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7

  • 浏览数

    93

紫色super
首页 > 学术论文 > 洛阳名园记毕业论文

7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甜田心ttx

已采纳

你是怎么知道就处置那里哦

247 评论

爱紫色的射手

“洛阳处天下之中”的翻译是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洛阳处天下之中”出自《书洛阳名园记后》。《书洛阳名园记后》的文言文选节翻译:洛阳处于中国的中心,凭藉肴山与渑池的险阻,控制秦川和陇山的要冲,并且充当了赵、魏两地的堡垒,可以说是四方必争之地了。中国若是平安无事还算罢了,一旦发生变乱,洛阳必将首先遭受兵灾。因此我曾经说过:“洛阳的兴盛与衰败,便是中国安定和战乱的预兆啊!”当唐代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在东都洛阳建馆舍、置宅第的,不下千有余家;等到它发生混乱的时候,接踵而起的是梁、唐、晋、汉、周的残酷战争。洛阳的池塘竹树,遭到兵车的蹂躏践踏,变成了座座废墟;高大的凉亭、轩敞的水榭,也被烟火焚燎,化成堆堆灰烬。它们都与大唐江山同归于尽,没有剩下一处了。因此我曾经说:“这些园林的兴盛与荒废,便是洛阳繁盛与衰败的预兆啊!”《书洛阳名园记后》的原文: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94 评论

mutouchoupihai

“洛阳处天下之中”出自北宋文学家李格非创作的散文《书洛阳名园记后》。

原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翻译

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内容中心

这篇散文论证从洛阳的盛衰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洛阳园林的兴废可以看出洛阳的盛衰。全文从洛阳处天下的险要写起,洛阳居于中原,依仗崤、渑之险峻,是秦、陇、赵、魏问的要道,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强调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第二层以唐朝贞观、开元之间高官贵族兴建千余所公卿名园的史实,论述“园圃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标志”,最后更进一步推论“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这篇散文逐层推理,逻辑严密,兼用大段的排比、复叠,文势畅达。

注释挟(xié):拥有。崤(xiáo):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渑(miǎn):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受兵:遭战争之苦。开馆列第:营建公馆府邸。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候:征兆。徒然:白白地。进于朝:被朝廷提拔任用。治忽:治世和乱世。

创作背景

李格非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作《洛阳名园记》,记述其亲历的园林十九处。这些园林大都利用唐代废园基址建成。《洛阳名园记》对诸多园林的布局特点、山池花木、建筑景观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这篇文章是《洛阳名园记》书后的跋。

赏析

这篇散文为《洛阳名园记》跋记。但它与其说是阐述写作旨意的后记,毋宁说饱含忧患意识的政论文。本是游观之属的园池亭榭,在作者看来却关系至大,其兴废系乎都市的盛衰、国运的治乱,并用前代惨痛事实告诫沉湎于享乐的“公卿大夫”。因小及大,目光如炬,对于目前殆危国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深的担忧。二十多年后,北宋覆灭,洛阳陷落,繁丽的花园也随之灰飞烟灭。作者的忧虑不幸而成现实,他的告诫最终于国事无补。难怪南宋不少人读此文,为之流涕不已。

文章立论的角度是因小及大,而结构却是由大及小。先论洛阳与国家之间的兴衰关系,进而论及园圃与洛阳之间的兴衰关系,然后揭出写作目的和对公卿大夫的告诫。逐层推理,逻辑严密,兼用大段的排比、复叠,文势畅达。语言也省净利落,结尾戛然而上,健拔有力。

171 评论

西关少爷Billy

洛阳处天下之中全文翻译:

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原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俱灭而共亡,无馀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已。

注释:

1.挟(xié):拥有。

2.崤(xiáo):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

3.渑(miǎn):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

4.受兵:遭战争之苦。

5.开馆列第:营建公馆府邸。

6.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

7.候:征兆。

8.徒然:白白地。

9.进于朝:被朝廷提拔任用。

10.治忽:治世和乱世。

赏析:

这篇散文为《洛阳名园记》跋记。但它与其说是阐述写作旨意的后记,毋宁说饱含忧患意识的政论文。本是游观之属的园池亭榭,在作者看来却关系至大,其兴废系乎都市的盛衰、国运的治乱,并用前代惨痛事实告诫沉湎于享乐的“公卿大夫”。因小及大,目光如炬,对于目前殆危国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深深的担忧。二十多年后,北宋覆灭,洛阳陷落,繁丽的花园也随之灰飞烟灭。作者的忧虑不幸而成现实,他的告诫最终于国事无补。难怪南宋不少人读此文,为之流涕不已。

