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29

落落晓婷
首页 > 学术论文 > 童年创伤的论文研究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sunshine哒哒哒

已采纳

电视剧《他来了请闭眼》一部不算长,前面四分之三稍显平淡,而最后四分之一跌宕起伏而紧凑的犯罪心理言情剧。后来四分之一在美国拍摄的部分确实有了点儿美式悬疑的特点。但毕竟,是冲着犯罪心理去的,也就说说三个主要人物的特质。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童年或都经历过丧亲的家庭破裂、家庭暴力带来的身体虐待、破裂后父母的情感的冷暴力。难怪有人说“父母即祸害”,当然这也只是其中的一面。薄靳言:Simon&Allen,分离型人格识别障碍(DID)Simon,是绝多数时候,薄靳言的正常人格,喜欢穿白色的衬衣,在家光脚行走。是犯罪心理学的专家,惯称为“薄大神”。通过心理行为分析实现罪犯的拼图,以抓获穷凶极恶的罪犯为己任。自信自己的专业技能,显得自大而傲慢。智商高,情商为零。不善表达和沟通。Allen偏好黑色,深沉,张狂,表现为嗜杀戮,能感应罪犯行凶的心理轨迹,甚至表现为对过程的享受。这部分在他被囚禁和身体虐待后的催眠中显现出来,有点黑暗、华丽而扭曲的味道。这一人格便是谢晗们想释放出来的、被认为是同类的灵魂。所以,一个像阳光下明朗的正义使者,一个却是曾经软弱受欺凌时挺身而出抗击罪恶的黑暗使者。一个在正义的世界获得了荣誉,一个吸引了极度变态的罪犯将其视为猎捕、雕琢的目标。如果从防御机制而言,Allen的出现是Simon正直却脆弱光明之下臆想出来的一个强硬而富有攻击性的后盾。在童年时期,出于对家庭暴力下对母亲和Simon的保护而滋生出的一个稍显偏执和黑暗的人格。所有在罪恶还未得到惩罚之时,“以暴制暴”好像就是自我保护的“正当防卫”。只是这一面,却不能被简单、明朗、幼小的儿童所接纳和承受,只能隐藏在阴暗的角落里。所以,薄的人生才有了那“关键几分钟的失忆”,这正是分离性失忆的表现。一直以来Simon并不知道Allen,也不确定Allen出现后究竟做了什么,却有隐约的感觉。家庭:两岁丧父,随母亲改嫁。继父酗酒成瘾,并伴有家庭暴力。这是一个软弱传统的母亲带着儿子寄人篱下求生的合理选择。母亲隐忍,却始终软弱。在长期身体虐待的环境下,身心焦虑,却无力反抗无法逃离。北美地区的研究显示,97%~98%分离性障碍成年病人报告童年虐待史,同时在85%的成年病人和95%的儿童,青少年分离性障碍以及其他形式相近的分离性障碍病人身上,可以验证有虐待史。这些资料表明在北美地区病人中,童年虐待史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具有两个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为双重人格。是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童年时期遭受虐待是形成分离性障碍的重要原因。长大后,因为隐藏的创伤而难以与人建立正常的关系,甚至宁愿孑然一身,也无意识要隐藏自己最深的伤痛和秘密。除了母亲,后来组合的家庭成员也难以走入他的内心。其实就算是母亲,也不再那么亲密,不可能全无保留的交流。在他开枪射死继父的那一刻,他便将自己封存在孤独和不安里了。幸运的是,FBI的探员伊万帮了他。也让他有机会正常学习,学习了犯罪心理学为更多受残害的人伸张正义,揭露犯罪的原貌,帮警探抓住罪犯。就像是自己获救之后被光明照亮,以正常和社会接受的方式报答伊万的救助和引导,并弥补曾经的罪恶,用行动洗白儿时那一刻的狰狞,在光明中获得安宁。