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晗晓美眉
先不看体裁,其实两者是有共同点的:第一,两者都是描写爱情的第二,他们的爱情都遭到家族的反对第三,结局都很悲惨,都是殉情的第四,殉情的原因都是为了不愿和别人结婚不同点:第一,《孔》男女主角的结合是媒妁和父母的意思;《罗》男主角与女主角是私订终身第二,《孔》是丈夫的母亲嫉妒妻子,逼迫他们离婚《罗》是两家本来有仇恨,罗密欧又杀了朱丽叶的表兄不得不分开第三,《孔》女主角的死是因为要嫁给别人《罗》女主角的死是因为罗密欧死了所有殉情
新津东方
体裁不同的可以比较!《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两部作品有比较的价值!学术论文里有参考价值的文章。比如;生则同衾 死则同穴--《孔雀东南飞》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比较研究 郑青虬 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还比如:弥合与抗争——从《孔雀东南飞》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看中西古典悲剧的不同美学风格王利平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富阳311400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5年第3卷第5期除了发表的学术论文,还有网上的一些文章。在《孔雀东南飞》中,本来,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她们的爱情悲剧也就结束了。正如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也是双双殉情。但《罗密欧与朱丽叶》不仅要表现罗密欧与朱丽叶对爱情的追求,而且要表现他们的爱情对两家世仇的战胜。“在维洛那名城,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剩下了一对不幸的恋人,他们的悲惨凄凉的殒灭,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在《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悲剧作品中,罗密欧与朱丽叶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刑法也没能阻挡他们溃烂的纷争,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却化解了他们的世仇。正如罗密欧所说:“这些都是怨恨造成的后果,可是爱情的力量比它还要大过许多”。神父劳伦斯之所以愿意帮助罗密欧一臂之力,就是“因为你们的结合也许会使你们两家释嫌修好,那就是天大的幸事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死比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更具有震撼力。虽然黑格尔认为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朵柔嫩的鲜花都种植在不相宜的土壤里,但是他们不是只有死,才能捍卫爱情。而刘兰芝和焦仲卿却是只有死,才能捍卫他们的爱情。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结尾是两家和好,而《孔雀东南飞》的结尾则是他们死后的团圆。“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种死后团圆不但是对他们真挚爱情的有力肯定,而且是对摧毁他们的邪恶势力的坚决否定。也就是说,他们不但生前拼死抗争,而且死后继续斗争,邪恶势力可以碾碎他们的骨头,但打不垮他们的精神。申纯、王娇娘的爱情悲剧在一定程度上不过是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的深化和发展。申纯、王娇娘所追求的爱情与刘兰芝、焦仲卿相比,可以说境界更高,即他们所追求的是“同心子”爱情。无论是《孔雀东南飞》的刘兰芝、焦仲卿,还是《娇红记》的申纯、王娇娘,他们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不惜以死抗争。 `比较一下三剧的异同 (1)发生的背景相似。都发生在封建社会 (2)发生的原因相似,都受到了封建家长的干涉或阻挠。 (3)故事的结局相似,主人公都双双殉情而死;悲剧的制造者最后都被感化求和解。 主题相似,都通过青年男女在追求自由爱情婚姻过程中被逼无奈而双双殉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家长的自私、狭隘、专制和无情,也都借此表现了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 B`他们双双殉情的意义何在? (1)充分表现了真爱的忠诚和执着,他们为此不惜以死来捍卫自己的爱情。 (2)对迫害他们的占据优势的封建势力表现出宁死不屈的反抗,也给他们以示威或惩戒。 (3)给后来者以鼓舞,为他们追求自由爱情扫清障碍。 《梁山伯与祝英台》:三载同窗共读---十八相送楼台惜别--- (结局) 祝被逼嫁人撞墓殉情 化蝶双飞 3.