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344

不计较的心
首页 > 学术论文 > 才女顾太清研究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doublel0814

已采纳

文/山居中人 (一) 清朝末年,姑苏城内一小巷,住着一人家。门前一对石狮,门窗木质雕花,工艺精细。前后二进院落,院内放置各种兰花和盆景,甚是赏心悦目。家中陈设简单但干净利落,墙上挂着几幅前朝名人字画。看似寻常,但明眼人从细枝末节就知这户人家并不普通。 的确,这户人家曾经身世显赫,人丁兴旺,但世事难料,祸福难测,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现在这里只住着一位年事已高的老太太和一个七岁的小姑娘,一个女仆操持日常家务。这姑娘便是日后名扬大清,被后人称为清代第一女词人的顾太清,这老太太是她的祖母。 话说这小姑娘的祖父是清代有名的大学士鄂尔泰的侄子——甘肃巡抚鄂昌。他们原是满洲镶蓝旗人,属于满洲贵族,和皇亲国戚都有渊源。曾经家中侍女成群,高朋满座,是响当当的大户人家,书香世家。怎奈乾隆二十年,鄂昌因叔父鄂尔泰门生“胡中藻”案所累,他作为重要查办对象被卷入文字狱要案,未能幸免,被赐自尽,家产籍没,家族由是败落。 鄂昌的儿子鄂实峰生有一儿两女,长女即是顾太清。其实她小时候并不叫这名,她姓西林觉罗氏,名春,字梅仙,也称西林春。顾太清是婚后才改的名。因她后来喜用这名写词,人们也便这样称呼了。(二)也许这世上的奇才都要经历一番锻造雕琢才能成为美玉。西林春一出生便是罪臣之后,五岁时父母就早亡,她的弟弟妹妹则由别的亲戚领养。 西林春能有后来的成就她的祖母功不可没。她七十岁仍耳聪目明,教孙女识文认字,讲古人的故事。西林春也是天赋异禀,聪明秀慧,深得祖母喜爱,在她十岁时请了一位私塾先生来府中,教她诗词歌赋,音乐绘画 ,从此打开了她通往诗词创作的道路。 她虽是女儿身,却有男儿志,常常穿着男孩子的衣服到处玩耍。那时家家户户的小姐是要被裹小脚的,而她宁是不肯,祖母也只得随了她。 西林春身上虽有满洲人的血统,却是从小生活在江南人家,吹着江南的风,淋着江南的雨,喝着江南的水,完完全全是一个江南姑娘。姑苏城里街头巷尾的吴侬暖语滋润着她的心田,白墙黑瓦、小桥流水、园林美景这一处处风物让她不自觉中得到了美的熏陶。 心思敏捷的她,常常感怀于自己的生世,遂把这种种情愫付诸于笔端,写出了一首首清新脱俗又意味隽永的诗词,在京城广为流传,文人们争相赏阅吟诵。 一直喜欢她的这首词,情景交融,不造作,不忸怩,脱却了朱阁香闺的多愁善感之气。她题词立成,信笔挥洒,行云流水,作词有苏东坡、辛弃疾的风格,深得时人惊叹赞赏。(三)改变西林春命运的机会终于来了。 此时,她已年芳十八,长得貌美如花,加上早慧早熟,举手投足间充满一种特别的韵味。暗中追求她的小伙子不计其数,只是却没有一个她看上眼的。她有时也会露出淡淡的哀愁,不知自己的前途归宿在哪里。 一日,她在百无聊赖时随一友人去参加一场满族人举办的宴会。听说这次宴会特别隆重,原来是主人要迎接一位王宫里的贝勒爷来此下榻。 这位贝勒爷来头可不小,他是乾隆第五子爱新觉罗.永琪的孙子,名叫奕绘,平素嗜弄文墨,吟诗作词,风流倜傥,在京城也是赫赫有名。 他的到来引起了不小的冲动,众人都想一睹这位贝勒爷的风采。 这奕绘果然不负众望,身材修长,英气逼人,谈吐不凡,成了众人谈论的焦点。 奕绘在和宾主觥筹交错间,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面孔,彷如哪日在梦中见过。那女子穿着薄纱裙,身段婀娜苗条,明眸皓齿,面若桃花,眉宇间含着一丝淡愁。贝勒爷也是见过很多美女的,却不曾见过如此绝色的,不由心猿意马,目光再离不开半步。 他向主人一打听,更是惊讶。原来这位就是以作词闻名京城的西林春,自己平素就爱吟诵她的诗词,渴望一见,没想到今日在此相遇,真是天意啊!此时他再顾不了许多,放下王爷的身段,主动向西林春走去。 西林春见这位贝勒爷不仅长相俊朗洒脱,谈吐高雅,且对自己没有半点高高在上的姿态,眼中含情,不禁羞红了脸。这不是自己梦里一直期盼的人儿吗? 两人在眉目往来中,情愫已暗生。一个才华横溢,明丽可人;一个风流俊雅,温情脉脉。在江南的无限春光里,在疏影婆娑的柔波里,在花前月下的浪漫里,他终于大胆地握紧了她的手:“我愿与你共度此生。等我回音。” 西林春娇羞点头:“此生只为君一人。” 他拥她入怀:“原谅我无法给你正室的名份。” 她微笑:“有了你的爱,我什么都不在乎。我等你。”(四)奕绘回到宫中,征得了正室妙华夫人同意娶她过门。然她是罪臣之后,入不得皇室大门。宗人府不会通过她的审查。 这是皇宫的严规,没人能帮得了他。他一次次往宗人府跑,一次次失望而归。他苦恼烦闷,心上人远在姑苏,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他挥毫蘸墨,将心中的思恋与痛苦化作一首首情诗,托人带信与她。 西林春也是日日盼君不见君,不知王爷变心了否?今日见此信件,知道王爷一如当初的思念她,为她的事在绞尽脑汁,不由泪流满面,暗自发誓非君莫嫁。   《江城梅花引 雨中接云姜信》 这首词西林春把自己盼望情郎的书信,两地相隔的无奈,因思念消瘦的身影写得凄美灵动,令人顿生怜爱之情。 在青春年华里却被相思煎熬,忍看冬去春来,花谢花落,身旁却无知心人相语。一年又一年,奕绘实在等不及了,他不能再等。他动用了所有属于他的权利,冒着触怒龙颜的危险,终于打通了宗人府的关系,让她改姓换名。 他在府中求助于护卫顾文星,让他认西林春为女儿,上报宗人府,最终通过了审查。从此西林春被赐姓“顾”。 奕绘终于迎回了十年离别相思之苦的西林春。那番激动喜悦之情自不必言表,又少不得相拥而泣,柔情蜜意一番。 西林春成为了奕绘的侧福晋。奕绘字:子章,号太素,她为了与之匹配,改字:子春,号太清,又因姓顾,遂自称为顾太清。从此顾太清这个名字将让她流芳百世。(五)婚后的他们,吟风弄月,吟诗作对,夫唱妇随,如胶似漆,被时人称为神仙眷侣。奕绘对她极其宠爱,几乎忘了正夫人的存在。是呀,这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不仅才貌相当,更是心灵的相知,灵魂的相融。顾太清得到爱情的滋润,创作的源泉喷涌而发,这是她创作的高峰期,她把她的快乐和幸福倾诉于笔端。 《南乡子·咏瑞香》 这首词写的是和夫君在园中赏花所感,也是暗喻自己与花的芳香品格媲美,可见她的自信与才华在爱的滋润下与日俱增。美好的姻缘一定是促使对方相互成长的。她几乎忘记了什么是生活的烦恼。 几年之后妙华夫人生病去世,奕绘未再续弦,拥有一个顾太清已足够了。 奕绘府中有一风景绝佳处名天游阁。里面不仅有亭台楼榭,名贵花木,还有一座小山,山上一亭楼,可以登高望远。奕绘贵为贝勒爷,骨子里是一位文人,在他府上来往结交的都是文人墨客、饱读诗书之人。顾太清此时在大清朝已是大名鼎鼎的词人,各界名流雅士也会慕名而来与之切磋诗词。天游阁成了他们聚会之所。顾太清写的诗集《天游阁集》大都与此地相关,这是她很重要的一部诗集。 (六) 如果人生能一直这样美好下去多好。 天妒英才。 奕绘在四十岁那年突然重病,医治无效,撒手人寰。 噩耗传来,她不肯相信,看着几个年幼的儿女,看着冷冰冰躺着的夫君,哭得死去活来。一场繁华一场梦,梦里尽是离人泪。从前的恩爱欢愉该去哪里寻找。 她悲痛、绝望、伤心,她整日不出门,也无心装扮自己,华贵的王府再不见俏丽的身影。她不愿再看湖中的鸳鸯鸟,池边的连理枝。她只是一遍遍追忆着往昔,一遍遍品尝孤独和透彻心扉的疼痛。 孩子需要用心养育,不能再如此消沉下去。奕绘去世的第二年,她从悲痛中解脱出来,重新拿起了笔,笔下的诗词又多了一份凝重和深沉。 她恢复了与京中文人的来往,渐渐的王府又热闹起来,原来的文人墨客陆续来到府中与她阔谈诗词。 佩服顾太清,不仅因为她的才情,更是赞赏她的胆魄。她是一位王妃,府中戒律深规甚多,但她不怕流言蜚语,不会因为世俗的偏见就停止和文人的交往。她只遵从自己的内心。她要让自己重新独立、站立起来,以一个词人,而不仅仅是一个王妃一个女人的姿态。她抛弃了旧时女子陈旧落后的思想,是她们效仿的楷模。 (七)经常来这府中的就有一位当时就轰动文坛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就是写“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江南大才子。 当时他就在内阁中书和宗人府主事,曾经也是奕绘的座上客。他早就暗慕顾太清的才华和美貌,如今见她形单影只,更是往府中跑得勤快。顾太清也非常欣赏他的诗作和人品,对他的到来感到高兴,和他也最是聊得来,这就不免引来闲言碎语。 不久京城传出了一首龚自珍的《已亥杂诗》: 诗后的一句小注为“忆宣武门内太平湖之丁香花一首”。 原来贝勒王府就在太平湖畔,湖边不远处有一片茂密的丁香树,每到花开时节,空气中弥漫丁香花怡人的香味,龚自珍会在闲暇之余,来此驻足观赏,遂写下此诗。 市井百姓更愿意相信这是一首情诗,但是真是假他们还不得而知。 这首诗给龚自珍招来了祸端,也差点害了顾太清。 (八) 此时杭州文人陈文述来到京中,从这首诗中嗅到了暧昧的味道。他要拿它做文章,以报当年羞辱之仇。 原来这陈文士也爱吟风弄月,还有一爱好,专收青楼艺妓为弟子,教授她们吟诗填词的技艺。 有一年,一时兴起的他出资修葺了葬于西湖畔各位才女的坟地,女弟子纷纷题诗赞咏。他把这些诗词收集起来,编成了《兰因集》,并想请赫赫有名的顾太清也能为此写几首诗增色,抬高集子的名望,可顾太清怎么愿意让自己的名字和艺妓排列在一起,婉然拒绝。令她没想到的是,在《兰因集》刊发后,里面竟载录了她原来写过的诗词。她气得浑身发抖 ,写了一首讽刺陈文述的诗。他从此怀恨在心。 陈文述召集了一帮文人,对这首诗展开研究,最后得出结论:“朱坻”显然是贝勒府,“阆苑春”不就是西林春吗?这“梦见城西阆苑春”不正暗示龚自珍和顾太清的暧昧关系吗?之后,他们将这一结论公之于众,于是京城的大街小巷,到处充塞弥漫着这一桩风流韵事。 两人之间是否真有此情今人仍不得而知,因为不能仅凭一两首诗就论断,也许此情只有当事人知道了。但我倒宁愿相信他们之间产生了爱情,本来男女相爱是人之常情,何况顾太清寡居,两人才貌相当,又都是情感丰沛之人, 怎能不生出爱慕欢喜之情? (九) 两人从此身陷舆论漩涡中。龚自珍在京城待不下去了,被迫辞官南归,在途经江苏丹阳云阳书院时突然暴死,时人怀疑是被奕绘长子载钧派人秘密毒死,因为他侵害冒犯了王府的荣誉。这就是著名的《丁香花疑案》。 顾太清也未能幸免。载钧痛恨顾太清夺了父亲对他娘的爱,现在又有绯闻在身,就找了一个借口把她和儿女逐出了王府。从此顾太清只能居住在西城养马营的破屋子里,艰难度日,将几个儿女拉扯大。直到奕绘的大儿子死掉,她的孙子得以重继王位,才把她接回去,过上了十几年安宁富足的晚年生活,于七十八岁病逝。 顾太清在古代的女子中算是幸福的。她通过自身的努力,得到了世人的尊重,丈夫的宠爱,她身上独立自由的思想一点也不输现代女性。 她一生词作丰富,著有《东海渔歌》词集六卷,《天游阁集》诗集七卷。她的诗词立意新奇,语句精妙如珠,感情真挚,充满美感。她紧紧结合现实,用感性的手法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赞美,更有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同情和妇女命运的审视,使她的诗词达到新的高度。她能从清朝众多的诗词中脱颖而出成为姣姣者,跟她自身的顽强进取是分不开的。 晚年即使身处困境仍笔耕不辍,以“云槎外史”之名创作了《红楼梦影》小说,深得世人喜爱。在清朝时就被人传诵“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容若就是清朝第一词人纳兰容若,太清春可与他媲美,地位相当。 二十世纪初,国内外学者研究顾太清诗词的越来越多,现代文学界一致公认顾太清文采见识非同凡响,才华出众,封为“清代第一女词人”当之无愧。

