩观,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确立起强烈的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机遇意识、效益意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殚精竭虑,顽强拼搏,这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是成就大事业的先决条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大力发扬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无论所在岗位、职责、性质有什么不同,都要坚持对党和人民负责的原则,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就要对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做到热情不退、作风不松、干劲不减。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就要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树立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创业精神,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以先进为目标,向标兵看齐,树一流标准,做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就是要破除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的思想,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念,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扎扎实实地抓好工作,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认认真真办事。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就是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意志不消沉,不怨天忧人,不等不靠不要,而是克难求进,艰苦创业,勇往直前。立足岗位,无私奉献,还要求我们正确地看待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做表面文章,不图一时风光,增强责任意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记党的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就是要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共产党员作为先进分子,就必须始终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前沿,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认真研究经济工作,努力把握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顺应生产力发展的最新要求,使自己成为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提高各项工作的成效。提倡务实的作风,求实的精神,就是要有落实的能力,踏实的苦干,做到贯彻上级指示不当“放像机”,结合实际进行再创造;学习外地经验不当“模拟机”,为我所用进行再提高;调查研究不当“录像机”,去粗存精进行再升华;出现问题不当“灭火机”,总揽全局进行再思考,卓有成效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自觉学习科学技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善于运用当代最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高效率、高速度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科学技术与高素质的人才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作为社会先进分子的共产党员肩负着组织人民群众提高素质、发展经济的重任。只有顺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每个共产党员都要特别重视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重视科技知识的掌握,善于将新知识、新经验应用于决策和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层次和领导水平。根据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有关专业知识,特别是财税、信息网络、外经贸、现代金融、法律以及领导科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使命和神圣职责,需要全体共产党员一起去努力。作为共产党员也唯有保持先进性,才能不辱使命,才能做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者,始终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前沿,为促进经济腾飞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做出应有的贡

213 评论

百拜嘟嘟

找些工作积极忘我、符合我国社会传统道德规范认知的事例来,再戴上个“三个代表”或是“荣辱观”的帽子,就行了。这种放之四海皆准的所谓新思想,新理论,你随便找一个历史上的名人出来,都能说的通。比如文天祥,你能说他不“三个代表”、不“荣辱观”?比如林则徐、焦裕禄、雷锋……等等待等,只要是个正面宣传的形象,就可以说他“三个代表”、“荣辱观”,就看你怎么根据公式套话了。

209 评论

爱吃爱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地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既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是对其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不仅全面论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 们党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且深刻阐明了它对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具有的指导意义。 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党的建设理论,首要问题是党的性质的理论。坚持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和党的建设理论的核心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抓住这一核心问题,进一步揭示了党的性质的本质内涵,并把党的先进性在新形势下具体化,从根本上解决了在新时期如何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这不仅为在新世纪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检验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提供了根本标准。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有许多具体检验标准,但根本标准是“三个代表”,它决定着其他具体标准。只要 们以“三个代表”为根本标准,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就一定能够把 们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始终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得到人民群众信赖和拥护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执政兴国的根本指针。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取得全国政权成为执政党之后,所处地位、历史任务和客观环境都发生了许多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如何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 们党巩固执政地位、使国家兴旺发达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发生演变、执政的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的深刻教训告诉 们,在风云变幻、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实存在着政权得而复失的现实危险,要保证共产党长期执政、保证社会主义江山千秋万代永不变色,解决好执政兴国的问题是一项极其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夺取政权、巩固政权,除了政治路线正确和组织上巩固这些自身条件之外,还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物质条件,即由先进的生产力提供的物质基础;二是思想文化条件,即由先进文化作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三是政治条件,即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了这些基本条件,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 们都完全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只要 们认真按照“三个代表”指引的方向、提出的要求去做,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真正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们党执政兴国的目标和任务就一定能够顺利实现。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 国社会主义制度自 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 们党成立以来全部历史经验、特别是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又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推进 国社会主义制度自 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党领导人民建立的迄今为止最科学、最合理的制度。这一制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拥护。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也要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构成,逐步完善和发展这些制度,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领三大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不仅指明了三大文明建设的方向目标和基本要求,而且为完善和发展 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只要 们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基本要求,就一定能够不断完善和发展 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把 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94 评论

