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33

cynthiahql
首页 > 学术期刊 > 文艺思潮论文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麦生啤酒

已采纳

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书店1989年版。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10、【挪威】陶丽·莫依:《性与文本的政治: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林建法等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11、刘思谦:《“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2、【美】莫瓦:《性别/文本政治》,春风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13、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女性主义参考书目14、刘慧英:《走出男权传统的樊篱:文学中男权意识的批判》,北京:书店1995年版。 15、林丹娅:《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论》,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6、林树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7、鲍晓兰主编:《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书店1995年版。 18、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9、荒林:《新潮女性文学导引》,湖南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20、【德】温德尔:《女性主义神学景观》,习承俊译,北京:书店1995年版。 21、陈惠芬:《神话的窥破——当代中国女性写作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版。 22、李银河主编:《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精选》,北京:书店,1997年版。23、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24、【美】克拉夫:《女性主义思想:欲望、权力及学术论述》,夏传位译,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7年版。25、王政等主编:《社会性别研究选译》,北京:书店1998年版。26、【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陶铁柱等。

186 评论

那个啥来着呢

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快来看看吧!

[1] 张炬. 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2] 薛富兴. 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J]. 文艺研究. 2001(03)

[3] 肖鹰. 青春偶像与当代文化[J]. 艺术广角. 2001(06)

[4] 时宏宇. 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现代阐释[J]. 齐鲁艺苑. 2003(01)

[5] 余颖. Agora--广场精神的复兴[J]. 规划师. 2002(11)

[6] 秦军荣.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7] 张宁. 文化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象[D]. 武汉大学 2011

[8] 顾 萍. 浅谈对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自律与他律的理解[J]. 皖西学院学报. 2002(03)

[9] 周小仪. “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J]. 外国文学. 2002(02)

[10] 陈刚. 阿多诺对当代美学的意义[J]. 文艺研究. 2001(05)

[11] 伽茨,金经言. 关于自律美学的若干批判性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2001(02)

[12] 李胜清. 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3] 程小牧. 自律与形式:看待现代主义的一种角度[J]. 江海学刊. 2002(01)

[14] 李俊. 艺术本质论:走出自律与他律的双重困境[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1(06)

[15] 许敏玉. 商业视域下广告审美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16] 冯丽荣.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美学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7] 刘泰然. 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8] 黄怀璞. 关于审美问题的非艺术性思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19] 陶东风. 流行文化呼唤新的研究范式──兼谈艺术的自主性问题[J]. 文艺研究. 2001(05)

[1] 赵雅妮,刘海. 青年文化的变奏:从“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审美”的文化消费[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1)

[2] 卫华. 波希米亚运动与历史先锋派的艺术行为理路[J]. 求索. 2010(05)

[3] 刘海.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以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为契机[J]. 文艺争鸣. 2011(17)

[4] 刘海. 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J]. 人文地理. 2011(03)

[5] 徐岱. 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 东疆学刊. 2006(03)

[6] 陈剑澜. 从感性学到审美乌托邦--现代美学早期的一段问题史[J].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6)

[7] 刘海. 倒塌的围墙与崛起的读者[J]. 长江学术. 2010(04)

[8] 杜吉刚. 文学艺术自律--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9] 阿格妮丝·赫勒,傅其林. 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J]. 东方丛刊. 2007(04)

[10] 杜吉刚. 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11] 乔国强. 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8)

[12] 胡亚敏. 审美·资本·日常生活--评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J]. 文艺研究. 2006(11)

[13] 刘思聪. 回到生活的艺术--简述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J]. 文艺评论. 2006(05)

[14] 刘嵘. 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J]. 艺术百家. 2006(05)

[15]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J].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5)

[16] 周朔. 审美形式、艺术自律、革命--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三个关键词[J]. 东岳论丛. 2006(04)

[17] 王泽庆. 艺术自律的辩证法[J].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4)

[18] 刘海. 审美内视与空间弥合--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解剖意境的本质[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19] 李彤. 艺术的自律和研究的自蔽--关于书法史研究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02)

[20] 刘海. 流行文化:作为“情感场”中后现代“情感消费”场域论[J]. 兰州学刊. 2010(03)