从洛阳建筑的盛衰釆窥测国家的兴亡,并非肇始于此文。北朝杨街之的《洛阳伽蓝记》,早巳借寺庙的兴废寄托对故朝崩溃的哀悼。但杨氏是于乱后残毁的洛阳追记前盛,李氏则于盛时的洛阳预测后事,两者异曲同工,都赋予洛阳象征国运盛衰的这一特殊的历史内涵。

文章立论的角度是因小及大,而结构却是由大及小。先论洛阳与国家之间的兴衰关系,进而论及园圃与洛阳之间的兴衰关系,然后揭出写作目的和对公卿大夫的告诫。逐层推理,逻辑严密,兼用大段的排比、复叠,文势畅达。语言也省净利落,结尾戛然而止,健拔有力。

创作背景:

李格非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作《洛阳名园记》,记述其亲历的园林十九处。这些园林大都利用唐代废园基址建成。《洛阳名园记》对诸多园林的布局特点、山池花木、建筑景观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描写。这篇文章是《洛阳名园记》书后的跋。

作者简介:

李格非(约1045-约1105年)北宋文学家。字文叔,山东济南历下人,女词人李清照父。李清照《上枢密韩公诗二首》诗序中称“父祖皆出韩公门下”,可知其父祖辈皆为“蚤有盛名,识量英伟”(《宋史·韩琦传》)的学士韩琦的门下士。幼时聪敏警俊,刻意于经学,著《礼记说》数十万言。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初任冀州(今河北冀县)司户参军、试学官,后为郓州(今山东东平)教授。宋代有兼职兼薪制度,郡守见他清贫,欲让他兼任其他官职,他断然谢绝,表现了廉洁清正的风节。

