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82

a2581810110
首页 > 学术论文 > 方言与中国文化论文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谷鱼vegfish

已采纳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2004年08月21日 09:09王鲁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是“大红鹰·世纪大讲堂”,我是王鲁湘,大家好。说起中国,大家都会用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地大物博来形容它,其实中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语言丰富,方言众多。说起方言,我们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同是浙江人,但是温州人说话杭州人听不懂,同是湖南人,我这个涟源人说话长沙人就听不懂,所谓“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音”甚至在有些地方还形成了方言岛。为什么汉语会产生这么多的方言?方言是怎么形成的?方言和一种民族共同语又是什么关系?方言又和文化有什么关系?中国文化又怎么样地随着方言的演化而扩散?所有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有请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的张洪明教授,他同时也是我们南开大学的客座教授来给我们主讲,他主讲的题目是“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张洪明简历张洪明,1984年获上海复旦大学汉语史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执教,于1987年赴美留学。1990年至1992年,张洪明分别获美国加州大学普通语言学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并于1994年,受聘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1998年获得终身教授资格。此外,张教授还担任各类有关“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的主编或执行主编,各类国际性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论文的审稿人,并多次在各种国际性和地区性的学术会议上担任主题演讲和特邀演讲。1999年起担任“国际中国语言学学会”的执行秘书长,负责整个学会的实际运作。其主要研究领域为音系学理论、语音与语法的界面问题、历史语言学、方言学、诗律学等。王鲁湘:说起方言,其实我们所有的人,出生以后说的就是方言,没有人说出生以后他说的是普通话,即使是北京人,他说的也是北京的方言,和北京很近很近的天津就是现在的天津话。我就觉得很奇怪,同样我们都是汉族,我们都叫汉人,我们说的都是汉语,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汉语呢?怎么回事这是?张洪明:汉语是一个大的概念,我们往往很容易把汉语跟普通话、北京话等同起来。其实从语言分类的角度来说,我们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成很多种语系。最高层次的我们可以分成汉藏语系,印欧语系,它们都是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然后就是汉藏语系里面的汉语语支,汉语语支里面的汉语,汉语下面还可以有很多的下位分支,就是它的方言,方言再下面的下位分类就是次方言、土话,一种具体的话。王鲁湘:就像一棵树一样开出很多小杈,最小杈上的那个话基本上别人就听不懂了。张洪明:然后就落实到天津话了。王鲁湘:说起这个语言方言的话,其实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东西,经常会由于语言本身造成一些隔阂。其实语言本来它是为了沟通的,语言的天性,天职好像就是为沟通而产生的,可是恰巧我们发现很多很多的不能沟通,这种障碍包括误会,又都发生在语言上头。张洪明:是的。王鲁湘:像这种现象到底是怎么理解?其实我老觉得语言本身好像是一种自然现象,它和水土和这个地方的环境都有关系。