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逸的军装梦
在写作音乐论文过程中,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音乐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付娜. 儿童 二胡启蒙教材的比较研究[D]. 河南大学 2014
[2] 王扬扬. 唐代教坊考述[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3] 王珣. 邓州罗卷戏的历史与现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4] 汪怡帆. 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分析及歌曲钢琴伴奏的特点[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5] 张倩. 两汉魏晋太常音乐机构考辨[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6] 杜化丽. 《全唐诗》中琵琶史料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7] 刘欢. 义务 教育 音乐课程标准实施及教学现状探析[D]. 贵州师范大学 2014
[8] 李建荣. 姜夔自度曲的音乐创作风格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9] 桑玉婷. 少年儿童手风琴启蒙教材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10] 王婷. 郑州市小学校外古筝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1] 王越. 论发展我国小学音乐教育中的个性化音乐修养[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2] 陈兆君. 钢琴即兴演奏在小学音乐课中的运用[D]. 中央音乐学院 2014
[13] 柴森. 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思考与探索[D]. 河北大学 2014
[14] 孙近钧. 新乡市小学生管乐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与途径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4
[15] 陈晓静. 谈明清时期以“真”为美的音乐审美观[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16] 王哲. 临清时调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17] 徐忠奎. 宋代说唱音乐的商业性特征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1
[18] 栗晓洋. 民间音乐-西平大铜器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2
[19] 于琼芳. 河南浚县庙会中“踩高跷”的调查与研究[D]. 河南师范大学 2013
[1]郝红英。九十年代中国 文化 中的怀旧倾向[D].华南师范大学 2002.
[2]郑恺。中国流行音乐民族化研究[D].河南大学。2008
[3]刘可欣。流行音乐研究[D].北京大学。2003
[4]张婧。论大众文化中的怀旧情结[D].山东师范大学。2013
[5]贾永平。审美中的怀旧现象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6]王志辉。“中国风”流行音乐的价值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9
[7]郭星星。大陆校园民谣与台湾校园民歌比较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
[8]王耀宗。中国当代校园歌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
[9]张秀娟。大众传播语境下流行歌词的古典回归[D]福建师范大学。2012
[10]魏蕾。唐宋诗词在现代流行歌曲中的潜行与显现[D]中南民族大学 2012
[11]丁洁。电影音乐类型探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0
[12]王丽娟。大众审美情趣影响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D]陕西师范大学,2010
[13]杨秀敏。论当下中国流行音乐新趋势[D]山东师范大学。2009
[14]王黎。流行音乐与文化消费[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
[15]吴磊。关于中国流行音乐与大众传媒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2004
[16]李广平。现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创作特征[J].北京:词刊。2004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赵玲玲。《文学与怀旧--论民族记忆的艺术传承》[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3]朱光潜。谈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苏]列。谢。维戈茨基着,周新译《。艺术心理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5]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6]杜洪泉。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概论。[M]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7]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中国文联出版社。1995
[8]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9]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10]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11]孙蕤。中国流行音乐简史[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12]陶辛。流行音乐手册[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13]周志芬,赵一萍。 音乐与戏曲[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8
[14]傅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
[15]陶东风。社会转型期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1. 2017年音乐论文文献
2. 音乐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3. 音乐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
4. 音乐方面论文综述范文
5. 艺术类论文参考文献
悠闲小猫
音乐学参考文献
引用参考文献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者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关于音乐参考文献有哪些?