148 评论

美食界女王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二)2016-05-26 廖师     廖师课堂 4:36 月满西楼——李清照 来自廖师课堂 李清照是山东历城人,也就是现在的济南省城。其父是苏轼门下的“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他官至礼部员外郎,为人“耿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为人耿快直爽,性情乖张,性格倔强,是直性子人。 他藏书丰盛,善属文,工于词章。他经常批评时政,讽刺当朝,尤其写了《洛阳名园记》,详细扫绘了西京洛阳十九处名园,其奢侈繁华,其雍容华贵,乃世间少有,其中占地二、三百亩的,只是小小普通园子。此文矛头直指宰相蔡京和宋徽宗。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大声疾呼:“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矣!”. 后来金人杀来,宋微宗、宋钦宗二圣被俘,皇后公主宫女二千人也被押回北方,充为官妓。史称“靖康之耻”,而此仇至到现在汉人还没有报(南京大屠杀之耻同样未报)。同样,西都洛阳的那些名园也被金人洗劫一空,盛世名园被烧成一片灰烬!真是应验了李格非的预言。而幼年李清照跟随当礼部员外郎的父亲四处游走,她到过京城开封,到过西京洛阳,见识了各种人物,见证了都市繁华,长了不少阅历。其母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号称“琴棋书画诗酒花”样样精通,特别有文化修养,善诗词赋。幼年李清照在衣食无忧、富裕、宽松,充满书香的门第内大家闺秀般的无忧无虑的生活,自小受到父母严格的教育,很小就能背诵经典诗文,能写诗填词,能读万卷书。我真的很佩服这些古人,他们到底是怎样学习的?怎样废寝忘食的?又是怎样“头悬梁,锥刺股”的?记得我七岁上小学了还不知道学习为何物?一天到晚只晓得玩泥巴,家里也没什么书可读,与“照照”相比,犹如“太阳与星星”一般,自愧不如啊!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她家当官、有钱,我家平民、贫穷;又比如她父母皆为文化人,我父母小学、初中毕业,文化不高。想到此,我得出结论:幼年的良好家风家教是人一生所取得成功的基石。苏东坡父母皆为文化人,家中藏书万卷;杜甫从小受到奶妈的教育读万卷书;李白七岁读遍国学、白居易从小也酷爱学习,家中自有书屋,藏书过万;李清照也莫不如此!在此建议为了你的儿女,多买点书、多收藏些书,从小让你的儿女在书中摸爬滚打,从小闻遍书中香味,从小学习宋真宗赵恒的 《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 书中自有黄金屋 。 出门无车毋须恨,书中有马多如簇。 娶妻无媒毋须恨, 书中有女颜如玉 。 男儿欲遂平生志,勤向窗前读六经”。 这样,也许今后会多出几个李白、杜甫、李清照。 李清照渐渐长大,成为二八妙龄少女,大家闺秀,聪明伶例。从少女到少妇,她渡过了许多幸福日子。一次,与家人友人去济南溪亭游玩,济南是著名的泉城,七十二泉天下知,还有西北方的千佛涯。而这些,都是历朝历代名人雅士必须游历的地方,比如杜甫在此游历过当时的历下亭,在此还追随过北海太守大书法家唐朝名士李邕。诗圣有诗曰: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仕多。”                                     历下亭 而溪亭,是济南著名的名泉之一。李清照与家人友人尽情玩耍,一直玩到黄昏,到了夕阳西下时才兴尽而归。哪知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少女李清照面色潮红思绪万千,随手写了一首小令: 《如梦令》: “曾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小令充满了少女的情怀,充满了生活的意趣,吸引了无数人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想往,一不小心,李清照就名噪当时,这首小令也就流传千古了。济南的读书人,特别时闺中名媛,大户人家女儿,除受父母文人影响外,大都还受李清照的影响:她们也喜欢诗词歌赋,也喜欢杜甫、李邕,晋唐宋诗人也都尽收眼底。而这些贵族中的贵族,少女中的少女显然与众不同,而这些上流社会的少女,又有几个能出李清照之右?其修养甚好,却于青灯黄卷诗词中透露出少女的天真烂漫和可爱,真叫人爱不释手。请看小令 《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 玉炉沉水袅残烟, 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 江梅己过柳生绵, 黄昏疏雨湿秋千”。 好个上元观灯,上巳斗草;好个柳生绵;好个湿秋千。这种画面多吸引人,多么令人陶醉!我们仿佛看见少女们漫妙的身姿,观灯的欢笑,斗草的打闹,以及少女们荡漾秋千的身影;还仿佛看见少女们闺房学习,读书窗前回廊间的古朴生活。又见 《浣溪沙》: “莫许杯深琥珀浓, 未成沉醉意先融, 疏钟己应晚来风。 瑞脑香消梦魂断, 辟寒金小髻鬟松, 醒时空对烛花红”。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清照开始喝酒了,她向李太白看齐,有酒才能有诗情,于是一发不可收拾。小令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时的李清照,生活是幸福美满的,过着无忧无虑的贵族少女般的充满浪漫和诗情画意的生活,然而,这种浪漫的生活终将被打破,那么,又有什么事降落在李清照身上?她又会发生什么变故呢?且听下回分解!

217 评论

cc江南小水龟

洛阳地处全国的中部,拥有崤山、渑池的险阻,算是秦川、陇地的咽喉,又是赵、魏争着向往的地方,是四方诸侯必争之地。天下如果经常太平无事也就罢了,一旦有战事,那么洛阳总是首先遭受战争。为此我曾说过:“洛阳的兴盛和衰败,是天下太平或者动乱的征兆啊。”正当唐太宗贞观、唐玄宗开元盛世时,公卿贵族、皇亲国戚在东都洛阳营建公馆府第的,号称有一千多家。等到后期遭受动乱而流离失所,接着是五代的惨痛破坏,那些池塘、竹林、树木,被兵车践踏,变成一片废墟。高高的亭阁、宽大的楼台,被战火焚烧,化成灰烬,跟唐朝一起灰飞烟灭,没有留下一处。我因此曾说:“馆第园林的繁盛或毁灭,就是洛阳兴旺或衰败的征兆啊。”况且天下的太平或动乱,从洛阳的兴衰就可以看到征兆;洛阳的兴衰,又可以从馆第园林的兴废看到征兆,那么《洛阳名园记》这作品,我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的吗?唉!公卿大夫们现在正被朝廷提拔任用,放纵一己的私欲,为所欲为,却忘掉了国家的太平或动乱的大事,想以后退隐了再享受这种园林之乐,能办得到吗?唐朝最后覆灭的情形就是前车之鉴啊!

