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47

杭椒牛柳
首页 > 学术论文 > 水产学报参考文献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Rabbit公主

已采纳

鱼类是生物的一种也是食物链中的一个环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说的就是这种自然现象。可是没有一个生物是甘于被别的动物吃的,就是植物也要长出一些刺来,防止动物来吃。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也许当初鱼的骨骼没有这么尖锐,但是不尖锐的(也就是不长刺的)都被别的鱼类或其他动物吃光了,剩下的扎嘴不好吃,遗传基因也就留下来了。经过世世代代的自然选择,鱼的骨骼越来越尖锐。这是自然的法则:适者生存。而人生活在陆地上,抵御自然的侵扰要多于动物的侵扰,要有强健的四肢,才能生存,所以骨骼越来越粗壮,扎嘴的的作用没有太大的防御作用,也就不被人体选择,而鱼只有躯干没有四肢,只要有一个强健的脊柱就可以了,其他骨骼承力的作用不大,也就越来越演变成刺了,起着防御作用。

258 评论

清水绫子

大哥因为你长了骨头 所以鱼也就长了刺 明天见着上帝你就大声吼 我不要长骨头啊 鱼也就不会长刺了 一定要记住哦哦 对了 不要谢 拜

128 评论

忘忧毛球

它们被叫做肌间刺,肌间刺即通常所谓的细鱼刺,是分布于椎体两侧肌隔中的小骨,为低等真骨鱼类骨骼系统所特有的一种结构,其数目随着鱼类的演化逐渐减少,直至进化到某一阶段完全消失。例如常吃的鲤鱼,鲫鱼,花白鲢,草鱼等鲤科鱼类,被认为演化程度较低,有肌间刺;而鲈鱼,鲶鱼,鲑鳟鱼等被认为演化程度较高,就没有肌间刺。肌间刺功能:主要作用应是支撑肌肉,对于肉质比较疏松的鱼类,不仅肌间刺数目相对较多,更主要的是肌间刺上的分枝也较多,如鲢、鳙,甚至出现复杂的树状分枝。肌间刺还有一个作用涉及到传导,如肌肉力量的传导,因此肌间刺数目可能与肌肉中蛋白质含量有一定的关系。也有研究发现,肌间刺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植食性鱼类的力量 。

143 评论

我是阿晨

黄鳝的营养价值很高,而且肉质鲜美,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但是在功能因子方面,目前还没有相关文献证实。

要知道黄鳝对人有什么好处,首先要来了解一下黄鳝的营养成分有哪些。 研究[1]表明,黄鳝肉中的蛋白质含量约19%,这个数值在鱼类中算很高的,而脂肪所占的比率很低。 不同生长阶段的黄鳝的肉质中的营养成分基本相同,最多的是水分,然后依次是蛋白质、脂肪和灰分。

研究[1]同时与中华鳖和虾进行比对,结果是黄鳝的营养价值跟中华鳖和虾相近,但高于猪肉(瘦肉),鸡蛋,以及鳗鱼。黄鳝肌肉中的蛋白质含量略高于其他海水鱼和淡水鱼,但无氮浸出物略低于其他食物,脂肪含量也略低于猪瘦肉和鸡蛋、鳗鱼、中华鳖、带鱼等海产品,但高于虾,也就是说, 黄鳝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

接下来分析一下黄鳝肉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研究[1]数据证实,黄鳝肉中主要含有二十七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占九种,不饱和脂肪酸占十八种,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在不饱和脂肪酸里占十八种,并且油酸的含量最高。黄鳝肉中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跟猪瘦肉,鸡蛋,带鱼,鳗鱼和中华鳖大致相近,但低于虾。亚油酸和亚麻酸是人体的两大必需脂肪酸,而在幼鳝中,这两种脂肪酸含量比较高,并且随着黄鳝个体的长大而逐渐减少,也就是说,黄鳝要吃幼年的营养价值更高。

紧接着分析一下黄鳝肉中氨基酸的组成和含量,研究[1]数据证实,黄鳝肉中主要含有十八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的含量最高,胱氨酸的含量最低,除了谷氨酸外,黄鳝肉质中天冬氨酸、丙氨酸和甘氨酸的含量也比较高,而我们都知道,这四种氨基酸都是鲜味氨基酸,所以黄鳝肉品尝起来非常鲜美,并且在不同生长年龄段中,黄鳝肉的氨基酸含量变化不大。

我们评价一种食物的营养价值高,则其蛋白质不仅所含的必需氨基酸种类要齐全,而且必需氨基酸之间的比例也要适宜,最好能与人体的需要相符合,因为这样吸收最完全,营养价值也最高。 数据证实,黄鳝肉的氨基酸组成中,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接近一半 ,并且与黄鳝年龄关系不大,最重要的是,跟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模式的比值基本一致,特别是跟儿童需要的氨基酸模式的比值非常接近,由此可见,黄鳝的营养价值确实很高,而且给小孩子吃更好,而且黄鳝中含有人体主要的限制氨基酸——赖氨酸,因此平时吃点黄鳝,可以弥补吃主食所带来的赖氨酸不足,从而起到氨基酸互补的左右,提高蛋白质的利用率。

