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食物一起分享
《欢乐颂》,里面有个擅长金融的高冷女主叫安迪,她的母亲发疯了,弟弟也有精神障碍,她特别害怕和人发展亲密的关系,一度也拒绝恋爱和婚姻,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发病只是早晚的问题。从电视剧的描述来看,她母亲应该得的是精神分裂症。
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并且做过调查的媒体并不少,而且都是大有来头的媒体。BBC 撰写过一篇特别报道,名为《你会遗传你父母的精神疾病吗?》(Do you inherit your parent's mental illness?),加拿大的国家精神健康网络也特别转载了这篇文章。
文章的开头就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比安迪更悲惨的真实病例:
无论是电视剧里虚拟的安迪,还是现实生活中被困扰的詹姆斯,压垮他们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好在,科学家们正在积极地寻找答案。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搞明白与精神健康有关的遗传学。虽然目前的研究工作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但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身上,会有 108 个基因发生改变。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相当于精神病中的“癌症”,“疯了”就是患者发病时的写照。
双向情感障碍
失去自知力的患者会有躁狂和极端抑郁两种情况出现,而交替出现这两种极端情况但没有疯的患者一般得的是“双向情感障碍”,这类患者身上有 20 个基因改变了。
抑郁症
常见的抑郁症患者身上是 9 个基因发生改变。
当然,这只是初步的研究,等待被发现和确认的基因还有很多。这项研究 在最顶尖的《自然》杂志上刊出[2],研究一共包括了 36989 个病例,对照组的案例则超过了 11 万个。同一个月,时代杂志以《精分与108个基因有关》为题,对这一发现进行了报道[3],并称赞这篇论文是“历史性的(historic)”。
关于何种情况下后代会发病,现在的科学研究还无法给出答案,这是一个关乎所有人现在与未来的未解之谜。
有些家庭中,兄弟姐妹的命运是截然不同的,即使是双胞胎,也可能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露西和乔尼是龙凤胎,他们的母亲患有双向情感障碍。乔尼也发病了,但露西一切正常。乔尼觉得,虽然母亲有这种病,但他发病更多的原因是在于自己。乔尼说,每个人的精神状况都是自己独有的,并不能完全归咎为父母的原因。
或许乔尼说的很有道理。在《赫芬顿邮报》的一篇名为《精神疾病会遗传吗》(Is Mental Illness Hereditary?)的文章中[4],艾希丽·戴维森博士提出:
对此,我的理解是:科学研究已经知道了一些基因会在发病后发生改变,但是到底是基因改变了所以发病了,还是发病了所以基因改变了,鸡生蛋还是蛋生鸡,这个说不好。
有一项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NIH)的研究发现,有五种精神疾病有着共同的遗传根源,这五种疾病是:
这项研究成果登载在了 NIH 的官方网站上[5]。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人员在研究了一群猕猴后得出结论:
这项研究成果发布在了当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6]。但该领域的专家表示,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才能得出一个更明确的结论。《赫芬顿邮报》还说,即使是双胞胎,而且是生长环境基本相同的双胞胎,患上精神疾病的风险也有着差异,这一点和 BBC 的观点相同。
国王学院在 SCI 核心期刊、牛津大学出版社下属的《人类分子遗传学》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7],其中提到:以往的定量基因分析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率高达 70%。
这个数字确实是让人心里一沉的。
好了,说了那么多天生的基因因素,再来补充一些环境因素对精神疾病发病的影响。已经可以确定的研究结论是:环境因素在精神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可能导致精神障碍的因素包括:
如果有家族史,再遇到上述的这些情况,出现精神障碍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其实无论父母是否有精神疾病,童年经历都会对成年后的精神状况产生影响。美国疾控中心和凯撒医疗集团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被称为“儿童负面经历”研究。这项研究的信息可以在美国疾控中心的官网上查到[8],这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此类研究之一。
调查的主要方向是搞清楚儿童时期如果被虐待或被轻视,或者诸如此类的负面经历,对成年后的生活会产生何种影响。研究人员调查了超过 17000 人,询问他们的儿时经历以及现在的各项状况。
所以,给孩子一个有爱的童年,是多么重要。
如果你是一个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那么慢性压力可能会促使你发病。林恩大学临床心理健康辅导项目的斯佩里副教授介绍,有一个叫作“外在压力与抗压素质”的科学模型,可以部分解释遗传因素导致的风险和持续的严重的应激压力之间的关系,两者结合在一起,精神疾病的患病风险会增高。
最后想要告诉大家的是,就和生理系统中的癌症逐渐变成了一种慢性病一样,精神疾病中的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重度抑郁这三剑客也逐渐地变成了一种慢性病。在保证吃药维持好状态的情况下,精神病人也是正常人。
我们并不算病得最严重的,但我们对精神疾病病人的帮助和宽容却还远远落后着。在此也呼吁更多人对精神障碍人群的理解。
秀之美adahe
精神分裂症就像是普通的高血压一样,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病症,和家族遗传病没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会得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会做出一些常人无法理解的事情,但是这和家庭精神病史并没有相关联的,地方人体的大脑之中有100多亿个脑细胞,每个细胞都会在生长的过程中长出许多分支,脑细胞主要就依靠这些分支上的联系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种类有非常多种,如果把神经递质比喻为邮递员的话,受体就是收件员,邮递员把信息传递到下一个脑细胞,由此就形成了一个信息网络,而大脑里面100多亿个脑细胞所形成的信息网络是非常复杂的。如果过程中因为某种诱因导致神经递质传递出现紊乱的话,那么这时人就会出现精神不正常,从而表现出各种精神病症状,产生了幻觉或者被害妄想。
