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张小猛
浅谈校园文化与高等艺术院校学风建设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 学风建设
论文摘要 :校园文化和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学风是高校学术气氛、管理水平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从正面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创建优良学风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和学风建设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是以培养学生和提高全员文化乃至综合素质为目的,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一种文化。校园文化具有多样性、发展性、先进性、教化性和辐射性,校园文化是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所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通过几代师生共同努力形成的教职工、学生认同的有学校特色的行为方式、道德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因素,包括物质文化、制度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 探索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内涵,必须立足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培养需求和目前高校改革发展的现状。高校学风,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治学方针,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是一种严谨的治学作风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是高校学术气氛、管理水平以及校园文化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 二、校园文化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学风蕴涵于一定的校园文化之中,校园文化是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对学风建设具有重要导向和激励的功能。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好的学习风气会影响和感召学生,对学生综合发展和学生建设都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在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充分挖掘、整合文化育人的资源,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是学风建设新的突破点。 校园文化具有导向作用,可以引导人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健康的校园文化,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它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受到感染,受到影响。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得知情意行,使学生在思想品德上受到熏陶,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能锻炼和提高学生各种能力,如言语表达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 校园文化对内可以增强学校凝聚力,对外增强学校竞争力的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在不同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毕业于不同院校的学生在行为举止、思维习惯方面会有所不同。如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使学生有“民主”、“批判”之风;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使学生有“严禁”、“认真”之风,大学这些独特的传统和精神气质,形成了鲜明特色校园文化的'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铭刻在学生的头脑中。 三、校园文化促进学风建设的措施 (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校园文化建设事关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充分认识加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摆上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校园文化建设应坚持紧密结合社会文化的原则,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主要内容,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紧密结合社会所体现出来“常为新”、“常向上”的精神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这样便于学生毕业后更好的适应社会,顺利地融入社会和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实践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利于学风建设。 (二)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以优美环境物化校园文化建设。“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结合学校专业优势,充分发挥雕塑、手工艺等专业特长,在校内设置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雕塑、浮雕或景墙。在教学楼及办公区域悬挂一些名人名家作品或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美术、手工作品,建设充满学习风气的校园,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自然环境中融入科学人文知识,让学生在思想品德、人际关系、习惯养成等方面受到感染、激励和熏陶。 (三)建立学术科技活动平台,鼓励、支持学生科技学术创新和实践,营造浓郁的学习、学术氛围。 通过引导和资助学生参加科研和科技活动,奖励学生的科研成果和科技成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管理,注意调动和发挥教师和研究生在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科技活动中的作用。 (四)以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助推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丰富校园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学生会和学生社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据统计有85%的大一新生会报名参加学生会和各种社团组织。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会、学生社团,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色,以富有时代精神、生动具体的活动在丰富大学生活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努力营造“工作是愉快的、学习是轻松的”浓厚文化氛围。 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动漫COSPLAY动漫协会,该社团演出的节目全部都是协会成员根据动漫作品改编,从演出服装、演出道具的准备到排练都是协会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形式多样的协会活动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动漫艺术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坚持校内活动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 一些学校校内各种文化建设活动搞得风风火火,可在社会实践环节上却出现了“一头轻”的问题,不能把握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实践间的内在联系。