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蘑菇少吃点
我所在的市法院检察院离职的30年就遇到2位!我还是属于提前退休的,不高呀,网上正瞎说
我就是基层法院的法官,虽然现已退休了,但对基层法院法官的工作深有感受。我曾经带过很多实习的法学大学生,当他们在法院实习了一段时间以后,我问他们:你们毕业以后愿意到法院来工作吗?他们大都回答是不愿意。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亲身体验到了基层法院法官工作实在是太辛苦了,压力太大。其中其中很多实习生直接说,我以前很希望毕业以后能够进法院工作,觉得当法官特别受人尊重,职业也很崇高,但是通过法院实习,我觉得在法院太辛苦了,工作压力太大了,我毕业以后还是希望能够去当律师。律师的收入比较高,工作也比较自由。事实上也是这样,我所带过的实习生毕业以后都当了律师。我所在的法院也曾经有几个法学毕业生通过层层考试进入到法院工作,但在几年内后又通过各种手段调到其他单位去了。我的一个书记员,大学毕业后到我院工作仅两年,直接在外面参加应聘考试,直接考入政府部门离开了法院。法院司法体制改革以后,明确了法院的遴选可以从优秀的律师当中选拔,但客观上全国有没有律师辞职去当法官的呢?可能至今还没有先例。然而法官辞职去当律师的实例确实太多太多了。同样是法律工作者,律师的收入和法官的收入相比,不是高几个档次的问题,而是几何数的差距。律师属自由职业,不需每天按时打卡,工作时间自由支配,可以很好的兼顾工作和家庭,又没有多大的职业风险。所以说,那些认为基层法官不可能离职的人,是因为他们对基层法官的工作不了解所致。
离职,要么是委屈了,要么是待遇不够。答主很多同学都是从事法官和检察官包括律师职业的,比较接近这些群体,有一定的发言权。根据中国的司法制度,案件实行二审终审制,民事案件几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都是在基层法院进行审理,工作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其次,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在自由度上比律师是没有可比性的,律师完全可以根据工作来安排自己的时间,不需要打卡坐班。另外,能够进入法检工作都是通过号称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试,能力方面基本不在话下,无论从事律师行业还是法务工作等,均能够胜任且相对属于经验丰富者,就业选择广。最后,待遇方面,法官检察官依然是属于体制内公务员,公务员的收入在当地基本是中等水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但作为有一定经验的律师,一年有十个案件,就可以完爆法官检察官的收入,对比着系统内一年两三百件案子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当然,也不能一概而论,各有优势,主要结合自身条件和性格选择。总之,人员的自由流动是 社会 进步的表现,体制内外互相流通,可以更好激发活力
基层法官检察院官(包括助理)离职多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司法改革实行员额制,员额内的工作量大增,司法责任加大,待遇虽然有所提高,但是与付出的劳动和承担的风险还是不行相称的。而未入额的待遇比员额内的差距不小,没有独办案权,实属委屈,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进入两院的门槛相当高,这些人都很优秀,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人会选择换一个工作,发展自己。
基层法官和检察官为什么离职率这么高?根据我的观察,现在基层法官和检察官的离职的绝对数确实比之前有明显提高,且有越来越高的趋势,但相对来说离职率还在可控的范围内。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责任越来越大。 司法改革以后,推行司法责任终身制,也就是说不管任何时候发现你办理的案件有问题,都要追究案件承办人的责任。按理说, 实行司法责任制是好事,应该支持。但追究责任的前提应该是能独立做主决定,现阶段由于种种原因,法官还做不到完全自己做主,但追究责任的时候却追究法官,你说这责任大不大?
其次,待遇提升有限。 法官和检察官他们也是普通人,也得生活,也希望靠自己的工资改善家人的生活。虽然司法改革以后,法官和检察官单位工资有了较大增长,但是仍然没有改变工资整体水平偏低的事实。 和其他国家的法官和检察官相比,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看到自己做律师的同学赚的盆满钵满,不动心才怪。
再次,工作越来越多。 基层法院的法官现在每年的收案数基本都在三百以上,案由涉及范围非常广,年底的结案率要求就像紧箍咒一样套在头上,令人头疼不已。 除了审判任务之外,法官还要参与疫情防控、优化营商环境、写调研报告等工作。五加二、白加黑已经成为基层法官的常态。
最后,提升空间有限。 根据现行政策,基层院入额以后的法官和检察官在四级高级之前可以按期晋升,但是在基层院长才是四级高级法官,副院长基本是一级法官。这也就意味着, 如果一直待在基层,很可能到退休也就是个一级法官而已,想要有更大的作为,基本是不可能的。基层的升职天花板也成为很多基层法官和检察官离开典当重要原因。
【离职法官有话说】主要原因还是:案子数量在涨!法官数量不涨!加班时间在涨!工资待遇不太涨!
