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人happy
比丘尼:梵文 Bhikkhuni 又作苾雏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门尼,俗称尼姑。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称为比丘尼。尼姑需守的戒律甚多,统称五○○条(各戒本都有出入)。中国第一个比丘尼是检净。在东晋升平元年(三五七年)受了具足戒,正式成了比丘尼。比丘尼(梵bhiks!uni^,巴bhikkhuni^,藏dge-slon%-ma)指归入佛门,受持具足戒的女子。五众、七众之一。又作苾刍尼、■刍尼、备刍尼、比呼尼等。意译除馑女、乞士女、沙门尼、除女、薰女等。略称尼或尼僧。依《大爱道比丘尼经》所载,比丘尼的出家,始于佛陀的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大爱道),她誓守八敬法,而被允许出家受戒。在我国,依《比丘尼传》卷一所述,西晋·建兴年间(313~317),尼僧净检从西域沙门智山剃发、受十戒。升平元年二月(357),请昙摩羯多立比丘尼戒坛,净检等三人共于坛上受具足戒,这是我国比丘尼的开始。在日本,司马达等之女善信等人从高丽僧惠便出家,后至百济受具足戒,是其滥觞。关于比丘尼的戒律,在佛灭后、部派分裂以前,教诫极严。至部派分裂再分裂后,对比丘尼较为放宽。然而,因相传女人障重,故戒条亦多,依《四分律》所载,比丘须守二五0戒,比丘尼则须守三四八戒。在我国佛教史上,比丘尼之贡献虽不如比丘之多,然其中亦不乏戒行精严、学优行粹之修行者。依《比丘尼传》书中所载,由晋代迄梁武帝之间,我国佛教界即已有不少杰出之比丘尼。如道容‘戒行精峻’(卷一),令宗‘学行精恳,开览经法,深义入神’(卷一),慧果‘常行苦节,不衣绵纩,笃好毗尼,戒行清白’(卷二),慧耀甚且烧身以供养三宝(卷三),凡此皆足令人钦仰。古代世俗女子虽有读书识字者,然真能登台讲说者则极少见。《比丘尼传》书中所载之比丘尼,则颇有能登台讲解经律、著书立说者。晋穆帝时,妙相‘每说法度人,常惧听者不能专志,或涕泣以示之’(卷一)。齐武帝时,昙彻‘才堪机务,尤能讲说。剖毫析滞,探赜幽隐。诸尼大小,皆请北面’(卷三)。智胜研读律藏,‘自制数十卷义疏,辞约而旨远,义隐而理妙’(卷三)。由此诸例,可以窥见比丘尼在我国早期佛教史上地位之一斑。至于二十世纪的后半阶段,比丘尼也是台湾佛教的中坚分子。不唯人数远较比丘为多,且颇多能独当一面,弘法利生者。如证严创办慈济功德会,兴办大型医院及大学,其弘法事业规模之大,为前此之台湾所未有。恒清为美国威斯康辛(Wisconsin)大学博士,身任台大哲学系教授,且掌理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对台湾佛教高等教育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其他方面之杰出比丘尼,在台湾亦为数甚多。种种迹像皆显示出,在现代台湾佛教僧团里,比丘尼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光吃光吃。
佛教的忍有两方面:一是对于“顺境”的忍,二是对于“逆境”的忍。一、释迦一族(对于“顺境”的忍) 释迦族是刹帝利种姓,这个族群骁勇善战,善于技击和射术,从这个家族的成员来看:悉达多、提婆达多、阿难、阿那律、净饭王等人都是高大魁梧,力大无穷的金刚力士。后来琉璃王入侵迦比罗卫,被一名少年组织一支弓箭兵队伍就就寸步难进,琉璃王大军面对这支释迦族青年军没有占到半点便宜,要不时候后来释迦族人不愿意杀戮战争,恐怕迦比罗卫未必就会灭亡。 据说悉达多如果继承王位,那么他就是“转轮圣王”,啥是“转轮圣王”?您知道统一印度的阿育王不?他就是“铁轮转轮王”,悉达多那可是“金轮转轮王”。金轮从天而降,七宝具足的悉达多率领人才辈出的释迦族统一古印度应该不在话下。如果真是如传说中的“如意轮宝”跟在悉达多身边,那么当时的欧洲文明和华夏文明也未必是他们的对手。 