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蚤的华丽转身
张灯结彩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 各地同胞欢度元宵节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猜灯谜“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舞龙灯耍龙灯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踩高跷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舞狮子民间传统节目——舞狮子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划旱船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3]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逐鼠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送孩儿灯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迎紫姑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元宵节“走百病”求安康走百病“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编辑本段少数民族习俗偷菜节流行于贵州省黄平一带苗族的偷菜节也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节日这天,姑娘们便成群结队去偷别人家的菜,严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为偷菜与她们的婚姻大事有关。所偷的菜仅限白菜,数量够大家吃一顿即可。偷菜不怕被发现,被偷的人家并不责怪。大家把偷来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据说谁吃得最多,谁能早得意中人,同时所养的蚕最壮,吐出的丝也最好最多。巴乌节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巴乌”意为“打猎归来”。见于云南鹤庆彝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区。时此节原本是欢庆狩猎归来的习俗活动,无固定节日。编辑本段节日食俗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 元宵节代表性食物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同时,还要吃些应节食物,在南北朝时浇上肉加便便汤汁的米粥或豆粥。但这项食品主要用来祭祀,还谈不上是节日食品。到了唐朝郑望之的《膳夫录》才记载了:“汴中节食,上元油锤”。油锤的制法,据《太平广记》引《卢氏杂说》中一则“尚食令”的记载,类似后代的炸元宵。也有人美其名为“油画明珠”。 元宵唐朝的元宵节食是面蚕。王仁裕(八八○─九五六)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蚕的习俗到宋代仍有遗留,但不同的应节食品则较唐朝更为丰”。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 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刘若愚(生于一五四一)的《酌中志》记载了元宵的作法:“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也”。 清朝康熙年间,御膳房特制的“八宝元宵”,是名闻朝野的美味。马思远则是当时北京城内制元宵的高手。他制作的滴粉元宵远近驰名。符曾(生于一六八八)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咏的,就是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近千年来,元宵的制作日见精致。光就面皮而言,就有江米面、粘高梁面、黄米面和苞榖面。馅料的内容更是甜咸荤素、应有尽有。甜的有所谓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咸的有猪油肉馅,可以作油炸炒元宵。素的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有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意思。 制作的方法也南北各异。北方的元宵多用箩滚手摇的方法,南方的汤圆则多用手心揉团。元宵可以大似核桃、也有小似黄豆,煮食的方法有带汤、炒吃、油汆、蒸食等。不论有无馅料,都同样的美味可口。目前,元宵已成了一种四时皆备的点心小吃,随时都可以来一碗解解馋。
天才少女JESSICA
《元 宵》 (明) 唐寅
妲娥此夜悔还无?怕进广冷宫阙。
袨服华妆着处逢 ,六街灯火闹儿童 。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月到柳梢头,人约傍晚后。
往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百枝火树千金屧,宝马香尘不尽。
诗曰(唐)李商隐
《生查子 元夕 》(宋)欧阳修
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光辉。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照旧。
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折桂令 元宵(元)失名
