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85

周一小姐
首页 > 学术论文 >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主题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谷鱼vegfish

已采纳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他告别了家人与好友,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村。这位靠父亲遗产过着自由自在生活的少年,对山村的自然景色和纯朴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山村的一切如天堂般美好,青山幽谷、晨曦暮霭、村童幼女……这些使他感到宛如生活在世外桃源,忘掉了一切烦恼。没过多久,在一次舞会上,维特认识了当地一位法官的女儿绿蒂,便一下子迷上了她。他与绿蒂一起跳舞,他仿佛感到世界只有他们俩个。虽然绿蒂早已定婚,但对维特非常倾心。舞会结束后,他们激动地站在窗前,绿蒂含着泪水望着维特,维特更是深入感情的漩涡中,热泪纵横地吻着她的手。从此以后,尽管日月升起又落下,维特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在他心中只有绿蒂。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回来了,他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好,他们学在一起谈论绿蒂。那绿色的山麓、悠然的溪水、飘浮的云再也不能使他平静了,他常感到自身的渺小,感到不自在,夜晚,他常常梦到绿蒂坐在身旁,早上醒来,床上却只有他一个人,他只有叹息命运的不济。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他下决心离开心爱的绿蒂,离开那曾经给他带来欢乐与幸福的小山村。维特回到城市,在公使馆当了办事员。他尽可能使自己适应这份工作,然而官僚习气十足的上司对他的工作吹毛求疵,处处刁难他,他的同事们也戒备提防,唯恐别人超过自己,这一切都使他产生许多苦恼。正当他深感百无聊赖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了一位令人敬重的C伯爵。C伯爵谦逊老实,博学多才,对维特也很友善和信任,给维特带来一丝安慰。一天伯爵请他到家中吃饭,不料饭后来了一群贵族,他们带着高傲鄙视的神情看着维特。连和他认识的人也不敢和他说话了,伯爵前来催他赶快离开这里,不管他走到哪里,都能看到嘲笑的面孔,听到讥讽的话语,他一气之下终于辞了公职。他应一位侯爵将军之邀,去了猎庄,期间他曾想从军,但在侯爵的劝告下,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侯爵待他很好,但他在那儿始终感到不自在。他一直怀念着绿蒂,在心的牵引下他又回到原先的山村。山村的景物虽然依旧,但人事全非。心爱的绿蒂早已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而善良的村民一个个惨遭不幸。他去拜访曾为他们作过画的两个孩子,但孩子的母亲告诉他,她的小儿子已经死了;他去访问向他讲述过内心秘密的农夫,恰好在路上遇见他,农夫说自己被解雇了,原因是他大胆地向女主人表示了爱情,她的弟弟怕他抢走了姐姐的财产而解雇了他。他不下千百次地想拥抱绿蒂,哪怕把她压在心上一次,内心的空隙也就填满了,可是见到她却不敢伸手。冬天来了,天气越来越冷了,花草都枯了,一片荒凉。他看到了因爱恋绿蒂而丢了工作并发疯的青年,后来这个青年杀死了一个农夫,维特很同情他,想要救他,竭尽全力为他辩护,结果遭到法官的反对。救人不成,使他陷入了更深的悲痛之中,他也深感自己穷途末路,痛苦烦恼到极点,任凭感情驱使自己朝着可悲的结局一步步走去。圣诞节前的一天,他又来到心上人绿蒂的身边,作最后的诀别。此时即将熄灭的爱情之火瞬间又放射出光芒,他对绿蒂朗诵奥西恩的悲歌,同时紧紧拥抱着她。两天后,他留下令人不忍卒读的遗书,午夜时分,他一边默念着“绿蒂!绿蒂!别了啊,别了!”,一边拿起她丈夫的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228 评论