206 评论

CamillaGao

柳如是柳如是(1618-1664 年) 本姓杨,名影怜,改姓柳,名隐。后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又号蘼芜君,浙江嘉兴人,幼年被卖到盛泽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受徐教养,柳诗擅近体七言,分题步韵,作书得虞世南、诸遂良笔法。年稍长,流落青楼。在松江,她以绝世才貌,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相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诸文人纵谈时势,诗歌唱和。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东林领袖、常熟钱谦益与柳如是结秦晋之好。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戏称柳如是"柳儒士"。明亡,柳劝钱殉节,在刀、绳、水三种死法中选一。钱面有难色,如是奋身跳入荷花池,以身殉未遂。钱谦益降清后,遭猜忌被逐回乡,郁郁而死。钱氏家族乘机向柳如是逼索,如是投缳自尽。 柳如是是活动于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声名不亚于李香君、卞玉京和顾眉生。柳如是本名爱柳,因读辛弃疾词:“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后又称“河东君”、“蘼芜君”。 柳如是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易名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由于她美艳绝代,才气过人,遂成秦淮名姬。她留下了不少值得传颂的轶事佳话和颇有文采的诗稿《湖上草》、《戊寅卓》与尺牍。 柳如是曾与南明复社领袖张缚、陈子龙友好,与陈情投意合,但陈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柳氏择婿要求很高,许多名士求婚她都看不中,有的只停留在友谊阶段。最后于崇祯十四年她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东林党领袖、文名颇著的大官僚钱谦益。钱氏娶柳后,为她在虞山盖了壮观华丽的“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柳氏后生有一女。有“红学”者认为,曹雪芹设计的绛云轩是来自柳氏的绛云楼。 当崇祯帝自缢,清军占领北京后,南京建成了弘光小朝廷,柳如是支持钱谦益当了南明的礼部尚书。不久清军南下,当兵临城下时,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氏硬托住了。于是钱便腼颜迎降了。钱降清去北京,柳氏留在南京不去。钱做了清朝的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由于受柳氏影响,半年后便称病辞归。后来又因案件株连,吃了两次官司。柳如是在病中代他贿赂营救出狱,并鼓励他与尚在抵抗的郑成功、张煌言、瞿式耜、魏耕等联系。柳氏尽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这些都表现出她强烈的爱国民族气节。钱谦益降清,本应为后世所诟病,但赖有柳如是的义行,而冲淡了人们对他的反感。 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可以称为“秦淮八艳”之首。清人认为她的尺牍“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柳氏还精通音律,长袖善舞,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 1666年钱谦益去世时,柳如是还不到五十岁,从此,厄运便降临到柳如是身上。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氏为了保护钱家产业,吮血立下遗嘱,然后解下腰间孝带悬梁自尽,情形极为悲惨。一代风流奇女,香消玉殒,余恨不禁,而此时距钱谦益去世仅两个月。柳如是死后,不但未能与钱谦益合葬,反而被逐出钱家坟地,柳如是的墓在虞山脚下,那是一座孤坟,墓前石碑只一米多一点,上面刻有:河东君(柳如是曾自号河东君)。百步之外,钱谦益与原配夫人合葬一墓。陈寅恪先生著有《柳如是别传》。王贞仪女数学家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卿,原籍安徽天长,生于江苏江宁,是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著有《西洋筹算增删》一卷、《重订策算证讹》一卷、《象数窥余》四卷、《术算简存》五卷、《筹算易知》一卷。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做“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现在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的乘除法筹算的方法相比,显得较繁杂,因此,数学家们没有使用西洋筹算,一直使用中国筹算法。今天的读者把中外筹算乘除法视为老古董,采用的是由外国传入的笔算四则运算,这种笔算于1903年才开始被使用,故我国与世界接轨使用笔算的历史只有100年。顾太清顾太清(1799-1876后),名春,字梅仙,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入嫁为乾隆第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之孙,荣恪郡王绵亿之子——贝勒奕绘的侧室福晋,报宗人府为“顾”姓。婚后夫妇唱和,伉俪情深,又因奕绘字子章,号太素,为与之匹配,遂字子春,号太清,自署太清春、西林春,故以顾太清名世。太清多才多艺,且一生写作不辍,她的文学创作涉及诗、词、小说、绘画,尤以词名重士林。她做诗词全凭才气,不摆“唐模宋轨”的架子。倒也潇洒自如,平添一种风流态度。著有词集《东海阁集》和诗集《天游阁集》。前人曰:“八旗论词,有[男中成容若,女中太清春]之语。”足见她在诗词上的成就。中国的文坛长期由男性统治,女作家可谓凤毛麟角,难以数记的女性被禁在深闺里,无人知晓。明末清初,部分大胆的女子走出闺房,结社吟诗,抒发自己内心丰富的情感。顾太清就是其中的一员,她曾与当时京师的满汉才女结集秋红吟社,联吟诗词,在中国女性文学史留下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太清晚年还自署“云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其文采见识,非同凡响。人总说红颜女子多薄命,但诸如太清之流的才女,除了让后人嗟叹之外,更给天下人展示出了一种精神的超脱,异样的风采。顾春所著《天游阁集》五卷,有宣统二年(1910)神州国光社排印本,刊入《风雨楼丛书》;《东海渔歌》四卷,有1914年西泠印社活字本,但缺第二卷。三十年代,词学家龙榆生曾辑顾春佚词若干充为第二卷,刊于《词学季刊》。日本铃木虎雄所见钞本比国内刻本多一百四十七阕,可见太清词在国内亦不全。