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上元竹枝词》(清)符曾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京都元夕》 (元)元好问
帘前花架无行路,不得金钱不肯回。(注:珍品这里指元宵)
月满冰轮,灯烧陆海,人踏春阳。
长衫我亦作甚者 ,也在游人笑语中 。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诗曰(宋)姜白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飞琼结伴试灯来,忍把檀郎轻别。
诗曰(宋)姜白石
齐唱宪王春乐府, 金梁桥外月如霜。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汴京元夕》 (明)李梦阳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怕的是灯暗光芒,人静荒凉,角品南楼,月下西厢。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幽香往。
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不见往年人,泪湿春衫袖。
三美事方堪胜赏,四无情可恨难长。
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青玉案 元夕》(宋)辛弃疾
身闲不睹中兴盛, 羞逐乡人赛紫姑。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三百内人连袖舞 ,一进天上著词声。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在春节的边缘眺望着元宵节
渴望让日子加快速度
似高速列车
瞬时抵达南方
而过元宵节之后
渴望一种规律性的生活
正似从月亮里看到的这样
渴望成为某种步伐
一盏花灯跟一碗汤圆
放置汤圆的桌子,或者
正是这月亮
春节跟元宵节彼此对接的新绿
昨日的.礼花还在心中狂舞
舞醉愚人的梦
一种老调牙的文化传统
喧嚣下褪色的文明
王子般的奢侈
乞丐般的欲望
纵情与繁华
文明与传统是这么的不跟谐
是谁在出谋划策
一群罪人
今夜依旧礼花满天
谁看到繁华后的可怜
无知在蔓延
心里长满荒草
这个地方充满淫秽
文明被看客亵渎
灿烂的礼花背后
有一群野人在狰狞
假小肥仔
正月十五元宵节诗歌 无论古今,节日话题一直以来都是诗歌创作的潮流,下面是我收集的几篇正月十五元宵节诗歌,欢迎阅读欣赏。正月十五元宵节诗歌篇1 那一刻 你从上古走来 穿越了五千年的历史 你依然焕发着青春的光彩 长长的轨迹 记录了华夏的文明 浩瀚的星海 凝聚了千古不变的血脉 华灯盏盏 宣示着你浓浓的情怀 灯谜排排 把一片春色剪裁 圆圆的月亮 把华夏儿女揽在身边 小小的元宵 释放了一家一户那道不尽的爱 游子在他乡 曾为你无限地伤感 情侣的思念 犹如点点的星光无垠的灯海 诉不尽 思亲的心倍加澎湃 道不清 千古轮回痴心不改 多少文人骚客 吟咏你走过的时代 沉沦向上 纠结了一代代圣贤的情怀 多少诗词经典 描绘了你的盛况 欢乐团圆 是你永恒的做派 孩童时 提着灯笼追着你满街的跑 长大了 你在我心里激起无限的感慨 是历史的醇香 让我把你和现实连接 不敢把你的美好独享 敞开你的胸怀把你的底蕴wifi 正月十五 忘不掉那首《卖汤圆》的曲调 小小的我 记忆里永远回响着人生最初的独白 圆圆的'元宵 滚尽了人生的百态 诠释的 却是满腹的憧憬和美好的未来 月儿升起来了 圆圆的点亮了节日的灯火 霓虹闪闪 牵着我的情 我的思绪徘徊…… 正月十五元宵节诗歌篇2 大年过了过小年 过小年吃汤圆 汤圆送走又一个年关 迎来家庭的圆圆甜甜 红红的灯笼猜出灯谜的奇趣 火树银花惹得嫦娥翩翩 绽放的礼花炸开一年的喜庆 元宵节的月亮映出张张喜悦的笑脸 狮子龙灯舞出民间心底的欢庆 小车子旱船走出乡间的联欢 高跷鬼会踩出集市的欢乐 元宵节迎来一年节日的开端 过了这一天就远离的年 鞭炮不能随便乱放上了保险 日子少了年味走上正常 元宵节是年和平常日子的分界限 正月十五元宵节诗歌篇3 焰火 火树缀银花 抽枝成云霞 众望宇域里 心原绽彩葩 秧歌 长街春意浓 姹紫汇嫣红 锣鼓响春雷 缓舞清歌新 花灯 千家灯影红 盛世呈繁荣 暖暖微风拂 满街簇芳容 正月十五元宵节诗歌篇4 捧着心做的元宵 煮沸一锅的泪水 甜、涩的味道 从心底流出 月触到岁月的敏感处 情在碗里咕嘟嘟哭了 筷子竖起来 走进了老土屋 我做元宵 堆土、加水、和泥 燃烧憧憬 石头疼痛地滚起来 父亲坐在田间和太阳唠嗑 忘了冬天的日子早已过去 他笑春天太傻 来了不带食粮 还跟活人争斗 风刮走了祈盼 阳光大摇大摆地嬉戏 春天讲着故事 夏天做着鬼脸 秋天弯腰作揖 冬天唤不醒睡意 绿摩挲我失魂的尘土 太阳鞭笞我的脚步 苦涩贴着胸膛呢喃 叮咛扑展开羽翼 风抽打我的心绪 我在梦魇中跌撞 走得仓促 忘了记下故乡的年龄 一别 父亲永远住进了潮湿的土里 从富庶中走来 圆圆的红心浸着汗 月啊 你把我领进故土 让我再尝尝泪水的滋味 父亲啊 您看一看今天的苍穹 生命在欢笑 喜悦在荡漾 我是您的灵魂 还在流淌您的血液 (责任编辑:副主编)
推荐几个国内比较好的诗歌公众号1、为你读诗介绍:给灵魂片刻自由。每晚10点,从这里开始我们的诗意生活。推荐理由:每晚都会推送各种各样的好诗,这里有古今中外的名作
完全错的!!!!!
张灯结彩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
2022年8月4日,《十月》承办的第三届“爱在丽江·中国七夕情诗会”爱情诗接力赛,吴小虫凭借《爱情或神》组诗,获得10万元年度大奖。但是,吴小虫的《爱情或神》这
在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和文学理论发展史上,意境以佛老思想的典型表现而成为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在西方文论中尚难找到一个与之相当的概念或术语。 所谓意境,传统的理解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