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29

雨神的女儿
首页 > 学术论文 > 关于德威特论文范文文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曦若若往

已采纳

到目前为止,这只能说是假设,如果说宇宙中有另一个“我”,那么我们也能根据波姆的全息理论说宇宙中有无数个“我”,而其中只有一个是实体!

132 评论

妖精1208

斯宾诺莎1632年11月24日生于阿姆斯特丹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卒于1677年2月20日。早年就读于法国古典语学者安顿办的学校,既提高了拉丁文水平,又学习了希腊语 ,在这所学校里他还接触到法国的唯理论哲学家 R.笛卡尔的著作,并且受到安顿的自由主义思想影响。 斯宾诺莎通过对宗教典籍、犹太思想家和笛卡尔著作的研究,逐渐与正统神学发生分歧。1656年7月犹太人公会给他以最高处分,永远革除教籍,并且报告市政当局。斯宾诺莎只得搬到阿姆斯特丹南边的一个村庄暂住,靠磨制光学镜片维持生活。1660年,斯宾诺莎从阿姆斯特丹迁到离莱顿不远的莱因斯堡村 。在这里,他写了《简论神·人和人的幸福》 、《理智改进论》 、《笛卡尔哲学原理》的大部分和《伦理学》的第一卷。1663年6月,斯宾诺莎移居靠近海牙的伏尔堡 。在这里 ,除了继续撰写《伦理学》,还撰写了《神学政治论》,于1670年化名出版,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震动。1670年5月,斯宾诺莎移居海牙。在这里,他开始写《希伯来语法》,并于1675年完成《伦理学》。《伦理学》尚未出版,社会上就已经出现流言蜚语,斯宾诺莎不得不放弃出版的计划。接着,他又开始写《政治论》,这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他的朋友于他去世当年在阿姆斯特丹用拉丁文出版了他的《遗著集》,其中包括《伦理学》、《政治论》、《理智改进论》、书信和《希伯来语法》。同年译为荷兰文。关于“虹”和“机会预测”的两篇论文于 1687年在海牙出版。最早的《斯宾诺莎全集》于1802~1803年在耶拿由保卢斯编辑出版 。1924 年在海德堡出版了由格布哈特校订的《斯宾诺莎著作集》的拉丁文本4卷集。 哲学思想 斯宾诺莎探讨了当时哲学的各种问题,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其中包括实体、属性和样式的学说,唯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无神论,政治学说和伦理学等。在这些方面,他都为人类认识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实体、属性和样式的学说 斯宾诺莎在实体、属性和样式的学说中,论述了他在宇宙本体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观点。他把实体定义为“ 存在于自身内并通过 自身而被 认识的东西”,它按照自己本性的必然性而行动,因而是自由的。实体是唯一的、绝对无限的,对它不能有任何限制,因为限制就是否定。斯宾诺莎把实体称为神。但他所说的神不是宗教所信奉的神。他把神等同于自然,是一位泛神论者。但他所说的作为实体的自然。也不直接就是人们通常所感知的五光十色的自然界。他认为,作为实体的自然是不可分的、不变化的,只是人的理智的对象。他把自然区分为“被自然产生的自然”和“产生自然的自然”。只把后者称为神。 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有无限多的属性。他把属性理解为由知性看来是构成实体的本质的东西,认为在无限多的属性中,人们只知道两个,即思维和广延,二者是同一的。但他又认为,一个属性不能产生另一个属性,每一个属性必须通过自身来认识。 实体和属性要通过具体事物来表现。斯宾诺莎把具体事物称为样式。他把样式定义为:实体的特殊状态,亦即在别的事物内并通过别的事物而被认识的东西。样式有两样:无限样式和有限样式。他认为,每一个有形体的事物的观念就是它的灵魂,因此一切个体事物都是有生命的。这是斯宾诺莎的物活论思想倾向。 斯宾诺莎哲学中含有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他关于“实体即是自因”的基本原理,要求从自然界事物自身的相互作用去说明自然界,反对孤立地观察事物,反对在自然界之外去寻求原因。 认识论和方法论 斯宾诺莎给认识规定的任务和目的是取得真观念,最后达到使心灵与整个自然联系起来的统一知识。所谓真观念就是必定符合对象的观念。认识达到的最后目的不仅仅是认识自然,而且是一种幸福的境界。 他把知识分为3类: 第一类是通过感官和记号得来的,被称为意见或想象;第二类是通过推理得来的,被称为理性;第三类是直接从认识到一个事物的本质得来的,被称为直观知识。他认为,第一类知识是错误的原因,第二类和第三类知识必然是真的。这突出地反映了他的唯理论特点。同时,他特别强调演绎法,甚至用几何学的方法来写他的《伦理学》。斯宾诺莎认为真理的标准就是真理自身。