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剧作《罗密欧与朱丽叶》(新教材高语第四册),与我国汉代的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新教材高语第三册),都是享誉世界文苑的奇葩,对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阅读,不仅可以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比鉴赏文学作品能力的培养。 两部作品虽然时隔千年,地阻万里,但却存在着诸多相同之处。 (一)内容性质相同,都是爱情悲剧。《罗》剧叙述了一对青年恋人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舞会上一见钟情,私自完婚,然而却因两家是世仇而无法结合,最终为追求自由爱情而双双殉情。《孔》诗叙述了汉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其妻刘兰芝恩爱相处,却被焦母活活拆散,最后在刘兄的逼迫下一同走上了绝路。因此,它们都是爱情悲剧的代表作。 (二)故事结局相同,都以青年恋人双双殉情为代价换来两家的悔悟与和好。《罗》剧中面对悲惨的场面,两家世仇在亲王的训导下双双悔悟,罗密欧的父亲蒙太古说:“我要用纯金替她铸一座像,只要维洛那一天不改变它的名称,任何一尊都不会比忠贞的朱丽叶那一座更为卓越。”朱丽叶的父亲凯普莱特也说:“罗密欧也要有一座同样富丽的金像卧在他情人的身旁,这两个在我们的仇恨下惨遭牺牲的可怜的人儿。”痛悔之心,溢于言表。《孔》诗虽然没有《罗》剧这样明确,但末段“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中的“求”字,也暗示出焦刘两家的后悔与和解。 (三)表现手法相同,都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罗》剧所创设的背景和环境具有典型的时代特点,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却充满了鲜明的理想色彩;尽管主人公的结局是悲剧,但封建贵族之间的世仇却从此消除,爱情的理想也仍然得胜。《孔》诗主体上以浓烈的现实主义叙述了封建家长制对主人公的迫害,但最后一段写两家合葬,墓上桐柏交荫,鸳鸯双飞,象征两人的爱情永久不渝,也反映了人们争取爱情婚姻自由的必胜信念。因此,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在两作中都浑然融为一体。 (四)主题思想相同,都通过青年爱人的死来抨击封建家长的专制和封建婚姻包办制度,抒发了人们对自由爱情婚姻的热烈追求,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当然,两作的不同点也是较为明显的。 (一)作品样式不同。《罗》剧是一出五幕话剧,是莎士比亚问世的第一部伟大的戏剧,它自十九世纪以来开始在世界流行,这段凄艳动人的故事现在已家喻户晓。《孔》诗是一首五言乐府民歌,我国古代最长最杰出的叙事诗,自汉代以来即广为流传,与《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 (二)悲剧过程不同。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虽然都双双殉情而死,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是因误会而产生的,因此其命运是偶然的而不是悲剧性的;而刘兰芝与焦仲卿的死则是必然的,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他们的自由爱情没有存在的可能性,因此,《孔》诗更具有悲剧性。 (三)塑造的人物性格不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新思想的代表,处处充满了青春和活力,为了追求自由爱情,他们敢于不顾家族的世仇,敢于大胆违抗父命私自结合,虽然因偶然的失误而走向死亡,但他们身上始终洋溢着新时代热烈的理想气息。刘兰芝和焦仲卿身上虽然也有反抗精神,但这种反抗是消极的,带给读者的除了渺茫的希望外,更多是悲愤和痛惜。 (四)反映的社会背景不同。《罗》剧的故事发生在欧洲文艺复兴前夕的维洛那,那时,新兴资产阶级已经崛起,但封建势力仍然固守着统治地位,罗密欧与朱丽叶为追求个人的自由爱情与封建家族发生的冲突,即反映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矛盾。《孔》诗的故事发生在汉末庐江,那时中国封建社会已臻于成熟,封建制度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焦刘二人的爱情悲剧反映了封建势力的强大,刘兰芝的不幸具有社会普遍性,体现了当时社会里千百万被压迫妇女的共同遭遇。 4.罗密欧朱丽叶梁祝爱情故事的异同点,主要求不同点 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英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两者同为爱情悲剧,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本文试从两者文本的比较中,探求中西审美在主观善美与客观真美、伦理与个性等方面的不同及原因.并从动画版<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评析中,探讨中西审美的同质化倾向及中西审美的互补问题.
