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123
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和语言学的重要构成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应用语言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EQS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应用
[摘要]EQS是结构方程模型(SEM)的应用软件之一,它能同时分析多变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非正态分布和缺失值,具有多重拟合指标。近年来,EQS在应用语言学领域应用较少。文章简要归纳了国内外应用语言学中运用EQS的情况,并介绍了EQS的基本操作原理及建模步骤,此外,运用EQS对中学生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及自我效能相关性这一实例进行了建模研究,以期为应用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EQS;应用语言学;学习策略
引言
结构方程模型(SEM,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是综合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和路径分析(PathAnalysis)来探索研究变数和因子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模型,其最大的特点是应用变量的协方差矩阵(Covariance Matrix)来同时分析多种变量间交错复杂的关系,即利用各潜在的观测因子来探讨因果关系的隐含结构,而传统的线性回归分析只能提供变量间的直接效应而不能显示可能存在的间接效应,以及回避了因共线性而导致出现单项指标与总体出现负相关等无法解释的数据分析结果。结构方程模型最初起源于心理学,后被广泛应用到其他研究领域,例如社会学、经济学、市场分析、应用语言学等。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SEM软件有AMOS、LISREL、EzPATH、EQS等。
一、EQS综述
EQS(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oftware)是1986年由Peter M。Bentler开发的一种统计软件。其基本思路为:基于专业理论知识,构建一个关于一组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假设理论模型。自变量数值通过测量所得,并形成一个自变量协方差矩阵,即样本矩阵。EQS对样本矩阵与假设理论矩阵进行拟合度的检测,若能较好地满足拟合度标准,则说明此假设模型成立;否则,就需要对该假设理论模型反复调整修正以提高拟合度,直至获得较理想的模型为止;若拟合度仍然未达到理想状态,则该否定此假设理论模型。
国外将EQS应用于语言学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学习者个体因素研究以及语言测试研究等,前者如Sasaki和Noels分别探讨了二语水平、外语学能及智力间的关系和学习者目标与教师交际能力问的相关性:后者主要有Purpura测试了西班牙语测试因素结构,Stevens探寻了认知及元认知策略与二语测试的关系。此外,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有Lee研究了英语写作的有利及不利因素;Gorsuch还将EQS应用在外语教育政策的研究中。
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且主要侧重于语言测试。刘宝权、郭晓群较为系统地介绍了EQS在语言评估中的应用。邹申、孙海洋等利用EQS分别对TEM8人文知识部分和职前中学英语教师口语考试进行构念效度验证。彭康洲、李清华应用项目反应理论借助EQS分析2007年TEM4听力理解项目的质量。侯艳萍借助EQS探讨了可能对TEM4阅读理解任务难度产生影响的阅读任务特征变量,其中包括变量的种类、数量、它们的内部因子构念和测量属性以及各个因子贡献率大小。
纵观国内应用语言学研究,研究者多使用LISREL和AMOS,EQS还未全面吸引国内应用语言学研究者的视线。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相对于前两种传统软件而言,EQS灵活性更高,允许自变量有测量误差,变量间可存在协方差;对原始数据可进行直接加工;此外还可分析非多元正态分布,它能更准确地处理更大容量模型,这将为研究者带来更大的便捷。
二、EQS基本概念
包含有两类变量,两种模型和两种路径。两类变量指潜在变量(Latent Variable)和观测变量(Observed Variable)前者为不可直接测量的非观测变量(Unobserved Variable),又称因子,它通常通过多个外显或可观测指标间接推算;后者是通过测量、观测可直接获得的原始数据,又称指标。在EQS路径图中圆形表示潜在变量或因子,长方形表示观测变量或指标。