[1] 廖叔同着.西方音乐一千年[M]. 三联书店, 2004
[2] 王黎平. 浅谈电影音乐审美的.多元化[J]. 电影文学. 2010(22)
[3] 邢艺,主编.西方钢琴作品曲名全集[M]. 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
[4] 肖晶. 罗西尼声乐套曲《威尼斯赛船会》的艺术特色及演唱风格探析[D].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5] 杨儒怀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6] 郭赛男. 论罗西尼艺术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风格[D].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7] (美) 弗里德伯格,着.成功钢琴家攻略[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7
[8] 高为杰,陈丹布编着.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9] 卡尔·莱默尔(KarlLeimer),瓦尔特·吉泽金(WalterGieseking)着,姜丹译.现代钢琴演奏技巧[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10] (德)格奥尔格·克内普勒着,王昭仁译.19世纪音乐史[M].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11] 曾睿娟. 罗西尼歌剧唱段中女声花腔部分的特点及其运用[D]. 武汉音乐学院 2006
[12] 宋晶. 罗西尼喜歌剧中两位女主角罗西娜与辛德瑞拉的主要唱段及人物分析[D]. 首都师范大学 2007
[13] 李京宪. 罗西尼艺术歌曲《舞曲》艺术特征与演唱风格把握[D].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14] 高晓光,吴国翥编着.钢琴艺术百科辞典[M].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1
[15] 钱仁康,钱亦平着.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16] 张玲玲. 透过歌剧《塞密拉米德》看罗西尼次女高音的风格及特征[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09)
[17] 喻家燕. 钢琴学习中的踏板基本运用技法[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02)
[1] 邱鑫. 久石让音乐中的和声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2] 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1
[3] 王少维. 纵聚类音乐分析法研究[D]. 上海音乐学院 2013
[4] 冶鸿德. 二十世纪(五种)音乐分析法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3
[5] 石慧. 梅西安《被遗忘的奉献》音乐分析[D]. 中央音乐学院 2011
[6] 邱鑫. 久石让音乐中的和声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2
[7] 蒋长清. 电脑音乐与多声部音乐写作论[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8] 王艺. 约翰·菲尔德夜曲初探[D]. 山西大学 2010
[9] 陈昀. 福斯特歌曲在美国大众音乐发展中的地位[D]. 华南理工大学 2014
[10] 王菲. 军旅歌曲《热爱》艺术研究[D]. 南京艺术学院 2014
[11] 耿仁甫. 音乐分析法研究[D]. 贵州大学 2008
[12] 欧阳文思. 音乐鉴赏中动漫的现代理念探究[D]. 陕西师范大学 2014
[13] 许黎. 无词人声作品类别与特征探析[D]. 上海师范大学 2012
[14] 张盼盼. 约翰·斯塔米茨交响乐的音乐学研究[D]. 山东艺术学院 2014
[15] 刘岩晶. 申克音乐分析体系与传统音乐分析体系个案比较[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16] 金华芳. 《陕北四章》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及演奏心得[D]. 中央音乐学院 2011