离职率是不是高了?不好说!要看对比! 跟检察院比,法官离职率高!跟政府部门比,法院离职率高!跟市级、省级比,区级、县级离职率高! 法律人才流动是个正常现象,谁都不可能一碗饭吃到底!也请正确看待这个现象。
这是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2013年房价2万一平,办案量200件;2020年我们的房价涨到了万左右,办案量刚好也是370件左右。 由此可见,基层法院的人均办案量,居然与房价成正比! 案子不断多了起来,但是法院的人数还是老样子,结果只能不断加班来消化案件。工作压力大了,性价比就低了,离职率跟以前相比,自然会高一些。
只有事情比较大,上级法检才会受理,所以市级机关的办案量自然小很多。虽然他们也不容易,没有一个案件是简单的,都得打起精神办案。可是请注意! 上级部门更加容易熬出头!升迁比较迅速!所以待在市里、省里的人想放弃金饭碗?不太容易 。
公务员最大特点是稳定, 普通公务员如果离职,可能找不到更好的工作! 但是法官、检察官不同,越老越吃香。他们都是法律行当里的老专家,每一个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跟政府部门比,检察官、法官离职后可能收入会很高,普通公务员呢?能做啥?收入能高多少?
【总结】人才流动是个正常现象!客观看待就行!高了?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只不过跟过去、跟上级部门、跟其他政府单位相比较,确实是基层的法院离职率会稍微高一些!这也是正常的!
欢迎转发给其他需要的人!
这个问题稍有偏见,但反映出 人民群众对司法部门有更高的要求,对法官和检察官群体有更高的期许 。
经笔者调查了解,可以给出比较明确的回答,那就是:这几年, 基层法官和检察官的离职率并不比以往更高。 甚至,大多数地区, 基层法官和检察官群体更加稳固了。
原因比较复杂,与 法治环境、司法改革、群众关注 等多个方面有关。
首先,法治环境越来越好。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依法治国作为基本国策,依法治国的步伐明显加快,犯罪率持续降低,群众依法解决纠纷,维护权益的意识也越来越强。法官、检察官和律师构成了法律利益共同体,在依法治国框架下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
众所周知,律师群体收入相对较高,法官检察官属于国家工作人员,收入相对律师而言较低,所以,每年都会有一部分法官和检察官离开体制,向律师职业流动,这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次,司法改革进一步提升了法官检察官的地位。 笔者了解到,司法改革后,法官检察官施行员额制,收入比一般普通公务员更好,地位也更高,绝大多数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都愿意在岗位上从事专业的办案工作。可以这样讲,司法改革后,法官检察官队伍稳定性,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好。
最后,群众越来越关注这个群体。 司法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从事司法工作的法官检察官,越来越收到重视。一方面,他们的办案权限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案件(尤其是民事案件)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所以群众对法官检察官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这个群体更多的曝光在群众和媒体面前,群众对他们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信息不对等会造成一种错觉,听到辞职的法官检察官从事律师行业的消息,便会以偏概全,认为这种事很普遍。其实并不是这样。这个群体还是相当稳固的。
大浪淘沙,人各有志,360行,各行各业都会有正常的人员流动,这是好事。 不管怎样,国家依法治国的步伐始终坚定不移。以后,既会有法官检察官流向律师职业,也会有律师流向法官检察官职业。但不管怎样,法官检察官这支队伍的主体,将会变得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稳定。
基层离职率最高是警察,后才是法官和检察官。我这么一说,发现都是政法机关离职率高。
很容易理解,员额改革对利益冲击比较大。
首先是五十岁以上的,这批人群众工作经验丰富,但多数是半路出家,理论不系统,加之身体和精力下降,很难适应员额改革后的巨量工作,也没有什么能够追求的了,司改对他们来说就是释兵权,连杯劝退酒都没有,各种规则其实质就是劝他们知难而退,他们经历了一切也都淡然了,一般都退居二线赋闲。
第二部分是三十五到四十岁的,这部分人一般是两千年后进入法院的,多数经历过系统教育,学历较高,加上十多年实践,有一定资历,正值精力,体力和经验的巅峰状态,由于基层法院任务太重,一般法院领导也非常希望让他们入额担当重任,基本上不怎么考虑梯队建设,所以,他们是司改受益最多的群体。
第三部分是三十岁左右的,这些人有五年左右的工龄,一方面他们拥有良好的教育,不少还是研究生硕士,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人因资历不足被卡在入额边缘,这是法院里最尴尬的群体,一方面,位置基本上被第二部分人占完了,即便留有空间也是僧多粥少,第二方面,良好的教育让他们不愿甘居人后。第三方面是与他们同时毕业后没有考入法院的失败者一般都去从事律师做法务,正是事业有成,有车有房的时候,给他们以极大的刺激。由于年龄相聚太近,等熬到第二部分人退额,自己也老了,面对后进新生难以竞争,所以,这部分优秀人才的大多数留在法院可能面临终身当助理的命运,这部分是法院里最不稳定,最难留住的。
法院真正有希望的是九五后和零零后,可惜这部分人还很少,属于极个别,不占主流。
待遇低只是一方面,受气才是最重要的,老实干活的人总是被排挤在法院最底层,职务职级靠边站,结案率、考核往前冲!