291 评论

Lizzy520520

1清朝才女谢方端 谢方端,阳春岗美轮水村人,生于公元1724年,卒于1513年,时年89岁,是廉吏谢仲玩的长女。谢方端幼年丧母,随父宦游,聪慧善读,二三过辄,记诵不忘,少时读书并跟其父学声韵,青年时期喜爱工诗填词,出口成章,学有所长,写作不辍,曾著有词赋一本和《小楼吟稿》一书(词赋现已遗失,《小楼吟稿》一书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在广东享有盛名。清乾隆43年广东督学李调元及翰林院编修官冯敏昌分别为《小楼吟稿》一书作序、作传,赞美她的才学和为人。 谢方瑞在青少年时,遍游海南及两湖地区,阅览了不少名山胜景,见识了无数世态炎凉,阅历深厚。这些都为她日后写作积累了夯实的材素。 虽然谢方端长期随父客居在外,但她对故乡却怀有很深的感情,在她的手稿中,能找到很多赞美的诗篇,现在读来也很动人,有一次,她离家十载,随父远从湖南常宁到阳江坐船回家,舟泊村边,即赋《轮水舟中》一首,以景生情,寄托了赤子之心: 轻舟遥泊小桥边,桑梓名园在眼前。 漠漠山云岚入画,悠悠溪水绿生烟。 桔花香近幽人屋,渔唱声喧弹子船。 十载归宁疏过问,山川风物尚依然。 她对她的父亲也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不单是对父母那份养育之恩的感激,更重要的是她敬重父亲为官46年,一生清廉的高尚品德。父亲一生的清廉在她心灵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送舍弟方则旋里》诗中曰:“耄年姊妹难为别,廉吏儿孙莫厌贫。犹有诗书遗泽在,可将家传早铺陈。”她为其父归州盗案一事拒不会印(审),被乾隆皇帝在武昌召见,欣喜若狂,连忙《喜赋》: 廿载劳劳郡县?,大江南北号循良。 铜章不枉铃封奏,丹韶须宣到武昌。 万里辨奸天子?,九重谆问小臣光。 遥知扬对彤墀下,旋惹炉香满绮裳。 谢方端年轻时与当地三甲新楼村文人刘宗衍结婚。夫妻爱好诗词音乐,常与之唱和,可是好景不长,而立之年丧夫,遗下两子及两代遗孀靠其瞻养。这时她苦操家业,“育子成材,夜纺授经,四时不辍。”晚年随长子刘芗谷(优贡生,曾任番禺等10州教谕,后为钦州府教授)生活,居于官署。闲居中热心教人诗文,培桃李,所到之处,受人尊敬,常称她为学者,为慈母,在她80余岁,从官府返乡颐养时“诸生送行盈道路,有的追送30余里,挥泪而别。” 2清朝才女殳默。字斋季,一作季斋,小字墨姑,一作默姑,浙江嘉善人。丹生女。生而奇慧,九岁能诗,刺绣刀尺,无不入妙。习小楷,摹画李公麟白描大士,爱管夫人画竹一幅,与同卧起。年十六未字卒。著闺隐集。《槜李诗繋》3陈端生 (1751—约1796) 弹 词 女 作 家 。 字 云 贞 , 浙 江 钱 塘 ( 今 杭 州 ) 人 。 嫁 淮 南 范 秋 塘 。 范 以 科 场 案 ( 一 说 继 母 控 忤 逆 ) 谪 戍 。 端 生 在 家 奉 侍 , 撰 《 再 生 缘 》 弹 词 。 后 范 遇 赦 归 , 未 至 家 而 陈 卒 。 《 再 生 缘 》 共 20 卷 , 陈 写 至 17 卷 , 未 竟 而 卒 , 余 3 卷 由 另 一 女 作 家 梁 德 绳 续 稿 。 最 后 由 女 作 家 侯 芝 整 理 为 80 回 本 。 有 道 光 二 年(1822) 宝 仁 堂 刊 本 , 其 后 又 有 多 种 刊 本 、 石 印 本 和 铅 印 本 。 此 作 经 改 编 为 苏 州 弹 词 书 目 , 有 一 定 影 响 。浙江钱塘人.著有<绘影阁诗集>(失传),弹词小说<再生缘>(一至十七卷). 其祖父陈兆仑(句山)曾任太仆寺卿,<续文献通考>纂修官. 父玉敦,母汪氏. 端生刚写<再生缘>时未满十八岁,於北京. 到完成十六卷时还未满二十岁,当时在山东登州.她因生母去世而搁笔,二十二岁嫁范氏.夫妻感情不差,后因范氏应顺天乡试,倩人代笔被破获,发配伊犁为奴.三十三岁时在亲友的催促下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写下第十七卷,从此不复有作. 凡是看过京剧《孟丽君》的人都会对那个女扮男装,科考中了状元,并被皇帝选作驸马的奇女子留下深刻印象。但不知有多少人知道这出京剧名剧乃是根据清朝女作家陈端生(1751-约1796)的弹词小说《再生缘》改编的。孟丽君的传奇故事之所以受人瞩目,有两个因素。第一,故事的主人公用特殊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和女性社会身份观念。这样的观念突破是由女性作家来完成的,更为小说的社会和思想意义再加一层特殊色彩。因此,在西方汉学界已将其归入“女性主义小说”一类,甚至有学者专门从现代女性主义的视角,对其进行过深入的研究。第二,故事的叙事方式非常特别。相较于西方小说的情节安排,中国传统小说比较缓慢和松散,读完一回,不必急着读下一回,可以几天以后再接起来读。即便《红楼梦》,也是如此。《再生缘》则不然,其故事情节安排非常近似于西方小说,一环扣一环,一个惊险接着一个惊险,让人急于要知道后事如何,片刻都不想放下(金大侠的小说也是如此)。抛开其内容和思想性不谈,仅就其故事情节布局一端而言,在清代的时候就有如此特别的女性作家出现,也足够让我们当代的人无比惊讶。 还有一点很特别,《再生缘》如《红楼梦》一样,是一部未完成稿。陈端生只写了前十七卷,便与世长辞,留下一段遗憾在人间。约三十之后,许宗彦和梁德纯夫妇感原作者“半途而废了前生”,续作了后三卷,成为二十卷全本。虽然续书不如原著佳好,但能将这段故事补全,也是很大的贡献。这部小说有弹词原著和散文体改编本(74回),有兴趣可以找来读,保证不会让你失望。当然,如果读散文体改编本,就不会有文字习惯的隔阂。 《再生缘》的故事如此出名,而其作者的生平却鲜为人知。这样的一位大才女,我以为是值得去了解一番的。所幸陈寅恪先生晚年专“作无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写了近80页的长篇论文《论〈再生缘〉》,对前后两茬作者的生平勾沉索隐,使后人如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能够“知人论世”,深明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与作者个人经历之间的关系。与《柳如是别传》一样,陈先生的论文全是考证,一般人是看不懂,也不大爱看的,需得用普通人习惯的方式写出来,才有看头。 陈端生是杭州人。江南何止出才子,也多出才女。记得去年夏天去杭州玩,晚饭后在西湖附近散步,走至一处地方,看见一面短墙,上书“再生缘”三大字,占据整面墙。当时即心有戚戚,在那里多停留了一会儿。可惜那时太晚,未及弄清那是什么处所,或就是陈端生故居也未可知。第二天临时有事,匆匆离开杭州,留下一个悬念。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再去看个究竟。 陈家世代书香,陈端生祖父陈兆仑是雍正进士,著有《紫竹山房文集》,为当时人所推崇。父亲陈玉敦中过举人,曾任云南、山东等地地方官。陈端生的祖父是一个很开明的旧文人,曾写《才女论》一文,认为女性讽“习篇章”“多认典故”,“大启灵性”,对于“治家相夫课子皆非无助”,而且可使女子变得“温柔敦厚”因此得出结论:“才也而德即寓焉”。虽然他眼里的才女最终目标还是作一个更称职的主妇,毕竟他把文化修养提到了有用的地位,至少为他的女性后人接受文化教育开了大门。陈端生和她妹妹陈长生都以文学才情见长,当受益于祖父的开明思想。 陈端生母亲汪氏出身也不一般,是曾任云南府和大理知府的汪上堉之女。汪上堉中过进士,他的女儿有文化,再自然不过。由他的女儿教育出来的陈端生很有文才,也不奇怪了。另外,身为杭州人的陈端生却将《再生缘》故事起点放在云南,并将男女主人公很多活动之地放在云南首府,很叫人纳闷。知道了她母亲的家庭背景,一切便都有了解释。想必陈端生小时候听母亲讲过很多关于云南的事情,而且深深被吸引,对云南产生了很多幻想和神秘感。写小说时自然就从神秘的云南开始了。又或许云南离固执传统的京城很远,人们的思想不那么受拘束,汪氏传给子女的观念很开明,陈端在审视社会传统观念的时候方能没有拘束,才写得出《再生缘》那样的作品。