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96

倒数第一丑
首页 > 学术论文 > 拟人化研究论文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温暖三月5021

已采纳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已经基本总结完成了,下面是往前整理现代文学的酝酿过程,还是往后继续整理20世纪文学的后成熟时代,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然而我并没得选择,因为今天忘了带文学史的下半本出门,所以想搞20世纪也没法搞……出于这种纯粹的偶然,所以我们接下来进入的是现代文学在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时期的酝酿过程。先产生的是人文主义文学,它从意大利开始,扩展到西班牙和英国这些殖民主义国家,代表人物分别是但丁、塞万提斯和莎士比亚。之后接着的是古典主义文学,崇尚理性和秩序,在法国最为典型,代表人物是莫里哀。再然后是浪漫主义的先驱,在英国则是感伤主义,在法国德国则是启蒙文学,这些我认为应该扔进浪漫主义里面,因为19世纪的浪漫主义有些太短了。|文艺复兴的社会原因在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处于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意大利是最典型的国家,欧洲大陆也有商贸和手工业的发展,从而产生了市民阶层。而到了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和环球航行的成功,使得资产阶级通过原始积累成为社会经济中一支强大的力量。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用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还有要求国家富强民族统一的政治诉求,在文化上他们要求用心的思想文化体系来反对封建的和宗教的精神禁锢,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道路。不过文化上的原因更加重要一些,首先是中世纪末期的文化形态中,已经有了早期资产阶级文化的雏形,那就是市民文化,其反映了城市市民的生活,成为日后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重要来源。其次则是文艺复兴的直接动因,那就是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重新发现,其中包含的朴素人本精神被新兴的资产阶级所吸纳,借助复古来扬新,建立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体系。这表现为宗教上的宗教改革运动,宗教活动是欧洲发展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关联着政治和文化,在此领域发展的宗教改革则更多地带有政治诉求,反映了欧洲各个民族国家对独立统一的世俗政权的追求。不过宗教改革也在思想上打破了神学的观念,宣扬了人本精神。而文艺复兴则是在文化诸领域发起的一场,带有强烈的世俗性。|人本主义文学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关注现实的人。人本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严和能力,用个性解放来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他们通过塑造“巨人”的形象,通过高扬人的理性来完成其追求,这也使得他们着力描写现实的物质生活,将现实人生的悲喜引入艺术中。在崇尚朴素的写实主义的同时,人本主义的文学还重在展示人的精神世界,表现属于人的活生生的情感。人本主义的创作基本确定下来现代文学各种基本样式,同时带有鲜明的民族性,尤其重视在语言上采用俗语和民族语言,人本主义作家常常是本民族语言的奠基者和文学语言的大师。其持续时间从14世纪中叶一直到17世纪初,近300年的时间大概可以分为三个段落。14世纪中叶到15世纪中叶是初期,其时最为突出的是意大利文学。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中叶则是中期,最为突出的是法国。从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初,最突出的则是英国和西班牙。|意大利文艺复兴文学人文主义的精神在但丁的作品中就已经非常显著了,其人一般被认为是中世纪文学的最后一人和文艺复兴作家的第一人。他的政治活动代表市民,追求意大利的政治统一。他和后来的彼特拉克以及薄伽丘一起被称为弗洛伦萨三杰。彼特拉克被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学者,这大抵是因为“人文主义”这个概念就是他提出来的。他将人学和神学分开,认为两者是对立的概念,以此同封建教会的思想对抗。他是一个通晓古希腊古罗马文学的学者,致力于研读推广古典名著。其刚开始写诗使用拉丁文,后来转用意大利语写作,有抒情诗集《歌集》(1336到1374),于41年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歌集》主要抒发对女友劳拉的爱情,表现以现世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也有很多歌颂祖国呼吁统一的政治诗。其诗歌抛弃了中世纪抽象隐晦的风格,继承了“温柔的新体”的风格,比较清新自然,其体裁多用十四行诗。薄伽丘是第一位通晓希腊文的人文主义者,有杰作《十日谈》。15世纪中叶以后的意大利文坛十分繁荣,阿里奥斯托和塔索是很重要的作家。阿里奥斯托有传奇体长诗《疯狂的罗兰》(1516-1532),塔索有《被解放的耶路撒冷》(1579),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最后闪光。