两种模型即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测量模型(Measurement Model)指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间的关系模型,即指标和因子间的关系模型。结构模型(Structural Model)指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并不是所有的实际应用中都同时存在两种模型,例如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可能只出现包含观测变量和潜在变量的测量模型。
两种路径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和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之间的路径,以及因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路径。在EQS描绘的路径图中,单向箭头表示一个变量直接影响另一个变量,如潜在变量指向指标的单向箭头表示因子负荷,直接指向指标的单向箭头表示潜在变量的误差;双向弧形箭头表示两个变量可能相关;潜在自变量不应有箭头指向,所有指向潜在因变量的箭头来自潜在自变量或其他潜在因变量。
三、EQS的建模步骤
根据Bollen和Long的研究,结构方程建模具有五个步骤:(1)模型构建(Model Specification)、(2)模型识别(ModelIdentification)、(3)模型估算(Model Estimation)、(4)模型拟合(Testing Model Fit)、(5)模型重构(Model Re-Specification)。
1.模型构建
在该步骤,研究者要在已有的理论和专业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模型,通过EQS模型图和方程来表达该模型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根据各变量对模型的路径参数进行模型估算,查看并评估各因子、潜在变量间的各种关系,并通过数据检验模型整体的拟合度。 2.模型识别
Kunnan认为在模型识别阶段会时会出现三种情况:(1)模型不可识别(Under-identified),即不能从协方差矩阵中估算出一个或多个参数的情况;(2)模型正好识别(Just-identified),可估算出所有参数的情况;(3)模型超识别(Over-identified),可有不止一种方法估算出所有参数的情况。因参数估算计值不稳定,模型识别不足的情况不能信赖。只有增加制约参数,才可达到正好识别或超识别这两种可以接受的模型。
3.模型估计
根据自变量的方差协方差模型估算所有参数的估计值,使模型再生矩阵与样本协方差矩阵间的差异渐进最吻合状态。目前最常用的估算方法是最大似然法,要求数据等距且多变量正态分布。EQS系统有个强韧选项(Robust Option)生成Satorra-Benfle卡方值,可获得一个比其他统计量更接近的分布。即使分布假设不能满足,出现非多元正态分布,强韧标准误在大样本中也可接受。EQS为所有变量、因子及变量因子间的误差设定了标准,从而固定了参数,获得新的估算值。
4.模型拟合
模型拟合是检测假设模型矩阵与样本矩阵在多大程度上的拟合,即检测模型的拟合度。因其中一个重要统计指标卡方值较敏感,容易受到样本大小的影响,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还得考虑样本数据大小对模型拟合度所产生的影响。根据以往的研究经验,理想模型拟合度的参照标准如表1。
5.模型重构
若模型拟合度与各标准量范围差异较大或个别指标不理想,则该模型构建有误,需重构。重构时需检验两组估计值:第一组为具有显著意义的参数估计值,将没有显著意义的参数估计值设为0,但需在足够的专业理论基础上才可进行。第二组为残余值矩阵,若个别变量残余值较大,如大于或等于,则该变量未设定好;若较多变量残余值都较大,则该模型整体构建有误。在此过程中EQS系统的LM-检验和W-检验功能可对模型重构提供进一步的帮助信息。但每个参数及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非常密切,任何一处的改动都可能对总体模型产生较大的影响。因而每个参数的调整都需重新估算,得出新的模型拟合指数,直至获得最终的理想模型为止。
四、EQS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应用实例
笔者曾运用EQS研究了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和自我效能的相关性,下文将予以展示。本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某中学109名高二被试者进行测试。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Oxford设计的《英语学习策略量表》,它由记忆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社会策略等6个要素50个项目组成;第二部分是Horwitz设计的《语言学习观念调查表》,包含外语学能、语言学习难度、语言学习性质、学习与交际策略、动机观念等5个要素34个项目;第三部分是德国心理学家Schwarzer和Jerusalem设计的《自我效能量表》,包含1个要素10个项目。