云片儿糕
都是爱情悲剧,他们的爱都只有在死后,才得以承认!不同的是,《孔雀东南飞》中的两位主角焦仲卿与刘兰芝本已在一起,因为焦母妒忌兰芝贤能,受他儿子宠爱,硬硬要捧打鸳鸯,把兰芝撵回家。兰芝为遵守她与仲卿的诺言,投河自杀,仲卿为殉情也上吊而死。最后两家将他们合葬!《罗密欧与茱丽叶》,两家本有世仇,可偏偏两人相爱了,肯定不能得到家人的支持,所以他们秘密结婚。神父让茱丽叶装死,作“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意。可罗密欧不知道,以为茱丽叶死了,先把她未婚夫杀死,而后自杀。茱丽叶醒后,发现罗密欧死了,她也自杀随死!因为他们的死,两家冰释前嫌,解开世仇!
沈阳硅藻泥
相同 1.悲剧的发生离不开尖锐的冲突,两篇课文都展示了紧张、激烈、集中的矛盾冲突。从冲突双方的性质来看,一方追求美好的合乎人性的爱情理想,它是正常的,自然的,健康向上的,但是却处在被压抑的地位;一方则代表腐朽陈旧的封建伦理道德秩序,在《孔雀东南飞》中表现为封建家长制权威,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则表现为狭隘的封建家族利益,它是邪恶的、反人性的,违情悖理的。但是却在现实中占统治地位。 2.从矛盾发展的结果看,它们都写出了双方矛盾的不可调和,最终以善良弱小者——男女主人公殉情的结局来结束矛盾冲突。 不同1.从悲剧主人公对待外界强制力量的态度来看,呈现出不同的特质。刘兰芝和焦仲卿主要还是平民的形象,作为平民的家庭妇女和作为平民的衙门差吏。平民首先关心的是在遵从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获得自己应有的平静、幸福的生活。他们总是力求个人在道德、人格和才能上的完美,力求自己符合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标准,渴望获得权力者的真诚的爱和同情。他们好象总是在那里顺从,顺从他们应顺从的一切权力。刘兰芝在娘家谨从兄命、勤习女红,在婆家对婆母礼节周全、对小姑关顾怜爱以及对家务“夜夜勤作息”的辛苦操劳,焦仲卿对母亲孝顺依从、对妻子则出以生死相依的深情,无不深深地感动人心,成为凉薄的社会永远的温暖。他们不会像精卫一样要填平造成他们苦难的大海,而是试图以毁灭自己来获得他们在尘世间没有获得的爱和同情,他们以自己顽强的道德意志战胜了自己的生命意志,从而谱写了一曲哀感绵绵的苦情之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则是由于违背了家族的规则,轻视了家长的权力。悲剧主人公是在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中导致灭亡的。这一对青春少年的追求总是显得那样的主动、积极,那样的无所畏惧,全然是毫无顾忌,气势磅礴。在他们的心目中,唯一重要和神圣的就是那使两心相悦的爱情,而狭隘的家族私利在美好的爱情面前则显得荒唐可笑、丑陋卑劣。他们爱得像一把火,轰轰烈烈;他们也毁灭得像一把火,尽管光焰消失,却为寒冷漆黑的大地留下了青春的爱的温暖。他们以自己短暂却又惊心动魄的生命,证明了爱情和青春的崇高与美丽,从而谱写了一曲激情洋溢的悲壮之歌。 2.从作者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他们所坚持的美学理想来看,体现出历史发展的长期性与延续性。《孔雀东南飞》的作者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早期。经过董仲舒的整理加工,儒家思想逐渐显露出它的反人性、反感性的一面,封建伦理道德思想正日渐束缚和禁锢人心,显示出它吃人的丑恶嘴脸。《孔雀东南飞》中婆母的虐待(顺从公婆是对中国妇女最基本的要求),焦仲卿对他母亲的消极顺从(顺从父母是对中国男子最基本的要求)和在这种顺从中表现出来的对其妻被弃命运的某种程度的漠然,母家兄长的推诿敷衍(中国女性没有继承父母财产的权利,女子被休或嫁不出是自己父兄的耻辱)等等,都表明这不仅仅是焦仲卿妻个人的悲剧命运的反映,更是中国妇女在中国社会关系中的悲剧地位的反映。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则处于新旧世代交替的历史阶段,文艺复兴的历史潮流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将人从封建中世纪神的统治与禁锢中解放出来,使人开始真正两文的作者都深切地关注现实人生,充满真诚地人道关怀,只不过《孔雀东南飞》的作者本着作家的良知和美好愿望,所以通篇只能展示刘兰芝与焦仲卿充满苦涩与悲凉的一生,只能以魂化双飞鸟这样的想象情节来表达自己善良却无奈的祝福。它寓示着将有多少有情而善良的男女要在黑暗的中世纪的隧道中蹒跚前行!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作者却以新兴的人文主义作为思想武器,颂扬尘世的欢乐和幸福,追求个性解放和人格尊严,所以他笔下的这一对小儿女显示出青春与爱情巨大的力量,他们不但冲破封建伦理势力和家族利害的包围自由地恋爱、结合,而且还让两大家族和解,让温情代替冷膜,爱的春风消融恨的坚冰,从而显示了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它让我们明白,人原本应该在这爱的氛围中生活,它使我们感到终于或即将走出狭长黑暗的封建中世纪甬道的喜悦和欣慰。