193 评论

暴脾气媛媛

实行幼儿园托班 教育 ,对我国的学前教育来说是一项划时代的举措,由于托班孩子年龄小自理能力、保护意识差等特点,因此需要幼师具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强烈的责任心。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幼儿园托班教育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幼儿园托班教育论文篇一:《如何做好幼儿园托班保教工作》 摘 要:托幼教育一体化,对我国制度化的学前教育来说是一项划时代的举措,托班孩子年龄小(两岁半至三岁)自理能力、保护意识差等特点,需要老师有足够的爱心、耐心和强烈的责任心。托班老师还要善于与孩子沟通、与家长交流谈心,走家园共育之路。托班的一日教育活动作息安排需要老师有的放矢,适当放宽。逐步使托班的幼儿在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为今后升入小班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托班;保教;爱心;耐心;责任心 托幼教育一体化,对我国制度化的学前教育来说是一项划时代的举措,这意味着学前教育以3岁为界由卫生和教育两个主管部门分而治之的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即教育行政部门开始涉足“0~3岁早教”。“开办~3岁的社区幼托园,将爱播撒给更多的孩子们,将教育理念播撒给更多的家长们,为今后升入小班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社区幼儿园新的办园方向,新纲要与《3~6岁 儿童 学习与发展指南》充分肯定了幼儿教师在教育、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对幼儿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本着确保保教结合、教养并重的方针落到实处,在深入托班的保教管理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托班教师工作的不容易,托班幼儿年龄小,又是初上幼儿园,特别需要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都需要老师帮助,因此对托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心理要求,同时对幼儿园今后的办园思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简单谈谈我的体会。 一、托班老师要有爱心、耐心和强烈的责任心 爱是人类的天性,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爱,同时也向别人付出自己的爱。爱是每一个儿童健康成长的最基本前提和需要,幼儿园每一个老师都必须关心和爱护儿童,托班的孩子初次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孩子没有熟悉的亲人陪伴,他会觉得恐惧、害怕和无助,其分离焦虑情况比较严重。因此,托班老师一定要和蔼可亲,值得亲近,对每一个孩子的爱要更加细腻、动人,要让所有的孩子感觉到:老师最爱我!要做到这一点,老师就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以鼓励和表扬去激励每一个孩子,无论孩子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老师都不要吝啬表扬,要及时地鼓励或亲吻、拥抱一下孩子,他们会珍视这别致的赞赏的。在刚入园的两周内,我观察到班里有的孩子虽然没哭,但不玩任何玩具,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动,不愿意自己动手吃饭,不愿意参与各种活动,对老师爱理不理,不愿意亲近,态度十分冷淡;有的则死缠着陪伴在身边的父母、亲人,哭闹着不允许他们离开,大人走后就哭闹不休。对于幼小的孩子,我热心地扮演妈妈的角色。对那些不哭不闹的孩子,不时地给他们亲切的微笑、温柔的抚摸或鼓励、用表扬的语言轮流与他们聊聊天,逐渐消除他们的陌生感;对于哭闹的孩子,我会把他们搂在怀里或抱坐在膝上,尽量温柔地安慰他们,并询问一些简单的事,分散一下孩子的注意力;对于勇敢、独立性强、有进步的孩子,我会及时地奖给他们一颗小红星……我始终把“教育的技巧在于教师如何热爱孩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在托班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阐释这句话的丰富内涵,把爱耕种到每个孩子的心田。另外,为提高新入托班幼儿每天来托儿所的兴趣,缓解他们哭闹的情绪,我们特意为托班准备了多样的玩具。开学一个月了,我们赢得了孩子们热切的爱,孩子们都十分乐意来幼儿园了。 托班工作烦琐而杂碎,孩子们每天像小鸟一样“喳喳喳”地叫个不停,尤其是新生入园的时候,十几个孩子一起哭闹,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没有耐心是不行的。托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他们不会说出自己要做的事或自己的心愿,心里有什么想法或要求时干脆就用眼泪和哭声告知,让人手足无措,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学会细心地观察孩子。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异常,如老师在组织游戏的时候,能通过孩子的脸色、神态、动作发现异常。××小朋友要如厕了,××小朋友已经尿裤子了……托班的老师对全体孩子都要了如指掌,如,今天哪个孩子吃饭不好,哪个孩子喝水不好,哪个孩子想喝牛奶了,哪个孩子睡觉不好,都逃不过老师的眼睛。由于托班幼儿年龄小,处处需要老师关心和照顾,所有这些琐碎的事,老师应视其为自己的责任,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因为老师的责任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使得孩子们很小就受到强烈的责任心的影响,这非常有利于孩子们今后的发展。 二、托班老师要善于与孩子沟通、与家长交流谈心,走家园共育之路 刚开学的时候,我们与孩子们交流很困难,因为听不懂孩子们那些过于省略和发音不正确的话,为了弄清孩子的意图,往往要让他们重复好几遍,并左猜测右琢磨,费时又费劲。开学初,有好几个孩子总是大小便在身上,分析原因,原来是有的孩子胆小,不敢跟老师讲,而有的孩子和老师讲了,老师却听不懂他大小便的“代名词”。针对这些情况,一方面我们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亲切地告诉孩子不用怕,大小便时告诉老师;另一方面,为了让孩子尽快听懂普通话和学会说普通话,我采用了多种形式去训练他们。如每件事指令我们都用普通话说一遍,然后再用天台话(方言)翻译一遍,语速放慢,让孩子听清,逐步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托班老师除了会与孩子沟通,还要会与家长交流、谈心。班里不少家长总认为自己孩子年纪小,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在家给予过多的包办代替,造成孩子难以适应集体生活。开学不久,我们便对班里的几位特殊幼儿进行家访活动,要求家长积极配合减少过多的包办代替,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同时也跟孩子拉近距离;其次,每天下午幼儿离园的简短交流,我们做到少向家长告状,偶尔的错误都视为正常,讲得最多的是孩子的点滴进步;最后,三月底我们组织召开了托班家长会,会议的重点是:托班家长如何配合做好孩子入园的心理准备,以及有关注意事项。