有幸的是,除了导师外,他还有了一个生死相交“老妈子”一样的挚友。在好友的撮合下确定和接纳了自己的爱人。在工作中,有了相信自己的队友。这些正向的连接和支撑,就是他坚韧走下去的希望之光。人之所以选择毁灭,不是因为生死考验,而是绝望无助后的自我放弃。白色Simon的爽朗、干净、明亮、腼腆,自大,毒舌,从最开始的审视、分析到接纳、追随,保护,到用生命去爱,是从疏离、防备、苛刻走向亲近、赞赏和感激。能用生命去爱的,一定是一段深刻的感情。但是,开篇的锁链血腥的囚禁、拷问、催眠,在又一次身心摧残中激活了那个“失忆的人格”。Allen在那一刻又出现了。所以,我相信正常的逻辑下,Allen是确定存在的,在生死之际挣脱出来主宰这幅躯体,面对残暴唯有残暴才有胜算的可能。在鲜花食人魔1号谢晗打算毁灭Simon而释放Allen时,Simon的正向情感连接已经比较牢固了,挚友和爱人都表示,无论Allen还是Simon,你就是你,都是他们爱着和信任的薄靳言。所以,穿梭在高楼、公园里的彷徨,就像是Allen的犹豫和抉择。在与Simon记忆的融合中,在记忆里反复感受到温暖和爱,Allen也爱上了简瑶。其实,从Simon开始询问自己童年时候的案件时,他就是在正视和面对Allen的存在,接纳自己的脆弱和曾经作为受害者的无助感,然后承认了Allen。分离性人格障碍的治疗,就是让患者在亲密关系中缓解,开始正视和接纳自己的另一个人格的存在,找回那段遗失的记忆。之前的防御机制也就慢慢坍塌了。最好的治愈就是两种人格的沟通融合,形成完整的记忆。所以,Allen最后也爱上了简瑶,同时还有Simon的亲人和朋友。他是Allen,也是Simon。所以,剧中最后的那一个诡异的笑容只是告诉我们,他是Allen,也是Simon。他们共同接受了彼此的存在及其亲朋和爱人。分离障碍也因此实现了人格的整合。毕竟Allen也只杀了继父一人,那也只是童年时期无助无奈下的被迫选择,不能就因此断定他是变态杀手。毕竟,为了存活,人性都是复杂的。Allen承载了所有黑暗的记忆,备受焦虑和孤独,但强硬。Simon在剔除了Allen那部分的黑暗才能阳光明朗。遗忘和分离只能撕裂一个正常的人,一个完整的人必然需要人格的整合。无论Allen还是Simon都是薄靳言,而成熟的爱必然是爱这个完整的人。正是Allen成全了Simon,所以Simon+Allen的融合才是真正的“薄大神”。所以,无论开始的白,还是属于Allen的黑,最后回归到了蓝与白,有了一点色彩的明朗。谢晗:表演型、自恋型和反社会人格障碍的共病体童年:家庭富有,但父母离异,母亲不愿带走他,父亲对他置之不理。父母的冷漠和自私也得以沿袭。但是家庭破碎和父母情感上的冷暴力也对幼小的心灵制造了重大的摧残和扭曲。面对如此的创伤,他陷入了文学艺术的幻想中。逃离,重构,以自我为中心的完美家庭的设计,就是小说似的“白日梦”一样,给他的生活披上了高贵、纯洁、完美、理想而富饶的外衣。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地寻找匹配自己理想的父亲、母亲和爱人,以及孩子而犯罪和掠杀。人们在现实中缺失而得不到的,逼他去虚妄的世界中寻找所谓的“完整和美好”。他用偏执、虚幻和反社会的人格维护了自己的“白日梦”而已。时而温柔、充满贵族的魅力,时而扭曲而乖张,情绪敏感而激烈,实则对生命是冷漠、嘲弄和不屑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完美和主宰他人的生死,用变态的鞭笞、虐待、屠杀证实自己的伟大和价值。这是一种多种人格障碍的共病患者。他自我构想的完美、优雅、品位的雕刻艺术大师的角色,甚至连“谢晗”这个名字也都是虚构的,只是承载另一个人的一种期待而已。自己也不过是别人雕刻的一幅作品而已,没有人知道他究竟是谁,他自己的人格不知在何时早已瓦解。