美丽世界的angel

试论少年维特的人生追求: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内容提要] 《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使青年歌德一举成名,并立刻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潮”,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18 世纪德国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维特的形象。维特的烦恼主要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与冲突,引起了广大青年的共鸣。本文认为维特与当时的现实产生巨大撞击的人生追求可以概括为: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关键词] 狂飙突进;人生追求;自然;纯真;自由平等[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7)09-0060-02约翰·沃尔夫冈·歌德是德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学者和思想家,是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西方精神文明最卓越的代表。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伟大的德国诗人”、“真正的奥林帕斯山上的宙斯”。而使其一举成名的就是他的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问世以后,几乎立刻在欧洲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维特热潮”,彻底改变了德国被视为“没有文学的野蛮国度”的可悲状态。小说中的主人公维特成为当时年轻人竞相模仿的对象,社会上甚至出现了维特式的自杀。为什么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呢?勃兰兑斯作了深刻的论述:“《维特》是本什么作品呢?下任何定义都不能确切说出这本富有想像力的杰作无限丰富的内容;但是我们可以简要地说,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人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公是出身市民阶级的青年人;他在艺术上有天赋,为消遣而画画,职业是公使馆的秘书。歌德不由自主地使这个青年具有他年轻时期的看法、感情和想法,赋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丰富卓越的才智。这就把维特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他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时代的才智。他的宏富伟大的程度几乎和他的命运不相称。”勃兰兑斯的上述评论可谓一语中的地道出了维特形象的所具有的典型性和真实性正是这部作品恒久魅力的关键所在。这种真实性并不仅仅体现在作品的某些情节几乎就是现实的翻版,而更重要的是作品中抒发的感情的纯真自然。小说主人公维特的烦恼,即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冲突所造成的内心的痛苦是非常典型的青年人的烦恼,以至于今天的青年读者读来仍然能够产生强烈共鸣。那么维特的人生追求到底是什么呢?我认为大致可以概括为: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一、自然维特出身市民家庭,他思想敏锐、感情丰富、才识过人,是一代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资产阶级关于“个性解放”、“感情自由”、“平等、博爱”等的思想意识,无不渗透进他的言行举止之中,而具体化为对于“自然”的无限信仰和崇奉。他热情讴歌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里,视自然为神性之所在,以“自然的儿子、朋友和情人”自居,甚至渴望成为“无所不在的上帝的一面镜子”,这里的上帝正是他崇尚的大自然。