加强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应当在学校办学理念指导下,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将实践教育内容贯穿于社会实践、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之中,建立教学教育实践基地,完善实践教学教育体系,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突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以实践教学为基础,以社会实践为拓展,以创新教育为突破,构建社会实践、创新教育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互为联动的实践教育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六)以先进典型引领校园文化建设。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大力发现、总结、推介和树立各类先进典型,让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以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广大师生见贤思齐,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的洗礼,充分发挥典型宣传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谭振亚,学风建设是高校思政教育永恒的主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 [2]郑廷友、陈静、冯亮波,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07,(3) [3]李倩茹,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4]孔繁敏,建设应用型大学之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
philips1111
25岁博士为什么能担任985高校博导
25岁博士为什么能担任985高校博导,25岁的冯磊被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直接作为弘深青年学者人才引进,并聘任为博导、教授,25岁博士为什么能担任985高校博导。
25岁的你正在做什么?有的人可能还在读硕士研究生,有的人或许刚刚走进工作岗位,而25岁的他已经博士毕业。不仅如此,博士毕业后的他成功入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受聘为了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并不是编造出来的故事,上边这则传奇履历的主人公正是重庆大学最年轻的一位教授:冯磊。95年出生,20年受聘为重庆大学教授、博导,彼时的他年仅25岁。有志不在年高,用这句话来形容冯教授再也合适不过。
25岁博士毕业入职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是我国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关于其建校历史和学科实力,在此就不再做过多篇幅的介绍。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重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评为了B+,足以看出重大计算机学院的强劲实力,冯磊教授正是受聘于此。
冯教授博士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在攻读博士期间,他就表现出了非凡的科研才能:不仅提前一年从南洋理工大学博士毕业,而且还拿到了南理工计算机学院年度优秀博士论文的第二名。凭借其丰硕的科研成果,冯磊也在领域内担任了很多职务,比如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国际人工智能促进学会员等等,并于博士毕业后的第二年,入选2021福布斯中国Under30榜单。
冯磊的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领域,博士毕业后的他并没有选择留在国外,而是毅然回国。20年毕业时他刚刚25岁,而就在同一年,他受聘为了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5岁担任985院校博导,他不仅刷新了重大最年轻教授的记录,而且在全国来说也并不多见。
“有志不在年高”,他有颜值亦有才华
科研成功的背后是无尽的付出,冯磊教授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天赋,但更离不开他的努力。提前一年取得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获评为优秀博士论文,但就从这一点来看,都是大多数人可望不可及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教授一般都是年龄偏大、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学者。然而在近些年,教授的年轻段分布也有些偏年轻化的趋势。除了上述提及的重庆大学教授冯磊之外,比如电子科技大学的刘明侦和夏娟、浙江大学的杨树、中南大学的齐冲冲教授等,均是年纪轻轻就担任上了重点院校的博导。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学者用行动证明:有志不在年高,科研能力和年龄是没有必然关联的。
冯磊在博士毕业后直接被聘为教授也离不开重庆大学的科研平台。从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师资力量栏可以看出,除了冯教授之外,重庆大学还引进了很多科研能力出色的年轻学者,比如刘铎、刘凯、冯亮、谢洪等等。
2021年1月,出生于1995年4月的`冯磊,被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直接作为弘深青年学者人才引进,并聘任为博导、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人工智能。
冯磊入职时仅25岁,这是重大计算机学院目前年龄最小的引进人才,也是该学院有史以来首次直接给应届博士毕业生正高/博导岗位。
个人主页:
入职半年,冯磊撰写的论文《Pointwise Binary Classification with Pairwise Confidence Comparisons》在第38届国际机器学习会议(The 3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CCF A类)上发表。这是机器学习领域公认的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这也是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该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实现了零的突破。
冯磊简介
冯磊,重庆大学弘深青年学者引进人才(教授、博导),兼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先进智能研究中心(RIKEN Center for Advanced Intelligence Project)Visiting Scientist。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在提前毕业的情况下,获得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杰出博士学位论文奖第二名(NTU SCSE Outstanding PhD Thesis Award Runner-Up)。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会员,国际人工智能促进学会(AAAI)会员,美国计算机学会(ACM)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通讯委员。担任IJCAI 2021与AAAI 2022高级程序委员会委员(senior program committee member),ICML 2021 专家审稿人(expert reviewer),以及其他国际顶级(CCF A类)会议(包括NeurIPS、KDD、CVPR、ICCV、AAAI)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审稿人,并受邀担任多个国际顶级期刊(包括JMLR、IEEE-TPAMI、IEEE-TIP、IEEE-TNNLS、MLJ)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已在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ICML),Annual 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NeurIPS), ACM SIGKDD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KDD),IEEE/CVF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ICCV), 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AAI),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JCAI)等国际顶级(CCF A类)会议与中科院一区期刊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冯磊还入选了2021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 科学和医疗健康领域榜单。