与食俱进a

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二、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师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德育工作,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出发,教育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自觉养成“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目标要求: 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具体要求,在全校师生中开展集中学习教育活动,并把此项活动与师德教风建设和“勤俭自强”创建文明校园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学习动员、典型教育、自我反思、检查督导,大力提高师生自身素质,促进教育教学整体水平再上新台阶。 四、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3月26日-4月1日) 1、利用周一教师例会时间,召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动员会,组织学习“八荣、八耻”的具体内容,理解其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印发“八荣八耻”材料至各年级、各班、各处室,使全校师生了解“八荣八耻”内容。各班要将材料或宣传画张贴上墙。 3、在校园内布置“八荣八耻”宣传栏,营造学习氛围。 (二)活动开展阶段(4月2日-7月1日) 1、全体教职工要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认真学习“八荣八耻”内容,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主题写一篇征文,于下周一上午分别交所属年级、处室负责人,收交结果记入职业道德考核。 2、各班要举办学习“八荣八耻”主题班会,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教育内容,由浅入深、循循善诱,使“八荣八耻”的教育内容入眼、入耳、入脑、入口、入心,使学生能熟记具体内容,学校于本周内抽查学生记诵情况,使之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和基本的道德情感。 3、周一升旗仪式,由校团委以学习“八荣八耻”为教育内容,对全体同学发出倡议。号召广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思想上积极追求上进,在学习上刻苦努力,在生活上勤俭节约,在行动上坚决反对有损民族形象的丑恶行为,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遵守社会公德和校规校纪。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把“八荣八耻”作为心灵的准则和行动的指南,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新风尚。 4、校园之声和校园信息中心开办“八荣八耻”系列报道,宣传报道活动进展情况,宣传学习活动中涌现出先进事例。 5、举办“社会主义荣辱观”学习骨干培训班,以各班班长、团支部书记为培训对象,培训以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6、清明节期间,由团委组织团员扫墓,同时开展“知荣拒耻、成长成才”演讲比赛征文比赛。 7各班出一期“知荣拒耻”为主题的板报,学校组织评比。 8“五四”青年节期间,由团委组织新团员入团宣誓仪式。 9、开展“知荣拒耻、从我做起”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活动,设立文明监督员,创建文明校园。 五、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兴起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热潮。学校成立专门领导小组,监督检查全体师生的学习情况。领导干部要学在前面,用在前面,做学习的表率和模范。 2、充分利用学校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橱窗等载体,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3、深入挖掘、大力宣传和表彰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人物,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师生,感动社会。 4、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入课堂,针对学生特点,科学设计教育内容,积极渗透社会主义荣辱观。 5、密切结合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强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要求,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 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和谐指的不是完全同一,而是指事物多样性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创造性地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与我们党治国理政追求的完美结合。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我们党从来都强调,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始终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我们党领导的各项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要要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都得到尊重、创造活动都得到支持、创造才能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都得到肯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利益关系协调的社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成员之间出现了利益分化、利益矛盾突出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包括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利益关系,首先要把坚持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其次,要建立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依法及时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秩序、稳定的机制作保障。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方针。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成员和睦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成员之间的关系上,必然要求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是必要的,但竞争离不开合作。竞争是提高效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把竞争推向极端,就会造成人心的沦丧,道德的败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每一位共产党员都应当重视科学理论的学习,尤其要学习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够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只有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才能引导人们紧紧抓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精髓,坚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念;只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统揽全局,更好地推进建设中的各项工作。