一般来说,鱼类肉质中的蛋白质含量越高,营养价值也越高,但是在鱼大多数都有刺,这大大影响鱼类可食用部分的利用率,而研究[2]表明,黄鳝没有刺,所以黄鳝可食用部分的利用率更高。也就是说, 黄鳝含肉率高,肉中蛋白质含量和利用率也高,营养价值和利用价值很大。

总的来说,黄鳝肉营养全面丰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的好食材,它的氨基酸种类齐全,必需氨基酸含量和比值也符合人体需要的模式 ,除此之外,黄鳝肉中 还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元素以及微量元素 ,并且由于鲜味氨基酸含量高,所以尝起来肉质鲜美,更有胃口,如果想要更有营养一点,最好选择幼鳝,给小孩吃特别适合。

当然,如果是有过敏症状的人,最好先检查一下黄鳝是不是过敏原,然后才进食。

本期作者:廖钰樱 赵力超

美编:彭铭倩

参考文献:

[1] 舒妙安,马有智,张建成.黄鳝肌肉营养成分的分析[J].水产学报,2000,24(4):339-344.

[2] 周秋白,李有根,陈云香,等.黄鳝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J].淡水渔业,2000,30(11).

142 评论

jessica-qn

这些小刺的学名叫做肌间骨,见于低等真骨鱼类,如鲱形目及鲤形目等,它是分布于椎体两侧肌隔中的小骨 [1] 。我国淡水主要的养殖鱼类,包括四大家鱼(青、草、鲢、鳙)在内的鲤科鱼类,普遍存在肌间骨。鱼为什么要有肌间骨,这个问题目前在研究上还没有定论。但是通过不断地分析比较,科学家发现了一些规律:在真骨鱼类里,随着鱼类由简单向复杂的演化,肌间骨也发生了变化,其数量先增多,然后逐渐减少,直到进化的某一阶段而完全消失。比如真骨鱼类中较低等的海鳗(鳗形目),它的肌间骨是所有鱼类中最多的;到了比较高等的鲤鱼、鲢鱼(鲤形目),数量已经有所下降;到了更高等的鲶鱼(鲇形目),已经几乎完全没有肌间骨 [2] 。可以说:肌间骨的出现与消失,是真骨鱼类演化过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的产物,其背后是基因变异和环境选择的共同影响。由于肌间骨与鱼类的演化过程关系如此密切,一些科学家推测它在鱼类的适应环境、逃避天敌等过程中,很可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但其背后真正的机制,目前科学界仍没有确定的解答。有学者认为,肌间骨的主要作用应是支撑肌肉,肉质比较疏松的鱼类不仅肌间骨数目相对较多,肌间骨上的分枝也较多,如鲢、鳙,甚至出现复杂的树状分枝。同时肌间骨可能与肌肉力量的传导有关,研究表明,肌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鱼类,其肌肉力量的传导可能更多地靠肌纤维,而借助肌间骨进行肌肉力量传导的要求比其它鱼低,因而其肌间骨的数目也较少 [3] 。也有研究者发现:肌间骨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植食性鱼类的力量 [4] 。也许肌间骨在演化的历史长河中,曾帮助这些小鱼逃脱大鱼之口。但这些也只是推测。总之,肌间骨的成因仍有争论,国内外的研究尚在进行之中。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展示了动物演化中的复杂与多样。参考文献:[1]Patterson & Johnson 1995. The intermuscular bones and ligaments of teleostean fishes.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2]吕耀平等 2007. 低等真骨鱼类肌间骨的比较分析. 水产学报[3]董在杰等 2006. 几种常见鲤科养殖鱼类肌间刺的初步研究.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4]Danos & Staab 2010. Can mechanical forces be responsible for novel bon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in fishes? 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

242 评论

瘦子你好

和你为什么长骨头是一个原因!!!

302 评论

相关问答

  • 水产学报投稿步骤

    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奖学金评选细则 为鼓励研究生勤奋学习、全面综合发展,成为具有优良的品质、良好的合作意识、扎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学校设置了

    妖娆176991534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水产学报

    是的,是核心期刊,在水产这一块还是比较不错的期刊

    sys19818888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水产罐头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由来什么意思,就是水产品的深如工

    爱吃牛蛙的鱼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水产养殖一级学报

    动物模型类研究,若发表SCI,可以到这个ICBB征稿网站看看,除了动物模型领域研究,还包括动物科学与生物技术SCI;动物养殖、畜牧科技,饲料与营养SCI;水产科

    芳菲七月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水产学报是sci吗

    水生生物学报,海洋科学,动物学报,水产学报1、动物学报生物学领域的权威杂志,虽然在80年代中期被踢出SCI,目前尚未恢复,但是感觉动物学报比某些SCI杂志还难投

    速度染发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