比如山区的人说话,声音就有山的味道,平原的人说话就有平原的味道,住在大江边上的人说话就有大江的味道,住在小河沟边的人说话就有小河沟的味道,好像像树木和草一样,语言感觉像一种自然现象,但同时又感觉到它是人为地造出来的一个东西,你比如说有很多语言其实带有很强的人为性,就是一种识别系统,我们故意要这么说的,就是为了让他们听不懂,我们故意这么吐音或者这么谦词,这个怎么理解这样一种自然和人为地这种现象呢?张洪明:人对整个世界都是非常好奇的,人的求知欲就是在这个好奇心的驱使下构成了求知欲的动力的一部分。现在的人类对我们的外部世界能够达到上太空的地步,把宇宙飞船送到天上去,我们对外部世界已了解得相当充分,但是我们对人自己本身的了解却非常不够。对人类语言的探索和好奇,其实是我们人对我们自己的好奇,是人对自己的探索,所以刚才王老师的理解,这个理解就是一般最容易产生的理解,非常直观的理解,就是把语言中各地方言的说法,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异,归结于水土、地理什么的。但是这个看法不太正确。王鲁湘:噢,不正确。我读本科的时候也学的是中文,汉语语言也是我们重要的课程,但是我们很多同学,都觉得学语言学很枯燥,不如去搞文学创作,写诗来的有意思。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了这个比较枯燥的语言学的研究方向,而且一头扎进去就不回头,到现在反而做出这么大成就呢?是什么?是不是您刚才说的好奇心?张洪明:说起来很惭愧,当年我也是想做一个文学青年,但是你知道当年第一次恢复高考以后,我们是77级,虽然是文革结束以后,第一次实行高考自愿报考制度,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是要服从党的分配。王鲁湘:对。张洪明:其实我当时填的志愿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想能够跟蒋孔阳先生学美学。结果阴错阳差,进了语言专业。进去了以后,前面三年还是贼心不死,身在曹营心在汉,还去旁听,还要去听那些文学的课,语言的课一直是作为应付来处理的。但是到了第四年,不得不从冥想当中回到现实当中来,快要毕业了,要做毕业论文了,以后将来出路怎么样。那时候开始认真考虑语言的问题了,所以在最后一年恶补了一下,恶补的结果觉得语言当中也是趣味无穷,确实有自己值得为之献身的一些东西,所以就决定报考研究生,当时就考了张世禄先生汉语史的研究生,一旦做了那个决定以后,从此就走上了不归路。王鲁湘:好,让我们现在用热烈的掌声欢迎走上汉语研究不归路的张教授给我们演讲,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汉语方言与中国文化》。众多的方言给交际带来了困扰2004年08月21日 09:05张洪明:我今天要讲的是《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我想我们先从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开始这个课题:“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是一首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脍炙人口的诗,这首诗是写他早年出去,但是年老退休以后回家,没有退休,就是年老回家以后,他整个身心已经变样了,但是他口音还在。这里的乡音就是方言,就是他的方音。方言众多造成交际上的困扰汉语的方言就像刚才王老师所说的非常丰富,在我们整个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我们有许许多多的方言,由于方言的众多,造成了很多交际上的困扰,甚至会产生一些笑话。比如说湖北人,这里有湖北人,如果有所冒犯,请多包涵。湖北人上街去赶集,人多,他走路时“鞋子”掉了,然后他就大喊,我的“孩子”掉了,周围人一听这还了得,帮他找“孩子”,结果发现是他的“鞋子”掉了。还有一次我们到一个幼儿园去考察,我在香港教育学院客座过两年,有一次我们去考察幼儿教育的情况,有一个老师她是上海人,从上海来的,她用了一张图片,以图示法来教学生,图片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她一边把这张图片挂到黑板上去,一边挂一边她就说,“同学们,图片上有什么?”后来那些小孩子,三四十个小孩子,就说“有肚眼眼”。这个老师一看,怎么有肚眼眼?她回头一看那些小孩子一个一个把衣服全部撩起来,小肚皮挺在那里,一个肚眼眼。原来这个老师是上海人,她说“肚皮”上有什么,上海话的那个“图片”跟“肚皮”发音是很相近的。在座的有很多的湖北人对不对?