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创办于1929年,在20世纪40年代就发展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为国家高教部(高教部1958年并入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促进了多学科协调发展,逐步发展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1998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2001年,学校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4年,学校被确定为中管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术11个学科门类。设7个学部35个学院,以及附属肿瘤医院、附属三峡医院、附属中心医院。教职工5300余人,在校学生4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0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来华留学生17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5200余亩,有A校区、B校区、C校区和虎溪校区。
宝宝不胖c
冯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7月20日零时3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冯亮,男,汉族,1916年4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浙江绍兴。冯亮同志1937年肄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化学系,1943年毕业于前中正医学院。毕业后,历任重庆市传染病医院医师,重庆市市民医院外科医师,重庆中央医院放射科医师,上海中比镭锭治疗院放射治疗科医师。1949年8月起,历任中央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华东军区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南京军区总医院放射科主任,解放军第五及第二军医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10月退休,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专家室成员。冯亮教授堪称新中国医学影像事业的先驱。作为新中国医学影像专业奠基人之一的他,学术造诣精深,在军内外有较大影响和较高的学术地位。相继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第二、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第二届编委会编委及第三届编委会咨询编委,全军放射专业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分会理事、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分会常务理事及放射学会主任委员,南京军区科委会常委、顾问、放射学会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卫生技术高级职称评委,世界卫生组织(WHO)影像组成员等职。为我国的医学影像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于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长期特殊津贴,卫生技术3级。冯亮同志学识渊博,医术精湛,活到老、学到老,对事业不倦追求。冯亮同志从医半个多世纪,始终瞄准医学影像专业的最前沿,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1945年开始从事放射线工作,对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系统的X线诊断及CT诊断等工作有很深的造诣。冯亮同志先后取得了一批重要医疗成果,在国内,他首先研究并实现了计算机辅助的X线计量诊断方法,完成了肺部球形病灶、溃疡病及先天性心脏病3项鉴别诊断的计算机程序软件;在国内首先发表了“染色体畸变:21三体征的骨骼X线改变”等;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7篇在放射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如:“肾结核的X线诊断”、“门静脉高压的脾门静脉造影”、“电子计算机肺部球形病灶的X线诊断”、“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等。他主编、参编出版的14部专著在国内医学影像学界产生较大影响,如:“CT手册”、“肺结核病防治手册”、“肾脏病学”、“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医学百科全书:放射诊断”、“CT读片指南”、“心脑血管急症”等。1995年冯亮教授荣获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颁发的“为中国放射学事业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证书。冯教授不仅在国内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1984年冯教授应邀参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影像诊断国际会议,作了“在中国应用超声及CT的经验暨其对医疗保健和卫生经济的影响”的专题报告,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该专业唯一代表,与包括美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的专家一起,编写“发展中国家新影像技术的应用(英文)”一书。1986年应邀参加在南斯拉夫召开的第一次世界发展中国家超声学术会议,并作了“超声诊断在中国的应用”和“肝细胞肝癌的超声诊断”的学术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2001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将他列为21世纪名人,同年被聘为美国传记学会顾问。冯亮教授热爱党、热爱军队、热爱医疗事业,医德高尚、医风严谨、医技精湛。他注重自身形象,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真诚友善,光明磊落,对病人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对部下、对同事关心体贴,治学严谨,为人师表。他谦虚谨慎,讲奉献,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年青的医生手把手地传、帮、带,培养了众多医学影像学人才,桃李满天下。他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评为先进工作者3次,1981年被评为全军先进科技工作者,1983年11月被南京军区评为科技文体系统先进个人。冯亮同志的一生,是为医疗事业兢兢业业奋斗的一生,是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一生。他的逝世是医学影像学界的一大损失。他平凡的一生为下一代作出了杰出的榜样,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的品格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重庆大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撰写格式标准》(2007修订)(重大校[2007]468号)可以到重庆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学位办下载或者到百度文库
论文查重的重要性就在于没有查重的话,过不了毕业的审查查重率过高的话就说明我是抄袭。
研究生毕业论文查重标准是相当严格的,对于论文的重复率是严格把控的,会根据研究生论文查重结果来判断是否符合研究生论文查重标准。更加准确来说就是,就是查抄袭率。一般
90%多。论文答辩不通过的几率非常低。除非你自己非常不争气,在答辩上做得非常差。论文答辩是学生毕业最后一个环节。论文答辩前有一个论文的盲审。如果你的文章质量比较
浅谈校园文化与高等艺术院校学风建设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 学风建设 论文摘要 :校园文化和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学风是高校学术气氛、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