反观 mm,似乎是个旁证。 陈玉敦和汪氏似乎没有儿子,只有有仨女儿,端生为长,庆生为次,长生最幼,但庆生早夭,实际上生活中只有姐妹俩作伴。端生和长生姐妹都文采斐然。端生自不待言,有《再生缘》为证。长生也不逊色。当时江南一带世风开明,男女之防并不严格,她妹妹长生就是当时文豪袁枚的“女弟子”之一。长生后嫁与曾任翰林院编修的叶绍楏(琴柯),又是另一桩文化联姻。叶家有一特征,女性都富于才思和诗艺,其水平之高,令当时人称奇。袁枚就曾评论说,“吾乡多闺秀,而莫盛于叶方伯佩荪家。其前后两夫人,两女公子,一儿妇(指长生),皆诗坛飞将军也。”(《随园诗话补遗》三)(从江南女子都多才多艺,又好群聚吟咏,可知《红楼梦》所叙述的姐妹结社,并非曹雪芹的杜撰或理想,那的确是当时世家大族中很普遍的现象)家里或生活环境中只有女性的环境的确很难培养男性比女性强的定势思维,因为做出事情让你感动或者崇拜的不是姐姐就是妹妹,要不就是母亲。这一点,我家的情况可为旁证。因此,陈端生能打破传统思维方式,写出《再生缘》,大概也与女性(而且是有才华的女性)围绕身边的家庭环境有关。 《再生缘》前十六卷是在陈端生十八、九岁时写的。那时她还待字闺中。虽然有人说她的祖父很节俭,家里显得很寒碜,但毕竟官位很高,不至于是普通贫民那样的穷困。动笔之时是在1768年秋天: 闺帷无事小窗前,秋夜初寒转未眠。 灯影斜摇书案侧,雨声频滴曲栏边。 闲拈新思难成句,略捡微词可作篇。 今夜安闲权自适,聊将彩笔写良缘。 这是《再生缘》开篇所述,说明了写作的季节,具体时间大约是乾隆三十四年(1769)九月。那年陈端生虚岁十八岁。古今才女都早熟,张奶奶也是十几岁就出名了。象我们这样老大不小还没成才的,就该心安理得地作平凡人了。一笑。 陈端生动笔写《再生缘》时,家住北京外廊营(mm 空了替我找找外廊营现在何处)。此时她祖父正在京城作官,全家都在北京陪侍。九月间刚好她的祖母以及伯父母等都回杭州去了,而她的父亲因为“留京供职”,陈端生一家却没有回南。陈端生现在应该比平时空闲一些,而且家中环境也相对安静些,是写作的好时机。很可注意的是,陈端生和曹雪芹(1717-1763)差不多同时代,曹雪芹去世的时候,陈端生十二岁。六年后她在北京开始写作《再生缘》,《红楼梦》已经在北京流传多年。陈端生是否有缘读过《红楼梦》呢?陈先生说她未必读过《红楼梦》,也许有道理,但也未必没读过。如果读过,才女陈端生会如何看才女林妹妹,又如何看大观园中诸姐妹及其命运呢? 陈端生的写作没有什么功利色彩,最早的读者大概只有母亲和妹妹,但她写得非常勤奋,常常挑灯夜战。陈端生说她在天气寒冷的冬天还依然惦记着写作: 仲冻天气已严寒,猎猎西风万木残。 短昼不堪勤绣作,仍为相续《再生缘》。 又说: 书中虽是清和月,世上须知岁暮天。 临窗爱趁朝阳暖,握管愁当夜气寒。 她之所以那么努力地写作,完全是被按捺不住的写作冲动所驱使,与林妹妹所说“无奈诗魔昏晓侵”的情形相似。写作冲动来的时候,作家自己想挡也挡不住,想是有神助的。古今中外的名著大概都是这样的产物,光靠后天勤奋努力是不行的。 当时的写作活动非常愉悦,陈端生描述到: 姊妹联床听夜雨,椿萱分韵课诗篇。 隔墙红杏飞晴雪,映榻高槐覆晚烟。 午绣倦来犹整线,春茶试罢更添泉。 第二年的正月,陈端生的祖父离开北京回杭州,但陈端生父亲还在京中作官,姐妹俩和母亲都继续留在北京。到五月,一共八个月左右的时间,她已经写完前八卷。 八月,父亲任职山东登州府,全家都跟随父亲前往。登州府治所在今天的蓬莱市。蓬莱临海,风景优美,加之又有神话传说,在那里的生活让才女陈端生感到非常舒适与安逸: 地临东海潮来近,人在蓬山快欲仙。 空中楼阁千层现,岛外帆樯数点悬。 陈端生的生活很惬意不难想象。除去自然风光很美丽之外,她家在那里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地方长官,而且是京官外放,享有特殊待遇,自不待言。那种全府第一家的优越感,是在北京找不到的。不过,优越舒适的物质生活并没有侵蚀陈端生的精神追求。在蓬莱这段时间,她继续勤奋写作。她的写作速度很快,可以说这是她的创作高潮期。她在登州住了约七个月时间,就写完了九到十六卷。陈先生推测她那么勤奋的写作可能还跟她母亲身体不好有关。她怕母亲看不到书写完,就离开人世。 很不幸的是她的写作高潮也随着十六卷的完成而结束。因为这之后,陈端的创作中断了,乾隆四十九年(1784),也就是十年以后,才重新提笔,续写了第十七回。此是后话。 写完十六卷,陈端生有一段感叹光阴荏苒的伤春词: 起头时,芳草绿生才雨好, 收尾时,杏花红坠已春消。 良可叹,实堪嘲, 流水光阴暮复朝; 别绪闲情收拾去, 我且待,词登十七润新毫。 流水光阴一词出典《牡丹亭》,也就是黛玉也曾伤感过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陈先生说曹雪芹仅仅是揣摩女子心态,“间接想象之文”,而陈端生却是“直接亲历之语”,故《再生缘》之词更值得玩味。我以为这一点相似,至少可以让不相信可在人间找到杜丽娘、林妹妹那样多愁善感的尤物的人可以相信了。 陈端生写完十六卷之后没有接着写,因为她母亲病了,而且到七月,母亲便病故了。算了算年龄,她母亲去世的时候不会超过五十岁,以今天的寿命论,尽及中年。想必陈母也是一位才女,所以才会那么不寿。陈端生说:“自从憔悴堂楦后,遂使芸缃彩华捐。”母亲其实就是她的第一知音。她这段写作时期,读者也只有母亲和妹妹。陈端生姐妹与母亲关系很密切,不仅生活上有母亲何护照顾,而且母亲教她们读写,姐妹俩有才华全赖母亲的督课之功。陈端生曾经那么勤奋地写《再生缘》主要原因是为了愉悦母亲。母亲去世恐怕是陈端生生命中的第一次失去。人在世上,最大的损失莫过于失去知音,尤其对于有才华,需要有人来欣赏,来鼓励的人来说,知音比谁都重要,更何况那知音就是你的慈母。母亲不在了,怎么还有心情写作呢? 第二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六年(1770)夏天,大约因为父亲离任,她和家人返回杭州老家。回南先从蓬莱乘车到德州,再从德州乘船,走水路,一路舟车劳顿,让娇弱的陈端生走得很辛苦。当时交通不如如今发达,再是富贵的人,也要经历颠簸之苦。 这一年,陈端生已经二十岁了。 回到杭州,似乎也没精力恢复写作,只是对旧稿作了一些修改润色。接下来的几年时间大概都是相亲备嫁时期,中间还好事多磨,费了一些周折。三年后,陈端生二十三岁,终于嫁与名家子范菼为妻。当时范菼是诸生,尚未中举。但是,范菼已经年过三十,很可能已有婚姻,陈端生是继娶,并非原配。范菼是陈端祖父好友范璨之子,浙江秀水人,与陈端生母亲是同乡。他家世代住在湖州,与端生妹长生夫家近邻。范陈两家联姻似乎顺理成章。范璨是雍正年间的进士,曾任湖北巡抚、安徽巡抚、资政大夫、工部侍郎等高官。陈端生嫁给他儿子,也是门当户对。所以陈端生的物质生活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她和丈夫情投意合,很是幸福美满。她如此描述婚后的生活: 幸赖翁姑怜弱质,更忻夫婿是儒冠。 挑灯伴读茶汤废,刻烛催诗笑语联。 锦瑟喜同心好合,明珠蚤向掌中悬。 日子过得很顺心,但写作却没有回到以前的状态。虽然丈夫也可能是她的知音,但此知音殊非彼知音,人与人之间的契合是因人而异的。不是那个特定的人,特定的灵感是出不来的。但是,婚姻幸福与继续产生写作灵感比,我以为幸福更重要。陈端生一定也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她在幸福生活中没有产生非写不可的冲动。但是,她完成了另一种创作,婚后一年生一女,后数年产一子。 人在世上获得幸福并不难,难的是如何长久地守住幸福。这似乎是让绝大多数人都很难解的难题,因为幸福总是那么易逝,而不幸却往往是那么顽固。富家小姐又嫁得名家子的陈端生怎么也想不到,厄运会突然降临她的头上。 陈端生的夫君尚未中举,更未中进士,以他的家世、社会关系、以及与陈端生的婚姻各方面论,都是免不了考取功名这个大俗的。所以陈端生说:“亨衢顺境殊安乐,利锁名缰却挂牵”。是啊,明明有好日子过着,怎么不好啊?可在那种社会风气下,那种家庭环境中,是挣脱不了“利锁名缰”。可是对于陈端生的丈夫,那“利锁名缰”中的“利”和“名”都竹篮打水一场空,“锁”和“缰”却成了实实在在的现实。 