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50

kiki朱朱小猴子
首页 > 学术论文 > 直译与意译论文参考文献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海豹糯米糍

已采纳

1、含义不同

(1)直译在合乎译文语言的全民规范的情况下,译文刻真求真,通过保留原作形貌(表达方式)来保持作的内容与风格。

(2)意译使用译文语言中动用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表达形式,以代替原作中因两种语言不同而无法保留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力求做到虽失原作形貌,但从不同范围的上下文看,仍不失原作的内容而且与原作的风格相适应。

(3)归化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

(4)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5)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源语文化为归宿。

(6)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2、应用不同。

(1)直译在翻译中应用非常广泛,尤其用于习语、俚语和谚语的翻译。

(2)在广告翻译实践中译者应根据具体的广告语言特点、广告的目的、源语和目的语语言特点、民族文化等恰当运用两种策略,已达到具体的、动态的统一。

(1)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2)按韦努蒂(Venuti)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3)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57 评论

lilyspirit00

直译与意译的区别

一、直译意译的定义

1、在合乎译文语言的全民规范的情况下,译文刻真求真,通过保留原作形貌(表达方式)来保持作的内容与风格,这种翻译方法叫直译。

2、译人员受到译语社会文化差异局限时,使用译文语言中动用与原文相同或相似的表达形式,以代替原作中因两种语言不同而无法保留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

用"动态对等"的方法,力求做到虽失原作形貌,但从不同范围的上下文看,仍不失原作的内容而且与原作的风格相适应,这种翻译方法叫意译。

二、应用。

1、直译指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相对应的翻译,在翻译中应用非常广泛,尤其用于习语、俚语和谚语的翻译。

三、优点不同。

1、直译的优点在于: 直译可以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征,即保留其“洋味”。 直译尽可能忠实原文,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原文。 直译在保留源语言文化特征的同时促进了两种语言的交流和丰富发展。

2、意译的优点

意译用于翻译英汉两种语言中大量成语典故和谚语,避免译文太过复杂难懂。 外国人喜欢用大量的诙谐妙语,只能用意译法才能表现出来准确全部的意思。意译用于翻译某些特殊词汇,避免错误,同时使得译文更加通顺流畅。

归化与异化的区别

一、定义。

1、归化指某个人在出生国籍以外自愿、主动取得其他国家国籍的行为。一般是居住在国外的人,依据所居国的法律规定取得新国籍。

归化翻译主要是遵循目的语文化当前的主流价值观,翻译时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将读者立于核心地位,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信息接受能力与接受习惯。

2、异化保持原有的“异国情调”,也就是说要保留的不仅是纯语言的形式特色,还有异域的文化因素,即保留源语中与目的语相异的要素。

它通过彰显各民族在语言和文化上的独特性试图消除不同语言在文化地位上的不平等,使翻译真正成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二、功效

1、归化翻译有意识地采用流畅而自然的目的语语言风采使译作顺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消除源语中的文化色彩,使译文读起来顺畅,无阻拒感。

2、 由于不同种类的文化在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及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同一种事物在不同的文化氛围中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三、缺陷。

1、归化的缺陷

归化翻译虽然能让译者清楚地传达原作者的意思,可是归化翻译的同时,也抹杀了原文的民族特点。

2、异化的缺陷

当对这类的文化差异进行异化翻译时,会添加大量的注释,增加读者阅读的阅读量,也可能会引起误解。另一方面,异化翻译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译文句式的生硬,有时甚至晦涩难懂,从而降低了译文的可读性。

扩展资料:

从历史上来看,异化和归化可以视为直译和意译的概念延伸,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直译和意译。直译和意译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语言层面处理形式和意义,而异化和归化则突破了语言因素的局限,将视野扩展到语言、文化和美学等因素。

按韦努蒂的说法,归化法是“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法则是“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

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有些学者认为归化和异化,无论采取哪一种都必须坚持到底,不能将二者混淆使用。然而我们在实际的翻译中,是无法做到这么纯粹的。

翻译要求我们忠实地再现原文作者的思想和风格,而这些都是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的,因此采用异化法是必然;同时译文又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及原文的流畅,因此采用归化法也是必然。

选取一个策略而完全排除另一种策略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它们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因此顾此失彼不能达到最终翻译的目的。

我们在翻译中,始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通过选择使译文在接近读者和接近作者之间找一个“融会点”。

这个“融会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居中点”,它有时距离作者近些,有时距离读者近些,但无论接近哪一方,都要遵循一条原则:接近作者时,不能距离读者太远;接近读者时,不能距离作者太远。

即异化时不妨碍译文的通顺易懂,归化时不失去原文的味道,同时,我们应坚持对语言形式采取归化的策略,而对其文化因素进行异化处理。

这样,译文作品可兼两策略之长而避其短,使两者有共同发展的空间。由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归化与异化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归化异化

