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00

后海大鲨鱼鱼
首页 > 学术论文 > 关于小学行为的研究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千年紫檀

已采纳

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些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你一辈子。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必须靠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叶圣陶先生曾说:“习惯是从实践中培养出来的,知道一点做一点,知道几点做几点。积累起来,各方面都养成习惯,而且都是好习惯,就差不多了。”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努力拓展教育空间,加强横向联系,把单纯的课堂教学扩大为多渠道参与的教育网络,创设全方位育人的环境,才能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下面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谈一下个人的粗浅认识。一、提高认识,教师言传身教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1、师生认真学习有关条例,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绳,重点抓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制订开展养成教育的具体措施,教育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使用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2、学生一天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与教师在一起,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早晨,学校领导、学生代表在校门口迎接学生,师生互相问好;每个星期一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老师正规的礼仪动作给学生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学生播撒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良种。 教师要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应该只教书,不育人,不能当“教书匠”。教师应当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认真探索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的规律,把说在嘴上,写在纸上的“教书育人”切实记在心里,落实到行动上,自觉站在育人的高度进行教学。二、根据学龄特点实施分层教育1、低年级学生,通过各种竞赛,通过得小金星,初步养成。低年级的学生,最缺乏自觉性,很多事情能不能做,都没有意识。作业时常不做或忘记带回家;废纸到处乱扔,自己的课桌下面就像垃圾堆,不管什么,没用就扔;教室里追逐打闹,当班主任的最头痛,不管怎么说都没用,上课讲了,下课就又在教室了跑了。但他们也有自身的特点,就是有好胜心理,也爱挑别人的毛病。我们正好可以利用这些让他们形成自律。我们可用“比比谁最棒”的方法。课堂上,把要求告诉他们: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棒!但老师不知道,哪个小朋友是最棒的。不如我们来比比看,究竟是谁最棒。老师这里有一些小金星,你们想要吗?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只有达到老师要求的小朋友,才能得到小金星。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你可以布置任务和要求。但刚开始,要求不能过高,从浅入深,逐步提高。同时要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既可以帮助别人改正,也可以提醒自己。这种方法也可评价学生的课下表现。然后利用班会课,总结学生一周来的表现情况,指出缺点,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同时分发小金星。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语,也不要吝啬小金星,只要有肯定之处,都可以得到,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小金星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到荣誉角上去,这样更能增强学生的荣誉感和自豪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发现小学生的行为都有明显提高,很多事情无需老师督促,学生之间便会相互指出,然后加以改正。2、中年级学生,利用天天行为规范,形成自律。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的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在他们的大脑里开始会比较,但出发点大多考虑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指责。他们所想到的还比较片面,有时还不够成熟,自律能力还不够强。此时应当加强他们的行为规范。根据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需要,利用班会课通过学生提议,老师完善,共同制订“天天行为规范”,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要求每个同学每天看一边,每天督促自己按“天天行为规范”要求努力做到。经过几个月的实践后,每位学生都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看到水龙头没拧紧,他们便会主动上前拧紧;看到地面上有纸屑,他们能主动拾起来;看到小同学摔倒了,他们会主动上前将他扶起。由此看出:习惯成自然,好的习惯能使学生受用一生,也能使老师教育管理更加轻松。3、高年级学生,利用荣誉,增强自身使命感。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此时,老师会发现他们越来越难管,也越来越难沟通。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学校的条条框框,习惯于老师的唠叨不休。对于行为习惯,他们很少违反,但也不会主动,看到不好的现象也常常事不管己,高高挂起。对于高段学生,一味说教不行,采用比赛也无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怎么办呢?可采用多种方法结合。学校的竞赛,要积极争先,拿出榜样作用。同时班级里开展“班级荣誉,我的责任”活动,以加强每个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同时把所有责任,让每个学生承担。中国有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是这种思想,让人觉得仿佛好坏是所有人的责任,就可以减轻自身的责任,恰恰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责任了。所以我们班级奉行“班级荣誉,我的责任”,谁犯了错误,就要承担一切责任。班级得到了荣誉,也是你的荣誉。有了责任,才有动力,才会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养成自我良好的行为习惯。在教学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于教育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的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每位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不能只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矫正学生不良行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单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家庭和社会也是小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密切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1、家校配合,构筑良好育人环境。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家庭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品德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求孩子遵规守矩,家长首先要遵守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注意尽量避免消极言行对孩子的不良影响。我们主要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和实行家长开放日等多种形式与家长取得联系,指导家庭教育,开展“我和规范同成长”的家校活动。使家长了解并配合学校贯彻落实新《守则》和《规范》,改进家庭教育的一些消极做法,共同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懂得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伴随人的一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感受遵规守法对成长的重要。因此,学校要善于与周边的社区单位取得联系,组织学生进行实践体验活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全新的感受,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优良品德。比如培训安全小卫士,让他们不只在校内,在校外也要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维护公共秩序的工作,让学生从以往简单、空洞的说教变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自觉地养成了珍爱生命、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好品质。四、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电话”、“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我们只有立足于“知”“行”统一的原则,在课内外进行有机结合,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行为习惯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优良品德。