为了让托班家长们更好地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和幼儿园的最新教育动态,由于条件允许,我们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新形式。平时用摄像机和数码相机把幼儿开学以来在园的一日生活点滴拍摄下来,在家长会上请家长观看。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向家长逐一介绍幼儿园的具体做法,家长也非常明确自己应该怎样配合幼儿园工作。教师采用视听结合的 方法 召开家长会感觉很轻松,比很多文字性东西要有用的多。从家长们的肺腑之言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他们与幼儿园一起携手共育好孩子的殷切希望,家长们都说:这样的会议应该多开些,既有利于我们共同教育孩子,也有利于提高我们家长的素质。家长们不仅可以系统地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园的学习与生活情况,更重要的是能与老师近距离地就育儿方法进行沟通,形成家庭与幼儿园教育的合力。老师与家长的沟通,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孩子在园的看法。四月初我们利用春游活动为契机,将春游活动与托班亲子活动融合在一个空间里,托班的五十多名小朋友在家长和老师的陪伴下,一同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开展了快乐“亲子游”活动。总之,托班老师带孩子是非常辛苦的,如能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而产生合力,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教育有了家庭、社会多方面教育力量的支持与协作,相信受益最多的将是可爱的孩子,我们将一如既往走家园共育之路。 三、托班的一日教育活动作息安排有的放矢、适当放宽 幼儿园原来的作息时间比较固定有序,而通过日常保教管理我们发现,托班幼儿的情绪不易控制。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需要,一日的教育内容必须与生活环节紧密结合。只有在托幼大脑兴奋点出现时进行教育,其效果最佳。因此,我们适当放宽了托班的教学活动作息时间安排,保持了时间的灵活性,由托班老师掌握随时抓住教育的契机进行有关能力的培养。如,托班幼儿收玩具能力差,需要的时间长,但是,为了培养托班幼儿的自理意识,可以适当延长收玩具时间。如,春季户外活动前的准备工作适当减少,这样我们就适当延长户外活动的时间,而吃点心的时间就要做些相应调整。我们尽可能突出托班幼儿教养工作的特点。 我们在托幼一体化保教管理工作改革的初步实践中,在组织实施中,托班的保教组人员都是“两教一保”(两位老师和一位保育老师),各自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教师积极做到教中有保,保育员也积极做到保中有教,互相渗透,切实做到托幼教育一体化,我们还需不断地学习、摸索、 总结 。今后要特别加强0~3岁婴儿教育的研究,对0~3岁保教人员,从理念→行为、从知识→技能、从教育→教学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对0~3岁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保教策略以及 家庭教育 指导形式与方法加以重点研究。在教育目标的设立中,我们做到既不能把3~6岁和0~3岁两个阶段截然分开,又不能把0~3岁自身的目标和要求混合到3~6岁里去,真正将0~6岁儿童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进行教育;真正搞出幼儿园特色,创出幼儿园品牌,使我园深得孩子和家长们的喜爱,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我们将不断地努力、实践、再实践。 参考文献: [1]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08. [2]陈帼眉.学前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指南,2012. 幼儿园托班教育论文篇二:《幼儿园托班课程组织策略》 摘?要:幼儿园托班基本是由24个月至35个月之间的幼儿组成的,其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都与3~6岁幼儿大相径庭,课程实施上不能简单地将幼儿园课程简易化。幼儿教师要准确把握这一时期幼儿特殊的年龄特征,在理解幼儿心理的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运用有效的组织策略并加以分步实施,使家长认可班级课程。 关键词:幼儿园;托班课程;组织策略 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日益改善,年轻的父母们越来越认识到早期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他们不再满足传统的托儿所,而把视线投向幼儿园这一专业的幼教阵地,希望幼儿园的托班课程能够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良好的影响。 托班作为幼儿园最小的年龄班,不仅承担了对幼儿启蒙教育的任务,而且也是幼儿园向家长传播本园课程教育内涵的窗口。国家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相互衔接”,而且也“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托班基本是由24个月至35个月之间的幼儿组成的,其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都与3~6岁幼儿大相径庭,课程实施上不能简单地将幼儿园课程简易化,而须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运用有效的组织策略并加以分步实施。 一、知己知彼 班级课程实施的对象是幼儿,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点是教师首要考虑的。幼儿教师要准确把握这一时期幼儿特殊的年龄特征,在理解幼儿心理的基础上加以正确的引导。此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为: 1.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 幼儿原本就都具有自我中心的心理发展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才会慢慢转变。现今独生子女的政策将孩子推到家庭关注的中心,长辈们不自觉的溺爱都会造成孩子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从而强化孩子的缺点,使其任性、自私、独占、霸道,以致不能谦让同伴,反而处处争抢,时常发生抓咬等战争。 2.理解受语序的制约 低龄幼儿的语言发展正处于 经验 积累与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对于成人语言的理解受到言语顺序的制约,表现为先说的先做、后说的后做,对于倒装句不能很好地掌握。 3.好动活泼、言行脱节 三岁前幼儿的思维正处在直觉行动阶段,他们往往靠直接的动作来对事物加深了解,然后慢慢向直觉形象思维发展。托班幼儿正好处于这一阶段,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好动,什么都要动一动、拿一拿、看一看,甚至爬一爬,经常做出意料之外的危险动作。