还有四川人,湖南人,他们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n-”“l-”分不清楚,所以在四川人那儿经常把“蓝裤子”说成“男裤子”。一个女生穿了一件蓝裤子,在一个成都人话里面就变成了一个女生穿了一件男裤子。南京话正好相反,把“男裤子”说成了“蓝裤子”。这是由于语音的原因造成的这种沟通上的困扰,造成了很多笑话。词汇方面也是同样的问题,比如今天我们大家都知道,“同志”是指一条战壕的战友,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从事某一项共同的事业,但是你如果跑到港台去的话,这个“同志”又是指同性恋者,所以要小心。还有“书记”,在我们这里书记是很大的,我们不是校长治校,是书记治校。但是在香港、台湾那些地方,书记是最小的官,是文书。“爱人”,我们今天经常会很亲昵地称这是我的爱人,但是在港台爱人是指情人,恋人。还有“班房”,你们说班房是什么意思?牢房,是不是?在香港是指教室,你们整天坐在班房里面上课。由此可见语言的重要性,虽然语言不能一言而兴邦,一言而毁邦,但是至少会让人造成很多的困扰。方言和民族共同语的对立张洪明:下面我们来谈一谈方言,什么是方言?方言跟我们所说的普通话有什么样的关系?每一种语言,每一个民族语言,都有它自己的方言,跟它相对的是民族共同语。方言是语言的支派和变体,是它的地域分布,这种区别,就是方言和民族共同语的区别,一直就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们看看从先秦时候开始,就有“雅言”和非“雅言”、“通语”和非“通语”、“通语”和“俗语”的对立。比如《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这里的言语不通是指方言不通造成的隔阂,就像个人的爱好不同一样。《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孔子也用共同语,他在念诗的时候,念尚书的时候,行礼的时候,用的都是民族共同语。《孟子·滕文公上》说“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於曾子矣”。这是孟子在嘲笑、讥讽楚人许行时说的话,这是他在跟许行进行辩论,这里南蛮鴃舌之人,很多人说是少数民族语言,有的人说是百越语,我想这里是汉语方言,为什么呢?孟子能够跟许行辩论,这说明他能够明白许行说的话,所以应该是汉语的一种,但是又骂他是南蛮鴃舌之人,嘲讽他是南蛮鴃舌之人,就说明你说的这个汉语跟我的不一样。所以在先秦的时候,方言的存在跟共同语的对立是很明显的。到了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里面说的就是“造语,可作乐府语、经史语、天下通语,不可做俗语、…市语、方语、书生语。” 《中原音韵》这本书非常重要,是我们今天北方音系、北京话的主要的一个来源,在那本书里面,也非常明确地指出了标准语和方言之间的对立。从这些文献当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就有方言和民族共同语的对立。这是中国的情况。在世界其它国家,也同样有方言和共同语的对立。比如我们最熟悉的是英语,美式英语它的标准语是以美国中西部的方言作为它的基础方言,以芝加哥的语音作为它的标准音。而英式英语则是以伦敦音作为它的标准音。像其它国家,如意大利语,是以塔斯坎方言作为基础方言,佛罗伦萨方言作为它的标准音。所以,在世界其它国家也有很正常的方言和共同语的对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方言的分类方言我们具体地做进一步地分类,可以把它分成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所谓地域方言就是指这个语言在它不同地域的变体。社会方言是指这个语言的社会变体,根据它的社会阶层的不同产生的社会变体。地域方言这一点我们大家都知道,刚才前面举的所有的例子都是汉语在不同地域的变体。社会方言是指社会阶层,在同一个地方,即使是在天津,因为社会阶层的不同,可能有不同的语言表现。但是我们今天想要讨论的主要是地域变体,也就是地域方言。那么汉语在第一层次上,到底有多少种方言呢,有七个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粤方言就是广东话),客家方言,湘方言(王老师说的是湘方言),赣方言,七个有了吗?七个方言。这是第一级层次上的大的方言。那么这七个方言是怎么形成的?你们仔细地观察一下,会觉得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这个现象好像是中国非常独特的一个现象,这七大方言,其中六个大方言是在哪里呀?