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305

还有谁没吃
首页 > 学术期刊 > 巢湖石炭系岩性特征研究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JoJo爱次肉

已采纳

在新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2001)中,石炭系—二叠系的划分有了较大的变化,石炭系传统三分,现改为二分(范炳恒,1998):下石炭统(早石炭世)、上石炭统(晚石炭世);二叠系由传统的二分改为三分:下二叠统(早二叠世)、中二叠统(中二叠世)、上二叠统(晚二叠世)。

遵循上述新的年代地层划分原则,按照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Ⅱ)(陆相)的划分方案,同时兼顾传统和便于成果应用,岩石地层的内涵和划分仍沿用已有方案。岩石地层组的界限则依据具有相对等时意义的标志层,建立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的关系(表1-3-9)。根据上述思路,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汪曾荫,1996),建立了渤海湾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地层系统(图1-3-40)。

石炭系—二叠系沉积后的晚海西构造运动,使部分地区抬升剥蚀,产生平行不整合,但多数地区与三叠系呈连续沉积关系,所以本项目将下中三叠统与石炭系—二叠系划归同一构造层研究。

(一)岩石地层特征

岩石地层单位不考虑时间、成因、气候环境或事件等因素的影响,重点考虑岩石特征的一致性(蒋飞虎,2004)。在覆盖区的钻孔资料中除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外,还辅以自然伽马测井曲线、电阻率曲线(孤北古2井)进行划分对比。

石炭系—二叠系自老到新可以划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孙家沟组)。三叠系分布局限,仅在临清坳陷等少数地区保留有下、中三叠统,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刘家沟组、和尚沟组、二马营组。

表1-3-9 华北地台石炭系—二叠系划分对比沿革表

图1-3-40 渤海湾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地层系统

1.石炭系—二叠系

(1)本溪组

主要由一套页岩、砂岩夹薄层海相灰岩组成,部分地区夹有煤线。以不含可采煤层和中、细粒石英砂岩为主要特征。本溪组下部多属于灰岩台地相沉积,地震特征为强振高连低频平行反射(图1-341,图1-3-42),多表现为2~3个连续性很好的强反射同相轴。其底部有一段含铁紫色页岩,为鸡窝状不规则铁矿层(山西式铁矿)和铝土质页岩或铝土矿层(G层铝土矿层)。

本溪组与上覆太原组一般为整合接触,以稳定的中、细粒石英砂岩之底作为本溪组的顶界;与下伏奥陶系灰岩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底部以山西式铁矿和G层铝土矿层之底或奥陶系石灰岩剥蚀面之顶作为本溪组的底界标志。

自然电位呈中低幅微波状,下部幅度变化小,上部呈明显偏正异常。电阻率由下而上逐渐增大,曲线形态特征为漏斗形+齿化箱形+指状组合。

图1-3-41 济阳坳陷82—90测线石炭系—二叠系地震反射特征

图1-3-42 济阳坳陷568测线石炭系—二叠系地震反射特征

(2)太原组

为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建造,主要由砂岩、页岩、砂质页岩、粉砂岩、石灰岩、煤层所组成,一般含有4层左右的石灰岩、3层左右石英砂岩,以及厚薄不等的多层煤层。与上覆山西组整合接触。

该组以含重要的可采煤层(一般位于下部)及多层石灰岩和中、细粒石英砂岩为主要特征而区别于上覆和下伏地层。以石炭纪—二叠纪过渡期形成的海相石灰岩之上,第1层中—细粒石英砂岩之底,作为太原组的顶界。

自然电位曲线成微波状起伏,下部呈多个齿状钟形组合,上部呈对称微波状+箱形+齿状漏斗形组合,上部为箱形+漏斗形组合,整体表现为多个沉积旋回特征。电阻率曲线变化宽缓,下部中高阻齿状钟形,上部变为多个中低阻箱形+漏斗形组合。

(3)山西组

主要由陆相沉积的砂岩、页岩、黏土岩组成,夹有多层近海泥炭沼泽所形成的煤层。总体而言,山西组岩层颜色较深,多呈灰色、暗色、灰绿色,未见紫色泥岩和石灰岩,含重要的可采煤层,与上覆下石盒子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自然电位曲线呈微波状,下部中低幅正异常,呈齿化箱形+钟形+漏斗形组合特征,上部低幅微波状,幅度变化小。上部和下部构成2个旋回。电阻率曲线呈中高阻齿化箱形+漏斗形组合特征。

