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妙蓝调
第八章分子印迹技术将各种生物大分子从凝胶转移到一种固定基质上的过程称为印迹技术(blotting)。Southern在1975年首先提出了分子印渍的概念。他将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的DNA片段在凝胶中进行变性使其成为单链,然后将一张硝酸纤维素(nitrocellulose,NC)膜放在凝胶上,上面放上吸水纸巾,利用毛细管作用原理使凝胶中的DNA片段转移到NC膜上,使之成为固相化分子。载有DNA单链分子的NC膜就可以在杂交液与另一种带有标记的DNA或RNA分子(即探针)进行杂交,具有互补序列的RNA或DNA结合到存在于NC膜的DNA分子上,经放射自显影或其他检测技术就可以显现出杂交分子的区带。由于这种技术类似于用吸墨纸吸收纸张上的墨迹,因此称为“blotting”,译为印迹技术。生物大分子印迹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己广泛用于DNA、RNA、蛋白质的检测。通常人们将DNA印迹技术称为Southernblotting,将RNA印迹技术称为Northernblotting,将蛋白质印迹技术称为Westernblotting,将不经凝胶的印迹技术称为斑点印迹(Dotblotting)。
依钱钱512
手机知网 App24小时专家级知识服务打 开化学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兰州理工大学 | 常玉枝 近年,重金属污染事件屡见不鲜,存在于水和土壤中的重金属很难降解,并且还具有富集性,所以重金属的污染是不可逆转的。随着生命科学、生物工程、合成药物和环境科学等的迅速发展,对复杂基质中微量、痕量物质的分离与检测成为了最突出的问题,分子印迹聚合物独特的选择性和亲和力满足了这一需求。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是: 1、以L-组氨酸与硝酸锌为原料制备L-组氨酸锌螯合物,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曲面法对L-组氨酸锌螯合工艺条件进行优化,最佳螯合条件:反应温度为50℃,pH值为5,L-组氨酸:Zn(NO_3)为2:1。在此条件下螯合率理论值为,验证实际螯合率为。 2、以L-组氨酸锌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合成印迹聚合物,但是此聚合物中的锌离子无法洗脱下来,此聚合物对锌离子无识别性能。 3、以锌(Ⅱ)离子为模板分子,以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锌(Ⅱ)离子印迹聚合物(MIPs)。对最佳比例制备的MIPs进行了吸附等温实验和Scatchard分析,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在混合溶液中对锌(Ⅱ)离子的选择性,此印迹聚合物对锌(Ⅱ)离子的吸附平衡的时间为90min,最大饱和吸附量为·g~(-1)。 4、以芦丁为模板分子,分别以α-甲基丙烯酸(MAA)和丙烯酰胺(AM)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利用分子印迹技术在甲醇/水(V/V,1/4)溶剂中合成了芦丁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研究了不同功能单体及其用量和不同交联剂用量的聚合体系组成对印迹聚合物吸附特性的影响。对最佳比例制备的MIPs进行了吸附等温实验和Scatchard分析,其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分别为·L~(-1)和1250mg·L~(-1),饱和吸附量Qmax分别为·g~(-1)和·g~(-1)。选择性吸附实验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识别性能。机构:兰州理工大学领域:化学;有
CD44分子生物学特性及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1 粘附分子CD44的研究进展 CD44是分布极为广泛的细胞表面跨膜糖蛋白,在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表面均能检测到
一、广告与文化:1. 传统文化与现代广告的关系2. 东西方文化差异与商业广告的关系3. 现代传播手段的进步与广告形式的演变4. 艺术表现与广告文化的面貌5. 广
丝网印刷工艺与参数研究,我写的这个题目。文中用实验数据分析对比,对油墨的附着公式进行了修正,使墨层厚度的计算结果提高。最后设计实验,验证了粗糙度对印迹的影响。引
毕业设计题目方面虽然毕业设计题目强调以设计为主,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很多题目依然过于宽泛,即使是设计类题目,也可以说是两个极端:一类是设计内容过少,整篇的论
包括A类学术期刊(人文社科权威级)(如《文学评论》、《新华文摘》等),B类学术期刊(国内一级)(如《财贸经济》《学术月刊》《分析化学》《航空学报》等),C类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