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73

小小桐桐
首页 > 学术论文 > 世界经典哲学论文

2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小公举A酱

已采纳

哲学存在于我们生活中,并没有离我们很远,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经典哲学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都说倾城女子定是红颜祸水,可是千百年来,有谁能放弃水;都说天长地久不如曾经拥有,可是人海茫茫,离开终归过显苍凉;都说韶时梦想必是年少轻狂,可是云耸谷河,有几个心中没有远方。

佛曰:人有三毒贪、痴、嗔,通俗说就是舍不得。舍得、舍得,不舍何有得?红尘一世,却有几个能做的了南柯一梦。你总说自己平庸,只是因为心中总有放不下的杂念,终将只是一颗沉土,看得道者:“满目山河空念,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其眼前人。”面对伊人远去,晏殊放下了离思之苦,终有了“元献门下出九相”的报国之材。“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面对九理城中奸侫的凭空污浊,苏轼放下了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官场梦想,终有了“千古文章四大家”的诗词杂文成就。没有人能抓得住月亮,明天依旧升起太阳,因为有了日光,月亮终会离开。唯有舍了杂念,才能得到执念。唯有舍下红尘,才能得到梦想。

诗曰:虽千万人吾往矣。舍得,舍得,不舍终有得。风再大,吹动的不过是漫无目的的白云,大地不会产生波纹,因为有不舍的追求,所以大地不懂随波逐流。路再长,改变的不过是浑浑恶恶忙忙碌碌蝼蚁的心,我却不会舍弃脚下的路。因为有梦想,更因信仰,所以我不愿放下你所谓的轻狂。唯有不舍梦想,才能到达远方。

我放得下月亮,却舍不下月光。我避得开时光,却打不开心房。我读得懂纳兰,却看不懂悲伤。我拿得到牡丹,却嗅不到暗香。我听得到凄凉,却遇不见沧桑。我舍得了杂念,放不下信仰。所以,梦想终会发光。

如果说梦想是亦真亦幻的月光,黑暗污浊的现实就好似发出它的月亮。没有月亮,哪有月光;少了现实淤泥,哪有惊世的梦想。

放得下的月亮,戒不掉的月光。原谅我太傻,说穿了,戒不了梦想( 文章

我觉得,这是个伤感的季节,并没有什么想法,只是觉得,时间过的比我想象中的要快的多。

我还是一个喜欢有话就说出来,或者写出来的人。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怎样去生活,我只是会去追求我想要的生活,当有人问到我,你想要的是什么样子的生活,我反而无言以对。

生活总是这样,给了我们太多的无奈,我总是在想,我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生活方式,用怎样的生活方式来过我这一生。

有人告诉我,不要去幻想未来几年你会怎么样,因为你会发现,未来你还是现在这个样子。

我笑而不语,其实也不是不可能。但是,也会改变,就看自己能不能有一颗强大的心了。

我承认我的确是一个励志的人,毕业半年多,大三开始若隐若现的接触社会,到现在正式接触社会,我发现,这一路走来,冥冥之中,学会了很多,明白了很多。

骨子里就是这样一个随和的人,不会 计较,反而还非常宽容,好像任何委屈都能受得了,能吃的了各种亏的样子,其实 有时候,难不难受也只有自己知道,每当这时候就告诉自己,笑一笑,从容。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会怎样对待你,只是还没有到生活回馈你的时候,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宽容和你的善良会有很好的归宿。

那天我们家老吴问我:妮儿,接触了社会这么久,觉得怎么样?我笑了,我说:“爸,这么久?我觉得我才刚刚开始接触,我觉得一切都是我当初想象中的样子,路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人脉是自己一件事一件事积攒起来的,为人处事也是自己一次一次明白的, 我还早,才刚刚开始接触。”

后来,我爸笑了。

其实我知道,他是在担心我。

从来都没有觉得社会有多么的不公平,我还是在坚信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这句话。

后来我觉得,什么都是虚的,只有钱踏踏实实挣到自己手里才是最真实的。

毕业半年了,曾经的大学同学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而我,也依然留在我的家乡,有的人说我是幸福的,大学四年在石家庄,毕业之后依然在石家庄,所有的一切都在石家庄。

可是,人有时候就是有一种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状态,比如,想出去走一走。

生活是一种经历,经历也就谱写了生活,社会就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一步一步的过程当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弥补自己的不足,借鉴别人的长处,做好自己,还是独立、善良、宽容、奋进的自己。

不如意的事情,笑一笑,从容。

题记:此路不通走它路,让生命在变通中升华、在“转弯“中大放异彩!