海豹糯米糍
本身压力就大 工作量大 体制里免不了勾心斗角更累 中国社会人情不公平待遇肯定存在 在体制里累积足够的经验 完全可以自己开律所 知名度高挣得还多 关键是舒心没有那么多限制 把公检法当做一个跳台 对有经验的法官来说确实是好出路!钱和权大部分人还是离钱更近一些 权这个东西不是靠努力就能有的 但是钱只要你肯出力搬砖都能挣到钱 普通人都会选择钱过舒心安稳的生活
lilyspirit00
二、调研基本的方法文无定法。调研工作没有固定的模式,但以下基本的方法还是应该坚持的。1、厚积薄发。调研的难点在思想而不在文字,要写好调研文章,绝不是一天两天能一蹴而就的,必须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有些人面对一个调研题目苦思冥想,就是不知道写啥,原因是“肚里无货”,没有思想、没有观点,只有直观的感受,缺乏理性的认识,头脑中混沌一片,自然不知道写什么。文学作品是进行艺术的加工,要求精骛八极、神游万里,理论调研虽然是讲道理,要求集中论述,但同样要有深厚的知识积累,不断积淀自己的文化素养。要想做“专家”应该首先是个“杂家”,单纯地会背诵或掌握一些法条是写不好调研文章的。要事事关心,积累各方面的知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全面学习法学基础理论,与检察业务紧密相关的法理知识深入掌握,共性方面的、基础性的法学理论也要学习。既要掌握当今的,也在了解古代的,既要掌握中国的,还有适当涉足国外尤其是西方的法学理论。(2)、要掌握一定的法学思想,尤其是法哲学知识,这是实务问题上升到理论高度的重要桥梁和必经台阶。法哲学是对基础问题深入思考后的结论,于调研极有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名著系列中,许多论著很值一读,如贝卡利亚的《论犯罪与刑罚》,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等。(3)、要学习一些逻辑学、社会学、系统论、信息论等一些科学知识。(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调研人员必须学习国家的大政方针,学习党的一些重要文件,清楚基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强烈的政治意识。实践中我们一些干警写调研,法条很熟,再难的案子也知道怎么办,但调研文章就是写不出来个一二三来,不知道说什么话写什么东西。原因是自己知识面太窄、知识结构太单,无法做到高境界的融会贯通、旁征博引,甚至把一个简单的道理讲清楚也显得捉襟见肘、困难重重。积淀一个全面的、厚实的文化底子,并不是每篇文章都能必然地用上,这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如农人种田,只有肥沃的土地上才能长出好收成,贫瘠、板结的干土梁,无法结出累累硕果。教育上有一句行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首先要有一桶水。”此例亦可适用于调研工作:“要写出1000字的好稿子,至少要有一万字、十万字、甚至百万字的知识积淀。”此之谓厚积而薄发也。2、调查研究。调研从字面上讲就是调查研究,其实这四个字也应该成为调研工作最基本的方法。如前所述,检察机关从事的理论研究准确地讲应该是检察应用研究,反映检察情况,分析检察工作,解决检察问题。故我们的调研,必须真实地、实事求是地就检察实务工作开展研讨。怎样进行实务研究呢?必须牢牢地扎根于现实基础之上,用事实来说话。完成一个调研课题,不要坐在办公室凭空想象,这种想当然的调研方法,内容流入空洞,认识、分析很难有深度,工作对策也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时即使能自圆其说,但说服力是不会很强的。写任何一篇成功的调研文章,必须进行认真的实践准备,就课题中涉及的相关问题,深入到工作一线,了解具体、真实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议论。如检察机关自侦案件的质量问题,到底高与不高不能坐在办公室凭空想象,实事求是地到办案部门去调查了解一番,调查一下近几年来本院共立了多少这样的案件,撤了几件,捕了几件,诉了几件,判了几件,有罪判决几件,无罪几件,实体刑几件,缓刑几件,实体刑中三年以上几件,三年以下几件等,只有全面掌握了真实情况,才能有感而发,写出来的东西才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再如有些文章谈检察机关经费保障问题,是多是少都不应妄下结论,而是深入实际调查一下,全院总经费是多少,人头经费多少,办公经费多少,用于办案的多少,缺口有多少等都掌握了,写出来的东西有事实基础,才能令人信服。为此,提倡两种比较重要的调研方法。一是采访式调研。