(4)下石盒子组

为一套黄绿色、灰绿色砂岩、页岩、粉砂岩、砂质泥岩互层的陆相碎屑岩沉积,夹有不可采煤层。顶部出现含锰铁质、铝土质的紫色泥岩层,即“桃花泥岩”。在东北、辽吉以及河北燕山南麓称为“A层铝土岩”、山东淄博称为“B层铝土岩”、两淮称“紫斑铝质泥岩”。与上覆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关系。

自然电位曲线垂向上变化小,呈对称微波状,电阻率曲线表现为下部高阻犬牙状,上部呈低阻齿状+指状+钟形组合。

(5)上石盒子组

为一套黄绿色、紫红色砂岩、粉砂岩、砂砾岩、泥岩互层的碎屑岩沉积,一般不含煤层。但在淮南、淮北以及河南禹州、平顶山一带含有可采煤层,紫红色岩系较少,一般为灰色、黄绿色粉砂岩、砂岩、泥岩等。

下部自然电位曲线表现为多个漏斗形+钟形组合,电阻率曲线为多个中高阻齿化箱形+钟形+指状+齿化漏斗形组合。中部自然电位曲线表现为钟形+漏斗形+齿化箱形组合,电阻率曲线阻值逐渐变低,下部变化宽缓,上部呈中高阻齿状。上部自然电位曲线形态为对称低幅微波状,整体幅度变化小,电阻率曲线呈低阻齿状,反映了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沉积环境。

以上特征反映了华北陆块在海退期,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从陆相到海陆相,逐渐过渡到海湾 湖相的古地理格局。本组与上覆孙家沟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以燧石层(硅质层)之上的砂岩(平顶山砂岩)之底作为上石盒子组的顶界。

(6)石千峰组(孙家沟组)

为紫红色、灰紫色泥岩、砂岩、淡水泥灰岩(淡水灰岩)和少量石膏的河流、湖泊相沉积,淡水灰岩(泥灰岩)和石膏是本组的重要标志层。本组与上覆刘家沟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以泥灰岩之上的石膏钙核层之顶作为石千峰组之顶界。

2.三叠系

地层分布局限,仅在临清坳陷、冀中坳陷、黄骅坳陷的少数地区保留有下、中三叠统。辽河坳陷、渤中坳陷、济阳坳陷整体缺失三叠系。

临清坳陷下、中三叠统保存完整,自下而上可划分为刘家沟组、和尚沟组和二马营组。

(1)刘家沟组

以致密的红色泥岩和砂岩互层为特点,与下伏石炭系整合接触。在测井响应上,视电阻率曲线呈掌状—块状特高阻,从下往上呈升高的趋势。自然电位曲线平直或呈低幅齿形—钟形负异常,从下往上起伏加大。

(2)和尚沟组

主要岩性为紫色、棕色、浅灰色细、粉砂岩、粉砂岩、钙质砂岩、夹紫色、紫红色泥岩。从南到北岩性渐粗。视电阻率曲线呈箱状高阻,具有从下往上缓慢降低趋势;自然电位曲线下部呈钟形负异常,底界处负异常明显,上部较平直。

(3)二马营组

主要为紫红色泥岩与棕色、深灰色细、粉砂岩,呈不等厚互层,局部夹含砾不等粒砂岩。视电阻率曲线下高上低,整体上较下伏地层低,起伏较下伏地层大;底界处自然电位负异常明显。

冀中坳陷以红、棕色粉、细砂岩为主,夹有紫色薄层泥岩的陆相碎屑沉积,可与华北下、中三叠统的刘家沟组—二马营组进行对比;黄骅坳陷下、中三叠统分布较广,岩性特征表现为紫红色砂岩、粉砂岩,与泥岩不等厚互层;东濮凹陷“高阻红”地层为一套电阻率高、岩性致密的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其下为二叠系顶部的石千峰组,其上被古近系—新近系不同层位的地层超覆,本书暂将其归属于下、中三叠统。