他把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只当成真理的外在标志,他更重视内在标志,即清楚、明白和确定性。这是他的唯理论的又一突出表现。 斯宾诺莎在什么是认识对象和任务等认识论问题上,既坚持唯理论,又作出了唯物主义的回答,与笛卡尔的唯理论有区别。但由于他否认感性经验是真理知识的来源,因此他的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不能贯彻到底。 无神论 斯宾诺莎根本否认有人格神、超自然神的存在,集中批判了神学目的论、拟人观和天意说,要求从自然界本身来说明自然。他开创了用理性主义观点和历史的方法系统地批判圣经的历史,考察了宗教的起源、本质和历史作用,从而建立了近代西方无神论史上一个较早和较系统的体系。 斯宾诺莎认为,人由于不能用现成的规则控制环境,常常陷入困境,因而产生一种恐惧感,误认为这一切都是由上帝造成的。这样,他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产生宗教迷信的认识论根源。他还明确指出 ,宗教迫使人们把帝王敬为神明,是封建专制制度欺人民的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 斯宾诺莎的无神论是不彻底的。他是一位泛神论者,而且并不主张彻底消灭宗教。 政治学说 斯宾诺莎的政治学说和T.霍布斯的一样,也是从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出发,用“自然权利”和“社会契约”的观点,说明国家的产生和本质。他认为,建立在法律和自我保存的力量上面的社会就是国家。国家的职能是竭力使人抑制不合理的欲求而受理性的指导,以达到安全和舒适的目的。因此,他和霍布斯一样,也主张建立强有力的国家政权。 斯宾诺莎是欧洲提倡资产阶级平等和自由的先行者,他考察了3种类型的国家,即民主制的、贵族制的和君主制的。他是民主政体的拥护者。在他看来,民主制可以使人人平等,人们可以享有宗教信仰、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他把自由看得比任何东西都珍贵。 伦理思想 斯宾诺莎认为追求个人利益是人的最高自然权利,也是人性的普遍规律和道德的唯一基础。善与恶以是否有利于人的自我保存为标准。人在认识到个人利益的同时,就必须为公共利益而努力,关心他人和人类的利益,只有利他才能利己。斯宾诺莎认为,痛苦、愉快和欲望是人的3种基本情感,这些情感本质上是道德的。但是,当情感与模糊观念联系在一起时便产生被动情感,被迫去作恶事。所以,只有理性控制情感,人才能成为情感的主人,实现道德幸福的生活。 斯宾诺莎批判了把财富、荣誉和感官享乐看作是最高幸福的观点,认为它们会扰乱人的心灵,使人沉沦和毁灭。他一方面强调认识自然的过程就是理性控制情感的过程,是道德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认为至善是对神(即自然)的理智的爱,与人的道德实践活动无关。 斯宾诺莎在伦理学中是个决定论者。他认为人的身心变化都是自然引起的,遵循自然的必然性。但是他并不否定人在道德领域中的自由。按照理性指导生活就是“自由人”。因此,自由是按照人的自然本质去求得自我保存和个人利益。社会和政府应当保证人的这种自由 ,这是政治的真正目的。斯宾诺莎伦理思想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性质,遭到当时封建势力的攻击和歪曲,也受到同时代及18、19世纪西欧各国资产阶级伦理思想家的肯定和赞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影响 在斯宾诺莎逝世后的一个时期内,他的著作继续受到不同宗教派别的谴责,而没有受到哲学家和进步思想家的重视。到17世纪末,法国的P.贝勒在《历史批判辞典》中,肯定斯宾诺莎的哲学是一个无神论体系。此后,斯宾诺莎的哲学逐渐受到重视。他的无神论影响了18世纪法国的战斗无神论者。与此同时,他的唯物主义也为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所继承,尽管他们对它有所保留。D.狄德罗曾经称法国的唯物主义为“新的斯宾诺莎主义”。在德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启蒙运动中 ,斯宾诺莎的哲学经过.莱辛(1729~1781)、.赫尔德(1744~1803)、歌德等人的努力宣扬,才为人所重视,他的泛神论也深深地影响了德国的启蒙思想家。.费希特和.谢林都把它视为自己哲学的出发点。他的实体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L.费尔巴哈曾称“斯宾诺莎是现代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的摩西”。马克思十分重视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哲学,把他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称为近代哲学的最高荣誉,并把他视为17世纪辩证法的卓越代表之一。