收集了调查数据后,我们运用EQS对数据进行分析。首先打开EQS界面,新建一个原始数据库文件,设定应变量名称及数目,输入原始数据。三个量表所测量的12个要素为自变量,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和学习效能不可直接测量,需通过各量表12个要素间接测量,则为潜在变量。其次,对EQS作包括描述性分析、回归分析、相关分析、因子分析、误差分析在内的描述性统计,以观察样本整体情况。然后对EQS作验证性统计,即因子模型统计分析。根据已有的专业知识,构建初始模型如图1。
EQS运行后所得各拟合指数结果见表2。
按理想模型拟合度的参照标准,该模型并未达到可接受的理想模型程度。根据二语习得中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及自我效能的有关理论和最大标准化残差(Largest Standardized Residuals)所提供的修正指数(参见表3),通过设定自由参数和在模型的多组误差间增添多条双向箭头的路径以建立相应误差变量间的协方差矩阵,反复修正之后得到较理想的模型(如图2)。修正模型拟合效果指标如表4,该模型拟合度较高,可接受。
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和自我效能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但各自的路径强度却有所区别。相对于自我效能而言,学习观念对学习策略的影响更大(>)。学习策略、观念及效能的各个因素相互之间也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所以在平时的英语教学和学习中,既要在整体上注意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加强对学习观念的引导,注重对自我效能的提高,又要对具体的学习策略如补偿策略、记忆策略、认知策略以及语言难度和学习动机等方面有充分的认知,才能更有效地引导学习者的英语学习。
五、结语
本文介绍了EQS统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原理及步骤,并通过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观念及自我效能间相关性的模型构建、拟合、重构、修正等过程,最终创建出满足各项指标的修正模型。结果发现学习策略、学习观念和自我效能之间高度相关,但相关强度有差异。学习者较多使用补偿、认知、记忆策略,较少使用社会策略。观念的学能和动机对学习策略的影响较大。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中,EQS更易操作,灵活性更高,能更准确地处理大容量多维度变量模型,尤其在处理非正态分布和有缺失值数据中效果良好,且允许变量测量误差和协方差的存在。EQS评估模型拟合指标的多重性可以为应用语言学中多因素间多维量化提供更准确、科学、直观的信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发展综述
【摘要】1960年开始,应用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和语言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应用语言学除了涉及语言教学外,还涉及结合语言和心理学、自然和社会等学科。而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的方式较为生疏,与量化研究相比要落后。因此,本文通过简要介绍应用语言学,对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方式及重点方向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发展
在应用语言学中,量化与质化问的差别在于它们主、客观的不同,以及文字和数字的不同等。这种差异间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知识本质和本质问理解与信念的不同研究范式。这两种范式占据着后实证主义、解释主义地位。随着应用语言学的深入研究,质化研究方式主要有:语篇分析和个人叙述、人种志和专题陈述,以及互动分析等。例如:日记和传记研究、访谈和课堂互动分析等。新世纪的到来使应用语言学研究偏向量与质方式的融合和巩固。
一、应用语言学
19世纪初,语言理论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方面的研究开始分化。19世纪叶末,.博杜恩·德·库尔德内提出了应用语言学这个概念,但没有得到广泛的注意。20世纪以后,语言科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应用范围空前扩大,语言应用方面的研究和理论方面的研究明确地区分开来,应用语言学这个名词开始广泛运用,并促成了应用语言学和理论语言学的分化。