即使知道了不能做,但由于年幼毫无自控能力,常常言行脱节,说得到做不到。 二、准确定位 孩子从家庭来到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集体,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会使他产生对家庭、父母的强烈的依恋。广大家长怀着极大的期待将自己步履未稳、天真稚拙的孩子送到幼儿园,希望幼儿园生活能带给孩子健康的心理和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为孩子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作为教师,我们要同时扮演好多种角色才能使幼儿喜欢集体生活,使家长认可班级课程。 1.面对孩子——理智型教师 (1)亲切的妈妈。要和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要让幼儿感到老师像妈妈,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爱,从而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老师可经常给予孩子鼓励、赞许的目光,摸摸孩子的小手、头发,亲亲、抱抱孩子,互相交流亲情,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 (2)合作的玩伴。游戏是孩子生活的全部,同伴不同于父母,没有无条件的忍让,只有合作、分享等交往必须遵守的规则。教师和孩子一起玩有助于全面了解幼儿,及时、准确地把握孩子的心理,孩子也会对教师产生亲切感。 (3)有力的支持者。孩子年幼,还不能解决遇到的困难,更需要帮助和支持。教师要及时发现孩子遇到的问题,积极想办法解决,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和好奇心。 2.面对家长——专家型教育者 (1)关注幼儿的成长足迹。不同的幼儿来自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在幼儿园的表现各不相同。班级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做个有心人,将孩子平时活动中的点点滴滴随时用图片、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从中寻找个体的成长规律并尊重它。家长从老师的细致工作中能渐渐体会到学前教育人员特有的专业品质。 (2)创设有利的教育环境。创设艺术的、温馨的、宽松的班级环境,为幼儿提供可以探索和发现的教育元素和操作材料,从小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与幼儿积极互动,让幼儿喜爱游戏活动和集体生活。与班级课程相关的教育环境在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会体现出幼儿的成长过程,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班级环境能赢得家长的信任。 (3)诠释班级的教育内涵。平时注重和家长交流班级活动的内容,不仅介绍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而且结合孩子的表现和活动的要求向家长讲解班级课程设置。适时传授一些和孩子交流的技巧和育儿先进经验,提高家长的早期教育能力。长期坚持能树立教师专家型教育者的形象。 三、游戏贯穿 快乐的童年是在轻松、愉快的玩耍中度过的,托班的各项活动都应以游戏的形式展开,在组织有趣的游戏过程中落实四个方面。 1.拟人化 由于年龄所限,孩子对现实世界与虚幻的想象混淆不清,他们对一切事物具有“泛灵”的概念。教师运用拟人化手法,可使活动充满情趣,易于幼儿理解,极大地调动幼儿参与积极性。 2.生活化 如果把小班课程放到托班进行,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幼儿就会形成一知半解的情形。他们对身边经常能看到、听到的事物非常感兴趣,只有挖掘生活中的潜在教育因素,从幼儿身边的小事出发,那样才能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理解,而且孩子兴趣浓厚,能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孩子日常接触的衣、帽、鞋、碗等都是教育的好素材。 3.运动化 皮亚杰儿童智慧发展阶段的理论明白地解释出托班幼儿的思维现在正处的阶段: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化,他们较喜欢参加有身体运动的游戏活动,对静坐的游戏不感兴趣。他们对事物的理解也受动作的影响。我除了每天保证2小时户外活动时间外,而且分时段进行了动静交替的安排。每天早上户外活动3次,每次20分钟,中间穿插生活护理、集体活动和活动区活动,分别是晨间锻炼(有器械活动,进行身体技能学习,个别辅导为主,时间略长)、集体游戏(着重某方面的锻炼,融入多种教育因素)、自由活动(孩子自由活动或玩大型玩具,有利于身体技能与体能发展)。中午散步则以观察培养为侧重点,同时巩固礼貌用语的理解使用。下午的户外活动也以游戏和自由活动为主。这样既保证了生活护理,又做到了动静交替。 4.小组化 孩子们最喜欢玩玩具了,无论是汽车、飞机、布娃娃,还是积木、皮球,他们玩多久都乐此不疲。但他们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易受干扰,尤其受同伴的影响大。别人玩什么,他也一定要什么。我利用可移动玩具橱靠墙建成一个个半封闭的独立的活动区。孩子们两三人一组,坐在自己的一组玩具橱前,随意取放,自己玩耍。既不容易受其他小朋友干扰,减少了争抢、争执,又可以互 相学 习游戏经验。教师在活动室中间就可以看见每个小组的活动,可以及时指导、做观察记录而不影响孩子的游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陈?静,杨已洁,朱静芸.生活取向的幼儿园班本课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美)玛丽·霍曼,伯纳德·班纳特,戴维·P·韦卡特.活动中的幼儿——幼儿认知发展课程[M].郝和平,周?欣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幼儿园教育论文:《试谈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策略》 幼儿园没有严格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及其本身身心发展的要求进行幼儿教育,把幼儿和小学生放在同样的环境中进行教育,提前教授小学生的 文化 内容,并且按照小学生的管理方式和教学方式,这就是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表现,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需求使教育误入歧途。这是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 1 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主要表现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把幼儿和小学生放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不按照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前教授小学文化内容。 