有人考证说“释迦族是雅利安的后裔”,其实呢,是与不是根本就没有意义,就好像您考证李世民有胡人血统一样,真正有点正知正见的人不会把这当成回事的。因为李世民有没有胡人血统根本不影响他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杰出的君主的地位。如果说考证李世民的甚是还有点政治意义,那么考证佛陀的身世真的就是毫无意义了。 我们只需要明白,在悉达多时代,释迦族或许不是古印度诸国最强大的国家,但绝对不是任人欺凌的弱国,他们的都城迦比罗卫成据说当时有百万人口,十分繁荣,当时的统治者释迦族人才鼎盛,能人辈出。这个国家在净饭王的治理下十分和谐,他们民风尚武,朴素刚毅。 金人在关外时比明朝弱吧,但真打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当时的释迦族就是如此。 只不过,伟大先行者总是付出着他们的所有一切,来警醒世人,救度众生。悉达多成佛后,他成了释迦族的英雄和骄傲,人们为他欢呼,为他自豪。释迦族人都认为自己是佛陀的族群,应该克己守法(佛法),以为示范。 佛陀先后度化了阿难、阿那律,随即他又让儿子罗睺罗出家,罗睺罗的母亲耶输陀罗宁死不让,她说:“悉达多走就算了,还要把儿子带走,我决不答应。” 佛陀晓以大义,苦口婆心,最后现出神通,令耶输陀罗看到了过去世二人的因缘,原来过去佛陀修学佛法时曾向耶输陀罗买过七束花来供养当时的佛,耶输陀罗许愿,生生世世与释迦牟尼结为夫妻。 这样,耶输陀罗终于被说服了,佛陀长子罗睺罗出家,称为“沙弥”,罗睺罗在佛教中号称“密行第一”。 然后,佛陀又去度化自己的异母弟弟难陀,难陀这个人与悉达多大不相同,他贪图世间荣华富贵,不肯出家。佛陀亲自前去度化他,费了好多唇舌,才把他度入佛门。 佛陀之所以执意让这个几个人出家是有深意的。罗睺罗年纪尚小、难陀贪图享乐,一旦父王净饭王去世,释迦族和迦比罗卫的未来就很可能落在这两人身上,这未必是好事。 这两人出家后,净饭王不干了,他怒道:“我的长子出家就出家吧,但他还要我的次子和孙子都带走,这不是让我释迦族从此后继无人吗?” 佛陀听说父王不悦,亲自前往劝导,最终,净饭王长叹一声: “唉!或许你是对的,既然他们愿意出家,那就去吧。” 白发苍苍的净饭王看着自己的亲人们远去的背影,他老泪纵横,心中凄凉,他深深感受到:释迦族的未来一片黯淡。但是,他知道自己的后代们将为更多的众生服务,他又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除了这几个人,还有那个提婆达多,也要求跟随佛陀出家,但他是另有企图的,他因为妒忌佛陀取得的成就,所以委屈出家,伺机推翻佛陀,取而代之,后面还会有他的故事。 除了这些王公贵族,还有许多平民也跟随佛陀出家。比如有个宫中的理发师叫做“优婆离”,他出家后,各位王子十分不解:这么一个下等人也能和我们一样出家跟随佛陀吗? 佛陀看透了王子们的心思,他喝斥道:佛门中没有高低贵贱,优婆离先于你们出家,是你们的师兄,你们应该向他行礼。 众王子只得向曾经的理发师优婆离低下了头。 优婆离受宠若惊,他一生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接受王子们的行礼。他发誓努力修学佛法,报答佛恩,广利群生。最终,他成为了大阿罗汉,号称“持戒第一”。 释迦族的年轻一代的优秀人才都跟随佛陀出家了,阿难成为了“多闻第一”,阿那律号称“天眼第一”,他们都为佛教和众生做出了杰出贡献。释迦族为了佛法,为了众生,舍弃了一切。 净饭王终于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曾经威严的他如今形如枯槁,气若游丝,在临终前,佛陀率领释迦族人守在父亲床头,净饭王朦胧中看到释迦族的后代们一个个德相庄严,光芒万丈,他笑了:“我终于悟到了佛陀说的‘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佛法是对的……”。一代明王净饭王与世长辞。 释迦族人感到天塌地陷,他们嚎啕痛哭,乱作一团。 