从广义的角度来分析,应用语言学主要是将语言学的知识在其它学科领域问题解决中得以应用。换句话来说,就是跨学科实现问题的解决。
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应用语言学主要是专门的语言教学,尤其是外语和第二语言的教学。其应用的知识有:语言理论与描述、相关语言学科,以及相关语言教学学科。主要涉及语言的模式,描绘语音和语法、语义和语用,及词汇等,在语言学边缘的学科,以及一些不是语言学,但与语言学教育学紧密联系的学科。
二、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遇到的问题
时代的发展必然对应用语言学的研究有着不断扩大与变换的影响。由于应用语言学具有跨科学性和实验性,以及开放性,因此,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所遇到的问题更具挑战性。
其一,在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中,由于相关学科知识的缺乏,使语言学质化研究受到严重的阻碍。例如:很多从事英汉语言教学的工作者和教师,常常因为自己对英、汉知识的缺乏,而放弃该领域的发展,因而影响到语言学科的发展。标准语的建立和规范化,文字的创制和改革。建立通用于各方言区的标准语是很重要的。应用语言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选好这种标准语的基础方言和标准音。为无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时,基础方言和标准音更是重要的依据。文字改革包括文字系统(字母表、正词法和标点符号)的部分改进和彻底更换。标准语的建立只是语言规范化的开始。为了确定语音、语法、词汇规范,需要编出相应的正音词典、规范语法和各种类型的词典。
其二,应用语言学作为新的学科,它在理论基础上还不够完善,使质化研究的任务更为艰巨。尽管我国许多学者对应用语言学质化的研究有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但是应用语言学是否加大理论范式的建构,任然需要以多学科做后盾的理论研究。词汇是语言中变化最快的部分,新词新义不断涌现。及时、准确地把这些新词新义固定在词典中,指导人们如何运用,这是辞书对语言规范化最有效的影响。
三、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方式及重点方向
1、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方式
在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方式中,主要有:语篇分析和个人叙述、人种志和专题陈述,以及互动分析等。其中,语篇分析和个种志是目前语言教学研究中使用最多的。
其一,语篇分析。语篇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真实口语语篇进行考察的一种研究,始于社会学,例如:在第二语言习得和口语测试,及技巧等教学方面研究中都有展现。语篇分析者是种处于兴趣的社交行为,而语言学者是以研究语言本身为重点的行为。语篇分析者认为语言是与语用结合的系统,它将语法和词汇等都作为可操纵的资源。总的来说,其语篇分析的对象主要是在交际中有秩序、有组织的交谈,确保社交行为的顺利进行。也可以视为站在交际者的角度,将社交行为进行发现和描述。突出内在机制。一般来说,语篇分析主要是利用语篇样本中的示例,描述和追踪交际的优势、分析和理解,已达成共识。其质化思想:交际中的秩序与以往的主导观点和研究的方向与目的完全相反;交际的过程真实语料誉写和分析不可缺少;分析的方式必须有实证资料的理论。
在以往应用语言质化语篇分析发展的最初阶段,只能通过录音的方式记录下口语语言资料,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语言资料开始有图片和视频,以及非语言式的交际资料。根据语篇分析研究表明,语言学界开始对非语言线索的详细记录产生了争执。尤其是技术的发展与语篇分析的结合,技术的不断影响着语篇分析研究。
其二,人种志。人种志主要是对某文化群体的行为和语言,以及互动等进行的深度研究,属于人类学,并与自然学紧密联系,例如:深入发现人们的实际所做与应该做之间存在的矛盾等。在研究前详细描绘了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在研究的同时,研究者必须与群体保持一定的认知距离,为了更准确的获取客观性。同时研究者必须反思自身所存在不同假想,以保持客观研究的态度。在自然背景下对群体的形体和表述进行研究,并深入群体,利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研究的资料进行采集、实验。其研究资料来源于非结构式的访谈。涉及的研究规模较小,数据分析通常涉及研究人员研究对象本身各自的行为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2、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的重点方向