80 评论

yiranrenxiaoyao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价值: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身心的发展,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的思想给少年儿童带来的消极影响;各种信息和各类思潮的交错,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和健康成长形成了诸多不利影响。加之现代家庭子女不多,家长寄予的希望极大,对孩子的溺爱多于教育,使不少孩子身上滋生了许多不良习惯,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造成了极大困难。 关于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培养和训练,在国内外已有众多的研究。美国在青少年“品质教育”研究活动中历时10多年,旨在改正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树立青少年吃苦耐劳的精神,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勤劳的好公民,后来逐步拓宽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国内在“九五”、“十五”期间也开展过此类教育的研究。要成才先成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保障。养成教育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养成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过少年儿童个体发展的所谓“最佳期”理论,认为在这一时期少年儿童个体处在一种最积极的准备和接受状态,正是人的潜能开发和社会性行为发展的最好阶段。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教育者若能给予恰当的带有启蒙性、准备性、基础性的引导和帮助,少年儿童的行为能力就会迅速发展起来,并产生长久的影响,乃至影响其一生。因此,不管任何时代,任何学校都要把养成教育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来常抓不懈。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正是学知识、成品质、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学校应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鉴于以上认识,我们深感培养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所以决定申报全国少工委“十一五”研究课题《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里就对少年儿童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作了系统的要求。“教育是什么?就单方面讲,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告诉我们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才成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三、课题的概念界定及理解:(1)概念界定:“行为”一词是心理学中一个相当重要的名词,其含义是:内在的、外显的意识与潜意识一切活动。即可以观察测量的外显反应或活动及内隐性的意识历程。“习惯”,其本质是“自觉自动”,是一种出于需要而自动出现的自觉的行为方式、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养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道德品质、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即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各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道德行为、意志品质、情感意识等方面素质形成与提高的一种教育。(2)对养成教育“三要素”的理解:其一,“教育者”,势必由主要施教的教师(思品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德育主任、校长)延伸到全体教师、家长、社会工作者和其他人。也只有以上对象都自觉充当好“教育者的角色”,并且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进而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其二,“受教育者”,因不是单一的学校教育,势必延伸到家庭、社会、社区等,“受教育者”不仅是单纯的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可能使“教育者”也同时成为“受教育者”,角色发生变化,达到共同提高,共同发展的效果。其三、“教育活动”延伸,第一,势必拓展教育活动的“时空”,即以学校为教育的主阵地,家庭、社会为教育的“两翼”,“三教”齐抓共管,克服“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想怎样唱就怎样唱”,甚至“互不搭调”等现象,形成教育合力。第二,势必拓展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要做到“有纲可依,有本可教”,力求“规范化”。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全面科学地构建丰富多彩、和谐统一的团队文化,使它具有导向、启迪、培养等功能。 2、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本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拓展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德育空间,促进我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将认知转化为态度行为。 3、通过本课题研究,进一步推进我校辅导员及家长队伍建设,促进我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前期准备阶段主要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研究等方法,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法,运用教育叙事等手段,进行实验和经验总结,成果呈现方式为行动研究报告,教育叙事,教育案例,实验报告和论文。六、课题侧重点及实施措施:(一)研究侧重点设想: 课题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各项教育法规,围绕《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有重点、有目的分阶段实施,切实将课题的研究重点内容渗透于各年级段学生日常学习及生活之中。 针对各年龄段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我们以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采用递进式研究模式,切实保障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其中低年级侧重学生礼仪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学习的小主人。