目前用来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从根本上只能够抑制病情的发展速度,而不能够根治疾病,它的药理作用就仅仅是调节神经递质的传递,借此堵截过多过乱信息的传递,由此来调整精神功能的正常运作。
精神分裂症具有突发性
精神分裂症算是人体大脑里面一种病理的变化,就如同高血压一样都是疾病,但是却不涉及到人的人格或思想品质等问题,所以对待精神分裂患者不应该带有异样的眼光。目前导致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因,另一种是外因,从遗传病角度来看,如果父母或者上一代人存在精神病史的话,由于基因的影响,那么相对于普通人而言,有家族病史的人患上精神病分裂的风险就会更高一些,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得了精神分裂症就必须要抓紧治疗的时机,首次发病是最为关键的治疗时刻,应当先请有经验的医师对病患进行确诊,随后让病患服用最适合的抗精神病药物,此时药物治疗的效果可以达到90%的缓解,因为人体大脑中的神经细胞有非常的多,那么就需要有足够量的多巴胺受体来进行阻断,所以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时候一定要服用,达到足够的剂量才能够起到相对应的治疗效果,如果服用剂量过小的话,那么即便服用几年也不会有什么明显的效果。
患者按时按量用药是缓解病情的关键面对精神分裂患者最重要并且最难克服的就是多数患者会认为药物具有副作用,会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所以拒绝服药,但是也不能排除,的确有一些药物的副作用比较重,让患者难以忍受而拒绝服药,但是没有了药物进行外立控制,那么精神分裂症就非常容易复发,有些患者总是想要一步到位寻求根治精神病的药物,但目前而言我们的医疗技术还没能够研发出根治精神病类药物,所以只能够先缓解,随后再采用其他的治疗办法进行辅助治疗。总的来说一个人患上精神分裂症,有可能是因为本身家族具有精神病病史,也有可能是因为受到外部的刺激,并非有家族病史的人就会发病,也不是发病的人就一定有家族病史。
世唯装饰
医学遗传学论文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体遗传和变异的科学,遗传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和核心学科,并且是生命科学最具活力的领域之一。以下是我整理的医学遗传学论文,欢迎阅读。
1 医学遗传学课程特点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它以生物、生化、病理、生理等学科的理论为基础,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遗传因素的关系,提供诊治、预防遗传病的科学依据及手段,从而改善人类健康素质。具有内容繁杂、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医学遗传学课程设置的内容存在递进关系、相辅相成,因此设置综合考试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改革医学遗传学考试方式的必要性
传统教育理念与现代教育理念的一个重要区别是采取应试教育,还是素质教育。传统考试重识记轻能力, 往往局限于教材, 多以记忆性、上课重点为主。存在问题一是考试方式单一。二是“一考定终生”的弊端,不能客观反映每一位学生真实的学习的质量、效果和能力,带有某种投机性和偶然性,导致部分学生平时松,考前“临时抱佛脚”取得合格的分数,掩盖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有些学生考试作弊,损害了考试的公平性,还对学习风气造成不良影响。另外学生考前心理负担过重,尤其是考前1 周, 学生不眠不休, 影响身心健康, 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医学遗传学已从单纯的理论型学科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发展,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探索一种更加系统、科学的考试方式,用于强化考试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评定、诊断作用,强化考试的检测功能和反馈功能,强化考试对师生的激励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避免重结果轻能力的倾向。
3 医学遗传学课程考试制度改革的主要思路
改革考试形式 在考核方法的选择上,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构成“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与评价体系,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态度相结合,笔试、口试与操作相结合,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因此将整个考试结构设置为:笔试(60%)、口试(15%)、操作(20%)、写作(5%)4个部分。
笔试包括章节性考试和期终考试的笔试成绩。教师可根据需要在某个章节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笔试测验,组成一个形成性考核的笔试成绩,这个成绩再与期终考试成绩结合起来,作为本部分成绩。
口试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表现、课堂纪律和课堂病例讨论的成绩。课堂提问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能够检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3 个方面的学习效果,易实施,操作性强,突出学习的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避免不良风气。课堂表现、课堂纪律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病例讨论, 主要讨论典型病例, 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病例讨论的过程、步骤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自由编组,随机抽题,口头回答的方式进行考核,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参与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操作包括实训操作和实验报告的成绩。在整个实验课学习过程中,提供给每个学生实训操作机会,教师作为督导,从认真态度、严谨作风、职业素质、团队意识等方面进行考核,再根据完成实验报告的质量,评定每次实验成绩,取平均值作为此部分的成绩。
写作主要是指撰写小综述、小论文、翻译文献的成绩。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论文写作能力,从学生的自主态度、参与程度、完成质量、论文答辩水平等方面评定成绩。