幼儿园教育内容显现的教育成效不足 根据幼儿的生活生长发展规律,幼儿是通过生活中很多活动的感知和猜想实现成长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需要我国对幼儿园的教育体制进行了改革,国家把学前教育不断地推向市场,公办幼儿园在重新转型,不同形式的私立幼儿园也在不断丛生。无论公立幼儿园还是私立幼儿园为了吸引生源大量招生,迎合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开设了超前教育课程。很多幼儿园在招收处于学话阶段的幼儿并且让其进行唐诗宋词、圆周率、乘法口诀等的背诵,大中班的幼儿甚至已经开始 学习英语 、珠算、算数、识字等超纲教学,提前教授小学的学习内容及方法,这些原因导致很多幼儿提前上小学。 幼儿教育 教学方法 有待继续改进 目前我国幼儿园教学未改从前的教学方法,还是以课堂陈旧的教学为主,死板地讲授知识内容,幼儿园教师一味地重复灌输,老师读,幼儿重复读;老师做,幼儿看;老师讲,幼儿听。教学形式非常机械化。与小学没有任何差别,这种教学方法严重遏制游戏化和活动的方式,幼儿需要通过游戏的过程接受更多的知识,不能扼杀幼儿的天性,这样不仅增加了学习负担,更不利于培养学习兴趣。幼儿长期处在焦虑紧张的状态下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其健康成长。 行为规范限制幼儿自由 我国大多数幼儿园都有基本的行为规范并且有类似的各种口令,上课坐姿要端正、手背后、不许动、不许笑、不许乱说话、认真听讲、回答问题要举手、回答问题要起立。课间活动不能嬉戏打闹,要喝水,安静地休息,不能大声喧哗,这些都限制了幼儿的人身自由,抑制了幼儿的好动活泼的生理特点,脱离了实际。 过早过度地开发幼儿特长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开办了很多私立的特长培训类学校,很多幼儿园不仅教授文化课程,同时也开设了很多兴趣班,比如舞蹈、书法、画画、钢琴、音乐、 跆拳道 、 游泳 班等等,这些学习内容已经占去了幼儿的一大半时间,完全超过了幼儿的接受范围及能力,不仅得不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反而会让幼儿产生厌烦排斥心理。 2 解决和改进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对策 幼儿教育应当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以幼儿生活成长需要为前提,了解幼儿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培养,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要求社会多方共同不断地努力,结合我国的国家政策顺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促进幼儿能够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 组织共建活动,加强教育监管 家园共建是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幼儿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特殊性,要科学合理地树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及理念,幼儿家长们要养成主动参与幼儿生活的互动意识,不能完全依赖于幼儿园教育。同时,开展家庭教育观念,有助于家长和孩子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幼儿园可以传授家长育儿经验和知识,不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对幼儿的近期情况加以沟通了解,家长和幼儿园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良好习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家园共建是育儿基础,那么教育行政部门同时也要采取相应的 措施 ,做好指导和调控的工作,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加强管理和控制,制定幼儿园办学的标准以及教育质量,各级教育有关部门做好幼儿园检查制度,从各项指标抓起,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与监督,增强幼儿园的教育责任。 提升幼儿教师的素质及专业水平,完善幼儿教师队伍 幼儿教育的质量是由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和自身修养素质体现的,我国很多幼儿教师缺乏专业的标准,应试教育的基础下,一部分幼儿教师通过国家考试取得职业资格,并没有接受具体的培训和学习,经验也达不到专业的标准,加之幼儿教师的流动性大,待遇比较差,幼儿教师一直处在短缺的状态。幼儿教师的自身各项素质达不到教育教学要求,所以必须提升幼儿教师的教学专业标准。例如聘用经验丰富的幼教老师,并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分批次不定期的细致培训,制定培训计划,可以对幼儿的成长心理状态、认知能力、安全防范意识、开发课堂设计等等进行系统的培训。对幼儿教师职称的评定加强管理完善,提高幼儿教师的薪资水平,促进幼儿教师教育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以便更好地提高自身素质及专业化水平。幼儿教育整体队伍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的,完善幼儿教师队伍,打造一体化、专业化、合理化的师资力量。把专业知识作为扎实的基础,各项才艺为铺垫,比如跳舞、 唱歌 、书法、口才、绘画等,塑造完善的教育团队体系。 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思想和赢在起跑线的观念,严重束缚了幼儿的思想和行为,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互相攀比,强制地让孩子学习各种才艺技能和知识,导致幼儿的学习压力过大,产生心理疾病。幼儿园应该不定期地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并给予有效指导,邀请家长多参加一些亲子活动,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并用即时通讯工具建立交流群,让家长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互相交流学习,老师用正确的教育方式进行指导,老师还可以布置一些由家长和幼儿共同来完成的作业,促进家长和孩子沟通交流,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让幼儿轻松、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完善幼小衔接工作,顺应幼儿成长规律 幼小衔接不仅是知识内容的衔接,还有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心理素质习惯等很多方面的衔接,以这些方面作为基础,做好小学学习知识的准备,让幼儿在小学生活中能够自由发展,积极地学习,处理好同学关系,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要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注重教育的启蒙性、丰富性、特色性、科学性等。顺应幼儿成长的发展规律,采取有利于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方法,激发幼儿的游戏能力和学习兴趣,培养主体意识,纠正幼儿教育的“小学化”,以愉悦健康的态度开始小学生活。 3 结语