佛陀忍住悲伤,他亲自为父王打棺,为父王送葬,料理丧事。佛陀表示:佛教出家是为了人生真理和救度群苦,不是消极避世。所以,佛教鼓励孝道,孝顺是佛教高声的美德。 释迦族群龙无首,长老们希望佛陀或是罗睺罗留下继承释迦王位,但被佛陀拒绝,他建议有大家民主选举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出任迦比罗卫的首长。 伴随着净饭王的去世,佛陀的姨母波阇波提和佛陀的妻子耶输陀罗率领数百名侍女也跟随佛陀出家,他们是佛教历史上第一批出家女众,称为“比丘尼”。 就这样,曾经显赫一时的释迦族,为了佛法,为了众生,为了最终的真理,舍弃了他们在世间原本可以用的一切,走向了没落。但是,也正是类似于释迦族这样的无私奉献,造就了佛教在人类里上的光辉灿烂。二、释迦蒙难(对于“逆境”的忍) 伴随着无上正法在世间的广泛流传,佛教得到了发扬光大,释迦牟尼世尊也步入了晚年。但是,佛教的危机始终没有消亡过。佛陀的护法弟子波斯匿王在摩羯陀国学习佛法,太子祗陀出家,次子琉璃发动政变,夺取王位,称“琉璃王”。信奉外道的大臣进谗言道:“琉璃王陛下,您早年在迦比罗卫遭到羞辱,如今应该报仇雪恨。” 原来早年波斯匿王曾向净饭王求取释迦族的公主,但是净饭王把一位美丽的侍女当做公主嫁了过去,波斯匿王倒很大度,他没有见怪,夫妻二人也很恩爱。这位侍女就是琉璃亲生母亲,这样算起来释迦族是琉璃姥爷家。但是,琉璃年轻时在迦比罗卫学习,被释迦族人讥讽道“下人之子”。琉璃天生鼠肚鸡肠,怀恨在心,耿耿于怀。 如今被外道大臣一说,他几十年的怨气终于爆发出来。他当即亲率大军,进攻佛陀的故乡,迦比罗卫国。 那些日子佛陀愁眉不展,他明白所有事情的前因后果,他说:“这是释迦族的罪业,难以挽救。” 话虽如此,佛陀作为人天师范,他做了一个是迦比罗卫人,一个释迦族人应该做的一切。他在烈日炎炎下,孤身一人坐在琉璃王大军的必经之路。按古印度习俗,出兵看到出家人应该立刻罢兵止斗。 但是琉璃王心意已决,释迦牟尼世尊连挡了大军三次,终于没能阻止成熟的业果。佛陀只得拖着疲惫的身躯离开,默默地等待族人的浩劫。 我们前面说过,迦比罗卫在净饭王去世后就每况愈下,释迦族虽是武士民族,但是,他们在大难面前展现出来的是令人震惊的执着和坚定,不是求生,而是为了信仰舍弃生命。 鲁迅说中国人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如果按当代人的思维,人家打你,你打还回去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古印度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我们是不一样的,我想我们不应该蛮横的用我们的价值观强求古人。 释迦族人为佛陀骄傲和自豪,面对着琉璃王的大军,释迦族一位善射的年轻人组织了一只青年军奋起抗战,琉璃王大军几天之中寸土未得,死伤惨重。但是,释迦族的长老们却令那年轻人停止抵抗。他们说:“我们是释迦族人,是佛陀的民族,我们生生世世都应该尊重佛陀不杀的教诲,宁可亡国灭种也绝不毁佛戒律。” 就这样,迦比罗卫被攻陷,琉璃王开始纵兵屠城,在古印度历史上显赫一时的释迦族几乎灭族。 看到此处,我想很多人会对释迦族人不反抗大惑不解,甚至以此指摘佛教带给人消极的一面。 您先别忙着高谈阔论,旁征博引,您应该先弄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佛教强调“业力”的威力,即使是佛陀还有“伤足”、“中毒”、“马麦”这样的报应,目犍连看到释迦族蒙难,他施展神通,那是家族人放在钵中安置在天上,但里面的人都化为了脓血。这些故事是在向人们昭示:业力可畏。 释迦一族作为佛陀的族群,他们如同那些舍弃荣华富贵的释迦族王子一样,为了佛法在世间的常驻而舍弃了释迦族的兴盛。他们默默的承受着自己的业报,诠释着大慈大悲,大勇大力。 如果释迦族当时与琉璃王互相征战,那么佛陀教化的意义在哪?释迦族作为佛陀的民族尚且杀伐不休,后来人自然有理由将杀戮和征战当做家常便饭。 世上不缺少压迫和反抗,缺少的是慈悲和爱心。 