文章的开头,先给大家讲三个“生命转弯”的故事吧!

艾戈尔是德国的自由职业画家,他历经千般苦,竭尽万般努力,梦想着有朝一日会成为德国出人头地的大画家。然而,经过数年的努力,仍然事与愿违。这时的他才忽然明白和意识到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太过肤浅、太不切合自己自身的实际情况了!他毅然决然地忍“痛”割“爱”,放弃最初的理想和追求,让生命及时变通与“转弯”,他试图寻找一个更为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给自己的人生换一个前进的方向,以达到和实现人生的理想!于是,他认真思索、反复论证,终于有了自己成熟的想法,决定改变自己艺术追求的方向。他成立了自己的餐巾设计公司。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打拼,艾戈尔从一个食不果腹的“自由职业画家”,成功地转型为业界设计师!另一个故事是,我国著名的硬笔书法家张文举,原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小就立志将来当一名让人羡慕的作家。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夙愿,他在文学之路苦苦追寻与“攀爬”。然而,神圣的文学“灵感”与思想“火花”不曾眷顾他,一直没有“像样”的作品问世,甚至连一封退稿信也没有收到!更没有只言片语的文字变成梦寐以求的铅字!他在写作无为的情况之下,也就是在他29岁那年,他总算是意外地收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封退稿信!信中写到:“看得出,你是一个很努力的青年。但我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你的知识面过于狭窄。生活经历也显得相当苍白,但我从你多年的来稿中发现,你的钢笔字越来越出色……”。还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编辑老师的善意忠告与友情提醒,却使得“云里雾里”的张文举惊喜地发现了自己长处---他的书法之美!“我苦苦地寻找,却原来你在这里”!他第一次陶醉在自己一人的世界里!于是,他放弃了如影随形多年的“作家”的梦想,毅然让生命“转弯”。经过苦练,最终成为我国一代著名的书法艺术大师!成功后的他不无感慨地说:“一个人能否成功,理想很重要,勇气很重要,毅力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懂得舍弃,要懂得转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现代文学之父鲁迅,在日本留学(学医)期间感觉到了医术只能拯救人们的身(肉)体,而文学则可以医治人们的思想和改变人们的灵魂!换言之,人即使有强壮的身体而思想的愚昧也是不行的。所以,他为了民族的未来,要用饱蘸激情的笔触来拯救和塑造民族与国人的灵魂!他决然地让生命“转弯”,弃医从文。毛泽东曾评价鲁迅先生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艾戈尔在执着中不忘变通,在放弃中作出新的抉择,让自己的事业完成了一次成功的飞跃;张文举,让理想在执着于变通中飞舞,“事业”在变通中起航,他才有了今天骄人的成就!生命在转弯时赢得了无限的精彩与极致的辉煌!鲁迅面对外国列强的入侵,故园山河的破碎,让理智占先,勇敢担当民族大义,让生命“转弯”,用犀利的笔作刀作枪直至刺向敌人的心脏!他的作品不断涌现,蜚声世界文坛,他对“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久远的影响!

让生命转弯,前两例是因为兴趣、方向的不对而“转弯”的,后一例是因为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而转弯的。前者使我们得到有益的启示;后者令我们敬仰!无论如何,在我们有限的生命之中,懂得变通与转弯,不失为人生的良策。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锋芒毕露;也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大放异彩!