在长江以南。而且基本上都是在东南角,而整个广袤的长江北岸地区只有一个方言,怎么会形成这样一种不平衡的趋势?如果说语言是自然产生的,是像一棵树上长出来的枝枝杈杈,它应该是呈一种离散现象,应该是一种随机的。为什么中国方言的地理分布,却是那样的不平衡?这种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这就涉及到汉语方言是怎么产生的。汉语方言的形成原因及地理分布2004年08月21日 09:06那么汉语方言到底是怎么形成的?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移民,一个是文白异读。移民是从中华民族历史政区的形成与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汉语的方言地理分布是怎么形成的。文白异读则是从语言使用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它每个层次之间的演变,语言演变的不一致性造成方言分歧。我们重点想要探讨的是移民,中国历史社会上的移民是怎么形成了今天七大方言的地理上的分布。几大方言的形成过程我们前面说了汉语有七大方言,这是根据一般的分类,当然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我们不用管它,有认为是八种方言,有九种方言,甚至有十种方言的。但是我们根据一个比较被大家广为接受的解释,是七个方言。那么这七个方言是怎么产生的?我们假设它都是从广义的中原地区产生的,最早产生的这个方言是吴方言。根据《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当年周太王的长子太伯和他的次子仲雍,为了让位给他们的弟弟,叫季历,就是周文王的父亲,让位给季历,所以太伯跟仲雍就逃离、南迁,往东南方向迁,然后一直走到什么地方呢?走到今天的江苏苏州、无锡、常州这一带,这是他们把那时候渭水一带的方言、语言,带到了苏州、无锡、常州那一带,然后跟那里当时的古越族人,就是百越之人的语言融合、接触,这是古吴语最早的底层。北方汉人后来在整个过程当中,在历史上有三次大的移民,奠定了今天现代吴语的规模。这三次大的浪潮,第一次就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孙权在江南的发展,大量的汉人在这个地区繁衍。还有是两晋之交,西晋和东晋之交的时候,永康之乱,带来一批中原的人到了江浙这一带。还有就是两宋之交,北宋末,金人南侵,整个迁都杭州,又带来一批北人,这个规模既形成了今天现代吴语的格局,又产生了一个方言岛,那个方言岛就是今天的杭州话。杭州话它的语音系统是吴方言的系统,但它的词汇和构词法是北方话的系统。这是吴语的产生。湘语,王老师的湘语是怎么产生的呢?湘语产生得也非常早。根据记载,在殷末,就是在殷代的末期,当时在中原的鬻熊往西南迁徙,带着一批人,迁到了湖北这一块地方,结果跟原来的那些少数民族语言融合,就产生了古楚语的底层,在古楚语基础上产生了今天的古湘语,产生了湘语的底层,但是湘语要分新湘语和老湘语,老湘语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新湘语是湘语跟西南官话融合的结果,所以新湘语其实是属于西南官话的一种,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张洪明:下面产生的是粤语,粤语是当年秦国士兵去攻越的时候带了五十万军,打到广东这一带,两广这一带,那五十万兵留下来了,戍守屯边,管理岭南三郡,这是粤语产生的最早的一个底层,后来真正的现代粤语的形成是在宋末,北方汉人为了要躲避辽人和金人的攻击,一路南逃,经过南雄,有一个叫珠玑巷的地方,在珠玑巷那里定居了一批汉人,可以说是今天现代粤语的鼻祖。所以最早从中原汉语分出来的是这四个方言:吴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还有一个是赣方言。赣方言的地位非常特殊,这个赣方言的产生,赣方言我们叫做吴头楚尾,它是吴方言的头,楚方言也就是湘方言的尾,这两个方言夹击以后产生了赣方言,当然它也是跟移民有关。当时是唐初的时候,唐代初年的时候,大量的移民进入了江西北部。宋元的时候,这一批人又从江西移民到福建西部和广东北部,产生了今天的客家话。所以在第一层次上,从中原汉语最早分出来的是吴方言、粤方言、赣方言和湘方言。另外两个方言,闽方言和客家方言是在第二个层次上分出来的。闽方言的产生是吴人,就是吴方言的人南迁,到闽地、到福建这些地方产生的闽方言,所以闽方言不是直接从中原汉语里面分离出来的,是中原汉语先分离出吴方言,然后从吴方言里面分离出闽方言。所以从这七大方言的分布产生可以看到,汉语方言之所以在地理上呈现出这样一个不平衡的趋势是跟移民、跟政区的变迁直接相关的。