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0

naerman163
首页 > 学术论文 > 人之本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fanfanwing

已采纳

谈谈人的本质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谈谈人的本质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我们通过学习哲学史知道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早就进行了。根据前人的观点和自我梳理得出主要有一下三种本质说:先天人性论,就是把人的本质看做是与生俱来、先天形成的。例如讲“性本善”、“性本恶”;自然人性论,即片面强调人的自然属性(人的各种欲望)决定人的本性;抽象人性论,即超越阶级和历史发展谈论人的本质的趋同性、永恒性。这三种本质说法,都没有科学地揭示出人的真正本质。在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黑格尔等前人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下,创造性地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人的社会关系及人的需要三个方面对人的本质进行了探讨,从而使人的本质有了科学的界定。

关键字: 本质,全面发展,统一性

“劳动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本质作出了详细论述,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里面的人的类特性指人的本质,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则是指劳动,换言之,人的本质就是劳动。这正是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性活动即劳动来探讨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这文献资料中看到,马克思对人的对象性活动进行了论述,认为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人的类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人不是抽象的存在于世界之外的东西,人的发展离不开他所生存生长的自然界,离开了自然便不复存在,应该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来看人的本质属性。“劳动是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提出的重要问题,是对人类主体性活动本质的深度概括。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这里看出,马克思是立足社会关系去探讨人的本质。这一论断的提出,就意味着马克思开始着手从历史的、现实的社会角度去探讨人的本质。因此,马克思给我们后人提供了立足实际生活中去分析人的本质的思路,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需要知道的是,人的本质必须从各种“社会关系”中去探寻,不能直观猜测和主观臆断,只能通过反思、实践、再实践的形式去把握和理解,人的本质不能离开现实的活生生的人来空谈,它不是由社会关系的某一个方面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

“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作为确定的、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这里是马克思从人的需要探讨人的本质。他认为,任何人类社会的第一个存在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个人存在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满足生命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人的生命活动得以维持的前提,也是人进行劳动活动的动力。而人要进行劳动活动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必然要在实践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与上述两个人的本质的界定是具有密切关联的。满足人的需要的劳动造成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以及人们在分工中又会受到所处地位和条件的限制,从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换、消费就成为必然需求,进而形成了社会关系。

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和最终探索的目的。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整个“人类”和“个体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而在这方面重点是讲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一是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充分发展;二是人的个性自由充分发展(如性格、才能、品格、气质、情感、志趣、等非智力因素)。另外,人的全面发展又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曾提出了人的发展有三种形态,即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1、自然经济阶段,即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阶段,是“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个人没有独立性,个人直接依附一定的社会共同体。

2、商品经济阶段,即“资本主义物的依赖关系”,是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独立性阶段。个体的人,虽冲破了人身依赖,却陷入了对物的依赖之中。

3、自由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

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又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方面的素质和潜能的普遍提高与充分发展。“既包括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的均衡发展,又包括个性心理、性格、兴趣、意志、气质等非理性因素的健全发展。”而前人从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经济学手稿》等著作中所阐述的思想再提炼,得出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1、人的生活实践活动的全面发展。

2、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3、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4、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

5、人的潜在能了的充分施展。

这五个方面的内容,基本涵盖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叙述。它们内在的统一于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整天命题之中,缺一不可。

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性

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具有内在统一性。具体表现在一下方面:

认识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而人的全面发展又会促进劳动的极大提高。一方面,马克思透过主体实践的对象化活动的劳动揭示出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和实践性,这是人同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而劳动包括三个要素:劳动主体、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因此马克思从劳动的三个方面即主体、对象和工具对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解放进行阐述。人的解放和发展过程是人首先作为自由的人,来自由自觉地从事创造性活动,从而满足自身的需要,实现人的本质要求,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一种活动,是人的生存需要和存在方式,无论人的对象性活动,还是人的社会关系都统一于实践。因为实践是人的实践,动物没有目的性实践。因此,有能动性的人能在实践中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就能更好的作用于实践活动,从而使人的本质随之改变。当人实现了全面发展(即体力、智力极大的发展及各种潜能充分的发挥并且能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时,人的实践性的劳动变发生了改变,这是由于人作为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要素已经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并且人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方式的改进,劳动效率和生产力也随之提升,因此整个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劳动就更上一个层次,对人的本质也产生了影响。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人的社会关系不断丰富,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对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有充分的认识,便能够促进人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因为人的基本属性是自然属性,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所以人的本质不仅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更离不开人与社会的关系。又因为人是社会中的人,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关系而独自存在和发展,所以人的全面性指的是他的自然关系、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其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关系的不断提高、不断融洽和不断突破。我们知道,人的关系的普遍性最初主要体现在物质交换关系上,然后在物质交换关系基础上建立起了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思想的、道德的、法律的、民族的、宗教的关系等,它们共同对人的本质产生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极大提高,交通的发达逐渐的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使人们之间的交往更加广泛和深入,更加凸显出个人的主体地位。在社会关系中认识人的本质、发展人的本质,促进现代人社会性的全面发展,并且以每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互动,有利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当人实现了全面发展,人的全部社会关系就会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人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等等,都得到了全面发展,使得人们之间各种权利和社会地位的相对平等,不再有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现象,人的社会关系就会得到空前的丰富和发展,进而影响了人的这一本质。