zhouqian0825
【推荐】比较文学的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下面是我整理的【推荐】比较文学的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 要:
开展比较文学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有利于增进民族之间的了解、团结与合作,有利于各民族吸取他民族的文化精华,创造世界性文学。
关键词:
比较文学 民族文化 交融
文学是一个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以及特定历史时代赋予的意识形态的载体。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商品交换的日趋频繁,各民族的文化也随着贸易往来、战争、迁徙而相互渗透、融合、影响。但是,这种渗透、融合以及影响直到十九世纪初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无意识的,缓慢的。一个民族吸取外民族的文化也是感性的,不自觉的。自从1816年法国在大学课堂开设比较文学教程后,人类才开始自觉地理性地将本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学与外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比较出民族精神,文化的精品,从而辩证地快捷地吸取前人创造的文化精髓。近两个世纪以来,随着机器大生产的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文明与落后的差距越来越大,各民族的性格特点暴露无遗。于是,吸取本民族的经典文化和外民族的精品文化,使本民族强盛、在竞争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当务之急,创造世界性文学将纳入议事日程。为此,作为民族文化精神比较的比较文学如雨后春笋般相继在各国大学开设和发展壮大起来。
首先,开展比较文学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汇融合,有利于我们对外民族文化去伪存真,他为我用,创造世界性文学。一个民族的文学总离不开本民族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地域环境。文学存在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各民族文学都有相对稳定的阵地,起初接受外来文化是被动的,不自觉的,缓慢的,这是因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支配着自己。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争鸣,汉魏六朝时的佛教,都足以说明中国文化巨大的包容性。而蒙古族统治时的元朝,满州族统治时的清朝,中原人虽然成了他们的“俘虏”,但他们却成了中原文化的俘虏(汉化)。“国家当行汉法无疑也”(《元文类鲁斋遗书》卷七),“习汉书入汉俗,渐忘我满州旧制”(《清世祖实录》卷八四),体现了中国文化非同寻常的坚韧性,向心力,化合力。正因为这一特点,才使国人盲目地处在“举世皆浊,惟我独尊”的自我陶醉之中,使得一统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儒家文化已经走过了辉煌时期,走进了死胡同。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七十年是中国人接受西方文化的艰难期,渐进期,当列强的坚船利炮打碎了紧闭的国门时,有识之士认为应向西方人学习现代技术,“师夷长技以制夷”,尽管这种出发点是报仇雪恨的“制夷”,在某些国人看来过于委屈,但这却是思想意识的一次解放,它至少让国人睁眼看世界,看到了因自身落后惨败的甲午中日海战,泱泱大国输在历来向自己学习的弹丸小国手下,使国人进一步清醒地认识到仅仅有先进的技术是不足以拯救国家的,要富国强兵还必须从制度上变革。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国人再次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应当从思想观念、意识形态、民族精神上变革。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反省的过程中,鲁迅挖掘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国民的劣根性;柏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酱缸文化”,它很容易让人变成“酱缸蛆”。二十世纪上半叶翻译文学的兴盛,正是国人大量吸取外来文化有力的例证。新中国成立后20多年的文学,除了少量的苏联文学翻译外,又迈入了闭关自守的误区,改革开放后的思想大解放,翻译界才又活跃起来。