101 评论

旭子如风

物质都有自己的反物质,你有一个“反你”,就是你的镜像,镜子中的那个你就是“反你”,物质和反物质是同时存在的,但是在两个完全相同的叠加的世界里,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便会湮灭,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301 评论

cleopatrazz

以人类目前的智力还不足以理解宇宙!宇宙有尽头吗?尽头外面是什么?有开始和结束吗?我们从何处来?为什么存在又为什么要死亡?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人的大脑能理解自己吗???。。。。你永远也想不出来,这超越了人类目前想象力的极限! 因此即使目前我们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但是都只是处于推断和设想阶段,宇宙中还有许多我们无法认知的东西!无法解释的东西! 不要再人云亦云,你将会发现我们的某些结论是建立在设想的基础上的,宇宙孕育了智慧,智慧能够理解宇宙吗?目前没有人会给你正确答案,也许永远也无法得到这个答案。 一只猫能理解地球为什么有四季吗?当然不能,可这对于我们来说太简单了!猫的脑容量不够!同样,人类也有他所不能理解的东西,人类的智力是有限的,并不是万能的!我们的智力要想真正的理解宇宙!恐怕要到我们进化成或出现更高级智慧生命的时候!可是,这需要时间,这个时间可能是十万年! 爱因斯坦说过:宇宙中最不能理解的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

241 评论

囍兒小静静

宇宙在每次测量中都分裂成多重实相的观点,已经日益成为量子力学领域流行的解决方案,但是“多世界解释”并不连贯。在量子力学的所有解释方式中,多世界解释最不寻常,最有吸引力,最引人深思。多世界解释(MWI)以其最常见的形式表明,我们生活在一个近乎无限的宇宙中,所有宇宙都叠加在同一个物理空间中,但又相互独立演化。在许多宇宙中,存在着你和我的复制品,彼此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我”却引领着其他生命。关于量子力学解释的争论以其激情著名,因为无法用客观证据解决分歧已经成为常态。但当多世界解释出现时,这些激情可能会变得非常极端,以至于我们必须怀疑,在这个问题上的投入是否会远远超过解决一个科学难题的投入。

博科园-科学科普:多世界解释在性质上不同于量子力学的其他解释,虽然它很少被承认或认同。这种解释不仅涉及到量子力学本身,而且还涉及到我们认为知识和理解在科学中的意义。它也向我们的认知发出挑战——最终我们会承认或接受什么样的理论作为认识世界的一种主张。在1930和40年代,丹麦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 Niels Bohr)阐明并完善了哥本哈根解释(被广泛认为是量子力学的正统观点)之后,量子力学的中心问题似乎是观测或测量造成的神秘破裂,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波函数崩塌”。波函数是一个数学表达式,它定义了量子系统的所有可观测状态,例如粒子的各种可能位置。直到测量完成,波函数崩塌没有理由将任何程度的真实性归因于任何的可能状态。

并不是说量子系统实际上处于这些状态中的一种,但我们确实不知道是哪种;我们可以自信地说,它不是这些状态中的任何一种,而是被波函数本身恰当地描述,在某种意义上,波函数允许它们全部都是观测结果。那么当波函数崩溃时,它们都去了哪里?乍一看,多世界解释看起来像是对神秘消失行为的一个令人愉快的简单回答。多世界解释道:除了我们的感知,所有的状态都不会消失;本质上是我们把波函数完全消除了。但是玻尔和同事没有把波函数分解成图片,只是为了让事情变得困难,这样做是因为这似乎就是事实。当我们进行测量时,确实从量子力学提供的许多结果中得到一个结果。