中年级侧重于学生生活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生活的小主人。高年级侧重于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教育、引导学生做社会的小主人。(二)实施措施: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还受家庭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如下的一些措施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 1、加强对课题教师的培训 全体课题组教师理论素养的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持之以恒、创造性地开展研究工作,是本课题研究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都要加强对课题组教师相关理论的培训,强化教科研方法的指导,采取一定措施激发他们参与教科研的主动性、积极性。2、转变家长的人才观一些家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偏颇,一味强调学习第一,而忽略或不太重视同样影响学生一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所以,学校要以家长学校为平台,加强家校交流互动,切实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提高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为本课题的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3、优化社区环境和谐、良好的社区环境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将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充分挖掘社区丰富的教育资源,积极参与适合青少年成长的社区活动,建立并形成学生社区行为评价机制。七、课题研究步骤:1、2007年元月份为课题申报阶段。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填写子课题研究申报表。2、2007年3月—4月为课题准备阶段(1) 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组人员。 (2) 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应理论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 邀请省、市少先队工作专家来校举行开题论证活动。3、2007年—2008年为课题研究阶段(1)2007年5月—6月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调查阶段①设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情况问卷调查表。②对全校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进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③对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对各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状况作出评价。(2)2007年9月—2008年10月为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阶段①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与探索。②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及时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利用“家长学校”这一阵地定期举办主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及时反馈课题研究成果,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③邀请省、市少先队工作专家来校举行课题中期成果汇报活动。4、2008年11月—2009年4月为课题总结阶段(1) 对前一阶段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形成阶段性成果。(2) 根据前一阶段的研究工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3) 整理课题材料,撰写结题报告,向全国少工委申请结题。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及呈现形式:《学生行为习惯调查》《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中期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1) 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课题小组,曹春生校长任课题组组长,赵明来副校长任副组长,德育办胡王莹 主任和钱君、高峰、洪慧琴、王冬生、王娟、薛梅六位中队辅导员老师任成员。领导小组要定期了解课题研究进度,帮助解决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困难,保证课题研究有足够的经费。 (2) 人员保障 课题组9位成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均为大学本科学历,具有国家、省、市课题的研究经历,教科研功底扎实,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知识能力保障, (3) 制度保障 由于课题研究工作科学性强,时间跨度大,规范化操作要求很高。因此,拟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制度》,以此来规范课题研究行为,使课题研究活动能持续顺利地开展,达到应有的研究目的,圆满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4) 理论保障 为了保证课题的顺利实施,也为了提高课题的研究质量,课题组将聘请总课题组负责人与有关教育专家作为本课题的研究顾问,在课题的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及总结阶段进行跟踪式指导。 (5) 经费保障 学校保障课题研究过程中一切必要的研究经费,确保课题研究顺利实施。

198 评论

魔王夫人

当前,我国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而学生的教育教学的质量是决定学校发展和教育改革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小学教育的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导致小学班级管理的效率较低,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限制了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因此,本文先简要概述了当前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现状,然后就应该如何创建班级管理有效模式提出了若干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