(二)生物地层划分

1.石炭系—二叠系生物组合特征

通过系统研究,建立了牙形石、 类、小有孔虫、孢粉、古植物、腕足生物组合带(表1310)。

表1-3-10 华北地区石炭系—二叠系生物组合特征表

2.石炭系—二叠系短时限年代地层的化石标定

短时限年代地层是指比传统的本溪期、太原期、山西期等年代地层时限还要短的年代地层单位,为阶或亚阶,如 、 、 等。

(相当于本溪组):以植物Lepidodendron—Conchophyllum组合带为标志。]]

(相当于本溪组下部):以 类Profusulinella parva延限带作为标志,以Profusulinella parva的首现为底界标志,以Profusulinella的消失作为上限。]]

(相当于本溪组上部):以 类Fusulina—Fusulinella组合带的出现作为标志,以Fusulina,Fusulinella,Beedenia等属的分子的首次出现作为底界,以它们的消失作为顶界。]]

(相当于太原组下部):以 类Triticites paromontiparus—Montiparus montiparus组合带中的Montiparus 及原始的Triticites 的大量出现为底界,以Montiparus 和Triticites 发育高峰为标志。]]

(相当于太原组下部)— (相当于太原组上部):以植物Neuropteris ovata—Lepidodendron posthumii组合带的出现为标志,或以腕足类Dictyoclostus taiyuanfuensis—Eomarginifera pusilla—Choristites norni 组合带为标志。]]

(相当于太原组上部):以 带Psudoschwagerina—Sphaeroschwagerina组合为标志。以Pseudofusulina firma—Pseudoschwagerina huabeiensis亚带为二叠系最底部的 带,以Pseudofusulina或Pseudoschwagerina或Sphaeroschwagerina的分子首次出现作为二叠系的底界。]]

(相当于山西组):以植物Empletopteris triangulais—Empletopteridium alatum—Lobatannularis sinensis组合带作为标志。]]

(相当于山西组下部):以 Staffella带作为标志,其中以Staffella丰富种群的首次出现作为其下限。]]

(相当于山西组上部):以 Schwagerina anderesensis—S.grandensis组合带作为标志,并以Schwagerina 的顶峰及大个体的Schwagerina anderesensis,S.grandensis 大量出现作为底界。]]

(相当于下石盒子组):以植物Emplectopteris triangularis—Tingia carbonica—Cathaysiopteris whitei组合带为标志,其中单网羊齿的出现标志着华夏植物群的新发展,可作为标定特征。]]

(相当于上石盒子组下部):以植物Lobatanulariaensifolia—Gigantonoclealagrelii—Fascipteis hallei组合带为标志,属华夏植物群第一次繁盛发展期,各种类型都得到发展、属种繁盛、分异度高为本组合带主要特征。]]

(相当于上石盒子组上部):以植物Lobatanularia heianensis—Gigantonoclea hallei—Psygmophyllum mltipartitum组合带为标志,属华夏植物群第二次繁盛时期,苏铁纲明显衰退、银杏纲及分类位置不明,植物较为发育是本组合的重要标志。]]

(相当于石千峰组):以植物Ullmannia bronnii—Yuania magnifolia组合带为标志,华夏植物群严重衰退,裸子植物占绝对优势,并出现了中生代分子。]]

三叠系分布局限,仅在临清坳陷等少数地区保留有下、中三叠统。刘家沟组、和尚沟组保存的化石稀少,与华北地区相应地层的特征一致,属生物“哑层”。二马营组含丰富的轮藻和孢粉化石,其中以直轮藻、星孔轮藻为代表的轮藻化石组合,具有典型的中三叠世时代特征,其中的轮藻有Stenochara dontzian,S.ovata,S.yuananensis,S.shaikni等,孢粉有Triadispora Alisporites,Striatopinites,Aratrisporities Csabratus,A.granulatus等。

(三)地层展布

1.石炭系—二叠系

笔者对渤海湾盆地周缘的山东淄博博山剖面、河北秦皇岛柳江剖面、辽宁本溪牛毛岭剖面、辽宁金县复州湾剖面、北京京西军庄镇剖面、河北邢台沙巴沟剖面、河北峰峰北大峪剖面、河南鹤壁龙宫剖面进行了地层剖面实测和化石采集,建立了8条标准地层剖面;对28口井的地层进行了划分,建立了28条基干地层剖面。以上述岩性特征、地层古生物的研究成果为主要依据,应用新的地层系统,对渤海湾盆地石炭系—二叠系标准剖面和基干剖面进行了地层对比(图1-3-43,图1-3-44)。