参考资料:百度白科-直译

参考文献:百度白科-意译

197 评论

依依0317

Photographs: Walden Pond - Past & Present Walden, The Place - By Ronald Wesley Hoag Thoreau's own 1846 survey map of Walden Pond A ghostly Encounter - poem by Amy Belding Brown The Walden Woods of Thoreau's Youth - an early map From Google Earth - what Walden looks like from space Thoreau quotes, mostly from Walden, with links to their sources Search for words or phrases in Walden in the Princeton Text Archive For the more obscure words - Webster's Unabridged Dictionary, 1913 Edition "Our problem today is that we have allowed the internal to become lost in the external ... So much of modern life can be summarized in that arresting dictum of the poet Thoreau: 'Improved means to an unimproved end'." - Martin Luther King, Jr., Nobel Lecture, December 11, 1964 "In Walden, Thoreau ... opens the inner frontier of self-discovery as no American book had up to this time. As deceptively modest as Thoreau's ascetic life, it is no less than a guide to living the classical ideal of the good life. Both poetry and philosophy, this long poetic essay challenges the reader to examine his or her life and live it authentically." - Kathryn VanSpanckeren "The best and most Romantic memoir an American has produced is Walden — though nobody calls it one. ... What Thoreau has to overcome during his time in the woods is not a lapse in mental health. His great problem is to escape the mental health of his neighbors, their collection-plate opinions, their studious repetition of gossip ... There's not a note in the book of self-pity, or nostalgia. And why did he quit his cabin in the end? 'It seemed to me that I had several more lives to live.'" - Benjamin Kunkel 就这多

119 评论

老李重庆

分类: 资源共享 >> 文档/报告共享 问题描述: 谁能告诉我怎么写此论文提纲啊??? 解析: 直译与意译这两种不同的译法,自古有之。然而自五四以来,人们围绕着这两种译法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1922年,茅盾在“‘直译’与‘死译’”一文中写道:“近来颇有人诟病‘直译’;他们不是说‘看不懂’,就是说‘看起来很吃力’。我们以为直译的东西看起来较为吃力,或者有之,却决不会看不懂。看不懂的译文是‘死译’的文字,不是直译的。 1934年,茅盾在“直译·顺译·歪译’一文中写道:“‘直译’这名词,在‘五四’以后方成为权威。这是反抗林琴南氏的‘歪译’而起的。我们说林译是‘歪译’,可丝毫没有糟蹋他的意思;我们是觉得‘意译’这名词用在林译身上并不妥当,所以称它为‘歪译’。” 1980年,茅盾在《茅盾译文选集》序中回忆这一段往事,他写道:“后来有的译者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意译’,甚至‘歪译’,那就比林译更不如了。” 从以上情况看,在二三十年代,反对直译的人所反对的是看不懂或看起来吃力的译文;反对意译的人所反对的是随意增删原著、不讲究忠实原文的译文。 鲁迅也是积极主张直译的。 后来有人提出直译和意译是一回事,是无法区分的。 1946年,朱光潜在“谈翻译”一文中写道:“所谓‘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有一字一句就译一字一句,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所谓‘意译’是指把原文的意思用中文表达出来,不必完全依原文的字面和次第。‘直译’偏重对于原文的忠实,‘意译’偏重译文语气的顺畅。哪一种是最妥当的译法,人们争执得很厉害。依我看,直译和意译的分别根本不应存在。……想尽量表达原文的意思,必须尽量保存原文的语句组织。因此直译不能不是意译,而意译也不能不是直译。” 1953年,林汉达在“翻译的原则”一文中写道:“正确的翻译是直译,也就是意译。死译和胡译不同,呆译和曲译不同,这是可以划分的,它们都是错误的翻译。正确的翻译是分不出直译或意译的。” 1959年,周建人为《外语教学与翻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关于‘直译”’。他在文中写道:“直译既不是‘字典译法’,也不是死译、硬译,它是要求真正的意译,要求不失原文的语气与文情,确切地翻译过来的译法。换一句话说,当时所谓直译是指真正的意译。” 如果说四五十年代人们认为直译也就是意译,二者无法区分,那么到了七八十年代人们又对直译和意译分别作了分析。 1982年,周煦良在“翻译三论”一文中写道:直译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译音而不译意。如democracy译为“德谟克拉西”,而不译为“民主”。第二类是照字面译。如crocodile tears译作“鳄鱼的眼泪”,而不译作“虚伪的眼泪”。第三类是不按照中国语言习惯和词序而按照原文的结构或词序的翻译。如“‘你来了,’她说”。最后,他指出“这样一些直译好像为数不少,但就一篇文章,一部书来看,直译的成分毕竟是少数。” 1978年,许渊冲在“翻译中的几对矛盾”一文中也谈到直译与意译的问题,他说:“直译是把忠实于原文内容放在第一位,把忠实于原文形式放在第二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三位的翻译方法。意译却是把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放在第一位,把通顺的译文形式放在第二位,而不拘泥于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最后他得出五点结论,归纳成两点就是:一.译文和原文相同的形式能表达和原文相同的内容时,可以直译,不能表达时就意译;二.原文的表达形式比译文精确、有力时,可以直译,译文的表达形式比原文精确、有力时,可以意译。 1979年,王佐良在“词义·文体·翻译”一文中写道:“要根据原作语言的不同情况,来决定其中该直译的就直译。该意译的就意译。一个出色的译者总是能全局在胸而又紧扣局部,既忠实于原作的灵魂。又便利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的。一部好的译作总是既有直译又有意译的: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 从以上情况看,七八十年代的译者对直译和意译作了分析和比较,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态度。这说明当代的译者比二三十年代乃至四五十年代的译者在理论上都更加成熟了。 在国外,译界的同行也同样在这一方面进行探讨。英国剑桥大学乔治·斯坦纳教授主张意译。他在1975年发表的After Babel一书中发挥了17世纪英国学者约翰·德莱顿关于意译的主张。他写道:“翻译的正确道路,既不应是直译,也不应是模仿,而应是意译 (paraphrase)。所谓意译,就是‘译者有一定限度的自由,他要时刻看到作者,这样就不至于迷失方向,但他主要是紧跟作者的意思而不死扣字眼,他可以对作者的意思加以引伸,但不能改变。’据德莱顿说,这就是埃德蒙·沃勒和西德尼·戈多尔芬1658年翻译维吉尔的史诗《伊尼德》(Aeneid)第四卷时采取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德莱顿本人翻译维古尔、贺拉斯、奥维德、朱文纳尔、乔叟等人的著作时,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在他评论别人的译作时(如1685年出版的Sylvae一书的序言)所阐述的也是这种方法。通过意译,‘作者的精神可以得到传播,而不会遭受损失。’好的翻译好比是‘一种写生’。最理想的情况是,译作不剥夺原作的权威,而能向我们表明假如原作本来就是用我们的语言创作的,它会是个什么样子。” 国外还有一些学者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你同意他们这种看法吗?