为了将量子理论与现实联系起来,似乎波函数需要崩塌。所以埃弗雷特所说的是现实概念是错误的,只是认为测量结果单一,但事实上它们都会发生,只看到这些现实中的个体,其他的“我”也独立存在。实际上这意味着整个宇宙是由巨大的波函数描述的,它包含了所有可能的实相。“宇宙波函数”,正如埃弗里特在他的论文中所称,是以构成粒子的所有可能状态的组合或叠加为出发点。随着它的发展,其中一些叠加分解,使某些实相彼此分离开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并不是通过测量而被“创造”。严格地说,我们不应该谈论世界的“分裂”(尽管埃弗里特是这样做的),我们应该谈论揭示两个现实,而这两个现实以前只是单一现实可能发展成的未来。多世界解释与多元宇宙假说不同,多元宇宙假说设想的是其他宇宙,它们在不同的大爆炸中诞生,在物理上一直与我们自己的宇宙无关。

当埃弗雷特发表他的论文,同时在一份受人尊敬的物理杂志上发表这一观点时,在很大程度上这一观点被忽视了。直到1970年美国物理学家布莱斯·德维特(Bryce DeWitt)在《今日物理学》(Physics Today)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这一想法的阐述后,人们才开始注意到这一观点。德维特的仔细分析使得埃弗雷特的论点显得有点滑稽,如果量子测量的所有可能结果都真实存在,那么它们在哪里,为什么我们只能看到(或认为我们看到)一个呢?德威特认为,测量的其他结果必须存在于一个平行的现实中:另一个世界。你测量一个电子的路径,在这个世界它似乎是这样走的,但在另一个世界它是那样走的。这就需要一个平行的,完全相同的装置让电子穿过。更重要的是观测者也必须平行,因为只有通过测量,叠加状态才能走向“崩塌”。一旦开始,复制过程似乎没有尽头。

你必须围绕着那个电子建立出一个完整的平行宇宙,除了电子去的地方以外,所有方面都完全一样。虽然避免了波函数崩塌的复杂性,但代价却是创造出另一个宇宙。这个理论并不像科学理论通常预测的那样准确地预测出另一个宇宙,这只是从另一个电子路径也是从真实的假设中推导出来。当你意识到测量是什么时,这一幻想就会变得非常夸张。在一种观点中,一个量子实体和另一个量子实体之间的任何相互作用——一个从原子反射过来的光子,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需要平行宇宙。正如德维特所言:每一颗恒星、每一个星系、每一个宇宙遥远角落发生的量子跃迁,都在把地球上的世界分割成无数个复制品。物理学家、多世界支持者马克斯·泰格马克(Max Tegmark)说:在这个多元宇宙中,所有可能状态每时每刻都存在;这意味着,至少在流行观点中,物理上的一切可能(或正在发生)都在一个平行宇宙中实现。

在进行测量之后,有两个(或更多)版本的观察者。泰格马克表示:做决定的行为”被视为一种度量,从各种可能性中产生一个特定结果,导致一个人分裂成多个副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份副本都是最初观察者的复制品,都经历了一个独特、平稳变化的现实,都相信这是“真实世界”。起初,这些观察者在所有方面都相同,除了一个观察到电子路径(或正在被测量的任何东西)和另一个观察到的路径,宇宙以各自的方式运行,以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轨迹展开。也许可以看到为什么多世界解释是量子力学的解释,并且赢得了所有的关注和宣传。它告诉我们有多个自我生活在其他宇宙中,很可能实现了我们永远不会实现(或从不敢尝试)的梦想。对于每一部悲剧,就像格温妮丝·帕特洛在1998年拍摄的《推门》中饰演的角色被一辆货车撞倒一样,都有救赎和胜利。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要问,首先关于多个世界的事情,分裂是如何发生的?现在看来,这取决于微观量子事件如何通过一种被称为“退相干(decoherence)”的过程产生宏观的经典行为,在这种过程中,量子系统的波状状态会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变得不协调和混乱。平行量子世界一旦被解码就会分裂。根据定义,解码的波函数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由于这个原因,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发展起来的退相干理论为以前相当模糊的偶然性提供了清晰的理论基础,从而帮助恢复了多世界解释的活力。这一观点认为分裂不是突发事件,在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小说《小径分岔的花园》(the Garden of Forking Paths)中,人们普遍认为不同世界的出现类似于摇晃沙拉酱将油和醋分离的过程。