后记:我写本篇的目的并不是让大家重新改行或去跳槽选择新的职业,而是通过本篇所反映出来“变通”与“转弯”这样的主题来进一步指导与促进我们的工作!当我们的工作陷入“维谷”、走到“山穷水尽”时;当我们的思路过于狭窄或偏离了工作方向时;当有些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态度或工作方法有想法、甚至产生不满时……,我们可曾考虑让思路 “变通”一下,让工作方向来一次“转弯”呢?!(

305 评论

西西里的蘑菇

以苏格拉底之死为切入点,从其哲学性格方面入手,揭示苏格拉底之死的必然性,并阐释哲学家与死亡的内在关联。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苏格拉底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苏格拉底之死的哲学思考

摘 要:苏格拉底之死和耶稣殉道一直以来都是西方思想史上震撼人心的重大事件。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为何会被以自由民主著称的雅典城邦以公正合理的程序判处死刑?面对这一疑问,本文试图以苏格拉底之死为切入点,从其哲学性格方面入手,揭示苏格拉底之死的必然性,并阐释哲学家与死亡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苏格拉底;申辩;哲学家;死亡;正义

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也是人类永恒的隐痛。对每个人来说,死亡都是不可避免的归宿。人生在世,就是一个不断向死亡趋近的过程。对于死亡,人们总是怀着莫名的恐惧和敬畏。正如叔本华所说,人们怕死,事实上是怕个体的毁灭,而死也毫不隐讳把自己表现为这种毁灭。如何看待即将到来的死亡,如何看待死后的未知状态,如何进行死亡的价值评价,是涉及人的安身立命之道的终极问题之一。作为世界文明史一大公案的苏格拉底之死为我们公正看待死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苏格拉底的申辩

公元前399年,雅典城邦中被公认为最智慧的苏格拉底被这个城邦的民主政府判处死刑。在此之前,苏格拉底拒绝向法庭屈服和逃亡外邦。当前往提洛岛的圣船返航后,他饮下鸩酒从容赴死。在西方文明史上,苏格拉底无疑成为为理想信念而殉道的先驱之一。黑格尔曾指出苏格拉底之死是一个悲剧,是民主扼杀自由的悲剧,是法律习俗与知识理性相冲突而产生的悲剧。但他视死如归、毫不妥协的气概却彰显了理性的不朽光辉。

苏格拉底的高足柏拉图在《申辩篇》中详细地记载了苏格拉底申辩和赴死的完整过程。雅典人控告苏格拉底的罪名是亵渎神灵和腐蚀青年。第一批原告控诉苏格拉底追求地以下天以上的东西,强词夺理颠倒是非,并且以此传授他人。众所周知,只有自然哲学家尤其关注自然,并以自然的原因来解释世界的本原。文明的起源由超越自然的神圣力量下降到我们共同 经验 的自然世界,不得不说这是自然哲学的进步之处。但对自然神的顶礼膜拜,只会取消人类自身理性的力量。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回到地上,从自然界转向人自身、转向人内在的德性。他在市井之中与人 辩论 ,目的也不在于传授知识收取报酬,纯是出于爱智的动机,与人共同寻求真理。而亵渎神灵的控告,则是说苏格拉底不信有神,或者说只相信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信本邦认可的诸神。这也是他被认为败坏青年之处。证据之一是苏格拉底曾经说太阳是一块石而月亮是一块土。这其实仍是同以安那克萨戈拉为代表的自然哲学家混为一谈。不信有神和引进新神首先在逻辑上就是自相矛盾的。原告和被告的分歧不在于相不相信有神,而在于相信神是什么,而这些都不足以说明苏格拉底有罪。