[21] 刘海. 日常生活审美化抑或审美符号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质疑[J]. 电影评介. 2010(01)

[22] 冯黎明.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 陈文红. 在“艺术”之外思考艺术[J]. 文艺研究. 2005(01)

[2] 张相轮. 当代审美文化发生发展的`自律和他律[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6(04)

[3] 陶巧丽. 在先锋与自律的艺术之间[J]. 艺术界. 2006(02)

[4] 沈语冰. 现代艺术研究中的范畴性区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J]. 艺术百家. 2006(04)

[5] 施立峻. 艺术自律性与当代中国语境--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美学的艺术自律性原则理论出发[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6] 宋世明. “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 求是学刊. 2006(03)

[7] 吕景芳. 自律与他律--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01)

[8] XU Fa-chao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认识、游戏与想象--对文学功利性问题的思考[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04)

[9] 郑国庆.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及介入[J]. 读书. 2003(10)

[10] 聂运伟. 商品化时代的文艺自律[J]. 文艺研究. 2003(05)

[11] 沈语冰. 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阿瑟·丹托的艺术批评观(上)[J]. 世界美术. 2003(03)

[12] 邓艺梅. 关于近代西方“艺术的自律”概念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5(02)

[13] 陈明. 对构建和规范艺术形态范畴的思考[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4] 涂蓉蓉. 关于观念性绘画发展的思考[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5] 詹艾斌.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艺术的辩护[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01)

[16] 凌海衡. 阿多诺论文化工业与现代艺术[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17] 杜吉刚. 西方诗学中的文学符号自律观念及其人学本质[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18] 李健,翁再红. 论合理化进程中的艺术自律[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01)

[19] 刘万勇. 新批评“自律性”文学观源流探[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287 评论

kele870401

浅析现代舞欣赏的角度

摘 要: 本文从现代舞的起源方面开始讲述现代舞,帮助大家更深的了解现代舞的发展以及变革,现代舞是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中发展到现在,现代舞在发展中经历了怎么样的磨难,并且还从现代舞的创作以及现代舞的审美角度,剖析现代舞的审美方法,使人们了解现代舞和喜欢现代舞。

关键词: 现代舞;创作;审美;即兴接解

提到现代舞的起源要追溯到十九世纪末。从历史上看,最早期现代舞应该属于浪漫主义的产物。作为文艺思潮的浪漫主义,他只要是反对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的文艺教条而兴起的文艺运动。从18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力量开始壮大,于是便要求有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新型文艺。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已经形成,主张摆脱古典形式主义的约束,崇尚创新,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情的文艺思潮遍及西方。现代舞的创始人伊丽多拉.邓肯起来反对古典芭蕾,这是浪漫主义精神在舞蹈领域中的一种表现。

19世纪末,在欧洲的古典芭蕾,由于芭蕾的固定模式越来越偏离思想内容,单纯追求形式和技巧。而在当时不仅舞蹈革新家们认为古典芭蕾成了舞蹈发展的障碍,而且芭蕾本身的革新家也是同样认为有进行改革的必要。

一旦提起了现代舞,很多人都会摇头,不是因为没看过、就是认为看不懂,我们要为现代舞诸如一种新的认识概念,才能被观众更好的接受和欣赏。首先,现代舞应该被视为是一种艺术形式,只是相对于其他舞蹈形式来说,它更注重于舞蹈艺术家内心的感觉而已,并通过形体充分展现出来。欣赏现代舞不应该去强调是不是能够完全的看懂,是不是在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主题或者能不能接受教育,而应该欣赏的是,它通过形体所表达出来的美以及给你带来的那种瞬间的精神上的感受。就象欣赏交响音乐、爵士乐一样,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叫听懂听不懂,而是看音乐本身是否给你带来美感和遐想,还有一种心灵上的瞬间感受。现代舞艺术家也不会刻意去弄一些令人琢磨不透、晦涩难懂的东西,而且是通过现代舞这种艺术形式与其他艺术品种不同的方法来传达内心的感受并给观众带来愉悦和美感。