那么询问有多少个世界就变得毫无意义。正如物理学哲学家戴维•华莱士(David Wallace)所表达的那样,这个问题更像是在问:你经历过几次昨天?你可以辨认出其中的一部分,但你不能完全列举出来。我们可以更精确地提问,是什么现象导致了分裂。简而言之它就在我们的身体内部,每一秒钟至少有许多分裂事件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我们的分子在同一时间内相遇一样,这些数字简直难以计算。多世界解释的主要吸引力在于它不需要改变或增加量子力学的标准数学表示。没有神秘、特别、突然的波函数崩溃。根据定义,它预测的实验结果与我们观察到的完全一致。但如果认真对待它,我们很快就会明白,量子力学的概念性和形而上学问题并不会因为假设的简单性和预测的一致性而被消除。

多世界解释无疑是最极端的解释,一些物理学家认为这几乎是不证自明的荒谬;与此同时,埃弗雷特(everettian)经常坚信这是思考量子力学最符合逻辑、一致的方式。他们中的一些人坚持认为,这是唯一可信的解释。对于古希腊哲学家戴维•多伊奇(David Deutsch)来说,这实际上根本不是量子理论“解释”。这就是量子力学,唯一令人惊讶的是,这仍然有争议。我认为多世界解释问题是压倒性的,不是因为它一定错误,而是因为它们使它变得不连贯。根本无法有意义地表达出来。我试图总结这些问题,但首先,让我们放弃一个错误的反对意见。有人批评多世界解释的美学基础。人们反对其他无数宇宙的存在,其他国家的历史吗——我从未存在过的世界。

老实说,这种反对被正确地驳回了,理由是:冒犯一个人的正义感并不能作为拒绝一种理论的理由,我们有什么资格明确指出世界应该怎样行事?罗兰•欧尼斯表示:每一个量子“测量”都衍生出一个世界,这一观点对量子事件产生的微小差异给予了过分的重视,仿佛它们每一个对宇宙都至关重要,这与我们通常从物理学中学到的相反:在更大尺度下发生的事情中,大多数细微细节都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多世界解释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它对自我概念的影响,分裂产生我的复制品意味着什么?布莱恩·格林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普及专家,他有艾弗特式的倾向,他简单地坚持说:每一版本都是你。你只需要拓宽视野,超越你对“你”的狭隘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识,所以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你’,真正的‘你’是他们的总和。

这个想法有一种诱人的刺激。但事实上,几百年前的多佩尔邦格比喻使我们有准备地接受它,结果,关于我们对所谓的复制品的认知水平往往非常浅薄。我们对《星际迷航》的某一集并不感到惊讶,而且被其中的图像吸引。那些“我”听起来很过激,同时很容易被认作小说和电影的情节线。泰格马克谈及他的复制品时说道:尽管我从来没有遇到过平行世界的马克斯;但他们分享我的价值观,我的感受,我的回忆,他们比兄弟们更接近我。但事实上,这幅浪漫的画面与多世界解释的现实关系不大。“量子兄弟”是一个无限小的样本,精心挑选出来以与我们流行的幻想一致。那么,那些从琐碎到彻底变革的“复制品”又如何呢?”

物理学家列弗·瓦伊德曼(Lev Vaidman)对量子年轻性问题进行了相当认真的思考。目前在不同的世界里有很多不同的‘Levs’,但现在说有另一个‘我’毫无意义有些不妥。在这些不同世界里,有与我(分裂时)完全相同的存在,我们所有人都来自同一个源头——现在的‘我’。每时每刻的“我”都是通过对他身体和大脑状态的完整经典描述来定义的,但是这样一个“我”永远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意识依赖于经验,而经验并不是瞬时属性;它需要时间,尤其是因为大脑的神经元本身需要几毫秒的时间来启动。你不能在一个每纳秒疯狂分裂无数次的宇宙中“定位”意识,就像你不能把一个夏天放在一天里一样。有人可能会回答说,这无关紧要,只要有一种贯穿所有分裂的连续性的感觉就可。但如果不是在一个有意识的实体中,这种知觉能存在于什么地方呢?