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的重点方向在于对教学方式与教师认知的研究。前者教师对交际教学观念和方法层见叠出,但结果是不一样的。除此之外,在听、说、读、写等教学方面研究中质化的应用也很普遍。在写作上,进行访谈和记录、日志和观察等采集的方式。听力上,以听力策略和技巧为主,融合了量与质。例如:Markee通过小组方式巧妙进行了非任务交谈,并且顺利进行任务与非任务交谈之间的变换。后者,由于教师是思考和积极的决策者,教学主要建立在实际导向和背景等不同思想和知识上的研究。
其认知研究内容一般为:教师认知和教育、认知和课堂教学,以及认知和语言学习等。虽然研究方式,出现了问卷为主的量化研究,但是绝大多教师认知都是利用质化研究。在教师认知研究中,量化和质化间主要出现争议的问题,量化研究多依靠问卷的方式来认知,并没通过实际考察因此受到批评。而质化研究利用回忆解说和启发式回顾、书面形式,以及课堂观察和访谈等进行资料的收集。同时,为抓住到隐形的认知过程,还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总而言之,在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中,我国在提倡科学超越经验研究的同时,还要重视实证主义存在的缺陷,将质化研究进行规范,避免出现对学术范式的影响。虽然应用语言学质化研究在我国地位并不牢固,但是,在国外的研究中,已经占有牢固的地位。因此,就针对我国外语的语言质化研究来说,在掌握实践和质化方式的前提下,对混合方式的思考和时间应用,将对我国应用语言质化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小葡萄蛋蛋123
毕业论文问卷调查制作方法:
1、设计问卷。首先你要知道自己研究的主体,比如你研究的主体是某小学的英语课堂学习情况,那么你最低需要设计两份问卷,问卷一针对老师,问卷二针对学生。同时你也可以采用对比分析法或者访谈法,在收集其他方面的数据跟资料。
2、问卷设计一般本科10-15道题,一份问卷,硕士一般15-25道题一份问卷,题不要多,不要重复提问,可以细分。
题目设计多为单选题,多选题尽力少一点,不然论文分析不好写,此外,还需要注意分数档位的设计,像是1-10分,这样其实你统计完了就是十个表格,而且相差不大,最好可以是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
3、问卷设计完成后发放收集数据。第一种就是打印出来,去你需要调研的地方发放,一般本科生在这个方面难度比较大,除非是平时就有这方面经验的同学,因为这个需要时间,而且很多人不愿意给陌生人填写问卷,因此收集起来比较困难。
第二种采用网上问卷统计方式,比如:问卷星,调查派等,在网上发放,然后回收,上面会显示调查结果。回头你把彩色表格改成三线格,可以直接用于论文中。也可以找其他好用的问卷软件。
4、当你的问卷回收率高于75%,那么你这个问卷就可以作为毕业论文的问卷分析使用了,如果低于75%则不能,一般学校要求回收率不低于90%。也就是十个人中,最低有九个给你填写了问卷。
5、应用于论文中,在统计数据与分析环节、问题凸显现状环节、常规类分析环节(比如根据这个问卷调查的结果你发现了哪些影响因素很重要等)、结果分析类环节(比如根据这个问卷调查的结果,你能给出什么建议)。
热腾腾的鱼粥
“注意假说”最早由 Schmidt 和 Frota 于 1986 年提出( Swain,1995: 129) 。 注意假说 (Schmidt, 1990, 1993, 1994, 1995) 认为,没有注意就没有语言习得,只有被注意到的语言形式才能被学习者所学会。换句话说,注意是输入转化为摄入/吸收的充要条件。因此,Schmidt的注意假说被视为强调成人二语学习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焦点注意的重要性的理论假说。Schmidt (2001) 指出,提出“注意”的概念是必要的,因为可以用它来理解二语习得的几乎每一个方面,包括中介语的发展过程,中介语在具体时点上的变异,二语流利度的发展,诸如二语学习动机、态度和学习策略等个体差异的作用,以及互动、意义协商和服务于语言学习的所有教学形式的途径。他认为,注意是一种受限的选择性认知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受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控制。 心理学界注意研究的先驱者威廉·詹姆斯提出,注意是以清晰而生动的形式对可能同时出现的物体中的一件或一系列思想中的一种进行心理占据。意识的聚焦化和专注是它的根本所在。他强调这样一个事实:我们都有一些关于这个令人困惑的现象的直观的概念,但没人可以定义它。这是因为注意包括很多方面,它不是一个可以很容易追踪的单一的过程(James, 1890: 403),不同的研究者使用了注意的不同侧面或不同概念(Mishra, 2015)。有些研究中,注意和意识是可以互换的,在语言中只是一个度的差异,不是二分有无的现象(刘先清, 2014)。