按照新划分方案,研究区年代地层从早到晚划分为: (本溪组), (太原组下部), (太原组上部), (山西组), (下石盒子组), (上石盒子组下部), (上石盒子组上部), (石千峰组)。现将其展布规律分述如下:

1)石炭世早期( )(本溪组):残留厚度变化较大,变化范围为1(渤2井)~147m(本溪牛毛岭)。最厚的区域为东北部辽宁太子河流域的本溪、复州湾地区,厚度一般超过100m。最薄的区域位于研究区的边缘地区:如东北部的渤海湾地区渤2井(1m)、西部边缘晋州市东南晋古2井(3m)和东南边缘的垦利东部的垦东3井(3m)。本溪组从东北向西南有逐渐变薄的趋势。

2)晚石炭世晚期( )(太原组下部):地层残留厚度变化较大。最厚处位于济阳坳陷惠民凹陷区的判参1井附近,厚98m。最薄处多位于研究地区的边缘部分,如利津南部乐特1井附近,仅存10.0m;秦皇岛附近为10.8m。

3)早二叠世早期( )(太原组上部):残留厚度变化较大。最厚处位于黄骅市东北的庄古2井附近,为192m,最薄处位于沾化凹陷孤北潜山带的义155井一带。

4)早二叠世晚期( )(山西组):地层残留厚度变化较大,最厚处位于天津以南的增2井一带,残留厚度在300m左右,自此向四周地区逐渐减薄,但在各坳陷中的厚度分布并不均匀。最薄处位于馆陶县西北侧的馆深1井一带,残留厚度为30m。总体来看,研究区山西组残留厚度大多集中在51~110m之间。

5)中二叠世早期( )(下石盒子组):地层残留厚度变化范围较大,最厚为519.9m,位于研究区西侧大城县东南的大3井一带。自此向周围地区虽有逐渐变薄的趋势,但在各坳陷中,其残留厚度仍存在厚薄不均衡的现象。但从总体看,残留厚度大多在101~200m之间变化。

6)中二叠世晚期( )(上石盒子组下部):最大残留厚度位于沧州市以南的官古1井一带,为176m。自此处向北、东、南周边地区残留厚度渐薄,向东至埕东凸起西部的埕东2井一带减为最小,为16m。

7)晚二叠世早期( )(上石盒子组上部):最大残留厚度位于沧州市以南的官古1井一带,为342m。以此为中心向东及周围地区逐渐减小,至济阳坳陷东缘垦利县以东的垦古12井,残留厚度仅为20m。

8)晚二叠世晚期( )(石千峰组):绝大部分地区缺失石千峰组,仅在局部分布。残留厚度最大处位于大城县东南部的大3井一带,厚度为463m。以此为中心向四周递减,如秦皇岛一带厚30m,南缘的高参1井厚30m。

从全区范围看,石炭系—二叠系残留厚度的展布有以下规律:

石炭系—二叠系最厚处位于冀中坳陷大3井一带(残留厚度为1615.5m),向周边地区有减薄的趋势。

图1-3-43 渤海湾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划分对比图(1)

图1-3-44 渤海湾盆地石炭系—二叠系地层划分对比图(2)

在唐山东南地区残留厚度稍有增加,厚度超过600m;向东逐渐减小,在庄古2井减为200m左右,至黄骅-济阳坳陷北区,残留厚度变化较大,由东向西厚薄相间,个别地区厚度可达到800m。

向东南延伸至南皮凹陷南缘,厚度为918m(东古1井)。至惠民凹陷,由东向西厚薄相间分布,一般厚度200~400m,个别地区残留厚度可超过800m(曲古2井),垦东3井一带厚28m,为全区最薄处。

向西南延伸至隆尧县东南一带,残留厚度为996.5m(巨2井),向南逐渐减为200m左右。至临清坳陷东区,向东增厚,堂古1井可达1000m。东濮凹陷残留厚度的变化范围由200m到826m不等。