方言中所体现的地域文化信息下面我们来谈一下语言、文化的发展跟语言、方言的演变关系。方言的演化和文化的扩散,我们不要举古代的例子,我们就举一个最直接的现代的例子,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这之间的关系。比如最近20年整个国内说话的风气有一种港风南渐的趋势,特别是在演艺圈,那些歌星唱完歌了以后,他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呢?就是谢谢,对不对?谢谢这个词在北方话里面,在北京话里面,这个尖音和团音早就已经相混了,尖、团早就不分了,但是今天很多的即使是说北京话的一些歌星也要把那个尖、团要分开,认为这是一种时髦,认为香港文化在这一个地区好像是一种强势文化,高位文化,粤语也变成了一种强势语言。这种语言跟文化之间的例子是很多的。还有从历史上来说,有些文化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比如像我们今天吃的饭是稻子,稻子原来叫禾或者谷,我们从禾和谷它的发音的演变,在各个方言里面的不同的发音,它的分布,我们可以看到稻谷的起源,最早是从中国南方过来的,是从两广地区,是世界上稻子的发源地,整个稻的文化的分布就是跟着语言跑的。至于最明显的忌讳词所反映的地域文化更多了,比如说北京人忌讳“蛋”,所以一般像松花皮蛋,他们不说松花皮蛋,就说松花,就是要避那个字,蛋经常用在坏蛋、混蛋、王八蛋,用在这些地方。上海人不忌这个蛋,忌这个“卵”,上海话那个“卵”都是用在非常难听的骂人的话里面,算了,你们以后有兴趣自己去研究吧。还有在中国很多的地方还忌一个字“虎”,老虎的虎。刚才我还跟王老师说,我上星期在湖南大学访问,我在吃饭的时候,豆腐乳,他们不说腐乳,他们叫“猫乳”,不说腐乳,那是因为在湖南话里面,腐和虎是一样的发音,是一个音。很多地方都忌虎,老虎不说老虎,要么说大猫,像温州话说大猫,北方话是说大虫,湖南是说老虫。王鲁湘:我们那儿说老虫。张洪明:孙二娘明明是个“母老虎”,结果说她是什么?“母大虫”。另外,从借词也能够反映出一些文化交流的途径,比如沙发,英文是sofa,从普通话、北京话来翻译的话,翻译得一点都不好,译音不太对应,但是我们马上就能猜到它是从什么地方进来的这个词。王鲁湘:广东?张洪明:上海。上海的沙发是念“梭发”,上海的“沙”是念“梭”。加拿大,普通话是加拿大,英文是Canada,上海话的加拿大是嘎拿大,与Canada是非常接近的。也有一批词是从广东进来的,比如鸦片,叫奥片(opium),那就是广东话的发音,今天用普通话根本就不像。最令人困惑的是“的确凉”,那是70年代初的时候非常流行的一种衣料,但是我那时候买了一件的确凉的衣服,我穿在身上一点都不凉,就像我现在一样的大汗淋漓。王鲁湘:不透风的。张洪明:不透风的,为什么叫的确凉呢?是从广东话翻译过来的,的确是从Dacron过来的。但是那个靓,广东话是漂亮的意思,这个衣服是中看不中用,很漂亮,很挺括,正符合70年代人的审美观念,所以,就把它变成了“的确靓”,结果这个靓因同音字就变成了凉快的凉了,实际上是漂亮的意思。但是从这些东西我们马上就知道,这批字一定是从广州那里过来的。其它反过来反向的借词也是一样,今天英文的tea,法语叫the、德语叫tee,都是从闽南话te过去的,然后在波斯语,土耳其语,希腊语,俄语这些都是念chaa,那些是从北方,从西北陆路传过去的,而英语、法语、德语,那个发音都是从海路,东南这一带,沿海路过去的,我们马上就可以根据它的分布,知道这个文化的传承是怎么样的一个线路,马上可以根据语言的资料把它确定。英文当中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词叫ketchup,ketchup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是广东话。广东话茄汁,广东话的茄汁传到了英文当中。从语言中还能够看出一些社会、人类文明的遗迹,在有些方言当中,比如在贵州东南部的苗语方言里面,它的词序跟我们今天汉语的词序是很不一样的,比如父母,它叫做mi6-pa3,它的意思其实是母父的意思。夫妻的意思是vie3-zio6,它的意思其实是妻夫。我们汉语的词是男性在前,女性在后,我们很早就已经完成了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转换,但是在这些地区有些仍然还是母系社会,有些还刚刚过渡到父系社会,还有一些母系社会的遗留,这些都能够看到方言的演变跟文化传承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我想最后一个问题,就留着让大家讨论的时候来继续探讨。