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走上了新的道路,这些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已雄辩地证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的基本路线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在邓小平理论和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忠诚积极地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定要增强全局观念,树立大局意识,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自觉做到局部服从全局,小局服从大局,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随着建设工作的开展,必然会影响到部分人的实际生活,必然会触及到部分人的利益调整,在个人家庭和亲朋好友利益受到损失的时候,要正确认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影响,顾全大局,自觉服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每个党组织都成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坚强堡垒,每个党员都争做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先锋模范,始终保持先进性。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开拓进取,绝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每个党员干部都必须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勇于创新。要摆脱落后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的束缚,破除自我封闭、地方保护、部门利益至上的错误意识,树立变革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摒弃不愿承担风险和责任的错误荣辱观、得失观,树立敢定事、肯干事、干好事的正确政绩观,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的奉献精神。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身先士卒,身体力行,确立起强烈的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机遇意识、效益意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立足岗位,无私奉献,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殚精竭虑,顽强拼搏,这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是成就大事业的先决条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大力发扬立足岗位,无私奉献的精神。无论所在岗位、职责、性质有什么不同,都要坚持对党和人民负责的原则,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就要对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做到热情不退、作风不松、干劲不减。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就要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树立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创业精神,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以先进为目标,向标兵看齐,树一流标准,做一流工作,创一流业绩。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就是要破除贪图安逸、追求享受的思想,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除非分之念,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扎扎实实地抓好工作,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认认真真办事。立足岗位,无私奉献,就是要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意志不消沉,不怨天忧人,不等不靠不要,而是克难求进,艰苦创业,勇往直前。立足岗位,无私奉献,还要求我们正确地看待政绩,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做表面文章,不图一时风光,增强责任意识,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记党的宗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就是要集中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共产党员作为先进分子,就必须始终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前沿,始终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认真研究经济工作,努力把握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必然趋势,顺应生产力发展的最新要求,使自己成为经济工作的行家里手,提高各项工作的成效。提倡务实的作风,求实的精神,就是要有落实的能力,踏实的苦干,做到贯彻上级指示不当“放像机”,结合实际进行再创造;学习外地经验不当“模拟机”,为我所用进行再提高;调查研究不当“录像机”,去粗存精进行再升华;出现问题不当“灭火机”,总揽全局进行再思考,卓有成效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自觉学习科学技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善于运用当代最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高效率、高速度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科学技术与高素质的人才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作为社会先进分子的共产党员肩负着组织人民群众提高素质、发展经济的重任。只有顺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掌握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成为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每个共产党员都要特别重视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重视科技知识的掌握,善于将新知识、新经验应用于决策和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层次和领导水平。根据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有关专业知识,特别是财税、信息网络、外经贸、现代金融、法律以及领导科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使命和神圣职责,需要全体共产党员一起去努力。作为共产党员也唯有保持先进性,才能不辱使命,才能做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者,始终站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前沿,为促进经济腾飞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319 评论

相关问答

  • 三个代表的提出论文

    山师路人丙飘过~~~ 一楼的回答我在豆丁上看到了,貌似不行啊

    小特别16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文格式检测提示没有三线表

    右键在表格里选“边框和底纹”,在预览哪里将不需要的竖线去掉。

    夏可兒雲卿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三个代表论文2000字

    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分析和理论描述中,内在地包含着关于社会和谐的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和谐思想,有助于我们对正在

    超级懒喵喵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出版和发表是一个意思吗

    出版:1.把书刊、图画等编印出来;2. 泛指书刊、图画等的编辑、印刷、发行等工作。 发行:释义:发出新货币、新书刊等, 出版物经发行人员、渠道经销商、书店、邮

    真真麻烦啊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菲利普提出的研究论文阅读密码表

    为什么写这本书? 作者打开了学术阅读和写作的“黑箱”,教会我们如何对学术论文进行解码和批评,如何从学术文章中获取的信息。 本书着眼于教会学生(写毕业论

    yidiandian100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