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25

我的猫叫毛毛
首页 > 学术论文 > 关于王阳明论文范文资料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tuzhiluobo

已采纳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县)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弘治年间(明孝宗)17岁开始”格物致知“20岁中举人28岁参加礼部会试,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正德年间(明武宗)元年,刘瑾掌权,王阳明廷杖40,贬到贵州龙场 (当县丞)继续”格物致知“元年-正德9年 升官中正德9年 鸿胪寺卿正德12年 江西叛乱 平叛正德16年 平宁王叛乱正德驾崩嘉靖年间(明世宗)封新建伯嘉靖6年 平两广少数民族叛乱嘉靖7年 病故

125 评论

疯荷日狸

王守仁与朋友的问答表达了他对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的看法,这个问题就是:人们所面对的这个丰富多彩、变化无穷的大千世界是不是客观地存在着?它与人的头脑,即人的认识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这条问答,粗看好似近代西洋哲学中的那些极端的唯心论;但我们若细玩阳明讲学宗旨,从另一方面来解释,似乎阳明语意所重,仍只在“看”与“未看”上,仍只在心与物的“感应”上。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就是广为流传的王阳明与弟子“南镇观花”的故事。今人往往以故事末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话头,便武断认定王阳明是一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家,将王阳明打入被批判者的行列。这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误解。

事实上,王阳明并没有否认“此花”的客观存在,他只是认为“花”与“心”必须有所“感应”,相互依存,彼此才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如果没有两者之间的“感应”,它们只能是“同归于寂”。

只有将“心”与“花”合二为一,使心中的良知发挥出来,“心”对“花”产生影响,发生实际感应,“花”的存在才有意义,也就是“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一再强调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则万事万物皆得其理,要求内外合一、知行合一,乃至于天人合一,从而到达万物一体之仁,这才是王阳明“良知之学”的真正精髓和价值。

扩展资料

王阳明继承了程颢和陆九渊的心学传统,并在陆九渊的基础上进一步批判了朱熹的理学。《传习录》中的思想明显地表现了这些立场和观点。

“心即理”本来是陆九渊的命题,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他这样说是强调社会上的伦理规范之基础在于人心之至善。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最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

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他说:“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在他看来,朱子的格物穷理说恰恰是析心与理为二的。由此可见,王阳明的“心即理”的命题主要是为其修养论服务的。致良知说是对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思想也有一般意义上的本体论的含义。

315 评论

大南瓜小咪咪

王守仁(1472年-1529年),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谥文成,人称王阳明。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绍兴府余姚县(今浙江省余姚县)人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封爵新建伯,隆庆时加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弘治年间(明孝宗)17岁开始”格物致知“20岁中举人28岁参加礼部会试,举南宫第二人,赐二甲进士第七人正德年间(明武宗)元年,刘瑾掌权,王阳明廷杖40,贬到贵州龙场 (当县丞)继续”格物致知“元年-正德9年 升官中正德9年 鸿胪寺卿正德12年 江西叛乱 平叛正德16年 平宁王叛乱正德驾崩嘉靖年间(明世宗)封新建伯嘉靖6年 平两广少数民族叛乱嘉靖7年 病故

115 评论

激动的小胖

你说的那个片段是先生在山中看花落,之后和他的弟子说的那些话吗?

161 评论

袜子飞了

感兴趣,有谁知道的,给说说?

306 评论

迪士尼0918

知行合一【内容提要】所谓知行合一,知即指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行是包括心理和外在的全部行为,二者合一,既不是以心理上的认知和决定为主,继而进行实践,也不是把实际的行动当做是完全明了内心的认识,而是让人们意识到这一点:心理认知与其在现实中的行动是紧密相关的,我们不仅要认知,更要践履,把“知”与“行”统一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提高认知水平,两者相辅相成,从而完善自己的身心修养,以期望最终能达到上善之境。【关键词】心 知行合一【引言】中国哲学史有两大特点:其一是以修养论为中心,另一个是以知行合一为目的,将心理与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自己的修养得到提升。“知行合一”这一词的首次提出,是王阳明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期间,他对此也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正文】(一)背景:通过“龙场悟道”,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由此,阳明心学正式成立。“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此句表达出:理只在心中,外在的一切都是内心的体现,所以,要向内求理。当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作为心学中的概念,主要针对朱熹的思想。他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学风。同时,包括王阳明颇为欣赏的陆九渊也都主张“知先行后”,分裂了知与行。在此,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以救朱学之偏。综上,知行合一的目的有二,一是纠正当时重理论轻道德践履的风气,二是纠正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分离的现状,提出内在动机作为内在行为,要克制其中不善的因素。(二)分析:1.知行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真知需要有切实的体验,两者在没有私欲时是一体的,有了实际的行动体验,才能所是知了,没有行为而只是心里的认识,就算不上是真正的知道。正如“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不能分为“两截”来看。同时,他尤其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认为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对道德的认知必然表现在道德行为上。2.知行的统一性:知与行贯穿知行活动的整个过程。首先是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把知行相贯通,使其在一个过程中相互关联,中间连续不断,从而使一个行为从内到外的统一。(三)弊端:后来,王阳明过于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混淆了知与行的界限,忽略了对客观知识的学习,造就了以后的王学弟子任性废学的弊病,清初的思想家甚至把明亡的原因归于王学的弊端。【结语】知行合一在中国哲学史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知行两词的探讨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哲学发展的命运,王阳明将知行进行了理论化的统一,也给后人留下了一道值得永远思考的题目。只要对哲学的探讨仍在继续,知与行的轻重缓急就需要长久地探索下去。

