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81

Angelia8412
首页 > 学术论文 > 猪瘟的防治及研究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cll19880211

已采纳

非洲猪瘟疫苗已经在研制了,如果不放心可以使用风途的非洲猪瘟检测仪

284 评论

鱼京自心

猪瘟是猪的一种烈性传染病。19世纪30年代在美国大规模发生。因此病使猪只死亡率极高,人们曾误认为是由某种细菌引起的,直到1904年才被证明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病毒性传染病。猪瘟病毒是一种小RNA病毒,属披盖病毒科、瘟病毒属。 尽管历经了半个世纪的努力,从中央政府到地方部门都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来控制和消灭猪瘟,但猪瘟在我国仍然存在,有的地方甚至很严重。 发生特点 猪瘟自首次发生距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其发病特点和流行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世界性的。首先,流行形式已从原来频繁大规模的发生流行和高度致死率,转变为周期性、波浪式的区域性散发。通常3-4年为一个流行周期,疫点显著减少,多局限散发于某些地区、某些猪场的所谓“猪瘟不稳定区”。其次,病理变化不十分明显,出现了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其三,发病特点出现了所谓非典型的慢性猪瘟或温和性猪瘟。临床症状显著减轻,死亡率也较低。突出表现是妊娠母猪的带毒综合症(就是母猪感染猪瘟病毒之后,病毒通过母猪胎盘感染胎儿,造成死胎)和仔猪猪瘟(胎儿通过胎盘感染猪瘟病毒不死者,出生之后出现初生仔猪先天性震颤,即所谓的“抖抖病”)。这些“抖抖病”仔猪要么很快死亡,要么成为亚临床感染的带毒猪长期排毒并传染同群的猪只。对于同群其他“健康”猪只而言,由于个体差异以及免疫状况的不同,同一毒株会出现不同结果,有些猪死于急性猪瘟,而另一些猪却呈现隐性感染,再继续排毒传染其它猪并污染环境,形成恶性循环。 临床表现 由于猪瘟病毒抗原性的保守性,目前认为仍只有一种血清型。但在疫苗免疫的“压力”下,许多地方出现了猪瘟病毒的毒力变异株。所谓“毒力”是指猪瘟病毒株引起易感动物的发病程度。同一个毒株由于易感动物的遗传背景、年龄、营养状况及免疫活性等因素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发病症状。 急性猪瘟:病猪首先表现体温升高40-42 ℃,精神沉郁、怕冷、嗜眠、常挤卧在一起或钻入草堆。病初多见便秘,排出干硬状粪便。经5-6天后,病猪发生腹泻呈糊状和水样并混有血液。其后病猪发生结膜炎,表现为口腔粘膜不洁,齿龈和唇内面以及舌体上可见有溃疡或出血斑。发病后期,病猪的皮肤上有点状和斑状出血,且尤以鼻端、唇、耳、四肢、腹下及腹内侧皮肤等处多见。发病后期常继发细菌感染,特别以肺炎和坏死性肠炎为多见。 慢性猪瘟:主要表现为贫血,消瘦和全身衰弱。一般病程超过一个月,体温升高不明显,食欲时好时坏,便秘和腹泻交替发生。病猪耳尖、尾根和四肢皮肤发生坏死,甚至干脱。 温和型猪瘟:一般临床表现不明显,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低。有时出现怀孕母猪流产、胎儿木乃伊化、死胎及畸形。但新生仔猪一旦感染死亡较多,大猪一般能耐过。 病理变化 猪瘟的病变是一种败血性疾病的病理变化,这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水肿性变化和坏死引起的。 