一、引言

班级管理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小学教育任务的完成以及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1]。从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来看,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导致班级管理水平较低,对学校的整体发展十分不利。因此,要求小学班主任必须要实际情况出发,积极转变班级管理模式,提高管理质量。

二、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为:首先,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意识不强,对班级管理的认识不足。不少小学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概念和意义了解不够清晰,导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更加侧重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而对于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对学生的生活关心等方面关注较少;其次,班主任没有制定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导致班级管理程序混乱,缺少明确的目标和方向[2];最后,在班级管理中,农村小学班主任在管理思想上出现了严重的偏差。农村小学班主任更加偏向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关心严重不足,结果导致班级学生学习差距逐渐拉大,难以保证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三、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有效模式的建立

1、建立健全班主任班级管理制度

要做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首先需要班主任根据本班级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可行性的班级管理制度。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要求教师能够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以制度化的管理方式来约束学生的行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之所以要强调班主任的公平公正是因为,不少小学班主任进行对优生和“差生”实行不同的管理标准,引起所谓“差生”的严重不满,对班级管理工作十分不利。因此教师必须要建立公平的奖惩制度,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处事公正、合理,这样才能够保证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质量。

2、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随着时代的发展,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也要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传统的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常常处于班级权威的地位,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较少。这样的班级管理模式会拉大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班主任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况,对加强小学班级管理并不利[3]。因此,新课改要求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经常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接纳班主任。这样,班主任才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并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从而在班级范围内营造良好的班级管理分为,增强班级管理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课后可以留在班级中,向学生询问“最近学习情况怎么样?学习累不累?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等等,以此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3、重视“差生”的转化

教学和管理过程中,农村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特别重视。在部分农村小学班主任的思想认识中,学习成绩优异的就是优生,而学习成绩不佳、调皮捣蛋的学生是“差生”。对于优生和差生,小学班主任明显给予了不同的管理待遇。对于优生,班主任的管理更加放松,对优生的重视程度也更高[4];而对于“差生”,班主任明显更加严厉,重视程度严重不足,经常会忽视这些学生,对这些学生的交流也以批评和指责为主。这种教学和管理形式明显是不正确的,要求小学班主任应该要以公平公正的眼光看问题,采用合理的管理措施将“差生”进行转化,转差为优。因此,小学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应该要主动加强与学习成绩不佳的学生的接触,了解这些学生的所思所想,多关心、照顾和鼓励这些学生,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心理上的自卑和不安,并协助其他任课教师,帮助学生缓步提高学习成绩。例如,教师在放学后可以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帮助学生解疑答惑,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4、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农村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还需要利用到家庭教育的重要力量[5]。在小学教育中,尤其是农村小学教育中,家长在日常生活的言行身教对于学生的人格、素质、学习态度等有着直接的影响,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不仅要求班主任关心学生在学校内的表现,还需要教师能够多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能够充分运用家庭教育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利用与家庭的交流,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然后在班主任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解决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经常进行家访,与学生家长交换学生在家和学校中的表现情况,并讨论出有效的措施来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还存在若干不足之处,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较差,难以获得全面发展。因此,要求农村小学班主任要积极创建班级管理有效模式,建立健全班主任班级管理制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重视“差生”的转化,并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乔芝芳浅谈农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17-18

[2]王秋月农村小学班级座位编排的问题及对策浅析——以安徽省天长市农村地区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2015,06:96-97+110

[3]孙明云以生为本,灵动管理——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心得[J]中国培训,2016,02:270

[4]朱建华农村小学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创新分析[J]学周刊,2016,27:111-112

[5]王玉华浅谈素质教育下农村小学班主任如何欣赏学生[J]中国校外教育,2013,01:41.