第一轮投票以281票对220票表决苏格拉底有罪。正反双方票数相差很少,苏格拉底说“似乎双方票数对调30,我就可以释放了。”他提议以罚款代替死刑,他的朋友们愿为他担保。但在辩护中苏格拉底却不认罪,反而以自己有功于国而请赏。他认为每天讨论道德问题,审查和检视自己和别人,也不过是顺从神的旨意。在这次申辩中,苏格拉底不肯放软措辞说些悔改的话,更不愿追述战功以期将功赎罪,并且直言自己所缺少的不是辞令而是厚颜无耻和不愿说公众爱听的话。这彻底惹恼了法官,苏格拉底最终被判处死刑。“此时的苏格拉底已经年逾古稀,剥夺他几年的寿命,雅典人毫无所得,唯有不光彩而已。或许他可以免死,如果他肯屈膝乞命。但他对自己的申辩态度毫不后悔,他宁愿按照自己的方式而死,也不远按照他们的方式而活。”[1]坐监期间,苏格拉底多次拒绝逃亡的建议,坚决服从法律的安排。临难之际,生路摆在面前,只要稍微屈服,就可以活命。但苏格拉底宁死不屈,平静走向死亡。

苏格拉底死之必然性

造成苏格拉底之死这一悲剧的原因历来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的话题。“对____神学来说,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完成了上帝的使命,可谓死而无憾。苏格拉底即使饮鸩自尽,但杀身是否成仁仍然留下疑问。他是为了什么而牺牲的?为了他的学说还是信仰?”[2]。撇开政治原因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单从其哲学个性和理想信仰方面探究,考察苏格拉底在可以活的情况下选择死的必然性。

亚里士多德曾说有两件事要归于苏格拉底门下:归纳性论证和普遍性定义。苏格拉底总是用辩证法追问最一般最普遍的东西,诸如善时什么,正义是什么。不仅如此,“苏格拉底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道德,善和恶的问题”,概括起来说就是“认识你自己”。这句来自德尔菲神庙的箴言在苏格拉底的身体力行下扭转了希腊哲学的研究方向:从自然到自我的转变,首先是从有关自然的具体知识到知识本身和认知主体转向。因此,在苏格拉底哲学中知识成为核心问题。“德性即知识”成为其基本命题,而“无知即罪恶”、“无人有意作恶”、“正义和其他德性都是智慧”也成为这一命题的题中应有之义。

苏格拉底这样孜孜不倦地关心人的内心和灵魂,把道德和知识联系起来,教人努力体认自我,回归内心善性。德性落实到城邦和个人则是正义、勇敢、节制的美德。即便神谶说他是最智慧的,他依然认为自己无知。当他逐一访察以智慧著称的人后,才知道他们有的是有限的知识,甚至根本无知,反而自认为无所不知。如同他们怕死一样,只是不智而自命为智,以其所不知为知。没有人知道死亡对人来说是好是坏,但人们都怕死,就好像确知死亡是最坏的境界。苏格拉底不以不知为知,更不会逃避死亡,“苏格拉底悟出了神的本意,真正的智慧是属于神的,神示只是告诉我们,人的智慧微不足道,是没有价值的”[3],所以神认为苏格拉底是最聪明的。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让苏格拉底不停地与人辩论检验别人的智慧。反讽和助产士的 方法 常使别人理屈词穷,陷入尴尬的境地,他也因此得罪了一批有名望的政客。这些人对苏格拉底怀恨在心,必欲置其于死地。