所谓的真实不过是建立在虚妄和被雕刻之上的自以为是。这近乎完美的作品,当他在比较中变得不再完美时,“主人”随意的一句“你真令我失望”也就能令其丧失全部的存在价值。最高级的罪犯,不用自己的双手,就能让他人在孤独、绝望中投向自己,以聪明的方式构建反社会的理由。所以,谢晗、Tommy这样所谓穷凶恶极的罪犯其实早已在催眠和雕刻中放弃了自己原初的人格,放弃了自我。为了给孤独无助的灵魂找到可以停靠的岸,在人格还不够完善的时候就放弃了自己与所谓的精神导师建立了虚构的连接。当这个仅有的连接断裂时,生命只有沉入死亡里,而自己以为的完美和伟大也只不过是邪恶玩的一场游戏。所以,这两部作品是真实的,置于人前的。而蔺漪阳这位最后浮出水面的精神导师却是最擅长伪装的。伪装和隐藏在真实的人情世故里,平凡得不起眼,表演着属于自己的人生。但对他而言,富有却很无聊。无聊之时就用金钱和智慧完了一场复杂的心理游戏,主导和控制他人的人格,实现犯罪,以显示自己和金钱的伟大、生命的廉价、人性的丑恶和主宰、创造的乐趣。当然,他一直都是有一位名义上的未婚妻的。只是这个似乎跟他最亲密的人却计算、权衡他的事业,考量婚姻的价值,甚至都不了解他,算是“熟悉的陌生人”吧。但他却从未控制和直接伤害过她。也许,他也是期待一份解救自己的关注和温暖,但却输给了凡事可预见的无聊。马思纯饰演的简瑶瑶:坚强、善解人意而温暖同样的,简瑶小时候也和妹妹一起目睹了父亲被罪犯报复而死的场景。父亲的同事及好友同样为职业刑警的李家父子的照顾下,母亲独自坚强地养大了姐妹俩。所以,乐观、坚强在母亲的影响下种在了她的心理,身边就好像还是一个完整而温暖的大家庭。有和蔼的刑警叔叔,像父亲一样;多了一个亲梅竹马的爽朗大哥;还有坚强的母亲、可爱的妹妹。童年的创伤在亲人相处的日子里得到了治愈。所以,她是平凡的温暖家庭的邻家女孩,温柔但坚强。父亲的死也给她留下了害怕失去的伤痕。面对伸张正义的退缩,为了正义必然要付出高尚的代价,所以不如平庸而低风险的活着。所以,开始她就放弃了成为刑警的志向,可骨子里还是刻录了父亲的理想。在遇到薄靳言之后,薄的霸道推着她走甚至帮她做了选择。生命的使命逃无可逃,最后两人一直相伴在查案的路上。简瑶学得快,处理人际关系也谨慎得体,正好帮薄处理琐碎的事情并适度应对人际交往。女性柔韧的坚强坚韧的确是很好的品质。她还善解人意、安静。人与人,有时候也会被伤痕所吸引。就像简瑶父亲的死和薄童年乃至近来遭受鞭笞折魔的经历,伤痕让人怜悯、理解,愿意伸出援手愿意倾听而彼此给予温暖。一个承接了父亲伸张正义的光芒和理想,一个是惹人怜又顾全大局、克制、坚强的女人,也抑或是她也承载了母亲的一些特质,所以在碰触伤痕的时候彼此打开了心扉而爱上了彼此的全部。坚强或懦弱,自傲也害怕过,爱就是接纳全部。所以,懂得爱和感恩的人,在最后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Happy Ending。本该凝重的画面,很多时候是阳光和绿意的清新。海浪冲走了罪恶,阳光下水面又澄净清澈了。人们最后因爱而充满了笑容,阳光治愈了曾经的伤痕。面对分离性人格障碍,有人总结说“父母即祸害”,从危害的程度和潜在的威胁,确实也是如此。正义、正常和罪犯,从这个角度来说就是童年时所受到的创伤带来的持续或恶化再现后的延续。过去从来不会真正过去,温暖和安全感的建立在养成健全的人格中实在重要。也难怪有人说,对于父母而言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孩子及其成长?他们真的不是我们雕刻的作品,养育要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独立、健全、健康的人格,这太重要了。家庭的温暖也能治愈已经发生过的伤害。