注意的作用在二语发展的认知科学中被强调最多,尤其是那些使用心理语言学方法的研究(如Bialystok, 1994; Carr & Curran, 1994; N. Ellis, 1996; R. Ellis, 1997; Gass, 1988, 1997; Pienemann & Johnston, 1987; Robinson, 1995; Skehan, 1998; Swain, 1995; VanPatten, 1990, 1994, 1996),这些研究中,对于输入的注意被看作是存储的必须,以及假设形成和验证的必要前兆。大多数关于二语发展中的注意的讨论聚焦于词素和句法,少数聚焦词汇学习(Ellis, N. 1994;赵予, 2011),和语用发展(Schmidt, 1993)。有些研究者认为,注意是语言学习的充分条件( Carr & Curran, 1994; Gass, 1988; Van Lier, 1991; 1994; VanPatten 1994; Schmidt, 1995),另一些研究者承认注意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并非所有的学习过程中都有注意,在一些类型的结构学习中需要焦点注意,尤其是复杂或含混不清的结构。 二语习得研究中常见的注意的特点主要有:注意是有限的;注意是选择性的;注意是自主控制的;注意对行为控制至关重要。Posner (1995)通过先进的研究技术(如神经影像等)发现了注意系统所包含的三个网络及控制这些网络的相应的大脑部位。这三个网络分别是警觉 (alertness), 定位(orientation)和察觉(detection)。警觉指为处理信息做好了一般性的准备;定位指将注意指向某些类型的信息,并排出其他类型的信息;觉察指选择活着在认知上注意到某一特定信息,它可以是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这三个网络互相独立而又有关联,警觉能调整定位,定位能增加觉察的可能性,但并不一定保证它的发生。根据这一分析,注意可能有以下几种状态:警觉、定位、无意识的察觉、有意识的察觉。Robinson (2003)的研究则更加针对二语习得,他强调了外围注意(peripheral attention)和焦点注意(focal attention)。感官信息首先通过外围注意被觉察到,并临时储存在感觉记录器(sensory register)中,接着,焦点注意选择一部分信息作进一步加工,其加工过程包括维持性复述(maintenance rehearsal)(即在短时记忆中通过“语音环路”(phonological loop)循环重复某些信息 )和精细性复述(elaborative rehearsal)(即花费更多心理努力比较新旧输入,寻找信息中隐含的规律或者验证某个假设)。我们可以认为,Robinson所描述的焦点注意相当于 Posner和Petersen所提出的“有意识的觉察”再加上“复述”。Leow(1997)的分类:简单注意和元意识(或元觉察)的注意,帮助区分两类意识:意识水平较高的学习者学得更多。 注意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已经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然而关于语言学习是否有意识的参与,对SLA进行的初步研究揭示了与认知心理学相似的矛盾结果。 有些研究者(如,Carr & Curran 1994; Curran & Keele 1993; Hardcastle 1993; Tomlin & Villa 1994; Velmans 1991; Willaims 2005;Leung & Williams 2011)认为,意识与学习是相互分离的,即无意识的学习是存在的。例如,Tomlin and Villa 在他们的输入加工模型中提出了注意的细粒度分析(即,注意的三大功能:警觉、定位和察觉)。 而另一些研究者 (如,Schmidt, 1990, 1993, 1994, 1995; Robinson, 1995; Rosa, 1999; Rosa & O’Neil, 1999; Leow, 2000; Hama & Leow, 2010)则认为,意识是二语学习中任何二语数据能够被吸收和得到进一步加工的必要和充分的条件。例如,Schmidt(1990) 提出注意假说,该假说认为二语学习认知加工中的意识的作用至关重要,即,学习者必须首先表现出有意识的理解、领悟和对某些特定语言形式的意识,然后后续对注意到的语言形式进行认知加工,吸收、摄入才有可能发生。 根据Schmidt的说法,焦点注意与意识是同构的,从结构上讲,同构的对象是完全等价的。因此,没有意识就相当于没有焦点注意,没有有效的心理努力和认知加工,则无法进行学习。实际上,Schmidt强烈反对“没有学习者意识参与的输入能够转化成摄入”的观点。同样,Robinson将意识描述为“解释任务所需要的编码和检索过程的性质的解释功能”(),并赞同Schmidt的“没有意识,学习就不会发生”的观点。 作为支持者,Leow(1997)指出,反对者的数据收集方法存在一定的内部效度问题。