挟(xié):拥有。崤(xiáo):崤山,在河南洛宁县西北。渑(miǎn):渑池,古城名,在今河南渑池县西。崤山、渑池都在洛阳西边。受兵:遭战争之苦。开馆列第:营建公馆府邸。五季:五代(指五代十国时期)。候:征兆。徒然:白白地。进于朝:被朝廷提拔任用。治忽:治世和乱世。

全文从洛阳处天下的险要写起——洛阳居于中原,依仗崤、渑之险峻,是秦、陇、赵、魏问的要道,所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因而强调洛阳的盛衰是天下治乱的标志。第二层以唐朝贞观、开元之间高官贵族兴建千余所公卿名园的史实,论述“园圃的兴废是洛阳盛衰的标志”,最后更进一步推论“园圃的兴废是天下治乱的标志”。

后记一般交代写作缘由和经过,很难有振聋发聩之语。而本文论证从洛阳的盛衰可以看出国家的治乱,洛阳园林的兴废可以看出洛阳的盛衰。一句话,洛阳园林是国家治乱兴衰的晴雨表,指出《洛阳名园记》不是白白写的,对朝廷的腐败提出了强烈的忠告,表现了作者对衰微的国势的清醒认识和深刻忧虑,简直是在敲警钟!作者是借唐讽宋,用意十分清楚。“唐之末路是矣”不就是一种警示吗?“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宋朝统治者当然不会理会一个进士的批评和忠告,衰微的国势已难以逆转。过了不久,北宋覆灭,洛阳沦陷,繁丽多姿的众多洛阳名园顿然变成废墟。