调研人员如果情况不清楚,就主动地到业务部门去,找办案干警座谈、询问,了解情况,记者通过采访才能写出好稿子,采访得越深、越细,稿件质量才可能越高。写调研文章虽不一定背个话筒,但如果涉及到具体情况或具体情况不清时,就有必要躬身采访一回,把具体情况必须摸清楚。前面讲调研人员的脸皮要厚一些,也包含了这层意思。二是用数字写调研。在所有的论证方式里面,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因为其他的评述,语言再雄辩也是认识性的、主观性的,读者可接受也可拒绝,而只有数字是最客观的,确凿无疑的数字一摆,本身就能说明问题。经常见到一些质量较高的调研文章,列举出了许多确凿无疑的数字,言之凿凿,非常有说服力。有些好的文章从头到尾用一组组确凿的数字来论证,如北大教授、著名国情咨讯专家胡鞍钢的文章,数字感就非常强。反观我们的调研文章,数字论证做得很不够,文章从头到尾讲了一大串空头道理,但就是缺乏一些真实的具体的数字情况。本来可以用数字说明的,经常用一些“有些”、“部分”、“少数”、“近半数”、“大约”等模糊语言代过,看不到具体情况。这种现象,一种原因是工作懒惰不愿下功夫去了解掌握具体的数字情况,写到相关情况就是用一些模糊的词语一笔代过;另一种情况是缺乏这一方面的意识,没有“数字感”,这种有力的论证武器有意无意地放弃或忘掉了。我们迎来了一个数字化的信息时代,生活在一个数字社会里,每个人几乎都变成了一个数据库。希望大家在检察调研的写作方面,增强数字意识,用数字来写调研。当然,用数字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观点,数字要为观点服务,要变为论据,不能简单地堆砌在那里。3、联合搞调研。调研不能单兵作战,更不能孤军奋战。尤其是写一篇成功的调研文章,必须借助集体的力量,运用集体的智慧来完成。毕竟,一个人的认识总是有局限性的,即使在专职调研岗位上工作,视野也总是有限的,要突破这些局限,使调研工作从这些狭隘的思路和视角中走出来,必须整合力量,进行各种形式的联合,发挥检察机关不同岗位、不同人群的资源优势,不断提升调研的整体效能。一是与业务部门联合搞调研。就某一调研课题,调研人员与相关业务部门相互联系、沟通,业务部门就相关问题的工作情况提供真实的信息资料,包括工作情况、存在的问题,希望采取的对策等,发挥其在实践方面的优势。调研人员则充分发挥自己在理论方面的优势,着力进行理论上的纵深分析和全面拓展,两种优势互相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有助于理论和实践充分地结合。提高调研文章的针对性和说服力。这种联合可以共同署名,也可以课题组名义刊发,版权共享,皆大欢喜,而乐而不为。二是调研人员之间相互联合。人的认识总是有差异性的,对同一问题总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同一层面的调研人员,对某一课题也总会从不同的视角去洞察、分析、认识,得出不同的结论。故调研人员应该改变各自为战、封闭割裂的工作状态,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以进行智慧的共享。就同一调研课题,同一个院、或不同院的数名调研骨干联合起来,共同进行研究和文稿撰写,通过联合,发挥众人所长,避免重复研究,调研人员互相之间也是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受益极多。开展这种调研,课题制是个非常有用的方法。就某一重要的问题,抽选数名调研人员组成课题组,由一人任组长,统筹规划,各成员分别负责一个问题或一个研究侧面,最后形成一份全面、有深度的调研文章。近年来,高检院不断注重检察理论研究的课题化,每年给各地分配调研课题,省院也给各地市分配有年度调研课题,课题化研究是检察理论研究的发展方向,也是调研工作出成果的有益途径。4、调研→转化→再调研。调研的目的是什么?不管直接目的有多少,其根本目的总是要为检察业务服务的。这种服务,必须要以调研成果的转化来体现。也即调研中提出的思路、对策实践工作要积极借鉴、运用,调研中分析到的问题和不足,实践中力争不再重犯,使调研真正为办案工作起到指导、服务作用。实践中,我们的调研是一种怎样的状况呢?不少同志的调研停泊在自己写、自己读、自己收藏的“自闭”层次。即自己关在房间写,读者是自己,最后即使发表了,也是剪辑下来自己收藏,对业务工作几乎起不到什么指导作用。这种工作模式,影响了调研人员的工作热情,也不利于质量的提高。调研要充分发挥对业务工作的指导作用,必须形成动态的、螺旋上升的工作态势,就调研工作来讲,应该形成一个动态发展的工作过程,即:调研→转化→再调研这种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调研,积极地分析、研究工作问题,撰写调研材料;二是转化,一项调研成果(具体讲就是一篇调研文章)出来后,积极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促其转化;三是再调研,经过转化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不足或漏洞,在此基础上再完善、再补充,写出更深入、针对性更强的调研文章。