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小萝卜
有一个月没更博客了,捂脸 o( ̄= ̄)d
端午回家休息了几天,6月要加油~
回到正文,HOG是很经典的一种图像特征提取方法,尤其是在行人识别领域被应用的很多。虽然文章是2005年发表在CVPR上的,但近十年来还没有被淹没的文章真的是很值得阅读的研究成果了。
key idea: 局部物体的形状和外观可以通过局部梯度或者边缘的密度分布所表示。
主要步骤:
上图为论文中提供的图,个人觉得我在参考资料中列出的那篇 博客 中给出的图可能更好理解一些。
具体细节: 关于每一个过程的详细解释还是在 这篇博客 中已经写得很清楚了,这里就不再搬运了。
文章中数据集的图像大小均为:64*128, block大小为16x16, block stride为8x8,cell size为8x8,bins=9(直方图等级数);
获取到每张图的特征维度后,再用线性SVM训练分类器即可。
下图为作者而给出的示例图:
这两篇博客写的都很好,推荐阅读一波。
樑樑1982
论文名称:Rich feature hierarchies for accurate object detection and semantic segmentation 提出时间:2014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从Alexnet提出后,作者等人思考如何利用卷积网络来完成检测任务,即输入一张图,实现图上目标的定位(目标在哪)和分类(目标是什么)两个目标,并最终完成了RCNN网络模型。 创新点: RCNN提出时,检测网络的执行思路还是脱胎于分类网络。也就是深度学习部分仅完成输入图像块的分类工作。那么对检测任务来说如何完成目标的定位呢,作者采用的是Selective Search候选区域提取算法,来获得当前输入图上可能包含目标的不同图像块,再将图像块裁剪到固定的尺寸输入CNN网络来进行当前图像块类别的判断。 参考博客: 。 论文题目:OverFeat: Integrated Recognition, Localization and Detection using Convolutional Networks 提出时间:2014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该论文讨论了,CNN提取到的特征能够同时用于定位和分类两个任务。也就是在CNN提取到特征以后,在网络后端组织两组卷积或全连接层,一组用于实现定位,输出当前图像上目标的最小外接矩形框坐标,一组用于分类,输出当前图像上目标的类别信息。也是以此为起点,检测网络出现基础主干网络(backbone)+分类头或回归头(定位头)的网络设计模式雏形。 创新点: 在这篇论文中还有两个比较有意思的点,一是作者认为全连接层其实质实现的操作和1x1的卷积是类似的,而且用1x1的卷积核还可以避免FC对输入特征尺寸的限制,那用1x1卷积来替换FC层,是否可行呢?作者在测试时通过将全连接层替换为1x1卷积核证明是可行的;二是提出了offset max-pooling,也就是对池化层输入特征不能整除的情况,通过进行滑动池化并将不同的池化层传递给后续网络层来提高效果。另外作者在论文里提到他的用法是先基于主干网络+分类头训练,然后切换分类头为回归头,再训练回归头的参数,最终完成整个网络的训练。图像的输入作者采用的是直接在输入图上利用卷积核划窗。然后在指定的每个网络层上回归目标的尺度和空间位置。 参考博客: 论文题目:Scalable Object Detection using Deep Neural Networks 提出时间:2014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既然CNN网络提取的特征可以直接用于检测任务(定位+分类),作者就尝试将目标框(可能包含目标的最小外包矩形框)提取任务放到CNN中进行。也就是直接通过网络完成输入图像上目标的定位工作。 创新点: 本文作者通过将物体检测问题定义为输出多个bounding box的回归问题. 同时每个bounding box会输出关于是否包含目标物体的置信度, 使得模型更加紧凑和高效。先通过聚类获得图像中可能有目标的位置聚类中心,(800个anchor box)然后学习预测不考虑目标类别的二分类网络,背景or前景。用到了多尺度下的检测。 