如为意识和学习分离说提供证据的实证研究(如,Carr & Curran 1994; Marcel 1983; Nissen & Bullemer 1987)大多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关于意识的数据,该方法存在方法论效度方面的问题,如潜在的内部效度问题,尤其是问卷测量法不能解释实验过程中学习者真实的注意或意识情况。Schmidt (1995)也指出了反对者研究方法方面的问题,如没有明确的界定“语言学习中完全无意识”,这些研究中的无意识组的受试严格意义上说,并非完全无意识。(Leow 2000: 559) 相关实证研究表明,意识(及其相应水平)的存在对二语学习中语言形式的摄取和学习效果有促进作用,对Schmidt的注意假说也提供了支持(., Alanen, 1995; Leow, 1997; Robinson, 1997a, 1997b; Rosa, 1999; Leow 2000; Hama and Leow 2010; Rosa and O’Neil 1999) 。 Leow (2000) 采用混合设计,用在线测量法(有声思维法)测量无意识的编码阶段,用离线方法(问卷调查)测量意识的检索阶段,考察了二语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对二语形式的吸收和产出,研究发现无意识学习并不存在。目标形式是第三人称一致性,西班牙语不规则动词。研究对象为32位英语本族语成年人,大学水平,二语为西班牙语。实验任务有:解决问题任务(纵横字谜),四项选择多选测试任务;写作输出测试任务(填空),与前测测试任务相同。有声思维法完成字谜任务和后测任务,有声思维文字稿编码依据为Leow(1997,2000)的意识分级标准。无意识水平通过离线问卷和访谈进行再次确认/交叉核对。研究发现有意识学习组后测成绩更高。 Williams(2004,2005)的研究为无意识学习可能发生提供了证据。目标语言形式为四个新的限定词。培训前,受试者被告知这四个限定词的英语对应词,即有的表示近,有的表示远。但没有告知这些限定词的生命性规则。培训阶段,受试者被呈现单独的句子,包含这些限定词与英语名词的组合,每个句子,受试者先听,然后说出这些限定词表示近或远,然后大声重复句子,最后根据这个句子想象一幅情景画面。培训后,测量受试者对生命性规则的学习效果。两项选择题。做完题之后,受试者回答为什么这样选择,即选择标准是什么。根据他们的回答,将受试者分为有意识组和无意识组。即,如果受试者没有提到“有生命的或者会动的等原因”,就归类为无意识组。结论:无意识组的选择正确率高于偶然性。两个研究结论不一致,主要原因为:测量方法和测量阶段不同。 Robinson(1995b)探讨了 Krahsen和Reber的证据, 即相比有意识规则搜索和显性讲授而言,无意识学习在隐含和附带条件下对认知能力个体差异的测量不敏感,。参加者为104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使用现代语言能力测试的两个子测试来评估个体差异。经过对较简单和较难的两组第二语言规则的培训, 通过语法判断测试对学习结果进行了评估。根据对问卷的答复, 对规则意识进行评估。描述了在每个条件下训练的参与者的资质、规则学习和规则意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隐含、指示和规则搜索条件下, 能力与学习和意识有关, 但不是偶然条件。该研究探究了 “由教学干预形成的对语言形式的注意程度的差异是否影响简单和困难的第二语言规则的学习?” 等问题,研究包含了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学习条件的四个水平,隐性学习,附带学习,显性寻找规则学习,显性讲解学习,受试间因素;第二,目标语言规则,简单和复杂两个水平, 受试内因素;第三,测量语言学习学能的两个方法,成对关联学习(记忆测量)和语法敏感性(归纳学习)。第四,三个测量意识的方法: 参与者是否注意到了任何规则,他们是否在寻找规则,是否可以将规则表述出来。 因变量是训练后对转移语法判断测试的分数。该研究的结果支持这样一种解释,即在每种情况下的学习基本上类似,是训练过程中特定任务要求引起的各种有意识加工的结果。这项研究中对学能、意识和学习条件相互作用的总结是, 在隐含的、偶然的、规则搜索和指示条件下的任务向学习者对学习者资源的要求各不相同, 如记忆和语法敏感性。无论在哪种条件下,任务的要求若匹配的学习者个体的记忆和语法敏感性资源, 学习者的学能才会引发意识, 而这往往与更优的学习水平相联系。任务要求引起意识,意识引起学习。 关于意识在二语学习中作用的研究结果不一致,Leow(2013)认为可能存在以下方面的原因:1)习得测试不同(a four-option multiple-choice recognition assessment task versus a two-option MC assessment task);2)意识水平不同(at the level of noticing versus at the level of understanding);3)意识测量阶段不同(the encoding and retrieval stages versus only the retrieval statge)。在关于二语发展中的意识的作用研究中,研究设计的以下方面值得仔细考虑:(1)要测量哪个阶段的意识(在线编码阶段还是离线检索阶段);(2)目标项目是什么?(3)意识如何测量(测量工具是什么?