这三个过程,不是横向、平面的重复,而是纵向、深入地提高,真正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哲学观点,是一种科学的调研方法。倡导“调研→转化→再调研”的调研方法,是因为调研只有考虑到转化问题,才能提高其针对性,发挥其本身的价值,因为有用才受人关注。只有在转化中再调研,才能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才能提出更科学更实用的真知灼见,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度,才会受到实践的欢迎,如果每一个论题都按这样的过程做,都能下这样的功夫,一定能写出有质量、有份量的调研文章。5、大众化调研。调研工作的发展,首先要有量的积累,只有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能有质的飞跃,要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实践中,许多干警喜欢办案也会办案,但就是怕动笔,怕写文章。即使写些东西,通讯宣传类的写得多,而调研类的写得很少,调研工作常常推给文字综合人员当作任务来完成。改变这种倾向,调研工作必须走大众化的路子。所谓大众化调研,就是调研要成为各部门共同完成、广大干警广泛参与的共性职能工作,而不是一两个文字综合人员的固定差事。要实现调研的大众化,必须改变调研工作曲高和寡的窘况,不能让人觉得是阳春白雪,因畏难而不敢参与。目前对绝大多数的检察干警来说,从事调研文章写作的思想认识、逻辑思维、语言文字等基本能力是过关的,缺的只是工作的热情和勇气。走大众化调研的路子,一是院里在工作部署上,将这项工作作为一项共性职能,成为每个部门都应承担的责任。二是要组织动员越来越多的干警参与这项工作,营造浓厚的工作氛围,点旺人气。三是每一个干警克服畏难情绪,大胆地尝试、参与这项工作。每个人都能写好调研,首先要敢写,爱拼才会赢,只有写出数量,才能提高质量。近年来我市在这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涌现出了一支稳定的、不断壮大的调研骨干队伍,但实事求是地讲,参与率还不是非常高,有些院还只是三、五个人在搞调研,有些调研骨干也只是列入了名单,写文章很少或不写文章,没有实质意义上的工作。有个别院只注重个别骨干人员的培养,不注重面上工作,一旦人事变动就产生断层,恢复过来要一定时间,最后实质上对工作造成损失。6、广泛涉猎资料。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和主要趋势。理论调研作为前瞻性的工作,必须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优势,适应信息社会的各种特征,通过信息的广泛运用提升调研工作质量。(1)、广泛运用资料。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社会上出现了各种便捷、丰富的信息载体,如网络、报纸、杂志、广播等。检察信息的传播也日益丰富、便捷。尤其是基层调研工作,前几年只能看到非常有限的一两种刊物,现在媒介形式非常丰富,鼠标一点各种信息资料尽收眼底,又新鲜又全面,为调研工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物质条件。理论工作具有鲜明的前瞻性和独到性,必须站得高、看得远。为此,要求作者必须广泛地涉猎资料,只有广泛地占有资料,思考才能有深度。只有全面地把握情况,才能知道对某一问题理论界有没有研究?已经提出了哪些观点?还有没有新的问题和思路?有时自己不去把握或把握不全面,辛辛苦苦撰写出一篇调研文章,结果一看这个问题刊物早已登过了,白白做了许多无用功。同时,基层调研有很多局限性,我们接触的案件就那么几类,遇到的问题比较有限,因而如果单纯凭经验或工作实践搞调研,我们的视角将是比较狭窄的,和高层的、专业性的理论研究人员相比,我们只是井底之蛙。所以,我们必须非常广泛地涉猎各方面资料,读名家大家的新作,掌握理论发展的前沿动态,通过资料的补充,来弥补实践性的狭隘和理论上的先天不足。这一点和我们倡导的实务性研究不矛盾,只有广泛吸纳理论观点提高理论素养,研究实践问题才能得心应手,也才能写出深度文章,论文才具有科学性、可行性。2004年我市在中国和澳大利亚人权保护研讨会交流一篇论文,全文只有4000字,但写作过程中,查阅的各种资料不下二十万字,作的资料摘录就有近两万字,仅查阅相关资料就用去了两个多星期时间。(2)、科学运用资料。对资料既要有使用的意识,也要有合理的方法。实践中,不少同志撰写调研文章下了很大功夫,查阅了很多的有关资料,但是写出来的调研文章并不成功,原因是在两个方面出现了偏差。一是忽略了原创性。前文一再强调,搞理论研究一定要注重原创性。