他对自己的心负责:“我这颗心是我唯一的骄傲,只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一切力量,一切福佑,一切灾难的源泉。” “我所知道的,谁都能够知道。——只有我的心才为我所独有。”维特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敏感,他热爱自然风光秀丽的小村子——瓦尔海姆,“在这里感到很惬意。在这天堂般的地方寂寞是一剂治心灵的良药,而这韶华时节正以它明媚的春光温暖着我常常寒颤的心。”他甚至“想变作金甲虫,遨游于芳香馥郁的海洋中,尽情摄取种种养分。”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因为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他将自己的艺术也抛到了一边:“我是多么幸福啊,我的挚友,我完全沉浸在宁静生活的感受之中,以至于把自己的艺术也搁置在一边。我现在无法作画,一笔也画不了,和以往相比,此刻我是位更大的画家。⋯⋯每当后来我眼前暮色朦胧,我周围的世界以及天空像情人的倩影整个都憩息在我心灵中时,我往往便会生出憧憬,并思忖:啊,你要是能把这一切重现,要是能将你心中如此丰富、如此温馨的情景写在纸上,使之成为你心灵的镜子,犹如你的心灵是博大无垠的上帝的镜子一样,那该多好!”只有和处于自然纯真状态的人在一起,他才觉得快活。“当地的下层老百姓”“很喜欢”他,“尤其是孩子。”而每当他们“只能一起走一小段路”,他“就感到难过。”他还仰慕来自民间的诗人荷马和莪相,向往荷马史诗和《圣经》中所描述的朴素自然的先民生活与平等和睦的人与人的关系⋯⋯当维特第一次在绿蒂家的前厅里与绿蒂相遇时,他就被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吸引了。他眼中的绿蒂“那么聪敏却那么单纯,那么坚毅却那么善良,那么勤谨却那么娴静”,简直像块无瑕美玉似的保持了一个少女全部可爱的自然本性,难怪维特称她是“一位天使”,一见钟情,并一往情深。而他对绿蒂的感情也不只是“喜欢”,更不是“想占有”,而[收稿日期]2007-07-04第9 期 刘娟:试论少年维特的人生追求: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61是“全部知觉和全部感观都充满对她的倾慕。”绿蒂成为维特关于自然的理想在人身上的最完美的体现。他最鄙夷上等人的虚伪做作:“某些稍有地位的人对老百姓总是冷冰冰地采取疏远的态度,他们似乎以为接近老百姓有失他们的身份;还有一些浅薄之辈和捣蛋的家伙,他们做出一副降尊纡贵的姿态,好在穷苦百姓面前更显得鹤立鸡群。”对腐朽的贵族阶级生活,维特进行了尖刻的揭露和批判。他看到“为了追逐等级地位,他们互相警觉,彼此提防,人人都想捷足先登”。与善良淳朴的下层劳动人民相比,“表面的光彩掩盖着他们的精神贫乏和空虚无聊!”歌德在《莎士比亚命名日》这篇短文里曾经赞叹莎剧人物准确地再现了人的本质,维特心目中的自然“意味着人的性格的完整性,一如宇宙的统一性,但也是对善与恶的二元论概念的扬弃,抛弃天神的启示和救世的诺言,承认生老病死的人的命运”,这种自然,“不单纯是山川风光,而是一种哲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概念”。维特对自然的无限崇仰,体现了青年歌德本人的世界观、宗教观、社会观、道德观和审美观,生动形象地阐发了卢棱和斯宾诺莎的理论,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曲折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变革社会现实的要求。二、纯真维特是一个心思细腻、品德高尚的青年。他怀有美好的理想,深爱着这个世界,有着一颗纯真的童心。每当感觉到他的“心贴近草丛中麋集扰扰的小世界,贴近各种虫豸蚊蝇千差万别、不可胜数的形状时”,他“就感受到那个他自己的模样创造我们的全能的上帝的存在,感觉到那个飘逸地将我们带进永恒快乐之中的博爱天父的呼吸”。他向往的世界是能使人的一切自然本性包括感情、欲望、才能、智慧等得到充分表现,充分满足,充分施展的世界。他热情奔放,独立不羁,不愿受任何清规戒律的束缚;他像个天真单纯的孩子,自由自在。维特喜欢孩子,孩子们也喜欢他。孩子们之所以喜欢他,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纯真的童心。