急性猪瘟:淋巴结周边出血严重并呈大理石样;肾脏颜色变浅呈土黄色,被膜下可见出血点,切开后多见皮质部也有出血点;膀胱粘膜出血明显;上呼吸道的喉头、会厌软骨粘膜出血;脾脏一般不肿大,但有的发病猪的脾脏边缘有圆形紫红色梗死灶。 慢性猪瘟:除了出血病变之外,主要表现以坏死性肠炎为特征。大肠黏膜可见近似圆形扣状溃疡。 温和型猪瘟:流产母猪的死胎主要病变是皮肤及内脏器官出血,全身性皮下水肿以及胸腔、腹腔积液。 鉴别诊断 确诊猪瘟可采集病猪扁桃体做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检测病毒或采集病猪血清用单克隆抗体诊断试剂做酶联免疫吸咐试验检测猪瘟强毒抗体。此外,猪丹毒、猪肺疫、仔猪副伤寒和猪链球菌在临床上表现与猪瘟极为相似。因此,临床表现只供参考,还必须从病理变化、流行病学多方面综合判断而定。 1、猪丹毒:与猪瘟比较,在猪群中传染较慢,发病率不高,猪丹毒猪天然孔无明显炎症,比较清洁,但常突然死亡,病程短,剖检变化可见脾肿大,肾郁血肿大,淋巴结不呈大理石样斑纹,大肠无明显变化,经药物治疗可明显好转或痊愈。 2、猪肺疫:常为散发,病猪有明显的咽喉部急性肿胀或有严重的肺炎症状,呼吸困难、口鼻流出白沫,易与猪瘟区别。 3、急性副伤寒:最易与猪瘟误诊,常发生在一个猪场内,2-4月龄的小猪。剖检可见肠道的变化与猪瘟不同,主要表现为大肠的肠壁增厚,粘膜表面粗糙发炎,有“麸皮”样坏死。 4、败血性链球菌病:常伴发多发性关节炎,引起运动障碍,鼻粘膜及喉头、气管充血、出血,脾肿大。 处理原则 1、对病猪或可疑病猪应立即隔离或扑杀,同群猪就地观察,严禁扩散。 2、疫区或受威胁区立即进行猪瘟疫苗紧急接种。但必须做好医疗器械的严格消毒,防止人为接种。 3、发病猪舍的用具、垫草、粪水、剩余的饲料应做好消毒处理工作。消毒可用2%氢氧化钠溶液,20% -30%热草木灰水或5% -10%漂白粉液均可很快杀死病毒。 4、工作人员严禁串栋,特别防止疫区的饲养和防疫人员往来。 5、备有抗猪瘟血清的单位可用于治疗,对早期病猪有一定疗效。 6、注重饲料营养,特别是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添加。 预防措施 由于猪瘟目前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治疗。做好该病的综合性预防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具体措施包括: 1、实行自繁自养,不由外地引进新猪,必要引种时,则到无疫地区引种选购,严格按程序免疫。并隔离观察四周以上,确定健康后才能放进猪场。 2、猪场、猪舍经常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定期清扫、消毒(带猪消毒)。 3、禁止非本场人员和其它动物进入。 4、接种疫苗是预防猪瘟最重要的、最有效的手段。目前常用的疫苗有:猪瘟兔化弱毒乳兔组织苗、猪瘟兔化弱毒猪肾细胞菌和牛睾丸组织细胞疫苗。此外还有猪瘟和猪丹毒二联弱毒冻干苗以及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三联弱毒冻干苗。疫苗的使用方法和猪瘟免疫程序要根据猪场所处位置、周围环境、猪场规模、群体免疫状态以及该病历年来发生情况综合考虑。现提供两个免疫程序可参考: (1)本场及周边地区无疫情 种猪:20日龄首免,60日龄左右二免。以后每半年免疫一次(母猪也可以出产房时注射一次)。 商品猪:20日龄首免,60日龄左右二免。直至出栏不再免疫。 (2)本场及周边地区经常发生仔猪猪瘟 种猪:仔猪乳前免疫(即仔猪出生进行免疫接种,免后1小时再吃乳),间隔50天进行二免,以后每半年免疫一次。 商品猪:仔猪乳前免疫,其后一般无需再免至出栏。