—、从创作角度看

现代舞蹈艺术创作的理性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生活,也就是说对生活真实的观察、推理与认识,但它是相对感性而言的,是对生活认识的一种高级阶段,是舞蹈编导经过思考、分析、理智的判别,加以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整理和改造,形成概念,判断、推理。而理性是感性认识的飞跃,它反映了事物全体,包括本质和内部联系,也包括一定的哲学辨证性、思想性。在现代舞的创作上,作品的思想性,是由题材现实表现的客观意义和编导的主观思想两方面有机的统一的构成。其中,编导的主观思想,是居于主导的支配地位,它直接影响创造的选择方向。但是,作为舞蹈编导,只有理性的思维也还是远远不够的,它会让舞蹈编导的“眼光”逐渐变得狭隘、昏暗,因此,这就有需要编导具有另外的一种气质即血性。

艺术创作是冲动的、激情的,是“不成疯魔不成活"的,是要使意念得到伸展的,说得再过分点,就是艺术本来就是神经质得,这是一种艺术的境界,支持这种境界的是这种在冥冥之中的一种特殊的.气质——血性。血性是艺术家在现实生活行为中与艺术的创作行为中透露、流露的一种真实特质,血性是充满激情、冲动、想象、灵感和浪漫的,它是靠抽象的直觉来“办事",就因为如此,所以就更需要理性的约束。血性拥有两种真实的情感——真诚和正气,但是这两种真实的情感也是艺术家的一种特质的表现。血性的特质是能升华为“思想英雄"的先决条件,是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中境界的基础,也是周边“人物环境"“感情因素"等多方面原因制造、影响出的天然的“产物”。如现代舞作品《偶人》,这个作品就是充满血性的,它是对生活的一种高度思考、高度凝练、形式高度抽象的比拟化描写的一个很鲜明的例子。

二、从审美角度看

在现代舞的表现中最重要的是“灵魂和内心的表现,是身体的表现力。”现代舞作为一种新兴与中国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他身体的表现可以说也是一种美妙的肢体艺术。现代舞一词并不像古典芭蕾舞或中国安徽花鼓灯那样能说明某一种舞型,所以有些人只把它看做“新兴舞蹈”、“先锋舞蹈”、“前卫舞蹈”的同义语,以强调其“摩登”。但是,如果单一的只从时间概念上看,现代舞如今也并非都是“摩登”的,因此它的发展至今也已经近百年的历史了,就其先驱者邓肯的舞蹈来说,人们至今也称之为“现代舞”,为了使其称谓更能说明现代舞蹈的特质,使用“现代主义舞蹈”一词来称呼更为恰切。

现代主义舞蹈,主要以其美学观念的特殊意义与传统艺术形式相区别。它以反对历史悠久的感念陈旧的古典芭蕾舞开始,进而对一切舞蹈传统观念和陈旧陋习甚至它还要求背离所有大家公认的舞蹈原则,甚至使舞蹈变成一种非舞蹈的艺术表现形式而罕见的存在。美国现代主义舞蹈家海伦.汤米尼斯在其演出宣言中曾这样概括过这一舞蹈流派的与众不同之处:他说现代主义舞蹈是不存在普遍的规律的,每一个艺术家都在创造自己的法典,同时也都在创作自己的现代舞蹈。"

现代舞自“出生”那刻起,就是以欧美两大发源地为主要对象,欧美是现代舞蹈的一个最适应的温室,给现代舞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条件,是现代舞能够以很快的速度发展、提高,直到现在,现代舞的发展一直都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现代舞离人们的生活是越来越近,但至今日,无论哪个国家的现代舞,都有一点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些民族和国家的现代舞的存活、发展、壮大最终都是在自己的生活、时代、文化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身体艺术语言和艺术表达方式。现代舞总是保持着它的活跃、易变的特性。过去现代舞和芭蕾曾一度处于水火不相容的境地,现在则能互相吸收,而且许多舞蹈家还兼通两种舞蹈。一些评论家认为,现代舞的风格今后还会不断变化、发展。作为一种文艺现象,现代舞近年来也引起了中国舞蹈界的注意,现代舞在中国的发展,会是越来越快,对现代舞的研究也正在开始,而在中国人们的心中,也是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接受现代舞,欣赏现代舞,享受现代舞给人们带来的那种美妙的感觉,使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到一个新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隆荫培《舞蹈知识手册》 上海出版社 1999.04.01.