辽河坳陷的石炭系—二叠系呈条带状、北东向展布,南段位于辽阳西部,最厚处可达780m左右;北段位于沈阳地区,最厚处可达600m左右。

在渤中坳陷,石炭系—二叠系呈北东向展布,西南段范围大,残留厚度较大,最厚处可达1400m左右;东北段较薄,范围较小,条带状展布,最厚处在600m左右。

以上特征表明,地层残留厚度除受原始沉积背景的影响之外,另受到后期构造作用的改造明显,从凸起到缓坡,地层依此变新,范围逐渐减小。

2.三叠系

从地层接触关系来看,华北地区(如北京-承德、燕山地区、临清坳陷、济源盆地、鄂尔多斯盆地等)下、中三叠统与下伏石千峰组之间均表现为整合接触或平行不整合接触。这表明,发生于二叠纪末期的海西运动在华北地区并没有引起剧烈的沉积格局变化(陈洪德等,1999),早、中三叠世继承了晚海西以来的北西高、南东低的构造格局,属于大型陆内坳陷盆地,同时延续了晚二叠世的干热气候,陆相红色碎屑沉积发育。地震资料(图1-3-45)显示其原始沉积的分布与晚古生代沉积相似,呈毯式覆盖(王同和等,1999;漆家福等,1995;漆家福等,2003)。现今下、中三叠统的残留厚度差异性是后期削蚀作用造成的结果。

图1-3-45 临清坳陷JL—78—314.5地震剖面图

在华北板块内部,下、中三叠统的残留地层呈现出西部连片、东部零星分布的特点(图1-3-46)。

西部鄂尔多斯盆地内,下、中三叠统厚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大,西南部环县、庆阳一带厚度可达1100m左右。沁水盆地钻井与地震资料揭示盆地内下、中三叠统总厚度可达1200m。豫西济源—伊川—洛阳一带,下、中三叠统碎屑岩最大厚度超过2500m,向四周逐渐减薄至100m左右。豫东周口坳陷最大厚度也近1000m。

东部渤海湾盆地,下、中三叠统在冀中、黄骅、东濮、临清等坳陷及一些凸起上均有分布,一般沉积厚度在100m左右,在临清坳陷可达1000m。此外,盆地周边的淄博、章丘、冀北下花园、承德、北京西山等地也零星分布有下、中三叠统(漆家福等,2003)。

图1-3-46 华北地区古生界、三叠系横向对比图

下、中三叠统为一套河湖相紫红色泥、砂岩,最大厚度位于临清坳陷的莘县凹陷、冠县凹陷及邱县凹陷等地,厚度可达到2000m,整体表现为自西向东变薄(图1-3-47)、自南向北变薄、东部整体缺失的特点。

图1-3-47 渤海湾盆地下、中三叠统残留厚度等值线图

上三叠统在渤海湾盆地的渤海湾盆地整体缺失,而华北西部的鄂尔多斯、沁水盆地及济源盆地等地则较发育。

综上所述,研究区内地层残留厚度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在各主要坳陷中残留厚度变化相对较大,缺失现象普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原始沉积时期,基底地形地貌特征复杂,后期受地质构造运动和气候等多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明显的地区性差异,形成了目前的残留厚度展布格局。

(四)沉积建造特征

经过晚奥陶世—早石炭世的沉积间断,中晚石炭世地壳下降,沉积了石炭系—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含煤建造。

本溪组沉积时期,研究区从西向东地层厚度及碳酸盐岩含量均呈现增加的趋势。本溪组超覆在中奥陶世峰峰组或马家沟组之上,主要由一套页岩、砂岩夹薄层海相灰岩所组成,或夹有煤线。

太原组沉积时期,渤海湾盆地形成了一套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主要由砂岩、页岩、砂质页岩、粉砂岩、石灰岩、煤层所组成。

山西组—下石盒子组沉积时期,形成了一套滨海碎屑岩地层。其中,山西组主要由陆相沉积的砂岩、页岩、黏土岩组成,夹有多层近海泥炭沼泽所组成的煤层,是华北盆地重要的成煤期;下石盒子组为一套黄绿色、灰绿色砂岩、页岩、粉砂岩、砂质泥岩互层,夹有不可采煤层的、以陆相为主的碎屑岩沉积。

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沉积时期,从北向南,岩性逐渐变细,从含砾砂岩和粗砂岩为主过渡为泥岩、粉砂岩和中细砂岩为主。上石盒子组为一套黄绿色、紫红色砂岩、粉砂岩、砂砾岩、泥岩互层的碎屑岩沉积,煤层主要出现在南部淮南地区;石千峰组为一套含有紫红色、灰紫色泥岩、砂岩、淡水泥灰岩(淡水灰岩)和少量石膏的河流湖泊相沉积,全区基本不含煤层。