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由注重考核书本知识向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考核转变;由笔试闭卷考试为主向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转变;由重视一次性终结考试向注重全程性考核转变;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向现代教学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变,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考试考核制度。
鼓励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讲解 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和内容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和提高技能的同时,养成良好高尚的道德风范。同时鼓励学生查找与本学科相关思想政治教育资料,在课堂上向大家讲解所受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迪。
注重考试内容的选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考核内容的选择上,以“知识点上遵循教学大纲,但应用上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为原则,在试题设计上,由注重知识向注重能力转变,增加应用题和能力题,考核应能充分反映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情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尽可能多一些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应用题,甚至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应突出基础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教研活动 教师是考试模式改革的实施者,对考试改革的认识程度、对考试改革的积极性在考试改革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开展教研活动,调动自身积极性。
总之,考试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 也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的动力。构建多种形式的考试体系, 有利于对学生明确课程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培养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有利于督促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 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 考 文 献
[1] 彭峰. 我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时代教育,2008,6:106107.
[2] 王海涛.改革高校考试模式,培养创新型人才.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1):162 163.
乖乖米飞
在学变态心理学这门课程的时候,老师也着重讲了精分。它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常见精神障碍,具有感知、思维、情绪、意志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主要特征就是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性和脱离现实。一般情况下可以维持清晰的意识和基本智力,但某些认知功能会出现障碍。多起病于青壮年,常常缓慢起病。通常在10-30岁之间的某段时间出现症状。在发作期患者自知力基本丧失。
精分在过去100年的时间里,才被我们逐渐的认识,起初把精分认为是早发型的痴呆症,字面理解就是未老先衰。以因为精分患者的行为会表现出与正常人的很大的差异,又称他们为多面相的精神障碍。如果家里有人特别是父母一方是精分,那么对于另一方,肯定会有所顾虑,尤其是对孩子的影响,因为精分患者在发病的时候会出现各种与正常行为差异的怪异行为,当孩子目睹了父母一方的这样的行为,会不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呢?我们下面再说一下精分的症状
那么,我们知道了精分的主要症状,从这些表现上可以看出,在发病的时候,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更分辨不出正确和错误。从这一点上来看,如果正好在精分患者发病的时候被孩子接触到了,孩子正是在认知的过程中,这些相悖的行为会让孩子的认知出现偏差。所以根据精分患者的特点,给有孩子的家庭几点建议。
关于题主担心的,怕孩子也会在精神上有问题,其实只要做好必要的防范,给孩子健康快乐的环境,孩子受到大人的影响少些,在精神上是不会出现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孩子从小就在压抑的环境下生活,如果有外人嘲笑或是不理解,自己不能正确处理,大人也没有及时关照到孩子,久而久之孩子的精神上才会出现问题。大人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遗传与变异 ---新形式下的基因突变 ( 2005动物科学院 X X X ) 摘要:染色体:1、染色体的结构 有丝分裂中期,每一染色体都具有两条染色单体,称为姐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中国卒中杂志、脑与神经疾病杂志、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我是复制的,希望对楼主能有所帮助※ Multiplexing:一种同时采用多种样品的测序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测序速度。 ※ 突变(Mutation):DNA序列上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杂志--Journal of Neuroscience and Mental Health(CSTPCD-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神经疾病与精神
精神病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着明显的障碍,从而表现出与正常人不一样的行为。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精神病学术论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摘 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