从二十世纪初到世纪末,不管是作家的创作还是广大读者以及国民的思想意识无不受西方文化强劲的冲击和影响,他们无一不在吸取外来文化的精髓。鲁迅的《狂人日记》受俄国作家果戈里同名小说的影响,借狂人之口发泄内心的激愤;郭沫若的《女神》形式上受美国自由诗人惠特曼的影响,在思想上受印度诗人泰戈尔泛神论和德国诗人歌德的影响。王蒙五十年代曾说:“我们这一代是吸苏联文学的奶长大的。”就王蒙等人当时的创作来说无不在模仿苏联文学,而王蒙新时期的创作《春之声》、《蝴蝶》等一系列作品受到西方意识流作家作品的影响,这些关系与其说是中国作家在跟进摹仿外国作家的创作方法,不如说外国作家作品为中国作家提供了观察审视社会现实人生的新视角,他们不但为国人创造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而且拓展了国人的视野,启迪了国人的思想。不过,作家也好,读者也罢,他们生存在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土壤,在吸取外来文化精髓时不可能完全西化,因为还有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滋养着他们。他们从中西文化交融中吸取有价值的.养料。
比较文学正是站在理性的高度对各民族文化进行客观的比较,让作家继承借鉴有价值的创作手法及创作风格,让读者去伪存真,吮吸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而各民族在共同吸取前人文化的过程中对生存、生态、环境、发展等方面的认识会逐渐趋于一致,时间一长,作家自然会创作出人类共同关注关心的文学作品,世界文学的大同时代也就不远了。
其次,开展比较文学有利于增进民族间的了解,有利于民族间的团结与合作。在当今经济一体化与世界多格局的国际环境下,各国民间往来、商品贸易、政治外交日趋频繁,互助互利的合作得到不断加强。但是,团结与合作的前提是了解,由于民族、地域环境、政治制度、历史渊源的差异,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质,要交往与合作就必须互相了解对方的特质,进而理解包容他们的这种特质,求同存异。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互相间的隔阂,建立互助互利的关系。日本大和民族,他们在侵华战争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心灵创伤,但是,我们在不忘耻辱的同时,还应该理性地看到大和民族不甘落后、敢为人先的开拓进取精神。他们从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一步一步跃入世界强国之林。因此,我们不要停留在痛恨仇视的民族感情上,应找准契机学习他们的民族精神。文学上,日本平安和江户时期曾大量吸取中国的古典文化,但二十世纪,日本文学已走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前面。日本江户时期的文学――世界上最短的诗歌形式――俳句,与中国的唐诗宋词在创作上的音韵格律意境有惊人的相似。
再次,开展比较文学,可以为文学研究开辟新道路,有利于其他学科如古典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理论等学科研究的深入。这里比较文学已超过了这门课程本身,而是作为一种方法论运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使研究更为深入、成就更为显著。以前,我国是文学与理论研究大多局限在历时性的单线条的承袭与发展关系之中,极少把它放在世界文学及理论的大背景下考察,忽略了各国文学及理论之间的渊源关系,使我国的文学研究难以取得新的成果。我们的文学批评多是感性的直观的,缺乏西方文学批评的逻辑性、思辨性和理论深度。在这方面晚清著名文学理论家王国维给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大胆运用了康德、黑格尔的思想,采用比较的方法,把《红楼梦》放在世界文学背景下进行研究,在研究宋元杂剧时自觉与西方戏剧进行比较,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学术著作《人间词话》、《宋元戏剧史》。在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时,更不能只是纵向研究,而应将其放在国际大背景下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这样,就可以避免孤立的研究,使研究更为深入、客观。
华蓥山5