早中三叠世部分地区抬升剥蚀,但研究区基本延续了晚古生代的构造性质和古地理轮廓,海水从南东方向完全退出。主要发育陆相沉积,呈现出西部分布连片、东部分布零星的特点。中、下三叠统主要分布于西南部的临清、东濮凹陷及西北侧的冀中、黄骅坳陷,为一套河湖相紫红色泥、砂岩。

晚三叠世,印支运动造成渤海湾盆地缺失上三叠统。

图1-3-48 石炭系—二叠系演化示意图(年代地层格架)

年代地层剖面(图1-3-48)反映出,石炭纪中后期,在经过长时间的剥蚀后,华北再一次沉降并接受沉积,海侵首次出现在徐淮地区和辽东-唐山地区,在这些地区沉积了最早的本溪组。后随着海侵的扩大,逐步扩展到华北南部、北部和东部。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的顶、底界线,总的趋势是由北向南、由东向西逐渐抬高,时代由老渐新。其中的标志层及煤层等,也同步穿时变化。

上述穿时特征反映出,本溪组沉积时期海侵最先在渤海湾盆地开始,此后向西部、南部扩展,反映了盆地基底呈向东开口的箕状形态,继承了早古生代晚期的盆地基底形态。太原组开始,盆地南部成为海侵发源地和归宿处,盆地基底呈南倾态式。

129 评论

容妆淡淡

张 旭1,2,3 蒋廷学1

(1.中国石化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101;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102249;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

摘 要 随着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钻井过程经常钻遇火山岩地层,因此火山岩岩石力学性质及破坏机理是目前石油工业的难点及热点问题。本文结合大庆徐家围子地区火山岩地层,根据现场声波测井资料及岩心资料,通过室内实验及回归分析建立了声波测井资料与火山岩岩石力学特性预测模型,并综合应用莫尔-库仑与格里菲思破裂准则,建立了适用于地下火山岩破裂的判断准则;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大庆徐家围子地区钻头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钻头效果参数排序变化趋势与期望一致,完全符合工程要求。

关键词 火山岩 岩石力学 破坏准则

Applica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Volcanic Rocksin Petroleum Engineering

ZHANG Xu1,2,3,JIANG Tingxue1

(1.SINOPEC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Beijing 100101 ,China;2.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3.SINOPEC Exploration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volcanic rock formations always are encountered in exploration.Thus,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volcanic rocks and their failure mechanism are very important for drilling.This paper studies the failure mechanism and mechanical features of volcanic rock formation in Xujiaweizi. By using acoustic logging data and core data,a mathematic model for describ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has been established by regression analysis and experiments.Moreover,failure mechanism have been built up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Mohr -Coulomb and Griffiths.At last,this paper selects drilling bit according to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The practice shows that this result can successfully reflect the change of rock formation and offer guidelines of selecting bits.

Key words volcanic rock;mechanical properties;failure mechanism

研究表明[1~5],在地表15km内,95%为火山岩,虽然火山岩本身不具备生油条件,但是火山岩杨氏模量高、脆性强,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容易形成构造裂缝和收缩裂缝,成为有效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因此对具有油气储集能力的火山岩的研究目前已经成为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和难点[6]。

国家重大专项《复杂地层储层改造关键技术研究》(2011ZX05005-006-005)

本文对大庆徐家围子地区火山岩地层岩石力学特性与破岩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火山岩岩石力学特性参数预测模型及火山岩破坏判断准则,并根据大庆徐家围子地区钻头使用情况对钻头进行了优选,结果表明,钻头效果参数排序变化趋势与期望一致,完全符合工程要求。

1 火山岩岩石力学性质研究

1.1 火山岩岩性特征

大庆徐家围子地区火山岩是一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J3-K1)的火山岩系。火山岩不整合于石炭纪-二叠纪(C-P)变质岩系基底之上,又被中生代下白垩统登娄库组(K1d)和泉头组(K1q)沉积岩系地层不整合所覆盖。根据徐家围子地区深层火山岩地层的实际情况,按照 “测井特征相近,地质意义相同” 的原则,将该地区火山岩划归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凝灰岩、角砾岩6种岩石类型(图1)。

图1 徐家围子地区常见的火山岩类型(部分)