252 评论

大实现家

王守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王守仁留给弟子的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守仁去云南之前的诗:客行日日万锋头,山水南来亦胜游,布谷鸟蹄村雨暗,刺桐花暝石溪幽。蛮烟喜过青扬瘴,乡思愁经芳杜州,身在夜郎家万里,五云天北是神州!王守仁心学最高境界:知行合一当年明月评王守仁(后期):“四方英杰,各有异同,议论纷纷,多言何益?”这不仅仅是一句回答,也是王守仁一生的注解。他的这种态度打动了更多的人,因为所有的人都已看到,在狂潮之中,王守仁依然屹立在那里,泰然自若。心如止水者,虽繁华纷扰之世间红尘,已然空无一物。是的,前进的潮流是无法阻挡的,正如同王守仁的光芒,纵然历经千年,饱经风雨,却终将光耀于天下万物之间。当年明月评徐价(心学弟子):领教了黑暗中的挣扎、沉浮,天真幼稚的徐阶终于回到了真实的世界——一个丑恶现实的社会,但耐人寻味的是,那门追求光明的奇特心学正是诞生于在这黑暗的世界中,倔强地闪耀着自己的光芒。而创立者王守仁先生一生饱经风雨坎坷,却怀着一颗光明之心死去。因为天真的理想主义者纵使执着、纵使顽强,却依然是软弱的。他们并不明白,在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可以不理解,却必须接受。只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的丑陋与污浊,被现实打击,被痛苦折磨,遍体鳞伤、无所遁形,却从未放弃对光明的追寻,依然微笑着,坚定前行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不经历黑暗的人,是无法懂得光明的。

189 评论

大美美美女

1、王阳明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2、根据王阳明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

3、王阳明思想的价值在于他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决了宋儒留下的‘万物一体’和‘变化气质’的问题。能把心与物、知与行统一起来,泯合朱子偏于外、陆子偏于内的片面性,解决宋儒遗留下来的问题。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

宁王之乱平定后,圣驾忽又出巡,奸宦的心意难测,王守仁感到非常忧虑。正好京师有两位宦官来到浙江,王守仁设宴于镇海楼款待他们。

酒喝到一半,王守仁把旁人斥退,又移走楼梯,拿出两箱书简,都是两人交往宁王的证据,王守仁全数交给了他们。两个宦官感谢不已。

王守仁始终未遭祸害,多得自这两个宦官维护之力。假使此时王守仁持书简来挟制他们,那么仇怨便更深,而祸害也将无穷。

112 评论

相关问答

  • 关于帝王花论文范文资料

    帝王花,灌木,又名菩提花, 俗称「木百合花」或「龙眼花」,原产南非,是南非共和国的国花。帝王花的花语和象征代表意义:胜利、圆满,富贵吉祥 别名菩提花。帝

    明天再说0865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王船山论文范文资料

    【齐帆齐微课  第61篇 2039字 ,累计115000字】 王船山是我家乡最有名气的人,而且也是闻名于世界的历史文化名人。 在我的印象里,最先知道王船

    活性炭1986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关于王勤强论文范文资料

    超声医学是将超声技术应用于医学各部门而形成的一门学科。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超声医学的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超声医学学科建设构想分析 【摘 要】超声医学是将超

    好运大鸟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关于顾阳论文范文资料

    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与剧本类似的词汇还包括脚本、剧作等等。它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下面

    兔了里个酱酱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关于王自亮论文范文资料

    王自亮,男,1958年8月生,1977年考入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汉语言文学系。198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台州地区行署机关工作,历任秘书、秘书科副科长、科长;1

    宁静雨城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