他认为“那些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人最为幸福,整天带着玩具娃娃东转西跑,给娃娃脱了穿,穿了脱,瞪大眼睛在妈妈放甜面包的抽屉周围悄悄转悠,要是一下拿到了心爱之物,便将嘴里塞得满满的,鼓着腮帮吃掉,并且嚷嚷:‘还要!’——这样的人是幸福的。”维特第一次见到绿蒂时,绿蒂与年幼的弟妹们和谐相处的一幕可谓人间乐景,这个情景给维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应该说正是维特的童心使他对美丽善良的绿蒂着了迷,又是亲近小孩子的共同点拉近了他们间的距离。他天真自然,甚至于在乡村舞会上“暗暗起誓”,永远不让这位他心爱的、渴望得到的姑娘“同别人跳华尔兹”。他的这种任性的举动不仅不可笑,反而更让人觉得纯真可爱。三、自由平等维特十分推崇天才,他追求感情自由,要求平等和个性解放。他说自己“不大喜欢听人差遣”,认为“一个人只是为别人而去拼命追名逐利,而没有他自己的激情,没有他自己的需要,那么,此人便是傻瓜。”他明知绿蒂已经订婚,仍然不由自主地爱上她,并不顾一切追求她,成为尴尬的第三者。当他对绿蒂的爱情受挫后,他曾想通过发展事业来摆脱爱情失败带来的伤痛。然而他所生活的那个封建专制的时代却是个束缚天才的时代,他的天才在这样一个因循守旧的环境中根本无法施展。出身市民阶层而又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的维特在上流社会的圈子里显得格格不入,以至于重新回到绿蒂身边,更深地陷入无望的三角恋爱中。维特对绿蒂的恋情自由而奔放,执拗而强烈,像飞蛾扑火一样义无反顾,终于走上自杀的绝路。维特对封建专制社会等级制度的不平等有深刻的认识,最令他气恼的便是市民阶层的可悲的处境。一些贵妇人甚至宁肯带着她们的丈夫退场,也不愿跟他一起参加晚会。然而这些贵族其实只是一群“傻瓜”,他们拘泥刻板、因循守旧、虚伪愚蠢、空虚无聊、尔虞我诈,一心追逐等级地位,对老百姓却总是冷冰冰地采取疏远的态度,“他们似乎以为接近老百姓有失他们的身份;还有一些浅薄之辈和捣蛋的家伙,他们做出一副降贵纡尊的姿态,好在穷苦百姓面前更显得鹤立鸡群。”对这些狂妄自大的家伙,维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强烈的谴责:“我知道,我们并不平等,还不可能平等;但是我却认为,那些以为必须远离所谓群氓以维护自己尊严的人,同那些因为怕吃败仗、所以见了敌人就躲起来的胆小鬼一样,应该受到谴责。”维特以一颗纯真炙热的童心深爱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个世界却以冷酷的现实来回应他,将他的理想击个粉碎。正因为他崇尚自然,所以他痛恨“及早地筑起堤防来遏止天才的洪流激涨”的绅士们,厌恶迂腐刻板的官吏和矫揉造作的贵族;正因为他有纯真的童心,所以他才为上司的不赏识和朋友们的不理解而痛苦,为遭情人的遗弃而心碎;正因为他追求自由平等,所以他深深同情失去遗产继承权的农家和失恋的青年农民,为多灾多难的下层穷苦劳动人民鸣不平。歌德在谈到自己这部作品时曾说:“我像鹈鹕一样,是用自己的心血把这部作品哺育出来的。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部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使我感受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无宁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 作者歌德将自己青年时代的人生追求融入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说中,使维特的自然、纯真和自由平等的人生追求具有了现实意义,这种狂飙突进式的理想与德国社会现实的格格不入导致了维特的自杀悲剧,也正是这种纯真美好的理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共鸣。即使是在现代社会的今天,尽管维特以自杀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让人无法认同,但维特的人生故事仍然能够以真情打动人,这也正显示出《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不朽名著的永恒魅力。