263 评论

亿万资金

科技日新月异,我们或多或少都在新闻、报章杂志中看过外貌激似真人的人型机器人。

例如,日本石黑浩(Hiroshi Ishiguro)教授建造与自己如同双胞胎的机器人、第一个获得公民权的 *** 机器人苏菲亚(Sophia) ,以及日本长崎奇怪饭店(Henn na Hotel)的人型机器人房务。

现今科技之进步确实让人瞠目结舌,有一些机器人甚至拥有柔软的矽胶皮肤呢!

但也许很多人跟我一样,在看到这些人型机器人时有种诡异、不寒而栗的感觉,尤其是那些越接近真人的机器人,越令人毛骨悚然!

事实上,这样的不舒服感受有个专有名词可以解释,叫做 「恐怖谷理论」 (亦称诡异谷,Uncanny Valley)。

「恐怖谷」最早由日本机器人学教授 Masahiro Mori 于 1970 年提出1。该理论以一曲线(下图)说明,人们面对越像自己(人类)的对象,好感度会越高。

但是当对方的样貌是几乎和自己(人类)一样,却又出现几个 意外的「非人」特征 时(像是,关节处显露的机械构造),好感度就会骤降,掉到曲线图中的谷底。

只有当对象是跟我们完全一样、是活生生的人类时,好感度才会攀升至最高点。

我们看着机器人几乎和真人无异的外貌,以及难免显露的非人特征,像是机器人僵硬的表情、显露的机械构造,或是空洞的眼神,内在观感极为容易被带入恐怖谷中,抗拒感油然而生。

此外,对于静态、动态的对象,此理论也做出不同假定:动态的对象会比静态的带来更强烈的恐惧感。

显而易见地,会动的僵尸比静止的尸体恐怖好几百倍啊!