当琉璃王大军攻入迦比罗卫城后,大多数释迦族人静静的念着“苦、空、无常、无我”,淡然的接受着业报的现前,疯狂的侵略军和安详的人民。 我们不应该用一厢情愿去苛求古人,我们应该用悲悯的眼光看待那场浩劫,我们更应该为释迦族人为了信仰舍弃生命的精神而感动。 伟大的释迦一族完成了他们的历史使命,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万世佛法。 这就是古印度,但是,佛教绝对不是一味的逆来顺受。佛教讲“忍辱度”,那是说:我可以制服你,但我不伤害你,我忍,感化你。 而我们的“忍”是什么?是我现在打不过,我忍一时,等我强大了,我要你百倍奉还。 佛教的忍不同于世间的“忍”,但是,佛教绝对不是不会用强。相反,你如果真的了解佛教,你会在典籍中看到无与伦比的强横。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前世作为护法王,与外道征战,骁勇无比,杀敌无数,大比丘僧为他说法,他不但没有罪业,反而心开意解,获得大自在。 佛教认为,什么样的战争可以进行?正义的战争。什么是佛教正义的战争?佛经说,当外敌入侵,人民遭受罹难,国君奋起神威,起悲悯心,发兵抗暴,令百姓安居就是正义的战争。这种战争不但没有罪业反而有无边福报。 其实,菩萨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战争,只不过他们的战争不是我们可看到的,他们时刻都在与诸魔共战,直到将其彻底击溃。那时候佛陀还会褒奖大菩萨们。 在中国,佛教的反抗精神更是得到无与伦比的体现,比如少林僧兵。 所以,不要杞人忧天的认为佛教流行的地方就会懦弱,不争,落后,不是那样的。真正的佛法流传的地方,那里的人民质朴刚毅,心中充满了活力和凝聚力,他们可以为了佛法献身,更可以为了众生舍生忘死,义无反顾。这种力量和精神是外道和敌人不敢正视的,在正气充盈的正法面前,外敌就如豺狼看到了狮子,他们连进攻的勇气都不会有的。 佛教之所以不愿意过多的提到这些是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充满了杀戮和争斗,佛教不愿意在这上面大做文章,以免令人们误认为“杀戮可以解决问题”,佛陀说:他在这个世上以善攻恶,拔济众苦,是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悲剧。 当人人多一份爱的时候,这个世界会更美好,当爱心在这个世界消亡的时候,这个世界也就彻底要完蛋了。———以上摘自《佛陀,在你身边》部分内容。仅供论文材料写作参考,不全代表个人观点。
我是学动漫的 我去年才毕业 我就给你发个我去年写的毕业论文吧 希望对你有用 当时我交的是FLASH 本flash MV《不值得》是描述的是一个很简单的爱情故事,
前言:《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这本书一开始吸引我的点在于有趣而浪漫的书名。在今年的423读书日活动上,看见了学校公众号推荐该书的理由,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便开始拜读
霍克尼的拼贴不同于普通照片裁成数张小照片拼合,他的作品给人以奇妙的拼贴快感,而身为画家的霍克尼亦赋予拼贴作品以绘画般的感觉。他最早使用宝丽来相机来进行其“拼贴创
农户行为影响粮食生产的论文 1农户行为理论 针对我国农地经营的特点,有学者认为,不同于国外农业的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我国农户经营土地规模小、且土地细碎化严重,农
比丘尼:梵文 Bhikkhuni 又作苾雏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门尼,俗称尼姑。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称为比丘尼。尼姑需守的戒律甚多,统称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