智慧如苏格拉底是神赐给雅典城邦的礼物。他自命为马虻,不停地劝告警醒雅典这只因肥大而懒惰迟钝的良种马。即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他也拒绝逃跑以逃避法律,即便法律本身可能是不公正的。对城邦法律的信仰也是他作为一个哲学家的信仰。因为他坚信城邦的法律是善的、正义的、符合理性的。作为城邦的公民,服从城邦的法律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不管何时何地,我们都必须做城邦命令我们做的事,即便所发生的一切是不公正的,也只能按普遍的正义加以说服,而不能以暴力的方式反对城邦。正如苏格拉底对克里同所说的,他不愿意逃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肯背弃曾经恪守的法律,即便如今法律是不公正的。“灾祸降临到他头上,他受到不公正审判的打击,自己的城邦要置他于死地,但他依然生活在自己的信条中:宁可忍受不公正,也不做不公正的事。”[4]所以苏格拉底拒绝逃亡外邦,坚决履行公民对国家法律的义务。人生的价值在于追求知识,追求公平正义,追求绝对的善。为了获得知识和美德,死是不足惜的。苏格拉底默认法律的权威,义无反顾走向死亡。 苏格拉底的哲学信念中,灵魂不朽也是值得关注的。在苏格拉底之前,灵魂是和肉体是相互区别,可以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的。而苏格拉底则认为是完全对立的,肉体是灵魂的桎梏,感性的欲求只会妨碍灵魂的纯洁性。“在不同等级的灵魂中,哲学家的灵魂最纯洁,因为它最能摆脱感性世界的束缚,直接与真理、理念的世界打交道……真正的哲学家是追求死的,即肉体的死寂,七情六欲的死寂,摆脱身体的羁绊,以一个纯而又纯的灵魂来掌握真理。”[5]灵魂是洁净的,而肉体感官会干扰知识的获得。所以人们不仅要照顾自己的身体,更要保护自己的灵魂。哲学家致力于追求绝对的善,因而不关心物质的快乐。他们毕生都在努力使灵魂摆脱沉重的肉体,摆脱感性世界的束缚,从而净化灵魂。所以哲学就是追求死亡,哲学家就是自我训练死亡。“如果哲人自我进行死亡训练,那么接下来自然就是:当死亡来临他就不害怕、不愤怒、不畏缩。如果一个人一生致力于一件事并努力追求它,而当死亡来临是却感到恐惧,这无疑是愚蠢的。”[6]苏格拉底正是为了他的信念而死,他同死亡打了一辈子交道,当它最终来临时,他感到的是亲切和安详,死亡对他来说死较好的事。

哲学家与死亡

人之所以为人而与周围其他物种区别开来,是因为人有自我意识。人从出生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开始,便也意识到了自身的有限性和有死性。“我们可以借助观察我们之外的他人之必有死而推论出我之必有死,并超越于当下,面对死亡的恐惧。”[7]尼采曾说,人生是一个长期的死亡过程。人的生存本来就是向着死亡的存在。死亡是每个人的最终归宿,也是无数人担心和害怕的结果。不同于一般人对于死亡的恐惧,苏格拉底在可以生的情况下选择死,并在死前申辩中说出关于死亡的大道理:“死的境界必居其一:或是全空,死者毫无知觉;或是,如世俗所云,灵魂是由此界迁居彼界。”不管是何原因,哲学家和死亡结下了不解之缘。普通大众努力克服死亡的恐惧,去过一种好的生活,而哲学家选择向死而生,在趋向死亡的过程中与死亡达成和解。

未经考察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普通人不会去 反思 生命的价值,更不会关注死亡的意义,他们关注的是名利、财产、地位等物质快乐。伊壁鸠鲁有句 名言 :“死亡是和我们毫不相干的事情,正确认识到这一点将使我们对生命之必有死这件事愉悦起来。”[8]论据是当我们存在时,死亡对我们尚未来临;而当死亡到来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死亡对于生者和死者都不相干。这也成为部分人歪曲死亡的本来面目,以纵情享乐的绝妙借口。当人们沉溺于感官快乐时,死亡悄然降临,剥夺了个人的一切,包括财富、朋友、名望,甚至他的身体和思想。死亡带走了一切,只剩下死亡本身。殊不知,伊壁鸠鲁在说快乐是善时,不仅包括肉体上的欢愉在内,他强调的额最大的快乐时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不是视死亡为苦难的解脱,而是要直面不完美的生活,使之充实起来。生命是一场华丽的葬礼,在有生之年更为重要的是照看好自己的灵魂。苏格拉底将死定义为:“所谓死的状态,就是肉体脱离灵魂而独立存在的状态,和灵魂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状态。”人们对于死的恐惧,出于对死亡的无知。而逃避死亡的人正是在追逐死亡,并最终会被死亡追上。真正的哲学终生都是在为死亡做准备,无时无刻不净化自己的灵魂。死亡则是灵魂最彻底的净化。当死亡来临时,哲学家看到的是灵魂的解脱和重归自由。摆脱肉体之累后,最终能关照到善本身,在彼岸世界实现永恒。