参考博客: 论文题目:DeepBox: Learning Objectness with Convolutional Networks 提出时间:2015年ICCV 论文地址: 主要针对的问题: 本文完成的工作与第三篇类似,都是对目标框提取算法的优化方案,区别是本文首先采用自底而上的方案来提取图像上的疑似目标框,然后再利用CNN网络提取特征对目标框进行是否为前景区域的排序;而第三篇为直接利用CNN网络来回归图像上可能的目标位置。创新点: 本文作者想通过CNN学习输入图像的特征,从而实现对输入网络目标框是否为真实目标的情况进行计算,量化每个输入框的包含目标的可能性值。 参考博客: 论文题目:AttentionNet: AggregatingWeak Directions for Accurate Object Detection 提出时间:2015年ICCV 论文地址: 主要针对的问题: 对检测网络的实现方案进行思考,之前的执行策略是,先确定输入图像中可能包含目标位置的矩形框,再对每个矩形框进行分类和回归从而确定目标的准确位置,参考RCNN。那么能否直接利用回归的思路从图像的四个角点,逐渐得到目标的最小外接矩形框和类别呢? 创新点: 通过从图像的四个角点,逐步迭代的方式,每次计算一个缩小的方向,并缩小指定的距离来使得逐渐逼近目标。作者还提出了针对多目标情况的处理方式。 参考博客: 论文题目:Spatial Pyramid Pooling in Deep Convolutional Networks for Visual Recognition 提出时间:2014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如RCNN会将输入的目标图像块处理到同一尺寸再输入进CNN网络,在处理过程中就造成了图像块信息的损失。在实际的场景中,输入网络的目标尺寸很难统一,而网络最后的全连接层又要求输入的特征信息为统一维度的向量。作者就尝试进行不同尺寸CNN网络提取到的特征维度进行统一。创新点: 作者提出的SPPnet中,通过使用特征金字塔池化来使得最后的卷积层输出结果可以统一到全连接层需要的尺寸,在训练的时候,池化的操作还是通过滑动窗口完成的,池化的核宽高及步长通过当前层的特征图的宽高计算得到。原论文中的特征金字塔池化操作图示如下。 参考博客 : 论文题目:Object detection via a multi-region & semantic segmentation-aware CNN model 提出时间:2015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既然第三篇论文multibox算法提出了可以用CNN来实现输入图像中待检测目标的定位,本文作者就尝试增加一些训练时的方法技巧来提高CNN网络最终的定位精度。创新点: 作者通过对输入网络的region进行一定的处理(通过数据增强,使得网络利用目标周围的上下文信息得到更精准的目标框)来增加网络对目标回归框的精度。具体的处理方式包括:扩大输入目标的标签包围框、取输入目标的标签中包围框的一部分等并对不同区域分别回归位置,使得网络对目标的边界更加敏感。这种操作丰富了输入目标的多样性,从而提高了回归框的精度。 参考博客 : 论文题目:Fast-RCNN 提出时间:2015年 论文地址: 针对问题: RCNN中的CNN每输入一个图像块就要执行一次前向计算,这显然是非常耗时的,那么如何优化这部分呢? 创新点: 作者参考了SPPNet(第六篇论文),在网络中实现了ROIpooling来使得输入的图像块不用裁剪到统一尺寸,从而避免了输入的信息丢失。其次是将整张图输入网络得到特征图,再将原图上用Selective Search算法得到的目标框映射到特征图上,避免了特征的重复提取。 参考博客 : 论文题目:DeepProposal: Hunting Objects by Cascading Deep Convolutional Layers 提出时间:2015年 论文地址: 主要针对的问题: 本文的作者观察到CNN可以提取到很棒的对输入图像进行表征的论文,作者尝试通过实验来对CNN网络不同层所产生的特征的作用和情况进行讨论和解析。 创新点: 作者在不同的激活层上以滑动窗口的方式生成了假设,并表明最终的卷积层可以以较高的查全率找到感兴趣的对象,但是由于特征图的粗糙性,定位性很差。相反,网络的第一层可以更好地定位感兴趣的对象,但召回率降低。 