[2]隆荫培等著 《中国舞蹈概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7.04.01.

[3]瓦尔特.索雷尔《西方舞蹈文化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96.10.1 2.

161 评论

J家馍小T

新时期现代主义 朱敏 摘要艺术总是在不停地发展变化着,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二新时期义学,结束了前三十年文学发展的一元封闭状态,呈现出开放的多元发展阶段,并以震撼人心的力度和迅猛发展之势,造就了一派生机。新时期的二十年,几乎是中国文坛对西方两百年文学历史的浓缩性摹仿,尤其是东方大陆在后工业文明还未到来的前提下,却超前进入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孕育期,“过电影”式的又学m潮使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新时期文学,结束了前三十年文学一元发展的封闭状态,步人开放的多元发展阶段。不仅在题材的开拓,主题的深化,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所进步,而且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下,其文学观念、表现技巧、艺术形式也大大改观。新时期,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的滥疡,是由“文革”这一社会事件为之提供了产生的土壤。’‘文革”给民族带来沉重的灾难,人们陷人苦闷、仿徨、反思、困惑乃至绝望的思想境地。巨大精神'J .f求必然会通过文学来表现,于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乘虚而人。下列拟从诗歌和小说两个领域来谈的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发展。 朦胧诗。新时期现实主义诗歌主潮,吸收并融汇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因素,出现了以朦胧诗为标志的新诗潮。‘已冲击着传统的诗歌观念和审美意识,从整体上改变了当代诗坛的基本格局和风貌。诗的现代意识增强了,高扬自我,凸现个性,具有大胆的怀疑精神和强烈的变革意识。新潮诗人更多地关注人们的内b世界,从外在象征上选择对应物,来凝聚苦难的意象,并且)‘一泛运用象征、隐喻、暗示等表现手法,1Z至达到“非象征不淡诗歌”的境地,意象化和象征化成为新诗潮的共同特征。诗的跳跃性强,没有完整的情节和连贯的情绪,有力地克服了传统诗歌“直、白、浅、露”的缺点,以潜隐的方式、组合成的意象抒写人生迷茫、苦闷、忧虑的情绪,抒写对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 朦胧诗的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梁小斌等。他们的创作代表了朦胧诗的总体艺术风貌〔〕如舒婷的诗(祖国呵,亲爱的祖国》,第一节中,作者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冰”、“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新鲜奇特的意象士’,来传达对充满灾难的祖国和在灾难中挣扎奋进的民族的总体感受。作者没有铺写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而是从贫困落后的现实出发,从人民痛苦的追求写起,表达了深深的民族忧患意识〔她的诗大多通过自我情感的抒发,折射出十年浩劫在一代青年心灵上留下的深刻烙印,及其对终极价值的追求。 后朦胧诗。随着改l'li开放的深人进行,现代主义很快步人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后现代诗派也是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产生的、后现代主义文学解除了绝对信仰和终极价值,从对终极目的的寻求转人对过程的展示,从地确定意义的追求转入对过程的展示,从对确定意义的追求转入对意义的消解‘。在诗坛,继朦胧诗潮后又出现了朦胧诗后新生代,为新时期诗歌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选择空间。后现代主义朦胧诗歌强调预言是生命的感觉语言,是诗人生命存在形式,应该返朴归真,在题材上趋向于平民化、世俗化,展示小人物的日常生存状态和感受,淡化英雄意识,反对崇高观念。 韩东,李亚伟是这方而的突出代表。如韩东的诗14(山民》,就是一种纯粹客观的叙述。“小时候,他问父亲/‘山那边是什么’/父亲说‘是山’/‘那边的那边呢’/‘山,还是山’/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语言平易朴实,单纯简洁,口语化。“他只是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Cz1有力地批判了传统文化中落后保守的一而,揭示了不甘于命运束缚,却又无力摆脱的一种无奈。又如韩东的《有关大雁塔》这首诗,积淀深厚历史内涵的大雁塔已失去意义,大雁塔没能激发出“思古之幽情”,也没能唤起对历史的厚重感,相反,却能在纯粹客观的叙述中,表现出一种对人生无可奈何的懒散感觉。 意识流小说。改革开放以来,作家的放眼世界,对西方文艺大胆借鉴。在小说界,首先是意识流手法的借用。“意识流”是西方现代文艺中的一种创作手法,多表现人性中非理性、下意识的东西,有助于心灵世界的刻画。