[17] 司季发. 序列“准则”与赋格“结构”的融合[D].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18] 蒋长清. 电脑音乐与多声部音乐写作论[D]. 福建师范大学 2009
[19] 程露. 高平《舞狂》音乐分析与演奏研究[D]. 武汉音乐学院 2013
[20] 李凌之. 西班牙魅力-格拉纳多斯《戈雅之画》之音乐分析与踏板运用[D]. 南京师范大学 2011
[21] 彭志敏着.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 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7
美食VS钞票
当然这也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只能在和声变换的地方更换踏板,如吴祖强的《水草舞》的引子部分8个小节,但只换了1次和声,如果只换一次踏板的话,就会声音获得过多的泛音而变得浑浊,这是极其错误的。 2.节奏的需要 节奏影响着乐曲所要表达的情绪,而为传递乐曲的情绪所服务的踏板在使用时必须基于节奏的需要来考虑。往往是为加强节奏的效果而使用节奏性的直踏板法。 3.作品风格 作品的风格可以说最应当要注意的一点,在你选择踏板的使用的时候如果你不考虑作品的风格那将是致命的错误。因为每一首钢琴音乐作品均有其特定的风格,而同时期的作品也有其叫明显的共性风格特征。 在演奏巴赫的作品的时候对于巴赫的音乐作品,许多演奏家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巴赫的那些作品诞生的年代还没有右踏板的出现。在演奏中如果使用踏板,将影响作品的原始风貌。但不知是否有人考虑过在巴赫创作这些乐曲的年代同样没有现代钢琴的出现,那些作品是为羽管键琴和古钢琴所创作的。可见,我们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巴赫的作品就已经破坏了巴赫作品的原始风貌。 在巴赫作品中如何使用踏板的问题上菲鲁奇奥·布索尼的这段话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踏板在巴赫的钢琴作品中是需要的,在钢琴作品中使用踏板而有听不出来,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有关这一点,我们指的是用踏板来连接两个依次进行的单音或和弦,为强调一个悬留音,为延续一个单声部,等等;一种处理方式其中并不显出具体的踏板效果……在任何地方只要可能,尽量用手而不是用踏板来延续一些音。”由于巴洛克时期和19世纪的声音概念不同,19世纪喜欢主要为密集的洪亮度、音型的融合和延续长的低音持续音而使用踏板,但巴洛克时期是具有对位的声部清晰,并且每个声部有对比性奏法的观念的时期,因此在弹巴赫的作品时不能将作品的踏板处理为19世纪时期的那种方式,应当要: (1) 不要把踏板踩得太深,以免产生太强的泛音; (2) 不要把踏板踩得太长,根据线条而不是根据和声使用踏板,多换踏板,保持声部清晰 如在下面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第一集》《降b小调前奏曲》的这段乐曲中就是用右踏板帮助在重复音中做到连音连接。 巴赫的作品在结尾处的尾奏部分往往使用的是一种完满终止,即K→Ⅳ→Ⅴ→Ⅰ这种极具有宗教色彩的结尾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宏伟的“全奏的风琴”效果,如果不踩踏板就无法在现代钢琴上表现出这种效果。如下例是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第一集》《升C大调赋格》的结尾部分。 在演奏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的作品的时候,由于在他们的音乐中,织体的清晰度、句法和奏法决不能搞得含糊不清。如同在钢琴上弹奏巴赫一样,在莫扎特或海顿中使用踏板必须觉察不出来。在使用时要注意 (1)在设计踏板使用时,应该首先不用踏板学习音乐,所有的奏法单独用手指完成,以后可以为了音色而少量的增加一些踏板,或为使一个难于应付的连奏变得更为容易而短时间的使用; (2)在快板乐章中,尤其在快速音群时,不使用延音踏板,而使用颤音踏板; (3)在中速或慢速的乐曲中,为增加共鸣,加强乐曲的连贯与和声的丰满可使用延音踏板。 由于贝多芬是要求踏板的使用达到可以感觉的程度的第一位著名的作曲家,在演奏贝多芬的作品时,有贝多芬亲自标明使用踏板的地方,必须要按照标记去做。在下面一些地方可以使用踏板: (1) 为保持逐渐的均匀的渐强和渐弱,可以使用踏板; (2) 为有助于演奏legato,增强乐句的连贯,可以使用踏板; (3) 为使音响更丰富饱满; (4) 为获得色彩性效果; (5) 为加强力度对比; (6) 为连接个乐章而使用踏板。 