1.2 岩心岩石力学实验结果

我们收集了徐家围子地区11口深井的测井资料和录井资料,以及该地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22块火山岩岩心(表1),在实验室内分别测定了它们的岩石力学特性参数。表2给出了部分岩心抗钻实验结果,表3给出了岩石三轴应力实验结果,表4为各块岩心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实验结果。

表1 岩心资料综合(部分)

表2 岩心实验结果(部分)

表3 岩石三轴应力实验结果(部分)

表4 岩心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实验结果(部分)

从实验数据结果分析可知,该地区火山岩可钻性值相对较高,硬度较大,塑性系数较低,泊松比较低,表现出明显的脆性和弹性特征,具体如下:

流纹岩:岩性坚硬致密,可钻性级值在9.0级以上,岩石抗压强度和硬度分别在110~150MPa之间和5000MPa左右。

安山岩:岩石可钻性差,其级值分布在6.5~9.2之间。地层硬度较高,在2000~4000MPa间;抗压强度变化范围较大,在90~130MPa之间。

凝灰岩:地层坚硬致密,岩石可钻性差,级值介于6.0~10.0之间,最高达到9.2级。地层硬度较高,在1800~3200MPa之间;抗压强度在90~130MPa之间。

角砾岩:岩石硬度高,抗压强度不均匀。地层抗压强度为60~90MPa,可钻性在5.8~6.7间,硬度在1000~2000MPa之间。

玄武岩:岩性坚硬致密,可钻性极差,在9.0级左右;地层硬度在4000~4300MPa间,抗压强度在130MPa左右。

英安岩:岩石可钻性差,可钻性级值在8.7级左右。地层硬度高,在3000MPa以上;抗压强度在100MPa左右。

1.3 火山岩岩石力学参数预测模型

大量理论研究表明,声波在岩石中的传播速度与岩石的硬度、可钻性、抗压强度等存在着较好的相关关系,因此声波测井资料能较好地体现岩石的力学特性[7]。以大庆徐家围子地区20口深井声波时差测井资料及该区块内不同深度、不同层位、不同岩性等具有广泛代表性的32块岩心,通过室内实验及回归分析建立了该地区地层岩石力学解释模型,其方程为: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

用此解释模型,根据各井的声波测井资料,得到火山岩岩石力学参数值。

2 火山岩破坏准则研究

研究表明岩石裂缝往往不以单一的形态出现,有张裂缝、共轭剪裂缝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张剪缝。库仑-莫尔准则和格里菲斯准则广泛应用于岩石力学中,但各自存在应用条件,因此对于地下复杂的火山岩破裂不能简单地用一个准则加以判断。图2是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的凝灰岩包络线形态。图3显示包络线形态由两段莫尔-库仑曲线组成。

当围压小于某值时,内摩擦角φ较大, 岩石以张性破裂为主;围压大于某值时,内摩擦角φ变小,破裂角增大,张性破裂逐渐变成张剪性至压剪性破裂。因此本文在莫尔-库仑与格里菲思破裂准则的基础上,结合岩石力学实验,综合建立了适用于地下火山岩破裂判断的准则:

图2 凝灰岩莫尔应力包络线

1)流纹岩:抗压强度在110~150MPa之间,围压大于12MPa时,用库仑-莫尔破坏准则,内摩擦角φ=31.13°,破裂角θ=29.435°;围压小于12MPa时,用格里菲斯破坏准则。

图3 两段式莫尔-库仑曲线

2)凝灰岩:抗压强度在90~130MPa之间,围压大于23MPa时,用库仑-莫尔破坏准则,内摩擦角φ=28.01°,破裂角θ=30.995°;围压小于20MPa时,用格里菲斯破坏准则;围压在20MPa~23MPa之间时,两个破坏准则均适用。

3)安山岩:抗压强度为90~130MPa,围压大于16MPa时,用库仑-莫尔破坏准则,内摩擦角φ=36.5°,破裂角θ=26.75°;当围压小于14MPa时,用格里菲斯破坏准则;围压在14MPa~16MPa之间时,两个破坏准则均适用。

4)角砾岩:抗压强度为60~90MPa,围压大于16.7MPa时,用库仑-莫尔破坏准则,内摩擦角φ=27.47°,破裂角θ=31.265°;当围压小于16.7MPa时,用格里菲斯破坏准则。