小学语文课堂素质教育应用

摘要: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学中也不是缺少好信息,而是缺少发现好信息的心灵。赏识是孩子生命中无形的土壤、空气、阳光和水,是让孩子舒展心灵,发展潜能的教育,也是教师成为教育家的教育。当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强化手段一般分为消极强化手段——惩罚和积极强化手段——赏识,历年来多种教育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与其数落学生的十处缺点,不如赞扬他的一个优点。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小学语文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它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强调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点滴体会。

1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这说明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掌握语言工具的同时肩负着育人的艰巨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学会做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结合教材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感情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每一篇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基础上,总结课文主要内容,归纳中心思想,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感悟思想教育。

例如:在教学《金色的鱼钩》一课时,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词语、句子和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老班长为了革命,为了完成党交给的把三个病号带出草地的任务,而想办法弯钩钓鱼,自己从不吃鱼,又鼓励病号喝鱼汤,最后因饥饿劳累而牺牲等重要内容,体味老班长忠于革命、忠于党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以此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决心为祖国争光的责任感;在教学《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等课文时,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充分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及其罪恶本质,只有对社会主义才能使人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借以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伟大祖国的热爱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坚强决心。

2把学法指导引入到语文教学之中,教会学生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认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发我们,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法与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要“会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素质。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的原则。教师应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应把功夫用在“导”上,导方法、导技能、导规律。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所讲,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的教学要致力于导,即把立足点放在引导学生的“学”上,使其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做”的目的。

3诱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素质教育要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精神、自主意识,发展学生的健康个体。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必须想方设法“以教材为载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将课前预习移入课堂,定时间和目标。教师讲授新课前给学生一节课预习,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利用工具书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字、词、句和教师所给出的预习提纲,再有难点留在课上质疑问难,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电教手段具有直观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它在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直观思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狼牙山五壮士》的教学,讲五壮士胜利完成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的任务后,屹立于狼牙山顶峰,准备跳崖部分时,让学生边看彩色幻灯片,边听录音,这样就把五壮士为了革命,为了人民而勇于献身的伟大壮举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看幻灯片,描述画面,也使学生顺利地理解了“屹立”等重点词语,诱发学生学习欲望,培养了学生直观思维能力,并从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4抓好活动课,促进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只有使课堂教学切实发挥出“主渠道”的作用,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它对学生进行全面听、说、读、写训练,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课堂毕竟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的机会,所以为了落实素质教育提倡的“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切实抓好活动课这一辅助课程,让学生个性在活动中得以充分发挥。语文活动课的内容是语文课的延伸。

如:朗读比赛、猜谜语、故事会、智力竞赛、表演《小英雄雨来》、《凡卡》、《奴隶英雄》等课文内容……在活动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即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独立地进行活动,他们有了自我表现的机会,积极性高涨。通过活动课,拓宽了学生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心理,身体等素质得到发展,培养了个性,同时也促进了语文课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言素质。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习,指导学习方法,使学生会学习;培养良好习惯,让学生主动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参考文献

[1]梁树文.浅谈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祖国:教育版,2013(11):315.

145 评论

相关问答

  • 小狗的行为研究论文

    我家有一只可爱的小狗,它叫旺旺。它一身灰黑色的皮毛,机敏的耳朵,有神的眼睛,非常讨人喜爱。我家的“旺旺”非常乖巧,每次我放学回到家里,它总是第一个迎出来,摇着尾

    公山虚1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组织行为的研究论文

    题目: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感想内容: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组织行为是一个具有大

    谈情伤感情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的研究论文

    1 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在指导中学孩子学习习惯上,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预习的习惯。预习能够让孩子联系以前的知识,发现新问题,思考怎样解决问题,能把

    就是不高兴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

    近些年来学术作假、抄袭的相关事件不断的增多,学术不端行为开始被学术界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注。高校方面类似的事件也层出不穷,其产生的危害、影响足够毁了一个人、一个

    Me馍馍27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关于小学行为的研究论文

    小学教育处于教育的基础地位,使学生受益一生的行为习惯有一些是在小学阶段养成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

    后海大鲨鱼鱼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