320 评论

Mary瑶瑶

非洲猪瘟防治方案参考

1、有效控制继发混合感染

畜牧师解读:非洲猪瘟容易激发蓝耳病造成猪只丧失抵抗力,蓝耳病+猪瘟同时感染以后,死亡率几乎为100%。替米考星(平喘素)的药效特性可以快速抑制蓝耳病的繁殖,防止免疫力继续下降。

2、有效控制非洲猪瘟对呼吸道的破坏

畜牧师解读:但是个别【猪咳血】或者【猪流鼻血】,然后突然死亡。原因在于非洲猪瘟初始感染猪的时候是从呼吸道扁桃体内开始的,造成扁桃体出血和细胞快速死亡,因此进一步使用呼吸道管家(板青颗粒)对呼吸道炎症进行控制,可以有效降低猪瘟的蔓延速度。

3、退烧止疼,推荐使用卡巴匹林钙,降低高烧,有条件的饮水最佳,有效控制体温。

非洲猪瘟最佳防控方案,非洲猪瘟特效药物配伍方案

249 评论

电锯小天王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急性病例呈败血症变化;慢性病例主要在大肠,特别是在回盲口附近发生纽扣状溃疡。因此,该病又叫“烂肠瘟”。不分年龄、性别、体重大小,也不分季节,一旦猪群中一头发病,会很快在全群中流行,死亡率较高。病的潜伏期平均为7天。病猪主要表现体温升高到41℃以上,持续不退,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不食,眼发红,有眼眵,弓背,打冷战,走路打晃,常喜钻草堆。病初粪便干燥,后期拉稀。公猪包皮积尿,皮肤出现大小不一的紫色或红色出血点,指压不褪色。严重时出血点遍及全身,常有咳嗽。有的出现神经症状,打转转,或突然倒地、痉挛,甚至死亡。剖检皮肤有点状出血,喉头、肾脏、膀胱均有针尖状与小米粒般大出血点(指压不褪色),脾脏有出血性梗死,回盲瓣有纽扣状溃疡。【防治措施】目前,对于该病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靠平时的预防。(1) 定期预防注射,每年春秋两季,除对成年猪普遍进行一次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注射外,对断奶仔猪及新购进的猪都要及时防疫注射。将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按瓶签说明加生理盐水稀释,大小猪一律肌内注射1毫升,注射后4天即可产生免疫力。(2) 猪瘟常发疫区,仔猪出生后21~30日龄注射一次,55~60日龄仔猪断奶后再注射一次,保护率可达100%。(3) 紧急免疫接种,在已发生疫情的猪群中,做紧急预防注射,能起到控制疫情和防止疫情扩大蔓延的作用,注射时可先从周围无病区和无病猪舍的猪开始,后注射同群猪,病猪一般不注射。为加强免疫力,注射时可适当增加剂量。(4) 加强饲养管理,定期进行猪圈消毒,提高猪群整体抗病力,杜绝从疫区购猪。新购入的猪应隔离观察30天,证实无病,并注射猪瘟疫苗后方可混群。(5) 在猪瘟流行期间,饲养用具每隔3~5天消毒一次。病猪消毒后,彻底消除粪便、污物,铲除表土,垫上新土,猪粪应堆积发酵。在病猪初期,可试用抗猪瘟血清给猪注射,其剂量为每千克体重2~3毫升,每天注射一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

267 评论

水金之幻

非洲猪瘟是一种由滤过性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性很高的猪病。其特征是发病过程短,死亡率高,肉眼外观病变极似猪瘟。猪与野猪对本病毒都系自然易感性的,各品种及各不同年龄之猪群同样是易感性。【临床症状】自然感染潜伏期5~9天,病初体温突然升高至℃,约持续4天,直到死前48小时,体温开始下降,同时才表现临床症状,病猪精神沉郁,厌食,不愿行走,共济失调,咳嗽,呼吸加快,部分病例出现呼吸困难,耳、鼻、腋下、会阴、尾、脚无毛部分呈界线明显的紫色斑。往往发热后第7天体温降至正常时死亡。【病理变化】淋巴结的变化最为特征。内脏淋巴结出血严重,胃、肝门、肾脏、肠系膜等处淋巴结最严重,状似血瘤。紫斑部分常肿胀,中心深暗色,分散性出血,边缘褪色,尤其在腿及腹壁皮肤肉眼可见到。胸腹腔、心包、胸膜、腹膜上有许多澄清、黄色或带血色液体。内脏或肠系膜上有斑点状或弥散状出血变化。喉头、会厌、胆囊、膀胱、肾脏常有出血斑点,比猪瘟更为明显。【防控措施】本病没有有效治疗药物。目前国内尚未报道本病。如果发现可疑病例,应立即报告兽医主管部门,封锁疫点。确诊后,全群扑杀、销毁,彻底消灭传染源。彻底消毒。