208 评论

街头流浪泡泡

童年的心理创伤

人生的不幸大多起源于童年,没有在父母身上学到爱的能力,因此也失去了爱自己与被爱的能力。童年的心理创伤到底影响我们多深?下面随我去看看。

什么是童年不良经历?

1. 虐待:包括身体虐待、性虐待、情绪虐待;

2. 忽视:包括身体忽视、情绪忽视;

3. 功能失调的家庭环境:目睹母亲遭到暴力对待、家庭内物质滥用、家庭内精神疾病、父母离异或分居、家庭成员入狱。

现代社会将父母失业/家庭极端经济困难、受到种族歧视、是学校或社区内暴力的目睹者或受害者、曾被威胁/俘虏纳入童年不良经历的评估标准。

童年不良经历会导致一系列与生理、心理相关的负面结果,如心血管疾病、物质滥用、肥胖、癌症、性传播疾病、抑郁症、自杀倾向、反社会倾向等等。据权威研究显示,有过童年不良经历的人,罹患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几率比0分的人高20%,患癌症的风险是2倍,吸毒的风险是4倍,患抑郁症的风险是倍,自杀的风险是19倍;得到6分及以上的人,平均寿命短20年

而且,创伤和负面影响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即所遭受的创伤越严重,负面结果的风险越高。

童年创伤会如何影响我们的大脑?

一些经受过严重创伤的孩子,在童年时期(通常在5岁以前)便出现了反应性依恋障碍(Reactive Attachment Disorder)。文章开头提到的Beth就被诊断为反应性依恋障碍,这是一种由“极度不充足的照料模式”引发的儿童精神障碍,表现为对他人的社交和情感反应很少,正性情感少,在非威胁性的互动中也表现出原因不明的激惹、悲伤、害怕发作等。

他们是一群可能在街上会跟着其他成年人走的孩子,因为他们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和对陌生人的区别不大。很多这样的孩子也很少叫妈妈。

虽然大多数人不会有反应性依恋障碍这样极端的表现,但是,无法与他人建立依恋,社交和情感控制能力差,无法应对压力,在非威胁性的环境中仍然警觉、害怕、悲伤,却是有过童年不良经历的人的普遍表现。

童年创伤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1. 面对压力,容易出现过激的情绪反应

大脑皮层中灰质的密度高低对于情绪反应来说也十分关键。灰质密度越低,含量越少,情绪反应的能力越低。而大脑核磁共振扫描显示,与被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相比,由机构抚养长大的孩子(被认为是早期创伤人群)的大脑灰质含量更少;研究者认为,这会使得他们情绪管理的能力更差,更容易在很小的刺激下就引发愤怒和恐惧的情绪

在压力情境下做出过激反应,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弱,会使我们容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Márquez(2013)的大鼠实验也提供了佐证。幼年处于恐惧环境的大鼠,确实在成年之后出现了长期的病理性攻击行为,在面对完全没有威胁的环境(比如面对比自己小很多的同类,及被麻醉的同类)时,他们仍然表现出焦虑和攻击。同时,它们也表现出了抑郁情绪——对食物缺乏兴趣、社交减少、在面对挑战时容易放弃等。