论文题目:Faster R-CNN: Towards Real-Time Object Detection with Region Proposal Networks 提出时间:2015年NIPS 论文地址: 主要针对的问题: 由multibox(第三篇)和DeepBox(第四篇)等论文,我们知道,用CNN可以生成目标待检测框,并判定当前框为目标的概率,那能否将该模型整合到目标检测的模型中,从而实现真正输入端为图像,输出为最终检测结果的,全部依赖CNN完成的检测系统呢? 创新点: 将当前输入图目标框提取整合到了检测网络中,依赖一个小的目标框提取网络RPN来替代Selective Search算法,从而实现真正的端到端检测算法。 参考博客 :
angeldevil82
[Paper:Focal Loss for Dense Object Detection] [ ] 关于目标检测主要分为两大类别:one stage,two stage one stage 代表:yolo系列,ssd(特点:检测精度低,但检测速度快) two stage 代表:R-CNN系列,SPPNet(特点:检测精度高,但检测速度慢) 在论文中作者去探讨了造成one stage精度低的原因,发现在训练密集目标检测器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foreground-background类别不平衡。 检测算法在早期会生成很多bbox,而在一幅正常的图像中需要检测的object不会很多,这就意味着多数的bbox是属于background,使得foreground-background类别不平衡。 因为bbox数量很多,而属于background的bbox太多了,假设分类器将所有的bbox全部归为background,那么精度也会很高,而这样的分类器是一个失败的分类器,所以导致目标检测的精度很低。 因为two stage的第一个阶段生成一个候选目标位置组成的稀疏样本集,即RPN简单的对anchor进行二分类(只是区分是foreground和background,并不会区别细类),这样,属于background类别的bbox会大量减少,虽然其数量依然远大于foreground的bbox(例如3:1),但已不像最初生成anchor差别那么大了,这一阶段最终结果是从“类别极不平衡”到“类别较不平衡”转变,也就是说two stage并不能完全解决类别不平衡问题,第二个阶段使用一个卷积神经网络将各候选位置归置foreground类别或者background类别,即在初步筛选后的bbox上进行难度小得多的分类(细分类),这样分类器便得到了较好的训练,从而精度提高了。但因为是经过了两个阶段的处理,操作复杂,使得检测速度变慢了。 因为one stage系列的检测器直接在“类别极不平衡”的bbox中进行难度极大的细分类,直接输出bbox和标签,而原有的交叉熵损失(CE)作为分类任务的损失函数,无法抗衡“类别极不平衡”(会在另一篇文章中详细讲解交叉熵损失),容易导致分类器训练失败。因此,one stage检测虽然速度快,但检测精度低。 既然one stage中的交叉熵损失函数无法抗衡“类别极不平衡”,所以retinanet作者何恺明及其团队提出Focal Loss替换交叉熵损失来提高检测精度。 首先介绍一下二分类的交叉熵损失:鉴于以上的改进过程的思想,可以将交叉熵损失增加一个调节因子(1 - pt)γ,其中γ≥0。这样便出现了Focal Loss,其定义为: 在实践过程中使用的Focal Loss形式为:
一月十九号有什么顶会论文发有华亭顶的论文发展,这也是他们最主要的论文奖项,而且也是可以根据这种论文进行发表的一些言论。
中国车牌的格式与国外有较大差异,所以国外关于识别率的报道只具有参考价值,其在中国的应用效果可能没有在其国内的应用效果好,但其识别系统中采用的很多算法具有很好的借
你去找下(土木工程、或者、交通技术)吧~
常常有同学问我: 检测报告上为什么引用也给我标红了? 论文是不是标上引用符号[1][2][3]就不会检测出来了? 引用的内容要怎么标注才不会重复?
原文: Scalable Object Detection using Deep Neural Networks——学术范 最近,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在许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