乾隆四十五年(1780)九月顺天乡试中发生了一场很大的科场舞弊案,一个叫陈七的人是主犯,陈端生的丈夫范菼竟然也牵连其中!案情大致是,在乡试中,主考官当场抓获几个夹带字条和冒名顶替替人代考的考生。陈七是主犯,他被抓获后供出范菼。同场犯案的还有旗人两兄弟。陈先生考证说,范菼并非陈七的同伙,而是被诬陷的。陈七很可能来头不小,因为正式文件中一直没有具体说他到底叫什么名字,只以排行称呼。恐怕是说出真名字会带累名头更大的人。办案人员也葫芦僧判葫芦案,放走了真正的同伙,而让范菼顶罪。 此次科场事件是乾隆年间少见的大案,致使龙颜大怒。乾隆下诏重罚七个案犯。陈七判绞监候(应该就是绞刑缓期执行了),其他六人则发配新疆伊犁服役。范菼自然没有机会再见到陈端生,便押解到新疆去了。 夫君被发配到新疆,对陈端生的打击之大,无论如何估计也不过分。首先是恩爱夫妻被拆散了,多愁善感的陈端生哪里受得了。陈端生夫君流放那年,她二十九岁,婚后生活只有六年。对于今天的人们,六年的婚姻也许已经长得受不了了,而对于那时常人都白头偕老的人来说,六年却恐怕还好像在新婚当中。何况陈端生夫妇的确婚后生活确实很和谐。这样看不到希望的生离,与死别有什么两样。陈端生痛苦难当是再自然不过了: 一曲惊弦弦顿绝,半轮破镜镜难圆。 失群征雁斜阳外,羁旅愁人绝塞边。 从此心伤魂杳渺,年来肠断意尤煎。 未酬夫子情难已,强抚双儿志自坚。 日坐愁城凝血泪,神飞万里阻风烟。 这样的伤心悲痛若换了普通人,也许心有所感,却是说不出来。那伤痛是会轻很多。陈端生偏是极其善感,而且极其善于表达。那种善感和善表达就无异于自嗜伤口,会使伤痛更痛。这就是古今才女才子比常人更多痛苦的缘故。陈端生要是她故事里的孟丽君,丈夫被流放了没关系,她可以女扮男装,出去成就一番事业,最后感动皇帝,把丈夫还给她。她要是柳如是,敢做敢为,可以想办法打通关节,把丈夫救回来。可惜,在现实生活里,她什么都不是。面对从天而降的灾难,她只能“搔首呼天欲问天,问天天道可能还?”陈端生之无助,无奈,实在令人人潸然泪下。 失去丈夫是一层灾难,而当时恐怕还有另一层灾难,她和范家所有人都会受政治上的牵连。因为当时乾隆不但处罚了犯禁的七人,其中两家的家长还因管教子弟不严,而受到革职处罚。中国的政治一向是出了问题处理起来极其严厉,在风口浪尖的时候,真有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恐怖。记得十几年前,邻居家的先生因为出了什么事,跑到国外去了,邻居家也被警察蛮横地查抄一气。那时邻居抱着未满周岁的孩子,眼睁睁地看着警察抄家,不敢说半个字。我想她心里一定是怕极了,因为不知道那事会怎么影响她的生活、工作和前途,还有她家人的生活、工作和前途,更别说还有孩子的将来了。作为范氏的家人,能够平安熬过这场灾难,就已经需要付出很多艰辛端。因此,陈端生亲友当时都三缄其口,没有人敢在文字中留下丝毫关于范菼的消息,所以现在的人研究陈端生的这段经历非常缺乏资料。只有陈端生自己敢于怀念一个被皇帝发配到边疆的罪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都写出来,该是有超人的勇气,冒了极大的风险。在这一点上,她的确是有些离经叛道精神的。 但是,无论陈端生如何声嘶力竭地呼唤上天,上天只帮助那些能够帮助自己的人,对孤立无援的弱女子如陈端生,似乎上天并不那么怜悯。她的丈夫一去十年,到她去世也没有回家。这是后话。 陈端生所经历的这一切,我今天写起来,不过就是一两页纸罢了,可在当时是怎样的煎熬,若是陈端生自己来写,怕是几百页纸都写不尽。可惜她除了在《再生缘》的第十七卷里边间插着提了几句,并没有详细写。 陈端生现在的情况很象是《红楼梦》里的李纨,可她比李纨更艰难。李纨的丈夫是病逝,所谓“寡妇失业”,获得很多人同情,也有老太太的撑腰。陈端生不是寡妇,她的丈夫还活着,但却背着发配边疆罪犯的沉重十字架。不知道范家的人际关系是怎样的,据她自己说,翁姑都很怜惜她。可是,旧时的大家族并不止有翁姑,还会有其他人。若是有那么些小人,她该是最容易被人嚼舌头根子,被排挤的对象。不过,陈端生还是有坚强的一面。从她所说的“强抚双儿志更坚”一句发狠的话,就可以看出,她的神经很粗。这其中有也有她妹妹的支持和帮助,容后再写。因此,陈端生在这些艰难的日子里,除了养育儿女,还在文化圈子里活跃着。 当年写《再生缘》前十六卷是在北京和山东,读者只有母亲和妹妹。她回到杭州老家后,《再生缘》却很快在浙江一省传开: 惟是此书知者久,浙江一省偏相传。 龆年戏笔殊觉笑,反胜那,沦落文章不值钱。 闺阁知音频赏玩,庭帏尊长尽开颜。 谆谆更嘱全始终,必欲使,凤友鸾交续旧弦。 不但“闺阁知音”和“庭帏尊长”都在争读她的《再生缘》,大家还意犹未尽,催促她继续下下去,让大家看到最后的结局。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再生缘》的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惊险连着惊险,开始看了就放不下,当时那么多人传看,并催促陈端生继续写,一点也不奇怪。《红楼梦》那么优秀的作品,在曹雪芹生前并不那么广为流传,他的成名是在身后。陈端生却不是,她在生前就已经遐尔闻名,还有很多《缘》迷紧跟着、紧盯着她。这是陈端生的幸运。虽然当时写作对于一个 女子来说,什么实际的好处都没有,但才子爱胜名,才女求知音。有那么多人首肯她的文字,那是比金钱更珍贵的财富。《红楼梦》中诸姐妹听宝玉说把自己的文字拿到外边去显摆,都很担心。陈端生却对自己的作品流传出去不但不介意,还很得意,她骨子里似乎确实有一种“螃蟹”基因。因为读者的响应很热烈,她觉得有义务继续写下去: 知音爱我休催促,在下闲时定续成。 白芍霏霏将送腊,红梅灼灼欲迎春。 向阳为趁三竿日,入夜频挑一盏灯。 仆本愁人愁不已,殊非是,拈毫弄墨旧如心。 其中或有错讹处,就烦那,阅者时加斧削痕。 乾隆四十九年(1784)的早春二月,陈端在母亲去世十二年、丈夫被流放四年后终于重新开始续写《再生缘》。这十二年的停笔,正象她说的“悠悠十二年来事,尽在明堂一醉间”。“明堂一醉”是指郦明堂(孟丽君)的性别引起皇宫中人们的怀疑,被灌醉了酒,正要脱靴查验是否小脚。正在惊险之际,故事却停了,而且一停就是十二年。谁也想不到的是,这十二年的时间空白,却是用陈端生自己的悲欢离合来填补的。外人不知其中的辛酸,陈端生自己却再清楚不过,所以忍不住地长嘘短叹。 当然,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写作心境和生活环境都已经大变,正如她自己说的,“仆本愁人愁不已,殊非是,拈毫弄墨旧如心,”写作的速度已经大不如前,所以陈端生续完《再生缘》的弘愿并没有实现,她只写了第十七卷一卷,就再没有继续写。 陈端生 男,1945年5月生,浙江衢县人。高级工程师。197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任职于广西蒙山县科委。早年在电机厂工作期间曾成功地设计了5、20及200KW等三次谐波励磁的发电机。近年来申请了一些专利。例如:透镜式汽车灯,造价低、无散射光。缩光器,可高效率地把电光源发出的散射复色光转变成能聚集成细小光束的缩光束,它是高能量密度的廉价的复色光流,其春功率及效率远超过激光器。它的捡色器能在它产生缩光的过程中极为方便地捡出任意频段的单色光(即单色缩光)。将它应用于激光器,不仅可使谐振器具片状、堆状结构,而且还有激发光的捡色、激发光的循环使用及余光利用系统,从而可使现行激光器在功率及效率两个方面皆能获突破性大提高。将它应用于望远镜,不仅可使其在结构上极其轻巧,而且还能大幅度地提高角放大率及亮度。变相变压器,能方便地把单相交流电转变成符合供电质量要求的三相交流电,从而可实现以单一条电线来输送电能的愿望。电动机断线运行监护器,造价特低且可用同一规格的监护器监护从小到大所有规格的三相电动机,方便、可靠、耐用。主要著述有:《论质数及其对》(文中不仅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而且解开了一系列与质数有关的难题--例如求质数的公式等)。《浅论三相交流电输变系统的改革》(文中提出了两相三线及单相单线两个全新的输电系统)。《与光学反射相关的几何线、面》(文中指出了二次函数曲线的不立表计算而直接画出的画法,准确而快捷)。