率先尝试这一艺术手法的是王蒙和茹志鹃,他们借鉴西方意识流小说中的艺术形式和技巧,舍其哲学意蕴,代之以自己的思想感情。他们的意识流中没有绝望的病态的心理,而表现积极向上的人生情绪,故又称为‘东方意识流”、“中国意识流。”如王蒙的《春之声》r,1,描写了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刚从西德考察归来,在探亲途中挤在闷罐车里的一段经历和感受、作者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按时间顺序去描述乘车回家的过程及见闻,而是突破时间限制,着重表现人物坐在闷罐车中的意识流动。由“恍”的一声车门关上写起,他的大脑开始自由联想。这种联想没有任何内在逻辑性,完全是一种对故乡,对童年,对亲人,对工作,对政治的原发型自由联想,再现了一位饱经沧桑却满怀憧憬的知识分子心灵面貌。《春之声》改变了传统小说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外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直接深人到心灵深处,运用大脑的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使客观事物与主观表现相统一,体现了王蒙的创作思想。 荒诞小说。如果说王蒙等对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引进和借鉴,多停留在技巧和方法的层面,其艺术观和世界观并非真正具有现代意识,那么刘索拉、徐星、残雪、莫言、马原、洪峰、余华、苏童等作家作品的出现,则标志着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始:他们的小说中多有对生存荒诞感的表现,具有文化批判、社会批判的积极意义。1 985年,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问世,表现了一个新颖而又为当时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人生追求—寻找白我。在《你别无选择》中,一群艺术学院的大学生,玩世不恭,放荡不羁,但在怪诞言行的外衣下,可以发现他们的迷惘、愤感、沉沦,也有抗议、挣扎和拼搏,带有积极的挑.钱和反叛意味。作者超越了社会政治道德主题,而去探索人类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并以持有的方式表达了生存荒诞感。残雪的作品把对荒诞感的表现推向极致。《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等充满病狂梦魔的作品,在荒诞怪异的幻想中显示绝望,表现出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一种无法消除的恐惧和焦虑。在她笔下,毛毯会飞,耳朵能长出桂花树,作者以一种变形的虚构来描写精神真实 寻根小说、1985年韩少功提出文学“寻根”的口号。他主张:“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如果割断传统,失落气脉,老是从内地文学中移植一些主题和手法,势必是无源之水,很难有新的生机和生气、’.al他发表的小说《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等都体现了文化寻根精神,并对此后形成的寻根文学思潮产生了重大影响。寻根小说家们不是正而地描写现实人生,而是写古旧的文化遗存,通过主观化的处理,以现代意识反思传统文化。《爸爸爸》展示了生活于“夷蛮之地”的鸡头寨中,一个族类的历史及其赖以生存的原始文化形态。主人公丙息,始终只有原始性的智力和语言系统,是这个封闭、蒙昧、野蛮的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产物,是封闭、僵死的文化生态的一种象征、在创作上明显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同时还吸收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描写原始的自然景观和迷信风俗,神秘莫测,亦真亦幻。 新写实小说。1989年《钟山》第3期推出“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它们在创作方法上仍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状态的描绘,直而惨淡的人生。虽属现实主义范畴,但决非现实主义小说的简单回归,而更具开放性和包容性,借鉴并吸收现代主义各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刘恒、刘震云、池莉、方方等作家的作品,大多表现普通人、下层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试图揭示出一种文化心态的积淀,具有深刻的哲理思考和文化探寻、如池莉的《烦恼人生》fsJ展示了当代中国一普通工人的一天生活、吃饭、赶车、上班、带孩子、做家事、睡觉、做梦等,无疑是无数中国人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也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所]5难以超越和摆脱的困境。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够超越个人自我情感来审视人类普遍生存状态,烦恼中不乏追求。