188 评论

小林绿子UUU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出生于1084年。她是济南府人,今山东省会,也是我们伟大教师孔子的出生地。她父亲,李格非是一位著名学者,有《洛阳名园记》传世。她父亲出身书香门第,也是一个地位很高的官员。易安的母亲是王拱辰的孙子,善属文。王是最高学府翰林院的毕业生,赢得中世纪能给予学者的最高荣誉。他是皇帝从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千多学者中第一个选中的学者。易安的父母都因工文章而出名。 关于易安的童年,我们知道的很少。她生长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不断地受到文学环境的耳濡目染,易安从小就显露出文学才华。易安十八岁嫁给赵明诚,赵的父亲赵挺之曾任副首相。赵明诚是一位学问渊博的人,因此他们的婚姻生活很幸福。 在中国,可能一些本能的英雄崇拜,使得一些圣人和诗人的生活轶事,增加了一些超自然的的神话故事,这也是在所难免。预言易安要嫁给赵明诚就是这样记载下来的。据传说,明诚小时候做梦,梦见在读一本书,醒来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当他醒来的时候,他不明白这些是什么意思。他就去问父亲。父亲沉思了片刻,然后高兴地说: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就是说你要成为词女的丈夫。 易安和明诚结婚不久,明诚就出去了,年轻的妻子为别离伤心,她从甜蜜的伤感中得到启迪,写出了最有名的词,其中的一首,“一剪梅”,这首词写在一块丝织的手帕上,带给了她的丈夫。明诚是一位学者,特别是和他妻子相比,还够不上一位词人。他自己也认识到这一点,有故事为证。 一次,正逢中国有名的九月九日重阳节,易安写给明诚一首刚写好的词牌为“醉花阴”的词,明诚叹赏他妻子的词名,他闭居三天,废寝忘食,冥思苦想,终于写出了五十阕。他把易安的词杂进自己的词中,拿给他的朋友陆德夫看,请他提意见。陆德夫玩味再三之后说,“只有三句绝佳”。明诚迫不及待的想知道是哪几句,陆就把它们背诵给明诚听,这就是易安所作的那几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易安和她丈夫都出自书香门第,但谁都不富裕,这对年轻人只有节俭度日。明诚是一个太学生,只能月初和月中请假回家。节假日的时候,明诚总是把衣服当去,换回五百个铜钱,走到相国寺的庙会,在那里人们可购买书籍,还有一些碑文。此外他常常为他的词人妻子买点水果和干果。他们一起一边阅读和评价这些碑文,一边吃着水果和干果。 结婚几年以后,他们的运气好起来,挺之,明诚的父亲被任命为宰相,明诚也在官府任职。这对年轻夫妇和以往一样酷爱阅读和文学写作,现在他们有机会结识他父亲在官府中的朋友,可以向他们借阅著名文学家的诗歌,历史,自传的原稿。这些手稿过去是很难见得到的。明诚和易安把它们抄下来,并加以编辑。有的时候她会发现一些很有名的艺术家的碑文和绘画,非同一般的石雕或是金铸艺术品,他们都爱不释手。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总是把衣服和首饰拿去典当,把它们买下。有一次他们看到一幅徐熙牡丹图,要卖二十万铜钱。他们被这幅画迷住了,但是他们付不起这样一大笔钱。他们把这幅画留下了一晚,第二天还给了卖主。此后夫妇两人很久都为此惋惜。 明诚离职的时候,回到自己家乡住了十年。在那里平静地度过十年之后,明诚连任两郡的郡守。他和易安大部分时间可以阅读和写作。他们编撰了《金石录》,著录所藏的金石拓本。他们热情洋溢地投入了这一工作,每天晚上一直工作到蜡烛点完为止。每当他们收集到书、画和古器,都仔细研究,指出它的缺点和瑕疵,加以整理。 易安有惊人的记忆力,她几乎可以记住她读过的一切书籍。 故事是这样说的,一次,晚饭后,在归来堂——他们读书的地方,那里存放着他们的书籍,他们坐在那里,易安沏了茶。和她丈夫做一种游戏,谁赢了,谁就先喝茶。他们提出某一件事,然后要说出这件事的出处,在哪一本书的某卷某页某行上,当然,易安得胜了!他们常常笑得倾倒,把茶都洒了。 公元1127年冬,青州兵变,赵明诚家存书册十余屋被烧。 金人南侵,宋代文人南迁。与此同时,他们也改变了他们的文学风格。在金人入侵前,他们的诗歌语言比较欢快,清新,轻快。入侵后,经历战争的骚扰,颠沛流离和文明的毁坏,这些诗人写的诗不可避免地变得更伤感,情绪更为低沉。它的背景就是一片混乱的背景。和当时其他诗人一样,在她南渡以后,易安的词中也同样流露出风格的变化和影响。 易安很不快乐,非常想念在北方生活的日子。在她的“永遇乐”这首词以及其他词中就表现出她的伤感情绪。在南方每当下雪的时候,她戴上斗笠穿上蓑衣,沿着城墙漫步,写了诗她总是要求明诚和韵。 明诚在赴任途中病倒,易安得知丈夫病倒的消息,急忙乘船出发,终于在丈夫临终前赶到。 极度的哀伤使她病倒了。还被人告发把玉器送给金人,也就是通敌,易安非常惊恐。这时她的藏书也丢失了很多。 易安在这次损失之后十分哀伤和极度失望,她到她弟弟那里,她的诗愈来愈情绪低沉,她失去丈夫的悲痛以及她眷恋故乡之心在她的词里一次又一次地表现出来。“武陵春”这首词是她五十二岁那年写成的。这是她写的最悲恸的词当中的一首,一首感情洋溢的词。 易安卒年不详。她大概活过六七十岁。 易安的生活史实是由十二世纪的一些书籍中收集来的:1.《宋史》,作者元朝大臣脱脱;2.《乐府雅词》,作者南宋曾慥;3.《清波杂志》,作者宋周辉;4.《金石录后序》,作者李易安,即我们女词人本人。我的论文,只可能在哈佛大学中国图书馆中找到书目中的第一本。此外因为一些细节无法查考原著,作者选用了一本十九世纪俞成谢写的李易安传略,俞是当时一位著名的诗人和评论家

224 评论

相关问答

  • 洛阳理工毕业论文知网

    公办。洛阳理工学院办学历史可溯源至1956年创立的三门峡水力发电学校,后历经洛阳地质勘探学校、洛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等发展阶段,1993年6月,学校更名为洛阳工业

    盛笑笑shamir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洛阳理工毕业论文书

    依据“洛阳理工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职业管理规则”,为指点毕业设计阐明书(论文)撰写得愈加标准,特制定本标准门槛。一、内容门槛设计类选题完成设计职责后,需要撰写毕

    懒羊羊咩哈哈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洛阳龙门石窟毕业论文

    龙门石窟 简介2000年11月洛阳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龙门石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

    大果果就是我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洛阳美食文化毕业论文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中国饮食文化 在中

    无锡美艺馨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洛阳商报投稿

    北京市 《北京青年报》IT版 需要大量关于网络、IT(信息产业)方面的漫画。通过网络投稿,电子邮件: 或 《家庭中医药》杂志 自千禧年第一期起,新设“甘草园”

    zhouqian0825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