人的本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而人的全面发展则满足了人的各种需要。人进行各种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活动的最后目的。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社会中的个人都是从自己出发的,为自己的目标进行活动。他们为了追求自己的本性即需要,为了求得满足自身发展的方式,所以他们之间发生相互关系是必然的。这种相互关系包括各种社会分工、物品交换和消费等,我们从马克思对需要的界定可以看出:需要不仅具有目的性和普遍性,而且具有永恒性和能动性。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就是人的需要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不断改造和发展的过程。离开人的需要,人的一切社会实践活动和一切社会关系都将无从谈起,都会变得毫无目的,所以人的本质的需要性是现代人全面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和最终的目标。当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时,人的发展就会越全面。反过来,当人实现全面发展时,人的各种需要就会得到极大的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即体力、智力极大的发展及各种潜能充分的发挥和精神的极大提高,因此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心理及其他社会需要会因为人的全面发展而得到充分的满足。不仅如此,人的劳动和人的社会关系也会随着人的需要的满足而不断发展。由此可见,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

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内在的统一的。既然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那么我们就应该去充分的认识、研究、发展这一理论,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另外,“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既然人的本质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那么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个统一性,利用这个统一性深入认识人的本质以及更好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前,我国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同心戮力,这也是对人的本质和人全面发展的实现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我们应充分抓住机遇,利用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理论力量。