不管论述的是什么问题,一定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要有个性特征,而不是别人的观点整理或重复。但是在调研报送中,经常发现一些调研稿件查阅了很多资料最后变成了罗列了很多资料,只是把理论界对某一问题的相关论述摘抄整理到一块,既没有分析比较,也没有更深层次的拓进,变成别人观点的简单罗列,看不到属于自己的东西。二是不尊重别人劳动成果。理论成果都凝聚着他人的心血,我们在坦然使用的时候,一定要给予足够的尊重。现在各学术刊物要求越来越严,要求引用别人的观点一定要注明原创者和出处,一些学术性很强的刊物编稿时,看到论文引用别人观点但不注明出处,就视为形式不规范直接不进入编辑的视野。实践中,基层干警报送的论文大多不引用专业资料,有些即使引用也不规范,用一些笼统的话如“有专家认为……”、“有人提出……”、“有观点认为……”等,这种情况下应尽可能地讲清楚,是谁的观点,在哪篇文章或哪本著作中,哪个版本,哪个出版社,哪一页等,不管用夹注、脚注还是尾注,一定列举清楚。(近年来许多理论刊物一般要求用尾注。)这样做,既体现了对别人的尊重,也使得内容很严谨,增强了文章的证明力。7、反复修改。文章是改出来的,必须反复锤炼,反复修改。有些感情渲泄性的文学作品还可一气呵成,理论性很强的调研文章,必须不断思考、不断修改,要字斟句酌,反复锤炼,非是觉得成熟就不要脱手,千万不能把粗制滥糙的东西投出去,这既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也体现了一种严谨、细致的文风。修改,既注重大的思想、观点以及论证过程的修改,使思想、观点严谨、科学,不容差错;同时,要注重字句的修改,再好的观点,字句上不注重修饰、表达,也可能使你的论证大打折扣。编辑最反感错别字,不只是增加了编辑的工作量,关键是反映了作者草率、应付的工作态度。有不少文章观点本来不错,但是因为错别字太多,编辑只好舍弃。修改的方法可以灵活一些,不一定靠自己集中修改。“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自己写得再精彩的文章,也必有疏漏,自己看不出来,因为思维已经形成定势,看得越多定势越强,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这时候,不妨请别人来看,不必羞怯和遮掩,不管是比你水平高的还是稍逊一些的,相信都能给你提出有益的意见或建议。如果领导有空,不妨请领导来把把关,不要想着领导们日理万机不一定有精力研究文章的写作技巧,任何情况下,领导总有他的超人之处,总是站得比我们高,领导的修改或指点,也会使我们的文章增色不少。第二种方法是“冷处理”。一篇文章,如果集中思考的时间太长,也会形成思维定势,每看一遍都将顺着过去的思路走下去,很难发现新的问题。这时候,就不要集中重复,而应采取“冷处理”办法,先放下做些其他的事,把思想转移开这个问题,想想其他的事,过两三天后,再重新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这时重新阅读、思考,便会有新的认识。第三种是对比修改。实践中有些同志费尽心思写稿,梦寐以求发稿,一旦稿子被刊用,就陶醉在个人的名字中,认为万事大吉,什么也不再去想了。这种认识,不但偏离了调研的根本宗旨,也放弃了非常有益的学习机会。任何刊物,编辑的水平总会比作者高,尤其是层次越高,编辑水平就会越高。基于这种因素,强烈建议各位作者,稿件一旦刊登后,一定不能束之高搁,认为万事吉祥。非常必要的做法是把自己的原稿找出来,与刊登稿逐字逐句逐标点地对比,看一看编辑都改了哪些地方,是怎样改的。如果你细细地对比一下,一定会叹服编辑就是改得高明,这种修改,每个句子,每个字词,甚至每个标点符号都有其高明之处,对它们的对比和思考,将会给你带来极为有益的营养。如我市某作者投送了一篇稿子,《检察日报》作修改后予以刊登,原稿和刊登稿进行对比,我们会发现许多“神来之笔”,细细揣摩,你会深为叹服。原稿如下:领导干部要做一个透明的人领导者领导干部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一个透明的人是非常重要的。一是要有透明的工作方法。在工作的决策和实施中,严格按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办事,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工作原则,集思广益,认真听取并广泛吸纳群众的意见,对于人事、财务、工程建设等群众关心注的焦点问题在许可的范围内努力进行做到透明化的工作,扩大群众对决策的知情权和监督力度。要自觉接受群众监督,避免“暗箱操作”,积极实行施政过程中的阳光作业,交给群众交一个份明白账、放心账。这样既可以有效地减少群众的猜疑和不信任,也能更好地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能,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也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二是要有透明的工作作风。