我们的语言政策应该非常谨慎2004年08月21日 09:07王鲁湘:刚才张教授做了关于方言的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一些演讲,让我们明白了很多,其实我们平时日用而不知的一些知识,其实天天我们都在说方言,但是我们却关于方言的知识,关于方言的来历,关于方言和文化之间的一些关系,可能有很多东西其实我们并不知道。我这里在听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因为我们在民间老有一种说法,说方言是跟着水走的,从刚才您的讲话中间,我也觉得民间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因为您刚才说到中国七大方言中间,特别属于东南地区,长江以南的五大方言,基本是一种由历史上的多次移民造成的,我们知道古代的移民,特别是大规模的集团性的移民是跟着水走的。张洪明:水路是其中的一个。王鲁湘:基本上是跟着水走的,因为过去最大的交通线是水线嘛。这样的话,我从这儿大概能够明白这个意思了。但是我一直在想,如果是这样的一个东西,比如说像黄河,曾经我过去有一个认识的朋友,做过一个水体雕塑,就在黄河从源头一直到入海口中间每隔多少公里,截取一个水体,放在一个透明体里头装起来,然后一下截取了一下百多个大的透明的水箱子,把这个水箱子摆成一堵墙的时候,你会发现,它的颜色的这样一个渐变的过程,非常好看。那么我也在想比如说方言随着水走,像一条大河,从上游一直到下游,有没有人做过这一种研究,比如说拿黄河来说,我们从黄河上游青海开始,少数民族语言我们不说它,就说汉语言,一直到山东入海口这个地方,一条大河的方言能不能像这个水体一样会有这样一个渐变的,互相之间有这样一个关系呢?张洪明: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刚才王老师这样一个设想,其实有一些学者,我们说大规模的、大面积这样的研究,我们还没有展开,但是在局部的这种研究已经有,比如说有一位学者研究山西方言,他就沿着整个汾河流域,觉得山西方言的分布跟汾河流域的走向有一种对应关系,他就沿着整个汾河流域一路调查,看着语言结构之间是怎么样进行变迁的,做出来的效果应该跟您刚才说的可以相当一致,这个理念应该是相当一致的。王鲁湘:还有一个说法,因为我们中国是一个戏曲之乡,我们有很多的地方戏曲,我们还有很多的说唱艺术,不管是说唱艺术也好,还是地方戏曲也好,它其实是方言的一种延伸,如果没有这么丰富的方言,我们很难想像中国有这么丰富的地方戏曲和说唱艺术。现在有一些搞地方戏曲改革的人,好像对这个说法不以为然,比如说河北梆子,就有人曾经说,你们把河北梆子改成说英语,唱英语,因为你想你唱河北话,说外国人听不懂,不利于国际交流,所以假如你们唱英语,人家就听得懂了,所以他们也就尝试过用河北梆子唱英语,您觉得这可行吗?张洪明:这只是作为一种尝试,作为一种尝试是可以的。英语和汉语这两个例子比较极端,我找一个比较不太极端的例子,在中国戏剧史上我想是有先例的。比如说黄梅调,黄梅戏,它原来是湖北黄梅县的一个地方戏,那是鄂语地带,湖北这个地带。但是今天的黄梅戏是用安徽话来唱的黄梅戏,这个曲跟词之间可以互相对应,这没问题,但是也可以错位,这种错位成功的例子也不是没有,但是我自己个人认为,各种做法都可以尝试,但是都不能极端,如果说因为黄梅戏尝试成功了以后,我把全中国的戏曲都做这样尝试的话,那就会走向另外一个极端;都不能尝试,那我不知道尝试的结果会怎么样,我们看不到一种新的气象,所以我觉得对待这些文化问题,跟对待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一样,就是说我们需要一个理性的态度,既要有包容性,但是又要有它自己一定的标准。王鲁湘:我想今天可能在座的同学听了张教授的报告以后,一定会有很多问题。有问题要提的同学请举手。学生:首先谢谢张老师精彩的讲演,我可以先说一段方言吗?张洪明:可以,欢迎。王鲁湘:你考一下他,看看听得懂吗?学生:这东西非常非常地小,放在这里没有事,放在那里没有事,放在哪里都没事。张洪明:这是日本话?学生:其实很多同学听起来都像日本方言。张洪明:你是安徽人是不是?学生:不是,我是靠得非常非常近和您的家乡上海,是江苏南通的。它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这东西非常非常得小,放到这里没有事,放到那里没有事,我们可以把它放到哪里都可以。王鲁湘:都没有事。学生:江苏南通应该和张老师的家乡上海离得非常非常近,可是张老师还是猜不出来。因为南通方言运用的地方特别小,南通一市六县的方言都不通,我很想知道像这样大家都猜不出来是什么意思的方言,以后会不会消失?谢谢。张洪明:刚才这位同学提到了一个问题,其实是方言将来的命运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实这在学术界也是个很敏感的问题。方言、母语跟民族共同?/