348 评论

小南子zzz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255 评论

viki000000

“以人为本”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时代主题。从历史上看,这一理念由来已久,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所体现。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传统文化中梳理出“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历史发展 脉络,辨析各自独特的内涵与基本精神,总结新时期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以人为本;中国;西方;传统文化;辨析 中图分类号: 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内涵“以人为本”作为社会文化和国家治理的思想观 念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纵观它的历史发 展,概括起来,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体现: 重人轻神,重现实轻来世西周时期,逐渐摆脱殷商之际流行的鬼神观念, “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礼记 丧礼》)。 《周易》中将天、地、人并为三才,而以人为宇宙的中 心,曰:“人者天地之心”(《礼记 乐记》),到春秋战 国,已有“子不语‘怪、力、乱、神’”的说法,先秦诸子 们也大都坚持人本的立场。儒家孔子用“仁“来界定 人,云:“仁者,人也”,“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 道家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 二十五章》)。“人为万物之灵,天视自我民视,天听 自我民听”(《尚书 泰誓》)。总之,在对“天”、“人”的 关系思考中,这些先哲们已显现出以“人”为本的思 辨思想的端倪,尤其是儒家重人事轻鬼神的观念,对 中国文化以人为中心的传统产生了重大影响。作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宰,儒家文化是否定天命论的,以 人为本可以说正是其思想理论的一个基点。这种思 想在后来的社会历史中不断得到进步人士的认同与 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人本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 尊君重民,以民为治国之本“民为邦本”在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也是“以人 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体现。《尚书》有云:“重我 民”。“敬德保民”是周王吸取商亡的教训,提出的统 治信条。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兼思想家管仲,在 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以人为本”这个概念。《管子 霸业》中写:“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 子谈治国策略正是从这种民本思想出发。《左传》中也记载了不少春秋时期诸国有识之士的“民本”言 于神”。民本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孔子就主张富民,亲民,“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泛爱众 而亲仁”。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尤 其是他“保民而王”的仁政学说对后来的封建统治者 产生很大影响,被视为统治者治国之要略,是历代贤 明君主治国安邦之道。 重人性修养,讲人伦之道在肯定人的价值同时,注重人的个性修养与人 际关系的确立是中国传统文化“以人文本”的另一个 方面内容。对“人之本性”,孔子有“性相近也,习相 远也”的说法(《论语 阳货》),肯定人性是可塑的,也 是可变的。孟子云:“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 无有不善,水无不就下”(《孟子 告子下》)。虽然历 史上不乏有持不同意见者,但孟子的“性善论”逐渐 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正统,被广泛接纳认可。在对 人性的探讨方面,儒家一直强调人的主体性地位,重 视人伦。《论语》中有很多言论是探讨人伦关系的。 诸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等等。有了人伦纲常,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 是孤立的个体,而是社会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 节,“人性”也即是人的“社会性”了。 以上三个方面,分别从不同的层面体现出中国 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的内涵。第一个方面是将 “人”作为一种类的属性来看待,也就是说“人”就是 人类,指所有的人。第二个方面的“人”是指作为一 个群体的存在,意即“群众”,是相对于统治者来讲的 “民”。第三个方面从人性出发,关注作为社会的一 种关系存在的“人”,视作“仁”的外在表现,即所谓的 “社会人”的存在。总体看来,传统的以人为本思想 基本表达了一种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与尊重,在 此基础上形成的“仁政”、“惠民”的治国思想尽管是 出于维护统治阶级和封建君主利益的目的,带有鲜 明的工具意识,但在客观上也有利于阶级矛盾的缓 解,起到了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历史积极作用。 西方“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西方“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以追寻到古 希腊时期。“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公元前五世纪哲学 家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是对人的独立 性与理性的肯定。恢弘的希腊神话构筑了色彩斑斓 的天国,生活在那里的“众神”也是“为着人的利益而 存在”的,希腊人“赞美神也就是赞美自己”。(荷马 史诗中歌颂的“富有伟大精神”的英雄也多半是人的 形象,他们表现的是一种肯定自我,重视荣誉,维护 个人尊严的“人”的意志。古希腊悲剧以描写人与自 然、命运惊心动魄的斗争而著称于世,其中不乏对人 的力量由衷的感叹与赞赏。历史学家修昔底德说: “人第一重要,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 论者总结说,古希腊人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也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钵承古 希腊文化传统的古罗马文化对人的关注依然,人类 自然平等的思想在古罗马法中就有所体现。然而, 古希腊罗马文化的这种人本传统在中世纪遭到神学 挑战,在这段“漫长而黑暗”时期,“人”的地位被降到 最低点,成了“神”的仆人。基督教成为西方社会的 主宰后,西方文化的各方面受到基督教思想的浸染, 均表现出鲜明的宗教性。神,即“上帝”的权威一旦 被树立,人就成了依附于上帝的子民,一切皆因上帝 的存在而存在。宗教的神本主义文化完全否定了人 生的价值与意义,尤其是基督文化对后世产生的影 响极其深远,在西方传统文化中也占有了重要的位 蒙古科技与经济 万方数据西方文化突破宗教神学羁绊,再次倡导以人为 本是在文艺复兴时期。 世纪由意大利学者掀起的复兴古典文化热潮揭开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思想 解放文化运动的帷幕。文艺复兴,从根本上说,就是 对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的复兴。这 次“人类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的思想基础以及核 心价值观就是以“人”为本。人文主义者反对中世纪 倡导的神的权威,提倡“人权”,肯定人的力量、价值 与尊严,把对神的崇尚转向对人自身的崇尚。人文 主义者反对中世纪宗教的“禁欲”主义,强调人性,倡 导个性解放与个性自由。他们反对宗教愚昧,认为 只有人才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鼓励人对自 然的征服与驾驭,颂扬人的权威。文艺复兴运动迎 来了西方近代文明的曙光,人的“复活”使西方文化 的各个领域呈现出一种以人为本的新面貌。