224 评论

有饭无范儿

提起清朝人们会想到愚昧落后文化高压,女人没有受教育的权力。

但是,这种情况对于一些女人并不适用,清代也有一些才女,她们不仅识文断字而且文学素养颇高,甚至与一些著名的男性文学家并称。

今天我们就说说清代著名的才女。

陈端生是浙江钱塘人,她是著名的诗人词人,同时她还擅长弹唱,用现在话就叫“唱作人”,能作能唱,自己作词自己谱曲,堪称多才多艺的明星。

陈端生的代表作《再生缘》风靡当时,作为顶尖热门IP,这个作品被改编成了戏剧,小说,各地民歌广泛流传。

假如是现代,一定会被改编成影视剧,由大明星大导演加盟,搬上荧幕创造票房记录。

顾太清本名西林觉罗氏,是满族人,她的祖辈是大官,她爷爷是满清名臣鄂尔泰的侄子。后来她家道中落,但是仍保持着良好的家风。

顾太清年轻时就端庄美丽,又精通文墨,颇有才华。

她被乾隆的曾孙贝勒爷看中,娶入王府,因为有罪之身所以被赐姓顾。

顾太清擅长诗词文章,她的作品流传后世,为人赞颂,与当时著名诗词家纳兰性德齐名。

其中《红楼梦影》是续写《红楼梦》的作品,被认为是比较成功的续写。

陈端生和顾太清是满清时代才女的代表。

如果说《红楼梦》中林黛玉是虚构的才女,那么这俩人就是现实中的林黛玉。

小说《红楼梦》完成于清代,其实反应的就是当时富贵人家的生活,在富贵人家中,女性接受教育具有高超的文化素养并不是稀罕事,她们会接受到比普通人家男性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从这个角度看,清代没有性别歧视只有阶级歧视。