305 评论

美丽世界的angel

中国方言大致可以分为7大方言,有北方方言,吴语,闽语,粤语,赣语,客家话,湘语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少部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读[-?]之外,大部分官话方言失落了全部中古入声,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韵尾现在只剩下“-n,-ng”,但出现了大量儿化韵“-r”韵尾。原本连接“i,ü”韵母的“g,k,h”声母已被颚音化成“j,q,x”声母。官话话在失去清浊对立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剧烈的声调分化,但出现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轻声。因此,官话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上述现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 吴语,或称吴方言:在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典型的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赣语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这种方言的对清浊辅音的区分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但吴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模糊入声。 客家话,或称客语:在中国南方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5%。 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其他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话、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最具影响。但是,根据现有的语音学研究,闽语的音系相当接近上古汉语的音系。 闽南语(狭义的,即闽台片闽南话)共有“-m,-n,-ng,-p,-t,-k,-?”(貌似问号的国际音标是紧喉音。)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山西方言、吴方言、江淮方言仍保有这种弱化入声)”七种辅音韵尾。闽南语是汉语中声调较复杂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个声调(不含轻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音、台湾音通常有七个声调(不含轻声)。同时,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语,闽(南)台片的闽南语内部较为一致。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4.2%。 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桂南勾漏片有十个声调)。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粤语包含了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语内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5%。但是粤语中没有混合入声,可以认为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要早于吴语,但晚于闽语。 湘语,或称湘方言:在湖南使用。按是否保留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其中浊声母已基本清化的部分新湘语相对接近官话,但也有部分与官话差异较大的新湘语保留有部分全浊音及特有语音和词汇。新老湘语分别以长沙话(新)及衡阳话(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历史上湖南地区受到北方文化的强烈影响,故湘语内部差异比较大。并且有多个时期古汉语语音特征之重叠。 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又称老表话、江右语等。属汉藏语系汉语族,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5148万(早先的3000万不准确)。古全浊和古次清合流为送气音,梗摄字文白异读。昌都片及长江沿岸一带普遍存在全浊声母,但多非严格的古清浊对立。多数地区”知三章组“或”知二章组”端读,日母今读仍为鼻音ȵ。南昌话有七个声调,辅音韵尾-t -k -n -ng,建宁、高安、临川等地为m n ng p t k。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ʔ]。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 [-ʔ])。其白读系统与官话截然不同。以前(及现在的不少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官话。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传统上将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近年来有人主张将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徽语:在安徽南部及赣浙苏部分毗邻地区使用。以前(及现在的部分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吴语。

151 评论

养鱼的老头

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

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在我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广大江南地区,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古越语,与古汉语相差很远,不能通话。

扩展资料:

语言从来都是越用越活,不便书记的方言更不例外。况且,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某些方言更具只可意会的微妙,只有那一方水土的那一方人才明了。因此,将方言存档的保护举措显然不足以保全方言。

方言生于民间,它的格局自然也在民间。因此,想要保全方言,就要让方言从民间来、回民间去。只有口耳相传的方式,能让方言回响在山沟里、流淌在小镇上,再活千百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方言

303 评论

bigbig米米

南方方言保留了最完整的古汉语字词、读音和原意,词汇量大,表意清晰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古汉语口语的活化石,历史底蕴深厚。同时语音因地、因时而异。

江西话是中古汉语,保留了唐宋时期的发音、字词、语义,和客家话、粤语高度相似,大概分化在南宋灭亡时期。其保留了古汉语的入声(饿ngok4)、浊音(金jim1)、字(厥jie1<他>、摄<单肩扛>)、称呼(新妇xin1fu、爷娘ya2yang、嬷嬷ma3ma)。再者,江西话用送气(zh ch sh th)阻音、不送气(z c s t)区分卷舌音、平舌音,元音分短元音(a o e i u v)和长元音(aa oo ee ii uu w),存古代高(我ngo,你ng,厥jie1),这与印欧语系相近(汉人祖先起源于甘肃一带,毗邻印欧人种,基因研究我们和印欧人是近亲)。如果想听宋人怎么讲话,就听江西话(gang1xi wak4)。

可以参考

江西话南方赣方言口语词汇江右民系语言本字,里面有专门的本字和发音收集

341 评论

菩小帅傲娇脸

方言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一方面,方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人之间通过方言的交流也同时实现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方言是在一定的地域内通用的,它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基础和精华。在一般情况下,方言形成的同时也在这个地域内形成了文化。方言和这个地域内的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

175 评论

cynthiahql

我不会写的啊

221 评论

相关问答

  • 花与中国文化论文

    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不成问题。但走上近代社会后,在中西文明大碰撞中,我们开始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五爷威武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中国语言文化论文题目

    论文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对论文的质量具有影响力。下面我将为你推荐汉语言文学学术论文题目参考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到你! 1. 语音和语义的静态概括性和动态

    大旺财爱小旺财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汉字与中国文化论文

    我学的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不知道你的问题什么?有什么可以帮你的~

    欧比诺橱柜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方言文化研究论文

    中国方言大致可以分为7大方言,有北方方言,吴语,闽语,粤语,赣语,客家话,湘语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少部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读[-?]之外,大部分

    小剑201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方言与中国文化论文

    汉语方言和中国文化2004年08月21日 09:09王鲁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是“大红鹰·世纪大讲堂”,我是王鲁湘,大家好。说起中国,大家都会

    a2581810110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