如果意识在量子多重宇宙中以某种方式蜿蜒前行,那么我们就不得不把它看作是某种非物理实体,不受(量子)物理定律的影响。因为没有其他办法,它怎么能这样做呢?大卫·华莱士是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之一,他认为纯粹从语言角度来看,“我”的概念只有在身份/意识/心灵局限于量子多元宇宙的一个分支时才有意义。由于尚不清楚这种情况如何发生,华莱士可能无意中证明了多世界解释并不是在鼓吹“多重自我”。相反,它正在瓦解自我的整个概念,否定了“你”的任何含义。我不希望任何人认为我被这事冒犯了。但是,如果多世界解释牺牲了对自我进行有意义思考的可能性,我们至少应该承认这一点,而不是用“量子兄弟姐妹”的图像来掩盖它。尽管如此,科幻小说中关于“复制量子自我”的设想还是带来了一些新奇、不可否认的娱乐画面。

是否可以保证分割实验量子测量过程的结果,可以想象做一个“量子分配器”,通过这种转换确保了旋转状态的初始叠加被完全解码为经典结果。只要按下设备上的按钮,就可以随时进行测量。每次你采取这样的办法后,两个截然不同的“你”就会出现。那我们能够利用这种力量来创造世界和自我吗?可以通过玩量子俄罗斯轮盘赌成为亿万富翁。量子分裂器在你睡觉的时候被激活,如果拨号盘向上显示,那么你醒来的时候就会得到十亿美元。如果它表现出来,你就会在睡梦中毫无痛苦地走向死亡。我想,虽然有很少人会接受抛掷硬币的观点,但一个意志坚定的人应该会毫不犹豫地使用量子分离器。因为在情况下,你醒来后会得到现金是肯定的。

当然只会有一个“你”醒来,其他人已经完全死去,然而你并不会知道。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会因担心自己走向死亡,而选择放弃玩这把游戏。但使生活并变得富有也是绝对肯定的。你不理解那是什么意思吗?你当然理解。这个说法,用物理学家肖恩卡罗尔(Sean Carroll)在另一种情况下恰如其分的话说,就是“认知不稳定”。尽管如此,有些人还是试图阐明一个观点。他们认为尽管所有结果都很确定,但任何观察者都有理由认为某一特定结果的主观概率与世界波动函数的振幅成正比,或者瓦德曼所说的世界的“存在度量”。这是一个误导人的术语,因为没有任何意义的许多世界存在概率极低。对于最终出现在任何给定世界的“自我”来说,这一切无关好坏。尽管如此,我们应该理性地‘关心’分裂后的世界,以这种方式来衡量存在。

在此基础上,他认为量子玩俄罗斯轮盘赌一次又一次(甚至一次,如果有一个非常低的测量存在“好”结果)应被视为一个坏主意,因为列弗死的世界尺度将远远大于活着的列弗世界尺度。这可以归结为多世界解释中概率解释,如果所有结果都是100%发生,那量子力学概率特性又会如何呢,为什么两个(或者1000个)相互排斥的结果都有100%的可能性?关于这个问题,有大量未解决的文献,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是该观点的立场问题。但我想错了,很多讨论都有假设,这个问题与自我概念无关。试图解释多世界解释中概率的出现可以归结为量子概率就是量子力学在意识限于一个世界时的样子。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实际上没有任何有意义的方式来解释或证明这种限制。

想象一下,观察者爱丽丝正在玩一个简单抛硬币赌博游戏的量子版本,没有什么比量子俄罗斯轮盘赌更激烈或更情绪化的了,它取决于一个原子自旋状态的测量,而原子的自旋状态是上下50:50叠加。如果数字上升,她的钱就会翻倍。如果失败了,她会失去一切。如果多世界解释正确,这个游戏似乎毫无意义,因为爱丽丝肯定会赢也会输。她说:“是的,但我最终会在哪个世界迎来结束?”在某种意义上,一旦进行了测量,就会出现在抛硬币前的“她”中。现在我们来研究睡眠技巧,在测量之前,爱丽丝会先进入睡眠状态。两个房间都有一个箱子。其中一个是她的两倍,而另一个为空。当她醒来时,如果不打开箱子,她就无法判断箱子里是否有中奖的钱。但她可以意味深长地说,50%的可能性有奖金。更重要的是,这难道不是一个有意义的概率吗?