316 评论

sizonghang

1、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死亡率高,可达100%,严重危害养猪业。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不感染人,也不感染除家猪和野猪之外的其他动物。该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也可经媒介昆虫叮咬传播。

2、防范措施

(1)是严格控制人员、车辆和易感动物进入养殖场;进出养殖场及其生产区的人员、车辆、物品要严格落实消毒等措施。

(2)是尽可能封闭饲养生猪,采取隔离防护措施,尽量避免与野猪、钝缘软蜱接触。

(3)是严禁使用泔水或餐余垃圾饲喂生猪。

(4)是积极配合当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病监测排查,特别是发生猪瘟疫苗免疫失败、不明原因死亡等现象,应及时上报当地兽医部门。

扩展资料

非洲猪瘟的传播途径:

1、发病猪和带毒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发病猪组织和体液中含有高滴度的病毒;

2、感染的猪、猪肉和其他猪源产品(例如泔水饲料)是重要的传染源,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染性在未熟制猪肉产品中能够维持三至六个月,在冻肉中可存活若干年;

3、通过车辆和人员远距离运输发生传播;

4、野猪和软蜱是非洲猪瘟病毒重要的储存宿主。

关于非洲猪瘟传染和食用:

1、非洲猪瘟不是人畜共患病。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除家猪和野猪外,其他动物不感染该病毒。虽然对猪有致命危险,但对人却没有危害,属于典型的传猪不传人型病毒。

2、经过官方严格检验检疫的猪肉是可以吃的。发生非洲猪瘟后,疫点所有生猪均被扑杀并进行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3、非洲猪瘟病毒虽然在环境中比较稳定,但在猪肉烹煮处理过程中较易失活,70℃-75℃加热30分钟以上,病毒就会被杀灭,也就是说我们日常烹饪过程中只要把猪肉熟透(包括最中间部位温度至少达到70℃以上),即使有病毒也会很快失去感染力并丧失活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非洲猪瘟是什么样的疫病?会感染人吗?

279 评论

相关问答

  • 猪瘟论文的参考文献

    猪蓝耳病目录[隐藏]一、病 原二、流行病学三、发病机理四、临诊症状五、病理变化六、鉴别诊断七、防治八、药物防治本病以妊娠母猪的繁殖障碍(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及

    卷毛咕咕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猪蓝耳病的防治毕业论文

    猪群的健康管理 养猪业市场行情的轮回波动,总是让养猪人几多欢喜几多愁。但这是正常规律,是市场调节的结果,以后也将循环往复下去。生产水平低下、猪病接连不断,

    小能喵尉哥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犬瘟热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让它享受最后的爱吧

    18302209800L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猪瘟免疫及抗体水平检测论文

    猪瘟病毒的防控主要靠猪瘟疫苗。目前我国的C株弱毒疫苗是全世界公认的效果非常好的弱毒疫苗,但是在我国,猪瘟仍然广泛流行,这里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疫苗质量参差不齐

    XiangZong12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红蜘蛛的防治及研究现状论文

    防治红蜘蛛的方法:(1)防治适期及防治指标四川、重庆及气候相适区,花前1头/叶~2头/叶,花后和秋季5头/叶~6头/叶;福建及气候相适区,春季8头(粒)/叶~1

    坚强的T123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