苏格拉底是自愿自觉选择死亡,是为理想信仰而死。哲学为死亡做练习、做准备,但真正的哲学家反对自杀。柏拉图在《斐多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说:“我相信神是我们的守护者,我们是神的财产,如果我们这样看问题,那么也有理由说,一个人应该等待,在上帝召唤他之前不要夺走他的生命。”诸神是我们的看护,我们是神的财产。虽然死亡必然属于我们自己,但我们却没有权利自行了断,自杀是不可取的。而且自杀迫使灵魂离开肉体,这样的净化是不彻底的,可能仍带有肉体的欲望和痛苦。我们只能选择做好准备的死,而不能选择对死毫无准备的自杀。在继伏尔泰说自杀是人类最后的自由后,加缪宣称“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9]人是有自杀的自由,但却依然不能自杀。在加缪看来,自杀不是反抗,而是对自身懦弱的妥协。自杀是意志自由的一种实现方式,是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在自杀面前,人本能有求生存意志,自杀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苏格拉底视死如归,一直以来都在为死亡做准备,是民主制度达成了他的心意,将他判处死刑。这是符合法律规定的他杀。哲学家不必去自杀,他只要学会如何看待生与死的关系。

苏格拉底不怕死,但最终还是死了。对于死后有没有灵魂,灵魂归于何处,死后的世界是不是绝对的虚无我们一无所知。我们知道的是苏格拉底死后不久,雅典民众追悔莫及。于是给他平反,并且流放了原告,还树立铜像来纪念他。苏格拉底死而不朽,他的思想和精神一代代传承不衰。死亡是超出我们经验的,任何正在活着的人都不可能真正体验到死亡。所以我们对死亡的解释只能诉诸于玄想和信仰。出于对终极关怀的反思和死后世界的构想,哲学和宗教应运而生。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和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确认超验的世界本体存在,并在那里为灵魂和生命本体安了家。“人们之所以对肉体的死亡感到莫大的恐惧和焦虑,其根本原因正是由于不知道死后灵魂的归宿。死亡的可怕之处不在于死亡过程中肉体所受的痛苦,而在于死后的绝对虚无。”[10]哲学的灵肉二分之说,尤其是宗教关于死后归宿的天堂地狱之教,很好地消解了人们对于死亡和虚无的恐惧。这一信仰支撑着人们在现世生活中完善人格做正义之事,或立德立功立言,实现另一种不朽。

生,我们无法自主选择;死,亦不为我们的自由意志所转移。人活于世就确知自己要不可避免地死去。“对哲学家而言,死是最后的自我实现,是求之不得的事,因为它打开了通向真正知识的大门。灵魂从肉体的羁绊中解脱出来,终于实现了光明天国的视觉境界。”哲人苏格拉底死了,死得其所。这让我们正视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价值,在有生之年关照心灵,过更好的生活。在走向死亡的过程中,继续追问什么是善和正义。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关于苏格拉底哲学论文

142 评论

相关问答

  • 科学世界杂志哪几期最经典

    各学科的世界顶级权威期刊有如下几种: 1、《新科学家》:主要针对科学领域的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被认为是一个广受欢迎的科学杂志,其致力于最近的科学发明和思想。 2

    乘风秋夜 8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世界经典神话与传说故事文章

    《世界经典神话与传说故事》主要内容:神话与民间传说是远古历史的回音,真实地记录了我们民族在成长时期的足迹。神话与传说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的平台,而且能让

    福星蛋蛋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世界经济杂志

    《世界经济》月刊创刊于1978年,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共同主办。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共同主持的全国核

    Cora菱角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世界经济学杂志排名

    经济学实验室(Economic Lab)统计出全球经济学学术期刊级别分类(三个版本):版本version 1:顶尖期刊:American Economic Re

    好吃的小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世界哲学杂志

    中文名: 《世界哲学》 英文名: World Philosophy 类别: 国家级学术期刊 主办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abc123459876 1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