这种带 有资产阶级新文化内容的人文主义思潮,在 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即西方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中,继续发扬光大。启蒙思想家重视人在社会生活 中应得的权利和利益,强调在尊重自身的同时,也要 尊重爱护他人。“平等、自由、博爱”,“科学”、“理性” 的思想使富有资产阶级民主气息的人文主义精神成 为西方传统文化之精髓。 需要指出的是, 世纪进入工业时代后,西方哲学中出现了一种人本主义思潮,以德国哲学家康 德和费尔巴哈为代表。前者虽然在认识论中提出了 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的“批判哲学”,但他重视 人的存在与价值,强调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后者 明确提出人本学概念,认为人是自然界的本质,是理 性、意志和爱的三位一体。(费尔巴哈推崇人,确立 了人的主导地位。他曾受到马克思的高度评价,马 克思称他“创立了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因 为费尔巴哈使‘人与人之间的’的社会关系变成了理 论的基础原则。”(人本主义把人当作世界的最高存 在,一切从人出发,要求尊重人的生命、意志、价值以 及本能意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一些精神特点。 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 想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 中西方传统文化不同的价值趋向综上所述,中西方文化在“人本”思想上体现了 明显不同的价值取向。中国人整体而有机的宇宙观 常常把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联系,强调天、地、人的 和谐统一,不仅不把人与天地、自然对立,反而认为 人与自然是互相依赖的,天赖人以成,人赖天以久。 出现在中国文化典籍中的“天”尽管也有很多种含 义,但截然不同于西方的“上帝”,神本主义思想一直 没能在中国占有主导地位,中国文化的这种非宗教 性特征已成学者共识。西方则不同,以神为本、以物 为本的思想观念都曾在其文化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 响。随着工业文明的高度发展,以物为本的弊端更 加突出地显现出来。 从传统价值观上说,中国文化对人的价值肯定, 首先是把人同禽兽加以区别,以人自身的道德价值 为基础。儒家认为人生的价值基础是“善”,道德伦 理是其本质,个人价值应实现于社会,归结于人的社 会价值,意即以社会尺度表示人的价值。显然,这种 以人为本的观念中存在着重人伦而轻个体的倾向, 认为人是社会之人,是“群体”之人,而忽视了人作为 有独特性、惟一性的个性存在,忽视了“个人”。基于 这一点,有人说道:“中国全部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都是围绕着人的社会存在而建立起来的,它不刻意 于宗教与神灵的寄托,也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 而是专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与道德人格的完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更多的是以“仁”为本,以“他人为本”。他人至上,集体至 上,国家、民族至上一直是社会主流提倡的道德价值 与此有别,西方传统文化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趋向。且不说在基督教文化中,人生价值理念是把价 值之源追溯到至高无上的上帝那儿,认为是上帝在 赋予人自然生命同时也赋予人道德生命。只就希腊 文化来说,它对人的生命的热情关注与尊重,更多地 是关注于人的“智”性、“理性”,而并非道德性。希腊 人关注大自然,但却把它看作是人的挑战对象,充满 了征服欲,把它当作展示个人意志、勇敢与智慧的战 场。这种重理性轻道德的倾向也表现在他们鲜明的 科学态度上。希腊人重视客观,崇尚自然科学,追求 真理,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 球”,在追求科学的精神中显示出对“客体”征服的自 信。此外,西方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在伦理观上 更多体现出一种“个体本位”的文化精神。西方传统 的道德关切总体说来主要是立足在个人主义的文化 基础之上的,个人的权利、个人的自由、个人的利益, 都是其关注的主要内容,所以,表现出较强烈的“个 体”意识。再者,西方文化中一向有人性“恶”的传统 概念,在对待“人性”道德修养方面,西方文化强调宗 教的意义。可以说,西方社会道德的推行主要是依 赖于宗教,宗教信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它承担着社会道德的教化功能,基督教精神 作为价值之源在西方文化有着根深蒂固的历史。当 尼采说“上帝死了”,他的意思就是说西方人的道德 基础崩溃了。这与中国传统强调“内圣”,即通过自 我修养达到自我约束与自我完善的“个体”性又明显 不同。 诚然,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西方传统文化, 不经过现代文明意识的洗礼,其价值尺度显然不能 用于现当代社会。产生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以科学 的唯物史观看待社会和人的发展,在其理论中,人成 为自然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目的与手段的统一;人的根本属性是实践性;人的全 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于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作为西方先进文化传播到中 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 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并走 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新形势下, 我党提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科学发展观。这种“以 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汲取了中西方文化的优秀传 统,内涵是全面而深刻的。这里的“人”,不仅强调人 的整体性,也关注人的个体性,尊重人的自我价值也 倡导人的社会价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和与时俱进的品质。 〔参考文献〕 蒙古科技与经济

257 评论

相关问答

  • 与生命之源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敬畏生命的感悟、领悟和觉悟1感悟:生命的轻与重8.0级的地震,使天府之国的一角瞬间变为血泪之地。大震震垮了同胞的家园,也触痛了我们蛰居已久的敬畏生命之心。抗震救

    总迷路的熊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与留守之殇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danyanpimmwo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与最美之学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一般是写在论文的最后面,例如: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6 〔2〕潘菽.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指尖的淚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与花钱之王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王启云.保护消费者权益,关键在于强化政府部门监管. 《消费经济》 PKU CSSCI -2008年4期 [2]杨慧.论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对消费者权

    最美遇见微风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人性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 管理学基础.第五章,领导.第一节,领导理论与领导方式.渤海大学↑ 李晖,李科峰.中外人性假设综述.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6(1).-74

    风风一样的自由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