190 评论

快到腕里来

Photographs: Walden Pond - Past & Present Walden, The Place - By Ronald Wesley Hoag Thoreau's own 1846 survey map of Walden Pond A ghostly Encounter - poem by Amy Belding Brown The Walden Woods of Thoreau's Youth - an early map From Google Earth - what Walden looks like from space Thoreau quotes, mostly from Walden, with links to their sources Search for words or phrases in Walden in the Princeton Text Archive For the more obscure words - Webster's Unabridged Dictionary, 1913 Edition "Our problem today is that we have allowed the internal to become lost in the external ... So much of modern life can be summarized in that arresting dictum of the poet Thoreau: 'Improved means to an unimproved end'." - Martin Luther King, Jr., Nobel Lecture, December 11, 1964 "In Walden, Thoreau ... opens the inner frontier of self-discovery as no American book had up to this time. As deceptively modest as Thoreau's ascetic life, it is no less than a guide to living the classical ideal of the good life. Both poetry and philosophy, this long poetic essay challenges the reader to examine his or her life and live it authentically." - Kathryn VanSpanckeren "The best and most Romantic memoir an American has produced is Walden — though nobody calls it one. ... What Thoreau has to overcome during his time in the woods is not a lapse in mental health. His great problem is to escape the mental health of his neighbors, their collection-plate opinions, their studious repetition of gossip ... There's not a note in the book of self-pity, or nostalgia. And why did he quit his cabin in the end?

83 评论

相关问答

  • 口译论文参考文献

    一、百度学术百度学术(网址: 复制链接到浏览器可以打开)不知道大家熟不熟悉,这是写本科毕业论文时指导老师推荐的。依旧是熟悉的百度界面,用法也一样,直接输入要搜索

    电锯小天王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论文翻译要翻译参考文献

    我们学校没有要求翻译参考文献,但是要按照正常的格式写在后面,比如毕业论文要求参考文献是国标,而有些杂志有自己的参考文献格式。

    听风者三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需要直译

    直接引用原文还是翻译成中文都可以,翻译成中文的话,注释中一般不需要附加外文原文。只要注明详细出处就可以了。

    悠闲小猫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英语广告的直译意译毕业论文

    试论Body Language在商务谈判中的作用 12. 论商务英语广告语言的特征与表达 英语专业毕业生求职主要途径调查 56. 商务英语的特点及翻译技巧 57

    明明威武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译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如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1】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

    扬州灰豆子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