作为领导干部,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树立“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公仆本色。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身体力行,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凡事先从自己做起。要敢于公开自己的有关情况,个人的财产和经济状况应该让群众有所了解,自己的亲属、子女、配偶的职业、收入、工作等情况等也应该如实向组织如实报告,让群众知悉。一句话,要让群众相信自己,自己就要畅敞开心扉,让群众了解自己、欢迎自己。千万不能跟成克杰那样,装模作样地说:“一想到广西还有一千多万人没有脱离贫困,我就连觉也睡不着”,暗地里却声色犬马、贪赃纳贿。毕竟,假面具永远只能戴一时,用一时,管一时。三是要有透明的思想境界。作一个透明的领导干部,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敢于透明自己的世界观和思想境界,自己是怎么想的,世界观是怎么改造的,自己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对待金钱、权力的观点和态度是什么,这些思想意识的东西都应该透明。千万不能会上讲的是一套、文件上念的是一套,心里想的、私下里做的却是另一套。要把真实的思想展现出来,就要有正气、公心、服务意识,善于用自己用透明的精神境界感召属下,吸引群众,这样才能产生巨大的工作向心力。中国有句古话:“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一个人只要心胸开阔,不污不暗,把个人的心声展现出来完全是可行的,这样做也能形成一种精神上的感召力和人格上的魅力。领导干部应该有这样的勇气。透明的另一面是虚伪,现在如今有不少虚伪化的干部太多,他们工作中“暗箱操作”、作风上表里不一、做起事来言行不一致同,思想上搞两种面孔,这是群众最厌恶的,也是最伤群众感情的,这种虚伪的作风的后果只能使干部自己与群众的关系越来越疏淡,距离越来越远。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我们学习的这些领导干部的楷模都是一个属于透明的人领导者。群众很容易地看到了他们的心里去内心世界,他们也很容易地走到了入群众的心里来。相反,干部队伍中的害群之马,成克杰、胡长清等都是虚伪的人,他们讲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给群众说的是一套,私下里自己搞的又是一套,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他们灵魂里中污秽的成分太多,他们不愿意也不敢把自己的心扉敞开,最终被群众所唾弃,自己也身败名裂遗臭史册成为干部队伍中的害群之马。(此处另起一段)领导干部要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真正代表群众的利益,就要勇于做一个透明的人。注:黑体字是编辑加上的,方框划掉的是编辑删除的。修改要细,不能粗枝大叶,观点要正确、新颖,在一些遣词造句等问题上也要反复推敲,不能得过且过,否则,将可能养成习惯最后形成一种不良的文风,小节的不注意将可能影响整篇文章的质量。如我市与《中国检察论坛》协办期间,曾向该刊寄送过一篇稿件,但因字词等小节问题的不注意,编辑予以严厉批评,并把修改稿专门寄了过来,要求引以为戒。修改的字词分别是:盲然不觉→茫然不觉 然实践中→然而实践中抵毁→诋毁 唯此→惟此 切近→贴近 祈望→期望冷竣→冷峻 骄养了执法人员的无情→娇纵了执法人员的无情推衍→推演 勿宁说是→毋宁说是 渺视→藐视心理定势→心理定式 缘于前苏联→源于前苏联一种根蒂化思想→一种根深蒂固的思想 精准程度→精确程度(注:左边为原稿用字,右边为编辑修改用字)修改之后,主编石京学在原稿中写下这样几句话:这只是我初步修改,就发现许多错误,请各位在以下校对时对错误再加修正,严加把关。请寄作者一阅。怎么能出现如此之多的错字,写出一些字典、词典中都没有的词语,尽管准予发表,亦应对此学术态度予以警示。之所以在用词方面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是作者的语言基本功不扎实,一些常见的字词使用不准确,许多误用养成了习惯,导致语言规范问题出现。同时,有些作者追求一些“文绉绉”的感觉,把一些文言文的用法用到了论文写作中,或者不正确地对语言进行缩略,自己不觉得,但读者会觉得很不舒服。这样的问题,论文写作中也要引以为戒。
依依0317
法官和检察官离职率高只是相对其他公务员而言,真正离职的法官和检察官并不多。
法官和检察官离职的原因?