337 评论

养鱼的老头

春风呵,你为何将我唤醒?你轻轻抚摩着我的身儿回答: ‘我要滋润你以天上的甘霖!’可是啊,我的衰时近了,风暴即将袭来,吹打得我枝叶飘零!明天,有位旅人将要到来,他见过我的美好青春;他的眼儿将在旷野里四处寻觅,却见不着我的踪影……” 记忆中莪相的诗歌总是让自己不寒而栗,那种莫名的忧郁与悲伤久久难以摆脱,这是年少时读歌德的成名作《少年维特的烦恼》所攒下的挥之不去的印象。而今经历人生种种,信仰科学理性的我偶尔重读“维特”,在感叹着维特纯真、真挚只应天上有的少年人情怀的同时,抑制不住冲动试图对少年维特之烦恼解析解析。 曾在某报上不经意的瞥见过这样一句颇富哲理的话:在享受爱情所赐予的幸福的同时也要勇于接受爱情所带来的伤痛。爱情本是个会带来烦恼的东西,它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经久不衰的话题,引生了人间多少悲欢离合,也因之成就了多少绝世佳作,却如辨证的宇宙一样有极无极的一直演绎下去,没有天尽头。歌德通过维特这样一个艺术形象,向世人传达了自己对爱情的理解:爱情是一种男女双方自然的情感吸引与流露,不掺杂任何外在物质、肉欲的因素。这样一种自然、美好的情感是任何年轻人都会经历的情感体验,因之而引起的情感纠纷与烦恼自然也是每个年轻人不可避免的,因而维特的烦恼绝不仅仅是某个个体的烦恼,它具有社会意义,是人类类烦恼的表征。歌德的伟大就在于把人类爱情的类本质通过维特这个人物传神的表达出来,把少年人想说的通过维特的嘴说出来,把少年人想做的通过维特的活动展示出来,把少年人的心声也通过维特的心里活动表达出来,总之,通过揭露永恒的少年情感而使自己的作品永恒。 当然,作为个体的人总是逃不脱时代的影响,歌德生活的时代,在德国历史上是一个命运多舛的时代,因而歌德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所描写的德国少年维特也受多舛时代的影响而命运坎坷。 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产生于法国大革命之前,当时欧洲的社会、文化、思想正面临着伟大的历史转折,但德国国内却四分五裂、封建割据、战乱连绵,新兴资产阶级虽在经济实力上有所发展,但在政治上却仍然处于依附地位,十分软弱。不同于此的是,德国的文学领域却正在滋生着一股可贵的反叛力量,这就是追求个性解放和感情自由,崇尚自然的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始。《维特》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杰出成果,以浓郁的诗意和强烈的激情宣泄了维特的痛苦、憧憬和绝望,以其反封建、追求自然和平等而成为形成、低调时期的资产阶级势力的表征。因而维特的烦恼是时代烦恼的镜像,维特的狂热、躁动中有很明显的不安、忧郁与绝望因素在里面,他那纯粹、自然感情的流露与奔腾,不受控制的爱情情感,在窒息人的封建社会环境里带来的是毁灭性的生活结局。这样一个结局也暗示着维特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势力的柔弱与无助。 最后,好走极端的德意志民族思维方式也是导致维特悲剧的因素之一。 我们知道德意志民族是以刚硬、理性闻名的,其爱走极端的特征在希特勒法西斯主义者身上得到了最极端的映证,而讲究中庸、和谐的中华民族作为模糊、整体思维方式的典型代表,其中庸之道在数千年大一统局面的维持和家和万事兴的持家理念上都有很好的贯彻,因而中国人办事讲究四平八稳而德国人却好走极端。 关于三角爱情,中国近代史上同样有一个经典,只是不是悲剧而是佳话:哲学大家金岳霖先生恋着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夫人—一同为建筑学家和诗人的林徽因女士而终生不娶,并与林徽因夫妇朝夕相伴,亲如一家。德意志少年维特却没有如此幸运,他饱尝了可望而不可得的爱情之苦,作为排他性的爱情让他很难接受却又不得不面对绿蒂与阿尔伯特的结合。这对任何人都绝对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何况维特本身又经受着社会的排挤与苦痛,再加之好走极端的民族思维方式影响,因而维特与金岳霖相似的爱情却演绎了不同的故事。 “要么你有希望得到绿蒂,要么根本没有。好啦,如果是第一种情况,你就努力实现它,努力满足自己的愿望;否则,你就振作起来,摆脱那该死的感情,要不然它一定会把你的全部精力都吞掉。”这是维特的好友威廉劝说维特的话,也是他们企图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这样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把维特推向了痛苦的深渊,因为他客观上得不到主观上又不愿失去绿蒂,最后只有通过消灭自己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来最终解决矛盾。 为什么非得要非此即彼呢,世界本来是矛盾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在矛盾之中取得一种相对的平衡,象深得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金岳霖先生既没有得到林徽因,也没有失去她,与梁思成夫妇和睦相处,并且做出了他在历史上应该做出的贡献,有什么不好呢?如果维特与阿尔伯特夫妇能像金岳霖与梁思成夫妇那样相处,也许能缓解社会与时代带给维特的烦恼,从而避免悲剧的发生。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而已。

161 评论

相关问答

  • 化学期刊告别论文烦恼

    现在有开源类型的刊物,分析化学进展,普通的

    铭钔釺唫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本科毕业论文烦恼

    本科吧,哈哈。忧虑是有的,但是和导师沟通是很有必要的啊!(我们毕业论文实行导师制,导师会全程帮忙的)

    yuki198611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论文查重要钱有烦恼

    这些“保过”的人工降重服务除涉嫌学术不端、造假之外,还可能导致论文盗用,非法贩卖牟利等问题。且不论以哪一种计算方式,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这都无异于一笔巨款。论文

    wumeiyan01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期刊栏目告别论文烦恼

    栏目是期刊的基本单位,由期刊来设置。期刊不同,设置的栏目有一定的差异。论文期刊栏目填写,要看论文匹配期刊设置的哪个栏目,就写该栏目的名称。 比如《基础教育论坛》

    情感白羊座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主题论文

    维特出生于一个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能诗善画,热爱自然,多情善感。初春的一天,为了排遣内心的烦恼,他告别了家人与好友,来到一个风景宜人的偏僻山

    周一小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