磨刀不误砍柴工,想要知道比较文学论文怎么写,并且又快又好的写出成品,需要掌握一定的论文撰写方法与注意事项,下面学术堂将从七个方面讲述如何写好比较文学论文.一、摘要:最好在全文完成以后再写,应概括说明全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4 个方面,应写出具体的研究结果,特别是创新之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摘要中的内容应在正文中出现,摘要不能对正文进行补充和修改;2、用第三人称叙述,不用"本文"、"作者"、"文章"等词作摘要的主语;3、仅为同行所熟悉的缩略语,应在题名、摘要或关键词中至少出现一次全称,对那些已经为大众所熟悉的缩写词,如比较文学、文学等可直接使用;4、 写英文摘要时,不能因为某些内容不好翻译就不翻译,描述研究的成果、得出的结论以及普遍被接受的事实和真理,用一般现在时,描述具体的研究过程,则用一般过去时.二、文献综述:1、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2、要概括、总结和分析他人的工作,同时还要论述自己的观点;3、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4、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三、正文:1、要有合理的文章结构,严谨的逻辑推理,其中常出现的问题,如专业名词书写、图表规范、图表应用等问题都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2、在数据整理时,要将数据如实地一一列出,不能随意删减,同时不能将结果和讨论内容相混淆,撰写时将结果一是一、二是二地交待清楚即可,不要枉自发表自己的主观分析;3、讨论不是对研究结果的简单重复,而是从理论上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解释、推理,合理的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4、初稿写好以后,应该多修改几遍,对整篇论文逐行逐句逐段反复推敲,检查每一个具体论点、论据、论证是否恰当有力,表达是否合乎逻辑,务求不留疑点,直到确实有说服力为止.四、结论:1、结论是论文的结晶所在,对论文创新内容的概括应当准确、完整,措词要严谨,语句要像法律条文那样,只能做惟一的解释,说得清清楚楚,不能模棱两可或含糊其辞,既不夸大,也不缩小;2、行文要简短,不再展开论述,不对论文中的各段小结作重复.语言要推敲,删去可有可无的词语,如不用"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得出如下结论"、"综上所述有以下结论"等这样的废话;3、在用"首次提出"、"重大突破"、"重要价值"等自我评语时要慎重.五、参考文献:1、凡列入参考文献表的文献,都应该是公开发表的、作者亲自阅读过的以及与本文相关联的文献;2、参考文献的格式是最易出错的,如期刊名有的用缩写有的用全称、姓和名颠倒、化学符号角标无法显示以及大小写混乱等,可使用EndNote进行文献管理和插入,但仍需要逐条核对.六、致谢:该部分也不容小觑,需要用词恰当、语言含蓄、篇幅适当,避免庸俗化,如果把一些不大相干、无关紧要的东西也写了上去,是不合适的.七、其他方面:1、避免口语化的用词和文学性的叙述;2、在评论他人的研究工作时,一定要客观,避免引起纠纷.特别是谈论其不足和缺点时,一定要慎重,没有把握时,切不可凭感觉或印象随意发表评论.
中国是诗的国度,其文苑中的诗词奇葩,为千百年来大众所喜爱,且至今不衰,如果我们把它与西方的诗并在一起,“以平情的观察,冷静的分析,科学的认识,理智的沉思,去进行
选择其中一点,比如两人为了爱情最后双双殉情,其中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但这个角度恐怕别人也能想到,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最有写头的地方下笔,会比较顺手且比较
按这个题目到百度里搜索一下就有了,On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DietaryCultures
中西方价值观 教育 的历史和 文化 传统不同,因此内涵和特点亦不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西教育比较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析中西教育的文化差异 摘要:当
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论文篇二 《浅析我国英语教学中中西方文化差异教育》 摘 要:本文对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中西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