其实不止清代,中国历史上历代皆然。古人所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穷人读书目的就是做官,飞黄腾达光宗耀祖,所谓寒窗十年只为金榜题名。

但是,这种平民男性的人生终极目标在富贵人家女性一生下来就实现了。

可见,性别差异远小于阶级差异。

151 评论

zhakuqinglong

最近看到一段很有意思的问答。《漂亮的房子》里吴彦祖问河北某地一农民。 问:“你有去过北京吗?”答:“没有。最远去过承德。” 问:“你坐过飞机、火车吗?”答:“没有。” 问:“你有见过大城市、大海吗?”答:“没有。” 问:“想去看看吗?”答:“也没什么可看的,我这边土生土长的,这里就挺好。” 采访的时候,吴彦祖很感慨。质朴的农民一辈子生于斯长于斯,安土重迁,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享受着知足安稳、简单快乐的生活。而我们这一辈青年人,却总是一山遥望一山高,无法满足。 我不禁想起大学时校园布告栏里密密麻麻的考证、培训小广告,想起机场候机厅里随处可见的成功学小视频,想起路边旅行社LED屏幕上滚动着的各地山山水水的标语,想起节日商场里打折促销人头攒动的场景,想起选秀节目里那条“你的梦想是什么?”的万年梗....... 的确,我们这一代,自认为掌握丰富的知识、先进的理念,胸怀天下、气吞山河,总有太多梦想要去追逐、太多风景要去游历。我们仰望星空,提着一颗时不我待的心,恨不得生一对风火轮,追逐时间,跨越空间,争先把握生命中每一次成功的机会。 可是我们毕竟不是哪吒,也不可能永远是人生赢家。与其在忙忙碌碌、寻寻觅觅中逐渐沉沦、迷失,不如脚踏实地,心无旁骛地做好眼前唯一的这一件事。人生苦短,烟花会冷,盛宴终散,平凡、简单最终才会是主旋律。等到繁华落尽,苦难过去,我们的人生删去繁枝乱叶后,最终如果能像那位农民伯伯那样的知足安稳、简单快乐,就很好。 “探得真源何所论,繁枝乱叶尽须删。”人世间的诱惑、是非,都是繁枝乱叶,让我们一叶障目,心神不定,受困其中,有时甚至会因此走上不归路。所以,在漫漫人生路上,我们需要不断的删去繁枝乱叶,一次次为自己坚定初心。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大智慧,也需要大勇气。在自己的人生里,我们总是看不透的,或许,看看词人顾太清的一生,你会有所启发。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这原本是一句颇具文人雅趣的诗句,可是与皇权政治一挂钩,立刻变成莫须有的逆反罪证,将许多人卷入一场旷日时久、腥风血雨的文字狱中。 说起清朝文字狱,最有名的莫过于胡中藻案。胡中藻是乾隆时期首辅鄂尔泰的门生,因有“一把心肠论浊清”诗句被认定为逆反,成为文字狱中的冤魂。逆反是大罪,罪及九族。所以即使胡中藻的老师鄂尔泰当时已经去世,也被乾隆以“私立朋党”冠以罪名,鄂尔泰之侄鄂昌被赐自尽。 家族的兴旺需要几代的耕耘,可覆灭只在旦夕之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昔日的王孙公子、贵妇小姐不仅顿时失去依傍,而且将终身被定为“罪人之后”,不得参与科考,不得与皇室贵族婚配,生活受尽限制。 作为鄂昌的孙女,西林春一出生便是这样一位“罪人之后”。家道败落,子孙飘零。西林春自小便随着父母在北京四处漂泊,父母双亡后更是寄人篱下,在江南闽粤之地多有徘徊。 西林春虽是一介女流,却才华横溢、遗世独立,性格也是爽朗大气,清朝女子皆缠足,可她偏不,还时常扮男装出入诗作宴会;即使受“罪人之后”所累,寄人篱下,年逾二十仍未婚配,受尽冷嘲热讽,也并不自怨自卑。这样的女子,宛若荷花,内心充实,性格强大,自是“花气霭芬芳,翠幕重帘不染尘”,身在红尘,才气品性却自有一番遗世独立的傲骨芬芳。她也有真实浓烈的情感,与人相处从不扭捏作态,真诚真性情,近之若“真香通鼻观”,所以并“不是婷婷倩女魂”般故作神秘,若即若离。她清丽脱俗,自然洒脱,不喜浓妆艳抹,自恃“淡粉清脂最可人”。她更懒得和其他人攀比相争,无论诗情还是容貌,只追求“清新”,为自己“赢得嘉名”便好了。 “你若芬芳,蝴蝶自来。”做好自己,做好眼前的这件事,其他随缘。这样简单的心态,却不是常人可以拥有。而如此有着大智慧、大勇气的女子,也绝非一般男子可以相配。正如西林春不想比,却“赢得嘉名自冠群”一样,西林春并没有对晚到的姻缘期期艾艾,却终于迎来一份“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美满姻缘。 古时男女有别,在闺阁之中教格格们读书本是一件挺隐蔽的事。可是文人相吸,姻缘天定,该发生的一切总归要发生。也许是一次只闻其声的诗词吟诵,也许是一次青石路上只见背影的转身,也许只是一首清风拂来的小词,总之,荣王府的贝勒爷奕绘与西林春“相遇”了。奕绘也是有名的宗室学者,博学多才,尤其擅长诗词。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才子又岂能不心动呢?奕绘对西林春展开了强烈的追求攻势。又是“彤管琼琚留信物”,时不时送点小礼物,又是“眼角传言,眉头寄恨”,你在哪,我的眼光就在哪,有时还要“见人佯避,背人携手私语。”,情难自禁时,拉着你的手跟你说几句话也好。与你分别一小会,我都“相思寝寐,梦为蝴蝶相聚。” 如此深情,如此良人,好花正堪怜,即使明知奕绘已有正妻,西林春还是一样沦陷了。婚姻伦理,不同时代标准不同,放在现代,也许以西林春的性格,会克制情感,不让自己背上第三者的骂名。可在当时两人的情感并不存在这样的伦理障碍。相反,奕绘的正妻妙华夫人也很喜欢西林春,西林春也自甘为妾。 真正的障碍,仍然是西林春的“罪人之后”的标签。“罪人之后”不得与宗室婚配,这是祖宗定下来的婚姻规则,如同现代的近亲不能结婚一样不容挑战。贝勒爷娶侧福晋,也需要经宗人府查验人口审核的,唯有政治清白才能通过。 爱而不得时,也无需急躁。有爱相伴,享受爱情的滋润。与爱人离别,内心也同样自信自足。我的意中人是一位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会身披金甲圣衣、驾着七彩祥云来娶我。若你来便好,你不来,我也仍然是我。不会因你的爱而改变我的初心。就如同今天这样一个七夕佳节,因闰七月,今年的鹊桥竟能重新架上,人间渴望爱的人儿们可以两度乞巧。女孩们登上高楼,双手合十,祈求良缘,可是究竟能求得多少姻缘呢?愿望里或者祈求佳偶,或者祈求爱人重逢,这世间有如此多的情事需要成全。牛郎织女的传说本来就是虚无的,纵使是真的,一年的思念,也足以盼得白发横生,哪里有办法成全如此多的情爱故事呢? 对于情爱之事抱着向往,却又那样的清醒,西林春不会将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一个虚无缥缈的故事,更不会因为情爱的一时困顿,抱怨爱人,给爱人压力。从二十岁等到二十六岁,这六年,不是我等你等到韶华已逝的六年。相反,我感激你,感激你让我在这青春的六年里,拥有爱情的甜蜜,也拥有爱情的烦恼,这些情感的体验如此真实清晰,让人沉醉。 我知道你努力着,这六年你和我一样,因为爱情而渴望,因为渴望而忧思。这六年间,我们原本就是没有希望的,所以即使最后没有结果,我也不会怪你。 所以,当你眼神闪烁,心生愧疚的问我,可不可以让我认你的护卫顾文星为养父,改姓改名重新做一个人的时候,我没有犹豫,没有难过,没有怀疑。名字本来只是一个符号,你做了那么多的努力,为我冒着欺瞒宗室的危险,而我只是改名就能够嫁给你,与你相守。我还有什么可疑虑的。你叫的号为“太素”,我便名叫“太清”吧。 就这样,西林春变成顾太清,顺利通过宗人府的家世考核,嫁入荣王府成为奕绘的侧福晋。 