2. 影响我们对创伤的记忆:

研究显示,早期创伤会通过影响到我们大脑的默认网络(default network),而影响我们的记忆。默认网络中的后扣带回区域是一个关键的区域,它与自我反省、自我评估和自我监控有关,而它与其他区域(比如大脑右半球中的杏仁核、海马体和右侧脑岛)的.连接,决定了我们如何评估过去的经历与现在的事件的关系、周围环境和自己的联系。

但在经历了早年重大创伤的人身上,后扣带回与其他区域的连接变弱了。

这会导致我们评估周围环境和自己的联系的能力不足,会使得“与过去经历有关的信息”常常会与现在的环境交错出现。也就是说,我们对现实情境的评估,会不由自主地受到过去经历的影响。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我们的情绪反应、行为决定是针对当下环境的反应。事实往往不是如此。那些过去的遭遇、未完成的心愿、未释放的情感都会和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和当下纠缠在一起,影响着我们此刻的反应。

3. 早熟/早衰:

我们有时会说,有过创伤的孩子会比较早熟,而研究证明,他们可能的确会老得更快。

染色体端粒(telomere)是控制细胞分裂周期的物质,也是导致各种早熟、早衰症状和引发疾病的原因。随着端粒的不断缩短,细胞会逐渐老化,当端粒消耗殆尽时,细胞便会立即激活凋亡机制,走向衰亡。而研究发现,比起没有被虐待过的被试,那些在早年遭受过虐待的被试,染色体端粒更短(不到未受虐待的被试的一半),这说明他们细胞老化的速度更快;且无论是遭受情绪虐待/忽视,还是身体虐待/忽视的被试,都表现出了端粒的显著缩短。研究者认为,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过早期创伤的孩子可能会早熟。

如何处理童年不良经历?

虽然童年的不良经历会带来如此多的风险,那么,这些创伤是可以被处理的吗?有哪些是我们可以做的呢?

作为受害者:脱离“毒性压力”反应

我们要学会从创伤中获得修复力和成长。

那么,作为受害者来说,有什么可以主动摆脱童年经历的阴影的做法呢?

1. 写作: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已经反复提到过写作的疗愈作用。尝试固定时间写作(比如每天半小时),写下你内心最深处的情绪和想法,写下那些曾经对你的人生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在写作的时候,试着去感受这些事件的原貌,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了现在的你。在写作中,你可能会将过去与现在连接起来,并且真正让过去的事情过去。

2. 正念练习: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有过童年创伤的人大脑灰质会更少,而研究证明,通过8周的正念减压练习,能够使得大脑灰质的密度提高(Hölzel, 2015)。正念练习也已经被广泛被证明在减缓焦虑和抑郁情绪、减轻PTSD症状上有显著的效果,即便是在家里做呼吸练习(每天坐下来5-15分钟,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它从你胸腔到腹腔,再出来的过程),都能够使你应对压力时更平静,减少过激反应。

3. 参加互助组:

创伤总是和一些不愉快的关系联系在一起,它也会影响到我们建立关系、信任他人的能力。而如果能够找到彼此信任的、有支持性的社群,会有助于我们重新建立起信任和安全感,体会到与他人的积极互动给我们带来的帮助。

213 评论

吃是王道呼

萨姐出品

公益短片《每一个孩子都值得被爱》中,有一个小女孩从小在家暴的环境中长大。

爸爸酗酒,经常家暴妈妈。

有一次,因为一条裙子,妈妈被狠狠打了一顿,她上前想要阻拦,结果被爸爸抱摔,追着跑出了家门。

妈妈从不关心她和弟弟,爸爸冷漠又自私。每次家庭战争,她都和弟弟在一旁无动于衷。

后来爸爸因为家暴被捕,妈妈也失去了监护权,她被彻底遗弃。

直到她遇到了养母,才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

养母把她当亲生女儿一样疼爱,给她关心,让她幸福。

有一天,养母送给她了一条漂亮的裙子。

这条裙子让她想起了年幼时,父母因为一条漂亮的裙子,撕打的场景。

于是她朝着养母大吼大叫,甚至还当场撕毁裙子。

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被抛弃、被忽视的孩子,那种心理强烈的情绪攻击,让她变成了一个愤怒的人。