(Leow 2013) 在我们的经验收集的口头报告编码的意识水平,并分为以下几类:1)在注意水平上的意识,或[+ N](Schmidt,1990年,1993年,1994年,1994年,1995年 )在没有提及任何规则的情况下作为对目标结构的口头参考而被实施。 2)在理解水平上的意识,或[+U](Schmidt,1990,1993,1994a,1994b,1995),作为明确规定目标结构的规则。 3)没有明确的意识报告或没有口头报告[NVR]。 这一类别的个人只限于在实验任务中大声朗读句子,而没有给出任何口头信号,说明目标结构中的动词或管理它的规则已被认知登记(参见Rosa, E. & O’Neil, M. D. 1999)。而在注意层面和理解层面的意识都显着增加了学习者对于目标结构的认知能力,理解水平上的认知与注意水平上的意识相比对摄取量也有差异性影响。总的来说,这些发现似乎为意识在外语行为和学习中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支持。然而,“意识是否对后续处理过程至关重要的问题仍未解决”(Leow,1997,p。494),对此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尤其值得关注,特别是在研究人员采用数据收集程序收集直接证据的情况下,正如事实。(Leow 2000 SSLA) 根据对有声思维报告文本的分析,Leow(1997)确定了三个层次的意识:1)[+认知变化,-元意识, -形态规则形成],参与者没有报告他们的主观经验,也没有口述目标语言形式(西班牙语不规则第三人称单复数过去式动词次干的变化)的规则; 2)[+认知变化,+元意识,-形态规则形成],参与者报告他们的主观经验,但没有说出任何目标语言形式的规则;3)[+认知变化,+元意识,+形态规则形成],参与者既报告他们的主观经验,说出目标语言形式的规则。他的研究结果包括以下结论:(a)元意识似乎与假设检验和形态规则形成(概念驱动处理)使用的增加相关,而缺乏元意识似乎与缺乏这种处理相关;和(b)意识水平较高的学习者的表现明显优于那些在识别测试和目标形式的书面测试中意识水平较低的学习者。(Leow 2000 SSLA) 本研究中采用Rosa & O'Neil (1999)d 三分法的注意模式:1)仅注意;2)注意且改错;3)注意,改错并阐述改错的依据。具体操作:在仅注意的水平上,要求受试者注意并标注他们发现的错误。在注意+纠正的水平上,要求学习者标注并纠正错误。在注意+纠正+阐述的水平上,要求学习者标注、纠正错误并解释修正错误的原因。 这些研究中用于衡量学习者参与实验条件时是否表现出了意识而使用的数据收集步骤,可分为三类:(a)离线启发式测量,如暴露后问卷(Robinson,1997a,1997b);(b)在线启发式测量如有声思维法(Leow,1997; Rosa,1999; Rosa&O'Neill,1999),和(c)混合测量方法:在线(有声思维法)和离线(语法判断测试和陈述规则测试) 收集方法(Alanen, 1995)。本研究的意识概念主要基于Tomlin和Villa(1994)的限制性定义,以及Carr和Curran(1994)以及Allport(1988)关于意识存在的标准:(a)由于经历某些认知内容或外部刺激而表现出的一些行为或认知变化(b)意识到这种经历的报告(元意识meta-awareness)或(c)对于基本规则的元语言描述的若干形式。(Leow 2000 SSLA) 现有的研究多从教学干预方面对注意的作用进行考察,如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输入材料中的某些目标语言形式进行强化以吸引学习者更多的注意,写作教学中教师提供不同方式的反馈来吸引学习者的更多注意,鲜有教师或研究者未进行干预的调查,即教师对输入材料不进行任何处理,对学生的写作不进行任何反馈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考察学习者自我反馈、自发注意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和作用。
一般都是放在文章末尾的附录的,没有强制规定。 在毕业论文调查问卷当中学校可以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说毕业论文规定的要求是否是人性化的,在进行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相
问题一:调查问卷要放在毕业论文的什么位置 具体的看你是什么问卷调查,按照一大部分的情况是放在最后,问卷的话你可以到我要调查网上设计问卷,到时候打印也比较方便
调查报告格式: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一)标题。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
调查问卷开头导语一般要表达出请求被调查人的支持与合作、感谢合作,是问卷调查成功的必要保证。所以说明词的语气一定要谦虚,态度要诚恳,口吻要亲切,文字要明确简炼,具
具体的看你是什么问卷调查,按照一大部分的情况是放在最后,问卷的话你可以到我要调查网上设计问卷,到时候打印也比较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