婚后的生活,衬得这六年的等待是如此值得。小两口夫唱妇随,诗词相和,悠游临泉,生儿育女。妙华夫人亡故后,奕绘不再续娶,将所有的爱都给了顾太清一人,朝昔相处,一心一意。 幸福的婚姻是能够滋养人的,顾太清从一个遗世独立的清冷美人,变成“待人诚信,无骄矜习气”的温暖佳人。 优秀的爱人也会让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奕绘教顾太清赋诗写词,日日与她策马同游、读书论道、赏玩艺术珍品,手把手地将她培养成一位比自己还要优秀的诗词大家。志趣相投、灵魂契合、精神共享的两人,共同将婚姻酿成艺术的美酒。 杨绛曾说过,“我是一位老人,净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奕绘与顾太清,一个是皇亲贵胄,一个是罪人之后,身份云泥之别。可是当两个有趣的灵魂结合之后,这一切都不重要了。正如奕绘诗集《流水集》、词集《南谷樵唱》与顾太清诗集《落花集》、词集《东海渔歌》,流水落花相依依,南谷东海歌唱声,真真同调同韵,琴瑟和鸣。 流水终流逝,落花独飘零。 南谷空谯唱,东海失渔歌。 生老病死,生命规律。纵使能白头到老的夫妻,也需要面临谁先走一步的晚年境况。夫妻的相伴,比起世间朋友、孩子的陪伴长一些,但总归只是生命的一程,谁也无法预料生命的终止,谁也不知道能陪着爱人走多久。 40岁,奕绘就因病去世了。中年丧夫,痛失的不仅是爱人,还是挚友,还是老师。曾经越美好,此刻便越心伤。顾太清终于明白,流水始终要奔向生命的无常,落花只能在红尘中独自飘零,流水总注定是要先走一步的。 爱人走了,留下一双小儿女和毕生的诗词书画。爱一个人,便是爱他的一切。有如前世的李清照与赵明诚,有如后世的杨绛与钱钟书。灵魂伴侣的相爱,是可以跨越生死的。 于是,顾太清尽全力教育爱惜这一双小儿女,守护整理奕绘留下的书稿。所幸你还为我留下这些爱和往事,余生足矣。 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无奈的是,人生大多数时候刮得都是些不解心意的逆风,即使是独自飘零的落花也不肯放过。没有流水相托的落花,瞬间便被刮起,掉落在泥淖中。 就在奕绘辞世后的第一百天,顾太清和一双儿女就被奕绘的生母王佳氏和奕绘与妙华夫人所生的大儿子载钧(已成年)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逐出家门。 古时女子无才便是德,如顾太清这般堪比大家的才女,见识社交开明通透,性情品行潇洒脱俗,只有非一般俗人,如奕绘才懂得欣赏包容和爱惜。断断不能见容于这狭隘的俗世偏见。即使她不争不抢,别人又如何放心得下。有才之人多困于无才之人的诛心之论,古往今来,如同曹操忌惮于司马懿的“鹰视狼顾”,宋高宗忌惮于岳飞的功高盖主,皆是如此,纵使一身清白也是枉然。 屋漏偏逢连夜雨,寡妇门前是非多。受尽家人屈辱之余,顾太清还免不了周边人的妄加揣测和捕风捉影的诋毁。 龚自珍有诗:“空山徒倚倦游身,梦见城西阆苑春;一骑传笺朱邸晚,临风递与缟衣人。”诗后还有一句小注:忆宣武门内太平湖之丁香花。造谣者言之凿凿,“春”指的是西林春,就是顾太清,“朱邸”就是王府红墙,“缟衣人”莫不就是尚在为夫守孝身穿白衣的女子吗?王府就在太平湖畔不远处。恰好龚自珍与顾太清又有诗词往来,这一切指向的就是顾太清。顾太清与龚自珍有私情! 这世间的是非多是这样捕风撮影、穿凿附会而来。况乎这人世间又多是热衷是非的无聊之人,并无人想去为当事人分辨,当事人自己也更是说不清道不明。事实上,只要带点脑子去分析,这谣言是非根本无法成立。 若奕绘只是一个体态臃肿、庸俗油腻的纨绔子弟,顾太清滋生一些“燕婉之求”倒也是能够理解。 若太清只是一个性情风流、品德不端的妖艳贱货,那么在寡居日子不甘寂寞也是理所当然。 可这都不成立。且不论奕绘丰神俊朗,气度雍容,博学多才,只在精神生活上与顾太清高度契合这一点,便是可遇不可求的。若你有过这样一个灵魂伴侣,你便会了解,这世间,有过这么一个人,就已经是上天给的最大福气了,如何可能再对他人青眼相看。 南乡子·咏瑞香 花气霭芳芬,翠幕重帘不染尘。 梦里真香通鼻观,氤氲。 不是婷婷倩女魂。 细蕊缀纷纷,淡粉轻脂最可人。 懒与凡葩争艳冶,清新。 赢得嘉名自冠群。 古人云,文如其人,诗如其人,这荷花一般的清新女子,性格端庄清丽,有着很深的礼教观点,追求的是“嘉名自冠群”,如何能是一般的妖艳贱货之流呢。 恶意诋毁真善美,见高踩底捏软欺。总是抱着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别人,时至今日,人心不依旧如此吗?顾太清虽有慧根,但这铺天而来的世态炎凉、流言蜚语,确实曾让清高自傲的她屈辱痛苦。如果你在,就好了。 你走以后,为你活着。顾太清在清贫中教养子女,在鄙弃中忍辱偷生。“陋巷数椽屋,何异空谷情;呜呜儿女啼,哀哀摇心旌。几欲殉泉下,此身不敢轻;贱妾岂自惜,为君教儿成。” 是非只欺软弱之人。顾太清知道自己的余生是为何而活着,知道这繁华和苦难一样,终会过去,简单生活,天地自宽。她心境强大,又有慧根,终于删尽繁枝乱叶挺了过来。 20年后,让她受尽屈辱的王佳氏和载钧均已去世,载钧后代凋零殆尽,那帮乱咬舌根的是非人也早已下落不明。王府不能没有子嗣,就这样,顾太清带着奕绘的血脉重回王府,颐养天年。又过了20年,顾太清在王府病逝,享年79岁,死后与奕绘合葬。 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第十八天

86 评论

相关问答

  • 顾客行为研究论文

    消费者市场的概念及特点消费者市场是指为个人生活消费而购买或取得商品和劳务的全部个人和家庭。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消费者市场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购买动

    刘聪1988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病例回顾性研究论文

    医学论文研究方向写回顾性研究的选题、前瞻性研究的选题、一般的医学论文的选题。根据相关资料查询,医学论文选题有三个大方向:回顾性研究的选题、前瞻性研究的选题、一般

    xyz小鱼子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回顾性研究杂志

    伊暨虾青素精华原液中除了虾青素之外,最主要的功效成分就是传明酸;虾青素+传明酸这个组合也是目前虾青素类产品中使用较多的组合。那么关于传明酸你知道哪些呢?我们一起

    怀念旧莳光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才女顾太清研究论文

    文/山居中人 (一) 清朝末年,姑苏城内一小巷,住着一人家。门前一对石狮,门窗木质雕花,工艺精细。前后二进院落,院内放置各种兰花和盆景,甚是赏心悦目。家

    不计较的心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明清小说女性形象的论文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的女性形象研究 悬赏分:5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22 小时中国古代文学中古代男人眼中的女性形象、古代女性的地位处境以及古代妓女的形象、地位

    沐小宁橙紫儿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