这里的概念是,在多世界解释中确定发生的量子事件仍然可以在观察者中引出概率信念,仅仅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哪个分支上。假设爱丽丝小心翼翼地说:我将会有这样一种体验,我醒来时,发现房间里有一个箱子,里面有50%的几率装满奖金或空着。埃弗里特主义者会说爱丽丝的话正确无误,因为这是一种理性信念。但如果爱丽丝说:我的经验告诉我,我醒来时发现房间里有一个箱子,而这个箱子有百分之百的可能为空,埃弗雷特的支持者也必须接受这一说法,认为这是一种真实而理性的信念,因为最初的“我”在未来必须适应这两种信仰。以前的爱丽丝不能用量子力学来预测会发生什么,因为在任何时候,除了意识存在(在疯狂分裂的宇宙中,意识不存在)之外,没有任何逻辑方式来谈论“她”。

从逻辑上讲,我们不可能把爱丽丝之前的知觉和之后的知觉联系起来,“爱丽丝”就消失了。当你否认代词有任何连续性时,你不能援引“观察者”来进一步论证你的论点。多世界解释真正否认的是事实存在,它用一种伪事实经验取代了它们(我们认为这已经发生了,尽管它也发生了)。这样做就消除了我们可以体验、已经体验或正在体验的任何连贯概念。我们可能会合理地怀疑,剩下的东西是否有任何价值、任何意义以及这种牺牲是否值得。每一个科学理论(至少,我想不出一个例外)都是一种公式,用来解释为什么世界上的事物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这种理论必须恢复我们所感知的现实的假设,通常是如此明显,以致于它可以不言而喻。进化论或板块构造学理论不需要我们身临其境去检测,我们认为事实就是如此。

但是多世界解释拒绝批准,当然它解释了为什么看起来“你”像在这里观察电子自旋是向上的,而不是向下的。但实际上它并没有让我们回到基本真理。正确地理解,既没有事实,也没有你去观察它们。它说我们作为个体的独特体验不仅仅是一点点不完美,一点点不可靠和模糊,而是完全的幻觉。如果我们真的追求这个想法,而不是假装它给了我们量子兄弟,会发现自己无法说出任何可以被认为有意义的真理。我们不仅仅停留在语言上,甚至否认语言有任何代理。多世界解释如果被认真对待的话,结果不可想象。它的影响破坏了对世界的科学描述,其严重程度远远超过任何竞争对手。多世界解释告诉你根本不要相信经验主义:它摧毁了任何关于观察者可能是什么的可信描述,而不是将观察者强加于场景之上。有些人坚持认为这不是问题,你不应该被它困扰。

然而我极力反对多世界解释,与其说是为了摧毁它,不如说是为了展示它的缺陷,一旦缺陷暴露出来,就会具有启发性。就像哥本哈根解释一样,它应该被重视,因为它迫使我们面对一些棘手的哲学问题。量子理论坚持:在基本层面上,世界无法为所有表面上似乎应该有一个问题的问题提供明确的“是/否”实证答案。对一些人来说,哥本哈根解释平静地接受这一事实似乎太不令人满意。多世界解释是一种通过同时承认两者来拯救“是/否”的热情尝试。

但最后如果你说一切都是真的,那相当于你什么都没说。我们不必害怕一种科学观点会改变我们对宏观现实的看法。但是当我们认真去追求它时,这种观点就会显得幼稚和难以言喻,而这种观点并不能实现科学的功能。那么多世界的价值在于,关闭一条简单的出路;为了发现自身处于死胡同,承认他们是值得的。但是坐在那里坚持说我们已经找到了出路没有意义,仍需要回去继续寻找。

236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八德论文范文资料

    宋代有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其中再次恢复了管仲提出的四维,去掉了仁,增加了孝与悌,将家族道德置于首位。 随着中国农业社会的发展,以家庭为本位的

    陈好好很好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荣威论文范文资料

    荣威(ROEWE)属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旗下的一款汽车品牌,荣威品牌下的汽车技术来源于上海汽车之前收购的罗孚。 2004年6月,上汽与濒临绝境的罗孚签订

    meimeimilly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关于萨德论文范文资料

    讲述萨德的理念的:《与萨德一起放荡》-稻沐汗关于虐恋,萨德的精神,作品:《萨德、虐恋以及玫瑰花瓣雨 (评论: 萨德大传)》-丁小云@穿丁字裤的云网友的一篇博文:

    一17777777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德威特论文范文文献

    到目前为止,这只能说是假设,如果说宇宙中有另一个“我”,那么我们也能根据波姆的全息理论说宇宙中有无数个“我”,而其中只有一个是实体!

    雨神的女儿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德语论文范文资料

    Mein Tage Heute ist ein sehr Schöne tage für mich, denn mache ich jetzt also mei

    追梦少年0215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