自 1970 年以来,学者也试着对恐怖谷提出不同解释。

首先,Mori 本人认为这样「恐怖」的感觉来自于一种生存的本能,因为这些似人非人的讯息通常透露着生存上的「危险」,像是看见尸体、残缺的人体躯干等等,大脑会反射性地产生恐怖的感受、让自身避开此情境。

Bartneck 与同事3则是用「框架理论」(Framing theory)来解释此曲线,他们认为这样令人反感的情绪来自于与自身「基模」(schema)相冲突的 *** 物。

也就是说,当我们第一眼看到一个极似真人的人型机器人,脑中关于「人类」的基模会被促发,此基模包含我们对于人类此概念的丰富的知识,因此一旦察觉到任何「非人」的讯息,都会造成认知上的强烈冲突、预期落空,进而产生反感。

此解释更近一步得到功能性磁振造影(functional Mag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的证据4,以及贝氏数学模型(Bayesian model)的结果5支持。

然而时至今日,研究人员对于恐怖谷产生的真正原因、甚至恐怖谷是否存在,都尚未达成共识。

事实上,Mori当初是根据自身研究经验、个人观点提出这个恐怖谷「假说」,并非根据实证资料推论出的结果。

因此,有些研究者在亲自进行实验、数据分析后,竟得到完全不一样的曲线!

例如,Bartneck与其团队3为了验证恐怖谷理论的正确性,采用一系列不同对象的照片,包含:

他们让 58 位受试者分别观看这些图片,并回答「它有多像人」、「我对它的喜好程度」等等的问题。

研究团队原先预期,受试者应该最不喜欢绿皮肤真人、拟人机器人的照片,因为这两种照片跟真人照片几乎没有差别,仅有少数非人的特征。

殊不知,统计数据的结果显示,虽然动物型机器人的拟人程度最低,却是最受喜爱的对象;人形机器人虽拟人程度位居倒数第二位,受喜爱程度仅次于动物机器人。

完整的喜好排名为:动物型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电绘人像、绿皮肤真人、拟人机器人, 最后才是真人 。

在这个排名中,最令他们惊讶的是,人们对绿皮肤真人与拟人机器人的好感度,不但没有比较低,甚至还高于真人模特儿的照片!而且对人形机器人的照片的喜好同样也高于真人照片。

这样的数据,与Mori的理论大相径庭。

基于这样的数据结果,他们推测真实的曲线可能并非恐怖谷,而是 恐怖悬崖(Uncanny cliff) ,并且建议机器人设计者不应一味追求高度拟人化外观,而应注重外型与功能间的平衡。

然而 Bartneck 研究中令人较为存疑的是,受试者评定真人照片的拟人化程度竟比其他照片都还要低!究竟 58 人的评分是否具代表性? Bartneck 团队从 ELLE 时尚杂志选用的真人照片是否偏误?都有待商讨厘清。

此外,也因为人类拥有丰富的社交经历,对「真人」的喜好较明确,也受个人经历、文化等因素影响。因此,单一、特定的人类照片或许无法代表概括性的「人类」此一种类。

比起「恐怖」的情绪,也有研究团队提出了几乎相反的结果。

Cheetham、Suter,和 Jancke6发现,当我们无法用肉眼判断这张图到底是真人,还是电绘人像(avatar)时,这些越似人非人的脸,越与人们的正向情绪连结,因此,该研究团队认为恐怖谷实际上应该是 「快乐谷」(Happy valley) 。

最后,虽然有研究利用「静态图片」验证了恐怖谷的曲线,但是当 *** 物改成「动态短片」呈现时,曲线反而趋于平坦,与 Mori 原先假定的「动态物体将带来更为极端的恐怖谷现象」完全相反2。

然而我们在解释单一研究结果时,仍不能忘了:不同实验素材(例如,研究者选用的图片、影片)、不同受测对象(例如,受试者是大学生?西方人?)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另外不可忽略的是, Mori 教授在 1970 提出恐怖谷理论时是以日文撰写,他当时用「亲合感」 (shinwa-kan)来描述本文中的「好感度」,英文里较适切的翻译为「affinity」或是「likability」。

但有许多研究中都选用「familiarity」,而 familiarity 一字强调的是过去经验,而非情感连结,使测量的效度受到质疑1,3。

虽然要统一总结个别研究的结果并不容易,但研究者目前仍普遍认同:要打造能自然与人社交的机器人,一味追求外观的拟人化并非一个明智的解法,反而更需着重在外观与功能上的平衡1,3,7。