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虽然贝多芬的作品中大量的出现了使用踏板的标记,但是他所做的标记是为他所知道的钢琴写作,而不是为了今天的乐器,特别是更少的传送力量,以及音域之间更大的区别的问题,会不时的影响踏板的使用,这时对贝多芬的踏板使用方法做适当的修改以适应现代乐器,但要注意的是有关气氛朦胧的原来概念应该保持下来。`另外一方面有迹象表明贝多芬使用踏板比他所标记的要多,但这不应作为可以毫无选择的使用踏板,或不去了解贝多芬最希望踏板为他的音乐做些什么的一种许可。 4 钢琴踏板的运用--我的毕业论文 到了浪漫派的肖邦,舒曼,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踏板的运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们极大的发掘了钢琴音色变化的可能性。作为音色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踏板的使用也更复杂更精细。尤其是李斯特,在他的许多钢琴作品中见到的暗指的踏板效果以及明确的踏板标记,这表明他具备了一种远远走在他时代前面的对踏板用法的理解。至少在他的晚年,他用了切分或连音踏板,一种当时认为先进的技术,在现今已被普遍使用和讲授。 李斯特的写作一般要求踏板的丰满、充足的使用,特别当需要它作为长持续音的一个支持时。在他为声乐和其他乐器的作品的钢琴改编曲中,踏板被大量的或几乎经常的使用。在所有长的旋律音上使用踏板,特别是那些在高音区的,即使它们没有被下面的和声材料所支持。 李斯特和贝多芬以及舒曼这样的作曲家一样,在踏板标记上经常指示一个特殊效果,而不是普通任凭演奏者自行处理可以做到的一个习惯用法。任何数目的这种特殊效果都可以被找到,它们有许多反应了明确的诗意的、形象化或甚至哲学的思想。 在印象主义的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作品中,虽然在他们作品的乐谱中几乎完全没有踏板指示,所存在的为数极少的几个也往往是粗略和模糊的,但是在他们的作品中不能想象倘若不使用踏板,印象主义的神奇和美丽将如何去表现。印象主义音乐的流畅、充满水分,润泽的声音,以及连贯的、斑斓的、变化的色彩只有在准确的使用踏板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因此,需要我们谨慎而敏感的使用踏板。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知道,对于踏板使用的说明,一千句话都比不上一次演奏。踏板是任何钢琴演奏中极具个性的部分,没有两个演奏者会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使用踏板,而同一个演奏家也不会在每次演奏中用同样的踏板法,然而每人在演奏当时都能同样具有说服力。这种灵活性可由多种因素来解释。诸如速度、力度、声音、奏法、声部的平衡、作品的风格和时代、音乐厅、乐器等这样一些多种多样的可变因素,甚至还有演奏者当时的情绪,也时常会影响踏板使用方法的选择。写下来的踏板使用方法指示,不管它们是如何仔细地被标记的,甚至是作曲家提供的,也往往需要演奏者的修改。因此“只有耳朵本身,才永远是艺术性演奏的最终指导,而不是一套印出来的指示。” 每个曲子有不同的要求,这就必须学会用自己的耳朵去听!因为由于踏板是一种性质的技巧,想完全学到运用的每一个细节,和老师们用得一样,是不可能的,唯一永远的老师只能是自己的耳朵,经过老师的指导和训练,要使自己的耳朵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踩在踏板上的脚或大或小的动作所引起的声音的任何反应。想象出将要弹奏的音响效果,并指示脚的动作,以实现希望的音响。
在写作音乐论文过程中,正确地标注以及合理地引用参考文献不仅关系到音乐论文的质量 ,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的学术态度。下文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关于音乐论文的参考文献
之前也是为为论文苦恼了半天,网上的范文和能搜到的资料,大都不全面,一般能有个正文就不错了,而且抄袭的东西肯定不行的,关键是没有数据和分析部分,我好不容易搞出来一
钢琴踏板的运用--我的毕业论文 “踏板被人称为钢琴的灵魂。”从鲁宾斯坦的这一名言我们不难看出钢琴踏板的运用在钢琴演奏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论是水平粗浅的初
1. 试论莫扎特《g 小调弦乐五重奏》第一乐章中对中提琴地位与作用的提升 2. 优雅的男高音——论大提琴在乐队中的作用 3. 大提琴演奏中国民族音乐的几点探索
当然这也不能片面的理解为只能在和声变换的地方更换踏板,如吴祖强的《水草舞》的引子部分8个小节,但只换了1次和声,如果只换一次踏板的话,就会声音获得过多的泛音而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