这也是池莉作品的独特之处,她能于沉重灰暗的人生画而中透出活力和亮色,在烦恼中隐含着对生活、对生命的追求和挚爱。 都市市民小说。王朔的小说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兴起的城市平民文化的产物,市民趣味很厚。他的创作及其在社会上的巨大反响,构成八十年代中后期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的趋势r。其主要作品有《顽主》、《我是你爸爸》、《千万别把我当人》、(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王朔擅于描写那些没有固定职业的都市青年形象,既不愿循规蹈矩,又不愿付出艰辛去开创事业,却惯于在自嘲中阴险地嘲讽整个社会。王塑小说代表了都市民间文化中虚无、颓废的一面,具有极强的文化颠覆性。 四 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以其独有的先锋性向正统文学观念提出挑战,加快了文学观念的更新,促进了文体审美形式的变革。同时,拓展文艺表现范围,与人类生活相关的一叨内容,大到国际风云变幻,小至日常琐事,都被纳人作家笔端,极大地扩展了文学思维。尤其是后现代主义以一种“宽容”的姿态肯定了生活中的黑暗乃至罪恶,于是,假丑恶亦普遍渗人文学作品之中,不再处于陪衬地位,而越居主导的地位,打破了和谐的审美观念,有其创新意义。 但同时,我们应警觉到,新时期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极端地抒写个性,张扬自我,只关注身边琐事,对事件进程,对人物命运不作动态描写,而只作现有状态的描绘,看不见一点亮色,缺乏对未来的远景透视,忽视时代、社会赋予作家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我们以新写实小说家为例,他们中不少人在生活的挤压下,缺乏高远的眼光,很难感受到时代伟大灵魂的跳动。池莉说:“我上下班得挤三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车老坏,路老堵塞,可我又拼命想早点到,一天三餐饭,柴米油盐永远是轮番着缺乏,肉鱼蛋不是买不着就是买不起,我却又想Iff饭、菜都做得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我得买菜做饭洗衣,打扫房间;太阳出来了得赶紧晒被褥....一这种真实的生活感受体现了作家的敏感多思,但在感受这种悲哀时,却对时代大潮中涌动着变革生活的激情无动于衷,对时代新人为开创美好生活的奋力拼搏,疏忽在外。他们的眼光只触及庸常人生,而缺乏对时代建立更为科学积极的思维。 对于王塑们的玩世不恭,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对于肩负有追求伟大文化目标的作家们来说,更应选择使命感和殉道精神。虽然世俗化是当今文化的强大潮流,但精英文化也应洁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可替代的使命。在这方而,张承志们则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参考文献[1〕诗fj1,1979,(7)[2〕青春,1982,(8)[3〕人民文学,1980,(5)[4」韩少功.文学的“根叮Jl.作家,1985,(4)[5〕上海文学,1987,(8)[6]池莉.我写《烦恼人生》[il.小说选于J,1988(2)

358 评论

相关问答

  • 余映潮论文参考文献

    教师毕业论文小学教师毕业论文: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实践研究彭妤[摘要]论文写作是培养小学艺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研究素养有效的方式之一。三届小学音乐、

    百合海鸥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社会思潮研究论文

    对于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也许会有不少人望文生意,其实它们是有着同时代发展相关联的自身内涵的。该书的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引述不同学者的观点来说明问题的实质,从而突出

    五堂宅修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文艺思潮论文参考文献

    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4、【美】贝蒂·弗里丹

    cynthiahql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现代主义设计思潮论文参考文献

    后现代设计一. 后现代设计的出现及其发展设计中的后现代概念首先出现于建筑设计领域。美国建筑家、理论家罗伯特·文图里(Robert Venturi)最早明确提出了

    ysatispaco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社会思潮论文题目

    大学生社会学毕业论文题目,更多素材可以去教育大论文下载中心看看中国女大学生的女性意识研究当代女大学生如何看待美丽当代中国女大学生的情爱观念调查研究从女大学生就业

    emmazhaoyang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