因为似人的外貌,会让使用者期待能以似人的社交方式与之互动,然而要模拟人类社交互动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例如,机器人的细微表情、情感表达、语言理解、表达、认知历程、身体律动等等都须加以控制、设计。

从我们目前有的人型机器人来看,此项挑战似乎尚未成功过,即使是那些乍看下与真人无异的机器人,一但开口、与人互动,不自然与漏洞百出的应对便显而易见。

在人机互动中,我们能探讨的面向仍相当多,像是机器人的语言能力、情绪表达、行为模式、互动者人格特质、个人经历,绝非是「外观拟人化程度」一项因素能决定整体互动品质的8,9。

此外,我们对机器人的态度、好感度也受到媒体文化制约著,许多人不喜欢机器人可能是因为电影经常把机器人塑造成「 人类物种的威胁 」。

曾在访谈中开玩笑要毁灭人类的苏菲亚,被全球媒体热烈的报导。

然而,运用科技本身无善恶之分,好与坏终究在于使用者。

更何况,我们目前现有的机器人跟科幻电影中的、一般人期待的都差距非常、非常多。

像是在日本长崎的奇怪饭店(Henn na Hotel),虽在四年前目标成为世界上第一家由机器人组成的饭店,却在2019年因为大多数机器人无法妥善回应房客期待、错误百出,而决定逐渐转回聘用人类员工。

即使现有的社交机器人大多只能做为辅助工具,无法全取代人力,但是研发机器人对人们生活品质的益处,仍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在人口老化社会中,机器人能补足长照资源不足的问题,取代大部分劳力工作,减轻照顾者的负担10。

回到本文所探讨的问题中心,人型机器人是否会无一避免地掉入恐怖谷中?就目前的研究证据来看,我们似乎尚未能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如同大多研究问题,正反方的证据同时存在于文献中。

再者,恐怖谷曲线很可能会因个人偏好、生活经历而有所不同。

如 Mori 将「日本人形木偶」(bunraku puppet)放在相当靠近真人亲合度的位置。虽然在 Mori 的理论原文中,他也承认这样的木偶其实说不上是高度拟人化的,但是当在看木偶戏时,会不自觉忘却木偶非人的外观特征,深深融入故事情境与人物情感中。

相对地,我们每个人会觉得亲近、惧怕的对象、特征,也与我们人生经历紧紧连结,这为探讨拟人化外表与互动者好感度关联的议题上,增添了许多变项与困难。

然而,不管恐怖谷存在与否,都提醒了机器人设计者,不该一味追求高度拟人但可能造成反效果的外貌。

皮克斯动画「瓦力」(WALL-E)里的瓦力跟伊芙、迪士尼「大英雄天团」(Big Hero 6)里的杯面,它们长得都完全不像人类,却仍深得观众的喜爱。

要打造良好人机关系、提高大众对机器人的接受度,或许该更强调于情绪表达9、互动模式11、社交技能7,以及使用者在长期人机互动中的心理历程12,13,毕竟,人类在社交互动中也不是单看外表的肤浅生物吧!

humanoid 和 android 虽然时常混用,用来指称似人的机器人,但事实上两词定义有些微不同。

Te-Yi Hsieh|现为英国University of Glasgow 博士生,主修 Neuroscience and Psychology。研究领域介于心理学、机器人学、神经科学的交界处。

欲知更多作者的研究相关资讯可关注: //so-bots/ Twitter: @TeYiHsieh

340 评论

结婚201314

可以按照以下格式来赏析:1. 这个句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把当成人来写。3.通过“(某个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4.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112 评论

相关问答

  • 拟人化研究论文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已经基本总结完成了,下面是往前整理现代文学的酝酿过程,还是往后继续整理20世纪文学的后成熟时代,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然而我并没得选择,

    倒数第一丑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论文拟定研究假设

    怎样对课题进行论证、假设 一、怎样对课题进行论证 我们既然已选定了一个课题,我们就必须对这个课题的所有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了解这个课题目前在国外、国内的研究

    暴脾气媛媛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研究论文标题拟定

    论文题目可以形成作者对完美主题展开论证或观点的内容,可以先拟定一个大概的题目,之后可以进行修改,根据论文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论文的类型以及主题可以决定论文的题目

    bluebirdtang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搬运机器人的拟人化研究论文

    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

    同济装潢设计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虚拟主播研究论文

    国内以相芯科技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已经将虚拟主播扩展到很多领域,如:新闻联播主持人、电视栏目主持人、企业服务、教育等领域。

    小演员王沁曦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