1.跟钱少有关。
公务员工资不高,这是公认的事实。法院检察院能成为法官和检察官的都是法律界的精英,但这群人的收入却不高。司法体制改变后,法官检察官的工资普涨50%,但与律师相比,法官检察官的收入远不如律师一年收入的零头。在本市市中院一个四级高级法官(相当于副处实职)一年的收入不会超过18万,那些年纪轻、资历不高的法官检察官收入就非常低了。法官和检察官辞职去干律师,收入低的情况就会大大改变。比如我认识的一位辞职的检察官去干律师,一年收入在200万以上。他先前在市检察院干过公诉科科长,这对他从事律师行业有先天优势,他代理一个简单的刑事案件,代理费是5至10万元不等,大案另算。可以这么说,辞职的法官和检察官去做律师,代理一两个普通刑事案件的律师费都比在体制内一年的收入高。这就是为什么法官和检察官辞职要比其他公务员高的原因。
2.跟仕途有关。
法官和检察官的仕途空间其实非常狭窄,一般都在法院系统和检察系统内发展,能跳出本机关到机构找到你发展的人实在太少。这就造成了法官和检察官流动性非常慢。在本市法院和检察院,市县两级班子成员的平均年龄都普遍大,有的基层法院检察院班子年龄都在五十岁以上。通过一斑窥豹,放眼全国法院和检察院都存在类似的问题,那就是法官检察官流动性不强,班子成员平均年龄偏大,年轻人在两院要想出头,除了熬时间外,还要有过人的能力和提拔机遇。我在市级检察院辞职的那位朋友就是因为仕途不顺辞职的。当年组织部门划了一条提拔原则,四十岁以下,干正科实职领导三年以上,硕士研究生学历,硬性条件我那位朋友全部符合。当初不少人都认为他可以去县市区任检察长,可最后组织部门并没有提拔他。面对仕途不顺,第二年这位朋友就从检察院辞职干律师去了。现在他还开了自己的律师事务所,一年的收入比得上在体制十多年。
3.跟工作量有关。
基层法官和检察官办案量是非常大的。新闻中看到,某一个基层法官一年办案量300多件,基本上没有正常的周末,每天都在案子上奔波。随着司法体制改变的推进,办案透明化程度越来越高,这给法官检察官办案带来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往往一个判决书就是上百页,其中的判决内容文字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这对法官的素养是一个极高的考验。但做律师就不一样了,工作量没有法官检察官办案量大,工作时间完全可以自我支配,不需要被案子逼着加班加点,也不会像法官检察官一样对案件终身负责。律师只要尊重法律和事实,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关系输赢对他的收入没有多大影响,也没有人追究他的责任。
总之,律师职业时间自由,收入高,压力没有法官检察官大,这就是法官检察官辞职的吸引力所在。
无痛人流手术过程需要多久? 无痛人流手术怎么操作过程一:进行术前检查 在进行人流手术前需要进行B超检查以确诊是否是宫内孕。虽然在家使用了早孕试纸,但还需要到医院
我所在的市法院检察院离职的30年就遇到2位!我还是属于提前退休的,不高呀,网上正瞎说 我就是基层法院的法官,虽然现已退休了,但对基层法院法官的工作深有感受。我曾
市场经济下的乡村治理与产业化发展 2005年12月6日12:27 农博网 ——以山西、河北农村为例贾大猛 卢向虎(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 要:
毕业论文调研报告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毕业论文吧!
公司人员流失问题与对策分析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应包括以下内容:①答辩人基本信息:姓名、学历、所在学校等;②关键研究课题:研究内容、目的、意义等;③研究成果:文献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