童年,是孩子一生的底色。

很多成年人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却不知孩子早已将记忆刻进生命里,并被它控制着。

心理学家费洛伊德分析:

严格来讲,童年受过的伤害,可能需要一生来治愈。

01

童年的创伤,可能会“毁掉”孩子

《隐秘的角落》中的乖小孩朱朝阳,一直都是“别人家孩子”,成绩优秀,又非常懂事。

父母离婚彻底改变了他。

父亲离婚再娶,他多了一个妹妹。

父亲对他漠不关心,连他考了全校第一,都是从牌友的口中得知。

可是父亲却十分疼爱妹妹,纵容妹妹经常欺负羞辱他。

他开始心里不平衡,慢慢变得孤僻,甚至经常遭人欺负。

当老师向妈妈反映这个情况时,妈妈说:“我儿子是来学习的,不是来交朋友的。”

她经常这样骂朱朝阳:

“你爸有什么好的?你以为你爸爸是真的爱你吗?如果爱你,就不会抛弃我们。”

朱朝阳忍受着爸爸的冷漠、妈妈的控制、妹妹的欺辱和同学的霸凌,在畸形的环境中,人格慢慢发生改变。

朱朝阳的命运本不该如此。

是父母用自身的过错,将他一步一步逼向绝境。

有人问:一个人心里受过伤,能被时间治愈吗?

这个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童年与父母相处模式,就决定了孩子一生的性格和命运。

那些童年被伤害的孩子,内心都有一个无底洞,怎样都不能被填满。

02

不被爱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安全感

心理学有一项研究表明:

一个人从小越缺乏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容易变得偏执。但凡长大后拥有这个东西时,就会竭尽全力的去想要更多。

孩子的童年,越缺少什么,长大后就越想得到什么。

阿娇1岁时,父亲就离世。

后来母亲改嫁,就把她寄养在不同的家庭。光是幼儿园她都换了6所学校。

她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很多时候,她会向母亲诉苦,母亲却让她“懂事一点”。

被冷落、被忽视让她越来越渴望爱。

她说:想从头再成长过,我好像没有童年一样,我希望有一个开心的童年。

她其实内心极度渴望爱,但又十分缺乏安全感。

在节目《爸妈学前班》里,她和丈夫相处时,总会保持距离。

这样的阿娇太过于冷漠,那是因为她太缺乏安全感。

被忽视的爱,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深,想要拼命的寻找爱来弥补,但却怎么也要不够。

一位网友说:

小时候不被重视,长大后就会缺乏安全感;小时候在语言暴力下长大,长大变得极其不自信;小时候在父母争吵中度过,长大后变得不信任感情。

父母只把孩子当小孩,冷落和忽视孩子的感受,才让孩子的安全感越来越少,最后学不会爱自己,也学不会爱别人。

而孩子唯一保护自己的方式就是,用一生来治愈。

03

修复童年创伤,自我疗愈很重要

东野圭吾说: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是父母无法选择,发给你什么牌,你只能尽量打好它。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承受着来自父母带给自己的那一份伤害。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永远无法摆脱这种心理创伤。如果要走出来,自我疗愈是根源。

1)心理上不要太束缚自己

张若昀父母在他小时候就离异。

母亲弃他而去,父亲也另组了家庭。他从小就是跟着爷爷奶奶长大。

但是,他却这样说:“ 孤独就是孤独,过去了也就接受了,不要老去想他就像在乖某一件事。”

在他的认知里,那些无法改变的伤痛都是父母给的,与自己无关。

所以,他活得特别通透。

其实,一个人要从不良情绪和行为中走出来,就要先改变认知。

也就意味着在思想上要与原生家庭分离。

贝弗利•恩格尔推荐过一个叫“自我悲悯”的疗愈法,它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摆脱童年创伤带来的困扰。

它包括: 自我理解、自我宽恕、自我接纳、自我鼓励。

简而言之就是要接纳自己,它是一个人获得归属感的重要来源。

它会让人有一种,如果我“被接纳”就会产生安全感和信任感。

如何接纳自己?