5)玄武岩:抗压强度在130MPa左右,单轴压缩实验样品呈张性破裂,用格里菲斯破坏准则。

6)英安岩:抗压强度在100MPa左右,单轴压缩实验样品呈张性破裂,用格里菲斯破坏准则。

3 应用

表5为牙轮钻头在徐家围子深部地层的使用情况。

表5 损坏较严重的牙轮钻头使用情况统计(部分)

从表5可以看出,在已完钻的11口深井中有8口井在营城组牙轮钻头磨损严重,主要表现为:钻头牙齿、壳体磨损严重;断齿、掉齿、掉牙轮尖严重;钻头外径磨损严重。

钻井工程投资巨大,风险性高,在油气开发勘探中,如何以最小投入、最低风险和最快速度钻成一口井,一直是钻井界人士着力研究、解决的问题。而钻头的合理评价与选型对提高钻井速度、降低钻井成本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前面得到的火山岩岩石力学预测模型及火山岩破坏准则,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钻头选型方法。

3.1 基本原理

在处理钻头数据时,如果有n只钻头,表征每只钻头的参数(或指标或属性)有m个,如钻压、转速、进尺、地层岩性、岩石泊松比、岩石抗压强度、岩石破坏方式等,那么可以用一个矩阵来表示这n只钻头的数据: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

如果从钻头数据多元统计的角度去分析,钻头选型的实质就是依据钻头的效果指标优选钻头,然后寻求该指标下最优的钻头工作条件。

假设从总体X中获得了n个样品,每个样品有p个属性,则有:

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

显然,如果p个指标是互相独立的,则可以把问题化为p个单指标来处理。主成分分析正是解决把原来多个指标化为少数几个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用y1…yk表示)的一种统计方法,可以达到数据简化、进而揭示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进行统计解释的目的,具体方法见相关文献。

3.2 应用结果

使用Visual Basic 6.0开发了主成分方法钻头优选模块。对大庆油田徐家围子地区侏罗纪地层101只共计21类不同类型的钻头进行了优选分析(具体数据省略)。优选的结果如表6所示。结合5部分钻头使用情况统计分析的结果,优选出的钻头与该地区已钻井钻头中使用效果最好的钻头型号符合率达100%。

4 结 论

1)火山岩可钻性级值相对较高,硬度较大,抗压强度不均匀。

2)测井响应特征参数声波时差能够很好地体现火山岩岩石力学特性参数,从而得到火山岩地层岩石力学特性参数(抗压强度、弹性模量、泊松比、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预测模型。

表6 钻头选型系统的优选结果

3)综合应用莫尔-库仑与格里菲思破裂准则,建立了适用于地下火山岩破裂的判断准则。

4)利用火山岩岩石力学预测模型及火山岩破坏准则,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可以优选钻头类型。

参考文献

[1]侯启军,赵志魁,王立武.火山岩气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6.

[2]陈岩.克拉玛依油田一区石炭系火山玄武岩油藏剖析[J].新疆石油地质,1988,9(29):17~31.

[3]高知云,章谦澄.黄骅盆地新生代火山岩与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80~90.

[4]刘泽容,信全麟,王永杰,等.山东惠民凹陷西部第三纪火山岩油藏形成条件与分布规律[J].地质学报,1988,62(3):210~222.

[5]杨新明.闵桥油田火山岩油藏储层特征研究[J].江苏油气,1993,4(3):24~31.

[6]杨明合.徐家围子地区火山岩地层岩性识别及抗钻特性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2008.

[7]楼一珊,金业权.岩石力学与石油工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94~104.

240 评论

相关问答

  • 岩石研究论文

    订阅一本然后看看就知道了。

    爱延续泉泉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巢湖学院论文检测系统

    这位朋友请您登录安徽教育网查询一下。

    猪宝0517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巢湖石炭系岩性特征研究论文

    在新的《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2001)中,石炭系—二叠系的划分有了较大的变化,石炭系传统三分,现改为二分(范炳恒,1998):下石炭统(早石炭世)

    还有谁没吃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地形特征研究论文

    几乎不可能有原创的

    快乐Angels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独生子女个性特征研究论文

    (一)自负心理。由于父母的过分溺爱和娇宠,独生子女成为整个家庭的轴心,父母家人的生活完全围绕着孩子,怎能不让孩子自负,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二)享乐心理。独

    阳光77770906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