•对着镜子大声喊出自己的烦恼,把曾经的伤害说出来,接纳过去。

•深夜与自己对话“我为什么会这样”,找到心理不平衡的根源。

•最后利用旅行、冥想、打坐的方式净化心灵。

只有学会接纳自己,才能用欣赏和期待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归属感。

2)保持与父母的界限感

如果拎不清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就会失去自身的价值,而它的负面影响是自我怀疑、敏感而自负,会始终陷入悲伤情绪之中。

只有让自己保持与父母的界限感,才能摆脱父母的禁锢,找到自己的价值。

• 必须要经济上独立:

经济上的独立,能够塑造独立的人格,不会局限于过去的伤痛,它可以帮我们重新建立自己的感情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会让自己觉得是一个有用的人。

• 与父母保持心理界限:

这种心理界限指的是:

在社交还与 情感 活动中,不过多听从父母的意见;

在行为上,不过多依赖父母;

在思想上多点自己的主见,与父母保持一定的距离;

只有与父母分离,才能在精神上获得自由,不会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当感觉疲劳时,给自己一个最简单的拥抱:

“我已经有足够的力量保护自己了”,在接受过去的事实后,把自己变强大。

这是自我的价值,去吸引别人的目光。

04

用温暖做家庭的底色,才是幸福的根源

孩子在童年受到的创伤,都需要时间来治愈。

有些人能从原生家庭走出来,而有些却被它禁锢一生。

与其让孩子一生都治愈自己的创伤,父母能给的最大幸福就是用温暖来奠定孩子一生的底色。

作家冰心讲了这样一件事。

在她小时候,问母亲:妈妈你到底为什么爱我?

当时妈妈用面颊抵住冰心的额头,温柔地说:“不为什么,因为你是我的女儿。”

就是这样一句简单的回答,滋润了冰心整个童年。

一个人童年的经历,会对性格、行为、心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甚至决定着一生的幸福。

童年缺爱的孩子,长大之后无法避免孤独感。

而小时候,父母给足关爱,会在潜意识里,给足孩子一生的阳光与温暖,照亮他的心灵。

如果非要选择一种可以让孩子治愈的童年,那就是用原生家庭作为幸福的底色。

让他懂爱、学会爱、努力爱,这才是人生最幸福的起点。

254 评论

相关问答

  • 少年儿童研究投稿

    一、大赛简介为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在文化部所属中华儿童文化艺术促进会、教育部直属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指导下,中国移动互联网承担单位——一三

    败家小歪歪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动画里的童年论文研究

    童年当然是超级美好的 可以将画风变得幼稚化 多加入一些育儿园玩具之类的 整体用类似彩色橡皮构造会显得十分的可爱 望采纳^_^

    ellalikesyou 7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伤寒病研究论文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

    纯洁的毛灾灾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研究脑挫裂伤的论文

    急诊科急诊科是我院省级重点建设科室,现已发展为集急诊、急救与重症监护三位一体的大型急救医疗技术中心,能进行最专业、快捷、优质、高效的急救,成功率达89%以上。设

    华科办公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童年创伤的论文研究

    电视剧《他来了请闭眼》一部不算长,前面四分之三稍显平淡,而最后四分之一跌宕起伏而紧凑的犯罪心理言情剧。后来四分之一在美国拍摄的部分确实有了点儿美式悬疑的特点。但

    落落晓婷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